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學術 書系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成為新二代:多元文化與地緣政治下的跨國婚姻子女

藍佩嘉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25/09/23 出版

★對於臺灣「新二代」及其身分認同的田野調查報告★《跨國灰姑娘》、《拚教養》作者,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最新著作在臺灣,跨國婚姻子女的人數推估超過五十萬。這些孩子曾被稱為「新臺灣之子」,自新南向政策推動後,官方改稱他們「新二代」,正面標示其移民背景。然而,「新二代」如何看待這個標籤?不同族群、階級、移動經歷的二代,又如何定義自己、回答「我是誰」的提問?本書要探問的是,在地緣政治情勢與多元文化政策的張力下,這些「新二代」年輕人如何在複雜的族群身分政治中協商自我的認同。本書深入訪談六十一位母親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成年二代子女,以及其中十五位的新移民母親。希望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理解國家政策的轉變與地緣政治的脈絡,如何影響新移民子女的生命經驗與族群認同。母親來自不同國家的二代,尤其是「臺灣東南亞二代」與「臺灣中國二代」的經驗有怎樣的差異?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認同策略,來抵禦或迴避族裔╱地緣政治因素衍生的外來者汙名?而在現今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中,這些新二代的多元文化背景,是否能順利轉化為身分紅利(比如特殊選才或入學機會)?還是造成非預期的負面後果?海外歸國子女,以及海航(逆向遷移回父母原生國度)的二代,在跨國流動的過程中,又經歷怎樣的認同變化?本書也根據田野分析提出相關的行動建議,包括改變既定認知框架,視新移民子女為積極的行動者而非弱勢;更廣泛地界定「新二代」,看見其中的差異與不平等;以及更細緻的區辨--例如將新二代與母親國度的連結定義在文化與地方層次,而非過度上綱,避免將他們排除在共同體之外。這些「新二代」的生命經驗與認同演變,也讓我們重新思索臺灣人的定義。隨著臺灣人口逐步納入更多元的移民來源、臺灣人的界線也不斷地被改寫與延伸。一如祖輩於不同歷史時期、在族群與文化交會處「成為」臺灣人的我們,其父母沿著移民之路進入臺灣的「新二代」,也將繼續擴展臺灣人的認同與文化邊界。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沒有人」的運動: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

李梅君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25/05/13 出版

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自二〇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激盪。從街頭集結到線上協作,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運動,一波又一波的公民力量不斷重新定義民主參與的樣貌。《「沒有人」的運動》回到這些歷程的源頭,聚焦一群自稱「沒有人」的行動者——g0v零時政府。他們透過線上協作與實體黑客松打造「公民科技」,以介入社會運動、推動開放政府、對抗錯假訊息,展現了一種創新且去中心化的政治實踐。《「沒有人」的運動》是一部來回於線上與線下、關注人與非人如何協作的數位民族誌。歷經十年田野,作者深度參與並觀察 g0v黑客如何一方面運用數位工具實踐去中心化治理,另一方面開發公民科技以實踐基進的數位民主行動。作者提出「寄食者行動主義」作為核心概念,解析g0v如何藉由反覆辯論和轉譯「開放」的模糊與多義,如寄食者般遊走在國家體制與社會運動、協作與反抗之間,從而在快速變化的國內與地緣政治中,發出異議並打開行動的空間。當大型街頭運動退潮、社群能量漸散之際,數位行動主義也進入轉型期。本書為這場去中心的數位民主實驗留下了深具厚度的民族誌紀錄。這裡沒有對科技的天真樂觀,也沒有對行動者的造神崇拜。作者從臺灣的民主發展與政治現實出發,爬梳g0v崛起的脈絡,剖析其如何將「數位民主」打亮為臺灣的國際招牌,同時也直面其內部的矛盾、張力與限制。「開放」已成為當代民主的新語彙,g0v一路走來的軌跡正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切片,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民主政治在數位時代的可能與未竟,為下一波臺灣社會與全球民主面臨的挑戰做好準備。余貞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昶佐(閃靈主唱Freddy)侯宜秀(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祕書長、g0v參與者)唐鳳 高嘉良(g0v共同發起人、Recce CEO)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彭松嶽(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瞿筱葳(g0v共同發起人、作家)共同推薦當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陌生國度都可以輕易在抖音或You Tube上瀏覽,部落與原住民也不需要外來者幫他們代言後,人類學家還能做些什麼?李梅君的這本《「沒有人」的運動」》提示我們一個新的方向。在全球與地方的連結處,在科技與人文的交會點,有一些新的網絡與行動在不斷地生成,有一些拼湊與即興的部落在意外處集結,他們既平凡又新奇,有理想又務實,無法隨便地被分類,也難以被任何意識形態框限。這些流動與停頓是當代萌生的文化現象,也標誌著一種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這是一本創新的民族誌,推薦給所有關心當代與未來的人。——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黃克先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21/11/16 出版

找到掩蓋在表象下的底層秩序,看見無家者間豐而危殆的互助網絡   臺灣無家者現場的都市民族誌   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一群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抱持著「把褲子弄髒」的實作精神,深入城市中被認為失序的地域進行參與觀察,發現舊有社群雖逐漸凋敝,但新的連帶卻不斷形成,各鄰里基於不同族裔、職業或社交次文化,發展出大都會的多元樣貌。   這種「在表面失序的邊緣人群中,發現不為主流所知的生活世界」 ,後來一直存在於社會學的傳統中。過去被認為如動物般活著的邊緣者,他們在內部擁有自成一格的次文化及社會秩序,互動也展現了特定規範與價值;而在種種「偏差」、「失序」行為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人們所共有的愛、渴望、尊嚴、互助精神及意志。   基於這樣的學科訓練,讓作者黃克先認為在無家者孤離的表象下存在著真實的生活連結;他們棲宿之地看似髒亂,卻是這個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運行的空間。   本書以在艋舺公園從事的民族誌為素材、從連帶分析的角度切入,呈現無家者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社交上,如何運用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滿足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因為不確定性高的露宿環境、不穩定的經濟生活、社會汙名及歧視、制度性支持的缺乏,使得無家者之間這些豐富的連帶較一般人更顯脆弱。同時,圍繞著他們的幫助網絡,包括宗教、國家與「善心人士」,雖然提供物資與服務以供急難所需,但在互動中也傷害他們的尊嚴並扭轉其自我認同。最終,不穩定且帶著貶義的連帶,連同窘迫的物質生活與絕望的存在感受,讓無家者的生活更形危殆。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9 特價44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危殆生活

黃克先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21/11/16 出版

找到掩蓋在表象下的底層秩序,看見無家者間豐而危殆的互助網絡   臺灣無家者現場的都市民族誌   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一群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抱持著「把褲子弄髒」的實作精神,深入城市中被認為失序的地域進行參與觀察,發現舊有社群雖逐漸凋敝,但新的連帶卻不斷形成,各鄰里基於不同族裔、職業或社交次文化,發展出大都會的多元樣貌。   這種「在表面失序的邊緣人群中,發現不為主流所知的生活世界」 ,後來一直存在於社會學的傳統中。過去被認為如動物般活著的邊緣者,他們在內部擁有自成一格的次文化及社會秩序,互動也展現了特定規範與價值;而在種種「偏差」、「失序」行為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人們所共有的愛、渴望、尊嚴、互助精神及意志。   基於這樣的學科訓練,讓作者黃克先認為在無家者孤離的表象下存在著真實的生活連結;他們棲宿之地看似髒亂,卻是這個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運行的空間。   本書以在艋舺公園從事的民族誌為素材、從連帶分析的角度切入,呈現無家者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社交上,如何運用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滿足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因為不確定性高的露宿環境、不穩定的經濟生活、社會汙名及歧視、制度性支持的缺乏,使得無家者之間這些豐富的連帶較一般人更顯脆弱。同時,圍繞著他們的幫助網絡,包括宗教、國家與「善心人士」,雖然提供物資與服務以供急難所需,但在互動中也傷害他們的尊嚴並扭轉其自我認同。最終,不穩定且帶著貶義的連帶,連同窘迫的物質生活與絕望的存在感受,讓無家者的生活更形危殆。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特價34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藍佩嘉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19/06/04 出版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以親職焦慮為鏡,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 在臺灣「拚經濟」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如今「拚教養」成為人生重點。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然而,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做太多、做不好、做不對?   透過教養焦慮,看見當代臺灣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延續她在《跨國灰姑娘》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從城市到鄉村,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   本書特色   #完整且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包含最多中年父母普遍面臨的教養問題。既有微觀細膩的人物故事,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是本土社會學近年的經典之作。 #豐富的田野以及精采個案故事,幫助讀者透過教養為入口,深入瞭解臺灣的階級差異,以及此種差異如何在使得不平等問題更形嚴重。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拚教養

藍佩嘉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19/06/04 出版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以親職焦慮為鏡,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 在臺灣「拚經濟」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如今「拚教養」成為人生重點。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然而,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做太多、做不好、做不對?   透過教養焦慮,看見當代臺灣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延續她在《跨國灰姑娘》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從城市到鄉村,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   本書特色   #完整且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包含最多中年父母普遍面臨的教養問題。既有微觀細膩的人物故事,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是本土社會學近年的經典之作。 #豐富的田野以及精采個案故事,幫助讀者透過教養為入口,深入瞭解臺灣的階級差異,以及此種差異如何在使得不平等問題更形嚴重。

特價32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