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名為《天地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是繼《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以由經學而理學為範圍》二書以儒家歷代的氣論為著述範圍出版後,本書又針對道家、道教、五行、易經及日本、韓國、越南等領域的氣論做整理與詮釋。冀對儒、道二家,及東亞地區有關氣論的思想,有一初步的、概括性的認識。其中《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想爾注》的氣論,是漢代老子的氣論。「唐代道教的氣論」,是唐代發揮老子的氣論。〈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的氣論〉二文,討論清代注莊的氣論。伊藤仁齋,與山田方谷二文,討論日本的氣論。李珥與丁茶山二文,討論韓國的氣論。阮達德是越南的主氣論者。《周易參同契》則是傳統氣論的重點著作。
本書名為《天地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是繼《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以由經學而理學為範圍》二書以儒家歷代的氣論為著述範圍出版後,本書又針對道家、道教、五行、易經及日本、韓國、越南等領域的氣論做整理與詮釋。冀對儒、道二家,及東亞地區有關氣論的思想,有一初步的、概括性的認識。其中《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想爾注》的氣論,是漢代老子的氣論。「唐代道教的氣論」,是唐代發揮老子的氣論。〈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的氣論〉二文,討論清代注莊的氣論。伊藤仁齋,與山田方谷二文,討論日本的氣論。李珥與丁茶山二文,討論韓國的氣論。阮達德是越南的主氣論者。《周易參同契》則是傳統氣論的重點著作。
本書名為《「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旨在說明一氣流行,通貫於有無兩間,無為有的根源,有為無的實體。論述重點在於無,強調氣有無限性、本體性。重點在於有,強調氣有具體性、多樣性。兩端貫通,為一整全的氣化宇宙。其中吳廷翰、徐三重、宋初性善惡混、儒學的氣論等篇,論述宋明理學重視本體層面的氣論。而郝敬、程瑤田、魏象樞等清代學者,論氣已有回歸漢唐經學重視實存層面的學風。作者也因此對氣論的關注,由理學回溯至漢唐經學的範圍。如《管子.內業》、許慎《說文解字》,下延至清代段玉裁、桂馥、朱駿聲注《說文解字》的氣論,仍與漢代許慎合拍。《禮記.樂記》、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等也屬於經學式的氣論。特別是唐代《周易正義》傳承漢代經學傳統外,復帶入無在有中,有為無之體貌的觀念,成為宋明氣論再轉為重視本體論述的關鍵。
本書名為《「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旨在說明一氣流行,通貫於有無兩間,無為有的根源,有為無的實體。論述重點在於無,強調氣有無限性、本體性。重點在於有,強調氣有具體性、多樣性。兩端貫通,為一整全的氣化宇宙。其中吳廷翰、徐三重、宋初性善惡混、儒學的氣論等篇,論述宋明理學重視本體層面的氣論。而郝敬、程瑤田、魏象樞等清代學者,論氣已有回歸漢唐經學重視實存層面的學風。作者也因此對氣論的關注,由理學回溯至漢唐經學的範圍。如《管子.內業》、許慎《說文解字》,下延至清代段玉裁、桂馥、朱駿聲注《說文解字》的氣論,仍與漢代許慎合拍。《禮記.樂記》、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等也屬於經學式的氣論。特別是唐代《周易正義》傳承漢代經學傳統外,復帶入無在有中,有為無之體貌的觀念,成為宋明氣論再轉為重視本體論述的關鍵。
理學傳統上,將宇宙分為形上與形下兩層。氣論除重視元氣與太極,心性與氣質的論述外,亦注意到由無「而」有,由微「而」著的作為中介階段的「而」。中介的「而」指精神魂魄。神魂為元氣的生生不測之妙,精魄為感官的無形作用。元氣透過神魂、精魄的階段,漸凝漸滯而為人物。於是元氣、神魂、精魄在人而為人之體質。因氣化萬端所以氣質亦各各有異,而性為善或為惡之論紛呈。人要復歸元氣,便逆向逐步消泯精魄、神魂的限制,可上達元氣之道。本書即著重詮釋由元氣太極,陰陽五行、神魂、精魄、凝結、氣種有定、幾、性、心、情等體段,進而構建一整體的氣論模式。
理學傳統上,將宇宙分為形上與形下兩層。氣論除重視元氣與太極,心性與氣質的論述外,亦注意到由無「而」有,由微「而」著的作為中介階段的「而」。中介的「而」指精神魂魄。神魂為元氣的生生不測之妙,精魄為感官的無形作用。元氣透過神魂、精魄的階段,漸凝漸滯而為人物。於是元氣、神魂、精魄在人而為人之體質。因氣化萬端所以氣質亦各各有異,而性為善或為惡之論紛呈。人要復歸元氣,便逆向逐步消泯精魄、神魂的限制,可上達元氣之道。本書即著重詮釋由元氣太極,陰陽五行、神魂、精魄、凝結、氣種有定、幾、性、心、情等體段,進而構建一整體的氣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