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宛如瓦器般平凡不過的人,也能自我探索生命中的寶貝達到生命成長。 「瓦器裡的寶貝」出自《聖經》中〈哥林多後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人最大的難處是自我限制而不自知,因著自我貶低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敵的框架中。人強勢的態度,自憐的乞討都為了保護易碎的瓦器,在過度保護瓦器時卻忽略瓦器裡有寶貝。 脫下舊人、穿上新人、活出新樣式是生命成長的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他人和信仰建立新的關係。 以艾瑞克森發展心理學八大階段發展,與危機回顧個人生命發展,每個階段都透過《聖經》觀點加以詮釋,有新觀點和因應方法邁向下個階段發展。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冰山隱喻,詮釋亞伯拉罕三代重要人物之個人冰山,以及分析亞伯拉罕三代家庭的世代傳遞。讓讀者明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幾千年前的家庭互動關係對家庭成員的影響,無形中也影響了下一代,代代影響直到今日的家庭不外乎如此。 藉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新約聖經的稅吏長撒該的生活風格,以及與耶穌相遇之後,由個人的自私自利轉向社會情懷的改變。 全書九大章節,作者運用簡單容易理解的文字分享自己教學、超過十六年協談經驗,深入淺出方式認識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使讀者能善待自己、他人,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在信仰上找到正向的信念,覺察過去想法的舊軌道,勇敢地行出新的路徑。 本書特色 1. 以循序漸進方式引導讀者如何窺探內心中的訊息、情緒、情感的來由。 2.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的家族圖工具,幫助讀者看清個人三代家庭圖的脈絡發展,將個人的主觀認知引導至客觀評估。 3. 作者利用個人創意繪出《聖經》著名人物:亞伯拉罕三代家庭圖,以及重要成員的個人冰山圖,幫助讀者清楚明白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4. 運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理論,詮釋聖經人物撒該生命改變的事件,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個人生命事件以達成長。 5. 每章節均運用真實案例詮釋,使得作者所言更有效度。而且設計了深思問題,幫助讀者在閱讀過後往內心尋找自己,安靜心自我引導,或是邀請耶穌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
56歲經歷癌症治療,重生學步,面對受傷的自己,接受真正的風貌。 同時正視多病纏身,開始長照心靈始終停留在19歲的媽媽。 就在媽媽漸漸失智而可以恣意展露「原我」的時候,我才知道,不管我幾歲,她其實一直都只有、都停留在生我那年的19歲。 身為一個五年級生的私生女,如何從被制約的愛中掙脫出來,學習著先愛自己、最愛自己毫無錯誤,更無須歉疚……在彼此都面臨生死大關的此時此刻,可以來得及(希望來得及)放下對方,放過自己。 摘下面具,為的是面對自己,接受自己。 我的身體,還是一樣的疲累,即使到了現在我仍在尋找失落的那一塊,但是我那顆支離破碎,甚至血肉模糊的心,慢慢兜攏且開始柔軟、堅定、強壯起來。 從此刻起,用和解的擁抱,治癒過去的傷口,迎向未來的陽光。 全書共八章: 寫兩年半自己治療癌症,照顧多病纏身的媽媽歷程。 寫16來年在空中分享閱讀所引發的種種回想、此刻感受和未來展望。 寫5年面對自我的改變,接受真正面貌,還在持續不斷的學習。 Part 1 「我不想回家。」……當我脫口而出這句話,最先被嚇到的人,其實是我自己,是我自己。這短短五個字,耗費的是我56年的過往。 Part 2 羨慕那些可以自在戀愛、順利成章結婚的手足。 我始終單身,關於婚姻、愛情、尤其是「婚前性行為」……我是「罪大惡極」下的產物,日日提醒著我母親犯過的錯,絕對不能夠重蹈覆轍。 Part 3 坐在矮凳上的媽媽,把頭轉回,往灶門內添柴,恍如燒熱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在這個空間裡頭,並無我的存在。 到底站了多久,我真的想不起來了……冷處理,一向是媽媽處罰的方式。 Part 4 宜伶的那句:「我來陪妳。」明確的讓我知道,自己開始有了在身旁的夥伴;而入院之前,我曾問出版社總編輯說:「妳要不要另外找譯者?這次住院,我不知道結果會……」 「我們等妳。」沒讓我把話說完,他馬上這樣回我。 Part 5 原來,就像交朋友嗎? 腫瘤也是有面貌、有名字,甚至是有個性的。從認識到相處到抗爭到別離,試圖徹底劃清界線到它可能復返的機率,我一步步的認識這個「朋友」。 也一步步的,更加深入面對自己。 Part 6 在那場講座上,齊柏林說:「沒有誰能辜負你的理想,只有你自己的怯懦會辜負你。」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為,我受過同樣的奚落,然後,有了同樣的覺醒。 Part 7 分享閱讀,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而舉辦講座,是奧秘緣分的連結。她們對我的愛,如同贈我以花。人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而她們是連餘香都毫不保留的贈與我! Part 8 現在的我,依然不知道隧道的盡頭在哪裡,何時我才會見到隧道那頭的光。 但是,我非常清楚摘下面具,為的是面對自己,同時,陪伴我那方式或許扭曲,情緒也許複雜,卻肯定愛我至深,永遠19歲的母親。 本書特色 ◎人生不是終止在病或死,而是終止在悔與恨,終止在停止前進中。只要肯前進,即便是進三退二,甚至有時進五退七,都沒有關係。只要不是站在原地,不管往哪個方向,都是前進。 ◎確診罹癌兩年半的驚懼過程。希望藉著詳細的書寫,讓尤其是同為女性的朋友,知道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檢查方式、治療選擇,以及後續防護和心理支撐。
就算宛如瓦器般平凡不過的人,也能自我探索生命中的寶貝達到生命成長。 「瓦器裡的寶貝」出自《聖經》中〈哥林多後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人最大的難處是自我限制而不自知,因著自我貶低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敵的框架中。人強勢的態度,自憐的乞討都為了保護易碎的瓦器,在過度保護瓦器時卻忽略瓦器裡有寶貝。 脫下舊人、穿上新人、活出新樣式是生命成長的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他人和信仰建立新的關係。 以艾瑞克森發展心理學八大階段發展,與危機回顧個人生命發展,每個階段都透過《聖經》觀點加以詮釋,有新觀點和因應方法邁向下個階段發展。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冰山隱喻,詮釋亞伯拉罕三代重要人物之個人冰山,以及分析亞伯拉罕三代家庭的世代傳遞。讓讀者明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幾千年前的家庭互動關係對家庭成員的影響,無形中也影響了下一代,代代影響直到今日的家庭不外乎如此。 藉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新約聖經的稅吏長撒該的生活風格,以及與耶穌相遇之後,由個人的自私自利轉向社會情懷的改變。 全書九大章節,作者運用簡單容易理解的文字分享自己教學、超過十六年協談經驗,深入淺出方式認識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使讀者能善待自己、他人,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在信仰上找到正向的信念,覺察過去想法的舊軌道,勇敢地行出新的路徑。 本書特色 1. 以循序漸進方式引導讀者如何窺探內心中的訊息、情緒、情感的來由。 2.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的家族圖工具,幫助讀者看清個人三代家庭圖的脈絡發展,將個人的主觀認知引導至客觀評估。 3. 作者利用個人創意繪出《聖經》著名人物:亞伯拉罕三代家庭圖,以及重要成員的個人冰山圖,幫助讀者清楚明白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4. 運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理論,詮釋聖經人物撒該生命改變的事件,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個人生命事件以達成長。 5. 每章節均運用真實案例詮釋,使得作者所言更有效度。而且設計了深思問題,幫助讀者在閱讀過後往內心尋找自己,安靜心自我引導,或是邀請耶穌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
焦點解決法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 SFBT)是什麼? ●它是一種把注意力放在解決的思維方式。 ●它重視當事人的目標與注重行動。 ●它努力尋找沒有問題的發生,或是問題比較不嚴重的情況。 ●它願意相信當事人的能力。 SFBT親子教養最強秘笈! 運用SFBT的21天,改變你和孩子! ●不需要完美,剛好就好。 ●沒有失敗的教養,教養沒有標準答案。 ●沒有天生不合作的孩子,只有用錯方法的大人。 ●當事人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細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事情不會只有一個面向。 ●成功經驗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 ●你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要這樣做,那是什麼? ●放棄無效的方法。如果沒有用,做點別的。 ●解決比找原因更重要。 為什麼家長、老師要看此書? 淺顯易懂、容易操作的焦點解決(SFBT),強調「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處理當下問題,讓問題不再繼續」的細節,而非只注意「問題發生」的原因。 當我們把思維集中於解決時,會更關心每個人的優勢,和他所擁有的內部與外部資源。 本書以行為心理學21天養成好習慣的架構概念,配合SFBT的基本原則與技巧,同時將目前經常困擾父母的問題撰寫成案例故事;例如孩子堅持己見、孩子被霸凌、孩子沉迷3C,甚至意氣用事的孩子……並在每天的結尾,附上即學即用的挑戰任務(task),幫助深化閱讀與學習。 溫暖而良善的親子關係,是我們能給孩子一輩子的最佳禮物,期待透過SFBT,每位父母都可以體驗「不打不罵也能輕鬆教養小孩」的好處。 本書特色 ●跟著本書一天執行一種新的想法和技巧,讓好的觀念及方法一點一滴地隨著時間,改變和孩子的相處與溝通,讓教養可以從「好辛苦」到「好有趣」。 ●師長透過不同案例的說明,學會處理目前困擾的教養疑難雜症。這些應用方法不但可以用在教養上,對夫妻關係或是一般人際關係都很有幫助。 ●從第1天一直到第21天,循序漸進,讓這本書成為你在陪伴以及教養孩子的最佳幫手。
第一本茶器審美全書,宋、明、清代絕美民間茶器藏品首度公開。 作者將茶器審美分為三個階段,實用性、個性、精神性。 在實用性裡以眼、耳、鼻、舌、身的五感,作為對於茶器初階的認識。 在個性中以春、夏、秋、冬對應到陶藝家與使用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練和喜好。 在精神性裡,以〈不同維度的審美〉展開一連串的論述。作者以在二維紙張上爬行的螞蟻被來自三維空間人類的手指殲滅一例,探討不同審美維度上的人們,彼此雞同鴨講的審美辯證。 美的標準為何?本書以精神性為依歸,將陶藝家的心念和作品之間的緊密連結,根據宋代禪學與日本茶道的歷史精髓,提出令人深思的剖析及架構。 在〈民藝的當代實踐與思考〉章節裡,作者將「民藝」的過去和未來做了完整的詮釋,並以自身為陶作坊所設計的「轉折壺」為例,探究了數位當代日本設計師在「民藝」和「設計」的轉換當中如何找到新的出路。 而在〈茶碗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中,作者希望打破當下兩岸茶碗發展遲緩的僵局,在中日茶碗發展的歷史上吸取養分,定義一個茶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以茶入禪〉為本書最重要的章節之一。作者以對茶的理解,與覺知力為根基,企圖逐步驗證古往今來入禪的行者,和熱衷於禪的飲者,應該有的對茶與器的認知和高度。 作者在文末歸納陽光、空氣、水這一條向大自然學習的清晰途徑,是創作者與欣賞者透過自身精神的修為,進而全面理解美的門檻。並希望能透過本書,為在迷霧中探索方向的後代,帶來一絲光明和慰藉。 本書特色 1. 第一本從不同空間維度的觀點,剖析審美層次的專書。 2. 第一本清楚定義「民藝」未來走向的書。 3. 第一本深度剖析兩岸的茶碗,未來該何去何從的書。 4. 第一本將創作者和使用者的心念與茶器審美鏈接的書。 5. 第一本以茶和茶器,作為檢驗世人與「禪」契合度力作。 6. 第一本以陽光、空氣、水作為茶器審美修煉依歸的寶典。
從在夜市擺攤叫賣,變身成為家喻戶曉的藝人,他的蛻變實在令人讚嘆。 三十歲之前的他不學好,也曾因為冤獄淪為階下囚。 但慶幸的是「浪子回頭」,他終於痛下決心改變,並在書中坦白自己血淋淋的成長史, 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決心、努力與勇氣。 也許你不知道他的本名,但你一定知道「叫賣哥」。本名葉昇峻的叫賣哥,本來在萬華夜市叫賣,但在2013年因上了電視節目《康熙來了》之後,從此一鳴驚人一炮而紅。 很多讀者或許會覺得從事叫賣工作的人,家境與生活一定很困苦,才會在夜市、大賣場走跳。但事實上,叫賣哥的家境非常優渥,在他年少時,台中經營牛肉場的爸爸常常日收入高達百萬元,但他卻因為家境優渥反而遭到同儕霸凌。後來也因離家度過一段非常荒唐的歲月,輟學、吸毒、打架、逃兵樣樣都來,後來家道中落、破產,他也因冤獄淪為階下囚,在社會的最黑暗底層打滾。相信如果有相似時代背景下成長的讀者,一定會特別有共鳴。 叫賣哥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社會寫實電影,有血腥,有暴力,有迷失,有振作,有樂趣,但更多的是感動人心!當他開始懂得孝順的時候父親走了,成為他一輩子的遺憾,所以他更珍惜他的母親,疼愛他的妻子與孩子!要叫賣自己的人生,需要很大的勇氣,在過程中需不斷的面對過去,不斷的撕裂自己!但現在我們看到他活得很精采! 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選擇善良,即使你已經犯錯。不管環境如何造就一個人的命運,只要你想改變,老天都會助你一臂之力。從夜市路邊攤賣到電視節目,從晚會節目到代言泡麵廣告,再從單曲歌手轉到直播平台。叫賣哥一次又一次的蛻變真是令人讚嘆不已。到底他是如何改變自己逆轉人生,請看他真摯的文字親筆娓娓道來!
由觀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作者分享一、二十年的學佛修禪的親身體驗,將四念處與默照禪融合應用在生活當中,提供了一套直接簡單的方法,從提升觀照的覺知力到觀照自己的心念及情緒,給沒時間或是不適於長時間打坐的人參考。 至盼本書能夠介紹在生活中隨時可用的禪法,做到生活中有禪,禪在生活中,協助讀者將平常生活中沒有特別覺知的活動,加上禪法,不需多花時間,自然的就可以達到禪修的效果。 讓禪修推廣如聖嚴法師所說:「禪修的推廣,精神可以不離禪修,但形貌可多采多姿,多元化。」 在生活中簡單重複的動作,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音樂禪學會聲聲平等,風聲雨聲、音樂聲、談笑聲,聲聲都是覺照內心的鏡子。 喝茶不只是品茗,更可以在禪中靜觀,讓茶當主人率性演出自家的百般風情。 禪很玄,不難,只要有心,處處時時,都可以安住我心。 本書主要分四大篇:禪修從心開始、從安頓身心到增長智慧—─由觀入止,由觀生慧、六種好用的生活禪—─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八帖減壓良方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最終期許人人可享受安詳自在的禪悅生活。 本書作者版稅全額捐贈祖師禪林 本書特色 ◎一本禪修簡單容易的入門書,也是一本舒壓解煩好用的工具書。 ◎由觀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培養覺知力是減壓的基礎工程,本書介紹動與靜兼備的禪修方法,以提升覺知力。
由觀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作者分享一、二十年的學佛修禪的親身體驗,將四念處與默照禪融合應用在生活當中,提供了一套直接簡單的方法,從提升觀照的覺知力到觀照自己的心念及情緒,給沒時間或是不適於長時間打坐的人參考。 至盼本書能夠介紹在生活中隨時可用的禪法,做到生活中有禪,禪在生活中,協助讀者將平常生活中沒有特別覺知的活動,加上禪法,不需多花時間,自然的就可以達到禪修的效果。 讓禪修推廣如聖嚴法師所說:「禪修的推廣,精神可以不離禪修,但形貌可多采多姿,多元化。」 在生活中簡單重複的動作,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音樂禪學會聲聲平等,風聲雨聲、音樂聲、談笑聲,聲聲都是覺照內心的鏡子。 喝茶不只是品茗,更可以在禪中靜觀,讓茶當主人率性演出自家的百般風情。 禪很玄,不難,只要有心,處處時時,都可以安住我心。 本書主要分四大篇:禪修從心開始、從安頓身心到增長智慧—─由觀入止,由觀生慧、六種好用的生活禪—─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八帖減壓良方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最終期許人人可享受安詳自在的禪悅生活。 本書作者版稅全額捐贈祖師禪林 本書特色 ◎一本禪修簡單容易的入門書,也是一本舒壓解煩好用的工具書。 ◎由觀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培養覺知力是減壓的基礎工程,本書介紹動與靜兼備的禪修方法,以提升覺知力。
由英格蘭一路北上,自駕於蘇格蘭山水之間, 關於生命中的種種議題,都在長時間的孤獨中有了反省。 看過珍‧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筆下的故事,聽過浪漫至上拜倫、彭斯的情歌;看過《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裡的勇者之心,聽過《不法國王》(Outlaw King)的奮鬥故事;看過《伊莉莎白》(Elizabeth)所創造的黃金盛世,卻也在《雙后傳》(Mary, Queen of Scots)中聽過她與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的宮鬥。這些理由,讓出發遠行,有了更多的想像,也在這千里長征中,反省了生命中的種種議題。 英格蘭的國花是玫瑰(Rose),蘇格蘭是薊花(Thistle);英格蘭的代表動物是金獅,蘇格蘭則是獨角獸、紅獅。英格蘭有它長久的歷史堆壘出的精緻之美,而蘇格蘭擁有的是自然的鬼斧雕琢天成佳景。南方的溫潤、北方的豪邁,一幕幕景致在自駕的窗外流動,觸發了旅人的心與眼。 艾倫‧狄波頓曾說,旅行是一種「實踐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幸福真正能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或許正是旅程中不斷出現、逼迫自己回答的疑惑──那些我們曾經或假裝遺忘的,可能才是找回自己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駕車奔行在大不列顛的朗朗青空下,看到的不只是那一道幸福的彩虹,還有許多或湮滅於歷史洪流中的動人故事…… 本書特色 ◎ 豐富的歷史資訊,深入淺出地帶你瞭解英格蘭與蘇格蘭間千年的愛恨情仇。 ◎ 隨手拈來的文學作品引導,在行旅之中加一些文學趣味。 ◎ 書寫自駕旅程中的我見我思,「旅行的意義」油然紙上。
由英格蘭一路北上,自駕於蘇格蘭山水之間, 關於生命中的種種議題,都在長時間的孤獨中有了反省。 看過珍‧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筆下的故事,聽過浪漫至上拜倫、彭斯的情歌;看過《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裡的勇者之心,聽過《不法國王》(Outlaw King)的奮鬥故事;看過《伊莉莎白》(Elizabeth)所創造的黃金盛世,卻也在《雙后傳》(Mary, Queen of Scots)中聽過她與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的宮鬥。這些理由,讓出發遠行,有了更多的想像,也在這千里長征中,反省了生命中的種種議題。 英格蘭的國花是玫瑰(Rose),蘇格蘭是薊花(Thistle);英格蘭的代表動物是金獅,蘇格蘭則是獨角獸、紅獅。英格蘭有它長久的歷史堆壘出的精緻之美,而蘇格蘭擁有的是自然的鬼斧雕琢天成佳景。南方的溫潤、北方的豪邁,一幕幕景致在自駕的窗外流動,觸發了旅人的心與眼。 艾倫‧狄波頓曾說,旅行是一種「實踐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幸福真正能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或許正是旅程中不斷出現、逼迫自己回答的疑惑──那些我們曾經或假裝遺忘的,可能才是找回自己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駕車奔行在大不列顛的朗朗青空下,看到的不只是那一道幸福的彩虹,還有許多或湮滅於歷史洪流中的動人故事…… 本書特色 ◎ 豐富的歷史資訊,深入淺出地帶你瞭解英格蘭與蘇格蘭間千年的愛恨情仇。 ◎ 隨手拈來的文學作品引導,在行旅之中加一些文學趣味。 ◎ 書寫自駕旅程中的我見我思,「旅行的意義」油然紙上。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 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 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柳宗悅《茶與美》成書於1940年代。集結了柳宗悅對於「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於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當下,1940年代《茶與美》的發聲似乎振聾發聵,其中所指對於茶的誤解,對於賞器的扭曲,對於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 為了儘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譯者決定在譯文之外,於原文的每個章節後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代的語言闡明。再來是跨時代的應用,1940年代的背景與當代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一針見血的論點,反而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譯者交叉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後是展望,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並探討能給予我們什麼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後已歷時約80年,相較於1940年代,當今科技發達,全球人口突破70億,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藉由《茶與美》,能協助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 本書特色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從知識分子使用的語彙「侘寂」,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澀味」,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 ◎從「西洋之眼」到「日本之眼」,日本如何藉由禪與東方藝術的特質重塑對美的話語權? ◎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千利休與傳承至今450年歷史的樂燒,所謂為何? ◎什麼是柳宗悅貫穿全書的兩點審美精髓「直觀」與「無心」?
史上唯一最精闢, 印證東方色彩的心智科學領域──MeColor 一本啟發了解真實自己的色彩書! 人們因為先天靈質、個性與後天養成環境的不同,可以選出並算出三種顏色,包含「原生色」、「潛質色」、「自覺色」,這三個色彩組合成為每個人專屬的「MeColor組合」。組合中各色系代表的色彩本質及性格,將會讓人們更加瞭解自己的個性、行為模式,進而「遇見真正的你」。 MeColor是一種透過色彩來分析自我的方法,運用人們對於色彩的直覺喜愛及對於數字的潛意識偏好,進而結合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創造的「分析心理學」,成為具備藏傳色彩概念及西方心理學的心智科學。 MeColor不是宿命,而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法;MeColor不是算命,而是一種調整自己的方法;MeColor不是論命,而是一種改變自己的方法。 本書特色 ★史上唯一最精闢談MeColor的書籍! 這是一本關於你自己的、完整而真實的色彩書。 這本書將告訴你的是如何透過MeColor更了解自己,運用直覺、數字和算式找到屬於你的MeColor,看見那個一直在心裡的,最真實的你。 ★勇於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就從閱讀本書開始! 這是一本幫助你在每個時期都能了解自己身心靈狀態的「工具書」。 你可以隨時運用書裡的色彩工具來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境,透過MeColor呈現給你的提醒,讓你了解當下(也可能只是一個瞬間)、調整心態,然後改變自己,讓自己更自在。
史上唯一最精闢, 印證東方色彩的心智科學領域──MeColor 一本啟發了解真實自己的色彩書! 人們因為先天靈質、個性與後天養成環境的不同,可以選出並算出三種顏色,包含「原生色」、「潛質色」、「自覺色」,這三個色彩組合成為每個人專屬的「MeColor組合」。組合中各色系代表的色彩本質及性格,將會讓人們更加瞭解自己的個性、行為模式,進而「遇見真正的你」。 MeColor是一種透過色彩來分析自我的方法,運用人們對於色彩的直覺喜愛及對於數字的潛意識偏好,進而結合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創造的「分析心理學」,成為具備藏傳色彩概念及西方心理學的心智科學。 MeColor不是宿命,而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法;MeColor不是算命,而是一種調整自己的方法;MeColor不是論命,而是一種改變自己的方法。 本書特色 ★史上唯一最精闢談MeColor的書籍! 這是一本關於你自己的、完整而真實的色彩書。 這本書將告訴你的是如何透過MeColor更了解自己,運用直覺、數字和算式找到屬於你的MeColor,看見那個一直在心裡的,最真實的你。 ★勇於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就從閱讀本書開始! 這是一本幫助你在每個時期都能了解自己身心靈狀態的「工具書」。 你可以隨時運用書裡的色彩工具來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境,透過MeColor呈現給你的提醒,讓你了解當下(也可能只是一個瞬間)、調整心態,然後改變自己,讓自己更自在。
此書以真人真事的寫實筆法,記錄一個深刻的生命歷程。 其精隨是愛與死亡,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 作者的父親朱晉生是一名將軍,15歲少年便加入國軍,踏遍大江南北,歷經內亂外患,來台後任職國防部、三軍大學教官及駐外武官,並在越南撤僑行動中保障千名華僑毫髮無傷平安撤離。退伍後仍任國家安全局編譯,及外文教師等職。捐贈大體是他生前念茲在茲「重於泰山」的死亡態度。臨終時,家人含淚堅持不動腦手術,不進行侵入性急救,在昏迷九日後安祥過世,終於完成捐贈大志。 作者在文中回憶與爸爸相處的獨特時光,性格勇敢豁達又幽默好學的一面,並呈現家人們感性且勇於割捨的心情。為了執行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作者也同時採訪與爸爸同為大體老師的陳俊明家屬,得知陳家愛與淚水的生命歷程。作者並實際走入大體解剖實驗室,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 本書特色 1.第一位由大體老師的女兒(作者)參與醫學院解剖課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紀實人生最重要的愛與逝去的懷念時光。寶貴的生命教育 2.不同於醫學院解剖老師的立場,由大體老師直系家屬(女兒)以敏銳的筆觸,真實地呈現大體解剖實驗室過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見證了醫學院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讀來更感人與真實……
此書以真人真事的寫實筆法,記錄一個深刻的生命歷程。 其精隨是愛與死亡,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 作者的父親朱晉生是一名將軍,15歲少年便加入國軍,踏遍大江南北,歷經內亂外患,來台後任職國防部、三軍大學教官及駐外武官,並在越南撤僑行動中保障千名華僑毫髮無傷平安撤離。退伍後仍任國家安全局編譯,及外文教師等職。捐贈大體是他生前念茲在茲「重於泰山」的死亡態度。臨終時,家人含淚堅持不動腦手術,不進行侵入性急救,在昏迷九日後安祥過世,終於完成捐贈大志。 作者在文中回憶與爸爸相處的獨特時光,性格勇敢豁達又幽默好學的一面,並呈現家人們感性且勇於割捨的心情。為了執行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作者也同時採訪與爸爸同為大體老師的陳俊明家屬,得知陳家愛與淚水的生命歷程。作者並實際走入大體解剖實驗室,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 本書特色 1.第一位由大體老師的女兒(作者)參與醫學院解剖課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紀實人生最重要的愛與逝去的懷念時光。寶貴的生命教育 2.不同於醫學院解剖老師的立場,由大體老師直系家屬(女兒)以敏銳的筆觸,真實地呈現大體解剖實驗室過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見證了醫學院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讀來更感人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