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夜深的孤燈下無意間,便生出這樣的話語幻化作詩在時間的長廊中【詩 是奇蹟 也是偶然】我的詩裡,常以戲劇的場景落句;我的劇作,幾乎都以詩作為敘事的載體。這一部詩集,結合這十年來,我在劇場工作中書寫的詩行。期間,當然無法少去我的入世關懷與凝視。詩行,常化作感知一齣戲的能量,也化作生存與活著的感知,以詩獨立現身。
《一千五百公里,一個人》是陳瑞山教授半世紀以來,對於中外詩篇的閱讀、創作、翻譯、研究和教學的綜合呈現。 自二十年來寫的詩中,選出113首(其中五首亦收錄英文版),以跨文化、跨文本、跨語言,甚至跨文類的視野書寫而成。此詩集的體例與篇幅跨度頗大,從三行(十七字)的小俳句到近九千字的長詩等。詩的主題與題材雖繁複,意象和用典多輔以註釋,是本詩集重要的特色。每一篇詩的語言皆「不作怪」,自然、幽默與嘲諷兼容,期盼破除時下許多現代詩晦澀、離群的文字障,能跟「隱含的讀者」雙向溝通。 將語言文字徹底再解放,具體實踐了陳瑞山教授的新詩創作理念——創作行為是「主題的詩化」,不是「語言的詩化」。此創作方法融合中西方詩學,將情思主題客體化(objectified)到「客體相應物」上,避免濫情。同時,在詩之主題觀照下,運用後現代的表現技巧,以漫遊的(peripatetic)觸角與談話的(talky)語調來發展詩的堂廡,製造情景交融的新的藝術情感。詩的語言多元解放,按修辭學的第一要義,是「適應題旨情境,採用適切的字眼;以最精準的直敘和譬喻來感發讀者。」 感動推薦 讀後有感,獲益匪淺,六輯條理分明各有特色,體會後感觸均不同。內容行雲流水,引人入勝,有的詩讀起來如身入其中,引起無限遐思。整體詩篇,閱讀起來相當舒暢,激發內心深摯情感,進而啟發創意思維。 廖本煌—數學博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他不是一個為投稿而寫作的人,他是悠然自得的,只是平實地表達個人對人文或自然現象的觀察,或是「一般的人情世故與思索」。結識他四十多年來,我有幸斷續地拜讀他「偶然」成詩的「筆記」,「興發感動」也油然而生了!在這個偏重科技而輕忽人文的時代,期盼陳教授的作品,感動更多的讀者。 李東明—政治學博士、陸軍退役少將 自謙「偶然寫詩」的陳瑞山教授,他的科學詩就結構而言,是散文敘述式且可傳承的;在本質上,則帶點「科學」況味的宏觀世界,並對全球太空科技的成就有富含情感與人文的關注。 祁毓里—自由作家及評論家、馬來西亞華校董總課程局前局主任 讀詩人的詩,總有一種「賺到」的感覺,那就是:在情性的吟詠中,隱含著理性與知性的智慧。 張忠進(雨弦)—文學博士、國立臺灣文學館前副館長 幽默、詼諧、諷刺、理性、溫暖,瑞山的詩不但符合人性,也很科學。對人類所處的社會、政治、情感,以及所面對的問題,有細緻敏銳和有趣的觀察。千萬不要錯過的詩集。 孫以清—政治學博士、佛光大學退休教授 穿鞋子,走出社會流動的軌跡與自信;用滷包,吃出文化系統的味蕾與底蘊,以春天,解讀兩性情慾的放奔與禁錮;從氣象,報導地緣政治的脈動與忐忑。 李廣均—社會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在張錯漫長詩創作裡,《詩人托夢》已是第21本詩集。書林自1994年出版新版的《飄泊者》後,繼而出版詩集多種,除了代表詩人對詩藝有恆探索追尋,還見證臺灣現代詩發展史的一部分縮影。也就是說,詩人自上世紀八○年代找到他的語言(聲音)後,便採用不同角色的面具去演出各種世態人心的拍案驚奇。因此,這一系列詩集不能以個別單行本看待,而應肯定為一種鍥而不捨的詩藝傳承,正如楊牧所說: ……時間延續長達三十餘年,歷經感性抒情與自然際會之穎異、驚奇、情趣,體悟隨時間推移而漸深,投射既遠,胸懷更廣,於世事離合與時代及個人互涉的滄桑發現感慨無窮,鑄為新辭,句式更形凝練,章法圓融,則收縮自如,自成一家。—《張錯詩選》(洪範,1999) 因著楊牧廿多年前預言式的知音,張錯特選詩人(楊牧)前來托夢一詩,為詩集書名,以紀念世事離合的滄桑發現,感慨無窮。詩人學識過人,博學多聞,由文入藝,常以東西方文學、宗教經典、藝術器物起興入詩,題材廣泛,賦比陳述。其語言更掙脫現代主義個人孤絕,建立平易近人以群體為訴求的詩風,帶來現代詩語言的清新風氣。
她說:詩,必須在孤獨最深的地方,否則,就不需要寫詩。 孤獨,是一種天賦,也是一個詩人寄寓其中的真正住所。這種寄寓,也是蜷縮,在詞語形成的獨特空間,蝸牛一樣蜷縮,以逃避外部的世界。 她將廣遠化為內在,將每一次遠行,當作詩人另一種身份的回歸。那流年中虛構的美人計,不可抵達之處,在詩人遙望敬亭山時,奇幻迷人,又隱隱作痛。她是一個在修辭上走鋼絲的人,每一次摔下來,都使她把自己繃得更緊。她的詩寫反復證明:一首拒絕解讀的詩,往往有很多種解讀。 你的詩我叫家人唸給我聽,我很喜歡。詩人常常失之青澀,但青澀自有青澀之美,年輕人作老人腔,相反不自在。 ― 瘂弦 龍青的詩,將複雜幽微的心理體驗與語言的創新衝動融於一爐,互為表裡,剛柔並濟,亦如其人,這是她的動人之處。 ― 陳先發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仿佛我們都像在這意境之中 讀懂或找到彼此共同的心之所向, 而那處地方正是深邃又美麗的亞細亞, 謝謝克華老師的懂得和喜愛,讓父親得知必定有幸這世上還有您這位朋友。 ——鄭植羽(鄭問之子) 新版為致敬鄭問紀念版,內容不僅重新修訂、編校,另增加「輯七:致鄭問」的七首詩與一篇紀念鄭問的短文,書末附作者創作年表。 本書是詩人在《欠砍頭詩》的「色情時期」之後的詩作集子,讀者可以在這本仍留有色情遺跡的文字裡發覺詩人另一層的企圖。亦即藉由文字的瞭望台翹首宇宙與人生如謎的夜空,並在詩的領域裡企圖與「人」真正對話。詩人透過詩的文字凝視詩之外的廣大世界,並因此得到一個令人驚嘆的、清晰而華美的視野。
《移動的門檻》將是幾乎被遮蔽的初嘗禁果 ——我們時代最初的嘗試之一。——龐 培 《移動的門檻》詩集中,最難能可貴的、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作者頗具抱負和雄心,試圖有意識地從中年變法(或衰年變革)之中,誠實地應對和面對全球化趨勢景觀中的文化問題這一聲音,以及隨之而來的「嚴重的時刻」(里爾克語)式的人生的問題。詩人在勇敢地擔當或接受某種陌生詩學的拷問,近乎於一種嚴厲的生存良知。無論在空間地理、在思想、美學、宗教上,還是在個人身份和形象上,詩人都義無反顧,一步跨向了前方未知的「國度」。某種程度上,詩人去往的,其實是一個詩的國度。他將從本土中文詩人,生長脫落成一位——幾乎是另外一種全新的、全然陌生系統的——自然意義上的世界詩人。這是一種文明的獻身。
陳黎詩集Ⅰ:1973-1993 合陳黎前五本詩集《廟前》、《動物搖籃曲》、《小丑畢費的戀歌》、《家庭之旅》、《小宇宙》於一帙,校正修訂,收詩兩百八十餘首,是其寫詩第一個二十年間作品的總集。書末並附原有之後記、跋、序,及評論、註釋。 詩人余光中說陳黎「頗擅用西方的詩藝來處理台灣的主題,不但乞援於英美,更能取法於拉丁美洲,以成就他今日『粗中有細、獷而兼柔』的獨特風格」。著名的現代詩學者奚密說:「陳黎是當今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從深切抒情到社會嘲諷,他的作品一方面見證了主導台灣蛻變的歷史變遷,另一方面則表現了詩人蓬勃的實驗精神。陳黎的詩不但勾勒出台灣文化認同甘苦參半的追尋過程,更重要的是,它為個人和政治,藝術至上的前衛主義和良心文學的適切結合提出了動人的實證。」
這本詩集紀錄詩人張錯從公元二千年到零二年間的詩作,以及繼承上一本詩集《流浪地圖》及下一本詩集《另一種遙望》在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的漂遊浪跡。 詩人在昆明十四行詩八首。在那兒他想起馮至的《十四行集》及散文集《山水》,以及恩師施友忠給他描述抗戰當年在昆明、大理等地風光。可惜景物依舊,斯人已渺,正如翌年訪成都,直入川西槙、劍閣等地,撫古緬懷蜀漢雄風,臨風涕泣,神思湧現,得詩無數。 詩集另有《夜歌》兩輯,內分銅鏡篇、碗盞篇,這才是心靈世界流浪之歌,為張錯近年詠物詩的得意力作。
沒有非結不可的果 非馬的詩,以對社會人生的熱切關懷和冷靜的哲理思考見長,是反映現實和超越現實的統一,……非馬是一位將鄉土詩歌的精神本質與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的詩人。-- 李元洛 這位從中國優美簡潔的傳統裡走出來的多層次的抒情名家,吸取了美國的自然力與風韻,使他的技巧更登高峰。 作者簡介 非馬 本名馬為義,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在美國從事能源及環境研究多年,現已退休,專心從事寫作、翻譯、繪畫及雕塑之創作。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現為芝加哥詩人俱樂部成員。已出版詩集十二種(包括英文詩集一種),譯有英詩選集《讓盛宴開始》等多種,並主編《朦朧詩選》、《台灣現代詩四十家》及《台灣現代詩選》等重要選集。曾獲吳濁流文學新詩獎、笠詩翻譯獎和創作獎、伊州詩賽獎、芝加哥「詩人與贊助者」詩獎等。在電腦網路上設有《非馬藝術世界》及《雙語每週一詩》等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