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是生者依照自己對生命、死亡的理解所建立,因而,死亡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生存文化。圍繞死亡事件而展開的活動涉及到生者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民風民俗、人情世故和禮尚往來等,因而死亡文化不僅是一個大體系,而且殯葬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槓桿。 本書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社會何以形成「隆喪厚葬」傳統的諸社會原因,以及中國古代殯葬文化的特徵和社會治理的關係。自然,本書絕非囿於討論死亡及殯葬,廣義上更旨在透過殯葬這一社會風俗的重要方面,以說明人性、人們的生存和社會治理等問題。殯葬歷來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在跳動,窺視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興衰榮辱。
本書主要以王教授長期對殯葬服務的理解,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彙整;部分章節係徵引中國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於1995年編寫的《防腐整容學》及醫學院校編寫的一些同類教材,並根據殯儀館現行的防腐、整容、化妝的實際情況進行摘錄,並重新排列順序;至於治喪禮儀的內容讀者可參考了台灣地區業者所提供的禮儀專業服務,以補中國大陸地區簡易治喪過程的不足。此外,於本次繁體版的附錄中,由蘇家興撰寫,特別增列了台灣地區殯葬服務產值數據,與使傳統殯葬服務更為人性化、現代化的臨終關懷與後續關懷等單元,期使讀者瞭解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現代化殯葬服務概況,以及永續關懷服務的發展趨勢。
《殯葬倫理學》一書的主要內容,在於介紹殯葬服務的專業倫理課題。本書是威仕曼文化事業公司所出版的《生命事業管理叢書》第二種專著,為配合殯葬專業教育的開展與殯葬證照制度的實施,叢書將陸續推出系列著述。由於勞委會主辦的專業證照「喪禮服務技術士」技能檢定,將「服務倫理」列為檢定項目之一,使得殯葬專業倫理的建構與提倡,更顯其重要及迫切。 本書依應用倫理學三大範疇,來建構殯葬專業倫理論述;亦即從「企業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三方面,探討殯葬產業「緣、殮、殯、葬、續」五大價值鏈。殯葬是一門深具文化底蘊的服務性專業,業者與消費者的人際關係緊密聯繫,此外更涉及本土文化中的天人關係,從業人員必須從常識走向知識而達於智慧境地,方能創造優質服務水準,進而使組織永續經營發展。
《殯葬學概論》一書的出版,主要為配合內政部推動禮儀師證照制度,所規劃的殯葬專業教育課程教學所需,同時也可以列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參考用書。本書系以華人本土的生死學為學理基礎,初步建構臺灣在地的殯葬學知識。殯葬學知識建構共分為三層,第一層即是殯葬學;第二層涵蓋殯葬衛生學、殯葬管理學、殯葬文化學三方面,各屬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大知識範疇;第三層則依上述三方面知識,再細分為九項課題,包括:公共衛生──遺體處理、衛生保健──臨終關懷、心理衛生──悲傷輔導、行政管理──制度法規、經濟管理──事業經營、資源管理──硬體軟體、歷史文化──喪禮民俗、思想文化──哲學宗教、禮儀文化──殯葬過程等。這九項課題構成〈本論〉的第九章,此外〈導論〉與〈結論〉兩章,分別探討殯葬學與生死學及殯葬教育的關聯,可視為對殯葬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