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讚 在台灣,「稀有」一詞還不足以形容他在大家心目中所專有的「夥伴」的地位。這種夥伴,不是由政黨、政治理念、年齡、性別、階級等等而定義的,而是由最基本的、作為人的一份子而定義的。 從清苦的少年生活裡掙扎出來之後,又遭遇到牢獄之災……但是,所有的悲苦都傷不了他,他依舊逐漸長成為一個開朗和樂觀的學者,一個有勇氣有肚量的政治家,他所憑藉的應該是永遠不肯屈服的意志吧! 盧修一委員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是一個無限的愛字,有愛而無恨,是純粹的愛,是真摰的愛,是「愛得不得了」的愛。 編者簡介 陳郁秀 台中縣人,旅法鋼琴家。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例任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及藝術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及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作者著作及編作眾多。
當代中國電影 影市越是低迷,出版者支持電影的決心越是旺盛。 創作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越處於逆境越如沙漠裡努力迸現的生機,紅得更豔,綠得鮮翠,印証於電影果然不虛。這使得這本電影文化與現象報告專書的出版,逐年有了更新的意義。 今年度這本書的視野比往年更廣闊,不僅循往例邀請本地的學者、影評人出任觀察委員,並擴大戰線,邀請香港和大陸的學者加入,各自就該地電影文本與重要現象開會討論出年度議題,並分別撰寫後匯集成冊。因此書中出現香港篇、大陸篇和台灣篇三大段落,對比齊觀,互為參考,並收錄三地剛整的電影作品的電影作品編目,期使這本書的閱讀者能掌握到最充分的資訊與意見。 作者簡介 台灣篇 王志成 紐約大學電影藝術碩士,現為影評人、紀錄片導演,著作有影評集《聲色之謎》。 林則良 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影評陸續發表於《中時晚報》、《破報》、《電影欣賞》等刊物,著作有《對鏡猜疑》、詩集《與蛇的排練》、以及日記小說《被自己果實壓彎的一株年輕的樹》。 陳儒修 南加大電影理論博士,現任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副教授,著作有《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電影帝國》。 陳寶旭 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業,紐約大學大傳研究所,為資深影劇記者,現任職《中國時報》娛樂週報撰述委員。 游惠貞 紐約大學電影系碩士,現任文化大學與慈濟醫學院兼任講師,編有《女性與影像》一書。 聞天祥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專業影評人,著作有《孵一顆電影蛋》、《影迷藏寶圖》、《攝影機與絞肉機》、《告別大師》。 大陸篇 黃式憲 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作有《鏡文化思辨》、《電影劇作概論》。 戴錦華 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作有《浮出歷史地表》(與孟悅合作)、《鏡與世俗神化》、《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鏡城突圍》、《猶在鏡中》、《拼圖遊戲》。 編者簡介 黃寤蘭 現任中時晚報副總主筆,曾主編《西洋音樂百科全書》,著作有《鄭善禧:畫壇老頑童》等書。
期待兩岸書同文 本書就大陸簡化字的問題,提出整體的看法。作者首先說明了中共文字改革的歷程及其方法,共分析其簡化動機,然後給予其個人的評價。此外,作者亦對簡化字做了番剖析,最重要的是,作者對消除台海兩岸的文字障礙提出了可行的解決之道,對兩岸的和平及文化交流頗有助益之處。 本書就大陸簡化字的問題,提出整體的看法。作者首先說明了中共文字改革的歷程及其方法,並分析其簡化動機,然後給予其個人的評價;此外亦對簡化字做了詳盡的剖析。最重要的是,作者對消除台海兩岸的文字障礙提出了可行的解決之道,對兩岸的和平及文化交流頗有助益之處。 編著者簡介 臧遠侯 資深報人,生平行事每越常軌。早年畢業於政大經濟系,但從未幹過一天財經工作;反而一頭軋入新聞界,從事編務四十多年。退休後忽對繁簡字體問題發生興趣。於是掇拾名家高論,兼抒己見,編了這本書,盼對兩岸文化交流略有助益。
新中國再生的契機 歷史的偶然或必然,1949年起中國之內還有一個中國,在現代化的潮汐中載浮載沉,相反相成……世紀末,一國兩制?一國兩府?聯邦?邦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一波又一波驚疑未定的浪濤,拍打著不動如山的礁巖,叩問著中國將往何處去?一個國家叫自己作中國,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這要何等的創意與自信!中國裡面還有中國,在華夏文明再造,現代典章建立的過程中先之隨之,依之違之,這又是何等的機遇與奇緣! 歷史正考驗兩岸的領導與人民:將如何轉化歷史的不得已,成為新中國再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