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集按主題分成九輯,詩人從生活感悟、城市觀察、地方見聞、疫情時代、飯局聚會乃至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中發掘詩意,以淺白的文字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詩化的日常空間,相信能勾起我城讀者的共鳴。作者酷愛細節,擅長將生活細節提煉成寄托情感的意象,讀來不覺生澀堆砌,在行雲流水的詩句間,又滿溢豐富的聯想和跳躍的思維,等待讀者去用心品味。好評推薦:「俊賢以各種身分書寫不同狀態,從校園、朋友群以至我城,皆呈現生命的本質,探問意義,以回應我與世界之間的對話。誠意推薦。」——陳志堅,中學校長、香港作家「熟悉而密集的意象,親切且豐富的畫面,展開鋪寫大家都有共鳴的成長故事。這些「重視細節」的呈現,是最好的「詩語」。毫無疑問,俊賢本來就是寫詩的。」——陳永康,退休教師、新詩學者
上一本書的小女主角長大了,慈祥的母親一字一句地記錄著她的童年。繼《兒女經》後,前輩作家李洛霞推出溫馨的親子散文續集《月亮燈燈》。究竟現在重看當年文章,兩母女又會有什麼感想呢?喜歡親子文學的讀者,這次新出版的書就一定合您的口味!「恍如昨日,清清楚楚,卻已過了廿多年,都說作文不要濫用四字詞,可我除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再也想不出更好的言語,說明不經意間的時光流逝,也說不好驀然回首的詫異與驚疑,昨日聲稱『我大女孩了啦』的她,今日果然大女孩了。『大女孩』的她,四分一世紀以來與她母親有時是如膠似漆,有時是同處一室的刺蝟,這恩怨情仇又豈是詩詞裏的流年換朱顏改,可以說得清。」──李洛霞「上一本書《兒女經》的主角長大了,話說得更多,古靈精怪的想法和問題也更多。承接前書所紀錄的時期,此書的我已有四、五歲,上了幼稚園,學習能力開始發展,懂得以有限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正值「人小鬼大」的年歲,或用作者的說法,是「好辯駁」,常常弄得她哭笑不得。閱讀自己當時的言行,忍不住邊看邊笑,想必母親也有同感。」──何雍怡
《詩意空間》詩文合璧,構成短篇小品。本書分為兩輯:上輯《詩羽雲裳》,詩中的日子雲淡風輕,詩的羽毛翱翔於雲霄天際,雲想衣裳花想容,畫眉深淺,濃妝淡抹,描畫入時,自然顯出雍容的貴氣,智慧與美貌並重。用諧聲字來說,「詩語雲常」,也就換成了當代的食字遊戲,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切風平浪靜,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似的。《詩羽雲裳》編織詩網,也是個人的「詩路歷程」,化成追憶的文本。下輯《江天寥廓》,換另一個名字也可以謂之「詩學多途」,時而參讀前輩高人的作品,吸納聲情意境;或者通過詩友的交流互動,深化生活體驗;有時更從學生的習作中,感受創意思維。詩學並沒有任何途轍可循,我們只能走一條自我的路。在寥廓的江天中守候,流淌著四時雲影,尋覓相遇的喜悅。
《詩意空間》詩文合璧,構成短篇小品。本書分為兩輯:上輯《詩羽雲裳》,詩中的日子雲淡風輕,詩的羽毛翱翔於雲霄天際,雲想衣裳花想容,畫眉深淺,濃妝淡抹,描畫入時,自然顯出雍容的貴氣,智慧與美貌並重。用諧聲字來說,「詩語雲常」,也就換成了當代的食字遊戲,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切風平浪靜,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似的。《詩羽雲裳》編織詩網,也是個人的「詩路歷程」,化成追憶的文本。下輯《江天寥廓》,換另一個名字也可以謂之「詩學多途」,時而參讀前輩高人的作品,吸納聲情意境;或者通過詩友的交流互動,深化生活體驗;有時更從學生的習作中,感受創意思維。詩學並沒有任何途轍可循,我們只能走一條自我的路。在寥廓的江天中守候,流淌著四時雲影,尋覓相遇的喜悅。
工場裏的文學苦行者理想與現實錯位,愛好與職業錯配,一種西西弗斯似的惩罰「窮巷文學」在這個世紀的代表《指望》是散文集,共分三輯。書中的內容很廣泛,有生活瑣事、有社會議題、有旅行記聞、有讀書寫作心得,可謂包羅萬有,無事不談。書中有多篇文章提到一個小社區--石籬。石籬,原是舊區,有舊式的公共房屋,和由無數幢工業大廈拼湊成的工業區,但都已慢慢步入歷史陳跡:舊式的公共屋邨已改成新型屋邨,只餘下兩座逾五十年歷史的建築物,被政府劃為「中轉屋」;又清拆(或活化)了不少工業大廈成為現代化酒店。這些片段,正好紀錄了香港的變化。作者在有意無意之間,把小社區的變化,紀錄了下來,猶如一部石籬的歷史書。
惟得的記敘散文,絕對不是流水帳。寫和幾個朋友的相識、相處和交往,曲折得像小說,把瑣事寫得細心,事物和人情世故洞察得那麼分明;筆下的異鄉人,體現人際關係的無奈和滄桑,與其說是異鄉生活的遭遇,倒不如說是超越了一個地域的局限,寫出了人生的多種姿態。三篇書話並不只談作品,實際用銳利的眼光,看清楚作品和作者之間那種微妙、若即若離的依靠。收錄在最後的篇章,就是惟得的藝術論述。〈大展徐悲鴻圖〉,寫徐悲鴻的藝術,卻又寫出其為人,勾劃了藝術和藝術家的關係。《或序或散成圖》這個書名,是否與梁秉鈞的詩〈茶〉尾句:「或聚或散成圖」來個呼應?在茶香飄動中,你會失驚無神碰上感動的篇章,叫你愛不釋手。
香港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惠第一本散文集。本書是具歷史感和現代感兼備的文學書寫,內容豐富耐讀,不但涵蓋中國四大古典小說,更涉談中國古典戲曲、中國近代文學,以及外國青少年文學、翻譯小說等。作者取材自中外多本古典文學之人物片段,把著作精華析述而再度創作,寫出不同之體悟,充滿情味、魅力,以及文化見識。
本書輯錄文學家麥華嵩近十年散文共三十七篇,寫人生、寫藝術,眼界融貫,無論回憶過去、感受現在,或是欣賞文學、視藝、音樂、電影,都是尋找廣闊而長存的精神意義。對作者來說,過去與現在遇上的人和事,無論長年情誼還是擦身而過,往往都在作者腦海心眼裏留下不可磨滅的人性顯現,和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一樣,成為意識中一顆顆恆星。誠如作者所言:靠著抒寫人性與藝術中的恆常,我們會比較看得開、看得通眼前的一切矛盾與失落。
本書收錄了知名詩人作家黎漢傑十多年來大部份有關詩的文章,劃分為「支言」與「說辭」,有個別詩人作品的評論、年度詩選的序文、對詩刊詩作的當期作品具體分析,亦有從理論出發,輔以作品鋪陳理據的文章。「輯一:支言」收錄十六篇短評,以理論結合古今中外的詩例,表現出作者對詩歌別具一格的看法。例如〈語調的藝術〉講述艾略特關於詩的三種聲音;〈抓貓的詩學〉從有趣的「攔腰」抓貓法進入對寫詩方法的討論;〈小東西〉談論詩的題材和内容;〈字裏有人〉探討詩的内涵、作家和作品的關係等,巧為形容,情趣、理趣兼具。「輯二:說辭」收錄了八篇較長的詩選序文和評論文章,討論香港的詩、屬於城市的詩。以〈看房子——論香港新詩的「房子詩」〉為例,「房子詩」顧名思義與香港房屋居所有關,「房子」作為一個人為建構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空間,與土地、家庭結構、都市文化、社會形態甚至歷史記憶皆相關聯,文章探討了若干香港與房子有關的新詩,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等方面表現這個空間維度的大小人物、所發生的故事。房屋話題不僅表現香港的都市現狀和社會形態,「房子」更成了香港歷史文化的載體。
本書收錄了知名詩人作家黎漢傑十多年來大部份有關詩的文章,劃分為「支言」與「說辭」,有個別詩人作品的評論、年度詩選的序文、對詩刊詩作的當期作品具體分析,亦有從理論出發,輔以作品鋪陳理據的文章。「輯一:支言」收錄十六篇短評,以理論結合古今中外的詩例,表現出作者對詩歌別具一格的看法。例如〈語調的藝術〉講述艾略特關於詩的三種聲音;〈抓貓的詩學〉從有趣的「攔腰」抓貓法進入對寫詩方法的討論;〈小東西〉談論詩的題材和内容;〈字裏有人〉探討詩的内涵、作家和作品的關係等,巧為形容,情趣、理趣兼具。「輯二:說辭」收錄了八篇較長的詩選序文和評論文章,討論香港的詩、屬於城市的詩。以〈看房子——論香港新詩的「房子詩」〉為例,「房子詩」顧名思義與香港房屋居所有關,「房子」作為一個人為建構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空間,與土地、家庭結構、都市文化、社會形態甚至歷史記憶皆相關聯,文章探討了若干香港與房子有關的新詩,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等方面表現這個空間維度的大小人物、所發生的故事。房屋話題不僅表現香港的都市現狀和社會形態,「房子」更成了香港歷史文化的載體。
本書是詩人作家迅清繼《悉尼隨想》後推出全新的旅遊散文集。書中收錄了旅遊散文五十餘篇,遊南美馬丘比丘的超過二十篇,遊意大利的十餘篇,合起來超過全書的三分二,是《非常風景》的主體;其餘還有遊北海道、台北、紐西蘭和冰島。反映了詩人在旅途中不忘文學,是一本知識份子的旅遊手册,亦是一本豐富的旅遊文學。「……旅行是一個短暫離開工作或者煩惱的辦法。幹得倦了,生活太規律化了,需要一個短短的休息。可能再活得更起勁。當然每個人都會找一個旅行的特別理由。……我不是背包客,不想窮千山萬水,上山下鄕。我只是想在旅途上多認識一下平淡生活之外的點滴新鮮。每一趟的旅行,帶回許多珍貴的記憶,想多一點貪心,但也載不下很多。途中每日寫下的博客文字,儲存在相機的數碼照片,合成一份豐富的故事。」──迅清
兩個城市,編織了兩個人半生的愛情故事~——別人看見他買了一束花,去為愛戀著的她過生日。可她並沒有收到花。花呢?給了誰嗎?那短短的小街上發生了甚麼?面對各種疑問,他卻默然不語;——她人到中年,日子過得仍如「煲老火例湯」似的細慢,求著醇香和濃厚,她似乎將成為生活的棄兒了,卻為何人急她不急;——她處在命運的低處,自匿於社會和生活,有一日走到了人前,卻叫人大吃一驚;——他喜愛優雅的女子,那優雅卻壓抑著他;他沒有大志,為了愛情,展開事業,愛情卻沒抓住,事業卻成了;——她是強硬的,對一切阻礙她的必將反擊之,有一日卻柔軟了,後來更柔軟了。故事講述兩個城市,編織兩個人半生的愛情故事。從上海,到香港,兜兜轉轉,從分開,到再遇,女的處在命運的低處,自匿於社會和生活,有一日走到了人前,卻叫人大吃一驚;男的沒有大志,為了愛情,展開事業,愛情卻沒抓住,事業卻成了……
左手寫畫,右手寫文,草根作家的全作品集李華川為香港著名草根作家,一直從事基層工作,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藝術與文化傳遞者。在他身上可看見無名作者努力的歷程,也看見這歷程滲透著艱辛。本書輯錄作者生前已公開發表之作品,幾部集子的精華以及未結集的藝術評論,讓讀者們能回顧李華川的生平之作,並發現一個不屈服於現實、在困難中仍用心創作的藝術家的足跡。作品按文體分類成新詩、散文、小說、戲劇、評論,全面呈現作者數十年的創作軌跡。李華川之作品曾公開刊登的園地包括:《明報》、《信報》、《公教報》、《星島日報》、《圓桌詩刊》、《香港文學》、《工人文藝》等。
★ 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首獎得主最新作! 三種人生,小人物的窮困故事。 「現實人生」一輯,以寫實手法為主,反映底層人士面對的慘淡、嚴酷的現實。 「啟悟人生」一輯,透過觀察生活,可從中獲得啟迪,讓人生更富足、更有意義、更積極;但時常領悟到的,是不愉快的。 「魔幻人生」一輯,以魔幻手法,表達較宏觀的題材,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一直存在的現象。 本書為許榮輝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寫三種人生。 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談到短篇小說創作時曾如此說,生活中太過美滿、快樂、得意的事情,都不是理想的創作題材。寫作者喜歡選擇不快樂的、失意的、遇挫的、恐懼徬徨的人和事來刻劃。主角通常是沒有權勢,甚至生活無着的小人物,苦困比別人多。人在現實人生中確實需要各種各樣的愛,寫作者卻需要「失去」、「失落」等種種不幸元素融入創作裏。 許榮輝坦言自己的小說若沒有類似元素,創作也真的難以維持下去。元素來源於觀察生活、思考人生。
本書各篇文字,都能推動讀者「vicarious」地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家與風土人情,自行在心中有創意地燃亮感受。當中不少簡截精僻的記述,寫及的都是著名哲學家與藝術家(主要是作家),從十四世紀意大利的薄伽丘(〈薄伽丘一日譚〉)、十九世紀德國的尼采(〈打一個噴嚏結識尼采〉),說到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加拿大的門羅(〈門可羅艾麗絲〉),還有日本的夏目潄石(〈夏目秋波〉)和島崎藤村(〈黎明前拼貼島崎藤村〉),中國的曹雪芹(〈紅樓外的綠洋〉)、魯迅(〈老虎尾巴動土〉)、老舍(〈老舍開小差〉)和茅盾(〈聽靜默說茅盾〉),還有我們的西西(〈看西西的新房子〉)、吳煦斌(〈作家藏品一覽——看《恍惚的,遙達的,隨即又散了》展〉)和也斯(〈在馬蒂斯旺斯教堂捧讀也斯〉),等等;以上列舉的作家,還不及書中提到的一半,可見本書如何縱橫馳騁於時間與空間、國族與文化。書中文章常常以作者到訪藝術家故居為主題,作者會細緻入微地描寫途上所見所聽,無論路上交通還是故居小擺設與房間設計,並提及藝術家創作與生平,寓嘆謂和賞識於眼前事物。字裏行間還可能蘊含對藝術家時代的感慨,例如〈塔裏的男人〉寫瑞典戲劇家史特林堡,談及他曾經有反猶太主義傾向,還好晚年改變了觀點……當年(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歐洲,正是瀰漫種族與性別的偏見,你可以說文中的幾句帶過,是對歷史作微言大義的側寫。整本書都充滿類似的觀察,讀後教人回味再三。
★ 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首獎得主最新作! 三種人生,小人物的窮困故事。 「現實人生」一輯,以寫實手法為主,反映底層人士面對的慘淡、嚴酷的現實。 「啟悟人生」一輯,透過觀察生活,可從中獲得啟迪,讓人生更富足、更有意義、更積極;但時常領悟到的,是不愉快的。 「魔幻人生」一輯,以魔幻手法,表達較宏觀的題材,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一直存在的現象。 本書為許榮輝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寫三種人生。 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談到短篇小說創作時曾如此說,生活中太過美滿、快樂、得意的事情,都不是理想的創作題材。寫作者喜歡選擇不快樂的、失意的、遇挫的、恐懼徬徨的人和事來刻劃。主角通常是沒有權勢,甚至生活無着的小人物,苦困比別人多。人在現實人生中確實需要各種各樣的愛,寫作者卻需要「失去」、「失落」等種種不幸元素融入創作裏。 許榮輝坦言自己的小說若沒有類似元素,創作也真的難以維持下去。元素來源於觀察生活、思考人生。
《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蕭欣浩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作者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 作者為前明報專欄邀約作家,故書中許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作家蘇童與蕭欣浩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本書除了暢談港台兩地的地道美食之外,更涉及飲食源流,飲食與社區互動,飲食文化等深層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