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蓬萊誌異》|寫給殖民地台灣的原鄉神話。 收錄專文:林瑞明 <人間關懷_宋澤萊的文學之路> 在鄉野之間,流傳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奇聞軼事。無論是地主淪落、家庭破碎、奸商投機、地方恩怨或人土鄉情……《蓬萊誌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由台灣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貧賤與高貴、掙扎和沉淪所描繪成的福爾摩沙庶民圖。 為了訴說自身的歷史,為了記下殖民地不能言說的委屈與痛苦,宋澤萊有意以自然主義之筆,勾勒1979年以前台灣社會的變遷與平民的經濟生活,探索人心深層的反映。儘管描寫善的同時,也揭發不少惡與虛偽,但宋澤萊仍以作家的身份與意識面對這樣的宿命與苦難,傾聽台灣迎接現代的苦悶與嘆息,交織出下層社會的畸慘真相,展露其深刻的悲憫與關懷。 這本「人世間小書」,是原鄉的神話,是台灣歷史的見證,也是宋澤萊不願向命運妥協,與台灣人土同喜同悲的一聲吶喊。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廢墟台灣》|核電現世的末日啟示錄。 收錄專文:吳明益 <如此響亮,如此溫柔> A.D.2010年,台灣暴露在各種經年累月的環境公害之下,已成為一片逐漸死滅的鬼島;在層層的污染當中,核電爆炸、輻射外洩的死亡威脅,更讓台灣急速朝向廢墟的世界奔馳而去。但是,人們在「超越自由黨」執政下的「新社會」當中,飽受媒體壟斷、信仰崩解、道德衰微、價值扭曲的摧殘,早已對恐怖統治麻木無感,最後,超越自由黨的洗腦與屠殺,「廢墟症候群」的擴散,終於讓台灣淪為真正廢墟…… 一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名的預言小說《一九八四》以恐怖絕望的反烏托邦筆法諷刺現實,宋澤萊在禪宗的追求之外,亦關注到1980年代台灣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核電政策背後隱然的危機,於是以此書提出他對環境公害、核能風險的預警。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爆發後,本書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遽增,加深大眾對核能的疑慮。時至今日,儘管2013年台灣猶在,但宋澤萊充滿政治批判,直指各種公害與核能危機的末世預言,卻如影隨形,不曾過時。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寫實台灣政治黑金、窮盡宗教哲思的魔幻之作。 收錄專文:李昂 <黑暗的宋澤萊VS黑暗的李昂> 月亮滲出血暈,傳說中血色如熊的紅蝙蝠領著成千的黑色小蝙蝠攻進車站,A市的種種異像,在涉嫌謀殺競選對手的彭少雄當選後,一一出現。這是在日本殖民者進佔A市掃蕩台灣抗日軍,以及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血色蝙蝠第三度現身A市……因故捲入紛爭而踏上黑社會不歸路的彭少雄,一路從幫派角頭勢力中脫穎而出,黑白雙通,甚至勝選市長。而其五術法力,竟是撒旦附身,由血色蝙蝠的邪魔之力所得。他的國中老師唐天養貫通宗教哲學,融合佛學、基督教與五術界,以聖靈之力與之對抗,展開一場由懸疑、武俠、靈異交織而成的善惡鬥法。 由禪宗改信基督教後,宋澤萊融合其獨特的靈感與不同的宗教體驗,延續對現實的關心與批判,以魔幻寫實之筆,建構了一個變化萬千、詭譎虛幻,卻無比真實的台灣異空間。《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的實驗風格,不僅成功塑造台灣小說魔幻寫實的經典,藉由各種精心描繪的「異像」與「神魔」的交戰,嚴肅卻又通俗地刻劃出台灣選舉歪風與黑金政治的現實,無疑是宋澤萊緊扣台灣歷史,一次華麗而深刻的政治與文化批判。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關於套書 《打牛湳村》|家、農村、一代台灣人的苦澀與鄉愁。 收錄專文:陳建忠 <農村不該成為傳奇> 《蓬萊誌異》|寫給殖民地台灣的原鄉神話。 收錄專文:林瑞明 <人間關懷_宋澤萊的文學之路> 《廢墟台灣》|核電現世的末日啟示錄。 收錄專文:吳明益 <如此響亮,如此溫柔>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寫實台灣政治黑金、窮盡宗教哲思的魔幻之作。 收錄專文:李昂 <黑暗的宋澤萊VS黑暗的李昂> 由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到自然主義,渡越佛學與基督的宗教宇宙,從巨製鴻篇的小說到新詩、散文的精雕細琢,對語言近乎嚴苛的要求,再於創作、評論與文化運動的多重場域之間穿梭。宋澤萊曲折幻變的文學生命,一路獲獎傑作不斷,榮獲2013年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無疑再為台灣文學史寫下一頁經典:一聲文學天地間轟然響起的驚雷,更是文壇一瞬不滅的石火電光。 本書特色 1.收藏經典故事,從封面開始: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四冊,依據小說內容重新設計典藏新版封面。由宋澤萊親筆題字的書名,配合各書主題意象設計新版封面,視覺符號的雕琢,一筆一劃回應著宋澤萊的文學世界。在細讀之前,別忘了看看已經長出的「梨仔瓜」。瓜熟了,「打牛湳村」的人情世故也開始了…… 2.閱讀經典──宋澤萊的鄉土、科幻與魔幻寫實之路: 宋澤萊的文學生涯曲折幻變,早期以心理學剖析自我,現代主義是他面對生理與精神磨難的出口;但隨著步入社會,環境的驟變與社會意識的覺醒,宋澤萊以寫實主義留下「打牛湳村」系列作品,寫出農村為現代化陰影壟罩的苦悶現實。經過浪漫主義的放逐後,自然主義成為宋澤萊對下層社會宿命的關懷與憐憫;而後,宋澤萊以科幻的想像,「以未來諷古典」的筆法,建構了《廢墟台灣》的平行末世,再以《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鎔鑄其生命、宗教與社會體驗,緊扣歷史與政治,以文學尖銳地批判外在世界的異化,一路獲獎傑作不斷。透過「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的精選典藏,宋澤萊多變而深刻的文學步伐終於走成一張藍圖,在真實與虛幻當中,在生與死的邊界之間,在現代與過去的遞移當中,一段尋找宋澤萊的旅程即將展開。 3.詮釋經典──創作、研究、情感的重層觀點: 「大地驚雷」四冊在作品典藏之外,各冊再收錄李昂、吳明益、林瑞明、陳建忠(按筆劃順序)的精彩回應。創作、研究與情感的重層觀點,讓典藏深度,也有溫度。 詩人、文學評論家林瑞明以文學史的宏觀回顧宋澤萊的文學歷程,認為「宋澤萊是戰後出生,台灣土地培養出來的全方位作家。其文學作品讓小至「打牛湳村」,大至「台灣」,在歷史長流中,永存並發揮光彩。」而同以戰後第三代之姿崛起文壇的作家好友李昂說:「李昂並不那麼黑暗,更黑暗的是宋澤萊。我至少沒有經過他那麼多近於崩潰的內在掙扎與苦難。」在文學上,李昂與宋澤萊有相似的追求,但更多的是對彼此深刻的理解;從小說放眼詩、文,與宋澤萊對新文化運動的想像,吳明益說:「我總以為閱讀或分析宋澤萊老師的作品時,極重要的是了解他對詩的概念與文字中呈現的詩意,它們保護了讀者,不被那個殘酷的世界所傷。」 而一個作家的形象,永流於世的經典,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觀看、詮釋與理解中,完成不朽。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打牛湳村》|家、農村、一代台灣人的苦澀與鄉愁。 收錄專文:陳建忠 <農村不該成為傳奇> 一江山苦經修煉,終於一劍刺入萬世天尊的腹肚,為父報仇,但血劍沒有劃破壟罩打牛湳的那片黑夜。在大頭崁仔的困惑中,父親死滅了,梨仔瓜也成熟了,瓜販及包田商來到了純樸的打牛湳,卻是一次又一次的串通包夾、拖延抵賴。瓜穀淋在無情的雨中,眾人等到喜出望外的收購,卻沒料到一樁完美的騙穀案正在悄悄上演。然而隨著梨仔瓜收成,政府將田賦折徵現金的良心,發芽穀的賤價,安慰著眾人。善良的打牛湳忘記了黑夜,在笑聲中想望著光明的大晴天…… 宋澤萊以苦澀成長的故鄉為舞台,繼承日治時期農民文學的寫實傳統,將農村被剝削的歷史命運,與現代化逼臨之下日漸衰微的現實,寫成一齣齣滑稽荒謬,卻充滿諷刺與不平的傳奇。 《打牛湳村》不僅因此為戰後台灣農民、農村書寫掀起一波高峰,更在「鄉土文學」的風潮中,為台灣的「鄉愁」醞釀出無限的可能。宋澤萊也自此成為台灣文學天地間,那一道不絕的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