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灣詩人。雖然我通常用漢字中文書寫,嘛認為漢字佇父母語有某種地位,有時亦會用漢字台文書寫。但是,語言的問題意識存在佇我的腦海,提醒我面對。……台灣的無國家歷史以及被殖民經驗,無佇這個島嶼形成語言及文化的主體性。咱的新文學歷史烙印日本語佮中國語(漢字轉化的話文)的形跡,致使語文主體性重建的文化工程,有多重面向:漢字台文、漢羅台文、全羅台文,並嘸是完全是主體性的恢復。詩人李敏勇,秉持著這樣的心情,十六年來陸續用漢字台文發表詩與歌詞,誠如他所說:「雖然我無參與台語文的書寫團體,我嘛無真濟台語文作品,但是我關心這個面向。」這本以漢字台文創作的詩集,一如既往是他對土地、對社會、對歷史的觀察與心境抒發,不同的是,他以漢字台文創作的形式,表達了他對母語創作的關心與支持。全書收錄四十九首漢字台文詩,以及十八首漢字台文歌詞。本書特色1.用漢字台文創作的通行台語詩,不會有看不懂的隔閡感,很快就能融入詩中意境。2.用母語—福台語創作,抒發對台灣的愛與期待,更加具有親切感與現實感。3.一如之前的漢字中文創作,詩中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種種面向,有相當直白、懇切的觀察與表達。4.除收錄四十九首漢字台文詩外,另有〈台灣頌〉等十八首漢字台文歌詞。
藉由二十位台灣詩人的作品,詩意地呈現太平洋西南海域一個國度的心境與風景。這個國度,正從歷史的悲情暗夜走向光明的自由之路;像浮標一樣的島嶼正在為定置自己的國家努力著。本書包含20位台灣詩人的作品:陳千武.杜潘芳格.錦連.趙天儀.非馬.白萩.李魁賢.岩上.杜國清.許達然.曾貴海.李敏勇.陳明台.鄭?明.莫渝.江自得.陳鴻森.郭成義.陳坤崙.利玉芳本書特色1. 本詩選為漢英對照形式,是送給外國友人認識台灣文學及現代詩富有人文意涵的禮物。2. 本詩選擺脫以中國觀點為主軸的選編方式,而以台灣性、現代性出發,兼顧藝術與社會的視野,選出真正具台灣觀點的台灣詩。3. 書中20位詩人皆選自台灣最重要的現代詩發表園地「笠」,呈現出台灣戰後現代詩發展的重要歷程,是一本瞭解台灣現代詩重要的作品。
「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身處廣闊海洋中的台灣島,不但形成過程與海洋密切相關,居住在島上的各個不同族群,也都有海洋活動的歷史經驗,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駕駛側翼板的船隻配合洋流、季風遠航,東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蘭嶼島上的達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國治台期間,漢人冒險渡過黑水溝前來台灣,其冒險、奮鬥、打拚、追求「出頭天」的精神,成為台灣強韌生命力的根源,而一九四九年另一批橫越台灣海峽移入台灣的新住民,則增加了台灣社群構成的多樣性。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就移民歷史特質而言,「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從海洋的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可以發現各族群間的共同點,進而型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質,建立新的主體文化與共同價值。本書特色1.從海洋誕生的台灣島、駕獨木舟漂流的南島語族、艱險橫渡黑水溝的漢人、大航海時代台灣地位的重要、清代時期的沿岸航運與東西對渡、日治時期的日台航線與南進基地、現代海運的發展與貨櫃船王國的建立,以及全球化下的跨海新住民與縱橫四海的台商,完全從海洋的觀點,闡述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在在顯示台灣與海洋的密切關係。2.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一書的作者戴寶村教授,再次從海洋出發闡述台灣的歷史,但文字更簡潔,脈絡更清晰,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邀請您共同體驗台灣文學書寫的美麗與哀愁! 從「原住民神話」到「李喬」,50位台灣文學家的生命經驗,即是一部部的文學史話。原住民神話是台灣文學的原型,是初民與自然環境最早的磨合記錄;許南英、丘逢甲和洪棄生的「遺民」悲憤,鄭坤五的台灣國風,皆促使文學創作更貼近台灣住民的心境;而自賴和開始,代表新文學史頁的41家,更加深台灣文學的歷史縱深與文化厚度。 在台灣土地上扎根的文學家,將民族性、社會性、寫實性和民眾性的文學觀,盡呈現在其筆下。唯有了解台灣文學的獨特性與殊異性,才能確立台灣文學的主體論述,以見證台灣自成一格的文學脈絡。
戰後五十年,台灣的經濟發展已從最基礎的傳統性產業,逐步走向資本密集的服務性產業,台灣新五大家族正是新產業的開創先鋒。本書從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台塑王家展開,進而談到重工業先驅大同林家,以及本土保險業先鋒國泰蔡家和後來加入保險業的新光吳家,看他們如何在自己的領域中開創事業上的輝煌版圖,成為台灣企業的標竿。此外,集合台南鄉親成軍的台南幫,則是新五大家族中最特別的一支,今日,他們的商業版圖已藉由7-eleven的連鎖事業,貫穿全台灣的大街小巷。台灣新五大家族的崛起與作為,和所有台灣人的生活緊緊相扣,作者以台灣的歷史發展,與東西方之間的企管案例為對照,使讀者藉由本書,重新解讀台灣經濟發展史,更體認出「台灣奇蹟」不是來自於口號,而是許多企業家奮發圖強、努力不懈的企業精神。
繼<燕心果>及<天燈.母親>之後,鄭清文再次馳騁其想像的筆觸,寫下一則則充滿濃重寓言意味的童話。透過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知識及親切細膩的台灣風土文化色彩,<採桃記>不但為作者個人生命的行程,增添了新的景致,更為台灣童話創作帶入了新的境界。
全書從三種軸心切入阿母的千面容顏——族群、年代、生命歷程,更全面地捕捉時代變遷下女性豐沛的生命史,書中的阿母涵蓋屬於舊時代、生活局限於私領域的媳婦仔,也有在經濟轉型下走出私領域、進入公領域的女工,還有獨當一面、掌握生命方向的女兵……書中的筆調雖仍延續《阿媽的故事》和《消失中的台灣阿媽》的基調,但由於「阿母」比「阿媽」在時間的縱軸上少了一個世代,相對地拉長了女性跨越年代的時間,而使得本書的女性角色,較諸兩本阿媽的故事更加地多元,而顯現出時代變遷、性別結構改變的痕跡。
台灣藝妲 「台灣藝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壼,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特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艷名遠播。 當時台北社會人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在現實生活中,其命運是可悲的!幼年被賣入「藝妲間」,由鴇母延請熟師曲師教學,學習書詩歌曲。學習之時,鴇母持藤鞭在旁監督,稍有怠慢便鞭打,忍淚吞聲!學成能唱,能吟,能彈,還要訓練飲酒,集琴曲書詩於一身,才豎艷幟,招徠顧客。 可是命運各異,有的綺年從良,嫁作商人婦,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過著美滿幸福生活。有的在風塵苦海中浮沉到人老珠黃,生活潦倒,甚至淪為私娼,悒悒而終。 戰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作者簡介 邱旭伶,一九七○年生,桃園縣人。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美國俄亥俄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現任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版記者。
從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現今台東地區人口結構裡的不同族群——原住民、早期來自小琉球移居到綠島的集體性移民、來自西部各地的漢人、隨國民政府敗退來台的「榮民」……,在這段歲月中漸漸融合,建構而成「台東人」的形象。然而,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卻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原鄉故事。 在本書中,作者依循著後山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脈絡,結合後山住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點滴,以其對這片土地、人情的熱愛與想像,慧心編織了一篇篇精彩動人的後山故事,也為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台東人,留下了生命的足跡。 《走過後山歲月》是後山文化工作者林韻梅繼《發現後山歷史》之後,又一深刻動人的後山文學創作,邀請您一起傾聽發自後山的嘹亮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