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挑戰《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觀點財富的集中程度變高了嗎?貧富差距拉開到什麼地步?經濟學者華頓斯通根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貧富差距向來是大眾關心的議題,近二十年來對於財富是否愈來愈集中更是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當時甚至成為橫掃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皮凱提基於他所取得的歐美歷史資料,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財富就開始往集中的方向走,高點在紙醉金迷的鍍金時代,然後遭遇兩次世界大戰與稅制變革的衝擊,才使得財富的分配變得較為平均。一九八○年代之後由於新的經濟政策潮流的影響,財富再度愈來愈集中,貧富差距再度拉大。本書作者華頓斯通也是皮凱提號召成立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的成員,與各國學者共同深入挖掘資料、從事進一步的探索。基於這些重新爬梳過的以及新近編製完成的歷史資料(以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西班牙、瑞典為主),華頓斯通對於歐美各國財富集中程度的歷史變化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戰爭與累進稅制雖然具有重大影響,但並不是最關鍵的角色,財富平等化最核心的原因是住宅自有率提升以及退休金儲蓄。他也指出,一百年來,西方的財富分配是漸漸平均的,這個趨勢目前在歐洲雖然停滯但並未大幅惡化。本書完整呈現他的歷史新觀點,同時也提出他對於如何防止貧富差距擴大的政策建議。儘管臺灣與西方國家有不同的背景脈絡,他的分析與建議仍有極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對照與思索。這本令人興味盎然的書指出,不平等並非自然法則或經濟鐵律。雖然美國近年來的所得與財富不平等有所上升,但其他西方國家即使在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較高的平等程度。書中說明,不平等的形成受到薪資政策、政治與制度因素的影響。富裕共榮並非自動發生的過程,但也絕非遙不可及的目標。──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華頓斯通針對過去兩個世紀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富累積與財富不平等,提出了全新且引人注目的詮釋。﹝現代西方世界﹞不僅創造了史上前所未有的財富,也因為住宅自有與退休基金的重要性提升而讓財富分配更為平等。或許有人會不同意他的結論,但沒有人能忽視這本書。──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紐約時報》2024年度百大好書NPR「我們最愛的書籍」2024年度選書Saveur雜誌2024年最佳敘事類飲食書《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從流亡少女到烹飪名師,傅培梅的傳奇人生,一道時代的縮影。我們都知道,傅培梅(1931–2004)是臺灣乃至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烹飪權威;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她的生命軌跡與二十世紀臺灣現代史緊密交織,其傳奇人生堪稱時代縮影。她出生於中國東北大連,十八歲時逃難至臺灣。婚後,為做出讓丈夫滿意的菜色,她自費向餐廳大廚請益,學有所成後於自家院子開班授課。一九六二年臺灣電視開播,她登上節目示範烹飪,自此華麗轉身,從平凡主婦躍升為小螢幕名人,主持多檔節目長達近四十年。她擅長將高級餐館的中式菜餚簡化為家常版本,深刻改變了千家萬戶的日常餐桌。傅氏旋風更跨越國界,深植全球華人社群。她的節目遠播海外,中英對照食譜則讓不諳中文的第二代移民與國際讀者也能輕鬆學習,至今仍被許多海外華人家庭珍藏。本書作者金恬(Michelle T. King)即是在重讀父母收藏的傅培梅食譜時,察覺到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與時代記憶,從而展開深入追索。《切、炒、觀、學》融合個人故事與歷史視野,以傅培梅生平為鏡,折射出戰後臺灣社會的多重變遷──從家庭結構的轉型、女性角色的重塑,到廚房科技的革新(如電鍋、瓦斯爐、冰箱等)。傅的料理風格與時俱進,重視快速簡便,後期更積極與食品公司合作,推出調理包和泡麵,統一「滿漢大餐」系列迄今仍廣受歡迎。書中也深入探討傅培梅在冷戰時期扮演的角色。她的事業高峰,正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正統地位之際。她以整理、推廣中華料理為職志,加上親切專業的形象深得人心,十分契合政府對外宣傳的需求,因此成為文化外交的最佳人選,食譜甚至登上《紐約時報》,形塑了當時世界對中華飲食的認識。在敘事手法上,作者巧妙穿插「廚房對話」單元,將鏡頭拉回普通人家。她訪談不同出身背景與生活型態的海外華人女性,她們的聲音不僅為傅培梅的影響力提供鮮活見證,也生動呈現家庭廚房如何成為身分認同、性別實踐和文化延續的重要場域。這些看似平凡的烹飪經驗,為宏大的歷史敘事注入了溫度與紋理。
當歷史被迫噤聲,記憶是否還有回聲? 當家族選擇遺忘,幽靈是否仍在暗夜低語? 《成為幽魂的總統》帶我們深入一道難以言說的家族創傷。 *** 一本書、一疊父親手寫的旅行日誌,是廖美文(Kim Liao)踏上尋根之旅的起點,也是她僅有的線索。 她在美國出生長大,對祖父廖文毅幾乎一無所知。祖母絕口不提,父親也避而不談。直到某天,她在一本美國外交官的著作中看到祖父的名字,才驚覺這位家族中的神祕人物,竟是一九五?年代臺灣獨立運動的領袖,曾於東京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被推舉為流亡政府總統。 然而在主流歷史敘述中,廖文毅鮮少被提及。他不僅從公共記憶中消失,也被排除在家庭記憶之外,成了一個無處安放的幽魂。 為追尋祖父身影,作者於二?一?年申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來臺,展開長達一年的田野調查。她走訪臺灣各地,從首都臺北到祖父成長的雲林西螺,也造訪綠島監獄等白色恐怖遺址,親身走入歷史現場。面對語言隔閡,她努力學習中文,並尋求翻譯協助;同時積極訪談親戚、學者,拜會謝聰敏、彭明敏等臺灣民主運動前輩。其間,她也曾赴日尋找祖父留下的日記。 《成為幽魂的總統》將這段尋根經歷寫得如懸疑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交織著作者在美臺日三地追查線索的過程,以及祖父母那一代的歷史片段──場景橫跨戰後初期的臺北、逃亡時期的香港與日本,最終祖母帶著四名年幼子女遠赴美國,一家人自此分隔兩地。 作者細膩描寫白色恐怖如何撼動一個家族的命運。當讀者隨她走近廖家過往,也將意識到:那從不是遙遠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場滲入無數家庭日常的災難,影響至今。 上一代出於保護而選擇沉默,卻讓下一代在不知情中成長。廖美文以自身經歷示範:當後代願意追問,被壓抑的家族隱痛終能開口。這不只是廖家的故事,也是許多臺灣家庭共同背負的歷史傷痕。
從網路購物開始,中國邁向幸福感的高度監控之路到處都是的監視器、無所遁形的個人資料與動態,中國近年運用的各種高科技監控手段,常令人感覺如同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重現。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走向高度監控的社會,不全然是產生自獨裁者想掌控一切的意志,除了科技演進這個因素本身,恐怕更多是根源於民眾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適、更安全的欲望。為了活得更「好」,民眾願意將自己的各種資料交出,願意讓自己與他人處在能被高度監控的狀態下。想要透過微信打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沒問題,資料都可以共享。想在生活中享受多種福利?記得拉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本書從中國發展到極致的各種網路購物方式談起,具體說明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的重大改變,以及中國社會環境推波助瀾所造就的萬能手機軟體、新的金融信用、社會信用體系等等,還有數量龐大的監視器與人臉辨識軟體、社群媒體言論管控,對整個中國社會造成的根本影響。在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下,中國缺乏監督的民間力量,高度的監控社會成為各國眼中的奇觀。然而中國以外的各個國家同樣會面臨到民眾想要藉著科技之力活得更舒服的欲望,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監督政府及握有許多資料的大型公司?更關鍵的是,我們要把讓渡資料給政府及商業機構以換取暢快生活跟保護人權隱私的界線畫在哪裡?本書同樣也進行了深入討論。
高昂收費,美好承諾然而失能長者與機構員工,只是這家企業不擇手段榨取暴利的免洗用具★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2022年阿爾貝.隆德爾獎 Prix Albert Londres每個月收費超過三十萬臺幣的頂級老人長照機構,卻持續發生失能長者被刻意關在房內、任由住戶長時間躺在便溺之中不更換尿布、營養不良、醫療及看護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負責經營的歐葆庭(Orpéa)集團是業界龍頭,在二十幾個國家擁有一千多家長照機構與診所,為何會出現這樣駭人的情況?獨立調查記者卡斯塔內花費三年時間,設法訪問到二五○位相關人士以及十多位願意具名作證的吹哨者,同時還取得數十份內容驚人的關鍵文件,詳細完整地揭發這個集團罔顧住民健康與基本需求,只為賺取更多黑心錢的惡劣手段。例如,歐葆庭集團向政府領取了大筆醫療人員聘用補助及照護用品補助,卻不聘用足夠的人員也不購買足量的用品,反而將精力用在編造假資料蒙騙稽查機關,並向供應商收取高額回扣,以住民福祉為代價而詐取政府補助。在調查過程中,儘管作者帶著許多有力的證詞與關鍵資料向各個主管機關請求調閱資料進一步比對,然而某些政府機關卻消極不願配合,甚至私下告知歐葆庭集團此事。而在出書前夕,歐葆庭甚至對作者開出一千五百萬歐元的封口費。本書出版之後在法國掀起巨大的檢討聲浪,歐葆庭更是積極進行抹黑與漂白的公關戰,作者在一年後推出增加十章的新版,將出書前到出書後這家公司進行的各種騷擾與媒體公關作為全盤揭露。審定──李韶芬|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共同推薦──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兆慶|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呂苡榕|記者,《老窮奇幻紀事》作者周傳久|醫院與居服單位顧問胡慕情|記者陳正芬|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曉蕾|香港記者,大銀總監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依姓名筆劃排列)
在海南雞飯與花園城市之外深入瞭解這個特殊威權體制的綿密手法以及推動改變的不懈努力在許多人心中,新加坡是理想的模範國度:那裡有高度發展的經濟、乾淨美麗的城市景觀、嚴刑峻法下的良好秩序。執政黨在國會擁有九成席次的新加坡政府,也樂於宣傳這幅人民在執政者領導下安居樂業的圖像──而且他們有選舉,非常民主。本書作者韓俐穎從小也是這樣相信的,直到她開始幫忙上街採訪敏感議題。她逐漸碰觸到新加坡政府權力設下的種種阻礙,不能隨意上街抗議表達訴求僅是其一,即便只有一個人就可以構成非法集會。若是執意發聲談論某些事情,政府有許多手段能磨耗你的身心和生計,像是伸縮自如的「藐視法庭」指控,有些人甚至不得已而離開新加坡。透過採訪接觸或親身參與的各種經驗,韓俐穎想在書中呈現的並不是關於新加坡的唯一真相,而是更為細膩複雜的新加坡面貌。她的描述讓我們極為具體地看到威權體制的羅網如何有效進行管控,也讓我們看到頑強的公民如何想方設法尋找能夠施力的空間。在新加坡推動轉型正義的民間工作,以及推動同志權益的粉紅點活動,都是重要的例子。這些努力,也持續為當地的政治社會環境種下希望。推薦序──吳易叡|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程副教授莊嘉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共同推薦──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黃克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蔡秀敏|歷史學者鄧筑媛|彩虹平權大平臺執行長臺灣同志諮詢熱線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評論推薦=========如果你生活在新加坡,你會知道這個地方在眼見為憑之外,還有許多層次與複雜性。然而要掌握光鮮亮麗的新加坡故事──經濟成功、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下方的真相,並非易事。韓俐穎這本書既是一部反思回憶錄,也是犀利的報導,呈現為一系列訊息豐富、觀察細微、人性深刻的文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與體會『新加坡故事』中不可或缺的矛盾衝突、緊張關係與權力運作。讀這本書可以學習新事物,可以激發強烈情感,可以擴展你對於新加坡真實面與可能性的思考。──張優遠(Teo You Yenn),社會學家,著有《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我所認識的新加坡》是韓俐穎從事新聞工作與社會運動的代表作,她在這兩個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聲音。她挑戰主流敘事,挺身而出凸顯另類觀點,為新加坡提出一個視野更廣闊的願景。這本書強而有力地綰合了歷史與時事,提醒我們變革可能發生,但是我們必須奮鬥爭取。──程異(Jeremy Tiang),著有小說《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韓俐穎在新加坡的一席之地可能相當孤獨,她全心全力投入的新聞事業與社會運動不會帶來多少回報。這本書坦誠、切身、清清楚楚地記錄了韓俐穎社會運動歷程的關鍵時刻,疊加上新加坡的歷史,引領我們進入她的世界,彰顯真相、激發思考,有時也怵目驚心。這本書見證了一個超越政府許可形象、迥然不同的新加坡。很少人像韓俐穎這樣體驗新加坡,飽受警方調查騷擾與政府施壓,這是因為很少人像她這樣奮鬥爭取一個更美好的新加坡。然而韓俐穎還是樂觀精神洋溢,希望自己熱愛的國家會更上層樓。對於每一個新加坡人,每一個想深入理解為何運動者會克服萬難、鍥而不捨奮鬥的人,《我所認識的新加坡》都是必讀之作。──希巴尼.馬塔尼(Shibani Mahtani),《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國際調查記者。過去數十年來,新加坡作為一個光彩奪目的全球城市,看似愈來愈自由開放,然而伴隨的卻是執政黨菁英愈來愈精細的社會與政治控制模式,其正當性奠基於提出一套廣獲接納的國家敘事。運動者、藝術家與學者如果敢於公開想像不同於官方版本的新加坡,就必須付出代價;韓俐穎正是這樣一個付出代價的人。透過這本重要的著作,她鮮明深刻地呈現自己作為一位獨立新聞工作者、人權運動者與政治批評者的歷程、掙扎與抱負;她熱愛新加坡,不惜以身試法。──陳思賢(Kenneth Paul Tan),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人才100」政治、電影與文化研究教授,著有《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Singapore: Identity, Brand, Power)。每當韓俐穎看到特別的事,她必然會發聲;尤其是當新加坡極度特權化的社會中,弱勢族群遭到不公不義傷害的時候。這本書具體呈現了韓俐穎多年來信奉不渝、並為此付出個人代價的價值觀。新加坡權力階層無法就事論事反駁她的論點,於是以誣蔑與騷擾來對付她。有朝一日,她本於良知的貢獻將會得到頌揚。在此之前,韓俐穎是一雙大多數新加坡人不具有的眼睛,這個國家因此而盲目。──施仁喬(Cherian George),著有《再訪空調國度》(Air-Conditioned Nation Revisited)。
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MIT哲學教授寫給中年人的認知療法,也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一位MIT的哲學教授,在三十五歲陷入中年危機。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結果即成為了本書:《中年哲學》,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中年哲學》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年這一人生特殊階段及其帶來的挑戰,並挖掘哲學思想中的可能治療方案。因此,本書不僅是對人生問題的抽象性探討,更是一部將哲學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指南。書中每一章都針對中年生活會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中年階段變得異常強烈的錯失感,糾結於錯過的人、錯過的事;又或是揮之不去的後悔感受,不停回想如果當年做了一個不同的決定,現在自己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另外像是對於持續迫近的死亡、未來的有限性感到恐懼與不安。對此,作者都提出了哲學解方。值得一提的是,解方有時也是東西合璧複方,書中巧妙地將西方哲學與佛教的正念冥想融合,為讀者打造因應中年危機的有力工具,新穎且富洞見。當面對身體的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關於中年危機:「我承認有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奢侈,內心不免感到一定程度的內疚與慚愧。我為什麼不能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抱持更多的感恩?但這就是我的人生。我正身處於U形曲線的低谷,需要有人幫助。說不定你也和我一樣。」關於盡頭:「一直以來,人生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到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望見道路的盡頭。」關於存在:「人生的矛盾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關於錯失機會:「擁有選項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會懷念那些曾經擁有的選項:這是懷舊情感存在的原因之一。但這種價值很容易被高估。如果以為擁有選項就能彌補選擇後的結果不盡理想,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傻氣。」關於後悔失落:「失落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但對於這種感受應該接受,而不是試圖消除。欣然接受你的失落,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豐富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關於生命有限:「無論多麼痛苦,我們都可以逐步學會接受死亡。你現在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在經歷過父母或朋友去世後,你將學會如何放手,而你我有一天也都必須對自己放手。」關於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不是尋常生活的中止,而是一種沉浸於其中的方式。努力活在當下的光環裡──這可以化解你的中年危機,克服那種重複與徒勞的感覺,以及迷失方向與自我挫敗的感受。」
◆奧本海默紀錄片《殺人一舉》《沉默一瞬》的歷史背景◆◆近年最重要的東南亞歷史研究著作之一◆2021年喬治凱亨獎(George McT. Kahin Prize)2020年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2019年萊姆金圖書獎(Lemkin Book Award)2019年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圖書獎(ICAS Book Prize)2018年《金融時報》最佳選書2018年《外交事務》最佳選書「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間,據估有五十萬印尼共產黨及其同情者遭到屠殺,一百萬人遭到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由軍方把持的獨裁政府才在國際壓力下,陸續釋放政治犯。然而,倖存者的身分證上卻被冠以「ET」(前政治犯)字樣,不見容於社會。直至今日,這仍是印尼社會裡的敏感話題,即便二○一六年總統佐科威終於召開「討論一九六五年悲劇」全國論壇,轉型正義路上仍滿布荊棘。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禁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的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意識形態鬥爭、軍方角色,並與二十世紀其他地區的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更探討真相與正義。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封面◆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沒錯,這是一個鬼故事,充滿惡、冤魂、貪婪、殺戮與人間地獄。 十九世紀,英法德等歐洲新帝國,為了爭奪原料與市場,激烈爭搶海外殖民地。這些大國都對非洲垂涎,但受限於當時的科技與地理知識,難以深入廣大內陸,尤其是剛果河流貫的非洲中部。最後卻由小國比利時意外出線,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用盡心機權謀,於該世紀末侵吞了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全境領土,收歸為自己私人所有。這塊殖民地約占非洲大陸的十三分之一,是比利時領土的七十六倍多。 這位比利時國王以殘酷手段奴役當地黑人、搜刮象牙與橡膠,歛聚了大量財富。凌虐、濫殺成為剛果人的日常。當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強制繳納的橡膠配額制度,也就是規定村民每日必須採收到一定的橡膠量,若未能達標,村民本人或他的家人,就可能被砍去手腳。據估計,利奧波德二世統治下的剛果,當地恐有將近一半人口(約一千萬人)因各種迫害殞命。 本書《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所要說的,正是這段長期被淡忘的殖民浩劫。 但是裡面也有善、英雄、犧牲、勇氣與人間正義。在黑人記者威廉斯、利物浦船運員工莫雷爾、英國領事凱斯門特的多年調查奔走、大聲疾呼下,剛果慘劇在二十世紀初引起國際輿論關注,連馬克.吐溫、柯南.道爾都挺身而出,加入譴責行列。一九〇八年,國王終於被迫將剛果自由邦移交給比利時政府。 所以鬼故事結束了?很不幸沒有。利奧波德陰魂不散,殖民陰影持續籠罩著剛果,至今也仍是比利時的一根敏感神經。不止步於利奧波德時代,作者對剛果的關心延續到二十一世紀,除深刻反省過去,也努力思索未來,如同書中那些永不放棄追查真相的人。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共同推薦】 房慧真|作家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楊彥彬|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劉曉鵬|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威權統治者為什麼願意讓步轉向民主? 是抵擋不住,是心懷慈善,還是另有盤算? 我們曾經以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民主也將隨之發展出來。然而真實情況卻十分複雜,與這樣樂觀的期待相距甚遠。中國與新加坡是特別明顯的例子:儘管經濟有驚人的發展,政治上卻並非民主。 然而,原本是威權體制的臺灣與南韓,卻在經濟起飛之後踏上民主轉型之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儘管在一九八○年代,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者遭遇美國施加的壓力以及臺灣內部追求民主的呼聲,但它的統治權力仍舊非常穩固,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它願意進入另一種政治架構,來應對上述的壓力? 本書作者認為,原因並非政權即將崩潰所以不得不妥協,也不是威權統治者善心大發,反而正是因為統治基礎十分穩固,讓威權政黨有信心在全面開放選舉之後,仍然可以穩操勝券,掌握政權。 這個相當特別的解釋角度十分具有啟發性,讓我們對「為什麼有些國家邁向民主,有些卻沒有」這個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謎團有進一步的理解。兩位作者深入比較亞洲十二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路徑,解釋他們從這樣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包括日本、南韓、臺灣、中國、新加坡、泰國、香港、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馬來西亞。 史萊特與黃一莊運用精要的分析與全方位的實證研究,為理解亞洲的民主化軌跡提供了新的架構。保守派的掌權者有可能化身為出人意料的民主化源頭──對於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者,這是重要的一課。 ──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共同作者。 獨裁者為什麼會放棄他們的威權權力?對於這個關鍵問題,史萊特與黃一莊這兩位比較政治學頂尖學者提出新穎而令人信服的詮釋,並深入研究亞洲民主化與威權現況的案例作為佐證。《從經濟發展到民主》一方面與當今世局的析論密切相關,一方面為理解民主化提供了新穎而恆久的貢獻。 ──史宗瀚(Victor C. Shih),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李宗榮/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本縱橫在歐非邊界、捕捉非法移民產業如何運作,如何將祕密移民變成一門好生意的民族誌★★ ★阿潑(媒體工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專文推薦 不斷移動、追尋的人如今是移民。這些家庭原本靠一小塊土地維生,四十畝地生於斯長於斯,土地裡的收成決定他們能吃飽還是得挨餓。如今他們在西方世界的後院漫遊,四處奔走,尋找工作;海上有一船又一船的人,邊界壕溝有一排又一排的人。在他們身後,還有更多人即將來到。沙漠與邊地充斥著移動的人們……移動改變了他們:公路、路旁的營地、對饑餓的恐懼與饑餓本身改變了他們;沒有晚餐的兒童改變了他們;無止境的移動改變了他們。他們是移民。敵意改變了他們,融鑄了他們,聯結了他們──敵意讓富國集結起來,耀武揚威,擺出驅逐侵略者的架勢。巡邏艇上的邊界警衛與配備步槍的非洲警察捍衛這個世界,防備自己的同胞。──本書作者根據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所改寫 來自非洲的移民搭著小船出現在外海、行走在沙漠,他們有時是亟需被救援的危殆者,有時是讓人恐懼的黑色勢力,有時已化作冰冷屍體;他們窮盡所有力氣,只為扣開歐洲大門……從二〇〇〇年開始,這些非法移民(祕密移民)意象透過各種照片、文字、影片,占據了新聞版面,彷彿是歐洲二戰後的最大威脅。以此而生,包括邊境管理、國防、救援工作、媒體學術等在內的非法移民產業(illegal migration industry)也蓬勃興盛,歐盟與歐洲各國投注了大量預算與人力,就為控制人口移動,將「威脅」阻擋於歐洲之外。 從馬利到華沙,透過在歐非之間邊地的大量田野與實地觀察,作者安德森指出非法產業本身的荒謬性。首先,這些祕密移民在統計學上無足輕重,所謂的「入侵」根本就沒有發生,歐洲國家的反應過於極端。再者,非法產業的存在是為了阻隔祕密移民,然而它們卻從祕密移民身上得利,當國界上的威脅愈被彰顯,這個產業愈能取得資源,收益也愈可觀……如此恐怖的迴圈,被生產與被消耗的是它們原欲排除的人,並讓這些活生生的人困在深淵中進退不得。 由於本書討論的範圍是「產業」而非限定範圍中的特定群體,作者設定的田野調查場址是延伸(extended)且流動的,轉換於出發╱被遣返、抵達╱被收容,遷徙路線的封鎖點╱指揮控制中心之間,大範圍地拼出非法產業的多個面向,希望能為全球人口移動的辯論提供資源,甚或找出可能解答。 安德森以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結合新聞學的採訪寫作,與一百多位移民、八十位非政府組織主管與各國官員、五十多位邊界警衛、四十位紅十字會員工進行深度田野對話,企圖恢復這些祕密移民的真實面貌,一如作家史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所寫的奧克拉荷馬人,他們想要的就是更好一些的生活,他們不多也不少,就是一群遷徙的人。
橫跨經濟與政治的社會科學開拓者 赫緒曼在臺灣以經典著作《反動的修辭》為人所知,然而他的成就遠在此之上,他的人生也特別複雜而精采,曾為躲避納粹統治而離開德國,又為了對抗法西斯而參與西班牙內戰,在法國進行地下任務幫助其他猶太人離開歐洲,最後在納粹追捕之下逃往美國。 赫緒曼的研究生涯從經濟學開始,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先驅,對於發展經濟學更有重大的貢獻。他後續對社會變革的研究、對資本主義歷史的關注,以及對民主制度運作的洞見,橫跨了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除了學術上的貢獻之外,他也參與戰後歐洲的重建與拉丁美洲的經濟建設。他的研究觸角繁多,與一般學者相較並不典型,卻又影響重大,因此相當不容易完整評價。 本書作者阿拉切維奇是波隆納大學的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教授,他將赫緒曼的思想軌跡放回時代的脈絡,也讓我們瞭解赫緒曼的成果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本書榮獲義大利經濟思想史學會二○二三年最佳書籍獎。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離開習以為常的亞洲陸地,來一趟深度亞洲海洋之旅吧! 我們應該都聽過下面這個故事。十五世紀初,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可能曾遠抵非洲東南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其中一次航程,東非麻林國向來訪使團獻上神獸「麒麟」。神獸隨艦隊一路飄洋過海,最後順利抵達中國,站在永樂皇帝面前。今日我們知道,那不是麒麟,而是我們熟悉的長頸鹿。 本書作者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指出,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沿著古老的海上貿易路線前進,這些路線長期以來將東北亞與印度洋、中東乃至東非連結起來;因此,當這頭長頸鹿昂首闊步走在南京城街道上供民眾瞻仰圍觀,如同是以其肌膚、筋脈與血肉,對亞洲海上航道的連繫效用,做最飽滿且具象的呈現。 《亞洲海洋大歷史》全面探討亞洲海上航道如何形塑地球上一個無比廣大的地區:時間跨度從史前時代的南島民族遷徙,到今日南海的緊張局勢;空間範圍從非洲東部海岸、東南亞群島,一直延伸到北方的日本海。作者以跨海域和跨學科的寬闊視野,描述人員、商品、宗教、文化、科技與觀念,如何藉由亞洲海路大規模流動,為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洲創造歷史,也為現代世界留下深刻印記。 全書用主題架構,以展現亞洲海洋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多樣性。內容方面不僅融會大量史料與研究成果,作者更時不時現身說法,穿插自己的旅遊見聞和實地訪談,佐證海洋連結真實存在且歷久不衰,寫法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離開習以為常的亞洲陸地,來一趟深度亞洲海洋之旅吧!我們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全新看法,這也是本書的最大企圖。
二十世紀至今,剖析人類重大危機的當代經典《例外狀態》 阿岡本是當代最具原創性與批判力的歐陸哲學家之一,他對於主權、例外狀態、生命政治、裸命、營、生活形式等概念的重新詮釋,已經成為今日人文社會科學所共享的理論資源。 在本書中,他對於「例外狀態」進行了揉合歷史與哲學的系譜考察:從古羅馬的「懸法」、獨裁與權威,中世紀的失序慶典,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後的圍城狀態、戒嚴法、緊急權力與「憲政獨裁」。在思想層面,則是經由重構施密特與班雅明的「隱密」論戰,提出主權性的「虛構例外狀態」和解放性的「真實例外狀態」之間的關鍵區辨。 作者認為,西方政治自古以來就是透過例外狀態的概念─制度裝置,設法保持法律與暴力、以及法律與生命之間的隱蔽連結,甚至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將暴力與生命本身設定為法的起源──獨立戰爭與革命制憲、反恐與防疫「戰爭」等皆為鮮明例證。而對長期處於武力威脅、國際孤立與內部分裂的臺灣而言,例外狀態的歷史與「例外國家」(”state” of exception)的處境之間的關連性更值得我們再三省思。 本書出版於二○○三年,正值反恐戰爭熾熱之際;二十年後,全球則剛度過一場漫長的世紀之疫/役,再度使得「例外狀態」成為熱門關鍵字。這個譯本由原譯者根據義大利文原版重新翻譯,並加上一篇新的譯序,以及修訂過的合著長篇導讀。
最詳盡的傅柯傳記 當代最頂尖的傅柯專家艾登Stuart Elden專文補充新資訊 「這個時代光芒最閃耀的心靈。」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對傅柯人生的詳細評估以及職業生涯的概觀,仍是至今為止最傑出的著作。」 ──史都華.艾登Stuart Elden 傅柯的著作與思考極具啟發性與開拓性,自一九六○年代以來不斷對人文及社會科學造成深刻衝擊,影響持續至今。相較於其他學術人,傅柯的一生顯得特別多采多姿,職業生涯的軌跡也異乎尋常,雖然經常想遠離法國的學術文化中心巴黎,最後卻獲選進入法國學術體制的最高殿堂法蘭西公學院,直到一九八四年因為愛滋併發症而驟然離世。 本書作者梅西對法國思想極為熟稔,他在艾希邦的首部傅柯傳記面世數年後展開另一個傅柯生平的研究、訪談與寫作計畫,不但獲得傅柯親友及艾希邦的幫助,更得到傅柯長期伴侶丹尼爾.德費的全力支持。梅西以英文寫作,對於並非出身自法國學術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其敘述顯得背景脈絡更加清晰,對各項細節的紀錄也更加詳盡,與艾希邦的傳記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梅西於二○一一年罹癌辭世,未能以陸續出土的資料重新修訂本書,然而這個二○一九年重出的新版特別邀請當代最頂尖的傅柯專家艾登(Stuart Elden)撰寫專文,根據三十年來的新資料與新研究全面審視梅西當年的成果,不但為讀者補充了最新進展與發現,更肯定這部傳記所達到的高度成就。
團結力量大,但「團結」到底是什麼? 工人的權力,只能來自老闆嗎?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工運組織者,從工會內部反省的非虛構寫作 它不是「工會指導手冊」,而是呈現勞工運動的人性面貌 野火燒不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蛾和火,是書中緊緊相纏的隱喻。蛾是盲目追逐火焰,或者迎向光明?火是象徵希望還是危險? 蛾的毛蟲吐絲自纏,在繭中分泌酶來溶解自己,使自身「變性」,在破繭而出的最終階段,牠必須蛻去那層緊繃的乾皮,不然就會死。 作者黛西──一個上過大學的白人女性,來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危險的洗衣廠,企圖組織一個充滿移民工的工會。工人們日復一日在沒有安全裝置的生產線上工作,從醫院、飯店、餐廳輸送來的骯髒布巾,包裹著針頭、糞尿、嘔吐物……。不需向他們解釋「階級」是什麼,看看疲憊的身體、大大小小的工傷、只夠付房租和廉價食物的薪水、不斷調快生產速度的上司──階級顯而易見。問題是,如何讓「我們」團結? 墨西哥女工阿爾瑪準備好要在洗衣廠組織工會,她影印一張張的傳單、敲同事們的家門、說服周圍的人簽工會卡、帶頭停工並將請願書甩在主管桌上。她問,「每個人都害怕,所以是什麼讓某些人跨過恐懼的門檻?全憑憤怒嗎?是勇氣嗎?那些在恐懼中倒下的人,是太害怕,或只是不夠生氣?」 黛西和阿爾瑪在這場勞工運動中是並肩的戰友、親密的朋友,但仍要面對的是,專業組織者和其協助組織的工人,核心的差距是什麼? 這本書描寫組織洗衣廠工會的艱苦過程,有珍貴的歡笑、互助、友誼,同時也反省工會內部的民主、組織者由上而下的領導性、對於掌握權力的錯誤妄想、上級工會的政治鬥爭……在勞工運動中,工人要面對的不只是資方,也包含所屬的工會及自己。另一方面,書中也爬梳美國勞工運動百年來未正視的性別議題,「工會的男人總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士兵」,然而一九○九年受不了男性工會幹部空話而上臺登高一呼總罷工的,是一位縫衣女工。 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勞動條件愈來愈糟,是全球的趨勢,還有什麼條件組織工會?反過來說,這一切使我們憤怒,憤怒促使人戰鬥,工潮正於世界各地死灰復燃,我們也需要做好團結的準備,思考團結的意義。時機到來,春風又生,野火燎原。 ◆專文導讀◆ 孫窮理|《焦點事件》記者 ◆專文推薦◆ 陳素香|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周聖凱|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祕書長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吳靜如|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 阿潑|媒體工作者 孫友聯|臺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梁秀眉|臺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無論如河書店創辦人 陳昌遠|前印刷廠作業員、詩人 陳柏謙|臺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祕書長 陳雪|作家 劉念雲|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 蔣闊宇|《全島總罷工》作者 盧其宏|共力研究社研究員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蘇盈蓉|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常務理事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學者艾賽提.蘇來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布都瓦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海外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臺灣讀者新寫的序。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記者埃賽爾.蘇萊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不都外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中文版新寫的序。
《臺灣為什麼重要?》作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 這次要告訴我們一個拚經濟的故事: 臺商與臺企如何拚出了中國經濟起飛。 還記得嗎?一九九五年上映的首集《玩具總動員》裡,原本自認是太空騎警的巴斯光年,發現手臂上刻著「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字樣,才認識到自己只是量產玩具。那是一個頌揚臺灣「經濟奇蹟」的年代。 只是,如果把當年情節照搬至今日拍攝,巴斯光年看到的無疑會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現在令世人稱奇的也變作「中國崛起」。 你或許以為:中國經濟起飛的關鍵在於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自此如鴻鵠展翅,將燕雀臺灣遠拋在後。但本書要告訴你:沒有臺灣人的指引,就沒有中國崛起。 美國著名臺灣專家任雪麗,於書中追溯並勾勒了戰後至今數十年來,海峽兩岸經濟從完全脫鉤到逐步整合的過程。她認為,臺商與臺企居中牽線,領航中國接軌國際,是中國經濟得以騰躍的一塊最重要跳板。她更主張,若無上述二者之助,中國未必能有今日繁榮光景,至少無法上升如此快速。 因此,她特意以臺灣商人與企業為主角,講述他們為何跨海到中國拚經濟,又是如何拚出事業第二春,以及如何在無形中協助了本對全球市場需求陌生的中國企業日益茁壯,最終建立起紅色供應鏈。 而且不只經濟。作者強調臺灣人大舉西進後,對中國的文化與社會也造成廣泛影響,像是帶起拍婚紗、吃個人小火鍋、喝咖啡等輕奢風尚;由於做了不少一手訪談,寫來相當生動有趣。 在臺灣與中國之間緊密的經濟紐帶,因為兩岸緊張局勢和美中角力衝突可能將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刻,本書帶領我們回顧歷史、分析現下與展望未來,可說是及時之作。 而作者在談兩岸經濟互動的同時,自不免需要梳理臺灣經濟變遷:從香蕉王國到雨傘王國,從做Nike到做iPhone乃至做晶圓代工。對於想要迅速掌握當代臺灣經濟發展大略的讀者,本書也是絕佳入門。
《臺灣為什麼重要?》作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 這次要告訴我們一個拚經濟的故事: 臺商與臺企如何拚出了中國經濟起飛。 還記得嗎?一九九五年上映的首集《玩具總動員》裡,原本自認是太空騎警的巴斯光年,發現手臂上刻著「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字樣,才認識到自己只是量產玩具。那是一個頌揚臺灣「經濟奇蹟」的年代。 只是,如果把當年情節照搬至今日拍攝,巴斯光年看到的無疑會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現在令世人稱奇的也變作「中國崛起」。 你或許以為:中國經濟起飛的關鍵在於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自此如鴻鵠展翅,將燕雀臺灣遠拋在後。但本書要告訴你:沒有臺灣人的指引,就沒有中國崛起。 美國著名臺灣專家任雪麗,於書中追溯並勾勒了戰後至今數十年來,海峽兩岸經濟從完全脫鉤到逐步整合的過程。她認為,臺商與臺企居中牽線,領航中國接軌國際,是中國經濟得以騰躍的一塊最重要跳板。她更主張,若無上述二者之助,中國未必能有今日繁榮光景,至少無法上升如此快速。 因此,她特意以臺灣商人與企業為主角,講述他們為何跨海到中國拚經濟,又是如何拚出事業第二春,以及如何在無形中協助了本對全球市場需求陌生的中國企業日益茁壯,最終建立起紅色供應鏈。 而且不只經濟。作者強調臺灣人大舉西進後,對中國的文化與社會也造成廣泛影響,像是帶起拍婚紗、吃個人小火鍋、喝咖啡等輕奢風尚;由於做了不少一手訪談,寫來相當生動有趣。 在臺灣與中國之間緊密的經濟紐帶,因為兩岸緊張局勢和美中角力衝突可能將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刻,本書帶領我們回顧歷史、分析現下與展望未來,可說是及時之作。 而作者在談兩岸經濟互動的同時,自不免需要梳理臺灣經濟變遷:從香蕉王國到雨傘王國,從做Nike到做iPhone乃至做晶圓代工。對於想要迅速掌握當代臺灣經濟發展大略的讀者,本書也是絕佳入門。
通貨膨脹、經濟下行、貧富懸殊、威權民粹、戰爭迫近 當今的世界,與百年前凱因斯面臨的景況似曾相識。 這位亞當.斯密之後最知名的經濟學家,為他心中美好人生提出的理論,徹底扭轉了二十世紀經濟學與國家政策的方向。 凱因斯少年時代就以過人的才智闖進英國貴族圈主導的伊頓公學及劍橋大學,剛進大學就被拉進一個自視甚高的祕密社團,成員包括羅素和懷海德等人。社團裡一些年輕成員形成離經叛道的文藝小圈子布倫斯伯里幫,以實際行為對抗封閉保守的英國社會道德框架。凱因斯前半生的情愛糾葛與人際拉扯就在這群人當中上演。 凱因斯從中學以來一直都是跟男人發展性關係及情感關係,卻在三十八歲那年戲劇性地愛上一個俄羅斯芭蕾女伶並結為終身伴侶,讓他的好友維吉尼亞.吳爾芙也驚愕不已。 一次大戰爆發之際,凱因斯與眾不同的建議讓大英帝國免於被金融危機擊潰,此後他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設法爭取美國金援,讓協約國能夠熬到獲得勝利。巴黎和會期間,他用盡全力阻止戰勝國開出會帶來反噬效果的賠償條件,卻無功而返,此時他已經預見到災難將再度降臨。 歐洲的經濟如他所料走向崩潰,惡性通膨、通貨緊縮與民粹威權接踵而來,連美國都因股災而引發大蕭條。凱因斯從一戰以來的經歷與思考中,體認到過去自己奉為圭臬的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市場信條與現實世界並不相符,並逐漸提出新的理論見解與政策主張。這套理論透過他的學生在美國開始大放異彩,小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更讓凱因斯理論成為經濟學與各國政策的主流思想,經濟學家的地位也從此水漲船高。 這部傳記的層次極為豐富精采,不只記述凱因斯的私人生活、他的經濟與政治思想,以及他與英國和美國決策圈的交手過程,更特別的是也大篇幅敘述他死後凱因斯學派及其對手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興衰演變,一路談到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現況。 「凱因斯身上充滿各種矛盾。他是官僚菁英,卻娶了舞伶為妻;是同性戀,最愛的人卻是女性;是大英帝國的忠僕,卻反對帝國主義。是和平分子,卻幫忙替兩次世界大戰尋找財源;是國際主義者,卻為現代民族國家提供了知識根基;是經濟學家,卻挑戰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在看似矛盾的表面下,他對人類自由與政治救贖的追求始終如一。」──摘自本書〈引言〉
通貨膨脹、經濟下行、貧富懸殊、威權民粹、戰爭迫近 當今的世界,與百年前凱因斯面臨的景況似曾相識。 這位亞當.斯密之後最知名的經濟學家,為他心中美好人生提出的理論,徹底扭轉了二十世紀經濟學與國家政策的方向。 凱因斯少年時代就以過人的才智闖進英國貴族圈主導的伊頓公學及劍橋大學,剛進大學就被拉進一個自視甚高的祕密社團,成員包括羅素和懷海德等人。社團裡一些年輕成員形成離經叛道的文藝小圈子布倫斯伯里幫,以實際行為對抗封閉保守的英國社會道德框架。凱因斯前半生的情愛糾葛與人際拉扯就在這群人當中上演。 凱因斯從中學以來一直都是跟男人發展性關係及情感關係,卻在三十八歲那年戲劇性地愛上一個俄羅斯芭蕾女伶並結為終身伴侶,讓他的好友維吉尼亞.吳爾芙也驚愕不已。 一次大戰爆發之際,凱因斯與眾不同的建議讓大英帝國免於被金融危機擊潰,此後他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設法爭取美國金援,讓協約國能夠熬到獲得勝利。巴黎和會期間,他用盡全力阻止戰勝國開出會帶來反噬效果的賠償條件,卻無功而返,此時他已經預見到災難將再度降臨。 歐洲的經濟如他所料走向崩潰,惡性通膨、通貨緊縮與民粹威權接踵而來,連美國都因股災而引發大蕭條。凱因斯從一戰以來的經歷與思考中,體認到過去自己奉為圭臬的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市場信條與現實世界並不相符,並逐漸提出新的理論見解與政策主張。這套理論透過他的學生在美國開始大放異彩,小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更讓凱因斯理論成為經濟學與各國政策的主流思想,經濟學家的地位也從此水漲船高。 這部傳記的層次極為豐富精采,不只記述凱因斯的私人生活、他的經濟與政治思想,以及他與英國和美國決策圈的交手過程,更特別的是也大篇幅敘述他死後凱因斯學派及其對手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興衰演變,一路談到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現況。 「凱因斯身上充滿各種矛盾。他是官僚菁英,卻娶了舞伶為妻;是同性戀,最愛的人卻是女性;是大英帝國的忠僕,卻反對帝國主義。是和平分子,卻幫忙替兩次世界大戰尋找財源;是國際主義者,卻為現代民族國家提供了知識根基;是經濟學家,卻挑戰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在看似矛盾的表面下,他對人類自由與政治救贖的追求始終如一。」──摘自本書〈引言〉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本書關於是德國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真實故事。 一九四二年一月,在柏林舉行的萬湖會議確認了一九四一年起逐步成形的最終解決方案:納粹德國決定清洗歐洲猶太人,將他們全部送往「東方」(波蘭與俄羅斯)並奴役之,倖存者則於以處死,欲將猶太民族徹底滅絕。而在第一線執行大規模槍擊及圍捕猶太人,將他們驅逐到死亡集中營的,多由後備警察營負責。 在眾多警察營中,來自漢堡的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顯得十分「非典型」:他們的組成分子年齡偏高,被認為不適合從軍;在戰前接受教育,見過不同於納粹的政治與道德標準;多為工人階級與底層出身,而當時的漢堡,也是德國納粹化最低的城市之一。然而,這樣的一群人,卻創下了所有警察營中第四高的殺戮紀錄:他們殺死了三萬八千人,驅逐了四萬五千二百人。 到底是為什麼,這些普通的中年男子,會變成執行恐怖大滅絕的劊子手? 作者布朗寧認為,多數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成員並不是什麼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出於多種原因而犯下大屠殺這種不可思議的暴行:包括從眾的同儕壓力,對權威的服從、角色適應和改變道德觀念與規範,以證成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在警察營中很快就出現三種群體:一群是熱心於殺戮的少數核心分子,一群是會忠實履行職責,但不會主動為之的多數人,以及在不降低營殺效率的情況下,盡可能逃避參與殺戮行為的少數人。 雖然本書討論與分析的主體是二戰期間一支特定的後備警察營,但作者提出的普遍性觀點是:在戰爭等極端狀況下,大多數人屈服於情境與群體環境的壓力,會採取了他們永遠不會自願採取的行動。 《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重要作品,書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洞見,直到今日,仍然是對世間人性的軟弱、殘虐與「平凡邪惡」的重要提醒。本書在一九九二年首刷出版二十五年後,增補了新的內容——針對後備警察營的最新研究,並補充上更多照片與解析——讓讀者更能接近當時的時空。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本書關於是德國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真實故事。 一九四二年一月,在柏林舉行的萬湖會議確認了一九四一年起逐步成形的最終解決方案:納粹德國決定清洗歐洲猶太人,將他們全部送往「東方」(波蘭與俄羅斯)並奴役之,倖存者則於以處死,欲將猶太民族徹底滅絕。而在第一線執行大規模槍擊及圍捕猶太人,將他們驅逐到死亡集中營的,多由後備警察營負責。 在眾多警察營中,來自漢堡的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顯得十分「非典型」:他們的組成分子年齡偏高,被認為不適合從軍;在戰前接受教育,見過不同於納粹的政治與道德標準;多為工人階級與底層出身,而當時的漢堡,也是德國納粹化最低的城市之一。然而,這樣的一群人,卻創下了所有警察營中第四高的殺戮紀錄:他們殺死了三萬八千人,驅逐了四萬五千二百人。 到底是為什麼,這些普通的中年男子,會變成執行恐怖大滅絕的劊子手? 作者布朗寧認為,多數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成員並不是什麼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出於多種原因而犯下大屠殺這種不可思議的暴行:包括從眾的同儕壓力,對權威的服從、角色適應和改變道德觀念與規範,以證成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在警察營中很快就出現三種群體:一群是熱心於殺戮的少數核心分子,一群是會忠實履行職責,但不會主動為之的多數人,以及在不降低營殺效率的情況下,盡可能逃避參與殺戮行為的少數人。 雖然本書討論與分析的主體是二戰期間一支特定的後備警察營,但作者提出的普遍性觀點是:在戰爭等極端狀況下,大多數人屈服於情境與群體環境的壓力,會採取了他們永遠不會自願採取的行動。 《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重要作品,書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洞見,直到今日,仍然是對世間人性的軟弱、殘虐與「平凡邪惡」的重要提醒。本書在一九九二年首刷出版二十五年後,增補了新的內容——針對後備警察營的最新研究,並補充上更多照片與解析——讓讀者更能接近當時的時空。
◆最受好評的全球史通史◆ 請先看一眼本書封面的那張世界地圖。繪製者是十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但位於地圖中央位置的不是歐洲,而是印度洋。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心中,世界的中心是亞洲。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相關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書中有兩條別出心裁的敘事線,貫穿它所要說的從十五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史故事:一是突出亞洲(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地位,二是強調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經濟的主角其實是中國和印度,歐洲為邊緣配角,因此作者在描繪這段歷史時,是環繞著亞洲展開,給予它應得的重視。其次,工業革命的劃時代意義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到底為何數千年來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世界,要突然跨越到以化石燃料工業經濟為主?針對這個關鍵問題,作者認為必須另闢蹊徑從全球面臨的環境限制這一脈絡來分析,才能釐清箇中原委。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近年來,「全球史」一詞在臺灣書市上頗為熱門,已引進不少以全球史視角為研究取徑的翻譯書,但尚無一本全球史長時段通史,《現代世界六百年》將補上這個空缺。
◆最受好評的全球史通史◆ 請先看一眼本書封面的那張世界地圖。繪製者是十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但位於地圖中央位置的不是歐洲,而是印度洋。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心中,世界的中心是亞洲。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相關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書中有兩條別出心裁的敘事線,貫穿它所要說的從十五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史故事:一是突出亞洲(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地位,二是強調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經濟的主角其實是中國和印度,歐洲為邊緣配角,因此作者在描繪這段歷史時,是環繞著亞洲展開,給予它應得的重視。其次,工業革命的劃時代意義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到底為何數千年來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世界,要突然跨越到以化石燃料工業經濟為主?針對這個關鍵問題,作者認為必須另闢蹊徑從全球面臨的環境限制這一脈絡來分析,才能釐清箇中原委。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近年來,「全球史」一詞在臺灣書市上頗為熱門,已引進不少以全球史視角為研究取徑的翻譯書,但尚無一本全球史長時段通史,《現代世界六百年》將補上這個空缺。
追求幸福這種事,也只有自尋煩惱的人類才會做 40年貓奴資歷的哲學教授,向主人學習生命之道 人這種動物,只要活著就經常感到不安與憂懼,無論是人跟世界的關係,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總是充滿痛苦折磨。人類的哲學思想,有大半在討論人為何會痛苦,該怎麼避免痛苦,如何在充滿變動與失落的世界安身,如何過得幸福快樂。 貓卻不同。貓不追求幸福,因為幸福就是牠們的預設狀態。這本書的主題是貓的天性,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我們能夠從貓身上學到的,或許比過往的偉大思想家更多。 本書作者葛雷是知名的政治哲學家,也是高產量的書評寫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都對他讚譽有加,後者更稱他是自己最尊敬的當代思想家。葛雷養貓超過四十年,他從自己對貓的觀察,以及過往哲學與文學對貓的描繪當中,娓娓道出貓的生命態度帶給人的啟示。
追求幸福這種事,也只有自尋煩惱的人類才會做 40年貓奴資歷的哲學教授,向主人學習生命之道 人這種動物,只要活著就經常感到不安與憂懼,無論是人跟世界的關係,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總是充滿痛苦折磨。人類的哲學思想,有大半在討論人為何會痛苦,該怎麼避免痛苦,如何在充滿變動與失落的世界安身,如何過得幸福快樂。 貓卻不同。貓不追求幸福,因為幸福就是牠們的預設狀態。這本書的主題是貓的天性,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我們能夠從貓身上學到的,或許比過往的偉大思想家更多。 本書作者葛雷是知名的政治哲學家,也是高產量的書評寫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都對他讚譽有加,後者更稱他是自己最尊敬的當代思想家。葛雷養貓超過四十年,他從自己對貓的觀察,以及過往哲學與文學對貓的描繪當中,娓娓道出貓的生命態度帶給人的啟示。
「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叫我保持不變」 最重要的傅柯傳記|翻譯自法文新修增訂版 「艾希邦不只為一個曖昧難解的神祕人物提供了生動而詳細的圖像,同時也完整精確描繪出戰後的法國知識界,包含它的各種儀式和拜物癖。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像一本好小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一九八四年初夏,延宕已久的《性史》終於出版第二、三卷,僅剩關鍵的最後一卷正在進行最後修訂,再「一到兩個月」就能結束,但傅柯卻在此時住進了醫院,不久即因愛滋併發症過世,未完成的遺作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傅柯是人文學科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知識分子,頂著光頭手拿擴音器在街上抗爭的形象無比鮮明。他對精神醫學及人文科學,對監獄、權力、性、管治等主題的歷史性探究,一再衝擊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反抗的思索與實踐。 此書是第一部問世的傅柯傳記,作者艾希邦不但在傅柯生前跟他有密切往來,對法國學界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這個在二○一一年大幅修訂擴充的新版本,基於初版面世後不斷出土的文獻,增加更多傅柯與其他知識分子之間的來往互動,同時也觸及他與性及藥物的關係。除了多達數百處共數萬字的增補之外,亦添加了五篇重要文獻作為附錄,例如傅柯申請法蘭西公學院教席的研究計畫書,以及布迪厄談傅柯的文章。
「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叫我保持不變」 最重要的傅柯傳記|翻譯自法文新修增訂版 「艾希邦不只為一個曖昧難解的神祕人物提供了生動而詳細的圖像,同時也完整精確描繪出戰後的法國知識界,包含它的各種儀式和拜物癖。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像一本好小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一九八四年初夏,延宕已久的《性史》終於出版第二、三卷,僅剩關鍵的最後一卷正在進行最後修訂,再「一到兩個月」就能結束,但傅柯卻在此時住進了醫院,不久即因愛滋併發症過世,未完成的遺作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傅柯是人文學科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知識分子,頂著光頭手拿擴音器在街上抗爭的形象無比鮮明。他對精神醫學及人文科學,對監獄、權力、性、管治等主題的歷史性探究,一再衝擊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反抗的思索與實踐。 此書是第一部問世的傅柯傳記,作者艾希邦不但在傅柯生前跟他有密切往來,對法國學界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這個在二○一一年大幅修訂擴充的新版本,基於初版面世後不斷出土的文獻,增加更多傅柯與其他知識分子之間的來往互動,同時也觸及他與性及藥物的關係。除了多達數百處共數萬字的增補之外,亦添加了五篇重要文獻作為附錄,例如傅柯申請法蘭西公學院教席的研究計畫書,以及布迪厄談傅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