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耶路撒冷三千年》暢銷書作者、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賽門・蒙提費歐里 Simon Sebag Montefiore開創歷史書寫新局面,又一史詩巨作 一部與眾不同,從「家族」角度詮釋的全新世界史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 Amazon、Goodreads逾1000名讀者高星評分・售出十一國版權 紐約時報 暢銷書|紐約客・經濟學人・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史密森尼雜誌 年度最佳書籍|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報・旁觀者・新政治家・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出版者週刊 一致好評推薦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激賞推薦權力、金錢、血脈,這三股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長盛不衰的古老力量,迄今仍相互糾葛,不斷滋長力量。從古代貴族到當代財團,乃至政體共和實則形同君王的「民主王朝」,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而循血脈而生的「家族」,則始終是握持權力、守護財富、分擔風險的根基,蒼茫的歷史江河,故事則從「家族」說起……蒙提費歐里的世界史並不從人類起源談起,而是從數萬年前,一個遠古家庭遺留在海岸的足跡展開。他以人類最普遍也最根本的存在單位──「家族」,作為歷史敘事的主軸,勾勒出世界變遷和家族興衰交織的歷史長卷。作者特別關注權力世家,因為「權力」不僅揭示人際關係最複雜的運作,更驅動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革;真正的危險,也往往源自於最親密的關係,殘酷的權謀鬥爭和血脈深情牽絆糾纏,在鬥爭背叛、肉欲歡愛、生死無常間,構築出駭人之事與親族溫情並存的權力劇場。但其筆下的家族遠不止帝王將相等權力中樞的世襲者,其書寫包含術士、黑幫、大亨、醫生、藝術家、奴隸,乃至劊子手的家族,這些看似邊緣的群體也是推動歷史的要角;以「家族」為敘事單位亦讓女性和孩童的身影得以清晰浮現。這些家族橫跨全球,於各地興衰遷徙,構成多元且動態的歷史圖景;本書一跳脫以歐洲為核心的歷史重述,特別關注亞洲、非洲與美洲在世界史的位置。我們跟隨著這些家族的命運跌宕前行,穿越大疫、戰爭、水災與經濟繁榮,其經歷不僅展現個體命運的曲折,也映照出所處時代的社會脈動,藉此得以重新審視王國與國家的生成,以及各文明如何吸納與融合外來者,塑造今日的世界。超越冰冷的史學分類與名詞,蒙提費歐里以生動的筆觸讓各色人物躍然紙上,捕捉歷史的偶然與人性的瞬間抉擇。以家族為經,歷史為緯,織就一部震撼而深刻的人類史詩,讓我們看見,歷史從未遠離——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這部全新的世界史。 血脈即權力,家族即王國肉欲歡愉✕骨肉相殘✕禍在所愛✕病態嗜殺波瀾壯闊的歷史旅程,追尋改寫世界格局的家族 ▎凱撒家族、梅迪奇家族、薩爾貢王朝、歐巴馬家族、成吉思汗家族、亞歷山大家族、哈克馬尼斯王朝、金氏家族、查理曼家族、孔雀王朝、君士坦丁王朝、薩珊王朝、天皇、宋氏姊妹、卡斯楚家族、川普家族、習家族、羅曼諾夫王朝、毛澤東家族、蒙兀兒王朝、紹德家族、羅斯福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洛克斐勒家族、穆罕默德王朝、哈布斯堡家族⋯⋯各色人物,成就歷史萬象▎佛陀、希特勒、紫式部、李清照、普丁、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牛頓、莫札特、巴爾札克、佛洛伊德、三K黨、澤倫斯基、甘地、司馬遷、班氏一族、沈括、貝尼尼、華納兄弟、馬克思、奧本海默、黑手黨、賈伯斯、馬丁・路德⋯⋯國際讚譽在這部具有驚人廣度與學識的作品中,蒙提費歐里將僕人、朝臣和國王,先驅者、傳教士和哲學家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精妙的綜合體,即使是最博學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全新的見解。——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第五十六任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一場精采絕倫的歷史壯舉。野心宏大、學識淵博、驚喜不斷。這本書將「家族」重新放回歷史核心。——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暢銷作者這不是你在學校學到的歷史……真正的全球化視角是本書眾多的優點之一。這是一部坦率多元的歷史,拒絕偏袒任何地理、文化或族群觀點。非洲與歐洲同樣重要,亞洲與美洲並重。這本書也並未因王公貴族、富豪與總統而忽略平民百姓。聚焦於家族,令女性、兒童及其他常被主流敘事忽視的人得以現身……——《華爾街日報》蒙提費歐里深諳如何吸引讀者目光……上千頁的人類歷史足以讓最有決心的讀者卻步,因此他巧妙穿插創意十足的血腥場面、扭曲的惡行,以及驚世駭俗的性愛,使讀者欲罷不能。這本書雖然龐大,但作者確保其高度可讀性……他創造了一部內容深厚、研究扎實、引人入勝且令人沉醉的人類歷史年表,成就令人讚歎。——《華盛頓獨立書評》捧讀這部厚重巨作,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本書需要強壯的手腕來翻閱,但絕對值得一翻再翻。這是一部極富可讀性和魅力的人類歷史,從最持久的人類制度——「家族」的角度來敘述。每一頁都蘊含知識與樂趣。——亞歷山大・麥考爾・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新政治家》2022年度書籍推薦透過顯赫家族故事講述世界歷史的著作,讀來意猶未盡。作者筆下的王朝巨人、惡棍與瘋子,栩栩如生、妙語如珠,情色與暴力更是大膽呈現。這是一部兼具娛樂與知識的史詩巨作。——《經濟學人》,2022年最佳圖書堪比真實版的《權力遊戲》……敘事精彩、研究龐大,令人欲罷不能……風格有時犀利,始終富娛樂性——是一流的歷史作品……——《每日郵報》,一週選書這是一部從尼安德塔人到川普的世界史。故事情節波瀾壯闊,宛如萬花筒般呈現暴力、背叛、性愛與混亂……聚焦於家族,使這部世界史更具人性溫度……這本書充滿個性與靈魂,同時也荒唐地幽默……一部極具娛樂性的巨作。——《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歷史書理應成為暢銷書……可說是《繼承之戰》碰上《權力遊戲》,歷史透過王朝與陰謀呈現,並以機智、洞見與不乏醜聞的筆觸寫成。——《旁觀者》
─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耶路撒冷三千年》暢銷書作者、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賽門・蒙提費歐里 Simon Sebag Montefiore開創歷史書寫新局面,又一史詩巨作 一部與眾不同,從「家族」角度詮釋的全新世界史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 Amazon、Goodreads逾1000名讀者高星評分・售出十一國版權 紐約時報 暢銷書|紐約客・經濟學人・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史密森尼雜誌 年度最佳書籍|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報・旁觀者・新政治家・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出版者週刊 一致好評推薦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激賞推薦權力、金錢、血脈,這三股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長盛不衰的古老力量,迄今仍相互糾葛,不斷滋長力量。從古代貴族到當代財團,乃至政體共和實則形同君王的「民主王朝」,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而循血脈而生的「家族」,則始終是握持權力、守護財富、分擔風險的根基,蒼茫的歷史江河,故事則從「家族」說起……蒙提費歐里的世界史並不從人類起源談起,而是從數萬年前,一個遠古家庭遺留在海岸的足跡展開。他以人類最普遍也最根本的存在單位──「家族」,作為歷史敘事的主軸,勾勒出世界變遷和家族興衰交織的歷史長卷。作者特別關注權力世家,因為「權力」不僅揭示人際關係最複雜的運作,更驅動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革;真正的危險,也往往源自於最親密的關係,殘酷的權謀鬥爭和血脈深情牽絆糾纏,在鬥爭背叛、肉欲歡愛、生死無常間,構築出駭人之事與親族溫情並存的權力劇場。但其筆下的家族遠不止帝王將相等權力中樞的世襲者,其書寫包含術士、黑幫、大亨、醫生、藝術家、奴隸,乃至劊子手的家族,這些看似邊緣的群體也是推動歷史的要角;以「家族」為敘事單位亦讓女性和孩童的身影得以清晰浮現。這些家族橫跨全球,於各地興衰遷徙,構成多元且動態的歷史圖景;本書一跳脫以歐洲為核心的歷史重述,特別關注亞洲、非洲與美洲在世界史的位置。我們跟隨著這些家族的命運跌宕前行,穿越大疫、戰爭、水災與經濟繁榮,其經歷不僅展現個體命運的曲折,也映照出所處時代的社會脈動,藉此得以重新審視王國與國家的生成,以及各文明如何吸納與融合外來者,塑造今日的世界。超越冰冷的史學分類與名詞,蒙提費歐里以生動的筆觸讓各色人物躍然紙上,捕捉歷史的偶然與人性的瞬間抉擇。以家族為經,歷史為緯,織就一部震撼而深刻的人類史詩,讓我們看見,歷史從未遠離——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這部全新的世界史。 血脈即權力,家族即王國肉欲歡愉✕骨肉相殘✕禍在所愛✕病態嗜殺波瀾壯闊的歷史旅程,追尋改寫世界格局的家族 ▎凱撒家族、梅迪奇家族、薩爾貢王朝、歐巴馬家族、成吉思汗家族、亞歷山大家族、哈克馬尼斯王朝、金氏家族、查理曼家族、孔雀王朝、君士坦丁王朝、薩珊王朝、天皇、宋氏姊妹、卡斯楚家族、川普家族、習家族、羅曼諾夫王朝、毛澤東家族、蒙兀兒王朝、紹德家族、羅斯福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洛克斐勒家族、穆罕默德王朝、哈布斯堡家族⋯⋯各色人物,成就歷史萬象▎佛陀、希特勒、紫式部、李清照、普丁、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牛頓、莫札特、巴爾札克、佛洛伊德、三K黨、澤倫斯基、甘地、司馬遷、班氏一族、沈括、貝尼尼、華納兄弟、馬克思、奧本海默、黑手黨、賈伯斯、馬丁・路德⋯⋯國際讚譽在這部具有驚人廣度與學識的作品中,蒙提費歐里將僕人、朝臣和國王,先驅者、傳教士和哲學家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精妙的綜合體,即使是最博學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全新的見解。——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第五十六任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一場精采絕倫的歷史壯舉。野心宏大、學識淵博、驚喜不斷。這本書將「家族」重新放回歷史核心。——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暢銷作者這不是你在學校學到的歷史……真正的全球化視角是本書眾多的優點之一。這是一部坦率多元的歷史,拒絕偏袒任何地理、文化或族群觀點。非洲與歐洲同樣重要,亞洲與美洲並重。這本書也並未因王公貴族、富豪與總統而忽略平民百姓。聚焦於家族,令女性、兒童及其他常被主流敘事忽視的人得以現身……——《華爾街日報》蒙提費歐里深諳如何吸引讀者目光……上千頁的人類歷史足以讓最有決心的讀者卻步,因此他巧妙穿插創意十足的血腥場面、扭曲的惡行,以及驚世駭俗的性愛,使讀者欲罷不能。這本書雖然龐大,但作者確保其高度可讀性……他創造了一部內容深厚、研究扎實、引人入勝且令人沉醉的人類歷史年表,成就令人讚歎。——《華盛頓獨立書評》捧讀這部厚重巨作,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本書需要強壯的手腕來翻閱,但絕對值得一翻再翻。這是一部極富可讀性和魅力的人類歷史,從最持久的人類制度——「家族」的角度來敘述。每一頁都蘊含知識與樂趣。——亞歷山大・麥考爾・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新政治家》2022年度書籍推薦透過顯赫家族故事講述世界歷史的著作,讀來意猶未盡。作者筆下的王朝巨人、惡棍與瘋子,栩栩如生、妙語如珠,情色與暴力更是大膽呈現。這是一部兼具娛樂與知識的史詩巨作。——《經濟學人》,2022年最佳圖書堪比真實版的《權力遊戲》……敘事精彩、研究龐大,令人欲罷不能……風格有時犀利,始終富娛樂性——是一流的歷史作品……——《每日郵報》,一週選書這是一部從尼安德塔人到川普的世界史。故事情節波瀾壯闊,宛如萬花筒般呈現暴力、背叛、性愛與混亂……聚焦於家族,使這部世界史更具人性溫度……這本書充滿個性與靈魂,同時也荒唐地幽默……一部極具娛樂性的巨作。——《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歷史書理應成為暢銷書……可說是《繼承之戰》碰上《權力遊戲》,歷史透過王朝與陰謀呈現,並以機智、洞見與不乏醜聞的筆觸寫成。——《旁觀者》
《耶路撒冷三千年》暢銷書作者、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賽門・蒙提費歐里 Simon Sebag Montefiore開創歷史書寫新局面,又一史詩巨作 一部與眾不同,從「家族」角度詮釋的全新世界史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 Amazon、Goodreads逾1000名讀者高星評分・售出十一國版權 紐約時報 暢銷書|紐約客・經濟學人・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史密森尼雜誌 年度最佳書籍|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報・旁觀者・新政治家・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出版者週刊 一致好評推薦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激賞推薦權力、金錢、血脈,這三股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長盛不衰的古老力量,迄今仍相互糾葛,不斷滋長力量。從古代貴族到當代財團,乃至政體共和實則形同君王的「民主王朝」,權力的世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繼續存在。而循血脈而生的「家族」,則始終是握持權力、守護財富、分擔風險的根基,蒼茫的歷史江河,故事則從「家族」說起……蒙提費歐里的世界史並不從人類起源談起,而是從數萬年前,一個遠古家庭遺留在海岸的足跡展開。他以人類最普遍也最根本的存在單位──「家族」,作為歷史敘事的主軸,勾勒出世界變遷和家族興衰交織的歷史長卷。作者特別關注權力世家,因為「權力」不僅揭示人際關係最複雜的運作,更驅動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革;真正的危險,也往往源自於最親密的關係,殘酷的權謀鬥爭和血脈深情牽絆糾纏,在鬥爭背叛、肉欲歡愛、生死無常間,構築出駭人之事與親族溫情並存的權力劇場。但其筆下的家族遠不止帝王將相等權力中樞的世襲者,其書寫包含術士、黑幫、大亨、醫生、藝術家、奴隸,乃至劊子手的家族,這些看似邊緣的群體也是推動歷史的要角;以「家族」為敘事單位亦讓女性和孩童的身影得以清晰浮現。這些家族橫跨全球,於各地興衰遷徙,構成多元且動態的歷史圖景;本書一跳脫以歐洲為核心的歷史重述,特別關注亞洲、非洲與美洲在世界史的位置。我們跟隨著這些家族的命運跌宕前行,穿越大疫、戰爭、水災與經濟繁榮,其經歷不僅展現個體命運的曲折,也映照出所處時代的社會脈動,藉此得以重新審視王國與國家的生成,以及各文明如何吸納與融合外來者,塑造今日的世界。超越冰冷的史學分類與名詞,蒙提費歐里以生動的筆觸讓各色人物躍然紙上,捕捉歷史的偶然與人性的瞬間抉擇。以家族為經,歷史為緯,織就一部震撼而深刻的人類史詩,讓我們看見,歷史從未遠離——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這部全新的世界史。 血脈即權力,家族即王國肉欲歡愉✕骨肉相殘✕禍在所愛✕病態嗜殺波瀾壯闊的歷史旅程,追尋改寫世界格局的家族 ▎凱撒家族、梅迪奇家族、薩爾貢王朝、歐巴馬家族、成吉思汗家族、亞歷山大家族、哈克馬尼斯王朝、金氏家族、查理曼家族、孔雀王朝、君士坦丁王朝、薩珊王朝、天皇、宋氏姊妹、卡斯楚家族、川普家族、習家族、羅曼諾夫王朝、毛澤東家族、蒙兀兒王朝、紹德家族、羅斯福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洛克斐勒家族、穆罕默德王朝、哈布斯堡家族⋯⋯各色人物,成就歷史萬象▎佛陀、希特勒、紫式部、李清照、普丁、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牛頓、莫札特、巴爾札克、佛洛伊德、三K黨、澤倫斯基、甘地、司馬遷、班氏一族、沈括、貝尼尼、華納兄弟、馬克思、奧本海默、黑手黨、賈伯斯、馬丁・路德⋯⋯國際讚譽在這部具有驚人廣度與學識的作品中,蒙提費歐里將僕人、朝臣和國王,先驅者、傳教士和哲學家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精妙的綜合體,即使是最博學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全新的見解。——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第五十六任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一場精采絕倫的歷史壯舉。野心宏大、學識淵博、驚喜不斷。這本書將「家族」重新放回歷史核心。——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暢銷作者這不是你在學校學到的歷史……真正的全球化視角是本書眾多的優點之一。這是一部坦率多元的歷史,拒絕偏袒任何地理、文化或族群觀點。非洲與歐洲同樣重要,亞洲與美洲並重。這本書也並未因王公貴族、富豪與總統而忽略平民百姓。聚焦於家族,令女性、兒童及其他常被主流敘事忽視的人得以現身……——《華爾街日報》蒙提費歐里深諳如何吸引讀者目光……上千頁的人類歷史足以讓最有決心的讀者卻步,因此他巧妙穿插創意十足的血腥場面、扭曲的惡行,以及驚世駭俗的性愛,使讀者欲罷不能。這本書雖然龐大,但作者確保其高度可讀性……他創造了一部內容深厚、研究扎實、引人入勝且令人沉醉的人類歷史年表,成就令人讚歎。——《華盛頓獨立書評》捧讀這部厚重巨作,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本書需要強壯的手腕來翻閱,但絕對值得一翻再翻。這是一部極富可讀性和魅力的人類歷史,從最持久的人類制度——「家族」的角度來敘述。每一頁都蘊含知識與樂趣。——亞歷山大・麥考爾・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新政治家》2022年度書籍推薦透過顯赫家族故事講述世界歷史的著作,讀來意猶未盡。作者筆下的王朝巨人、惡棍與瘋子,栩栩如生、妙語如珠,情色與暴力更是大膽呈現。這是一部兼具娛樂與知識的史詩巨作。——《經濟學人》,2022年最佳圖書堪比真實版的《權力遊戲》……敘事精彩、研究龐大,令人欲罷不能……風格有時犀利,始終富娛樂性——是一流的歷史作品……——《每日郵報》,一週選書這是一部從尼安德塔人到川普的世界史。故事情節波瀾壯闊,宛如萬花筒般呈現暴力、背叛、性愛與混亂……聚焦於家族,使這部世界史更具人性溫度……這本書充滿個性與靈魂,同時也荒唐地幽默……一部極具娛樂性的巨作。——《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歷史書理應成為暢銷書……可說是《繼承之戰》碰上《權力遊戲》,歷史透過王朝與陰謀呈現,並以機智、洞見與不乏醜聞的筆觸寫成。——《旁觀者》
★東京大學教授、知名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從「敗者」視角出發,看見江戶/東京的另一種面向勝者與敗者的身分交錯,如何造就今日東京?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專業推薦▍東京身為「敗者」的痕跡,仍殘存於今日的街頭巷尾▍歷史的透視法──遠景、中景到近景,從「敗者」視角探索東京的發展脈絡▍多重角度╳非線性歷史敘事,對東京這座城市的再審視 東京是世界級的巨型都市,財富和人口高度集中於此地,然而它至少被占領過三次──分別是一五九○年的德川幕府、一八六八年的薩長同盟,以及一九四五年的美軍進駐。若於今日的東京街頭漫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勝者所描繪的風景中,尚存敗者回憶裡的舊日景色,揭示著歷史的橫截面。 本書採用「歷史的透視法」,時而鳥瞰、時而近觀,穿梭於不同時空的東京。透過吉見教授紮實的考察與細膩的筆法,我們將一探交錯堆疊的歷史層,在全球史觀與家族史觀之間來回勘查,尋找隱藏在東京各處的「敗者」記憶:從繩文人、渡來人與德川幕府的權力更迭、薩長勝利後的擁幕派悲劇,到明治維新流民賭徒的身影和紡織女工的辛酸等。作者還考察了自身家族史,體現個人與家庭如何嵌入時代背景,亦探討「敗者」在東京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了何種重要位置。 最後則將視野拉遠,藉諸多學者之觀點,談到歷史上的敗者如何被認識、形塑,以及被占領的東京與後殖民主義的關係,闡述東京被當作敗者看待的可能性。建立有別於「東京成長主義」的、多層次且非線性敘事的東京城市史,發掘其於不同立場、學科和視角下的別樣面貌。▍每一次被占領,都伴隨著城市樣貌的轉向★被德川幕府占領後──成為人口達百萬的水道與寺社之城★薩長同盟占領後──東京成為天皇居所和全國鐵路網的中心★美軍占領後──利用美軍設施舉辦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
★東京大學教授、知名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從「敗者」視角出發,看見江戶/東京的另一種面向勝者與敗者的身分交錯,如何造就今日東京?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專業推薦▍東京身為「敗者」的痕跡,仍殘存於今日的街頭巷尾▍歷史的透視法──遠景、中景到近景,從「敗者」視角探索東京的發展脈絡▍多重角度╳非線性歷史敘事,對東京這座城市的再審視 東京是世界級的巨型都市,財富和人口高度集中於此地,然而它至少被占領過三次──分別是一五九○年的德川幕府、一八六八年的薩長同盟,以及一九四五年的美軍進駐。若於今日的東京街頭漫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勝者所描繪的風景中,尚存敗者回憶裡的舊日景色,揭示著歷史的橫截面。 本書採用「歷史的透視法」,時而鳥瞰、時而近觀,穿梭於不同時空的東京。透過吉見教授紮實的考察與細膩的筆法,我們將一探交錯堆疊的歷史層,在全球史觀與家族史觀之間來回勘查,尋找隱藏在東京各處的「敗者」記憶:從繩文人、渡來人與德川幕府的權力更迭、薩長勝利後的擁幕派悲劇,到明治維新流民賭徒的身影和紡織女工的辛酸等。作者還考察了自身家族史,體現個人與家庭如何嵌入時代背景,亦探討「敗者」在東京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了何種重要位置。 最後則將視野拉遠,藉諸多學者之觀點,談到歷史上的敗者如何被認識、形塑,以及被占領的東京與後殖民主義的關係,闡述東京被當作敗者看待的可能性。建立有別於「東京成長主義」的、多層次且非線性敘事的東京城市史,發掘其於不同立場、學科和視角下的別樣面貌。▍每一次被占領,都伴隨著城市樣貌的轉向★被德川幕府占領後──成為人口達百萬的水道與寺社之城★薩長同盟占領後──東京成為天皇居所和全國鐵路網的中心★美軍占領後──利用美軍設施舉辦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
★東京大學教授、知名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從「敗者」視角出發,看見江戶/東京的另一種面向勝者與敗者的身分交錯,如何造就今日東京?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專業推薦▍東京身為「敗者」的痕跡,仍殘存於今日的街頭巷尾▍歷史的透視法──遠景、中景到近景,從「敗者」視角探索東京的發展脈絡▍多重角度╳非線性歷史敘事,對東京這座城市的再審視 東京是世界級的巨型都市,財富和人口高度集中於此地,然而它至少被占領過三次──分別是一五九○年的德川幕府、一八六八年的薩長同盟,以及一九四五年的美軍進駐。若於今日的東京街頭漫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勝者所描繪的風景中,尚存敗者回憶裡的舊日景色,揭示著歷史的橫截面。 本書採用「歷史的透視法」,時而鳥瞰、時而近觀,穿梭於不同時空的東京。透過吉見教授紮實的考察與細膩的筆法,我們將一探交錯堆疊的歷史層,在全球史觀與家族史觀之間來回勘查,尋找隱藏在東京各處的「敗者」記憶:從繩文人、渡來人與德川幕府的權力更迭、薩長勝利後的擁幕派悲劇,到明治維新流民賭徒的身影和紡織女工的辛酸等。作者還考察了自身家族史,體現個人與家庭如何嵌入時代背景,亦探討「敗者」在東京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了何種重要位置。 最後則將視野拉遠,藉諸多學者之觀點,談到歷史上的敗者如何被認識、形塑,以及被占領的東京與後殖民主義的關係,闡述東京被當作敗者看待的可能性。建立有別於「東京成長主義」的、多層次且非線性敘事的東京城市史,發掘其於不同立場、學科和視角下的別樣面貌。▍每一次被占領,都伴隨著城市樣貌的轉向★被德川幕府占領後──成為人口達百萬的水道與寺社之城★薩長同盟占領後──東京成為天皇居所和全國鐵路網的中心★美軍占領後──利用美軍設施舉辦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
近代史左派重量級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真知灼見在網路與資本全球化作勢扳倒所有國界之際,民族主義似乎重出江湖──與我們切身相關更甚以往。「史學家不知不覺扮演起始料未及的政治行為者的角色。過去我常以為歷史學這一行,與其他行業不同,例如核物理學,至少不會造成傷害。而如今我知道,它會造成傷害……我們有責任呈現大體上的史實,尤其有責任批評出於政治-意識形態考量而濫用歷史。」──艾瑞克.霍布斯邦霍布斯邦不喜歡民族主義,但從不輕視或斥為荒謬 自一九六〇年代起,霍布斯邦秉持批判史觀,成為少數抱持左派精神卻為理解民族主義深入探究,並真正具有客觀洞見者。霍布斯邦的立論基礎在於相對晚近才被發明出來的民族主義與民族觀,以及將其建構成認同的種種歷史路徑。23篇選文,呈現史學大師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擲地有聲的深刻見解本書集結國際知名史學大師霍布斯邦於1962到2005年間至世界各地演講的文稿及專著文章,體現四十年來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銳利觀察及思索。在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本書提供對此一複雜議題深刻的批判與見解。從不同時代脈絡下審視民族主義的理念及歷史,涵蓋十九世紀革命時代到福克蘭戰爭,以及在全球資本化下「民族」難以區分及定義的矛盾之處。隨著我們步入全球網絡時代,霍布斯邦的洞見至今具有極大的價值,對於任何希望了解這一現象的人來說,此書所呈現的大師觀點不容錯過。霍布斯邦在麥田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霍布斯邦的年代四部曲(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追尋歐洲歷史的里程碑)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15-1914極端的年代:1914-1991(上、下)出版預告霍布斯邦論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如何改變世界(前版書名: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前瞻)
近代史左派重量級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真知灼見在網路與資本全球化作勢扳倒所有國界之際,民族主義似乎重出江湖──與我們切身相關更甚以往。「史學家不知不覺扮演起始料未及的政治行為者的角色。過去我常以為歷史學這一行,與其他行業不同,例如核物理學,至少不會造成傷害。而如今我知道,它會造成傷害……我們有責任呈現大體上的史實,尤其有責任批評出於政治-意識形態考量而濫用歷史。」──艾瑞克.霍布斯邦霍布斯邦不喜歡民族主義,但從不輕視或斥為荒謬 自一九六〇年代起,霍布斯邦秉持批判史觀,成為少數抱持左派精神卻為理解民族主義深入探究,並真正具有客觀洞見者。霍布斯邦的立論基礎在於相對晚近才被發明出來的民族主義與民族觀,以及將其建構成認同的種種歷史路徑。23篇選文,呈現史學大師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擲地有聲的深刻見解本書集結國際知名史學大師霍布斯邦於1962到2005年間至世界各地演講的文稿及專著文章,體現四十年來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銳利觀察及思索。在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本書提供對此一複雜議題深刻的批判與見解。從不同時代脈絡下審視民族主義的理念及歷史,涵蓋十九世紀革命時代到福克蘭戰爭,以及在全球資本化下「民族」難以區分及定義的矛盾之處。隨著我們步入全球網絡時代,霍布斯邦的洞見至今具有極大的價值,對於任何希望了解這一現象的人來說,此書所呈現的大師觀點不容錯過。霍布斯邦在麥田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霍布斯邦的年代四部曲(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追尋歐洲歷史的里程碑)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15-1914極端的年代:1914-1991(上、下)出版預告霍布斯邦論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如何改變世界(前版書名: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前瞻)
近代史左派重量級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真知灼見在網路與資本全球化作勢扳倒所有國界之際,民族主義似乎重出江湖──與我們切身相關更甚以往。「史學家不知不覺扮演起始料未及的政治行為者的角色。過去我常以為歷史學這一行,與其他行業不同,例如核物理學,至少不會造成傷害。而如今我知道,它會造成傷害……我們有責任呈現大體上的史實,尤其有責任批評出於政治-意識形態考量而濫用歷史。」──艾瑞克.霍布斯邦霍布斯邦不喜歡民族主義,但從不輕視或斥為荒謬 自一九六〇年代起,霍布斯邦秉持批判史觀,成為少數抱持左派精神卻為理解民族主義深入探究,並真正具有客觀洞見者。霍布斯邦的立論基礎在於相對晚近才被發明出來的民族主義與民族觀,以及將其建構成認同的種種歷史路徑。23篇選文,呈現史學大師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擲地有聲的深刻見解本書集結國際知名史學大師霍布斯邦於1962到2005年間至世界各地演講的文稿及專著文章,體現四十年來霍布斯邦對民族主義的銳利觀察及思索。在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本書提供對此一複雜議題深刻的批判與見解。從不同時代脈絡下審視民族主義的理念及歷史,涵蓋十九世紀革命時代到福克蘭戰爭,以及在全球資本化下「民族」難以區分及定義的矛盾之處。隨著我們步入全球網絡時代,霍布斯邦的洞見至今具有極大的價值,對於任何希望了解這一現象的人來說,此書所呈現的大師觀點不容錯過。霍布斯邦在麥田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霍布斯邦的年代四部曲(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追尋歐洲歷史的里程碑)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15-1914極端的年代:1914-1991(上、下)出版預告霍布斯邦論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如何改變世界(前版書名: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回顧、反思,與前瞻)
冷戰時期,權力與知識的一體兩面,如何影響外交?國際賽局╳知識霸權╳文化政治第一本從「知識外交」角度書寫的「冷戰史」集結台日中美韓學者‧探討文化冷戰的關鍵時刻東亞著名外交史學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聰明主編 知識霸權與國際政治情勢密切相關……技術援助、媒體事業、新聞教育、研究資金、原子能研究──比武力更有影響力的「文化政治」! 因應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情勢,大國「美國」在維持國際情勢平衡,又想以各種非軍事方法對抗共產勢力,因此在東亞各國採取各種因應方法。其中,以「知識」做為外交手段,是當時與各國交往的「特色」之一。本書以美國在冷戰時期在東亞各國的所做的「文化個案」為例,探討這個特殊的外交手段與形式。|| 從三個方向了解知識外交 || ▶ 從「了解外國」的區域研究出發,闡明亞洲與美國如何參與知識生產,以及其與軍事和安全保障領域不同。▶ 科學知識的影響,尤其是冷戰初期美國和東亞各國間頻繁地進行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的三個領域,原子能科學、生物學、農業技術。▶ 探討以知識和訊息傳播手段的新聞專門知識為對象,聚焦在其中的政治性和行為主體性兩層面。 冷戰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後日益多樣化,更加強調冷戰的多元性。冷戰不只是東西對立,亦與去殖民化和民族主義興起複雜相關,冷戰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業革命。冷戰期間美國所推動的「現代化」和「開發」,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羅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戰研究的對象除了空間與時間擴大,對於東西對立的本質也有更多元的理解。具體而言,冷戰不僅是意識型態對立和核子軍備擴張競賽,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競爭,同時也是為了爭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國家的認同。法蘭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戰」,以及肯尼斯.奥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總體冷戰」等形容,正展現出冷戰的新詮釋。同時,研究者們對於文化冷戰中文化和資訊「供給者」、「接受者」這種單純的二元對立也開始表示疑問。潘妮‧馮‧愛紳(Penny M. Von Eschen)聚焦於美國的爵士樂,描繪其與美國國務院政策制定者欲將音樂利用於文化外交的意圖相反,跨越國界與文化,自在地傳播流動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國、韓國、臺灣的研究者們也開始關注音樂、電影、廣播、電視、文學等文化面向討論冷戰。然而,在這樣的文化冷戰研究系譜中,「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的樣貌未必充分。特別是本書的核心主題:東亞的知識生產,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闕如。「學術知識」、「專門知識」是曖昧的詞彙,本書將學院所生產的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性知識稱作「學術知識」,將實務性專門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總稱為「專門知識」,例如新聞傳播這類工作所需的知識。而在「學術知識」裡,有時也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使用「科學知識」(或「科技知識」)一語稱之。「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構成了各個國家和社會主流媒體言論框架,或是知識溝通的基礎,對於世界認識和價值判斷造成的影響也很重要。有鑑於此,本書特別處理區域研究、原子科學、生物學、農學、新聞的案例,考察東亞「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建構,以及其中所滲入的政治性。聚焦這些案例的意義,在於其中可以看到美國以及多種不同主體爭奪知識主導權的樣貌。而冷戰初期形成的「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在東亞依然具有統治地位,影響至今。本書透過日本、美國、中國、韓國、臺灣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鳥瞰和區域比較綜觀冷戰初期的東亞局勢為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藉由探討區域研究、科學技術、新聞事業三個不同「知識」領域,比較和檢視參與專家或管轄政府部門、以及作為專業學門起源各異的各領域中的美國與東亞間關係,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透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應能帶給讀者們過去冷戰史或文化冷戰研究中未曾出現的新視角。
冷戰時期,權力與知識的一體兩面,如何影響外交?國際賽局╳知識霸權╳文化政治第一本從「知識外交」角度書寫的「冷戰史」集結台日中美韓學者‧探討文化冷戰的關鍵時刻東亞著名外交史學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聰明主編 知識霸權與國際政治情勢密切相關……技術援助、媒體事業、新聞教育、研究資金、原子能研究──比武力更有影響力的「文化政治」! 因應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情勢,大國「美國」在維持國際情勢平衡,又想以各種非軍事方法對抗共產勢力,因此在東亞各國採取各種因應方法。其中,以「知識」做為外交手段,是當時與各國交往的「特色」之一。本書以美國在冷戰時期在東亞各國的所做的「文化個案」為例,探討這個特殊的外交手段與形式。|| 從三個方向了解知識外交 || ▶ 從「了解外國」的區域研究出發,闡明亞洲與美國如何參與知識生產,以及其與軍事和安全保障領域不同。▶ 科學知識的影響,尤其是冷戰初期美國和東亞各國間頻繁地進行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的三個領域,原子能科學、生物學、農業技術。▶ 探討以知識和訊息傳播手段的新聞專門知識為對象,聚焦在其中的政治性和行為主體性兩層面。 冷戰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後日益多樣化,更加強調冷戰的多元性。冷戰不只是東西對立,亦與去殖民化和民族主義興起複雜相關,冷戰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業革命。冷戰期間美國所推動的「現代化」和「開發」,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羅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戰研究的對象除了空間與時間擴大,對於東西對立的本質也有更多元的理解。具體而言,冷戰不僅是意識型態對立和核子軍備擴張競賽,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競爭,同時也是為了爭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國家的認同。法蘭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戰」,以及肯尼斯.奥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總體冷戰」等形容,正展現出冷戰的新詮釋。同時,研究者們對於文化冷戰中文化和資訊「供給者」、「接受者」這種單純的二元對立也開始表示疑問。潘妮‧馮‧愛紳(Penny M. Von Eschen)聚焦於美國的爵士樂,描繪其與美國國務院政策制定者欲將音樂利用於文化外交的意圖相反,跨越國界與文化,自在地傳播流動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國、韓國、臺灣的研究者們也開始關注音樂、電影、廣播、電視、文學等文化面向討論冷戰。然而,在這樣的文化冷戰研究系譜中,「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的樣貌未必充分。特別是本書的核心主題:東亞的知識生產,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闕如。「學術知識」、「專門知識」是曖昧的詞彙,本書將學院所生產的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性知識稱作「學術知識」,將實務性專門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總稱為「專門知識」,例如新聞傳播這類工作所需的知識。而在「學術知識」裡,有時也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使用「科學知識」(或「科技知識」)一語稱之。「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構成了各個國家和社會主流媒體言論框架,或是知識溝通的基礎,對於世界認識和價值判斷造成的影響也很重要。有鑑於此,本書特別處理區域研究、原子科學、生物學、農學、新聞的案例,考察東亞「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建構,以及其中所滲入的政治性。聚焦這些案例的意義,在於其中可以看到美國以及多種不同主體爭奪知識主導權的樣貌。而冷戰初期形成的「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在東亞依然具有統治地位,影響至今。本書透過日本、美國、中國、韓國、臺灣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鳥瞰和區域比較綜觀冷戰初期的東亞局勢為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藉由探討區域研究、科學技術、新聞事業三個不同「知識」領域,比較和檢視參與專家或管轄政府部門、以及作為專業學門起源各異的各領域中的美國與東亞間關係,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透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應能帶給讀者們過去冷戰史或文化冷戰研究中未曾出現的新視角。
冷戰時期,權力與知識的一體兩面,如何影響外交?國際賽局╳知識霸權╳文化政治第一本從「知識外交」角度書寫的「冷戰史」集結台日中美韓學者‧探討文化冷戰的關鍵時刻東亞著名外交史學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聰明主編 知識霸權與國際政治情勢密切相關……技術援助、媒體事業、新聞教育、研究資金、原子能研究──比武力更有影響力的「文化政治」! 因應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情勢,大國「美國」在維持國際情勢平衡,又想以各種非軍事方法對抗共產勢力,因此在東亞各國採取各種因應方法。其中,以「知識」做為外交手段,是當時與各國交往的「特色」之一。本書以美國在冷戰時期在東亞各國的所做的「文化個案」為例,探討這個特殊的外交手段與形式。|| 從三個方向了解知識外交 || ▶ 從「了解外國」的區域研究出發,闡明亞洲與美國如何參與知識生產,以及其與軍事和安全保障領域不同。▶ 科學知識的影響,尤其是冷戰初期美國和東亞各國間頻繁地進行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的三個領域,原子能科學、生物學、農業技術。▶ 探討以知識和訊息傳播手段的新聞專門知識為對象,聚焦在其中的政治性和行為主體性兩層面。 冷戰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後日益多樣化,更加強調冷戰的多元性。冷戰不只是東西對立,亦與去殖民化和民族主義興起複雜相關,冷戰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業革命。冷戰期間美國所推動的「現代化」和「開發」,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羅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戰研究的對象除了空間與時間擴大,對於東西對立的本質也有更多元的理解。具體而言,冷戰不僅是意識型態對立和核子軍備擴張競賽,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競爭,同時也是為了爭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國家的認同。法蘭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戰」,以及肯尼斯.奥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總體冷戰」等形容,正展現出冷戰的新詮釋。同時,研究者們對於文化冷戰中文化和資訊「供給者」、「接受者」這種單純的二元對立也開始表示疑問。潘妮‧馮‧愛紳(Penny M. Von Eschen)聚焦於美國的爵士樂,描繪其與美國國務院政策制定者欲將音樂利用於文化外交的意圖相反,跨越國界與文化,自在地傳播流動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國、韓國、臺灣的研究者們也開始關注音樂、電影、廣播、電視、文學等文化面向討論冷戰。然而,在這樣的文化冷戰研究系譜中,「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的樣貌未必充分。特別是本書的核心主題:東亞的知識生產,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闕如。「學術知識」、「專門知識」是曖昧的詞彙,本書將學院所生產的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性知識稱作「學術知識」,將實務性專門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總稱為「專門知識」,例如新聞傳播這類工作所需的知識。而在「學術知識」裡,有時也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使用「科學知識」(或「科技知識」)一語稱之。「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構成了各個國家和社會主流媒體言論框架,或是知識溝通的基礎,對於世界認識和價值判斷造成的影響也很重要。有鑑於此,本書特別處理區域研究、原子科學、生物學、農學、新聞的案例,考察東亞「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建構,以及其中所滲入的政治性。聚焦這些案例的意義,在於其中可以看到美國以及多種不同主體爭奪知識主導權的樣貌。而冷戰初期形成的「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在東亞依然具有統治地位,影響至今。本書透過日本、美國、中國、韓國、臺灣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鳥瞰和區域比較綜觀冷戰初期的東亞局勢為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藉由探討區域研究、科學技術、新聞事業三個不同「知識」領域,比較和檢視參與專家或管轄政府部門、以及作為專業學門起源各異的各領域中的美國與東亞間關係,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透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應能帶給讀者們過去冷戰史或文化冷戰研究中未曾出現的新視角。
《SPQR》《十二凱撒》暢銷作者、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以全新的歷史視角、前所未有的方式揭露皇帝的世界 全方位了解羅馬帝國權力運作與精心建構的帝王形象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即時暢銷榜 ✱ 亞馬遜(Amazon)、《紐約客》(New Yorker)、《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史密森尼》(Smithsonian)2023年度最佳書籍 皇帝一個接一個:瘋狂的卡利古拉、暴君尼祿、哲學家皇帝奧里略…… 作者提出更大的提問:皇帝實際上擁有什麼權力?位居高位又有何感受? 本書著眼於權力、腐敗、陰謀等大哉問, 亦細看皇帝的實際日常以及令帝國體系得以運作的朝臣百姓, 直面皇帝人性化的一面、追尋帝權的蛛絲馬跡,栩栩如生有別於以往的羅馬史。 殘忍、豪奢、無所不能,這些都是用以描述羅馬皇帝的形容詞。然而,我們如何從皇帝的傳言中抽絲剝繭、辨出真相?瑪莉.畢爾德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古代羅馬世界統治者的虛實,探討他們做了什麼、為何這麼做以及人們為何要以浮誇、有時堪稱聳動的方式傳誦他們的故事;並細探每任皇帝的好壞評價,生動地勾勒這些輝煌人物的形象,深入研究「面對羅馬大火仍彈琴作樂的尼祿」以及「封愛馬為元老院議員的卡利古拉」等等皇帝的傳說故事。 除了聚焦在統治者外,作者亦細膩刻劃羅馬帝國的政治社會情勢。羅馬王居真的血跡斑斑嗎?為什麼這麼多皇帝死於刺客手下、他們握有哪些權力及行使的範圍、政治局勢幕後真正的操控者是誰,以及如何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在王居、浴場、賽馬場、旅途中,我們都能一窺帝王的蹤跡、研究皇帝,亦會面皇帝的妻子和情人、敵人和奴隸、弄臣和士兵,以及將陳情信塞到皇帝手中的子民。 憑藉著對階級和政治細緻入微的描繪,本書直接觸及了對羅馬想像的核心,即羅馬最奢華、最極端和最強大的形象──「羅馬皇帝」,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講述了這段歷史。 |聯袂推薦|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王健安|「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主持人 吳宜蓉|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 翁嘉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各界讚辭| 對羅馬獨裁統治的歷程與敘事之間的鴻溝進行了非凡的研究。──嘉吉-馬汀(Honor Cargill-Martin),《每日電訊報》 極具權威,一生深厚的學術訓練所寫出的精美作品。──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 ……任何對羅馬帝國著迷的人都應該讀《羅馬皇帝》,這是一本博學而有趣的書。此書是如此吸引人和平易近人,即使對羅馬帝國沒有任何想法的頑固讀者也會產生熱情……作者以身作則,小心翼翼地告訴我們我們能知道什麼和不能知道什麼。──珍妮佛.薩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以生動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對位高至尊的了解和不了解……《羅馬皇帝》是一幅精美的集體肖像,邀請我們對熟悉的文明進行懷疑但不輕蔑的思考。——凱爾‧哈珀(Kyle Harper),美國歷史學家 對羅馬皇帝的社會和政治世界進行了全面的描述。──《衛報》(Guardian)
《SPQR》《十二凱撒》暢銷作者、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以全新的歷史視角、前所未有的方式揭露皇帝的世界 全方位了解羅馬帝國權力運作與精心建構的帝王形象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即時暢銷榜 ✱ 亞馬遜(Amazon)、《紐約客》(New Yorker)、《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史密森尼》(Smithsonian)2023年度最佳書籍 皇帝一個接一個:瘋狂的卡利古拉、暴君尼祿、哲學家皇帝奧里略…… 作者提出更大的提問:皇帝實際上擁有什麼權力?位居高位又有何感受? 本書著眼於權力、腐敗、陰謀等大哉問, 亦細看皇帝的實際日常以及令帝國體系得以運作的朝臣百姓, 直面皇帝人性化的一面、追尋帝權的蛛絲馬跡,栩栩如生有別於以往的羅馬史。 殘忍、豪奢、無所不能,這些都是用以描述羅馬皇帝的形容詞。然而,我們如何從皇帝的傳言中抽絲剝繭、辨出真相?瑪莉.畢爾德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古代羅馬世界統治者的虛實,探討他們做了什麼、為何這麼做以及人們為何要以浮誇、有時堪稱聳動的方式傳誦他們的故事;並細探每任皇帝的好壞評價,生動地勾勒這些輝煌人物的形象,深入研究「面對羅馬大火仍彈琴作樂的尼祿」以及「封愛馬為元老院議員的卡利古拉」等等皇帝的傳說故事。 除了聚焦在統治者外,作者亦細膩刻劃羅馬帝國的政治社會情勢。羅馬王居真的血跡斑斑嗎?為什麼這麼多皇帝死於刺客手下、他們握有哪些權力及行使的範圍、政治局勢幕後真正的操控者是誰,以及如何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在王居、浴場、賽馬場、旅途中,我們都能一窺帝王的蹤跡、研究皇帝,亦會面皇帝的妻子和情人、敵人和奴隸、弄臣和士兵,以及將陳情信塞到皇帝手中的子民。 憑藉著對階級和政治細緻入微的描繪,本書直接觸及了對羅馬想像的核心,即羅馬最奢華、最極端和最強大的形象──「羅馬皇帝」,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講述了這段歷史。 |聯袂推薦|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王健安|「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主持人 吳宜蓉|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 翁嘉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各界讚辭| 對羅馬獨裁統治的歷程與敘事之間的鴻溝進行了非凡的研究。──嘉吉-馬汀(Honor Cargill-Martin),《每日電訊報》 極具權威,一生深厚的學術訓練所寫出的精美作品。──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 ……任何對羅馬帝國著迷的人都應該讀《羅馬皇帝》,這是一本博學而有趣的書。此書是如此吸引人和平易近人,即使對羅馬帝國沒有任何想法的頑固讀者也會產生熱情……作者以身作則,小心翼翼地告訴我們我們能知道什麼和不能知道什麼。──珍妮佛.薩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以生動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對位高至尊的了解和不了解……《羅馬皇帝》是一幅精美的集體肖像,邀請我們對熟悉的文明進行懷疑但不輕蔑的思考。——凱爾‧哈珀(Kyle Harper),美國歷史學家 對羅馬皇帝的社會和政治世界進行了全面的描述。──《衛報》(Guardian)
《SPQR》《十二凱撒》暢銷作者、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以全新的歷史視角、前所未有的方式揭露皇帝的世界 全方位了解羅馬帝國權力運作與精心建構的帝王形象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即時暢銷榜 ✱ 亞馬遜(Amazon)、《紐約客》(New Yorker)、《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史密森尼》(Smithsonian)2023年度最佳書籍 皇帝一個接一個:瘋狂的卡利古拉、暴君尼祿、哲學家皇帝奧里略…… 作者提出更大的提問:皇帝實際上擁有什麼權力?位居高位又有何感受? 本書著眼於權力、腐敗、陰謀等大哉問, 亦細看皇帝的實際日常以及令帝國體系得以運作的朝臣百姓, 直面皇帝人性化的一面、追尋帝權的蛛絲馬跡,栩栩如生有別於以往的羅馬史。 殘忍、豪奢、無所不能,這些都是用以描述羅馬皇帝的形容詞。然而,我們如何從皇帝的傳言中抽絲剝繭、辨出真相?瑪莉.畢爾德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古代羅馬世界統治者的虛實,探討他們做了什麼、為何這麼做以及人們為何要以浮誇、有時堪稱聳動的方式傳誦他們的故事;並細探每任皇帝的好壞評價,生動地勾勒這些輝煌人物的形象,深入研究「面對羅馬大火仍彈琴作樂的尼祿」以及「封愛馬為元老院議員的卡利古拉」等等皇帝的傳說故事。 除了聚焦在統治者外,作者亦細膩刻劃羅馬帝國的政治社會情勢。羅馬王居真的血跡斑斑嗎?為什麼這麼多皇帝死於刺客手下、他們握有哪些權力及行使的範圍、政治局勢幕後真正的操控者是誰,以及如何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在王居、浴場、賽馬場、旅途中,我們都能一窺帝王的蹤跡、研究皇帝,亦會面皇帝的妻子和情人、敵人和奴隸、弄臣和士兵,以及將陳情信塞到皇帝手中的子民。 憑藉著對階級和政治細緻入微的描繪,本書直接觸及了對羅馬想像的核心,即羅馬最奢華、最極端和最強大的形象──「羅馬皇帝」,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講述了這段歷史。 |聯袂推薦|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王健安|「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主持人 吳宜蓉|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 翁嘉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各界讚辭| 對羅馬獨裁統治的歷程與敘事之間的鴻溝進行了非凡的研究。──嘉吉-馬汀(Honor Cargill-Martin),《每日電訊報》 極具權威,一生深厚的學術訓練所寫出的精美作品。──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 ……任何對羅馬帝國著迷的人都應該讀《羅馬皇帝》,這是一本博學而有趣的書。此書是如此吸引人和平易近人,即使對羅馬帝國沒有任何想法的頑固讀者也會產生熱情……作者以身作則,小心翼翼地告訴我們我們能知道什麼和不能知道什麼。──珍妮佛.薩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以生動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對位高至尊的了解和不了解……《羅馬皇帝》是一幅精美的集體肖像,邀請我們對熟悉的文明進行懷疑但不輕蔑的思考。——凱爾‧哈珀(Kyle Harper),美國歷史學家 對羅馬皇帝的社會和政治世界進行了全面的描述。──《衛報》(Guardian)
乘風破浪來到中國的英國商人以企業視角書寫香港、中國的權威商業史 作者使用未曾與世人見面的太古集團檔案,為這間公司撰寫它度過動蕩不安中國近代史兩百年的迷人故事。民族崛起、帝國衰落,而太古集團這艘船航行穿越風暴。這是英國史和中國史一流史家的上乘之作。──《帝國暮色》作者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畢可思把英國在中國的歷史寫得無可匹敵。本書講述一段橫跨兩百年動盪歷史的非凡故事,關於一個來自利物浦的家族企業如何成為亞洲的一部分。──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著有《帝國夾縫中的香港》(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這是亞洲一間重要英國公司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畢可思使用各式素材,其中許多是學者們從未見過的史料,他探討太古在亞洲創造新的貿易路線和商業關係……同時面對戰爭和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影響。這是一部強而有力又重要的歷史,將在英國與亞洲關係走上全新且不可預測的變化之際留下印記,其敘事風格和活力就連最鋌而走險的大班都會滿意。──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有《中國的抗日戰爭,1937-1945》(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一個西方家族商行——也是擁有諸多商行的家族——如何在亞洲生存並蓬勃發展兩個多世紀?一間開路先鋒般的私人企業如何巡航穿越現代中國的戰爭、革命和改革開放?畢可思把這個太古集團的故事講得精彩絕倫。這本書有很多身分:這是一本讀起來像小說的權威商業史。這是一部帝國衝突與競爭的大戲。這是關於商業創造我們今天生活的現代世界及其機構的故事。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段中國和香港的迷人歷史。這本書適合研究現代中國及其外交關係的讀者,以及今天在中國做生意的人。這段歷史有很多教訓值得今人汲取。──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哈佛大學T. M. Chang中國研究講座教授 ▌從鴉片戰爭前的小公司到今日活躍全球的多角化企業英國人利用蒸汽動力來到亞洲,又如何利用商業開展全球企業版圖,甚至進入以天朝自居、又日漸衰敗的中國?本書追溯至一八一六年,擁有兩百年歷史的太古公司原只是利物浦一個規模不大的進出口公司,經歷了兩世紀以來,技術、社會、經濟的變動,最初從美洲進口染料、棉花和蘋果,現在則是領導食衣住行的集團,業務遍及全球,但主要的業務營運地集中在亞洲。從一八六六年起,它的命運與中國歷史的發展、香港糖業食品的經營方向、海上到空中的交通,緊密相連,也開拓了貨暢其流的全世界商業發展。 ▌是迄今最權威、詳實的太古集團企業史《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完整地記錄了太古集團的歷史、家族脈絡、商業策略、它的成就、困境,經歷了戰爭、革命,和波折不斷的全球經濟。這本傑出的企業剖析,不僅精闢解析,更結合各方面的歷史洞察:企業本身和所處的環境,近代中國、英國以及永遠迎頭趕上的全球化浪潮,所觸及的買辦、船東、東西方商人、革命家、海盜以及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企業高層。任何對全球貿易感興趣的人,必讀《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它提供了一段貼近近代生活的歷史,有助於理解當今亞洲的經濟企業形態。
乘風破浪來到中國的英國商人以企業視角書寫香港、中國的權威商業史 作者使用未曾與世人見面的太古集團檔案,為這間公司撰寫它度過動蕩不安中國近代史兩百年的迷人故事。民族崛起、帝國衰落,而太古集團這艘船航行穿越風暴。這是英國史和中國史一流史家的上乘之作。──《帝國暮色》作者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畢可思把英國在中國的歷史寫得無可匹敵。本書講述一段橫跨兩百年動盪歷史的非凡故事,關於一個來自利物浦的家族企業如何成為亞洲的一部分。──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著有《帝國夾縫中的香港》(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這是亞洲一間重要英國公司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畢可思使用各式素材,其中許多是學者們從未見過的史料,他探討太古在亞洲創造新的貿易路線和商業關係……同時面對戰爭和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影響。這是一部強而有力又重要的歷史,將在英國與亞洲關係走上全新且不可預測的變化之際留下印記,其敘事風格和活力就連最鋌而走險的大班都會滿意。──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有《中國的抗日戰爭,1937-1945》(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一個西方家族商行——也是擁有諸多商行的家族——如何在亞洲生存並蓬勃發展兩個多世紀?一間開路先鋒般的私人企業如何巡航穿越現代中國的戰爭、革命和改革開放?畢可思把這個太古集團的故事講得精彩絕倫。這本書有很多身分:這是一本讀起來像小說的權威商業史。這是一部帝國衝突與競爭的大戲。這是關於商業創造我們今天生活的現代世界及其機構的故事。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段中國和香港的迷人歷史。這本書適合研究現代中國及其外交關係的讀者,以及今天在中國做生意的人。這段歷史有很多教訓值得今人汲取。──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哈佛大學T. M. Chang中國研究講座教授 ▌從鴉片戰爭前的小公司到今日活躍全球的多角化企業英國人利用蒸汽動力來到亞洲,又如何利用商業開展全球企業版圖,甚至進入以天朝自居、又日漸衰敗的中國?本書追溯至一八一六年,擁有兩百年歷史的太古公司原只是利物浦一個規模不大的進出口公司,經歷了兩世紀以來,技術、社會、經濟的變動,最初從美洲進口染料、棉花和蘋果,現在則是領導食衣住行的集團,業務遍及全球,但主要的業務營運地集中在亞洲。從一八六六年起,它的命運與中國歷史的發展、香港糖業食品的經營方向、海上到空中的交通,緊密相連,也開拓了貨暢其流的全世界商業發展。 ▌是迄今最權威、詳實的太古集團企業史《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完整地記錄了太古集團的歷史、家族脈絡、商業策略、它的成就、困境,經歷了戰爭、革命,和波折不斷的全球經濟。這本傑出的企業剖析,不僅精闢解析,更結合各方面的歷史洞察:企業本身和所處的環境,近代中國、英國以及永遠迎頭趕上的全球化浪潮,所觸及的買辦、船東、東西方商人、革命家、海盜以及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企業高層。任何對全球貿易感興趣的人,必讀《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它提供了一段貼近近代生活的歷史,有助於理解當今亞洲的經濟企業形態。
最具權力的外國人X基層的華籍關員X大到快要倒的政府 在中國抵禦列強時,一個外籍人士掌理的政府單位,負責打理貿易稅收、國際化展覽,甚至外交事務…… 外包給洋人治理的海關如何成為華洋之間的橋梁,跳脫大人物權力制衡、書寫小人物的工作地位 本書以時序性敘述筆法,說明間接代理制用於中國海關,以及晚清以來中國政府企圖解決中央政府、總稅務司署及華籍關員之間的海關問題。在一個由外籍人士掌管的政府單位中,透過稅收養活晚清以來凋敝的經濟,如何透過外國人所主導的中國海關改造,達成增進收入及產業革新的效果。最後一任外籍官員如何帶領職員與總稅務司署從中國撤退至臺灣,海關又有哪些改變與不同。 ★第一手史料、原創性解讀、多元檔案對照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海關總署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檔案,搭配查訪的私人日記、回憶錄等。 ★獨特的三重視角書寫中國海關變遷 從第一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到最後一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來台灣退休後,與所有在地的海關關員們的互動與中外交涉,都是一個獨特且具影響力的存在。從中國政府、華洋籍關員的視角考察,本書更細微的從稅務學堂、稅務專門學校畢業的華籍關員角度出發,指出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如何重新建構國家的歷程。 ▐ 以全球史性質的角度解讀帝國主義 華、洋籍關員在政府單位裡的互動,無論是外部的力量影響山國,還是透過改造中國海關,達到符合帝國(列強)及在地(中國)利益的結果。以更加公允、嚴謹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
最具權力的外國人X基層的華籍關員X大到快要倒的政府 在中國抵禦列強時,一個外籍人士掌理的政府單位,負責打理貿易稅收、國際化展覽,甚至外交事務…… 外包給洋人治理的海關如何成為華洋之間的橋梁,跳脫大人物權力制衡、書寫小人物的工作地位 本書以時序性敘述筆法,說明間接代理制用於中國海關,以及晚清以來中國政府企圖解決中央政府、總稅務司署及華籍關員之間的海關問題。在一個由外籍人士掌管的政府單位中,透過稅收養活晚清以來凋敝的經濟,如何透過外國人所主導的中國海關改造,達成增進收入及產業革新的效果。最後一任外籍官員如何帶領職員與總稅務司署從中國撤退至臺灣,海關又有哪些改變與不同。 ★第一手史料、原創性解讀、多元檔案對照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海關總署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檔案,搭配查訪的私人日記、回憶錄等。 ★獨特的三重視角書寫中國海關變遷 從第一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到最後一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來台灣退休後,與所有在地的海關關員們的互動與中外交涉,都是一個獨特且具影響力的存在。從中國政府、華洋籍關員的視角考察,本書更細微的從稅務學堂、稅務專門學校畢業的華籍關員角度出發,指出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如何重新建構國家的歷程。 ▐ 以全球史性質的角度解讀帝國主義 華、洋籍關員在政府單位裡的互動,無論是外部的力量影響山國,還是透過改造中國海關,達到符合帝國(列強)及在地(中國)利益的結果。以更加公允、嚴謹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
最具權力的外國人X基層的華籍關員X大到快要倒的政府 在中國抵禦列強時,一個外籍人士掌理的政府單位,負責打理貿易稅收、國際化展覽,甚至外交事務…… 外包給洋人治理的海關如何成為華洋之間的橋梁,跳脫大人物權力制衡、書寫小人物的工作地位 本書以時序性敘述筆法,說明間接代理制用於中國海關,以及晚清以來中國政府企圖解決中央政府、總稅務司署及華籍關員之間的海關問題。在一個由外籍人士掌管的政府單位中,透過稅收養活晚清以來凋敝的經濟,如何透過外國人所主導的中國海關改造,達成增進收入及產業革新的效果。最後一任外籍官員如何帶領職員與總稅務司署從中國撤退至臺灣,海關又有哪些改變與不同。 ★第一手史料、原創性解讀、多元檔案對照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海關總署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檔案,搭配查訪的私人日記、回憶錄等。 ★獨特的三重視角書寫中國海關變遷 從第一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到最後一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來台灣退休後,與所有在地的海關關員們的互動與中外交涉,都是一個獨特且具影響力的存在。從中國政府、華洋籍關員的視角考察,本書更細微的從稅務學堂、稅務專門學校畢業的華籍關員角度出發,指出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如何重新建構國家的歷程。 ▐ 以全球史性質的角度解讀帝國主義 華、洋籍關員在政府單位裡的互動,無論是外部的力量影響山國,還是透過改造中國海關,達到符合帝國(列強)及在地(中國)利益的結果。以更加公允、嚴謹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
流亡的國王、帝國主義者、自負的探險家、考古學家、 傳教士、間諜、地圖繪製者、藝術家、嬉皮以及狂熱登山者 一步一腳印詳實探究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政經沿革 全方位書寫世界最高峰民族和冒險的重磅史詩著作 入圍2020年達夫.庫伯獎、2021年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登頂推薦 吳繼文 作家 李崇瑜 西藏研究學徒 徐振輔 《馴羊記》作者 張元植 登山家 陳德政 作家 廖科溢 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潘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種族╳宗教╳文化堆疊出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喜馬拉雅,是世界最高峰 也是眾人心之所向的精神堡壘 文字權威,值得信賴,任何真心關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人都會想買一本,並認為這本書是無價之寶。——歷史學家約翰・基伊(John Keay) 這是書寫喜馬拉雅歷史最具權威性的一本著作,作者將世界最高山脈中的民族、文化和冒險故事鉅細靡遺的描述。在這裡,耶穌會士會與西藏喇嘛交流科技,蒙古帝國的可汗會雇用尼泊爾工匠,亞美尼亞的商人也和蒙兀兒人買賣麝香與黃金。幾個世紀以來,喜馬拉雅獨特而令人驚嘆的地理形態吸引了那些尋求精神和文字高度的人:朝聖者、冒險家和登山者,他們試圖在世界上最壯觀和最具挑戰性的山峰中測試自己。但喜馬拉雅山並非單純荒涼貧瘠,而是各種原住民和地方文化的家園、世界宗教的熔爐、貿易的十字路口,帝國的交會點和衝突地帶。 在這部歷時近二十年的作品中,作者為「世界屋脊」立下了一個里程碑。跨越千年,從最早的居民到現在西藏和珠穆朗瑪峰的衝突,喜馬拉雅探索歷史、文化、氣候、地理和政治。作者介紹了加德滿都和尼泊爾的偉大國王;他描述了建造高聳的白色佛塔的建築師,這些佛塔使喜馬拉雅建築與眾不同;他追溯了將喜馬拉雅精神帶到世界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蓬勃發展。他還以戲劇性的手法描繪了東印度公司如何與中國皇帝爭奪統治地位,印度如何與毛澤東的共產黨作戰,以及大眾旅遊和生態轉型如何掩蓋冷戰的血腥遺產。這是一本在時間與空間最大跨度的喜馬拉雅歷史:橫跨地質學、遺傳學、植物學和藝術,以及充滿勇氣和足智多謀的故事。 這些傳說鮮少體認到此區千餘年來發展出的文化多麼複雜豐富,和孕育出此間文化與民族的巍峨山岳如出一轍。然而,這裡的文化若非受到忽視,就是遭到唯利是圖的外來者覬覦。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今天依然拉扯著喜馬拉雅山區。 作者觀察力敏銳,行文熠熠生輝。——《紐約書評》 精彩無比⋯⋯以廣泛視角,簡明扼要又細膩優雅地審視宗教及其信徒,此書的成就難以超越。——《每日電訊報》 傲視群倫的權威之作,描述世界最雄偉的山區中最複雜的人類史⋯⋯行文精彩,細節一絲不苟,相當細膩動人⋯⋯道格拉斯編織出繁複織錦,展現神聖地景如何受到世俗的考量影響。——《泰晤士報》 本書是關於此地區的全方位歷史⋯⋯如此複雜的主題不易一氣呵成,連貫地撰寫下來⋯⋯道格拉斯以冷靜、嚴謹與豐富的知識完成這項成就,讀起來相當引人,從不欠缺新鮮感,引人的細節俯拾皆是。——《文學評論》 作者在訴說此區千百年來的歷史時,兼顧知性與娛樂,不僅描寫尼姑與僧侶,也寫交際花、登山者、君王、馬匹商人、茶葉商人、間諜、建築師、植物學家、軍人、政治人物;地域橫跨尼泊爾、不丹、西藏、錫金、中國與印度、以及英國、英屬印度、美洲、俄羅斯與歐陸⋯⋯不愧為作者耗時二十五年的心血之作。——《金融時報》 在壯闊的喜馬拉雅山區,艾德・道格拉斯記錄下從舊石器時代至今,亞洲山脊的民族達到了何種成就與經歷的艱辛⋯⋯作者以諸多小人物讓喜馬拉雅山的歷史充滿生氣⋯⋯作者如此低調的努力,寫就出讀起來令人欣喜的作品⋯⋯是令人感佩的研究⋯⋯時時散發出權威之氣⋯⋯關心喜馬拉雅山區的人都會想買這本書,也會發現這本書是無價之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令人無法釋卷的一本書⋯⋯不僅是對世界最高峰地區的高聲歌頌與神聖禮讚,你想知道關於喜馬拉雅山的一切,也都在封面封底之間。精彩無比,氣勢磅礴,視角完整的一本書。——《尼泊爾時報》 書中角色包括學者與暴君、盜賊與美國中情局幹員、仲介與革命人士,以全方位的觀點,讓諸多角色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以人性尺度訴說古往今來。——《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流亡的國王、帝國主義者、自負的探險家、考古學家、 傳教士、間諜、地圖繪製者、藝術家、嬉皮以及狂熱登山者 一步一腳印詳實探究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政經沿革 全方位書寫世界最高峰民族和冒險的重磅史詩著作 入圍2020年達夫.庫伯獎、2021年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登頂推薦 吳繼文 作家 李崇瑜 西藏研究學徒 徐振輔 《馴羊記》作者 張元植 登山家 陳德政 作家 廖科溢 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潘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種族╳宗教╳文化堆疊出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喜馬拉雅,是世界最高峰 也是眾人心之所向的精神堡壘 文字權威,值得信賴,任何真心關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人都會想買一本,並認為這本書是無價之寶。——歷史學家約翰・基伊(John Keay) 這是書寫喜馬拉雅歷史最具權威性的一本著作,作者將世界最高山脈中的民族、文化和冒險故事鉅細靡遺的描述。在這裡,耶穌會士會與西藏喇嘛交流科技,蒙古帝國的可汗會雇用尼泊爾工匠,亞美尼亞的商人也和蒙兀兒人買賣麝香與黃金。幾個世紀以來,喜馬拉雅獨特而令人驚嘆的地理形態吸引了那些尋求精神和文字高度的人:朝聖者、冒險家和登山者,他們試圖在世界上最壯觀和最具挑戰性的山峰中測試自己。但喜馬拉雅山並非單純荒涼貧瘠,而是各種原住民和地方文化的家園、世界宗教的熔爐、貿易的十字路口,帝國的交會點和衝突地帶。 在這部歷時近二十年的作品中,作者為「世界屋脊」立下了一個里程碑。跨越千年,從最早的居民到現在西藏和珠穆朗瑪峰的衝突,喜馬拉雅探索歷史、文化、氣候、地理和政治。作者介紹了加德滿都和尼泊爾的偉大國王;他描述了建造高聳的白色佛塔的建築師,這些佛塔使喜馬拉雅建築與眾不同;他追溯了將喜馬拉雅精神帶到世界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蓬勃發展。他還以戲劇性的手法描繪了東印度公司如何與中國皇帝爭奪統治地位,印度如何與毛澤東的共產黨作戰,以及大眾旅遊和生態轉型如何掩蓋冷戰的血腥遺產。這是一本在時間與空間最大跨度的喜馬拉雅歷史:橫跨地質學、遺傳學、植物學和藝術,以及充滿勇氣和足智多謀的故事。 這些傳說鮮少體認到此區千餘年來發展出的文化多麼複雜豐富,和孕育出此間文化與民族的巍峨山岳如出一轍。然而,這裡的文化若非受到忽視,就是遭到唯利是圖的外來者覬覦。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今天依然拉扯著喜馬拉雅山區。 作者觀察力敏銳,行文熠熠生輝。——《紐約書評》 精彩無比⋯⋯以廣泛視角,簡明扼要又細膩優雅地審視宗教及其信徒,此書的成就難以超越。——《每日電訊報》 傲視群倫的權威之作,描述世界最雄偉的山區中最複雜的人類史⋯⋯行文精彩,細節一絲不苟,相當細膩動人⋯⋯道格拉斯編織出繁複織錦,展現神聖地景如何受到世俗的考量影響。——《泰晤士報》 本書是關於此地區的全方位歷史⋯⋯如此複雜的主題不易一氣呵成,連貫地撰寫下來⋯⋯道格拉斯以冷靜、嚴謹與豐富的知識完成這項成就,讀起來相當引人,從不欠缺新鮮感,引人的細節俯拾皆是。——《文學評論》 作者在訴說此區千百年來的歷史時,兼顧知性與娛樂,不僅描寫尼姑與僧侶,也寫交際花、登山者、君王、馬匹商人、茶葉商人、間諜、建築師、植物學家、軍人、政治人物;地域橫跨尼泊爾、不丹、西藏、錫金、中國與印度、以及英國、英屬印度、美洲、俄羅斯與歐陸⋯⋯不愧為作者耗時二十五年的心血之作。——《金融時報》 在壯闊的喜馬拉雅山區,艾德・道格拉斯記錄下從舊石器時代至今,亞洲山脊的民族達到了何種成就與經歷的艱辛⋯⋯作者以諸多小人物讓喜馬拉雅山的歷史充滿生氣⋯⋯作者如此低調的努力,寫就出讀起來令人欣喜的作品⋯⋯是令人感佩的研究⋯⋯時時散發出權威之氣⋯⋯關心喜馬拉雅山區的人都會想買這本書,也會發現這本書是無價之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令人無法釋卷的一本書⋯⋯不僅是對世界最高峰地區的高聲歌頌與神聖禮讚,你想知道關於喜馬拉雅山的一切,也都在封面封底之間。精彩無比,氣勢磅礴,視角完整的一本書。——《尼泊爾時報》 書中角色包括學者與暴君、盜賊與美國中情局幹員、仲介與革命人士,以全方位的觀點,讓諸多角色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以人性尺度訴說古往今來。——《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歷史學家史考特•雷諾斯•尼爾森親自踏上今日烏克蘭肥沃黑土, 沿著河流、港口、渡過大洋,追溯歐洲糧倉發源地──烏克蘭及俄羅斯, 窺探歐洲各國與美國糧食利益天平如何改變,經濟霸權地位如何易主。 穀物價格自古至今,即是牽動農業、經濟運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源自烏克蘭的黑土,這塊號稱歐洲最肥沃的土壤所孕育出的農作物小麥,是影響歷史經濟興衰最重要的商品。凱薩琳二世於一七六八年費盡心思取得這塊土地,在此種植小麥餵養全歐洲,凱薩琳大帝懷有一個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大膽計畫。五千哩外,美洲殖民地也有一個類似的計畫。本書自此書寫至現代,詳細描述小麥對世界歷史的全新詮釋。 ▌歐洲最顯赫王族哈布斯堡與鄂圖曼帝國因小麥而衰亡 一八六○年代,這兩大帝國被迫結束蓄奴與農奴制,強大的俄國因此與軟弱的美國交換了位置。緊接著美國南北戰爭後,更多美國小麥遠渡重洋進入歐洲市場,俄國的榮景瞬間崩跌。歐洲「強權」地位因此轉換。 ▌一場為了麵包而戰的世界大戰 美國小麥開始飄洋過海遠渡大西洋,歐洲的糧食價格開始暴跌。這些廉價的美國穀物刺激了德國和義大利的發展,也加速歐洲分食帝國的野心。俄國對於土耳其可能在黑海上攔截俄國穀物運輸的焦慮,也助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俄聯手提供世界糧食,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 廉價的美國穀物養活了城市和農村的工人階級。隨著深水港縮短工人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平原穀物之間的最後一哩路、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城市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數以百萬的歐洲農業工人,搭乘從美國載穀物到歐洲的同一艘船,來到美國。人口的移動也影響了世界經濟的運作。 《穀物之海》對糧食世界史有全新獨到詮釋。飢餓的人民容易被操控。但是,當知識分子向革命者展示如何將暴君與農村捆綁在一起的繩索弄亂時,革命就可以展開,在世界強權相互較勁下,沒有比掌握穀物更強大的力量。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歷史學家史考特•雷諾斯•尼爾森親自踏上今日烏克蘭肥沃黑土, 沿著河流、港口、渡過大洋,追溯歐洲糧倉發源地──烏克蘭及俄羅斯, 窺探歐洲各國與美國糧食利益天平如何改變,經濟霸權地位如何易主。 穀物價格自古至今,即是牽動農業、經濟運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源自烏克蘭的黑土,這塊號稱歐洲最肥沃的土壤所孕育出的農作物小麥,是影響歷史經濟興衰最重要的商品。凱薩琳二世於一七六八年費盡心思取得這塊土地,在此種植小麥餵養全歐洲,凱薩琳大帝懷有一個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大膽計畫。五千哩外,美洲殖民地也有一個類似的計畫。本書自此書寫至現代,詳細描述小麥對世界歷史的全新詮釋。 ▌歐洲最顯赫王族哈布斯堡與鄂圖曼帝國因小麥而衰亡 一八六○年代,這兩大帝國被迫結束蓄奴與農奴制,強大的俄國因此與軟弱的美國交換了位置。緊接著美國南北戰爭後,更多美國小麥遠渡重洋進入歐洲市場,俄國的榮景瞬間崩跌。歐洲「強權」地位因此轉換。 ▌一場為了麵包而戰的世界大戰 美國小麥開始飄洋過海遠渡大西洋,歐洲的糧食價格開始暴跌。這些廉價的美國穀物刺激了德國和義大利的發展,也加速歐洲分食帝國的野心。俄國對於土耳其可能在黑海上攔截俄國穀物運輸的焦慮,也助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俄聯手提供世界糧食,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 廉價的美國穀物養活了城市和農村的工人階級。隨著深水港縮短工人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平原穀物之間的最後一哩路、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城市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數以百萬的歐洲農業工人,搭乘從美國載穀物到歐洲的同一艘船,來到美國。人口的移動也影響了世界經濟的運作。 《穀物之海》對糧食世界史有全新獨到詮釋。飢餓的人民容易被操控。但是,當知識分子向革命者展示如何將暴君與農村捆綁在一起的繩索弄亂時,革命就可以展開,在世界強權相互較勁下,沒有比掌握穀物更強大的力量。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歷史學家史考特•雷諾斯•尼爾森親自踏上今日烏克蘭肥沃黑土, 沿著河流、港口、渡過大洋,追溯歐洲糧倉發源地──烏克蘭及俄羅斯, 窺探歐洲各國與美國糧食利益天平如何改變,經濟霸權地位如何易主。 穀物價格自古至今,即是牽動農業、經濟運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源自烏克蘭的黑土,這塊號稱歐洲最肥沃的土壤所孕育出的農作物小麥,是影響歷史經濟興衰最重要的商品。凱薩琳二世於一七六八年費盡心思取得這塊土地,在此種植小麥餵養全歐洲,凱薩琳大帝懷有一個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大膽計畫。五千哩外,美洲殖民地也有一個類似的計畫。本書自此書寫至現代,詳細描述小麥對世界歷史的全新詮釋。 ▌歐洲最顯赫王族哈布斯堡與鄂圖曼帝國因小麥而衰亡 一八六○年代,這兩大帝國被迫結束蓄奴與農奴制,強大的俄國因此與軟弱的美國交換了位置。緊接著美國南北戰爭後,更多美國小麥遠渡重洋進入歐洲市場,俄國的榮景瞬間崩跌。歐洲「強權」地位因此轉換。 ▌一場為了麵包而戰的世界大戰 美國小麥開始飄洋過海遠渡大西洋,歐洲的糧食價格開始暴跌。這些廉價的美國穀物刺激了德國和義大利的發展,也加速歐洲分食帝國的野心。俄國對於土耳其可能在黑海上攔截俄國穀物運輸的焦慮,也助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俄聯手提供世界糧食,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 廉價的美國穀物養活了城市和農村的工人階級。隨著深水港縮短工人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平原穀物之間的最後一哩路、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城市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數以百萬的歐洲農業工人,搭乘從美國載穀物到歐洲的同一艘船,來到美國。人口的移動也影響了世界經濟的運作。 《穀物之海》對糧食世界史有全新獨到詮釋。飢餓的人民容易被操控。但是,當知識分子向革命者展示如何將暴君與農村捆綁在一起的繩索弄亂時,革命就可以展開,在世界強權相互較勁下,沒有比掌握穀物更強大的力量。
500位西方博學者群像X新文化史權威學者 彼得.柏克以古觀今書寫這些「知道太多」的博學者 達文西右手畫畫左手解剖、桑塔格嚴詞反戰也溫柔書寫 在這個多工、斜槓的時代,了解關於「十項全能」博學者的一切 「世人需要全才,因為連結萬物者能以一當十」 從文藝復興到當代,彼得.柏克將使我們對這群特別的知識人徹底改觀! 本書探討「對學識具有百科全書般興趣的」博學者們如何造就了時代,又是如何在日益專門化的文化裡生存,不論是文藝復興人、博學怪物、文人……無所不知的他們又是如何受到興趣、能力、教養、環境和所處時代影響! 李約瑟:「像我這樣一位生物化學家,怎麼會變成史學家和漢學家?」 à博學者的產地與神話 在只有少數學科存在的中世紀時期,「博學者」這樣的概念還未成形。同時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不僅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基本需求。由於當時可以知道的事情比文藝復興之後少,因此只要努力,就能精通主要的知識領域。早期王室與貴族是學者的重要棲身之所,專長藝術、音樂的博學者最為明顯,在大學興起、流通資訊大幅增加之後,更引領一波通才潮流。 資助者說:「萊布尼茲的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滿足」 à博學者因資訊爆炸興起也因此走向分眾 從文藝復興的「通才」,到學術知識掛帥的「博學怪物」,不斷進化的博學者們打造知識的黃金時代。無論是發現新大陸、科學革命、郵務網絡密度增加,都是造就博學者勝出的原因。直到資訊超載,開始走向文人時代、領域化時代,博學者所面對的每一次危機都源自知識爆炸、急速擴張與片段化。 桑塔格:「我不想當教授,也不想做記者,只想當既是作家又是知識分子的人」 à「博學者」的特質及發展方向 博學者有些共同特質,像是異常專注、有無限的記憶、速度、想像力、不安、勤勉以及不浪費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培根所說的「想要知道答案」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博學者們也因此有不同的樣貌:百科全書式、普智派、收藏家、經院哲學家、愛國博學家、批判家等等。 作者挑選五百位西方博學者,探討他們在諸多領域裡的出色表現,同時也說明數位時代對通才與分工的各種挑戰。
500位西方博學者群像X新文化史權威學者 彼得.柏克以古觀今書寫這些「知道太多」的博學者 達文西右手畫畫左手解剖、桑塔格嚴詞反戰也溫柔書寫 在這個多工、斜槓的時代,了解關於「十項全能」博學者的一切 「世人需要全才,因為連結萬物者能以一當十」 從文藝復興到當代,彼得.柏克將使我們對這群特別的知識人徹底改觀! 本書探討「對學識具有百科全書般興趣的」博學者們如何造就了時代,又是如何在日益專門化的文化裡生存,不論是文藝復興人、博學怪物、文人……無所不知的他們又是如何受到興趣、能力、教養、環境和所處時代影響! 李約瑟:「像我這樣一位生物化學家,怎麼會變成史學家和漢學家?」 à博學者的產地與神話 在只有少數學科存在的中世紀時期,「博學者」這樣的概念還未成形。同時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不僅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基本需求。由於當時可以知道的事情比文藝復興之後少,因此只要努力,就能精通主要的知識領域。早期王室與貴族是學者的重要棲身之所,專長藝術、音樂的博學者最為明顯,在大學興起、流通資訊大幅增加之後,更引領一波通才潮流。 資助者說:「萊布尼茲的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滿足」 à博學者因資訊爆炸興起也因此走向分眾 從文藝復興的「通才」,到學術知識掛帥的「博學怪物」,不斷進化的博學者們打造知識的黃金時代。無論是發現新大陸、科學革命、郵務網絡密度增加,都是造就博學者勝出的原因。直到資訊超載,開始走向文人時代、領域化時代,博學者所面對的每一次危機都源自知識爆炸、急速擴張與片段化。 桑塔格:「我不想當教授,也不想做記者,只想當既是作家又是知識分子的人」 à「博學者」的特質及發展方向 博學者有些共同特質,像是異常專注、有無限的記憶、速度、想像力、不安、勤勉以及不浪費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培根所說的「想要知道答案」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博學者們也因此有不同的樣貌:百科全書式、普智派、收藏家、經院哲學家、愛國博學家、批判家等等。 作者挑選五百位西方博學者,探討他們在諸多領域裡的出色表現,同時也說明數位時代對通才與分工的各種挑戰。
500位西方博學者群像X新文化史權威學者 彼得.柏克以古觀今書寫這些「知道太多」的博學者 達文西右手畫畫左手解剖、桑塔格嚴詞反戰也溫柔書寫 在這個多工、斜槓的時代,了解關於「十項全能」博學者的一切 「世人需要全才,因為連結萬物者能以一當十」 從文藝復興到當代,彼得.柏克將使我們對這群特別的知識人徹底改觀! 本書探討「對學識具有百科全書般興趣的」博學者們如何造就了時代,又是如何在日益專門化的文化裡生存,不論是文藝復興人、博學怪物、文人……無所不知的他們又是如何受到興趣、能力、教養、環境和所處時代影響! 李約瑟:「像我這樣一位生物化學家,怎麼會變成史學家和漢學家?」 à博學者的產地與神話 在只有少數學科存在的中世紀時期,「博學者」這樣的概念還未成形。同時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不僅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基本需求。由於當時可以知道的事情比文藝復興之後少,因此只要努力,就能精通主要的知識領域。早期王室與貴族是學者的重要棲身之所,專長藝術、音樂的博學者最為明顯,在大學興起、流通資訊大幅增加之後,更引領一波通才潮流。 資助者說:「萊布尼茲的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滿足」 à博學者因資訊爆炸興起也因此走向分眾 從文藝復興的「通才」,到學術知識掛帥的「博學怪物」,不斷進化的博學者們打造知識的黃金時代。無論是發現新大陸、科學革命、郵務網絡密度增加,都是造就博學者勝出的原因。直到資訊超載,開始走向文人時代、領域化時代,博學者所面對的每一次危機都源自知識爆炸、急速擴張與片段化。 桑塔格:「我不想當教授,也不想做記者,只想當既是作家又是知識分子的人」 à「博學者」的特質及發展方向 博學者有些共同特質,像是異常專注、有無限的記憶、速度、想像力、不安、勤勉以及不浪費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培根所說的「想要知道答案」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博學者們也因此有不同的樣貌:百科全書式、普智派、收藏家、經院哲學家、愛國博學家、批判家等等。 作者挑選五百位西方博學者,探討他們在諸多領域裡的出色表現,同時也說明數位時代對通才與分工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