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經典作品集 書系 ,共計9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兒女風雲錄(雙榜奪冠:2024年《亞洲週刊》十大小說&中國收穫文學榜長篇小說第一名,繼《長恨歌》後再現上海敘事魅力)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5/03/29 出版

「他意識不到自己的寂寞,其實是金粉世界的局外人。」 自上海小姐王琦瑤寫至寂寞舞者老爺叔——小瑟, 王安憶的男人版《長恨歌》捲起上海兒女風雲 自上世紀五○年代綿亙至千禧年後, 雜沓舞步迴旋過滄海桑田, 烙印在時代皺褶,是那一張又一張孤懸的容顏。 「格物主義者王安憶幽幽告訴我們,一曲舞罷,老法師『打回原型』,他只是個失靈的靈媒,是個『中間物』。他的家世和長相,身分和時代,感情和行動,從來就是個錯位、誤認的悲喜劇。小說中的『兒女』是千萬人家的曠男怨女,所謂的『風雲』不過是過眼雲煙吧!王安憶或要不以為然。對她而言,一個時代男男女女的虛妄與拚搏,躊躇兩難與孤注一擲,何嘗不埋藏天道世道的祕辛?將相本無種,兒女恁多情,歷史縱是轟轟烈烈,浮世之中原來無物。」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 跳舞的人,是做夢人,叫不醒的。 看他們迷登登的眼睛,微醺的樣子, 甜蜜蜜的飲料,肌膚的若即若離,分泌著荷爾蒙, 哪裡經得起老法師的手,輕輕一推,你就滴溜溜轉個不停。 上海話「老法師」,意指某個行業的領頭者 出身富裕人家的上海老爺叔——「小瑟」, 原是四○年代末上海富家子弟, 走過家世寥落,隻身北上前往舞蹈學校就學, 漂泊中行過六七○年代的天翻地覆, 在亢奮與頹靡交織的舞步裡, 彷彿看見命運篩下的天光⋯⋯ 然而歌舞錯疊時代的絕情寡義, 也曾踩了個空落至暗黝的境地, 當年的小瑟看遍冷暖人情, 來回躍動間吞下寂寞苦楚, 中年之時妻離子散, 回返孤絕闖蕩的時光, 八○年代改革開放,交際舞在上海捲土重來, 小瑟現身上海舞廳,成為眾人追捧的舞師, 衣袂飄飄,繼續翻動命運的酸澀⋯⋯ 王安憶透過舞者老爺叔——「小瑟」及其周遭人事,描繪紙醉金迷的上海, 人們如何身處夾縫、如何登高踩空,在現實階級下的輪替與消亡。 藉由主人翁隨波逐流、舞蹈裡外的迴旋起落, 時代彷彿身邊更換的舞伴,周圍親人愛侶逐一上場和隱退, 那一幅幅光景搬演上海的潮起潮落,同時鳴響浮世的迴聲。 「他這一輩子,都是在浮泛中度過,浮泛的幸和不幸,浮泛的情和無情,浮泛的愛欲和禁欲,他就是個浮泛的人,不曾有深刻的理性的經驗,險些兒開蒙,方要下腳,又收住,滑過去,回到水平線上。」 相較於王琦瑤之於《長恨歌》盪氣迴腸的傳奇,王安憶在《兒女風雲錄》則以細筆刺繡般的「格物」手法,將凡俗且帶有些欲振乏力的人生,透過上海的背景肌理、一個個小人物炎涼身世,映襯時代的無盡悲歡。她自鮮烈的舞動言詮浮世,寫出上海舞廳文化、小布爾喬亞階級興衰、文革工農兵世代崛起,視角多重變換,生動考古般的收放讓人意猶未盡,下一刻又陷入作者不著痕跡的精密布局⋯⋯ 小說時空跨越幅度極廣,除了主人翁「小瑟」之外,亦涵括圍繞在他身旁於俗世浮沉的市井兒女,共有的生命主旋律即在面對一再又一再的失去⋯⋯他們彼此取暖、互相照應,在燈照下三三兩兩的影綽,反映出大上海時代洪流之下的煙火氣息,他們一圈又一圈的舞動,在各自人生中介入或出場,緊密或疏離,互為彼此生命的底色,甚至救贖⋯⋯全書延伸了作者三十年前《長恨歌》中金粉世界內裡的深邃孤獨,自不同性別主人翁的命運視角切入,那些看似灑脫的上海爺叔、曾經風光無限的「老法師」們,如何經歷無常的碎石磨礪,又如何面對跋涉半生,現實逼仄的生命坑谷⋯⋯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長恨歌(新藏版)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4/11/09 出版

榮獲茅盾文學獎,王安憶最具代表性長篇小說——金粉墮煙塵,四十年的愛欲癡纏、聲色仇怨,勾勒一場繁華夢的輝煌與傾滅。沒有一個人,能甘心做個局外人,愛與恨本是同根生。「王安憶選擇了王琦瑤作為自己的前身,向幻想/記憶中的上海告別。但這一切不是戲麼?但願這一切都是戲吧。海上一場繁華春夢,正是如電如影。浮花浪蕊的精魄,何所憑依?天長地久,此恨綿綿。」——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走過歌樓舞榭,經過選美比賽的一抹魅豔,自精緻公寓的假鳳虛凰到里弄間的蒼涼,一個無法忘情上海的女子、五段湮滅於大時代的愛情,終是長恨綿綿的餘燼。「寫作《長恨歌》時,要低於王琦瑤半輩,生怕筆下不自覺流露促狹,所以格外鄭重,不免拘泥;後來,與王琦瑤年齡齊平,雖然還是傲嬌,傲嬌自己是清醒的,不會如她沉迷不悟;現在,王琦瑤成了我自己的過往,就又佩服她的勇敢無畏,換作本人,絕不敢蹈入險境,交付身分體面甚至性命,這就是布爾喬亞的革命性。小說寫作者都是懦弱的人,生活中不敢下手的,只能在文字裡踐行,留下水中月鏡中花,等著親緣認領。」——王安憶身處這城市名利場,上海豢養了各具姿彩的影影綽綽.羽衣霓裳飄飛於歌舞之間,五彩雲成了女人的衣袂。那些繁榮似錦連著的哀傷,也是披著霓虹燈的霞帔。對程先生而言,王琦瑤即便是個影子,他也要追隨的;這影子就是被風吹散,他也要到那個散處去尋去覓。對王琦瑤而言,困守於愛麗絲公寓,跟了李主任,也才知道這世界有多隔絕,那電車的噹噹聲都像是遙遠地方傳來,漠不相關的;她等待著,知道了什麼是聚,什麼是散,以及聚散的無常。在康明遜心底,他知道王琦瑤再美麗,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他有多沉醉就有多清醒。有些事是絕對不行的,可他又捨不得放下,是想在這「行」裡走到頭,然後收場。王安憶透過小說女主角王琦瑤,映射身處流言迷離的上海,那一個個女子寄身於愛,與這城市一生的糾纏。一九四六年,十七歲的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選美,一時風光旖旎,作為情婦入住愛麗絲公寓,表面攀上金枝,實則成他人禁臠。她所擁有的五段戀情: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混血兒薩沙、忘年交老克臘,無一不是緣生於孽,無論多情與寡義,終是禍起蕭牆,親手葬送了自己。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貼合老上海妖嬈摩登,走過政治風雲變色、肅殺文革,直至一九八五春夢再生的遺緒,誰知那敷上金粉的鏡花水月,一晌繁華見頹靡,恍如王琦瑤與千千萬萬個女子,縱於燦亮的光照下墜入畸情凶險,仍眷戀上海夾竹桃的氣味,樓頂鴿群飛舞的身姿⋯⋯那些怨懟與恩義,撒金撒銀似地揮散在這城市的天空,鬧得沸沸揚揚,彷彿倏然綻裂又隨即消弭的花火,如夢似幻卻逐漸被黑暗噬沒,在上海里弄間拉長一綹淒清的哀歌⋯⋯對她們而言,死而後已,痛是甘願受的。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五湖四海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3/11/30 出版

「這是個群雄競起的時代,機會和陷阱一樣多,要步步留心!」王安憶直入商場波濤,捲起五湖四海千堆雪,以宏偉壯闊又細膩深情的筆觸,刻畫時代變革,掀起人性內裡、家族親緣的萬般掙扎!◎ 王德威專文作序;當代華文重要小說家——王安憶最新大時代創作。◎ 自五O年代後中國改革開放、新舊秩序輪轉的歷史軌跡,書寫一對恩愛夫妻綿延數十年、如何翻轉人生的跌宕奮鬥史。「一九五○年代末一對水上兒女因緣際會,參與了時代的裂變。修國妹與張建設從邂逅到日後的發展,一切的歡樂與憂傷,不正是歷史與命運的碰撞結果?王安憶藉著兩人的冒險,寫出一個時代的變遷,又何嘗沒有回首自身來時之路的感喟?小說結局如此迅猛,傳遞王安憶直面現實混沌或真相的訊號:革命了,改革了,開放了,上岸了,下海了⋯⋯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再回首卻已百年身。」——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中文與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內容簡介】浪潮中的漂泊拚鬥,不外乎爭河道、爭先後、爭順逆風⋯⋯他們卻謹守一個「讓」字,深知舊生計將被新的代替,眼光必須比時代巨輪駛得更長遠,就看你把不把得到脈、做不做對選擇!「雞犬聲聲,炊煙裊裊,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多麼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們都是方舟的遺民。」——王安憶五○年代中國皖北小城,那群將命繫於船桅上,在浪起潮落中行船為生的水上人家,他們被人蔑稱為「貓子」,各個渡輪碼頭皆是彼此曲折的剪影。水湄氤氳著熱騰騰的酒糟味,摻和無以為家、不斷流蕩移徙的酸澀,死生契闊間,是勞動者的淒清。修國妹與張建設,結識、相愛於水之漂流的船間,他們同為長年背負「貓子」汙名的水上人家,汙名則來自這群人的失根與「無地」。早年失去雙親、一心想掙塊地,眼光放得老遠的張建設,很快就洞見陸路取代水路、車將取代船隻,故將草創的船隊轉型為拆船生意。水上如萍流散的營生終於定錨上岸,掙得一席之地。夫婦倆齊心擴張企業,到縣城置辦房產,公寓、別墅一幢一幢地買,搭上中國政府改革列車,致富關鍵仍在每一次節點與困局之間,張建設做出至關重要的選擇。即使上了岸,陸地商賈盤算、人情往來應和,仍如航行五湖四海,時而江河洶湧,時而得在峽灣間求生。張建設與修國妹,周旋於事業與家族,還需弭平手足、子女、父母與貴人間的種種生命糾結,無論雪中送炭,於谷底提攜救贖;又或交心相伴,親疏間做好關係拿捏。張建設想,人世就是苦,不論從哪裡起因,又在哪裡生成,終是要面對和克服。而對修國妹來說,至親就是「不見想,見時躲」。面對性子飄忽不定的小妹,還需迎來棉裡藏針、夾槍帶刺的挑釁;青春期女兒的若即若離、心懷宏志兒子的遠行,甚至逐漸疏離、同床異夢的丈夫⋯⋯當生活富裕得不愁吃穿為人稱羨,修國妹底心仍有深層孤獨排山倒海而來⋯⋯「日子怎麼會過成這樣?」於是掀開不堪卒睹的祕密時,她喑啞哭泣;復又得在陣陣疼痛中起身,生活照樣得過下去。「無論走到哪裡,世上只有我和他做夫妻。」王安憶熨貼著大時代、以及中國水陸地理的周折迂迴,透過張建設、修國妹一家子,呈現出汪洋恣肆的拚搏,更刺繡般描繪出人性幽微心理。小說張力十足地鋪陳張建設的發跡與刻苦創業,並藉由修國妹一雙眼洞穿家族內裡,那些人情關係的拆解密縫,亦是一場艱險又扎心的航程。作者捕捉日常細碎且重要的光影,俱現文明從頹圮到建設的往復尋索;自新與舊的推擠、自廢墟的皺褶頂出樓宇,細密展現五湖四海眾生相,以及泅泳其中的人們,如何看清來時路,又該往何處前行。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香(新版)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2/12/03 出版

榮獲第四屆「紅樓夢獎」首獎—— 媲美《紅樓夢》的雅情氣度, 書寫上海第一人——王安憶,重量級上海傳奇經典。 「我要研究的是,一戶這樣的大戶人家,究竟是怎麼落敗的?我寫了他們對奢華的無限追求,表現在很多細節描摹上,但我無意把他們放在道德中去進行衡量,說到底聲色犬馬的一切,我是喜歡的,它是道德之外的一個世界。」--王安憶 【故事簡介】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至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的上海興起造園風氣,申姓仕紳家族也隨俗打造一座「天香園」,園中種桃、製墨、養竹、曡石…… 天香園的主人申明世之長子柯海,與南宋康王一脈的徐家之女小綢結髮,卻因柯海納江南的閔女為妾,夫妻之間感情從此決裂,形同陌路;而小綢因與申家次子鎮海的媳婦情同姊妹,在性格厚道的鎮海媳婦穿針引線下,弭合小綢與閔女之間的嫌隙,三人遂以閔女巧奪天工的繡藝奠定「天香園繡」名號之基;而柯海兄弟鎮海因具與世無爭的淳厚性格,於妻子閔氏辭世後,遁入空門;而鎮海之子阿潛託付予小綢撫養成人,後娶了杭州的希昭為妻,卻在一個傾聽「弋陽腔」戲曲的月夜之後,無聲無息地跟著唱曲人隱沒在人世裡…… 這是一個男性缺席而由女性頂天持家的故事,究竟三代的女人具備何種功夫,得以讓香火延續? 天香園中的「好男好女」各自經歷怎樣的曲折,方頓悟出生命自在花開花落的平凡幸福? 【本書特色】 《天香》的結局沒有大痛苦、大悲憫;有的是大家閨秀洗盡鉛華後的安穩與平凡。傳奇不奇,過日子才是硬道理。《天香》文字婉約如詞、情節幽深如鏡,如此動人心魄的巨作,是部反璞歸真與渾然天成的小說。不慍不火的敘事且不鑿痕跡地耙梳生命之奧義,一路細細品讀,玉潤珠圓的字裡行間,啟示我們體悟得生活與人世,看似平淡實則深刻的生存況味。 生命之所以精彩與重要,是因為懂得欣賞那些被忽略的細枝末節微小事物。 我們不得不撫掌承認,大器、華實、優美的《天香》,說穿了我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世故人情!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富萍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2/01/08 出版

王安憶書寫現代上海的重要代表作 睽違二十年再現精緻風華 ◇ 2001年《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2003年第六屆「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 ◇ 從日常一步步滲透到街坊巷弄…… 《長恨歌》裡的上海小姐「王琦瑤」, 《妹頭》弄堂裡的小家碧玉「妹頭」,以及「富萍」, 都是王安憶筆下最具代表的經典上海女子, 無論從何處來,她們好像是經歷過一場大起大落, 歸於安寧,開始體味人生常態的美麗。。 ◇ 外地來的人如何融入喧囂的上海生活? 王安憶:「寫作《富萍》是一個和順的過程,帶有溫煦的感情,我所以對它滿意也許因為這個,其中的享受令人懷念。沒有一點乾涸和遲滯,似乎所有困難都如期而至又如願而解,最後塵埃落定,歸於天然。」 ◇◇◇ 富萍自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與叔嬸同住。 因為說親給「奶奶」過繼的孫子李天華,從揚州鄉下來到上海。 一九六四年間,上海。明天有什麼事情等著她呢? 本書順著富萍婚事的周周折折,寫了一個外表木訥,內心自有見解,十分倔強,事事有主張,「透出一股子鮮豔的鄉氣」的女孩。寫淮海路上海市區,背井離鄉在弄堂做保姆的女人,沒有丈夫可靠,只能倚靠自己。以及蘇北船上人家,移民到上海,扎下根來,只有在夢裡思鄉…… 一九六四年間,上海。明天有什麼事情等著她呢?李天華受過教育,性情溫柔,但是弟妹多,拖累大,偏又個性軟弱,富萍看到的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將來。 《富萍》描寫「文革」前,一群移民過來的「上海人」,也就是生活在這座城市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生存境遇,喜怒哀樂況味人生。 這個從小就失去至愛的鄉下女孩,是怎樣融入上海人當中?面對這座華美繁榮的大城市,富萍的內心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雖然這變化是細緻的,甚至是不經意的,但總歸在變化着,如同整個上海,整個世界在變一樣…… 全書描寫瑣細的生活日常,卻又是扎扎實實的人生。王安憶以質樸筆觸,描寫這群生活在上海底層的人們,在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間,懷抱對生活簡單的意願和希望,「一股勁地往前奔日子」,深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是一部充滿人情之美,動人的小說。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20/10/29 出版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一段始於揚州菜漂流海外的故事,情節一旦展開,赫然盤根錯節…… 當代中文小說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王安憶思索革命與生命形上問題的全新長篇力作 王德威——專文導讀 // 由革命寫到請客吃飯,王安憶運筆如刀,做她的文章。 起落之間,炮製多少人間故事,辯證名與實、人與物的始末,為之沉思,為之歎息。 這是王安憶的「千个字」,她的「小說革命」。 小說以揚州菜漂流海外的故事開場。 紐約華人的大宴小酌牽引出東北哈爾濱一場家庭悲劇,上海弄堂深處的兒女恩怨,還有揚州城裡城外的市井人生。舊金山唐人街、大西洋城賭場、天津宅邸、甚至大興安嶺鄂溫克族獵場是故事發生的場景;越南女子、德州青年、新疆流民穿梭主要人物之間。但小說的核心是文化大革命中一起轟動全國的政治迫害事件。 《一把刀,千个字》上半部鋪陳了陳誠的故事,也提出了「謎題」: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下半部敘事陡然轉變,「母親」這一人物出場。母親被污名化為現行歷史反革命,又被聖名化為國家烈士…… 王安憶寫了個後革命時代的離散故事,她要再次叩問革命的前世與今生。這讓她的小說充滿辯證意義,而這辯證藉著紐約的揚州廚子和哈爾濱的文革烈士——兒子和母親——的關係,作了戲劇化呈現。 王安憶最終要銘刻的不是一個人物或事件,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的得與失。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什麼是「一把刀」,什麼是「千个字」? 「一把刀」是揚州師傅擅用的菜刀,回歸民間,殺氣隱隱。「千个字」出自袁枚《隨園詩話》:「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世間浮沉終將墜入茫茫人海。 有一條秘密通道,將你的經驗引向不相干的經驗,就像海市蜃樓,某地某時的情景,投射天上,再落回紙上。 ——王安憶 =內容簡介= 「手腕子一抖,只見一條線上去——肉塊、魚塊、鱔筒、青蔥、黃薑、黑木耳、紅綠椒,五顏六色翻著筋斗,一條線下來,熱鬧喜慶。這才是揚幫菜呢!」 小說上部,由「軟兜」登場。軟兜長魚,是中國江蘇省淮揚傳統菜式,以小黃鱔脊背肉製作,此道佳餚起源於淮安。主角陳誠除了在紐約法拉盛嘗試此道菜之外,這道菜也點出他的背景。 六○年代初生的陳誠,籍貫江蘇淮安。七歲的陳誠跟隨向來離群索居的孃孃(上海人稱呼姑姑用詞),姑侄二人住在上海虹口的弄堂,過著近乎神祕低調的生活。因不斷地遷移,七歲的他沒有上學,經由孃孃教他讀《紅樓夢》,陳誠在弄堂間被流傳是孃孃的私生子……陳誠的父親叫楊帆,何以父子二人卻是不同姓氏? 陳誠九歲認識舅公,舅公是名替人辦紅白事手藝的大廚,也是他的學菜師傅,陳誠跟了舅公三年出師,煮菜變成陳誠傍身的本事,無論流落何處。世事倥傯、因緣流轉,八○年代陳誠、父親、姊姊相繼移民美國,陳誠落腳在熱鬧多元的紐約法拉盛,遇見流徙他鄉、身懷心事的老鄉,無端飄零自他鄉過活,誰人身上沒背著幾個故事呢? // 「他不知道,這是最後的一眼,自此,就再沒有看見她。他騎車在返程路上,幾番回頭,均無人影。心裡只覺得離開的人越來越遠,遠到渺茫。直至入夜,又到第二第三日,他終於明白,她不隨他回家,是因為已經身不由己,不得離開。」 小說下部,寫得是陳誠的母親,她義無反顧投身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社會動員「全國大串連」,活動中她寫了十二頁大字報,標題為「人民政權和群眾運動」,行文流利、不造反也不保皇,然而這似乎為她和全家人帶來災難,文革結束後母親消失了…… 陳誠的母親出生在哈爾濱基督教家庭……世上有一種渴望犧牲的人,就像飛蛾撲火,由著光的吸引,直入祭壇。安穩歲月裡,光是平均分配於日復一日,但等特別的時刻,能量聚集,天火與地火相接,正負電碰擊,於是,劈空而下,燃燒將至。革命的熱能,燃燒她與生俱來的俠骨。 風起雲湧的革命時代,她一人往相反方向去,但這危機四伏的敏感時刻,遭受危難的不只個人,還有家人。 // 小說裡的父親、陳誠、姊姊,甚或神祕的母親等人,他們都置身在一些共同的日子,快樂或不快樂,有時感到恐怖驚懼、危顫活著,也許在歷史的洪流中,愈來愈渺小,直至看不清;他們可能都是面目模糊的人,然而,他們依然認真地走著自己的路…… 王安憶倒敘淘寫了一個世紀的人事滄桑,她的小說總能將司空見慣的一切變成新鮮,在平淡中提煉出綿長的滋味。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考工記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18/08/30 出版

一部書寫人世深情致遠的大戲! 王安憶最新重磅長篇小說, 書寫上海老城舊宅,市井歷史的頹然美學。 大時代的洪波中,他們這一間老屋,好像《聖經》故事裡的方舟,既隨波逐流,又自給自足,等待彼岸臨近,終有臨近的時刻吧! 我將小說題作「考工記」,顧名思義,圍繞修葺房屋展開的故事,又以《考工記》官書的身分,反諷小說稗史的性質,同時還因為房屋裡的人——這個人的一生時間,倘若只是奔走修房,未免太托實了,也太簡單,世事往往就是簡單,小說可不是,小說應該有另一種人生,在個體中隱喻著更多數。這個人,在上世紀最為動盪的中國社會,磨礪和修煉自身,使之納入穿越時間的空間,也許算得上一部小小的營造史。 ——王安憶 / 「半水樓」,又稱「煮書」,陳家老宅,晚清時期的貴冑大宅邸,整幢樓不用鉚釘,全是插和套,渾然一體,歷經百年不散架。陳書玉的祖父有一日帶著他遍走樓上樓下告訴他,門扉上的雕飾都有源頭,源頭都是八仙。門板上的圖案是八仙操持的法器,張果老的巾箱,藍采和的板子,何仙姑的果籃,韓湘子的牡丹花;窗櫺的鏤刻是四款花色,冬梅,秋菊,夏荷,春天的芍藥…… 上海西廂四小開,朱朱、奚子、大虞和陳書玉。大虞經營木藝工坊,奚子父親是律師,朱朱家與洋人作生意;陳書玉的老祖宗乾隆年間從台灣來到上海,開船號,經營碼頭生意,世代靠遺澤蔭庇度日。 四小開在他們生命最美好的青春時期,一起品美食,泡舞廳,走冒險……然而在惶遽的世事裡,人往往身不由己,那些不期然的邂逅,打個漩,又匯入滔滔洪流,奔騰而去。他們歷經太平洋戰爭、淞滬會戰,直到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狂流後,好友們一個個離去,陳家宅子裡的人,也一代一代地蛻殼,蛻到後來,終於什麼都沒有,獨留下陳書玉,孑然一身,與那百年老宅,相依為命,淡看世態炎涼。 陳書玉一生與老宅相依相存,歷經戰亂及文革洗禮,老宅存活下來了,但也傾圮敗漏;面對這衰敗,他燃起修復老宅的冀望。他找來木工功夫了得的好友大虞,商研宅邸的古老修葺工法,試圖讓老宅在新時代的摩登上海,矗立如昔。然而,古蹟法和產權如此繁複,官方承諾忽明忽暗,眼看老宅日漸傾圮,他能以古老工法,如願修復這座新時代摩登上海巷弄裡的古宅大院嗎?或者他將與落拓的老宅,彷如被時代遺忘的孤舟,黯然飄蕩在新舊社會交接的渡口,何去何從! 《考工記》以陳書玉為主軸,陳家「正宗清代古建築」大宅院為基底,輻射書寫動盪戰亂時期到新時代的二十一世紀,陳書玉與他的老宅、友人,一生的浮沉故事;王安憶以其不慍的筆,細膩描繪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傷與情,她的考工除了考究建築工法,也考古眾生的浮生記憶與情感。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鄉關處處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17/09/30 出版

茅盾文學獎得主、書寫上海第一人,王安憶最新中篇小說集── 向「世俗人生的莊嚴」致意之作。 「持久的日常生活就是勞動、生活、一日三餐,還有許多樂趣,這裡體現出來的堅韌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王安憶 無論我們處於何種生命狀態,最終都將被習以為常所吞沒,毫無所覺地成為日常常態。 上海的人就是海裡針,手一鬆就沒有了。 世界風水在轉,老上海人成邊緣人, 世事轉瞬翻新,現在有一種人,叫做新上海人…… 《鄉關處處》收入王安憶最新三部中篇小說,三個故事分別發生在上海、紐約和香港,講述了生活在這三個城市的移民故事。 〈鄉關處處〉講述上海花花世界的急速變化,讓人措手不及去面對。這城市容納了老上海人、新上海人、討生活的異地人、台灣人等。藉由月娥的移工生活軌跡,王安憶絲絲入扣地寫下上海人的新頁,引領讀者識見上海新面貌。 〈向西,向西,向南〉,描寫兩個萍水相逢的中國女子在西方世界的生活處境。王安憶筆下看似不慍不火的紀實書寫兩個女人的情感故事,然而,小說更深刻觸及中國在經濟翻轉後,二十一世紀華人浮華的生活,以及世代與世代間隔閡的哀愁。 〈紅豆生南國〉寫的是一個內地出生的男孩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故事,他在生恩與養恩,離鄉與還鄉,事業沉浮、婚姻成敗中跌宕起伏。講述了從青春至老年,男子「相思」的情事百態。 王安憶擅長對個體生命及日常生活,以其針腳綿密的書寫方式,從各個角落的煙火氣裡挖掘打撈出世態人情。《鄉關處處》深刻勾勒出人性最狂烈的風暴,以及命運裡最荒涼的景色;故事於平淡中滲出一抹參透人情事故的遼闊世界。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上種紅菱下種藕

王安憶  著
麥田  出版
2006/01/25 出版

本書以幾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的成長經歷為引線,主人翁是一個叫秧寶寶的鄉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經商,不得已離開鄉下的老屋子,來到華舍鎮。她一年內逛遍了鎮內外,看到和經歷了許許多多奇怪的人和事,並和寄宿的李老師家的成員們有了特殊的情感。秧寶寶就在這新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長大,和她的幾個小同學蔣芽兒、張柔桑的友誼也經歷了更新和發展。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