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本書特色•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
直到花上十多年的時間,慢慢地,我才發現這塊土地蘊藏的多樣性瑰寶。竹房屋、咖啡衣、石頭紙、出版與教育、解決海洋塑膠湯……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在推廣永續經濟路上與台灣夥伴們的獨特學習,從商業模式的建立開始,推廣「零排放」與「藍色經濟」,發現台灣所具有的自然、藝術與科技力量。這一切始於40年前甘特與施振榮展開的情誼。他們在1983年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典禮結識,一同為公共利益推展了多項倡議,在永續經濟觀點與「王道」管理風格的相互學習與滋養下,激盪出邁向未來的力量。本書描繪甘特.鮑利這段獨特的學習,並分享他所收穫的啟發與所見人們「內在的財富」,提供他的洞見與懇切的盼望:為了更好的共同未來盡一份心力。我們迫切需要經濟轉型,不以增長作爲唯一目標,我們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技術必須在地球的自然限度內進行。本書特色1. 藍色經濟創始人以自身經驗出發,從自然、藝術與科技等多重層面探討台灣在永續發展方面不可忽視的力量。2. 以真實案例佐證,看見零排放的實踐與可能性,以及甘特如何透過人際網路的相互支持來推動永續發展。3. 本書內頁以石頭紙印製。
臺灣教育史上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奉行80分主義的樂活典範阮大年生於兵馬倥傯的中國上海,見證對日抗戰和共產黨統治,幾經輾轉遷臺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學成之際受時任中原理工學院韓偉院長感召,毅然返臺赴中原理工學院任教並獲聘校長,卸任後受李國鼎先生邀請出任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推動八大科技政策,繼為教育部延攬擔任政務次長,負責鬆綁髮禁等重大政策。交大校長任期中,以國家級視野與標準規劃校務建設,積極引進人文藝術與通識教育,並規劃設立人文社會學院,為交大成為綜合性頂尖大學鋪路。而後憑藉「飲水思源」與「有教無類」的熱忱,陸續接任東海大學與臺中商專校長,並成功促成臺中商專升格技術學院。阮大年不僅創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紀錄(中原任期),也是第一位由國立大學出任私立大學的校長(交大轉任東海),同時率先提出院校合併構想(如建議臺中四校合併為臺中大學);任內並促成中原與中商升格,以及四中五校聯誼賽、清交梅竹賽、臺中四大學競賽聯盟、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等校際聯誼與合作,為臺灣樹立開放、合作、全人平衡的前瞻教育典範。這位一生奉獻教育的「超級校長」,直言不諱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中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人事爭鬥也讓自己飽受攻訐傾軋,但這些皆遠不如么女飽受病苦折磨的錐心之痛,所幸信仰讓阮大年對上天所有安排無不感恩順從。然而「順天」不代表消極無為、隨波逐流,除了讓人生出力量直視苦難,也更懂得珍惜幸福;這無疑是阮大年向吾人演示、無止境且最寶貴的一堂生命教育課程。
臺灣創投聞人,曾被媒體譽為「創投四大天王」,與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國際知名導演楊德昌等人齊名的交大傑出校友,娓娓道來從茅寮細孲仔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從小蝸居廢棄茅寮,以挑豬糞澆菜為每天日常;在冰天雪地中,為臺灣半導體業取回聖火,無私投身國家計畫,推進臺灣經濟直上青雲。從事創投逾三十年,投資近四百家企業,最多同時身兼五十八席董事、八位董事長;更在腦瘤手術第十九天,就趕著上班和出國,憂心今日不投資,就沒有臺灣明日產業!1997年獲選為交大傑出校友,並於2008年獲頒交大在臺創校50年「影響臺灣50位傑出校友之一」的邱羅火,如何由貧無立錐之地,到辛苦求學、就業,成為第一批赴美受訓並引進IC技術的團隊成員,親身見證臺灣科技產業崛起的發展史,而後以理工背景投入創投界,不僅成績斐然,更曾被媒體並列為臺灣創投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其一生奮而不懈的創業歷程與人生智慧,都將在本書據實呈現、娓娓道來!・精采章節■ 原點:回顧微苦回甘的成長求學歷程,側面映照勤懇拚搏的臺灣民間生活。■ 蓄勢:親身參與國家級大型計畫,見證臺灣科技產業步上軌道。■ 遠颺:孤身創業投入創投冒險,躋身創投四大天王。■ 思源:無愧母校栽培,致力回饋交大,給予最真誠的建議與期許。■ 初心:無私分享人生體悟,提點創業後進回歸初心。・本書特色1. 臺灣創投界聞人邱羅火親自口述生平,傾囊相授創業心路歷程與投資成敗經驗。2. 從第一線奮鬥者的角度,看見臺灣社會快速變遷與產業發展的縮影。3. 秉持「愛之深、責之切」的自我要求,提供母校諸多前瞻性的見解與建議。
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用一輩子付出,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這不只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面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我們要恢復臺灣的文化,要把路邊藝人當作文化人第一章「幕起」, 細數臺灣傳統布袋戲從中國傳來後的在地化歷程、受國家政策和新興媒體影響而經歷的興衰起落,以及西田社在風雨飄搖之時毅然創立的時代意義。第二章「起鼓」和第三章「開演」,讓曾參與西田社發展的成員和布袋戲藝師現身說法,道出那些被掩蓋在宏大的傳承使命下,眾人彼此關顧與扶持的溫暖情誼。第四章「換場」,回顧西田社創社以來曾面對的危機時刻、諸多善心人士在社團遭逢困境時的無償襄助,並從當代觀點針對布袋戲的藝術傳承提出可行的實踐方案。書末更特別收錄西田社的演出代表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和大事年表,使人得以從「表演」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深入了解此團體。▍回首與展望「那時候其實沒什麼錢,可是那些文物(布袋戲偶)在你面前,你如果不把它留下來,它不知道會到哪裡去︒」——陳金次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每每作文課,要學生寫未來志願時,吳仙堯雖然總是乖乖地寫上醫生、老師,「但我心裡想的是以後一定要演布袋戲!」——吳仙堯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當時什麼工都做過,小時候真的是吃了很多苦,布袋戲是唯一能帶給我安慰的東西。」——李鴻禧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早期那些談『忠孝仁愛』的戲碼,開始時一定要酬神扮仙,同時會教導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非常著迷,也會特別崇拜裡面幾個英雄。」——陳榮祥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董事長「我們掌中戲的功夫非常深奧,比如說,口白聲情表現要有觀眾緣,口白本身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陳錫煌 | 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現為「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本書特色1.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2.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3.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表,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從十六至十七世紀明中晚期思想史取徑, 以及陽明心學的發展及變動出發,捲動文學復古運動與明末制藝風潮 本書共分九個篇章,時段及地域以明中晚期的江西為主。明中晚期是各種思潮及學風多元競逐、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心學運動、文學復古運動、三教合一、制藝八股文風潮,對後世的思想及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會把焦點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們如何引領主導某個運動或風潮。 張藝曦則把眼光轉移到小讀書人身上,這些小讀書人往往同時受到數個風潮所影響,在各種學術思潮間擺盪徘徊與彷徨,甚至陷入抉擇的困境,又或者試圖為不同風潮找到同時並行的可能。這些小讀書人或許不是歷史舞臺的主角,但這些人其實更貼近當時大多數人的處境,讓我們可藉此具體了解明代中晚期一般士人的生活與世界觀。 ・本書特色 1. 以江西為主場景,爬梳陽明心學到制藝風潮變動的脈絡,將思想的流傳演變落實到地方社會上加以討論,令思想的流變與社會意義更為清楚具體。 2. 提出明代「小讀書人」概念,具體探討明中晚期一般人的世界觀,並擴大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視角。 3. 深入挖掘時代大論述、大趨勢夾縫中的個人及細節,令思想史研究觸及更底層與更現實的主體。
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 臺灣電信史的見證人不忮不求的胸懷 隨遇而安的境界鄧啟福生長於日軍鐵蹄下的中國,為避烽火,千里迢迢從湖北來到雲南壘允,小小年紀就經歷千里逃難,途中痛別親人,失去所有手足,看遍生死流離,儘管環境艱困,仍能隨遇而安。來臺後勤奮向學,因緣際會趕上留美熱潮,進入美國最頂尖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在國科會期間,鄧啟福執行多個影響深遠的大型研究計畫,如:次微米元件中心計畫、MPC計畫、環境保護計畫,並籌設高速電腦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其中也包括高爭議性的太空衛星計畫。而他在擔任「電信國家型計畫」主持人時,大力提攜年輕後進,發揮組織長才,樹立工作典範,為臺灣無線電信產業奠定堅實基礎。鄧啟福是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任職期間致力於交大校園擴建,奠定今日交大校園的規模。整編新增系所,強調人文教育,成立全國第一個電機資訊學院,設置人文社會學院,建立e化圖書館,以求交大邁向完整綜合大學之目標,可謂引導交大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之總舵手。鄧啟福的人生閱歷豐富,成就斐然,在工作上不爭出頭,處處與人為善。但他自言是個「傻傻的、平平常常的人」,只是運氣特別好,其中最幸運的是與另一半楊永寧老師攜手大半輩子。如今已年近九旬的鄧啟福,矍鑠有神地將他的故事細說從頭,塵封的歲月彷彿又歷歷在目……◎本書特色1. 親身經歷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重現烽火下的民間視角。2. 翔實記錄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的人生故事。3. 走過風雨的人生,展現一代知識分子樸實謙讓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