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書系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無境文化  出版
2021/01/25 出版

從過癮到上癮 性成癮、整型成癮、藥物成癮、自傷成癮、網路成癮...「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答案」是走到那裡後,就知道了;「謎題」卻是原始的動力, 以各種樣貌的「為什麼」,存在日常生活和內心深處;「癮」的心理之謎,就在那裡默默替自己的命運上色。也許找到人生的謎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舞動在山海間的懸念:運動與精神分析

無境文化  出版
2020/06/05 出版

喜愛運動的四位作者,分別以進入稀薄空氣的高峰、潛入黝黯未知的大海、探索現代舞者的肢體語言、以及體能開發的訓練挑戰,親身體驗四種不同類型的運動,讓身體,與環境、與潛意識、與精神分析對話。★盧志彬 醫師登高山,在那矇昧之間湧現深藏於無意識中,遙遠卻又深刻的強烈意象......這些深藏在身體底層的意象想要訴說什麼?精神分析百年來試圖拆解以身體為詩的創作語言,理解它無止盡傳達的心靈奧義。在攻頂之後,這磅礡的登山旅程終將踏上歸途,但它所啟動的心靈探索之旅,卻於焉展開...... ★單瑜 醫師從探尋歇斯底里病人「動作」的意義出發,透過述說,「動作」在語言裡找到了意義,這是精神分析探索無意識的起點。「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碧娜鮑許如是說。從動作的意義出發,沒有轉換成語言文字,動作成為了「舞蹈」,關於行動與無意識的內涵,舞蹈與語言有著相似的探索過程。我們關心「動作」背後的意義,無論是透過敘事轉述為語言文字,或者就讓動作成為一段舞蹈......★黃世明 醫師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日復一日的體能訓練?又是什麼力量讓我們不再繼續?若一想就會停下不動,或者動了就不想,那麼「想」與「動」就是對立的。但是「想」以及「想」的過程不得不使用的話語,是否能夠介入那持續「動」著的過程,甚至構成一種支持的力量?而「動」,能反過來豐富我們的「想」嗎?答案或許隱晦未顯,但值得讓我們一起動起來想一想。★崔秀倩 醫師如果「小美人魚」是美人魚想上岸變成人的童話,那麼,「潛水」就是一則關於人想要下海變成魚的故事。跨越界限時,小美人魚和潛水者都必須失去自己的聲音。自由潛水專家恩貝托·皮里茲說:「自由潛水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次進入靈魂的跳遠。」精神分析有可能理解那個世界的經驗嗎?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離自己有多遠呢?精神分析想像變性者的心酸事

蔡榮裕  著
無境文化  出版
2018/09/01 出版

「你說,你是雲,是逗留在人世間的雲,因為多了一根東西,而沈重得,無法飛上天。」 想要變性的個案,以努力賺錢、累積足夠手術費、割除命根子為心願;手術前夕卻因對未來感到擔心、不知自己喜歡男人或女人、不確定是否要當女人等等,種種矛盾和莫名的不安而來尋求分析治療。 多年後,分析治療師回憶這段兩年多的治療過程,化為詩意又苦澀的三十篇小小說。「如果三十章的文字,只是在重複地述說,我其實不了解你,我也不會覺得是誇張的說法。但我並不會因為我不了解你,就要推翻在這兩年多的過程裡,所可能產生的一些隱微,卻仍難以言喻的影響。因為我也很難相信,會毫無改變,因此也可以說,這三十章的文字,是試圖接近那一些些的影響。」 另有五篇雜文,是分析治療師以上述變性者為例,從精神分析的技術核心:「詮釋」之外,試圖思索還有哪些技藝值得開展?也道出了分析治療師的困惑和省思。「當分析治療師隨著經驗的累積,有了更大的信心,因而想要表達自己理念和技術,意味著把自身的經驗當作是一盞明燈,就算是分析治療師可以不這樣期待,卻常是個案投射給治療師的角色。由前述案例經驗的思索,是否目前光明的理念和技術,在未來可能是暗影的一部分?」 「從書名開始,我們就面對『我』跟『自己』的距離。『我』跟『自己』在日常生活的語言難道不是指涉一樣的東西,這兩個詞交替被使用嗎?但當分析師/分析治療師試著聆聽個案在治療室的語言,暗暗對照懷裡揣著的地圖,『我』不只是ego,『自己』也許指涉的不單是self,當個案說要『做自己』,暗指的是現在的我還沒能做自己,那甚麼樣子才是自己該有的樣子?是Winnicott說的true self,還是ego-ideal,或者我們有某一種模糊想像的ideal self,想像那個自己是除了現在的我之外的一切可能性? 」(游珮琳醫師/推薦序) 「我們總是想讓世界簡單一點,因為複雜的事很難理解。那麼,我們也可以讓自己簡單一點嗎?簡單,就是專心想一件事,把人生目標聚焦在某個點,某個可能性,全力以赴,讓一切以這個點為重心。個案老早下定決心動手術,努力工作,立志好好存錢,一切就是等待夢想實現那一天。一切都很清楚,是嗎? 『我要動手術,拿掉我不想要的東西。但我不知道該不該叫做變性?』(第一章) 這『不知道』,或許是因為『不想成為男人』並不自動等同於『想成為女人』。後者,是朝向某個目標;前者,則是遠離,是解開連繫。或許,有時我們以為,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某件事;但到頭來,也許其實我們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逃避什麼?」(黃世明醫師/ 推薦序)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力比多對世界的吶喊:搖滾樂與精神分析

無境文化  出版
2018/08/21 出版

青春    或許是一種態度    或許只是一場夢     或許成為眾人的英雄 從聽覺感官出發     找尋記憶深處的自我 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      嘗試敲開搖滾樂的大門 聽見喧囂的孤獨      英雄蛻變的旅程 探索每一個人心中曾經反叛的靈魂   「精神分析從來就不是乖乖躺臥於診療室內的思考體系,而是一種不安於室的活潑學問。佛洛依德援引希臘悲劇來形塑其核心概念『伊底帕斯情結』,又運用精神分析觀點詮釋達文西、易卜生、莎士比亞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此後精神分析界就以『應用精神分析』為名,論述診療室病患以外的各種現象。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從2006年起舉辦『電影與精神分析』活動並持續多年,讓社會大眾和學生有機會親近精神分析的思路,替本土應用精神分析播種;近兩年討論村上春樹和宮崎駿的講座活動,又進一步擴展思考的範圍與深度,且講座的精彩內容均集結成冊出版,是在地應用精神分析開花結果的珍貴資產。   如果說宮崎駿動畫勾起童稚的想像,村上春樹指涉成人的心情,那麼搖滾樂聯結的正是童年期和成年期中間的階段,不上不下不老不小的青少年期。   本書每一篇內容都和青少年的精神現實有關,但取徑各有擅場之處。」(許欣偉/推薦序)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