*一賭唐宋時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元禪師等大師龍象輩出的燦爛輝煌文化! *揭開國公王安石、尚書張商英等文人大家浸習《楞嚴經》融入人生的獨到心得! *闡述《楞嚴經》七處徵心、能所相對的境界和覓心法門的殊勝竅訣! 《楞嚴經》自唐代漢譯以來,風行中國多年,歷朝振翹搖楚的俊彥之才均有深入其中,直探心源之人,紛呈至今數說不盡,在唐宋所有的為官為仕文林士族之列,若要說有人對於《楞嚴》一書像王安石研究得透徹的,實為屈指可數。 王安石不但貴為丞相,最後也被封為荊國公,他的一生可說是充滿了傳奇,就連歐陽修也曾經不止一次地讚美他,甚至於寫下了「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他自幼因為家庭宗教信仰,以及他的父親家中所供奉的西方三聖,奠定了他在未來的下半生修學佛法的因緣。他日後鑽研《楞嚴經》深入研究到二十五位菩薩圓通章時,其中的幾位菩薩的修行法門,這影響王安石極深、極廣,特別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王安石對於《楞嚴經》幾乎日日捧誦,時時參究,每每讀後多做眉註,閱後小得,數年之內足以用車載斗量、牙籤萬軸形容亦不為過。他獨步《楞嚴》,在佛門中無人不曉,尤以洪覺範特別以文讚嘆,本書即以王安石的軼事為軸,引領出《楞嚴經》中的諸般奧義及唐宋之際無數《楞嚴》學人之佚事。其人其事,典型在夙,值得學人仔細品讀。   當這些老修行和諾那活佛談到了《楞嚴經》的內容跟核心的時候,諾那活佛擊掌稱妙並且說到:「其實,你們的無上大法在中國早就俱足了,為何要捨近求遠?」 吾人的內心其實存在著真心,這一片真心就是《楞嚴經》的核心,妙明真心的所在。當修行獲得了真心現前便能明瞭所謂的「真心」,它是遍十方一切處。學習《楞嚴經》對於現代人來講最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了解到,在生活中為什麼會容易產生那麼多的糾葛?
*一賭唐宋時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元禪師等大師龍象輩出的燦爛輝煌文化! *揭開國公王安石、尚書張商英等文人大家浸習《楞嚴經》融入人生的獨到心得! *闡述《楞嚴經》七處徵心、能所相對的境界和覓心法門的殊勝竅訣! 《楞嚴經》自唐代漢譯以來,風行中國多年,歷朝振翹搖楚的俊彥之才均有深入其中,直探心源之人,紛呈至今數說不盡,在唐宋所有的為官為仕文林士族之列,若要說有人對於《楞嚴》一書像王安石研究得透徹的,實為屈指可數。 王安石不但貴為丞相,最後也被封為荊國公,他的一生可說是充滿了傳奇,就連歐陽修也曾經不止一次地讚美他,甚至於寫下了「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他自幼因為家庭宗教信仰,以及他的父親家中所供奉的西方三聖,奠定了他在未來的下半生修學佛法的因緣。他日後鑽研《楞嚴經》深入研究到二十五位菩薩圓通章時,其中的幾位菩薩的修行法門,這影響王安石極深、極廣,特別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王安石對於《楞嚴經》幾乎日日捧誦,時時參究,每每讀後多做眉註,閱後小得,數年之內足以用車載斗量、牙籤萬軸形容亦不為過。他獨步《楞嚴》,在佛門中無人不曉,尤以洪覺範特別以文讚嘆,本書即以王安石的軼事為軸,引領出《楞嚴經》中的諸般奧義及唐宋之際無數《楞嚴》學人之佚事。其人其事,典型在夙,值得學人仔細品讀。   當這些老修行和諾那活佛談到了《楞嚴經》的內容跟核心的時候,諾那活佛擊掌稱妙並且說到:「其實,你們的無上大法在中國早就俱足了,為何要捨近求遠?」 吾人的內心其實存在著真心,這一片真心就是《楞嚴經》的核心,妙明真心的所在。當修行獲得了真心現前便能明瞭所謂的「真心」,它是遍十方一切處。學習《楞嚴經》對於現代人來講最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了解到,在生活中為什麼會容易產生那麼多的糾葛?
★本書講述《楞嚴經》中最適合現代人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並蒐羅歷代祖師、大居士們與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的相關軼事! ★書中以精采故事及實例,說明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如何遍滿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感人事蹟! ★提供最簡單易懂,便於現代人於日常生活中實行的方式,實踐楞嚴經及觀音耳根法門的精要! 《楞嚴經》要旨宏深,歷代經由諸位大師的註釋,方為後人能略窺一二。圓瑛大師當年在著作《楞嚴經講義》時漚心瀝血,忘卻身心,只要是經文之中稍有疑義或奧理不解,便會把這些問題用書籤書寫其上,貼在書齋的壁面上,接著滌心靜慮,靜坐多時反覆敲測參研,直到發明為止,才會把書籤撕扯,整整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把經文中高古難解之處盡釋。 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在佛前各自陳述成道的法門和因緣,對一些閱讀《楞嚴》初機的學人,如要入得圓通大定,是很重要的參考。為何佛要集結了二十五個修持各種法門獲得解脫的菩薩,各自發表個人的成就歷程?如果仔細研究,就會了解這二十五個成就的例子也代表佛陀要進一步引導弟子們從道理上的理悟,更進一步要從六根門頭上去實際用功,因此這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也象徵著法門無量隨著各類根基不同,只要方法得當都可以獲得解脫。 在整個二十五聖者所發表的成就法門中,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最基本而且最普遍的。下手初修,耳根不要受到外境任何六塵中的干擾,也不要隨著他去追尋,一但追尋就變成緣音外止,如此一來自己的心緒,就會隨著音聲受牽引,這就不是收攝耳根,反而變成出流,六根一但受外境所干擾,便會進入輪迴.......。 這是觀世音菩薩親自說明是如何的從聞、思、修進入三昧正定的方法。本書就《楞嚴經》中取其要處,詳細縷述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之精要,如能由能聞的根性思維般若智去觀察,如此二六時中反覆不斷的去熏習修持,最後終能進入甚深三昧之中,下手初修之人須細心捧讀。
★本書講述《楞嚴經》中最適合現代人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並蒐羅歷代祖師、大居士們與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的相關軼事! ★書中以精采故事及實例,說明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如何遍滿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感人事蹟! ★提供最簡單易懂,便於現代人於日常生活中實行的方式,實踐楞嚴經及觀音耳根法門的精要! 《楞嚴經》要旨宏深,歷代經由諸位大師的註釋,方為後人能略窺一二。圓瑛大師當年在著作《楞嚴經講義》時漚心瀝血,忘卻身心,只要是經文之中稍有疑義或奧理不解,便會把這些問題用書籤書寫其上,貼在書齋的壁面上,接著滌心靜慮,靜坐多時反覆敲測參研,直到發明為止,才會把書籤撕扯,整整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把經文中高古難解之處盡釋。 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在佛前各自陳述成道的法門和因緣,對一些閱讀《楞嚴》初機的學人,如要入得圓通大定,是很重要的參考。為何佛要集結了二十五個修持各種法門獲得解脫的菩薩,各自發表個人的成就歷程?如果仔細研究,就會了解這二十五個成就的例子也代表佛陀要進一步引導弟子們從道理上的理悟,更進一步要從六根門頭上去實際用功,因此這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也象徵著法門無量隨著各類根基不同,只要方法得當都可以獲得解脫。 在整個二十五聖者所發表的成就法門中,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最基本而且最普遍的。下手初修,耳根不要受到外境任何六塵中的干擾,也不要隨著他去追尋,一但追尋就變成緣音外止,如此一來自己的心緒,就會隨著音聲受牽引,這就不是收攝耳根,反而變成出流,六根一但受外境所干擾,便會進入輪迴.......。 這是觀世音菩薩親自說明是如何的從聞、思、修進入三昧正定的方法。本書就《楞嚴經》中取其要處,詳細縷述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之精要,如能由能聞的根性思維般若智去觀察,如此二六時中反覆不斷的去熏習修持,最後終能進入甚深三昧之中,下手初修之人須細心捧讀。
★本書講述《楞嚴經》中最適合現代人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並蒐羅歷代祖師、大居士們與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的相關軼事! ★書中以精采故事及實例,說明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如何遍滿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感人事蹟! ★提供最簡單易懂,便於現代人於日常生活中實行的方式,實踐楞嚴經及觀音耳根法門的精要! 《楞嚴經》要旨宏深,歷代經由諸位大師的註釋,方為後人能略窺一二。圓瑛大師當年在著作《楞嚴經講義》時漚心瀝血,忘卻身心,只要是經文之中稍有疑義或奧理不解,便會把這些問題用書籤書寫其上,貼在書齋的壁面上,接著滌心靜慮,靜坐多時反覆敲測參研,直到發明為止,才會把書籤撕扯,整整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把經文中高古難解之處盡釋。 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在佛前各自陳述成道的法門和因緣,對一些閱讀《楞嚴》初機的學人,如要入得圓通大定,是很重要的參考。為何佛要集結了二十五個修持各種法門獲得解脫的菩薩,各自發表個人的成就歷程?如果仔細研究,就會了解這二十五個成就的例子也代表佛陀要進一步引導弟子們從道理上的理悟,更進一步要從六根門頭上去實際用功,因此這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也象徵著法門無量隨著各類根基不同,只要方法得當都可以獲得解脫。 在整個二十五聖者所發表的成就法門中,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最基本而且最普遍的。下手初修,耳根不要受到外境任何六塵中的干擾,也不要隨著他去追尋,一但追尋就變成緣音外止,如此一來自己的心緒,就會隨著音聲受牽引,這就不是收攝耳根,反而變成出流,六根一但受外境所干擾,便會進入輪迴.......。 這是觀世音菩薩親自說明是如何的從聞、思、修進入三昧正定的方法。本書就《楞嚴經》中取其要處,詳細縷述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之精要,如能由能聞的根性思維般若智去觀察,如此二六時中反覆不斷的去熏習修持,最後終能進入甚深三昧之中,下手初修之人須細心捧讀。
自宋明以降,得力於《楞嚴經》的佛門龍象如斗量筲計不知凡幾,所留下的註疏論籍,無論是交光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長水和尚《首楞嚴經義疏注》、天台宗傳燈法師的《楞嚴經圓通疏》都是後世的學人參究的瑰寶。而近百年來,太虛大師、慈航法師及圓瑛法師等近代的幾位佛門法將,究其參學之本,不脫《楞嚴經》遠離能所、根塵以覓真心的指引。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開演真心的法要,也是《楞嚴經》中最精采的段落,由佛以屈臂飛光、開戶通牖等各種奇妙善巧的示現及解析,為阿難解說靈妙真心,覺妄揚真、破除迷情,承先啟後地牽引出經中主旨,幫助眾生了知能所、體察真藏不動之真心。 經由聽聞佛法,雖然可以了解由六根影響所形成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但想要轉化自己的習氣,如果是用一些很消極的方法斷除人際關係或是禁語,強迫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仍是「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心,必然要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整! 為何即使是多聞第一、博探眾法的阿難,在面對摩登伽女的誘惑時,仍會迷失本心?現代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妙明淨心?竅訣盡在本書! 一、歷代大師們多推崇的《楞嚴經》 正如太虛大師所言,《楞嚴經》中所說之三昧實是通達一切實相,令能悟三昧之理......選擇耳根圓通,令可以悟得三昧之要訣......開示聖位乃是為了令其可知三昧之直道......守護一切清淨戒律,持誦楞嚴神咒......揀明一切諸妄,辨識所有一切魔障事端……。 交光大師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雖然他精通《楞嚴》,但是他的本業仍然是以念佛為主,他在註解這套《楞嚴正脈疏》的時候,原來他的陽壽將盡,很多次都感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但是他認為中土的眾生對於《楞嚴經》需要有一套更完整的註解本傳世,所以他發願要把自己個人所得註解下來,於是他就向阿彌陀佛祈求,等待他把這套《楞嚴正脈疏》交代清楚之後再往生。 二、條條道路通《楞嚴》 這點和金剛乘的大圓滿非常地像。上師在灌頂的時候,就用種種的色、香、觸、味,讓受灌頂者去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去尋找心在哪裡?有時候會問你,是在身體嗎?還是在心裡面?那如果是心裡面,它又是長得如何?它的顏色和大小又是如何......就這樣子一邊口傳,一邊灌頂,一邊指引,這和《楞嚴經》佛現在在指引阿難大同小異。 當年較年少時在老和尚處學禪,我最喜歡的一段公案便是:有一次,所有的菩薩聖眾都靜默地等待著佛登壇說法,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眾屏氣凝神,期待著佛陀開金口。突然間文殊師利菩薩舉起了戒尺用力地拍打,接著喝唱說道:「眾人仔細地思惟返照法王曾說過的法,法王的法便是如此。」此段說盡不二法門的風光之處,令人回味難盡⋯⋯從此之後,更了解絕對理地之處,本無開口之處,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這也是入佛的不二之處,也不假思量……。 三、旁徵博引,白話詳解楞嚴之修行要點 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弄懂,佛當然可以理解眾生的心態,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祂把祂的五個手指頭彎曲變成拳狀,接著又把它打開,反覆做這個動作,做完這個動作之後,祂問阿難:「你是用什麼看到的?」這是重點,佛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個話讓阿難回答,才有辦法使大眾了解佛的善巧。 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再進一步地要大家了解阿難在經文中所錯踏的誤區,在另外一方面,上面所說的好幾個「見」,一般初學的人會弄得毫無頭緒,但其實只要簡單地先了解《楞嚴經》在這裡邊所說的「見」離不開三個方向——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心,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外境,另外一種就是見它本身自己的作用。 四、其他宗派修行要點提示 佟老說他度人雖然無數,但卻從來不叫人打坐,這點我相信他應該是受到惠能壇經的影響,但是他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恰好他曾經在對他的弟子開示時,我亦有聽聞,他說只要外界的任何一切善惡之心都無住於心,那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打坐的境界裡面,何必又再找一個形式上的來困擾自己? 修行解脫主要在於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如此方可得宗通之用。禪宗家師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話便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最重要者要在無住、無往和無來的境界中識得此心」,老和尚說一切佛都是從這上面悟得的。 本書特色 一、用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解讀楞嚴經最精采的段落! 二、以佛陀與阿難的對答,幫助現代人找回自己的心! 三、蒐羅各代祖師大德與《楞嚴經》的軼事,由故事中理解《楞嚴》! 四、條列分陳歷朝楞嚴註疏,是想深入研究《楞嚴經》者,最佳的入門索引!
自宋明以降,得力於《楞嚴經》的佛門龍象如斗量筲計不知凡幾,所留下的註疏論籍,無論是交光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長水和尚《首楞嚴經義疏注》、天台宗傳燈法師的《楞嚴經圓通疏》都是後世的學人參究的瑰寶。而近百年來,太虛大師、慈航法師及圓瑛法師等近代的幾位佛門法將,究其參學之本,不脫《楞嚴經》遠離能所、根塵以覓真心的指引。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開演真心的法要,也是《楞嚴經》中最精采的段落,由佛以屈臂飛光、開戶通牖等各種奇妙善巧的示現及解析,為阿難解說靈妙真心,覺妄揚真、破除迷情,承先啟後地牽引出經中主旨,幫助眾生了知能所、體察真藏不動之真心。 經由聽聞佛法,雖然可以了解由六根影響所形成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但想要轉化自己的習氣,如果是用一些很消極的方法斷除人際關係或是禁語,強迫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仍是「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心,必然要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整! 為何即使是多聞第一、博探眾法的阿難,在面對摩登伽女的誘惑時,仍會迷失本心?現代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妙明淨心?竅訣盡在本書! 一、歷代大師們多推崇的《楞嚴經》 正如太虛大師所言,《楞嚴經》中所說之三昧實是通達一切實相,令能悟三昧之理......選擇耳根圓通,令可以悟得三昧之要訣......開示聖位乃是為了令其可知三昧之直道......守護一切清淨戒律,持誦楞嚴神咒......揀明一切諸妄,辨識所有一切魔障事端……。 交光大師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雖然他精通《楞嚴》,但是他的本業仍然是以念佛為主,他在註解這套《楞嚴正脈疏》的時候,原來他的陽壽將盡,很多次都感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但是他認為中土的眾生對於《楞嚴經》需要有一套更完整的註解本傳世,所以他發願要把自己個人所得註解下來,於是他就向阿彌陀佛祈求,等待他把這套《楞嚴正脈疏》交代清楚之後再往生。 二、條條道路通《楞嚴》 這點和金剛乘的大圓滿非常地像。上師在灌頂的時候,就用種種的色、香、觸、味,讓受灌頂者去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去尋找心在哪裡?有時候會問你,是在身體嗎?還是在心裡面?那如果是心裡面,它又是長得如何?它的顏色和大小又是如何......就這樣子一邊口傳,一邊灌頂,一邊指引,這和《楞嚴經》佛現在在指引阿難大同小異。 當年較年少時在老和尚處學禪,我最喜歡的一段公案便是:有一次,所有的菩薩聖眾都靜默地等待著佛登壇說法,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眾屏氣凝神,期待著佛陀開金口。突然間文殊師利菩薩舉起了戒尺用力地拍打,接著喝唱說道:「眾人仔細地思惟返照法王曾說過的法,法王的法便是如此。」此段說盡不二法門的風光之處,令人回味難盡⋯⋯從此之後,更了解絕對理地之處,本無開口之處,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這也是入佛的不二之處,也不假思量……。 三、旁徵博引,白話詳解楞嚴之修行要點 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弄懂,佛當然可以理解眾生的心態,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祂把祂的五個手指頭彎曲變成拳狀,接著又把它打開,反覆做這個動作,做完這個動作之後,祂問阿難:「你是用什麼看到的?」這是重點,佛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個話讓阿難回答,才有辦法使大眾了解佛的善巧。 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再進一步地要大家了解阿難在經文中所錯踏的誤區,在另外一方面,上面所說的好幾個「見」,一般初學的人會弄得毫無頭緒,但其實只要簡單地先了解《楞嚴經》在這裡邊所說的「見」離不開三個方向——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心,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外境,另外一種就是見它本身自己的作用。 四、其他宗派修行要點提示 佟老說他度人雖然無數,但卻從來不叫人打坐,這點我相信他應該是受到惠能壇經的影響,但是他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恰好他曾經在對他的弟子開示時,我亦有聽聞,他說只要外界的任何一切善惡之心都無住於心,那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打坐的境界裡面,何必又再找一個形式上的來困擾自己? 修行解脫主要在於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如此方可得宗通之用。禪宗家師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話便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最重要者要在無住、無往和無來的境界中識得此心」,老和尚說一切佛都是從這上面悟得的。 本書特色 一、用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解讀楞嚴經最精采的段落! 二、以佛陀與阿難的對答,幫助現代人找回自己的心! 三、蒐羅各代祖師大德與《楞嚴經》的軼事,由故事中理解《楞嚴》! 四、條列分陳歷朝楞嚴註疏,是想深入研究《楞嚴經》者,最佳的入門索引!
自宋明以降,得力於《楞嚴經》的佛門龍象如斗量筲計不知凡幾,所留下的註疏論籍,無論是交光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長水和尚《首楞嚴經義疏注》、天台宗傳燈法師的《楞嚴經圓通疏》都是後世的學人參究的瑰寶。而近百年來,太虛大師、慈航法師及圓瑛法師等近代的幾位佛門法將,究其參學之本,不脫《楞嚴經》遠離能所、根塵以覓真心的指引。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開演真心的法要,也是《楞嚴經》中最精采的段落,由佛以屈臂飛光、開戶通牖等各種奇妙善巧的示現及解析,為阿難解說靈妙真心,覺妄揚真、破除迷情,承先啟後地牽引出經中主旨,幫助眾生了知能所、體察真藏不動之真心。 經由聽聞佛法,雖然可以了解由六根影響所形成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但想要轉化自己的習氣,如果是用一些很消極的方法斷除人際關係或是禁語,強迫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仍是「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心,必然要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整! 為何即使是多聞第一、博探眾法的阿難,在面對摩登伽女的誘惑時,仍會迷失本心?現代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妙明淨心?竅訣盡在本書! 一、歷代大師們多推崇的《楞嚴經》 正如太虛大師所言,《楞嚴經》中所說之三昧實是通達一切實相,令能悟三昧之理......選擇耳根圓通,令可以悟得三昧之要訣......開示聖位乃是為了令其可知三昧之直道......守護一切清淨戒律,持誦楞嚴神咒......揀明一切諸妄,辨識所有一切魔障事端……。 交光大師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雖然他精通《楞嚴》,但是他的本業仍然是以念佛為主,他在註解這套《楞嚴正脈疏》的時候,原來他的陽壽將盡,很多次都感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但是他認為中土的眾生對於《楞嚴經》需要有一套更完整的註解本傳世,所以他發願要把自己個人所得註解下來,於是他就向阿彌陀佛祈求,等待他把這套《楞嚴正脈疏》交代清楚之後再往生。 二、條條道路通《楞嚴》 這點和金剛乘的大圓滿非常地像。上師在灌頂的時候,就用種種的色、香、觸、味,讓受灌頂者去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去尋找心在哪裡?有時候會問你,是在身體嗎?還是在心裡面?那如果是心裡面,它又是長得如何?它的顏色和大小又是如何......就這樣子一邊口傳,一邊灌頂,一邊指引,這和《楞嚴經》佛現在在指引阿難大同小異。 當年較年少時在老和尚處學禪,我最喜歡的一段公案便是:有一次,所有的菩薩聖眾都靜默地等待著佛登壇說法,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眾屏氣凝神,期待著佛陀開金口。突然間文殊師利菩薩舉起了戒尺用力地拍打,接著喝唱說道:「眾人仔細地思惟返照法王曾說過的法,法王的法便是如此。」此段說盡不二法門的風光之處,令人回味難盡⋯⋯從此之後,更了解絕對理地之處,本無開口之處,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這也是入佛的不二之處,也不假思量……。 三、旁徵博引,白話詳解楞嚴之修行要點 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弄懂,佛當然可以理解眾生的心態,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祂把祂的五個手指頭彎曲變成拳狀,接著又把它打開,反覆做這個動作,做完這個動作之後,祂問阿難:「你是用什麼看到的?」這是重點,佛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個話讓阿難回答,才有辦法使大眾了解佛的善巧。 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再進一步地要大家了解阿難在經文中所錯踏的誤區,在另外一方面,上面所說的好幾個「見」,一般初學的人會弄得毫無頭緒,但其實只要簡單地先了解《楞嚴經》在這裡邊所說的「見」離不開三個方向——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心,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外境,另外一種就是見它本身自己的作用。 四、其他宗派修行要點提示 佟老說他度人雖然無數,但卻從來不叫人打坐,這點我相信他應該是受到惠能壇經的影響,但是他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恰好他曾經在對他的弟子開示時,我亦有聽聞,他說只要外界的任何一切善惡之心都無住於心,那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打坐的境界裡面,何必又再找一個形式上的來困擾自己? 修行解脫主要在於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如此方可得宗通之用。禪宗家師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話便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最重要者要在無住、無往和無來的境界中識得此心」,老和尚說一切佛都是從這上面悟得的。 本書特色 一、用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解讀楞嚴經最精采的段落! 二、以佛陀與阿難的對答,幫助現代人找回自己的心! 三、蒐羅各代祖師大德與《楞嚴經》的軼事,由故事中理解《楞嚴》! 四、條列分陳歷朝楞嚴註疏,是想深入研究《楞嚴經》者,最佳的入門索引!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王安石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場的跌宕起伏中,多少錦袍玉帶之輩,幾乎一半以上都和佛教有著頗深的因緣。蘇東坡一生與佛道有緣,無論得失意,皆有善宿接引,使其在裘耗金散時,仍然可以灑然自若;王安石半世榮衰,特別在他變法之後極不如意的大段歲月裡,影響和改變他的,有極大原因是來自於佛教;歐陽修、乾隆皇帝到近代的弘一大師莫不如是……。   這些公侯將相的心頭書中,《楞嚴經》都占了一席之地。《楞嚴經》的緣起是因為阿難示現了落入摩登伽女的淫窟,佛在危急時從頂上放光救度阿難,而開始演說妙法。在末法時期,修行人的途徑多半離真趨妄,難以成就無上大道,聲聞、緣覺乘者也常得少便足,或因習氣和慾望無法消除,於是成為修行中之過患。《楞嚴經》專門指出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在淫念上,而破除魔敵最好的工具就是楞嚴大定!佛陀更在經中用盡了一切方法——從七處去找尋真心所在、屈指飛光到最後的無是無非,使個人印證到如如不變的本體,悟到淨圓真心的本質,到最後知道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見聞覺知而已,漸漸地體悟到一切都是妄心所造作。   雖未能親聞佛陀的教誨,但如能依循《楞嚴》的要旨,逐一檢點,去妄返真、遠離能所對立,自為當代眾生修學佛法最佳的圭臬南針!   ◎陪伴東坡居士化解心中塊壘的寶筏! 這段時間蘇東坡幾乎二六時中唸佛不輟,胸前經常佩戴的也是阿彌陀佛聖像,一有機緣便勸人唸佛,往生西方。至於他失意於杭州那段時日裡,幾乎一有空閒,或心中每每憶及塊壘不快往事,唯一的去處便是走訪杭州周圍大大小小清淨蘭若,這段時間他參禪唸佛都有小悟,閒來無事皆以讀誦《法華》及《楞嚴》為揀擇心性之參究。因為參禪的因緣,他也和廬山常總禪師往來甚密,著名的無情說法公案便是兩人精究之話頭,這段時期所作禪詩傳誦至今,著名的便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對天縱英才的王安石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若非王安石過了中年有幸值遇到佛法,相信他的心情是極度抑鬱而又不平衡。在接近十年的黨派之爭,他所承受的是不斷地被排擠和誤解,生活上只能說用艱難、困蹶來描述,立場卻又顛仆板蕩,在這樣子的境界裡,對生命之流來說,就如同無法找出源頭的漩渦,最後也只能識相地脫離政治生涯,所幸有佛法可以做依怙。在那段潛修日子裡,他最鍾愛的便是《楞嚴經》,他幾乎讀破、翻透,並非只是遮眼皮的假道學。   ◎點破歐陽修謗佛執著的偉大經典! 當時的歐陽修自覺是繼韓愈之後,有責任匡扶人心、以批判佛教為己任的中心人物,但後來因為碰到了居訥禪師,居訥用其如簧之舌,導正過往歐陽修對佛教的不解……沒想到歐陽修聽了居訥禪師一席話之後,大為慚羞,冒出一身冷汗,當場頂禮謝罪,並且很誠懇地請示他應如何懺悔,居訥禪師便對歐陽修提出了禪學的一些建言,使得歐陽修心悅誠服地留在東林寺參禪。因為這個緣故,歐陽修此後潛心皈依佛教,更不敢倡導任何和謗佛、毀佛相關的活動或文字,熟讀了和禪相關的重要經典——《楞嚴經》、《金剛經》等經文之後,更是捨卻了滿身的習氣,自此滴酒不沾,也屏棄了他一向很難改戒的女色,為了罪以功除,他更發心用他的專長——文字,讚揚稱頌諸佛菩薩功德,以及佛經殊勝難倫之處,還出了《居士集》倡印流通。 ◎摘錄《楞嚴經》中的無上妙意! 《楞嚴經》中佛總共有五次放光,而每一次的放光都有不同的意思和加持,除了從頂門放光之外,有的是從臉部,有的是從心中的卍字,有的是從十方一切佛的佛頂,有的是從五體上面放光。例如從臉上放光,意義上來說是表示佛智將開的意思;如果是從心輪上的卍字放光,它所表示的意思則是從心顯現;從一切諸佛的頭頂顯現光明,從《華嚴》的義理上來說明,則是表示一多無礙……其他在不同的卷分上,也都由不同的地方放光,這又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佛陀無上智慧之處,這也是佛陀在不同的演會上面,善巧度化不同種姓的眾生所使用的權宜之法。   本書特色   ◎王薀老師關於《楞嚴經》的二部曲,曾讀過第一集而意猶未盡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唐宋以來,幾乎所有的禪師、文人騷客引為南針,反覆參研的一本心頭書! ◎直指《楞嚴經》的精髓,披露書中多處心法,正是禪宗參悟,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帶您了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兩人一生的大起大落中,是如何運用《楞嚴經》來調節內心的波濤起伏! ◎為您揭露身世離奇,以帝王之身出家為僧的清朝順治皇帝,他與鶼鰈情深的董鄂妃,兩人亦夫亦妻、亦師亦友共讀《楞嚴經》的生活!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王安石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場的跌宕起伏中,多少錦袍玉帶之輩,幾乎一半以上都和佛教有著頗深的因緣。蘇東坡一生與佛道有緣,無論得失意,皆有善宿接引,使其在裘耗金散時,仍然可以灑然自若;王安石半世榮衰,特別在他變法之後極不如意的大段歲月裡,影響和改變他的,有極大原因是來自於佛教;歐陽修、乾隆皇帝到近代的弘一大師莫不如是……。   這些公侯將相的心頭書中,《楞嚴經》都占了一席之地。《楞嚴經》的緣起是因為阿難示現了落入摩登伽女的淫窟,佛在危急時從頂上放光救度阿難,而開始演說妙法。在末法時期,修行人的途徑多半離真趨妄,難以成就無上大道,聲聞、緣覺乘者也常得少便足,或因習氣和慾望無法消除,於是成為修行中之過患。《楞嚴經》專門指出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在淫念上,而破除魔敵最好的工具就是楞嚴大定!佛陀更在經中用盡了一切方法——從七處去找尋真心所在、屈指飛光到最後的無是無非,使個人印證到如如不變的本體,悟到淨圓真心的本質,到最後知道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見聞覺知而已,漸漸地體悟到一切都是妄心所造作。   雖未能親聞佛陀的教誨,但如能依循《楞嚴》的要旨,逐一檢點,去妄返真、遠離能所對立,自為當代眾生修學佛法最佳的圭臬南針!   ◎陪伴東坡居士化解心中塊壘的寶筏! 這段時間蘇東坡幾乎二六時中唸佛不輟,胸前經常佩戴的也是阿彌陀佛聖像,一有機緣便勸人唸佛,往生西方。至於他失意於杭州那段時日裡,幾乎一有空閒,或心中每每憶及塊壘不快往事,唯一的去處便是走訪杭州周圍大大小小清淨蘭若,這段時間他參禪唸佛都有小悟,閒來無事皆以讀誦《法華》及《楞嚴》為揀擇心性之參究。因為參禪的因緣,他也和廬山常總禪師往來甚密,著名的無情說法公案便是兩人精究之話頭,這段時期所作禪詩傳誦至今,著名的便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對天縱英才的王安石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若非王安石過了中年有幸值遇到佛法,相信他的心情是極度抑鬱而又不平衡。在接近十年的黨派之爭,他所承受的是不斷地被排擠和誤解,生活上只能說用艱難、困蹶來描述,立場卻又顛仆板蕩,在這樣子的境界裡,對生命之流來說,就如同無法找出源頭的漩渦,最後也只能識相地脫離政治生涯,所幸有佛法可以做依怙。在那段潛修日子裡,他最鍾愛的便是《楞嚴經》,他幾乎讀破、翻透,並非只是遮眼皮的假道學。   ◎點破歐陽修謗佛執著的偉大經典! 當時的歐陽修自覺是繼韓愈之後,有責任匡扶人心、以批判佛教為己任的中心人物,但後來因為碰到了居訥禪師,居訥用其如簧之舌,導正過往歐陽修對佛教的不解……沒想到歐陽修聽了居訥禪師一席話之後,大為慚羞,冒出一身冷汗,當場頂禮謝罪,並且很誠懇地請示他應如何懺悔,居訥禪師便對歐陽修提出了禪學的一些建言,使得歐陽修心悅誠服地留在東林寺參禪。因為這個緣故,歐陽修此後潛心皈依佛教,更不敢倡導任何和謗佛、毀佛相關的活動或文字,熟讀了和禪相關的重要經典——《楞嚴經》、《金剛經》等經文之後,更是捨卻了滿身的習氣,自此滴酒不沾,也屏棄了他一向很難改戒的女色,為了罪以功除,他更發心用他的專長——文字,讚揚稱頌諸佛菩薩功德,以及佛經殊勝難倫之處,還出了《居士集》倡印流通。 ◎摘錄《楞嚴經》中的無上妙意! 《楞嚴經》中佛總共有五次放光,而每一次的放光都有不同的意思和加持,除了從頂門放光之外,有的是從臉部,有的是從心中的卍字,有的是從十方一切佛的佛頂,有的是從五體上面放光。例如從臉上放光,意義上來說是表示佛智將開的意思;如果是從心輪上的卍字放光,它所表示的意思則是從心顯現;從一切諸佛的頭頂顯現光明,從《華嚴》的義理上來說明,則是表示一多無礙……其他在不同的卷分上,也都由不同的地方放光,這又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佛陀無上智慧之處,這也是佛陀在不同的演會上面,善巧度化不同種姓的眾生所使用的權宜之法。   本書特色   ◎王薀老師關於《楞嚴經》的二部曲,曾讀過第一集而意猶未盡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唐宋以來,幾乎所有的禪師、文人騷客引為南針,反覆參研的一本心頭書! ◎直指《楞嚴經》的精髓,披露書中多處心法,正是禪宗參悟,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帶您了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兩人一生的大起大落中,是如何運用《楞嚴經》來調節內心的波濤起伏! ◎為您揭露身世離奇,以帝王之身出家為僧的清朝順治皇帝,他與鶼鰈情深的董鄂妃,兩人亦夫亦妻、亦師亦友共讀《楞嚴經》的生活!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王安石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場的跌宕起伏中,多少錦袍玉帶之輩,幾乎一半以上都和佛教有著頗深的因緣。蘇東坡一生與佛道有緣,無論得失意,皆有善宿接引,使其在裘耗金散時,仍然可以灑然自若;王安石半世榮衰,特別在他變法之後極不如意的大段歲月裡,影響和改變他的,有極大原因是來自於佛教;歐陽修、乾隆皇帝到近代的弘一大師莫不如是……。   這些公侯將相的心頭書中,《楞嚴經》都占了一席之地。《楞嚴經》的緣起是因為阿難示現了落入摩登伽女的淫窟,佛在危急時從頂上放光救度阿難,而開始演說妙法。在末法時期,修行人的途徑多半離真趨妄,難以成就無上大道,聲聞、緣覺乘者也常得少便足,或因習氣和慾望無法消除,於是成為修行中之過患。《楞嚴經》專門指出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在淫念上,而破除魔敵最好的工具就是楞嚴大定!佛陀更在經中用盡了一切方法——從七處去找尋真心所在、屈指飛光到最後的無是無非,使個人印證到如如不變的本體,悟到淨圓真心的本質,到最後知道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見聞覺知而已,漸漸地體悟到一切都是妄心所造作。   雖未能親聞佛陀的教誨,但如能依循《楞嚴》的要旨,逐一檢點,去妄返真、遠離能所對立,自為當代眾生修學佛法最佳的圭臬南針!   ◎陪伴東坡居士化解心中塊壘的寶筏! 這段時間蘇東坡幾乎二六時中唸佛不輟,胸前經常佩戴的也是阿彌陀佛聖像,一有機緣便勸人唸佛,往生西方。至於他失意於杭州那段時日裡,幾乎一有空閒,或心中每每憶及塊壘不快往事,唯一的去處便是走訪杭州周圍大大小小清淨蘭若,這段時間他參禪唸佛都有小悟,閒來無事皆以讀誦《法華》及《楞嚴》為揀擇心性之參究。因為參禪的因緣,他也和廬山常總禪師往來甚密,著名的無情說法公案便是兩人精究之話頭,這段時期所作禪詩傳誦至今,著名的便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對天縱英才的王安石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若非王安石過了中年有幸值遇到佛法,相信他的心情是極度抑鬱而又不平衡。在接近十年的黨派之爭,他所承受的是不斷地被排擠和誤解,生活上只能說用艱難、困蹶來描述,立場卻又顛仆板蕩,在這樣子的境界裡,對生命之流來說,就如同無法找出源頭的漩渦,最後也只能識相地脫離政治生涯,所幸有佛法可以做依怙。在那段潛修日子裡,他最鍾愛的便是《楞嚴經》,他幾乎讀破、翻透,並非只是遮眼皮的假道學。   ◎點破歐陽修謗佛執著的偉大經典! 當時的歐陽修自覺是繼韓愈之後,有責任匡扶人心、以批判佛教為己任的中心人物,但後來因為碰到了居訥禪師,居訥用其如簧之舌,導正過往歐陽修對佛教的不解……沒想到歐陽修聽了居訥禪師一席話之後,大為慚羞,冒出一身冷汗,當場頂禮謝罪,並且很誠懇地請示他應如何懺悔,居訥禪師便對歐陽修提出了禪學的一些建言,使得歐陽修心悅誠服地留在東林寺參禪。因為這個緣故,歐陽修此後潛心皈依佛教,更不敢倡導任何和謗佛、毀佛相關的活動或文字,熟讀了和禪相關的重要經典——《楞嚴經》、《金剛經》等經文之後,更是捨卻了滿身的習氣,自此滴酒不沾,也屏棄了他一向很難改戒的女色,為了罪以功除,他更發心用他的專長——文字,讚揚稱頌諸佛菩薩功德,以及佛經殊勝難倫之處,還出了《居士集》倡印流通。 ◎摘錄《楞嚴經》中的無上妙意! 《楞嚴經》中佛總共有五次放光,而每一次的放光都有不同的意思和加持,除了從頂門放光之外,有的是從臉部,有的是從心中的卍字,有的是從十方一切佛的佛頂,有的是從五體上面放光。例如從臉上放光,意義上來說是表示佛智將開的意思;如果是從心輪上的卍字放光,它所表示的意思則是從心顯現;從一切諸佛的頭頂顯現光明,從《華嚴》的義理上來說明,則是表示一多無礙……其他在不同的卷分上,也都由不同的地方放光,這又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佛陀無上智慧之處,這也是佛陀在不同的演會上面,善巧度化不同種姓的眾生所使用的權宜之法。   本書特色   ◎王薀老師關於《楞嚴經》的二部曲,曾讀過第一集而意猶未盡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唐宋以來,幾乎所有的禪師、文人騷客引為南針,反覆參研的一本心頭書! ◎直指《楞嚴經》的精髓,披露書中多處心法,正是禪宗參悟,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帶您了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兩人一生的大起大落中,是如何運用《楞嚴經》來調節內心的波濤起伏! ◎為您揭露身世離奇,以帝王之身出家為僧的清朝順治皇帝,他與鶼鰈情深的董鄂妃,兩人亦夫亦妻、亦師亦友共讀《楞嚴經》的生活!
王薀老師從無數的佛道禪的學習智慧中,探求不入中陰的法門。無上至寶,來自本心。此書如醍醐灌頂,智慧法語,世間難尋! 帶你一同探索歷史上未解的生死之謎! •達摩示現往生人所盡知,最後竟然又示現另一化身……魏孝靜帝有心想要把事情弄個明白,於是就到當時埋葬達摩的墓地,奇特的是,當棺木打開時,達摩的屍體竟然憑空消失,而棺木裡只擺了一隻草鞋而已……。 •中國道教人物中的鐵拐李也曾經因為靈魂出竅超過七天,結果他的徒弟以為他已歸天,便把他的肉體給火化,鐵拐李後來靈魂回來時,魂體還飄飄盪盪地只看到一杯骨灰,最後只能借用一具剛剛死去的乞丐身體……。 若是身邊的至親離開了,你最想知道哪些事呢?   •中陰身的狀態,是指人斷氣之後還未進入六道之中,這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人一旦進入中陰狀態時,初時神識會抽離自己的色身,自己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體躺在彼處,也可以看到周圍其他的人、事、物就像過往一般……。 •在中陰狀態時所講的時間和娑婆世界裡的時間有時是不太一樣的,人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意生身,所以他有各種的神通妙用,另外會發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和生前截然不同,這時候所看到的都如同黃昏一般,不是明亮的世界。 不落中陰,找到超越輪迴的方法! •「老衲進一步說,真正的中陰自然解脫之法,並非是在於往生之後,而是在往生之前,也就是在身體仍然可供使用,自心清明無染之時,便要修學。真正的中陰有六種,若根器利者,可於自顯自解之中,自然解脫。有在於迷亂之中自在解脫,有在於本性之中自然禪定中解脫……」 •一切所有遍世界最絕妙之大法,亦無法超越佛陀所傳授之解脫法門,此法不須灌頂、不須閉關止靜,極為利便,只在於一個「放下」,便功德圓滿。 跟隨雍正皇帝一同破解《中陰》之謎! •雍正一生中對於儒、釋、道三家,都有極深入鑽研和極精闢的見解……特別是佛教中的禪雍正情有獨鍾,經常召見諸大山頭所謂開悟的禪師,從對答中之機鋒答辯,不難看出雍正的確對禪有深入的下手之處……有時還在宮中張燈結綵製作法會壇城,親下詔書延請各大名山長老蒞會參與。 •張廷玉是所有雍正臣子中最具有佛性而且也醉心於宗下之學的大臣,平日裡也是雍正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張廷玉說:「在漢土,大都數人對於中陰救度的法門都極為陌生,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大多民風純樸、內斂,不想麻煩他人……因此這一法門若要暢行遍布,恐怕要有甚深的法緣,所以希望佛爺慈悲……讓所有中土於禪於淨有信解之眾生,亦能蒙受佛陀慈悲之法益,他日不經中陰,自然解脫。」 古往今來,生死自在的事跡! •隱峰禪師說:「那好吧!頭朝下,腳朝上的死法,你們總沒看過吧?」旁邊人聽了都覺得很奇怪,說時遲,那時快,隱峰禪師當下就把身體翻過來,頭點地,腳朝虛空,特別的是衣服也都是直挺挺地豎直往上,立馬就往生。 •諦閑大師趕回了廟裡。那時這位念佛站立往生的、未受戒的出家人還是直挺挺地站立在那邊,未曾倒下來,諦閑大師看了以後心中讚嘆不已,對著他說:「你這死法很氣派,比一般大和尚還行!我沒有白白地供養你出家。」   本書特色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無常所組合的,任何事情都有生有死,但唯一不死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對於亡者而言,最尊重的方式是令其心靈平靜! •中陰救度是善巧,但可否於中陰得度,日常生活中,便要時常練習,讓自己起心動念之間,不要受外在境界影響。 •面對死亡時,不用別人的加持,而是靠自己的修習,這才是真正的生死自在。
王薀老師從無數的佛道禪的學習智慧中,探求不入中陰的法門。無上至寶,來自本心。此書如醍醐灌頂,智慧法語,世間難尋! 帶你一同探索歷史上未解的生死之謎! •達摩示現往生人所盡知,最後竟然又示現另一化身……魏孝靜帝有心想要把事情弄個明白,於是就到當時埋葬達摩的墓地,奇特的是,當棺木打開時,達摩的屍體竟然憑空消失,而棺木裡只擺了一隻草鞋而已……。 •中國道教人物中的鐵拐李也曾經因為靈魂出竅超過七天,結果他的徒弟以為他已歸天,便把他的肉體給火化,鐵拐李後來靈魂回來時,魂體還飄飄盪盪地只看到一杯骨灰,最後只能借用一具剛剛死去的乞丐身體……。 若是身邊的至親離開了,你最想知道哪些事呢?   •中陰身的狀態,是指人斷氣之後還未進入六道之中,這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人一旦進入中陰狀態時,初時神識會抽離自己的色身,自己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體躺在彼處,也可以看到周圍其他的人、事、物就像過往一般……。 •在中陰狀態時所講的時間和娑婆世界裡的時間有時是不太一樣的,人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意生身,所以他有各種的神通妙用,另外會發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和生前截然不同,這時候所看到的都如同黃昏一般,不是明亮的世界。 不落中陰,找到超越輪迴的方法! •「老衲進一步說,真正的中陰自然解脫之法,並非是在於往生之後,而是在往生之前,也就是在身體仍然可供使用,自心清明無染之時,便要修學。真正的中陰有六種,若根器利者,可於自顯自解之中,自然解脫。有在於迷亂之中自在解脫,有在於本性之中自然禪定中解脫……」 •一切所有遍世界最絕妙之大法,亦無法超越佛陀所傳授之解脫法門,此法不須灌頂、不須閉關止靜,極為利便,只在於一個「放下」,便功德圓滿。 跟隨雍正皇帝一同破解《中陰》之謎! •雍正一生中對於儒、釋、道三家,都有極深入鑽研和極精闢的見解……特別是佛教中的禪雍正情有獨鍾,經常召見諸大山頭所謂開悟的禪師,從對答中之機鋒答辯,不難看出雍正的確對禪有深入的下手之處……有時還在宮中張燈結綵製作法會壇城,親下詔書延請各大名山長老蒞會參與。 •張廷玉是所有雍正臣子中最具有佛性而且也醉心於宗下之學的大臣,平日裡也是雍正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張廷玉說:「在漢土,大都數人對於中陰救度的法門都極為陌生,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大多民風純樸、內斂,不想麻煩他人……因此這一法門若要暢行遍布,恐怕要有甚深的法緣,所以希望佛爺慈悲……讓所有中土於禪於淨有信解之眾生,亦能蒙受佛陀慈悲之法益,他日不經中陰,自然解脫。」 古往今來,生死自在的事跡! •隱峰禪師說:「那好吧!頭朝下,腳朝上的死法,你們總沒看過吧?」旁邊人聽了都覺得很奇怪,說時遲,那時快,隱峰禪師當下就把身體翻過來,頭點地,腳朝虛空,特別的是衣服也都是直挺挺地豎直往上,立馬就往生。 •諦閑大師趕回了廟裡。那時這位念佛站立往生的、未受戒的出家人還是直挺挺地站立在那邊,未曾倒下來,諦閑大師看了以後心中讚嘆不已,對著他說:「你這死法很氣派,比一般大和尚還行!我沒有白白地供養你出家。」   本書特色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無常所組合的,任何事情都有生有死,但唯一不死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對於亡者而言,最尊重的方式是令其心靈平靜! •中陰救度是善巧,但可否於中陰得度,日常生活中,便要時常練習,讓自己起心動念之間,不要受外在境界影響。 •面對死亡時,不用別人的加持,而是靠自己的修習,這才是真正的生死自在。
>作者王薀老師繼《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又一本佛教大作,從許多顯密各宗派的名僧、法王處,交流及聽聞許多不同的觀音法門及故事,您絕對不可錯過! >王薀老師從師父處親聞的知名佛門人物的真實故事,弘一大師(李叔同)、豐子愷、夏丏尊、煮雲法師……。 >最真實修持觀音的感應故事,讓您更加了解修持觀音法門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在本書中,作者詳盡地介紹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書中提及觀音證悟解脫的方法,主要是善用「能」和「所」而得到解脫;用大家最熟悉,從出生到往生片刻不相離的耳根方法,藉由返聞覺知,生起人人本具的根本智。如何能在這個充滿各式聲色的資訊社會,保有一份內在的和平及安寧,耳根圓通法門可說是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長久薰習,自然可以看淡世間一切紛擾。 完整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由來及相關故事 ◎很多人從小就聽過「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的說法。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觀音也是被介紹最多的菩薩之一,清涼大師根據梵文的翻譯,認為觀世音菩薩正確的意思是指「觀察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聲音」。 ◎佛陀對除蓋障菩薩說:「這個咒語,我是在蓮花象王佛的足下求得此咒的。而蓮花象王佛當年非常地有心……最後阿彌陀佛請觀世音菩薩傳這位蓮花象王佛六字大明咒。」 顯教、密教不同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及竅訣介紹 ◎淨蓮老尼師:「如果碰到有人身心有急難需要救助,便可在持誦大悲咒之前,先準備一個淨碗或茶杯,裡面準備乾淨可以飲用的水,用無名指置於杯緣,然後先用無名指沾水在水上……」 ◎一位我認識了將近二十年的上師甫從印度的關房出關……他用他有著濃厚康巴口音的國語告訴我說:「當你正在禪修時,如果心裡面屬於能取的部分漸漸地消失,這是你已經準備進入止的狀態。當你所取的意思也慢慢消逝時,表示你已經將要進入止和觀雙融的前行……。 最真實的佛門異聞錄 ◎這位上師是蒙古貴族之後,九歲便被認證進入寺廟之中,一生修持過無數的本尊,他看到有一鍋正在沸騰的鍋中烹煮的熱食,他卻不顧油燙,隻手便往鍋中如同探取何物一般,不顧那超過百度沸騰的油鍋,但上師的臉卻沒有露出任何的痛楚表情,後來上師伸出手掌,原來裡面有兩隻已經往生的蟑螂,早已支離破碎……。 ◎多次夜晚經過如梵法師的房間時,都見過毫光遍滿整個屋室的情境。曾經有一次小沙彌好奇地從門縫中窺視,發現如梵法師從口中到全身都充滿金黃色的霞光,令這小沙彌看傻了眼!遇到鄉民有疑難雜症等惱人的怪病,如梵法師只要大聲唸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吹氣於水中令人服用,幾乎都立即痊癒……。 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集 ◎她兒子和媳婦雖然也不是修行之人,但在母親醫藥無效的狀態,只能寧可信其有地聽從老和尚的指示。回到醫院之後,那一晚徹夜未眠地誠心禱唸「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這樣直到天明,奇蹟般地他的老母親睜開了雙眼,一直說口渴跟他們要水喝。 ◎幾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小時候發燒,家人沒有照顧好而變成啞巴,他聽勸每天跪唸〈普門品〉,近來已經可以開始發音說話,旁邊的人都覺得奇蹟不可思議。 知名佛門人物事蹟 ◎……據我對李老師(弘一大師)的了解,他認為原本追尋的一切藝術都已經無法滿足他內心的需求,但自從讀誦了經文和唸誦了觀音菩薩的聖號之後,霎時之間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他說這種感覺超越了世界上一切藝術的領域……。 ◎煮雲老和尚很慈悲地舉了〈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最經常示現在娑婆世界,可以救度一切眾生的七大難——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刑難、賊難。
>作者王薀老師繼《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又一本佛教大作,從許多顯密各宗派的名僧、法王處,交流及聽聞許多不同的觀音法門及故事,您絕對不可錯過! >王薀老師從師父處親聞的知名佛門人物的真實故事,弘一大師(李叔同)、豐子愷、夏丏尊、煮雲法師……。 >最真實修持觀音的感應故事,讓您更加了解修持觀音法門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在本書中,作者詳盡地介紹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書中提及觀音證悟解脫的方法,主要是善用「能」和「所」而得到解脫;用大家最熟悉,從出生到往生片刻不相離的耳根方法,藉由返聞覺知,生起人人本具的根本智。如何能在這個充滿各式聲色的資訊社會,保有一份內在的和平及安寧,耳根圓通法門可說是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長久薰習,自然可以看淡世間一切紛擾。 完整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由來及相關故事 ◎很多人從小就聽過「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的說法。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觀音也是被介紹最多的菩薩之一,清涼大師根據梵文的翻譯,認為觀世音菩薩正確的意思是指「觀察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聲音」。 ◎佛陀對除蓋障菩薩說:「這個咒語,我是在蓮花象王佛的足下求得此咒的。而蓮花象王佛當年非常地有心……最後阿彌陀佛請觀世音菩薩傳這位蓮花象王佛六字大明咒。」 顯教、密教不同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及竅訣介紹 ◎淨蓮老尼師:「如果碰到有人身心有急難需要救助,便可在持誦大悲咒之前,先準備一個淨碗或茶杯,裡面準備乾淨可以飲用的水,用無名指置於杯緣,然後先用無名指沾水在水上……」 ◎一位我認識了將近二十年的上師甫從印度的關房出關……他用他有著濃厚康巴口音的國語告訴我說:「當你正在禪修時,如果心裡面屬於能取的部分漸漸地消失,這是你已經準備進入止的狀態。當你所取的意思也慢慢消逝時,表示你已經將要進入止和觀雙融的前行……。 最真實的佛門異聞錄 ◎這位上師是蒙古貴族之後,九歲便被認證進入寺廟之中,一生修持過無數的本尊,他看到有一鍋正在沸騰的鍋中烹煮的熱食,他卻不顧油燙,隻手便往鍋中如同探取何物一般,不顧那超過百度沸騰的油鍋,但上師的臉卻沒有露出任何的痛楚表情,後來上師伸出手掌,原來裡面有兩隻已經往生的蟑螂,早已支離破碎……。 ◎多次夜晚經過如梵法師的房間時,都見過毫光遍滿整個屋室的情境。曾經有一次小沙彌好奇地從門縫中窺視,發現如梵法師從口中到全身都充滿金黃色的霞光,令這小沙彌看傻了眼!遇到鄉民有疑難雜症等惱人的怪病,如梵法師只要大聲唸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吹氣於水中令人服用,幾乎都立即痊癒……。 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集 ◎她兒子和媳婦雖然也不是修行之人,但在母親醫藥無效的狀態,只能寧可信其有地聽從老和尚的指示。回到醫院之後,那一晚徹夜未眠地誠心禱唸「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這樣直到天明,奇蹟般地他的老母親睜開了雙眼,一直說口渴跟他們要水喝。 ◎幾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小時候發燒,家人沒有照顧好而變成啞巴,他聽勸每天跪唸〈普門品〉,近來已經可以開始發音說話,旁邊的人都覺得奇蹟不可思議。 知名佛門人物事蹟 ◎……據我對李老師(弘一大師)的了解,他認為原本追尋的一切藝術都已經無法滿足他內心的需求,但自從讀誦了經文和唸誦了觀音菩薩的聖號之後,霎時之間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他說這種感覺超越了世界上一切藝術的領域……。 ◎煮雲老和尚很慈悲地舉了〈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最經常示現在娑婆世界,可以救度一切眾生的七大難——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刑難、賊難。
『心需要調伏嗎?妄念需要調伏嗎? 心如果證得遠離一切邊際,恰如無垠的湛藍晴空,即便烏雲掠過,怎有妨礙?』   每一次唸誦經典,總會跑出更多無法解答的疑問, 所謂的「空性」是什麼?歷代成就大師是如何修學金剛經的? 這麼多的疑問該如何找到出口? 《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是陪伴你尋找答案的佛學大作! ◎掌握開啟《金剛經》的空性之鑰! 作者王薀老師全面深究大藏經!尋訪善知識多年,遍及各地,包含禪林名僧、金剛乘法王等,於顯密皆有深入實修,總集多年智慧於一身,彙整出來的『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絕對是想要了解金剛經的你,不可錯過的曠世大作! 佛陀清楚地指出,真正的清淨心是不會因為外塵、外境的干擾而有所起心動念,重點是在於「應無所住」。 如果認真地去研讀並且修持各宗的法門,其實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對象所開示的法,都離不開教人如何先進入空性。 ◎千年一遇的口訣。 作者針對現代人學佛上面常碰到的困境,提出各種解決難題的妙方!讓你在學習佛法的路上能夠少走很多的冤忹路! 經常有人問我,唸佛號和持誦咒語的功德有何不同?其實無論是唸佛或持咒,最重要的都在於發心懇不懇切。 空性,很多人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知識和學問去研究,這也許只能獲得理論上的一種常識,但對於自身的修持不會有太大的助益。原因在於過去諸佛菩薩也都必須經由實修實證的空性,才有辦法獲得覺知上的解脫。 ◎最真實的傳奇事跡,一本《金剛經》的至妙心法,重點寶庫! 本書讓你更清楚瞭解獨一無二的金剛經實修法門,作者親耳聽聞大師們獨特的修證體悟以及真實的真金剛經修學感應,金剛經裡面難懂之名相、空性的實修重點,一次詳盡解說!全部都在『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空,是一切般若系統的基本思想,「空」和「有」恰好是一個相對的境界,吻合一切法都沒有實體和自性,這就是空的基本觀念。無論是小乘的空,或者是大乘的人法都空,乃至於後來金剛乘的空皆屬之。 當五祖黃梅講述《金剛經》到「應無所住」時,惠能頓時之間有如大地平沉一般,自然了悟,重要是在於生起妙有之心,這個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 ◎本書每一個重點提示,皆如猛利智慧,能除破煩惱魔障,亦如金剛之心,永劫不變不壞。 當你於任何時間可以不受限制或用意地去看待心的時候,你已進入到真正的空性,那時你便可以行持任何的智慧和善法。 聽聞法要之後,一定要咀嚼、思考,思考的態度要如同牧羊人幫羊隻修剪羊毛一般地仔細;在進行觀想和修持的時候,要如同從未品嘗過新鮮物品一樣的新鮮人,而且第一次乃至第一百次,都必須用這種態度,這才是正確的。 『金剛』通常是用來比喻不會有所變動的堅定, 世間無任何他物可以撼動! 同時也象徵它的本質犀利, 可以摧破世間任何無法攻克的不拔之柱。 作者在論述言說《金剛經》時,緣於深厚的佛學底子與經年不休的實修經驗,故能隨心自在地旁引諸多經典,此也是閱讀此書的重點。比如作者提到《圓覺經》的「知幻即離」,提到讀《金剛經》應該搭配的許多經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楞嚴經》等等。作者將空性說得非常巧妙,如無心即是淨。並舉出覺與迷的差別功夫即在知,知即觀照。關於佛在《金剛經》對須菩提所講的三心了不可得,作者對此也提出「心無所住的境界。心無所住也就是住無住處,此心就是解脫心,也叫無生,也是無生法忍的境界。」 作者許多重點提示,猶如我們讀經必備的秘笈,每一個重點皆如宗下之當頭棒喝、醍醐灌頂,讓我們握有進入《金剛經》寶庫的鑰匙,也使有心學習的現代人能向上一路地進入此經義理與實修的核心深處。 當我們拿起這本書時,就彷彿以空性之槌,擊心之執著。 本書握有開啟《金剛經》的空性之鑰,如搭上渡煩惱中流之舟,不再隨情而生,不再逐境而轉,心光內凝、任運自在,勘破虛妄,還我本慧,只要有緣開啟閱讀《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你的生命將會猶如重新點燃了發亮的座標,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如能不斷反覆咀嚼書中羅列之重點,將此精華心滴,融入一切生活之境,此書將是每個人生命必備的萬能之書,因為自性無處不在,妙有也無處不在。   Youtube宣傳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XI1KBlAUM&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