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書系 書系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周作人日記(一)~(八)

周作人  著
聯經  出版
2025/03/13 出版

內容簡介現存周作人珍貴日記,一百五十萬字首度完整呈現從晚清到近現代(1898-1966),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八年重訪歷史現場,紀錄近代中國文化、社會、經濟、氣候領域之史料 透過《周作人日記》,我們可以走進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看周作人如何通過希臘古國、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涵養,交織出他豐富多元的知識地圖,藉由琉璃廠與各家新舊書店、好友協助購藏中外書刊,廣泛涉獵神話學、人類學、童話、心理學等領域。周作人在〈我的雜學〉裡,回憶他的文學生涯說:「我從古今中外各方面都受到各樣影響。分析起來,……在知與情兩面分別承受西洋與日本的影響為多,意的方面則純是中國的,不但未受外來感化而發生變動,還一直以此為標準,去酌量容納異國的影響。」若是喜讀《知堂書話》的朋友,更可見到一位嗜書癮君子是如何養成的。1922年,胡適在回顧「五年以來白話文學的成績」時,曾盛讚周作人等人提倡的「小品散文」,徹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1983年,楊牧的〈周作人論〉稱許周作人是「近代中國散文藝術最偉大的塑造者之一」。周作人提倡小品文,開拓散文的現代性邊界,摸索白話文的可能性。而近代中國知識建構的轉型是一大議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摸索、形塑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文學理念的追求,通過閱讀日記與作品,或許幫助我們可以找到線索,回到現場。藉由周作人的視角與筆墨,展卷瀏覽清末到近現代的社會、文化、經濟領域的紀錄與他個人情思趣味的生活軌跡。關於《周作人日記》的整理情形,周作人的長孫周吉宜先生在〈關於周作人研究史料──周作人後人保存的部分〉曾說:「關於《周作人日記》排字版的發表情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有一些機構組織錄入並陸續刊載過,日記年代自1898年開始,大概限於水準,文字的誤讀和斷句、標點錯誤很多,發表至1922年中止。近十幾年來,我們(家人)對全部日記進行了整理和電腦錄入,從2016年開始在大陸學刊上陸續發表了1939、1945、1949、1955、1959、1965、1966諸年加標點的簡體排字版日記。發表後海內外反映良好,日本學者還據以在九州大學發現了僅存的冰心手稿,並召開了關於周作人與冰心以及日本學者濱一衛的國際研討會。」《周作人日記》1898至1966年,約一百五十萬字,手稿共4,651面,排版整理,計為八冊出版。

79 特價63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陶希聖年表

聯經  出版
2017/05/08 出版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 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 戰爭期間及戰後投身政界, 為蔣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國》。 陶希聖的一生,是中華民國近代史的見證。 陶希聖(1899-1988),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黄岡人。 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寵主筆、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戰爭期間及戰後投身政界,為蔣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國》。陶希聖的一生,是中華民國近代史的見證。 本書《陶希聖年表》是陶希聖先生於民國四十五年根據《潮流與點滴》一書編成。當時由侄子阮繼光抄寫油印,分送親友。其後陶希聖先生的長子陶泰來將年表輸入電腦,並且將陶先生自編的〈日記摘存〉補入。此外又將陶希聖先生與陶泰來於民國五十六年遊歷歐美的遊記,及陶先生和陶夫人去世的情況繼續增入。 陶希聖先生編寫年表用第三人稱至民國四十五年結束,本書由陶晉生先生整理的年表只根據原稿及補入之〈摘存〉出版。 民國四十五年之後,陶先生的日記本中只留下一些演說和應酬的日期。

79 特價67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精裝套書,不分冊售)

編輯  著
聯經  出版
2014/12/10 出版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 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 戰爭中及戰後投身政界, 為蒋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國》。 其日記內容包涵從1947年國民政府制憲到1949年播遷來台後的改革, 是中華民國立足台澎金馬的歷史見證。 陶希聖(1899-1988),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黄岡人。曾為蔣介石執筆寫《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曾任《中央日報》總主筆。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陶希聖先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1947年以前的日記因戰亂中的遷徙都已失落。現存的只有從1947年到1956年的日記。從日記中可見陶希聖先生撰寫中央日報社論及其他報紙專論不計其數。陶希聖先生曾說,不看外國報紙不能了解世界現勢,這些信息就是陶希聖寫社論和專論的材料。1955年陶先生開始搜集材料撰寫「與共黨並存」(即《蘇俄在中國》的原稿)。在大溪租屋,就近查看大溪檔案,也許因此後來就停止了寫日記。  

79 特價9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回歸圓滿: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集(四)

聯經  出版
2014/12/05 出版

本書是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在文學式微、生命異化的時流中,仍有人執着於生活體驗與文學創作,是空谷足音而令人感佩的。   這次入選的作品中,的確有深於「文」又幾於「道」,令人擊節讚佩的佳作。但不容諱言,這樣的佳作還是嫌少了!其中有一些作品文字欠精純,也有義理欠深刻的。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的今日,這樣的表現與成績,已經很可貴了。

79 特價1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綠色沙漠: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一)

聯經  出版
2014/12/02 出版

本書是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   首獎〈一間雜貨鋪,在沙漠〉,是作者在沙漠現場採訪一個老人,透過老人的敘述,一點一滴,重新建構出這個沙漠的變遷史。   第二名〈海嘯過後〉開篇與結尾前後呼應,是用心的作品。寫一對夫妻攜手要去參加紀念海嘯的活動,寫他們的相遇而相愛,開始新的人生。   第三名〈追求夢想,見證歷史──李存信「村童」變「王子」的故事〉。寫李存信從山東鄉下,奮鬥成長,再毅然決然「投奔自由」的過程。

79 特價22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山海大灣攝影詩札

林文魚  著
聯經  出版
2014/11/14 出版

「山海大灣」是走馬過的地方,每次結束都回歸落地於台灣,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甚至一個日落或黃昏, 這些時光與文化的交錯,與人事物的週遭感應,交融出記事出來的詩話。 以古老島嶼「大灣」自居(台灣古稱之一),陳述心中山海。 深愛這出生的土地,也有許多令人不解或不適的現況, 借走馬旅行的數拾年的影像串聯與在大灣的人事物的聲音, 自我模擬想像創作了「喬藤」、「煙石」、「月魚」、 「葉鷹」、「螢籠」、「風螺」六種生態。 從1995開始著手將黑白影像,跟著旅行腳步逐年出版, 因不同地點,情結文化不同,已逐年出版十八版攝影手札。 18年的時光,可讓一位少年從牙語到長成。 出生自「大灣」,成長,循序年齡的想望,隨鏡頭出走,閱讀引述的影像。 我的生命軌跡,也如一少年的成長探索, 與所觸的人、事、物、時光共體心歷,慢慢投射成形。 每一次旅行後的暗房顯像,都讓自己記錄重新發酵思維一次, 書寫成另一時光語言,爲此再活化的過程,堅持實現也樂此不疲。 灰色影像的黑色語言,既是我自稱為「黑色夢想」, 是自身在言語時,不是真理或觀念客體的陳述, 是自身期待的一種甦醒方式,也是個人心中的大灣山海經。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

聯經  出版
2011/12/12 出版

為了新的書籍之路、文明之路創造新的思想之路、精神之路出版人都有一種信念:一本書可以使人和世界變得更美麗。參與東亞出版人會議的成員,信賴書的思想和力量。為了一本書的權能和美學,大家對圖書出版的事業鍥而不捨。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定20世紀中葉以後,東亞各個國家或地區出版的名著和具影響性的作品,互相翻譯出版這些作品、刊行導讀本,是東亞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這是超越國界和領域、構築橫跨東亞的出版共同體、讀書共同體的文化、學術、理論試驗。經過熱烈討論、認真研究,所推進的「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叢書項目,應該會突破東亞出版的域限,引起世界出版人的關注。東亞各國出版的諸多作品,其內容和理論應該被正確認識、評價,東亞出版人會議發起的「東亞的書」運動也是東亞文明和文化被正確認識、評價的人文學運動。東亞地區(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透過100冊經典人文圖書的交流,及人文思想的相互傳播,重新理解東亞的歷史與文化,呈現東亞的價值與理念,建立東亞讀書共同體及東亞文化人、知識分子對話的基礎。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定20世紀中葉以後,挑選東亞地區100種值得分享和具爭議性的名著,互相翻譯出版這些作品。本書即為上述100冊東亞經典人文圖書的導讀本。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