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是小說的信仰,一如基督只有腳釘流血、背負十字才可為基督樣。當代小說大師閻連科,數年深厚功力累積迸發,辯證文學的真與不真。「從《發現小說》到《小說的信仰》,這兩本近乎理論的文學隨筆,應該是我更看中的寫作。讀這些,也更能從中瞭解我的寫作為什麼是這樣而非別的樣。」──閻連科真實的概念是流動的,並不侷限於一般人所理解的經驗真實。人類的生命經驗與知覺是有邊界的,而真實是沒有邊界而流動的,既可建立在生命經驗的基礎上,又可建立在不可經驗而只能依靠想像感知的基礎上,隨著生命形式的流動而流動、變化而變化。文學不僅為經驗而存在,更為超越經驗邊界的、只可想像感知的真實而存在。除了一般讀者所理解的「經驗真實」之外,循歷史之脈而下,閻連科探索了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無法驗證的真實」、「不真之真」、「超真之真」和「反真實」,也深入討論小說形式之於真實性等等問題,並且回到當代,對新世紀的文學真實將如何突破發出探問。這位被譽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文學大師,在本書中將細細解剖小說創造之「靈魂」和「信仰」,並云:「文學不僅要為經驗而存在,更要為超越這種經驗邊界的只可想像感知的真實而存在。」閻連科究竟如何思考文學創作、被哪些作品影響,又如何將自身理論實踐於小說之中?中國現代最重要的作家,四十年寫作生涯集大成之精華,熱愛文學的讀者必該一讀。
向《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聊齋誌異》致敬!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之後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聯合香港插畫家梁偉恩跨界跨域首度合作以文字和插圖呈現21世紀博物學大全董啟章的新作《博物誌》,其構思來自於中國傳統志怪小說如《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聊齋誌異》等,但它的創意和想像力之豐富巨大比起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全書以極短篇或筆記小說方式,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寫香港V城,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為物)的交感並生,開展出變化無數的「人—物」關係,敘述了香港V城內77個不可思議、離奇詭譎、但又極富人性和人情的故事。《博物誌》既是董啟章V城系列的完結篇,在書寫上更像是一本《怪物大全》。何謂怪物?在董啟章心目中的「怪物」,永遠是異質事物的混合體。人其實也不是單一的,而是異質的,所以人本身便已經是作者想像中的典型「怪物」了。在《博物誌》裡,77個故事中的「人物」,是人和物的結合,又或者物在人中、人在物裡,人和物互為表裡,把人和物的關係推到更想像性和寓言性的層次。怪物通常被認為是異常的,但怪物之怪又是那麼的順理成章。怪物有怪物的邏輯和美學。而怪物又往往和鬼魂靈異之事相提並論。鬼者,人之死後形態也,其實也是人之另一面。鬼怪世界和人的世界互為鏡像,同樣有其可解和不可解之處。香港插畫家梁偉恩特別為本書繪製77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黑白插畫小說家VS.畫家,除了對中國傳統志怪小說致敬也是緬懷昔日香港的人與物,或揣想未來香港的人與物,更是小說諧仿怪物的有趣實驗。從《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到《博物誌》,董啟章這位V城書寫者,採用了「未來的考古學」,把香港V城的未來當成已經發生的事實,把香港V城的過去變成未發生的可能,在書寫上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