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淨零排放(Net Zero),零排放沒有退路,因應氣候變遷,台灣的現況與面對的挑戰,正向積極的應為與可為為何?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的影響嚴重,全球加速減碳,多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致力於環境變化議題,舉辦研討會,建立對話平台,期望改變以經濟為導向的開發,走向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考驗。現推出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水土林—氣候變遷因應追蹤」,讓我們攜手守護環境,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未來!
當國家出現亂象,民心普遍感到不安, 知識份子就不能沈默,必須站出來。 從多元性思索台灣的定位與出路,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朱雲漢 全球化衝突、中美對峙下的全球經濟運作、社會發展、人文思潮,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下一個關鍵點會在哪?台灣如何占據關鍵位置? 朱雲漢院士堅信新世紀政治改革是最重要的課題:呵護憲政主義的成長、加速國會改革、推動政府再造、防堵黑金政治,重建政治主流價值,以自由主義匡正國族主義,並敦促政治人物的心靈改革。朱院士相信讓台灣重新開啟憲政主義發展的契機,必須堅持信守民主遊戲規則的道德信念。 朱院士主張「台灣要調整國際策略的心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維,珍惜台灣經驗,屏除一元思考」,朱雲漢在他的著作《高思在雲》中曾作論斷: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近年來,朱雲漢受邀出席歐、美、澳、俄、東亞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深知國際環境變幻的他,近身觀察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與意識型態境况,他知道全世界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朱院士一直呼籲台灣應「不製造問題、不激化矛盾、不成為他人的負擔。」 不捨朱雲漢的離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將其多年來在基金會及其他媒體發表的文集,策劃、輯結成冊,以紀念其心其志。
世界怎麼了 思索臺灣未來 全球化變動下停、看、聽 在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裡,暫且停看聽,回首觀察、追蹤其近程,這一路來的變動對世界、對臺灣的影響。 余紀忠基金會持續觀察、追蹤、對話並承擔責任的經驗、理路,以及未來將面對的挑戰,做一通盤性的整理,在關鍵年代一起看世界政經變化,同時也回看與省思臺灣處境。 為臺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 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臺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 協助臺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臺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承擔與試煉!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思土、思民! 此書為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公共政策之建言集錦,囊括各層面,從最上位的國土永續法規-國土計畫法出發,一路參與推動歷程,國土法五進五出立法院,奮鬥二十多年,經歷無數會議與多人協力完成。將非常綜合性的概念,由第一條因應氣候變遷,到後續的水資源永續、城鄉發展、農地問題、糧食生產、國土安全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工作。 尤其,台灣不斷受颱風、水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響民生社經至鉅。基金會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檢視城市狀態,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後都市的形貌。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亦是我們不斷關心與追蹤的課題。 台灣的永續發展需要前瞻的國土規劃,面對人口結構、社經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接踵而來,需要借重專業領域長期的耕耘投入。基金會長年關注「國土規劃」與「韌性都市」,深體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再再都為國土利用、城鄉都市概念及交通規劃願景所影響。走過災害重建,深知中央改革與民間協力步步相扣,推動公共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因地制宜,家園整理與重建需不斷努力。基金會將持續關心並追蹤環境保育議題,整理產、官、學者建議並提供政策方向,期盼在公私部門合作下,有效治理及慎防大自然的反撲。
十二年前,就在二十世紀即將交棒走入歷史之際,面對台灣社會能否從傳統走向未來,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新境界的質疑,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六日起,連續六個周末,舉辦了「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系列研討會,經由產官學界菁英的熱烈討論,為實現公與義社會,確立了共同追求的目標。此後的每一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針對當時環境的需要,持續舉辦了國土規劃、建構包容社會、稅制改革、金融改革、重視發展與分配,以及知識分子省思與對話等一系列研討會,呼籲社會大眾覺醒、面對問題、關注周遭、提出具體主張、推動社會改革。十二年後的今天,也正當全國各界熱烈慶祝建國百年的此時此刻,我們有感於環境天候急遽變遷、生存空間遭到嚴厲壓縮,再次籌辦: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研討會,結合長期關懷台灣社會與自然生態的產官學界精英與民間團體,為當前的困境找出路,為重新出發的台灣匯聚力量。隨著全球化與環境生態變遷步伐加速加大,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重來、乾旱洪水災變頻傳等衝擊,正威脅著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我們中華民國在內。一方面,因為經濟自由化,資本與技術的流動跨越國界藩籬,全球產銷版圖大挪移,台灣雖因地理上鄰近大陸這個新興經濟工廠與市場而受惠不少,但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就業與所得分配、教育與稅制改革、人才培育與社會價值重建,卻亟待朝野共同努力再創新局。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天候異常與災變紛在世界各地爆發,加上原本存在已久的地層下陷、河川與水患治理、經濟發展與國土規劃等重大議題未決,皆已構成永續經營台灣必須優先克服的障礙,亟待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為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整合與對話。 「邁向永續」研討會,邀請全國學術菁英、產業領袖、民間組織負責人及政府主管部門,採取開放式討論與對話,從環境面、經濟面、社會文化面,以及國際與兩岸互動的多元角度來檢視存在你我大家之前的所有問題,謀求突破難關的切入點,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期盼藉由朝野各界的真誠合作、具體行動,為全民擘畫未來願景,進而邁向永續之路。「實在年代-迎向永續」一書集結「邁向永續」研討會發表論文及言論,將今日知識分子、學者與社會群體,在實踐中、生活裡與互動時的磋商、折衝、整合,延伸到當前社會文化中的各個面向;希望藉行動與實踐,脫離虛假、找到核心、走出務實,並探討實在年代下的台灣,如何迎向永續,走出自己的路!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創設以來,秉持著推動台灣進步與回饋社會的宗旨,結合各界知識菁英,就當前重大的各項議題提出主張。經過長期地投入與努力,明確地鎖定「自然河川」及「心靈河川」作為我們持續堅持與關注的方向。走過整個台灣,除了「自然河川」環境上追求永續台灣的使命外,也體會到整治「心靈河川」人文社會面向的重要性。我們強調,唯有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台灣的未來將會更光明!
參與時報河川保護小組,展開對河川、環境議題的關懷將近廿年,終於有機會在大陸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的安排下,追隨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組織的專業團隊,前往中國大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展開為期十一天的實地參訪考察,誠然是一次難得又令人期待的機會。由於行程的安排,既包括南水北調主體工程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河南鄭州的穿黃工程,以及湖北丹江口水庫壩頂加高工程的實地調研;同時也兼及參觀號稱「天下第一橋」的河北趙州橋,和完工後三峽大壩的實際運作情形,此外更在鄭州與武漢分別參訪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可以說是一次內容豐富多樣的學習之旅,也令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由於參訪團的成員,涵蓋了治水、防汙、工程、生態、太空遙測、地理、地質、環境及政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的所見所聞,與專業學理、各國和台灣的具體案例相互印證,據以撰寫的專文自然具有高度的參採價值,爰是個人只能就整個參訪行程的受想行識,略抒管見,聊為此次意義獨具的專業旅程留下些許雪泥鴻爪之印記。
作者的話因應全球暖化,加強防洪意識,維護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由於近年來地球暖化現象加劇,暴雨暴潮及氣候異常情形頻繁,而台灣近年幾乎遇雨成災,尤其2005年夏天,台灣西南沿海地區三次大水災,促使中央積極推動8年800億的區域排水治水方案,為因應治水政策之執行,台南縣政府即自2006年7月正式成立水利局。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南部地區,造成百年罕見的嚴重水患,颱風所帶來之超大豪雨造成本縣31鄉鎮市高達五分之四遭受淹水災情,其中屬曾文溪流域的大內鄉及善化鎮淹水深度達6米之多。 縣長蘇煥智於風災過後即呼籲中央召開全國治水會議,徹底拿出治水解決對策,並動員北上至立法院及行政院陳情,同時率先提出多項重要訴求,包括4年 5,000億振興經濟方案應移緩濟急優先辦理治水工程、整合河川流域上中下游及海岸權責單位優先成立曾文溪流域管理局、三年內全面疏濬中央管河川,尤其將水庫所在河川列為優先整治、成立中央管河川治理特別預算,五年內全面整治中央管河川、擴大8年800億縣(市)管區域排水治水特別預算規模至5年 3,000億,全面系統化整治區域排水、以及建立科學化的洩洪洪警報系統以確保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六大訴求。「莫拉克颱風死了那麼多人,如果不趕快治水,萬一明年再淹水的話,人民絕對會氣得跳腳!」蘇縣長曾語重心長的提出警告。為了有效解決水患,台南縣政府水利處動員所屬,針對台南縣之總體治水對策,依河川流域、區域排水流域,整體檢討、規劃,並擬將之出版為「治水政策白皮書」,供作各界關心台南縣治水者之參考,並廣徵各界意見,將我們對治水之思考及經驗傳承下來,作為公民教育之一環。蘇煥智、彭紹博
二○○九年是政府遷台六十年,社會上興起一股回顧過去一甲子台灣所經歷流變的風潮。二○一一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官方已經成立籌備委員會,打算紀錄百年來我國所走過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不論是懷舊或記錄,對於今天我們所身處的時代,卻缺乏一個足以觀照全局,指引走向的宏觀論述,使得包括政府與人民,仿如走到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既找不到方向,更無法定行止。 台灣在過往一甲子的摸索發展經驗,背後引導的力量其實是有一股清澈明確的時代潮流。不論是五○年代的思想啟蒙、六年代的文化啟蒙,乃至七○年代本土意識的覺醒,與八○年代公民意識的風起雲湧,以迄九○年代政治民主化的大開大闔,均足為鑑證。 然而,踏入廿一世紀,台灣雖然歷經了兩次的政黨輪替,以及面對中國快速崛起後的兩岸新情勢,內部卻在不斷的對立、撕裂與虛耗中,迷失了發展的方向,整體呈現的就是論述空泛、慌亂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困局,忝為公共知識分子,我們實在沒有再事沉默的權利,也不應一味書空咄咄或暗夜磋嘆扼腕。 面對時代論述空泛,人心鬱悶難宣的風雨如晦之時,正是需要我輩奮起,集思廣益,共同為台灣的今後走向籌謀定策之機,基金會為紀念余紀忠先生舉辦百歲紀念研討會,余先生一生倡導台灣民主精神、推動民主發展,每逢國家關鍵時刻,必能結合各領域菁英針對國家發展之各層面作全面體檢,提供建言影響決策。基金會再次於陽明山召開「面對公與義: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舉辦兩天閉門研討會,針對全球化衝擊、永續發展、兩岸互動、民主良治、媒體亂象、公民社會、知識分子角色等議題,進行廣泛討論、深入辯證。 建國年前夕創國元老于右任有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及許多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學者朋友,長年來放言高論、奮筆直書,或在研討會上凝聚共識,或在報端雜誌上理性爭辯,無非是檢視得來非易的成果,為明日的台灣累積分散的資源,鼓勵我輩挑戰外在環境局限,突破內心藩籬,凝聚朝野共識,喚回消逝的青春與熱情,重振失落的公義。我們謹將兩天熱烈討論的過程及紀錄集結成書,將內心深處對台灣這一塊土地無限的關愛、殷切的期許,呈現予您。歷史的傳唱得以繼續。 最後謝謝共同策劃的黃榮村、王汎森、朱雲漢及基金會同仁林聖芬、倪炎元、康復明。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余範英
十九位來自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閉門舉行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當下的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的浪潮,也不可能完全忽視東亞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劇烈變革,畢竟台灣的競爭力與社會分配的兩極化,正是與這個外環境的變革糾纏在一起;同樣的,當下的台灣社會也實在不能再被持續的切割與對立,畢竟不同世代或族群的認同或記憶,該是象徵台灣多樣與多元的珍貴資產,不是在選舉操作中不斷被用來為撕扯的工具;更有甚者,藉由民主轉型所辛勤打造出的公民社會與責任倫理,實在不能再讓少數政客的操弄與踐踏,就輕易的給摧毀掉了。林林總總的課題,都與台灣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重回公共討論的平台,恐怕是必要踏出的一步。』
濱南工業區開發案位於台南縣將軍鄉青鯤鯓以南,七股鄉西寮村、龍山村以西的七股潟湖、沙洲、台鹽鹽田與近海海域;依據當初的構想,包括東帝士集團與燁隆集 團在內的開發業者,擬以填海造地的方式開發面積約為三千五百公頃的工業區,引進煉油、石化(東帝士)與煉鋼產業(燁隆),投資金額約為四千億;但這麼大的 開發規模在歷經第一階段的環境影響說明後,開發業者將開發面積縮小到2,659公頃,其中,使用潟湖的面積比例由100%降到29.6%。 然而,如此的規模,在第二階段環評中仍引發爭議,在環評委員與專家學者的不斷質疑中,開發業者終於經濟部門的協調下,於最近一次的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 (1999年7月23日),提出縮小規模方案。自從1993年7月,東帝士集團宣佈著手七輕建廠計畫,到1994年8月,東帝士與燁隆集團聯合提出「台南 縣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以迄今日。 這段漫長的五、六年歲月裡,地方住民與民間綠色團體基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潟湖與濕地生態、漁業資源與黑面琵鷺」、「防止海岸國土流失」、「尊 重國際間二氧化碳減量要求、水資源永續利用與世代公平」等理由,堅決反對濱南開發案,從一連串的公聽會、記者會、村里巡迴說明會、抗爭、舉辦八日七夜的南 瀛苦行、串連發動1004全國愛鄉護水大請願活動、出版「黑面琵鷺的鄉愁」、舉辦「黑面琵鷺攝影展」,以至於規劃替代方案與帶動生態觀光旅遊熱潮。 我們除了以流血抗爭表達我們的不滿,也以軟性的訴求,透過演講、文字、影音與圖片記錄我們的主張,雖然我們獲得海外的迴響與國內的共鳴,但也一直受到「反 商、為反對而反對」的抹黑;雖然我們似乎已獲得政府高層的正面回應,但也深深感受到政府經濟掛帥、積極推動濱南案的壓力,而推動的壓力似乎一直是超越正面 的回應。
本書中,證明知識份子不迴避、不冷漠,為透視問題本質和尋求出路,沈澱思想基礎,找出行動的依歸。 在籌劃過程中,學者對於民主政治失控、民族認同混淆、文化內捲與閉鎖、價值建立困難、社會集體焦慮、貧富落差懸殊、各行領導斷層、專業倫理匱乏等現象深切關注,經討論,集中論述關鍵性的七大議題--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治與人權的公義、全人教育的養成、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媒體的責任與省思,希望摒除激情、對立的言行模式和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重新找回新的國家願景、論述示範和實踐動力,也就是找回知識份子參與社會的方法與活力。
你不可能沒聽過「土石流」但是卻未必真正認識它。你即使能夠明白土石流的自然變因,卻恐怕還是難於理解「土石流現象」錯綜複雜、難於釐清的多元面相。如果不是人命被迅速剝奪,原就具備崩落本能的土石流不會成為台灣最大的敵人。
悠悠蕩蕩的大安溪、滾滾奔騰的大甲溪、浩浩長流的濁水溪,以及茫茫山水綠烏溪,是寶島中部的四大主要河川系。她們是臺灣源源不絕的生命泉源,各流域更有豐富的遊憩內容。
公義社會 在世紀末的轉捩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要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一個公與義的社會是民主國家最基本的環境,讓民眾能免於恐懼,得所當得。追求永續發展,還原一個人本的社會,則需要找回人性良善的本質,如果人心都向善,則公益社會自然天成。 公益社會的成型,政府的角色扮演,法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田健。 台灣社會是否能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產官學與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公義社會 在世紀末的轉捩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要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一個公與義的社會是民主國家最基本的環境,讓民眾能免於恐懼,得所當得。追求永續發展,還原一個人本的社會,則需要找回人性良善的本質,如果人心都向善,則公益社會自然天成。 公益社會的成型,政府的角色扮演,法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田健。 台灣社會是否能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產官學與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搶救河川 這本書所收錄的所有文章是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結合環保署和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從今年 2 月 17 日開始,一連兩個週末共五天,分別在高雄、台南、台中、花蓮和台北五城市召開的五次「河川保護、地方自治與民眾參與研討會」中,針對高屏鹽水、大甲、美崙、和淡水等五大河域的污染現況和保護策略所寫的。 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自 79 年成立以來,即以河川保護為相關主題,先後舉辦水的關懷、六年國建與水資源、水資源永續發展和水患與防洪排水等學術研討會,本年度則以強調「保護河川、地方自治、社區意識、及人文精神」為主。為了積極落實社區意識,今年學術研討會另一個重點,為結合社區運動,鼓勵積極推動的團體。因此,研討會之主軸係以學者專家的認知、政府單位的因硬漢環保團體之間的訴求為三大核心,針對高屏溪、鹽水溪、大甲溪、美崙溪和淡水河進行研討,期盼能拋磚引玉式的喚起「地方人關心地方事」的新治河理念。 本次顏倒會的成功特別要感謝總召集人蕭新煌教授(兼北區召集人)、中區召集人陳秋楊教授、南區(二)召集人陳鎮東教授和東區召集人徐國士教授,由於他們的精心籌劃使研討會能如期於 84 年2 月 17、18、19 及 25、26 日五天,分別假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南成功大學、花蓮東華大學及台北台灣大學舉行,並獲致相當熱烈之迴響。 時報文教基金會一本回饋社會之熱忱,特將研討會成果重新彙編整理,分上下二冊出版,以饗讀者,並希望能提供政府與民間建立親水、近水文化之參考。
水世紀 時報文教基金會就水資源課題展開討論,已熱鬧進入第三年,今年在研討會規劃期間誰也沒料到下半年,台灣會面臨到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所以當時所訂之『永續發展』系列文字輪廓,經過這場旱象凸顯,竟真的成為大家心中最關切的一個主題了。 本年度研討會很感謝與會學者專家、政府相關單位和環保團體代表的熱烈討論,分就水資源永續發展之國際現況與趨勢起至地下水資源問題等七大主題,進行報告與評論。 相信研討會成果,對未來台灣水資源的發展必有助益。時報文教基金會仍一秉初衷,彙集出版專書方便流通推廣。
減少水患的災害 時報文教基金會一秉回饋社會的熱誠,特將「水患與防洪排水」研討會的所有論文及評論文重新編排,並對發言內容加以重點整理,彙集出版專書,希望能提供官方及民間推動水利及環保工作參考,減少水患的災害。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中從「匱乏」、「小康」中,已漸漸邁入「富足」,甚至「暴發」的時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台灣的生態環境卻沒有受到良好的對待,並遭到嚴重的破壞。為此時報文教基金會於民國八十年首次舉辦大型的「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會中四十位跨科際的專家、學者紛紛就台灣水的文化理念、水資源管理、水利政策、河川污染與整治等問題提出他們的看法。「水的關懷」提供了「自然、人文與經濟發展」三者之間一個解決之道。 水的關懷」是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關懷台灣河川、水利問題的第一本水資源系列叢書,希望能對台灣的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