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專門研討明清兩代的經濟問題。上編三講討論明清對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的交通與貿易。下編三講討論清代的人口與農業、貨幣與物價、以及近代工業化的歷史。篇末並附問難與解答。
作者提出中國古代三原色的概念,包括文化的多元特色、社會的農業經濟特色、與國家型態的特色,這三者是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的異趣所在;另外評斷李約瑟巨著《中國科技文明史》裡的概念,概論東西方科技發展的分歧。本書反映作者近二三年來對中國歷史的一番省思,希望將中國歷史引入現代史學的主流,使中國歷史可作為解釋世界歷史意義的重要依據。
本書專門研討明清兩代的經濟問題。上編三講討論明清對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的交通與貿易。下編三講討論清代的人口與農業、貨幣與物價、以及近代工業化的歷史。篇末並附問難與解答。
本書是余英時先生最新發表的史學專題研究,初稿刊於香港《知識份子》季刊1986年冬季號。以範圍而論,本書概括了儒、釋、道三教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以時間而論,它上起中唐,下迄乾嘉之世,差不多涵蓋了一千年的歷史過程。綜觀了中國的宗教與社會發展史。 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國宗教的入世轉向。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中唐以來的新禪宗和宋以後的新道教。中篇:儒家倫理的新發展。這一部分著重討論新儒家和新禪宗的關係,以及從程、朱到陸、王的發展。下篇:、中國商人的精神。這一部分大致以十六至十八世紀為時代斷限。但研究的重點不是商業發展的本身,而是商人和傳統宗教倫理,特別是新儒家的關係。這三個部分雖是互相涵攝、彼此呼應的,但各篇也自有其獨立性。這是近年史學界一部大著作,對中唐以來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都有最重要的發明,對清代及近代史的研究,啟發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