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實驗室,從生活的場景出發,無論是在餐廳、球場、劇場、博物館、圖書館甚至日常行進間,集好奇心、敏感度、想像力和理想性於一身的大腦科學家,左思右想全都透露出知識的興味;正如在台上行雲流水的舞蹈家,舉手投足之間都富含文化的底蘊,餘韻繚繞,值得玩味。聽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娓娓道來:穿梭古今的歷史對照,與時俱進的跨界寫照,觸類旁通的社會觀照。其「寓複雜科學於簡明洞察」的獨特風格,是集豐富多樣的觀察角度+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天馬行空的想像熱情+抒情平易的生命經驗分享。這28個故事,將一些本來看似不相干的觀念、問題或難題串在一起,共譜出科學之舞,不僅開拓了科學的新疆界,甚至觸動每個人的「創造力神經」,邀請所有人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科學,隨之律動。
科普書的品質與數量,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科普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寫得好,除了要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好為人師」的熱情,也就是說,永遠要不停的問:如何才能讓讀者了解手上這些新近的科學知識?如何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如何讓他們看到核心問題的本質?如何讓問題的困境形成懸疑?如何展現科學解題歷程中的美好推論?如何讓讀者看到好的科學家就是會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對了方向?如何讓學生體會在各方研究者一齊搶灘的環境中,終能捷足先登的快感?還有,要如何鋪陳人類文明進展的史觀,使讀者感受到科學新知的喜悅之情?當然,寫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動讀者的最基本原素。曾志朗本著如此的信念,為了台灣的文明盡心盡力,以從不衰減的熱情,帶領讀者越過知識的高牆,領略科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