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 Loretta Martin thought she was a woman But she was another manAll the girls around her say she’s got it coming But she gets it while she canOh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Loretta, go home滾滾二十世紀的煙塵,奔成一條最浮沉的歷史軌跡。面對歷史的景致,小說家無法逃躲的大問題長期壓著胸臆,而今決志透過複雜的小說追索百年台灣的荒蕪,還原生命驚心動魄的場景,展演小說家面對歷史之不可思議的豐饒視覺。以小說的複雜追索百年荒蕪我發現了這正是我在追索探問的,一種特殊屬於台灣的荒蕪性格長期壓著我的胸臆。為什麼台灣的景致總是顯現著刺眼的荒乾與逼仄?是了,這是我多年來逃躲不掉的大問題。而荒蕪只能用複雜來接近。最複雜的文類才能碰觸到荒蕪,而小說最大的本事,小說存在的根底理由,就是複雜,就是拒絕簡化。背過身的瞬間——蹤影消滅了,欲望轉成回憶,伴著那首悲哀又孤單的旋律,世界僅剩我一個人,和凝住於身後的故事。全書七個故事,小說家以年分為題,歷史時空為景,鋪排多個與歷史相遇的小說人物。有冒牌的台灣蕃人、戰爭時代的失格少年、戰後專門找人的「人尋」、理想年代哼著披頭四歌曲的人、政治恐怖目睹血凍漂流的人,以及追尋落日的人,和開發本能的色情片演員……書中透過年輕的心靈,涉世未久或正逢啟蒙憂愁的年紀,與另一個背負故事的老人或是某個歷史的靈魂,相遇並憶話出每篇故事。他們或掀起記憶的蓋骨,重勘自己與歷史的身世,或僅以淒傷的笑容默然回應結局;總總無非是為那些在歷史轉瞬間消滅的蹤影,那些藏起來或失蹤的某些心靈,抵抗時間的輕忽與忘卻。
一本煽動你我思考跳脫台灣困境的小冊子! 身處困境中的我們,沒有選擇沒有進路的我們,究竟還能怎麼辦? 「小冊子」不是由書冊大小厚薄決定的,「小冊子」是一種思想文類的名稱。在激動的困境條件下,人們迫切需要思想來解釋存在上的戲劇性變化,其思想要求,超過報紙雜誌所能提供,然而其迫切感又和書籍的穩定沉著格格不入,於是而有了「小冊子」。 「小冊子」提供困境徬徨中的人們,迫切的思想。「小冊子」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提示。「小冊子」講究的,不是完善邏輯不是美麗辭藻,而是精彩突出的思想煽動。引誘煽動人家用全新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正在發生進行中的存在搖晃。在日復一日湧現的新聞話題中,我寫下了一連串的問答記錄。既是自問自答,也是我向台灣社會叩問,當然更有面對不容逃避的社會提問,我莽撞的回答。 最根本的問題源自:一個追求民主、致力建構民主的政黨,為何、如何朝威權化、自我中心化墮落?墮落的拉力,那誘惑是什麼?墮落的推力,那對民主的輕蔑不屑,又是哪裡來的呢? 台灣的政治僵局是現實,但我們要有能力克服困難,找到新語言新概念來描述僵局,這樣我們的語言、概念才不至於被感染、硬化成為僵局的一部分。而且換了不同描述,我們才來到離開僵局的起點,能夠問:「情況已經如此,我們還能怎麼辦?」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作者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在這個流行輕薄短小的年代,你相信一份愛可以堅持多久?可以包容多少?「一莖草能負載多少真理?」在解嚴的年代,台灣社會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著,許多過去被黑暗遮蔽的角落紛紛由各樣的燈火照亮暴露出來了;但還是有許多人繼續堅持固守著僅存的無光的所在,把它設想成某種規則簡單、是非明白的戰場;更有一些人就坐在光影氤氳的黑暗地帶,觀望遲疑猶豫著。大部分的文學文化人正是這灰色地帶的鴕鳥,在骨子裡潛藏了多少拒絕被驗證的自我欺瞞,尤其是在政治上,明明台灣的政治滲透到社會生活領域的每一顆毛孔裡,然而我們的文學中看不出一點點討論、「反映」。《大愛》表面上反覆辯證著愛的面貌,但卻是藉由愛情的變貌,刻畫台灣長期戒嚴文化的一些浮光掠影的反省呈露,以及對愛情、對社會理想的無盡熱切想望。在寫作者的生活記憶與虛構情緒的纏捲交織下,一個過去的時代留影,卻清明地照見當下這個時代的麻木與空乏。
第一輯以文學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安徒生童話、飯島愛的《柏拉圖式性愛》、高行健的《靈山》、李敖的《上山‧上山‧愛》、村上春樹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和《約束的場所》、七等生的《思慕微微》,以及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哈金的創作。第二輯以社會科學、傳記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張榮發回憶錄》、《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文茜小妹大》、《中國「六四」真相》,以及《台灣論》、《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華爾街世紀》、《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等。第三輯為「台灣雜誌發展小史」,概論台灣自二○至九○年代各類雜誌的出版背景及其時代意義、影響。
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的專欄集結。這是知識份子、媒體工作者、文化評論者和小說作家楊照,繼《迷路的詩》後,再一次回到他最戀戀不捨的讀詩人身分上,發表關於「如煙消逝的詩的國度」的私語筆記。 他看到詩人在詩的否定中湧冒出詩,區別詩人與說謊者、煉金術士,詩與革命、烏托邦夢想的不同。他在拉斯維加斯的俗麗中看到詩的混亂與多元;他在衛斯理學院的湖畔,讀艾略特的〈荒原〉,找到世界被吸入一個榨乾一切的黑洞那樣的詩意;他說:「詩,近乎SM。」虐待與受虐,像汽車碰撞試驗,省簡、壓縮、破壞、壯觀,短暫難追的華麗。 《為了詩》呈現了筆墨縱橫、詞鋒犀利的楊照最深沉感性、最熱情浪漫的一面,這是一本力量驚人,「詩與那殘缺世界照面」的,讀詩人的沉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