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死亡,你能否置身事外? 一樁命案,沒有人是凶手,或者所有人都是凶手?! 中生代重要小說家陳雪,穿透自我探問的書寫,展現強大企圖與寬闊格局,跨界長篇力作! 以謎案穿梭當代城市,抽絲剝繭,探尋現代人的孤獨與淡漠、慾望與困境。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專文導讀 知名作家 紀大偉、陳雨航、楊凱麟、駱以軍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特別推薦—— 摩天大樓凶殺案很快就會被淡忘,但惡的陰影揮之不去。「那樣巨大的一座大樓,隱藏著多少種地獄呢?」唯有善人保羅從地獄歸來,收拾記憶碎片,謙卑的重新開始生活。——王德威 陳雪以高超的寫實技法構築了一個概念性的世界,這裡面有命案,但沒有人是凶手,或是所有人都是凶手。《摩天大樓》的出版,誕生了文學自身的特殊意涵--推升台北當前的存有樣貌以便對抗台北本身。這棟虛構的、無人稱的大樓,成為了台北,甚至台灣任何一棟都會大樓。——楊凱麟 陳雪以往作品大致由陳雪式的女孩單獨發言,如同「一言堂」。然而《摩天大樓》卻讓不同性別、年紀、階級的角色紛紛發言,如同祭出「民主論壇」。——紀大偉 陳雪破格地以百分百誠實策動了一宗無從破解的謀殺,也斬斷了言說與真理之間的聯繫……換言之,話語成為此部作品中唯一,也是最恐怖的犯罪。——潘怡帆 /// 我們從來都是如此靠近,卻又那般遙遠; 他人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鍾美寶,美麗如天使,日復一日看似平凡淡然,卻纒繞於人際糾葛,宿命的魔爪緊攫不放。 她似乎總在尋找內心寧靜的所在,但誰才是困頓生命的救贖港口? 一個謎樣女孩,一樁凶殺疑案,牽引出錯綜複雜的生命樣態—— 背負一條性命的保全人員、平步青雲的新銳設計師、掌握摩天大樓交易命脈的仲介商、足不出戶的小說家、住在垃圾屋內的家事服務員…… 異性戀或同性戀,富裕或困頓,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也訴說他人的故事; 他們與命案,似乎有關,又似乎無關……凶手是否隱身其間? 《摩天大樓》白描城市居民群像,寫出巨大現實世界的縮影,輕解謎的手法探討當下社會的嚴肅課題:難以打破的階級藩籬、失落的世代正義、生存的彷徨、侈言夢想的每一日……
我們逐漸老去, 竟就在我們這代人能看見的三十年間, 世界被偷換進一個百萬倍大的虛空之境。 「洞」的故事,「棄」的疾病隱喻—— 戰神作家駱以軍,描繪生命創傷與時代哀愁的重磅長篇小說。 《匡超人》嘲弄不同世代的知識分子,書寫墮落斷裂的世界,表露當今世道的難堪與哀矜。 駱以軍的創作一向不按牌理出牌,在《西夏旅館》、《女兒》之後,又一本令人瞠目結舌的小説——偽自傳私密敍事,接力式的碎片故事,詭譎頹廢的意象,還有人渣世界觀。他的文筆漫天花雨,既悲欣交集又插科打諢,充滿末路詩人的情懷。 / 《匡超人》展演了駱以軍「想想」台灣和自己身體與創作的困境。他運用科幻典故,企圖七十二變,扭轉乾坤。他幻想夾縫裡的,壓縮後的時空,逆轉生命,反寫歷史,彌補那身體、敍事,以及歷史、宇宙的黑洞。然而寫著寫著他不禁感嘆:通往西天之路道阻且長,而那無限延伸的空無已然瀰漫四下。 世紀的某端傳來回聲——「我們回不去了」;「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我們彷彿看見變妝皇后版的駱以軍,挑著祖師爺爺(魯迅?)的橫眉冷眼,擺著祖師奶奶(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手勢,揣著他獨門的受傷雞雞,走向台北清冷的冬夜街頭。他把玩著雞雞下那逐漸展開、有如女陰的,洞。仔細看去,那洞血氣洶湧,竟自綻放出一枝花來,膿豔欲滴——惡之花。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人類殺掉自己的未來,我們在那境地裡,就像焰火不在,不知為何影子還冷寂的貼壁而行。 這是一個充斥著虛假、誆騙、猜忌,勾心鬥角、網路爆亂、文明崩毀的當代世界…… 有些時候,你感覺自己活在「不配那個年輕時的自己該延展」的人生,活在「第二義」,光度似乎不那麼亮的時光裡。你說著平庸的話,用自己都不相信的誠懇表情和平庸的人肝膽相照,喝著泡沫溫掉的啤酒,為某些清楚無比是無感情馬屁的廢話真的感動到了,眼角不爭氣的濡濕,或是幹他娘的為某個薄情的但熱褲只包住半個屁股蛋的年輕馬子,吊著她胡說都覺得是否自己真的是個有魅力的男子…… 或是你仍然讀著許多書,你仍保持極佳的閱讀狀況,你可以在那些智慧型手機小屁孩面前吊書袋,但為什麼你不再發光,不再迷人,從她們昆蟲般的變色瞳片看到自己的形象如此酸腐? 或者你想像那些怪咖、小說家、創作者,在這溶金般的時代,他們之間的交際應酬、隱藏的心機、互相哈啦灑出的光焰,各自身陷在這個難以言喻的崩解年代,像鱗片妖豔的幾尾鯉魚,在混濁的水池唿喇迴游、擦身,濺起漣漪的景致…… 這世界已被肢解,將各種玻璃碎片嵌進我們裡面最細微的內臟、組織、筋絡,我們活著,卻已像骨灰灑在這分崩離析之中。 未來,必是注定在一座破敗的場景之中。
華文文壇經典鉅作 二十年再現! 無可取代!小說家駱以軍巨型寫作高峰、石破天驚代表作,評論家王德威高度評價 ◆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金石堂書店年度最具影響力之書 ◆再現/重回/進入小說與小說家的最內核 ◆收錄黃錦樹論駱以軍〈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在您按下了終止鍵之後的這些年裡 繼續轉帶的我們這些倖存者,究竟又發生了些什麼事 【精采內容】 奠定駱以軍小說世界的廣袤,寫於世紀交界的《遣悲懷》。故事從「運屍人」的行動開始,推著他生命起源、氣息給予者:母親的遺體,穿梭進入城市的疆界。生者與初亡者之間的真空狀態,巧妙勾引出說書人的角色,接續生成的第一、第二、第三個夢,說的是時差的故事。「某些東西被錯接在一起了」……母親如果是神祕他界指定的使者,「運屍人」他的兒他的後代,將在最後一段運送遺體的旅程,獲得亡者最後的訊息。 說書人旁觀他人小說家的自亡,成為被遺留下來的陌生人。以書寫做為最大敬意,擬為友朋為情人為死黨,九封書信,展開穿越夢境與現實時空的綿密對話;死亡的不可逆,給書寫留下巨大的空間,形成生與死之間的不對等。小說題名《遣悲懷》引自法國作家紀德悼念亡妻之作,是自悼更是一場事過境遷的哀悼,殘存的局部活在不同繼續活下去的人的身體裡,一如活人對死者的記憶。亡者的迴音不曾從冥河逆襲,而小說家另闢的給更多他人者的,卻是無比奇妍、頑強活著的姿態。 各種生命的即景殘塊,敘述的片段截肢 這些殘塊截肢不再是散落跟自體安靜腐敗掉了 如果可以──而那樣的時光,我一生將難再重現 【好評推薦】 「駱以軍的寫作代表了當代中文小說的重要轉折。他的敘事迷離流淌,卻每有不由自主的痙攣與震顫。而他筆下的千言萬語都指向一不可言說的核心。那核心可是欲望迷魅的所在,時間歸零的空地?或更可能的,死亡的變裝秀場?等待災難像等待一場幽會;破解死亡像破解一套密碼。在暴虐與笑謔,悲傷與淫猥間,駱以軍為我們敘述又一則『運屍人』的故事。」 ──王德威/評論家,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傷害貫穿了《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的各短篇,穿過《第三個舞者》的戲謔(也許,不免傷害了被拉長或壓扁、搓揉進其小說『劇場』裡作為敘事材料的作者本人的親友),變奏為《月球姓氏》的歷史傷害,而集中於《遺悲懷》--在那書寫空間裡,那不可經驗的死亡經驗顯然成了書寫的遊戲。」 ──黃錦樹/作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說得主 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得主 如果說《燕食記》投射了什麼寓言面向, 可以說是君子「近」庖廚的故事。 從飲食風物著眼,寫出嶺南世紀滄桑,涉及粵港多重掌故,出虛入實,耐人回味 ★王德威主編撰序,「當代小說家Ⅱ」系列新作 ★後革命時代的抒情紀事,雙城中的雙主角,宛若《對照記》一樣的趣味 對港粵美食有興趣的讀者不能錯過這本小說。 葛亮寫盡民國以來粵菜的掌故傳奇、南渡香港後的創新與妥協,旁及江浙菜系在香江的異軍突起。 從廣州得月閣極品「一盒三蓉」到太史蛇宴,從般若庵裡傳出的清粥「熔金煮玉」到十八行發明的「水晶生煎」,粵菜滬菜流變寫來如數家珍。當然,飲食背後的故事才是重點。 小說始於香港,轉向廣州,再回到香港。故事中的師徒二人各自成為廣州和香港部分的主要人物。葛亮描寫這對師徒如何從結識到發生齟齬,又如何相互應和,終生不悔,令人動容。 禮失求諸野。民國到共和國,仁人志士、政客梟雄奉主義、信仰之名大肆鬥爭,斵喪多少身家性命。比起大人先生盤踞的政壇官場,師徒二人的廚房反而成了最乾淨的地方。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所以「飲茶」和「點心」,可謂是嶺南飲食文化最為接近民生的部分。前者是表,關乎情感與日常的儀式;後者是裏,確實是紛呈的「好吃」所在。 ——葛亮 // 香港飲食文化近半個世紀的流變,油鹽醬醋之餘,歷史惘惘的威脅 ——革命與抗戰,內戰與南遷,離散與回歸—— 未嘗或已,悲歡故事由此展開。 本書從粵港茶點出發,寫了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戴鳳行、露露等五代廚師的滄桑跌宕,更以廚師榮貽生傳奇的一生貫穿全書梗概,取廣州、香港雙城為背景,透過飲食寫人的內在世界與細膩情感,復以食物勾勒出清末、抗戰、新中國誕生、改革開放等時代的風起雲湧與街頭巷尾的雜談軼事。 從廣州到香港,榮貽生、陳五舉這雙師徒交會的人們——太史向翃胤、七少爺向錫堃、大少奶奶何頌瑛、榮慧生、葉鳳池、音姑姑、音姑丈、司徒雲重、司馬先生、謝醒等各色人物,這是他們的「雙城記」。雙城中的芸芸眾生,時而奢華;時而衰頹,他們於世浮浮沉沉,看盡繁花盛世,也順應乖舛人生,不論如意或失意,食物終將成為支撐精神的唯一,舉凡蓮蓉月餅、水晶蝦餃、熔金煮玉、傍林鮮、三蛇會、龍鳳會、菊花鱸魚、太史豆腐……,在在牽繫著他們的命運。 故事呈現出飲食在時代的磨礪中成為一枚切片,質地淳厚,卻蘊含著日積月累的苦辣酸甜。它的邊緣確實鋒利,還帶著新鮮的血跡,都是瞬間割裂的痕跡,當下必然銳痛,疤痕則成為美麗的裂縫。在切片裡,藏著時間與空間的契約,藏著一些人一些事。他們有的棲息在這切片裡,凝神溯流;有的一面笙歌,一面舔舐歷史鋒刃斫戮的傷口;還有一些人,蠢蠢欲動,這切片中時空的經緯,命運無形的手便不再可困住他們,人活一世最終得自己造七級浮屠。 《燕食記》徹骨刻畫了媲美《追憶似水年華》裡回憶才形成真實生活的況味,及「清明上河圖」一般栩栩如生的浮世景象。 葛亮以傳統卻不凡的精雕手法,書寫出氣韻恢弘的新世代驚豔之作。 =好味摘錄= 水晶蝦餃 蝦餃之難,難在由表及裡。外面的餃皮,水晶蝦餃的造型、配料要求嚴苛,面皮也很講究。蝦餃皮講求煙韌,須以澄麪和水晶粉混合,最關鍵的是熱水撞落澄麪時,撞得好和水溫夠,全靠經驗所致。配料規定嚴格,蝦三隻,肥肉四粒,筍五粒,每粒大小均勻,如此配料口感豐富飽滿。肥肉裡面有水分、筍和香油裡也有水分,足以讓蝦餃湯汁充盈。另一要訣,蝦要用鹼、鹽醃制。遇上鹼,蝦肉纖維便慢慢收縮,緊致非常。再用水衝至蝦體硬爽,脫水後起了膠。這才算大成了。 唐餅 要說對這唐餅,廣東人可是歷來講究得很。 嫁女餅,就是囍餅。行內人又稱五色餅,雅些的就叫做「綾酥」,因為分別有紅綾、黃綾、白綾、合桃酥及雞蛋糕。綾,即綾羅綢緞中的「綾」,是其中最名貴的衣料。禮餅以綾酥為首選,寓意榮華。而不同顏色的綾酥各有寓意,黃綾以豆茸做餡,寓意大富金貴;白綾則是五仁餡,代表新娘白璧無瑕;紅綾餡料為蓮蓉,寓意喜慶、鴻運當頭。合桃酥和雞蛋糕則代表「夫妻和合」、「步步高陞」有些綾酥中還可加入蛋黃,則為彰顯高貴、旺丁滿堂之意。 燒賣 五舉選擇做一道「豆腐燒賣」。上海民間的燒賣,皮薄餡大,材料原是豐盛的,糯米、香菇、淋上醬油的肉末。五舉曾自製一道「黃魚燒賣」,是「十八行」席上必點的主食。但如今命題卻以豆腐為主料,便須克制饕餮。又能發揮豆腐的優勢。五舉便以扣三絲之法,將雞脯肉、冬筍切絲,而後將豆腐切成乾絲而代替火腿。下以麵皮,香菇去柄托底。高湯作水晶皮凍,斬至碎末,上籠蒸。一只燒賣便是一只碗,皮凍融化還原至高湯,混合雞筍葷素兩鮮,入味至乾絲。用的是「無味使之入」的法子。因燒賣開口,聞之已馥郁。入口綿軟,清甜。 黃金煎堆 煎堆這東西,若論典故,倒是很有說道。可追溯至唐,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御食。王梵志詩云:「貪他油煎䭔,愛若波羅蜜」,說的便是這個。後來中原人南遷,把煎堆帶到嶺南,就此落地生根。粵港人要好意頭,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說。而白案師傅,多會以「空心煎堆」炫技。一個小小的麵團,滾滿芝麻,竟可以慢慢炸至人頭這麼大。榮師傅便端上了這麼一個煎堆,渾圓透亮,煞是好看。可在評委看來,以頂級的大按師傅,此物未免小數。榮師傅便示意主持人舉起一搖,竟是崆峒作響。再用刀切開,切著切著,評委們的眼睛睜大了。原來這個大煎堆裡,還有一個煎堆,上面覆了一層黑芝麻,同樣渾圓。再切開,裡面竟然還有一個,滾滿了青紅絲。切到最後一個,打開,裡面是蜂蜜棗蓉流心,淌出來,是一股濃香。難得的是,拳頭大的一團,漸次炸開。各層竟可毫不粘連,如俄羅斯套娃般,各有其妙,真是堪稱魔術了。
★ 《亞洲週刊》2020年度十大小說 ★ 豆瓣讀書2020年度中國文學(小說類)Top1 ★ 第六屆中國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作品 ★ 首屆PAGEONE文學賞 首賞 從微物與唯物中尋求出路。一張照片,一枚錢幣,一把鑰匙,一個音符,一隻筆,一罈酒,都可能是電光石火的契機,突破此刻此身的限制,朝向另一星空或深海開放…… 華語文壇卓爾出群的新銳小說家!陳春成首部作品,驚豔出場~ 王德威/專文推薦 余華/特別推薦 ◎特別推薦—— 陳春成的文字清晰典雅,在年輕世代作家中並不多見。他的故事天馬行空,字裡行間在在顯示鍛鍊的痕跡。世界文學和傳統典故巧妙糅合,「舊山河和新宇宙」奇特接軌。而他工整的筆觸其實處理著一個又一個危機:從集權暴政到精神耗弱,從歷史崩毀到記憶錯亂,淒迷的夜,詭異的夢,救贖懸而未決……《夜晚的潛水艇》含蓄蘊藉,而又每每閃爍幽光。在一個文字漫漶、人人競相表態卻又言不及義的時代,這樣的書寫何其難得。知其白,守其黑,在洞穴裡,在古甕中,在匿園裡, 在深海下,「我附體在某個角色身上,隨他在情節中流轉,他的一生就是我的一世。」九篇小說,無數輪迴。藏身其間,陳春成幻化為小說中的人物,幽幽的將他的文學潛水艇駛向下一個時空。——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我很喜歡《夜晚的潛水艇》,陳春成給了我一個驚喜。在NBA,他們對那些充滿潛力的年輕球員有一個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極限,這話也可以用在陳春成的身上。他的寫作既飄逸又扎實,想像力豐富,現實部分的描寫又很扎實,敘述中的轉換和銜接做得非常好。我覺得他是一個前程無量的作家。 ——余華(知名作家) ◎關於本書—— 虛構是我最接近自由與狂歡的樣式。 寫作於我即是快馬、長槍、大碗的酒和阻絕兵馬的群山,是內在的狂歡,平息後即歸於日常。——陳春成 1966年波赫士在烏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錢幣,啟動了1998年一個中國少年的夢中潛航;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場《紅樓夢》餘孽大搜捕,隱隱回應著明萬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憂鬱的啟悟;文化大革命熱火朝天的時分,福建山裡一個和尚琢磨著如何藏匿一塊明代流下來的石碑;1957年深夜的列寧格勒傳來薩克斯風聲音,是誰有這樣膽子吹奏著違禁樂器…… 陳春成的小說風格,開啟了一個世代的新視野。 彷彿鳥棲樹,魚潛淵,一切穩妥又安寧,夜晚這才真正地降臨。 《夜晚的潛水艇》是陳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九個故事,筆鋒游走於舊山河與未知宇宙間,以瑰奇飄揚的想像、溫厚清幽的筆法,在現實與幻境間闢開多條祕密的通道:海底漫遊的少年、深山遺落的古碑、彌散入萬物的字句、雲彩修剪站、鑄劍與釀酒、鐵幕下的薩克斯、藍鯨內的演奏廳…… 潛入故事深處,感知體內的星雲旋動、草木蔓發;以詞語的微光,探照記憶的海溝。關於藏匿與尋找、追捕與逃遁…… 陳春成創作的主角們,身體都潛伏著夜行性動物的習性,他們皆善於躲藏,他們深信值得人沉迷一生的事情太多了,每個洞穴都充滿誘惑。他撰寫的每篇小說幾乎都以古典文學作為基調,再澆灌以現代手法,融會後撰寫出迷人的文學。 陳春成的小說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懸浮於紙上的宮殿,航向往昔的潛艇……。他以作品隱喻文學中想像力的重要性,於小說情節摻入推理的元素,每一篇小說各自發展出出色的格局,刻畫令人驚豔。 透過《夜晚的潛水艇》,我們得以理解,當我們在面對現實世界時,方法並非只有一個;我們除了可以如實描摹世界外,應該還有能力再建構另外一個精神世界。
當AI因無法克制自己攻擊人類的慾望而犯罪,囚禁它的,該是一座由程式語言所構築的虛擬監獄嗎? 而罪犯AI所承受的無期徒刑,將會是「永恆剝奪它高階運算的能力」嗎? 「噬夢人宇宙」來了! 神秘的事件、難以靠近的心智、不可思議的犯罪…… 一部盪氣迴腸,重新劃定小說疆界的小說 王德威——專文導讀 書末收錄:伊格言與韓松對談——〈我想結束這一切〉 《零度分離》從人的終末到物種的糾纏,都碰觸廣義的後人類問題。令人著迷的是,他的大哉問一面質疑、解構人的存在與意義,但同時又指向一種古典的關懷,那就是如何度量(後)人類時代的親密關係,如何辯證愛與親情及其逆反——背叛——的定義。恰是在這樣的主題上,《零度分離》的後人類敘事帶來了對自身零度分離的挑戰。 字裡行間對人類的批判不遺餘力:人是自私、殘暴、陰險、見利忘義的物種,崛起於時空的偶然碰撞。只有在不斷衍生(甚至寄生)所掠奪或創造的環境、生物、事件中,方得以持續佔據物種生存鎖鏈的上端。但伊格言又看穿人無比的脆弱性,反覆描述人對「缺憾」的束手無策,對「撫慰」的尋尋覓覓。錯過的親情,一閃而過的邂逅,恨不當年的遺憾,無從預知的災難…… 而「未竟的夢想,無法付出的愛」正是人類創傷的起源。就在那一刻,電光石火,夜海轟鳴,死亡與生命接軌,幸福與幸福的終結無分軒輊。愛是神蹟麼?抑或是一場虛擬夢境的完美高潮?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人,真是一種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嗎?」 華文版《黑鏡》,AI末世的「類神經生物龐克」 一場後人類的愛情考古學 後人類的人生總已經是餘生,愛的意義從撿拾(虛擬的)愛的殘骸開始。 《零度分離》以探索將「類神經生物」植入人體改變行為模式、與「愛」相關的思索辯證為兩大主軸,敘寫人類(或非人類,或其他物種,或AI)置身於時間洪流中,如何解剖自我與存在的虛妄性。整部小說讀來既是溫柔旖旎,又見深刻荒涼。 小說中虛構一名為Adelia Seyfried的未來作者。她精選議題,深入調查採訪,撰寫了六則深度報導,收入一名為「零度分離」的訪談錄中。書中不但置入虛構的未來名人推薦序,更虛構後記、虛構作者與其他未來人的對談;形式特殊。〈再說一次我愛你〉中,沉迷鯨豚研究的專家Shepresa裝置類神經生物,蛻變為人/鯨混合體;〈夢境播放器AI 反人類叛變事件〉則講述夢境播放器Phantom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發動人工智能叛變,事敗被剝奪高階運算,永遠深埋地下。〈來自夢中的暗殺者〉敘及醫師陳立博偵知一患者夢境中的不法企圖而先發制人,以夢剋夢,成為「史上最後一位良心犯」;〈餘生〉裡台灣影星郭詠詩與日本導演松山慎二陷入愛河,入戲太深,不知所終。而〈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則描述日本婦女癡戀虛擬偶像不能自拔,甚至拋夫棄子;還有〈霧中燈火〉述寫發生於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一場神秘邪教集體自殺案件,並延伸至對靈魂的質疑與叩問。全書銳意創新,張力十足,情節曲折,敘寫流暢,允為科幻小說里程碑之作。 / 時間已近黎明,珍珠、琥珀、湖水與薰衣草的微光自遠方黑色沙丘後漸次亮起,彷彿一場瑰麗絢爛而終將向虛幻趨近的妄夢。 我看見松山慎二獨自向那不明確的,微光的布幔走去; 他似有若無的背影緩慢消融進光與暗的交界,從容,靜定而深沉。 沒有人確知究竟曾有何種思緒、何種情感,如暴雪中的火焰在那鬼魅的身形中沸騰。 我不知他人對此作何感想──我所知曉的一向如此之少── 我唯一確知的是,印象中我從未如同此刻感覺我的人生竟如此短暫一如蜉蝣,又何其漫長一如宇宙洪荒。 不,更正:我的餘生。 ──節錄自〈餘生〉,《零度分離》
現代女目連救母,唐卡畫般眩目燦麗…… 鍾文音寫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活色生香又凌厲殘酷的最新長篇鉅著—— 死與生、空與色,人之大欲所在。 國藝會長篇小說專案獎助! 王德威專文導讀 在愛苦之海之涯,人如何孤身而立? 走回一個人,要跋涉多少長途,要跌倒多少岐路? 鍾文音這回把前半生關注的「母」題,壯闊成一座令人目眩神迷的榮枯盛景, 彷彿滿山髑髏,都是她的過去色身。 她火力全開,燒盡血淚。以此送別,從此別送。 // 病厄與情慾難分難捨,從病房到摩鐵,從人之將死到欲仙欲死…… 鍾文音傾盡全力以宗教角度,論證世間女子的七情六慾,飲食男女的下一步究竟是什麼? 鍾文音讓文字成為另外一種秘戲圖,陰森幽麗,卻也觸目心驚。 如何分別她的愛,是這次書寫的大關鍵。 小說中遭逢家變後的女子踏上遠行之路,去到西藏,從而觸發新的緣法。愛染輪迴,中陰救度,俗骨凡胎,方死方生。在高原凜冽的空氣中,一個台灣女子出入寺院和市廛、荒野和葬場。她尋尋覓覓,能獲得什麼啟悟?抑或是,她的度亡之旅只是又一次「受想行識」的遭遇,一場因色見空的輪迴?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著名的偈語撲面而來。鍾文音創作近三十年,她的紅塵男女故事有如風飛沙起,四散飄移。藉著《別送》,她有意面向宇宙星塵,讓那未知與不可知在筆下爆裂湧現,從而證成須彌盡在芥子之中。而如果塵埃也只是虛構,她的文字因緣是別是送,污染還是不污染,何能一語斷定?塵埃落而不定,鍾文音「有情」又「無情」的敘事完而不了,文學與佛學的對話仍在持續。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 徘徊煙花與佛家的半僧半人半獸, 眼淚起點是她的煙花,眼淚盡頭也是她的佛家。 《別送》是島嶼平原與高原交會的故事,也是與甲木薩(文成公主)、母親、李雁兒三個女人命運相關而交織的故事。李雁兒的人生旅程,從最初就是母親,到了現在,母親這個議題也還無法拋掉,因為等待最終的告別來到。啟動別後,探訪死後的世界,她認為這才算是她和母親緣分的最後一哩路。 當年少守寡、性格暴烈的母親病倒,李雁兒開始按下告別的開關,一併引爆出她的自我凝視。母逝之後,前往西藏潛修佛法,終結母親臥榻纏綿成繭寶寶的哀傷時光與病子懺罪之路。這個重新觀看自我與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要前進母親心靈的冒險新經歷。當抵達高原為母親畫天梯與畫唐卡,許多過去的點滴衝撞當下,過往的佛學人生受到現實的考驗與回應。 // 生死纏綿、氣勢磅礡的《別送》,帶著漩渦式的敘述,漩渦不斷地環繞著故里與他鄉,島嶼與高原,生與死,愛與欲,漩渦打轉如金屬陀螺,以此對應生命的輪迴,去而復返的意念與騷動。李雁兒伏地的雙膝蹲低,將雙手滑向土地的膜拜儀式,反覆去回,猶如不斷複誦經文,遙祭一次次地回到她生命的過去現場:嘉南平原、孤單童年、亡父、寡母、戀人們、高原……,像一場穢土地獄到淨土天堂之旅。 李雁兒環繞生死寫就關於許多修行者,如何從欲望的切離與和死神對決的逃脫;關於完全拋棄塵俗退隱山林的旅程;關於神話的歷程故事,這些未竟的未完成,多年以來已萎縮成母親,母親的生死難關內化成她的恐懼核心,幾乎就是她多年來關注的一切的凝結。 《別送》共分成「離開之謎」、「抵達之謎」、「留下之謎」三卷,在母親臨終之前與之後,來到西藏回望,母親最後的島嶼生活,表面彷彿她是等待母親的重生,事實是她超度的是自己的習氣與沾染的愛慾。 送別,成了別送,因為無法送難以別。 千里,送別。這回,別送。
《候鳥的勇敢》是一本傷逝之書;一則人與自然與愛的讚誦之歌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遲子建最新中篇小說 當代小說家Ⅱ‧王德威 專文推薦 / 遲子建的故事自北極村輻射而出,盡攬大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人事風土:從二十世紀初的大鼠疫到滿洲國興亡,從額爾古納河畔鄂溫克族的式微到大興安嶺「群山之巔」的當代衆生群相。她的作品同時銘刻了個人生命最深切的悲傷。 她徜徉夕陽映照的松花江畔,在候鳥紛飛起落中,思人感物,且行且止,思索候鳥的勇敢。從北極村裡初經世故的小女孩,到額爾古納河畔與亡靈共存的年邁女族長,遲子建繼續述説著東北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過了凜冽的寒冬,南下的候鳥就要北歸了。也不知什麼時候起,東北瓦城裡的人像候鳥一樣愛上了遷徙。冬天到南方避寒,夏天回到瓦城消暑。對於候鳥人來說,他們的世界總是春天的。能走的和不能走的,已然在瓦城人心中扯開了一道口子。 每到此時,金甕河候鳥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的張黑臉便會回想起自己曾在一次撲打山火時路遇到猛虎,幸得白鸛相護,躲過一劫。而管護站站長周鐵牙則會伺機逮上幾隻野鴨,帶回城裡,打點通路。 一場疑似禽流感的風波爆發,令候鳥成了正義的化身。在瓦城人看來,候鳥怕冷又怕熱,是個十足的孬種。可如今,人們卻開始稱讚候鳥的勇敢。 小城看似平靜安逸,卻是盤根錯節,暗流湧動,城外世外桃源般的自然保護區,與管護站遙遙相對的娘娘廟都未曾遠離俗世,動物和人類在各自的利益鏈中,浮塵煙雲…… 《候鳥的勇敢》是遲子建的最新中篇小說,以候鳥遷徙為背景,遲子建擅長不同規模和題材的敍事,下筆清明健朗,不乏低迴綿密的弦外之音。在描寫山川和歷史之餘,她最關心的還是東北的人世風景,點點滴滴,無不有情。 她從候鳥與留鳥的對照延伸出種種線索:和諧社會和生態危機,氣候變遷和階級對立,資本循環和疾病傳染,拜物消費和求子神話等相互交纏,形成意味深長的後社會主義寓言,鋪陳一段人的傳奇,鳥的傳奇。
我們活在現在,我們又不活在現在。我們不與我們的時代同代。 一部孤獨比猛暑更炙烈的小說;一支向台灣致哀意的抒情安魂曲。 當代小說家Ⅱ書系選書 王德威 專文特別推薦! / 當我島天上的獵鷂與地上的螳螂一樣多,蝴蝶飛舞形成颶風,溪流源頭常常在雪線上的高山雷鳴,西南西沿海沙洲瞌睡著七條大鯨,當千年大樹與鹿群的數量比人族多很多,不知有漢,遑論魏晉,先人預知那樣的美好不會長久,遂以靈魂唱出永恆的哀悼與安魂。 四百年來,我島從來是被選擇與勝利國同一陣營,沒有主體沒有靈魂的幸運?「我」檢視我的世代在物質豐盛的背後,真相是倉促與荒謬的總和;人族自己對這星球的掠奪,累積的惡果到此瀕臨臨界點……「我」焦慮於「我們活在現在,我們又不活在現在。我們不與我們的時代同代」。The Island is Sleeping…… / 《猛暑》寫的是「明天過後」、什麽都不曾發生的故事。 這年夏天,「看見台灣」成爲絕響,「台灣之子」捲土重來;國民黨群醜爭豔,基本教義派親中愛台;巴拿馬五星旗升起,太陽花花好月圓。與此同時,美中日暗室密商台灣未來。夏日炎炎正好眠,台灣人做了個大夢,醒來已經是二十年後,一切恍若隔世。 這是林俊穎小説《猛暑》的開始。他要看見台灣二十年後的未來。 《猛暑》從當代台灣政治看到崩壞之必然,讓人心有戚戚焉。林俊頴以最繁複華麗的文字描寫「我島人」的一頁消長過程,它促使我們思考台灣文學當代性的另一層面。我們能容忍一本砲口向内的惡托邦(Dystopia)預言小説麽?小説虛構和政治現實的底線是什麽?《猛暑》以另一種形式看見台灣,而我們又該如何看見《猛暑》——林俊穎一個人的前瞻計畫?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第一本入圍「國際曼布克獎」的台灣長篇小說。Longlisted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8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重要長篇小說。◎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榮獲2015台灣文學館長篇小說金典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最期待台灣在地作家)、博客來年度選書、中時開卷年度好書(中文創作類)、文化部2001-2015台灣長篇小說30部◎收錄知名評論家、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精采序論。 /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協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國藝會長篇小說獎助,阮慶岳沉潛多年重要代表作! 一個女子的回眸,掀起全台人的故鄉記憶。 ──「直到被愛完全包覆,記憶才能開口說話。」 處處皆是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撥開蛛網飛塵,童年脈脈傾瀉 路的盡頭,是阿母的召喚、甜蜜的花園, 以及紅豔豔似火般的故鄉黃昏…… 男人母親病重身亡,為了趕在頭七前辦妥婚事,惠君匆匆離開南方小鎮,來到北邊大城市。鐵道由南至北,駛離她蒙昧的童年,那些被煙塵纏裹、似斷非斷的記憶,卻在日後生活起了無數個線頭:早夭的弟弟、失去音訊的母親、兒時玩伴稚子、未婚懷孕的堂姊、朦朧迸生的海邊情慾、鎮上與駝背男人私奔的守寡妻;每條線都在往復抽索下戛然斷裂……現實中,她挑起家計、照料久病丈夫及狀況百出的兒子,卻仍不時陷入記憶迷霧,回返阿母領她虔誠膜拜的三山國王廟,再往前一點,則是阿母身體散出的香味,以及連串碎鈴般的笑。她發現,所有的記憶與愛,最終都會慢慢自我顯露出來! 阮慶岳筆鋒冷冽中見溫暖,鋪寫出一個平凡卻堅強的台灣女子,藉由她的人生反映台灣島嶼百年坎坷史。過往晦澀難明、未來捉摸不定,家國軌跡濃縮至個人命運,彷彿車窗外逐漸刷淡的風景,消逝在人們急欲辨識的瞳眸之中。然而前方的故鄉黃昏,即有如母親溫柔感召,一聲一喚,撫平流離心緒,展開絢爛的懷抱。 本書特色 1. 繼「東湖三部曲」、《秀雲》之後,阮慶岳近九年唯一長篇小說代表作! 2. 以六○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台灣女子堅忍生命力,反映城鄉移徙、社會流變;一個女子的身影,串起台灣人的歷史經驗,故事裡的角色生命,深藏你我的土地記憶。 3. 透過建築師之筆,恬淡故事建構出豐富思辯性,時空變易、現實與夢境和記憶間的拉鋸書寫更加精鍊成熟,並帶出不同時期樓房、廟宇、街屋的風格樣貌,以建築反映社會,留下時代痕跡。 4. 特邀知名設計師王志弘跨刀製作封面。在設計上有別書市多數習以為常的美感,以六○至八○年代台灣平面設計,以及日常環境中的美學為基礎,濃縮早期台灣街道文字招牌、出版品特色元素,呈現懷舊手工感,樸實中見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