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作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很特殊的創作群體。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東北即淪為日本殖民地,東北作家因此比中國其他地方的作家更早面對鄉土的失落和流亡的命運,並在漫長的漂泊流浪中,形成獨特的鄉土敘述。他們出於濃烈的思鄉情緒和「懷舊–抒情」的創作動機,透過長篇小說的文體形式重現記憶中家園的「時空感」,將個人生命經驗與東北獨特的自然地景、鄉土風俗、社會文化、精神特徵等時代記憶相互綰合,並勾連晚清以來東北艱難苦難的歷史命運,形成作家對於近代中國國家處境的民族寓言。他們的創作完成為故鄉「過去的年代」「寫史」的願望,也形成「抒情」與「史詩」兩種書寫系統相互碰撞、滲透、交融與重鑄的辯證實踐。本書以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與駱賓基等四位東北代表作家的作品為核心,論述東北作家鄉土書寫與社會記憶的特殊性。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地與香港,嘗試討論冷戰文化的緣起、構型及其問題。作者引入冷戰文化的研究框架,或以文人的空間流轉及其作品的傳播流布為線索,或以同一時期不同區域小至文藝專題大至文藝生態作對照,管窺兩地文藝風景參差錯落之處。本書一方面歷史化地透視各種政治力量在當地文藝場域建構過程中的深度參與及其長久影響;另一方面,也將戰後文藝走向與文人流轉置於更為廣闊的國際冷戰格局下進行理解與反思。
本書以「解嚴後的身分敘事」為角度,分析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的創作。身分再現不會離開社會脈絡而進行,解嚴後台灣社會經歷返鄉探親、兩岸關係變化、從戒嚴邁向開放社會,本書探查這些步入向晚之年的小說家在這特定時空中,為何還要以中長篇鉅作來證明自己的小說家本位?從中發掘其孜孜矻矻,寫作不輟的心靈狀態,並進一步闡述其主體再現、重建自我的敘事方式、意義和價值。
本書旨在討論圖像、繪本、影視媒體、流行歌曲、敘事文學、出版編輯、詩社、詩人、散文家等多元文本,總賅以現代文學藝術圖像為軸線,共分四個領域開展。輯一探討圖像與文學之關涉,內含席慕蓉詩與畫、畫與文互涉及繪本文學、歐豪年詩書畫三絕述評等所透顯之意象與況味。輯二探討影視文學,包括電影、舞台劇及流行歌曲等,分從不同向度展演藝術所示現的形構技巧與內容。輯三,以敘事文學為主,探討張愛玲、白先勇、黃春明、琦君、荊棘、歐陽子等人之小說,彰顯敘事之外的意蘊。輯四以探討新詩及散文為主,散文論黃永武、龔鵬程之文;詩則探論覃子豪詩學活動及鄭愁予成就與貢獻;詩社則探論馬華文學天狼星的群體力量不容忽視;文學社會學則探討九歌年度散文選之編輯結構,有助理解其帶動文學風潮之湧動。透過這些多元文本之探賾,冀能映現台灣多元文學藝術之發展軌轍與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