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典 書系 ,共計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經典作品集:【刻劃殖民、離散、流亡愁緒磅礡巨作】來世+天堂+海邊

2024/10/30 出版

❖來世❖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不過是在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最新力作,全新繁體中文譯本 2022歐巴馬年度最愛圖書之一,紐約客雜誌推薦必讀  |誠摯推薦|朱宥勳(作家)/房慧真(作家)/林禹瑄(作家)/阿潑(媒體工作者)/馬欣(作家)/張正(燦爛時光主題書店負責人)/盛浩偉(作家)/黃哲斌(新聞工作者)/詹宏志(作家)/廖偉棠(詩人、作家)/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總監)/劉玉晳(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謝佩霓(策展人/藝評人 )王盛弘(作家)★2021年奧威爾政治書寫獎決選★2021年沃爾特.史考特歷史小說獎初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紐約客》《BOOKPAGE》《柯克斯評論》《新政治家》雜誌年度選書   來自坦尚尼亞的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圍繞難民與流亡,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家普遍認為,古納的作品在在呈現了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戰爭所留下的創傷及難民流亡等經歷。  《來世》的故事以戰時的東非為背景,描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一生,勾勒出非洲大陸的無情命運。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當時德國對東非的殖民統治即將結束,伊利亞斯戰後輾轉回到家鄉,發現父母去世,妹妹阿菲亞也被送給別人收養。另一位士兵哈姆扎也在戰後返家,身體和靈魂都傷痕累累,一無所有,直到他遇見美麗單純的阿菲亞,故事就此展開。大時代的巨輪不停運轉,他們身在其中,看似隨波逐流,彼此的命運卻逐漸交會。哈姆扎與阿菲亞共組家庭,伊利亞斯卻因戰事失去聯繫。隨著時光流轉,阿菲亞誕下一子,並以哥哥的名字命名做為紀念。生活看似終於平靜下來,孩子卻在夜半開始陷入鬼魅的糾纏……在本書中,歷史的多變與無常貫穿整個故事。小說情節隨著好幾世代的角色開展,結局讓人訝異難料。如書名《來世》的多重隱喻,結局將尋親及亡魂之謎與殘酷無情的戰事及近代史巧妙揉合。全書亦重複強調:倘若統治政權的意識形態(特別是種族歧視)要求屈服與犧牲,個人在意識形態前幾無抵擋之力。古納的文風細緻瑰麗,捕捉了非洲大陸的異樣風情。隨著他筆下小鎮的景色與街巷的氣味,帶領讀者踏入瑰麗玄奇的世界。他以熟練而又富有情感的文筆,為讀者拉開了非洲大陸的帷幕,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不斷叩問反思殖民主義。在大多數讀者不熟悉的這片土地,同樣流淌著國族的哀歌、殖民的血淚、戰爭的創傷。古納透過鮮明的人物性格刻劃及大時代的命運轉折,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暴烈,也道出人性珍貴的愛與善意,映照了世界史上幽微的角落。 ****************❖天堂❖—榮獲2024年金鼎獎圖書翻譯大獎—生而為人,如何定義自由?抵達自由的瞬間,是否就能開啟天堂之門? 一個男孩悲傷的成長史,一段顛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的非洲歷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  |誠摯推薦|田家綾(專欄作家)/房慧真(作家)/林蔚昀(作家)/邱常婷(小說家)/阿潑(媒體工作者)/葉佳怡(作家)/趙又萱 Abby Chao(作家,編輯)/盧郁佳(作家)/謝佩霓(策展人/藝評人 )/鴻鴻(詩人、導演 )來自坦尚尼亞的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圍繞難民與流亡,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家普遍認為,古納的作品在在呈現了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戰爭所留下的創傷及難民流亡等經歷。《天堂》是古納早期作品,出版當時即入圍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既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也是一個憂傷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歐洲殖民主義腐蝕非洲大陸的故事。古納從非洲人的角度講述非洲殖民化的歷程,可謂顛覆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他加入債主經營的商隊,體會了東非大陸神祕卻豐富的生活樣態。經歷鄉村草原到濱海城市的生活,他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個青年,目睹部落交易間的角力、難以驗證的迷信事件、商人和村民間的複雜關係,體驗了殘酷的現實世界。身處在東非的多元社會,要面對阿拉伯人、印度人的種族問題,也要面對歐洲人的入侵及衝突。故事透過優素福受盡剝削、身不由己的奴役生活,  故事從主人翁優素福說起,年幼的他被父親賣掉以償還債務,因此踏上一段難以想像的旅程。突顯了悲慘淒涼的命運,思考著自由的真諦。《天堂》的題目亦極具諷刺意味。在書中,優素福被賣給富商抵債為奴,常在如天堂般的富商家中花園徘徊忘返,但眾人眼中的天堂卻也是他人難以明白的地獄。書中不僅有「天堂裡多數住民是窮人,地獄裡多數住客是貪婪者」這般現實而又帶哲思的觀點,更不斷反思探討自由的意義。古納的文筆細膩動人,從故事裡提煉出多層的隱喻及對生命的叩問。  《天堂》在英國首次出版於一九九四年,與他出版於二〇二〇年的最新創作《來世》相差二十六年,創作格局及企圖心恰成對照,可窺出作家寫作核心的轉移。這些創作路上的歷程轉變,古納在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也表述得相當清楚深刻,致辭講稿亦特別收錄於書中。另一可供讀者參考的彩蛋是,《天堂》故事中的主人翁讓人聯想起《來世》裡的人物而被稱為前傳,這點就留待讀者在書中探索。****************❖海邊❖離散、流亡、漂泊,同樣一片海洋,能承載多少記憶與憂傷?身處異地他鄉的流亡愁緒,是否能洗滌過往的糾葛與傷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誠摯推薦|古碧玲(作家)/房慧真(作家)/馬欣(作家)/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盧郁佳(作家)/謝佩霓(策展人/藝評人 )/鍾文音(作家) 來自坦尚尼亞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古納的文筆優美,風格抒情,卻能在細微的個人命運書寫中關照後殖民議題,層次豐富動人。《海邊》的故事開場從一位老難民薩雷寫起。他變造身分及名字來到英國,曾經擁有一間家具店,有一棟房子,曾經為人夫也為人父,擁有值得回憶的大半生。而今,他只是一個尋求庇護的難民,沉默是他唯一的保護色。拉提夫是一位傑出的年輕教授,獨自一人住在倫敦的公寓裡。當兩人在英國海濱小鎮相遇,各自承載著過去的故事被揭開——在家鄉曾經糾纏幾代的恩怨,關於愛與背叛、誘惑與占有——往事如潮湧來,將他們捲入回憶漩渦,他們如何和解、釋懷?本書從當代的難民場景切入,透過兩位主角薩雷與拉提夫的記憶回溯,進而揭開人物背後浩瀚的國族史。離開遙遠的東非海岸,抵達異鄉英國,無論過去曾經歷何種人生,而今皆成在異地求生的異鄉人;故事章節透過兩位主角的敘述角度,不斷交錯,帶領著讀者一步一步進入他們的生命風景,再度展現古納刻劃難民幽微心境及殖民議題的敘事功力。繼格局宏大的《來世》及優美且兼具哲思的《天堂》之後,《海邊》引領我們看見另一種身處文化夾縫間的難民愁緒。故事中的人物遠離糾葛幾代的恩仇,置身曾殖民故里的白人國度,全書緊扣非洲近代史及離散議題。古納以細緻文筆闡述流亡者思鄉的複雜情感,絲絲入扣,亦讓本書成為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79 特價13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夜晚的血都是黑的:榮獲國際布克獎及龔固爾高中生文學獎,暴烈絕美的驚人之作

2024/06/05 出版

戰爭,如何將一個人變成靈魂吞噬者?以催眠般、令人心碎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一個因戰爭的恐怖及悲傷而崩潰、最終瘋狂的心靈。——國際布克獎評審團融合殘酷暴烈與絕美意象的天才之作!榮獲國際布克獎,龔固爾高中生文學獎,洛杉磯時報小說類圖書獎入圍都柏林文學獎決選及法國多項文學大獎★法國銷售逾二十萬冊★全球授權逾三十種語言★歐巴馬年度最愛好書之一★衛報年度選書★華爾街日報秋季選書★影音俱樂部年度選書★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最佳圖書 以神之實,我知道,我懂了,阿爾法在他的健壯身軀裡面,為我留了一個位置,這是基於友誼,也基於同情。我知道,我懂了,我死去的那個夜晚,我在無人地帶最幽祕處對他發出的第一道祈求,他有聽進去。因為我不想在一片無名的大地之下,孤零零地,待在一個哪裡都不是的地方。以神之實,我向你發誓,我想到我們,從今而後,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夜晚的血都是黑的》 出生於法國巴黎,成長於塞內加爾的大衛.迪奧普,是法國知名小說家與學者,專長領域為十八世紀法國與非洲法語文學,如今在大學教授法國文學和藝術。本書是他的第二部小說,在法國出版當年即問鼎多項法國文學獎,榮獲龔固爾高中生文學獎。法文原版書名「Frère d'âme」直譯為「靈魂兄弟」,英語版發行時則取書中一句「夜晚的血都是黑的」做為書名,讓這位作家的首部英語譯作一舉擒下當年的國際布克獎,並獲洛杉磯時報小說類圖書獎,入圍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做為大衛.迪奧普首部進軍英語國度之作,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了戰爭現場的殘酷及遺留下的創傷。作家的文筆優美而又魔幻,充滿詩歌的韻律,意象卻悚然而暴烈。故事描述主人翁阿爾法與摯友一同上戰場,摯友受重傷而懇求他殺死自己,以免遭受漫長而痛苦的死亡過程。阿爾法無法親手取去摯友性命,最終卻將死亡陰影變成了殘忍的殺戮。他決定為摯友報仇而開始了一個可怕的儀式:每天晚上,他都會偷偷越過敵人的防線,謀殺藍眼睛的敵軍士兵,且毫髮無傷地帶著敵軍斷手返回基地。他在殺人時會唸著「以神之實」般的咒語,看似給自己勇氣復仇,卻也突顯他逐漸瘋狂的精神狀態。起初他的戰友們表示欽佩,但當他帶回第七隻斷手,戰友們開始感到懼怕,謠傳他不是英雄,而是一個噬魂者。長官將他調離戰地至醫院休養,他卻陷入與摯友的回憶,最終邁向崩潰邊緣…… 大衛.迪奧普的文字優美而詩意,對於殘忍殺戮戰場的近距離描述讓人不忍直視,而在處理主人翁面對摯友死去時的自責、戰爭的荒謬、內心的變化亦有驚人描寫。主人翁一手執刀一手持槍的意象,猶如對種族問題的無聲吶喊。書末神來一筆的安排重擊人心,更如同透過文學詰問人性、以魔幻情境傳達出共同體般的情感。 本書特色●以詩歌般抒情的文字描述戰爭造成的創傷及影響,意象暴烈絕美。●從第一人稱講述法國一戰時期裡的非洲士兵心境,有別於傳統歐美白人敘事的主流視野。●故事同時直面殘酷戰事及少年友誼,情感強烈動人。得獎紀錄●首位榮獲國際布克獎的法國作家●榮獲國際布克獎、龔固爾高中生文學獎、洛杉磯時報小說類圖書獎●入圍都柏林文學獎決選及法國多項文學大獎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刻劃難民流離心境重要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2024/02/06 出版

離散、流亡、漂泊, 同樣一片海洋,能承載多少記憶與憂傷? 海邊的家鄉、難民的異鄉 身處異地他鄉的流亡愁緒,是否能洗滌過往的糾葛與傷慟?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入圍布克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科克斯評論》《觀察家報》 多間國際媒體熱烈盛讚 我終生住在濱海小鎮,如今也是,只不過我前半生依傍的那片汪洋溫煦而碧綠,離此地遙遠。現在,我過的是異鄉客半死不活的日子……——《海邊》 來自坦尚尼亞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古納的文筆優美,風格抒情,卻能在細微的個人命運書寫中關照後殖民議題,層次豐富動人。 《海邊》的故事開場從一位老難民薩雷寫起。他變造身分及名字來到英國,曾經擁有一間家具店,有一棟房子,曾經為人夫也為人父,擁有值得回憶的大半生。而今,他只是一個尋求庇護的難民,沉默是他唯一的保護色。拉提夫是一位傑出的年輕教授,獨自一人住在倫敦的公寓裡。當兩人在英國海濱小鎮相遇,各自承載著過去的故事被揭開——在家鄉曾經糾纏幾代的恩怨,關於愛與背叛、誘惑與占有——往事如潮湧來,將他們捲入回憶漩渦,他們如何和解、釋懷? 本書從當代的難民場景切入,透過兩位主角薩雷與拉提夫的記憶回溯,進而揭開人物背後浩瀚的國族史。離開遙遠的東非海岸,抵達異鄉英國,無論過去曾經歷何種人生,而今皆成在異地求生的異鄉人;故事章節透過兩位主角的敘述角度,不斷交錯,帶領著讀者一步一步進入他們的生命風景,再度展現古納刻劃難民幽微心境及殖民議題的敘事功力。 繼格局宏大的《來世》及優美且兼具哲思的《天堂》之後,《海邊》引領我們看見另一種身處文化夾縫間的難民愁緒。故事中的人物遠離糾葛幾代的恩仇,置身曾殖民故里的白人國度,以離散議題及後殖民現象為核心。古納以細致文筆闡述流亡者思鄉的複雜情感,絲絲入扣,亦讓本書成為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譯者宋瑛堂親自朗讀精彩段落◆ 我是個難民,想尋求庇護。聽慣了這兩個名詞,會覺得它們很單純,但「難民」和「庇護」其實不簡單。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傍晚,我抵達倫敦蓋威克(Gatwick)機場。以難民的故事而言,抵埠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小小里程碑。難民放棄熟悉的事物,來到陌生的國度,行囊帶著雜七雜八的物件,祕密壓在心底,志向含糊不明。有些人像我,頭一遭搭飛機,第一次進出機場這麼雄偉的場所。但我也走過海路和陸路,也在想像世界裡神遊過。我踽踽穿梭在安靜的走廊,燈光冷冽,感覺像空蕩蕩的隧道,但如今回想之下,我才知道當時曾路過幾排座椅、大片玻璃窗、幾面招牌和指示標語。窗外是川流不息的闃黑,細雨斜下,隧道內的燈火引領我前進。知識常把我們捲進無知的角落,逼我們以畏懼心看待外界,彷彿我們仍蹲在淺水區,不敢游向從小怕到大的深水。我緩步踽踽前行,抱著忐忑的心,一轉彎又赫見另一面標語叫我往哪裡走。我慢慢走著,以免轉錯彎或看錯指示,以免因驚慌失措而太早引人注目。在我被帶走之前,我在海關人員面前呆立有點久,等著被掀底,等著被逮捕,等了一陣,海關才說,「護照。」他板著臉,目光刻意潛藏心聲。行前,我被交代,一句話也不能講,要佯裝不通英語。裝傻的用意何在,我不清楚,只知最好照辦,因為這建議含有一絲詭計的氣息,而邊緣人最懂這種機智的花招。海關會問你姓名、問你父親姓什麼、問你這輩子做過什麼好事:一概不回應。海關再講「護照」時,我才遞交給他,縮頭等著聽對方辱罵威脅。官員見小民犯了一點小錯而怒目以對、破口大罵,仗著神聖的權威,以捉弄、羞辱小民為樂,我早習慣了,因此我預期移民局公僕抓到我把柄,對我搖頭或咆哮,徐徐抬頭瞪我,目光堅定,完全是人生勝利組藐視懇求者的神態。但結果不然。他先翻閱我的假證件,隨後看著我,眼神難掩喜悅,宛如釣線終於有動靜了。缺乏入境簽證。隨即,他撈起話筒講幾句,換來一臉燦笑,要求我在一旁等候。 本書特色 ●在大時代下刻劃小人物的愁緒,展現作家的布局及敘事能力。 ●觀照難民流亡心境,離散議題讓人深思。 ●敘事角度採雙線進行交錯,結構綿密。 齊聲推薦 古碧玲(作家) 房慧真(作家) 馬欣(作家) 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 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盧郁佳(作家)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人 ) 鍾文音(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流散的代價幾乎無法想像,開場就預告那將是解離再解離,即使離散者想方設法融入寄居的客土,如何蝕卻那來自異鄉的刺青印記?古納終身以海邊故土記憶為創作題材,一頁頁歐洲人接踵而至的非洲殖民史,諷刺地讓從未思考過歸屬問題的非洲人明白了自己是誰,最起碼也知道自己的歸屬——屬於哪一個主子的奴僕。古納的每一部作品都讓人啟頁後難掩上,歷史、地緣、經濟、文化的衝擊,對人類起源的非洲大地戕害何其深。——古碧玲(作家) 在地圖誕生之前,在地理還未被運算、因而荒地還未成領土之前……只有無邊無際的海邊,沒有三六九等的難民。——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 有位朋友在淡水租屋。問他為什麼要住在離市區那麼遠的地方?他說,因為淡水讓他想起回不去的家。他偶爾出門踏查,會把依山傍水的景色畫下來,貼在社群媒體上,一來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家的樣子,二來是為了給那些同樣回不了家的同鄉欣賞。他們之中,有人來了又走了,有人原本留下來但後來不得不走了,還有人在到底要留下來還是要走之間游移。我的朋友決定留下來,變成我們之間的一分子。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只要他走到水邊,就會秒回香港。讀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的《海邊》,不禁讓我想起這個朋友的故事。——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有了傢俱,你我不會在荒野漫無目的找路走,不會在林間空地和滴滴答答的山洞裡盤算著如何獵食同類。」驚心動魄,情節反轉再反轉。從抱怨、辯解,柳暗花明走向靈魂拷問的長旅。艱難的悲憫,苦難後才懂珍惜的溫情,從故事中滿溢。——盧郁佳(作家) 在友誼裡找到庇護,以共有的經驗構築出一座避風港,格外動人。——《紐約時報》 故事沉靜感人,從智識與同理心的角度探討寬恕、傳承、離鄉等重要主題。——《科克斯評論》 用令人驚喜的、美妙的視角,書寫出事物之間的平衡——《衛報》 從開場你就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深深著迷其中,並明白這是一個對世界有話要說的作者。 —— 《觀察家報》  不僅僅是一本雄辯滔滔的小說,更是優雅,迷人的作品。—— 《星期日電訊報》  解開全球縱橫交錯、錯綜複雜的故事,你我儘管容貌背景迥異,其實本質上密不可分……離鄉背井賦予古納一份震憾人心而絕妙的均衡視角。宛若史詩,令人驚嘆而精湛。——《觀察者》  閱讀時幾乎不敢呼吸,生怕打破了令人著迷的結界。————《泰晤士報》 難民獲得了聲音和名字;殖民和革命所造成的深刻變化,變得清晰而生動。——《波士頓評論》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2023/11/29 出版

生而為人,如何定義自由? 抵達自由的瞬間,是否就能開啟天堂之門?  —— 一個男孩悲傷的成長史,顛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 二〇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全新繁體中文譯本    他告訴自己,他不會再為父母哀傷。他不會。他們在許多年前拋棄了他,換取自己的自由,現在輪到他拋棄他們。如果他的深陷牢籠曾讓父母得到些許喘息,現在也結束了,因為他將打造自己的人生。當他自由漂浪草原,或許有一天他會去拜訪他們,感謝他們的嚴苛教訓,讓他得以面對人生。——〈同一血塊〉《天堂》   來自坦尚尼亞的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圍繞難民與流亡,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家普遍認為,古納的作品在在呈現了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戰爭所留下的創傷及難民流亡等經歷。   《天堂》是古納早期作品,出版當時即入圍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既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也是一個憂傷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歐洲殖民主義腐蝕非洲大陸的故事。古納從非洲人的角度講述非洲殖民化的歷程,可謂顛覆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故事從主人翁優素福說起,年幼的他被父親賣掉以償還債務,因此踏上一段難以想像的旅程。他加入債主經營的商隊,體會了東非大陸神祕卻豐富的生活樣態。經歷鄉村草原到濱海城市的生活,他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個青年,目睹部落交易間的角力、難以驗證的迷信事件、商人和村民間的複雜關係,體驗了殘酷的現實世界。身處在東非的多元社會,要面對阿拉伯人、印度人的種族問題,也要面對歐洲人的入侵及衝突。故事透過優素福受盡剝削、身不由己的奴役生活,突顯了悲慘淒涼的命運,思考著自由的真諦。   《天堂》的題目亦極具諷刺意味。在書中,優素福被賣給富商抵債為奴,常在如天堂般的富商家中花園徘徊忘返,但眾人眼中的天堂卻也是他人難以明白的地獄。書中不僅有「天堂裡多數住民是窮人,地獄裡多數住客是貪婪者」這般現實而又帶哲思的觀點,更不斷反思探討自由的意義。古納的文筆細膩動人,從故事裡提煉出多層的隱喻及對生命的叩問。    《天堂》在英國首次出版於一九九四年,與他出版於二〇二〇年的最新創作《來世》相差二十六年,創作格局及企圖心恰成對照,可窺出作家寫作核心的轉移。這些創作路上的歷程轉變,古納在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也表述得相當清楚深刻,致辭講稿亦特別收錄於書中。另一可供讀者參考的彩蛋是,《天堂》故事中的主人翁讓人聯想起《來世》裡的人物而被稱為前傳,這點就留待讀者在書中探索。   ◆譯者何穎怡親自朗讀精彩段落◆ 〈慾望園林〉   優素福覺得自己好像噩夢方醒。他告訴哈利爾旅行途中他經常覺得自己像脫了殼的動物,暴露曠野,是頭醜惡可怖的野獸,盲目爬行垃圾與荊棘,沿途留下骯髒痕跡。他覺得他們其實都是如此,在茫茫荒野裡蹣跚前進。他感覺的恐懼並不是害怕,更像是自己並不真實存在,活在夢裡,跨過毀滅的邊界。這讓他狐疑人們如此渴望的東西是什麼,可以克服尋找交易過程中的這種恐懼。此行並非全是恐懼,一點也不,但是恐懼賦予所有東西形體。而且他看過怎樣都無法預期的景觀。   他說:「山頂的光是綠色的。我從沒想過光可以是那種顏色。空氣乾淨得像洗過似的。當清晨陽光撒落蓋滿了雪的山頭,感覺像是永恆,好像那一刻會永遠停留不變。黃昏時待在湖邊,講話的聲音可以一直飄向天際。有一晚,我們在山區,停在瀑布旁。那瀑布美到好像一切圓滿。我從未見過那麼美的東西。你能聽見神明的呼吸。然後一個男人跑來想趕走我們。不管白天晚上,每一個地方都因各種聲響嗡鳴震動。一天下午靠近湖邊,我看到兩頭吼海鵰靜靜棲在橡膠樹上。突然牠們猛力往上衝,尖叫了二、三聲,脖子往後,鳥喙張開朝天,翅膀拍動,身體緊繃。一會兒後,湖的那一頭傳來微弱回應。又過幾分鐘,一片白色羽毛從雄鳥身上脫落,在一片寂靜中慢慢飄落地面。」   哈利爾聆聽不說話,偶爾嗯嗯響應。當優素福以為他睡著,停嘴,他馬上在黑暗中冒出問題,督促優素福繼續說。有時優素福回想到廣袤的紅色大地上擁簇人類與動物,山崖聳立湖裡如火焰之牆,自己也會震懾無言。   優素福說:「像天堂之門。」   本書特色   ●出版當年即入圍布克獎,是作家古納重要代表作。 ●以非洲人的視角寫非洲大陸,顛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故事人物與古納作品《來世》相關而被稱為前傳。    齊聲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盛弘(作家) 田家綾(專欄作家) 房慧真(作家) 林蔚昀(作家) 邱常婷(小說家) 阿潑(媒體工作者) 葉佳怡(作家)  趙又萱 Abby Chao(作家,編輯) 盧郁佳(作家)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人 )  鴻鴻(詩人、導演 )   《天堂》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和老舍的《駱駝祥子》或鄭清文的〈三腳馬〉一樣,講述的是一個純真的心靈如何墮落的故事。雖然非洲距離台灣遙遠,但《天堂》讓我們看到,無論在何時、何地,有權力者對無權力者的壓迫都是一樣的。讓人失去自由的,不是虐待,也不是利益,而是剝奪一個人的尊嚴。對殖民主義有興趣的人應該看這本書,對如何反抗殖民主義(包括自己身上的殖民主義痕跡)有興趣的人,更應該看這本書。——林蔚昀(作家)   既是成長小說,也是冒險奇遇,一位當代的狄更斯,讓幾乎被消音的非洲說出生動嘹亮的故事,一展卷就欲罷不能。——鴻鴻(詩人、導演 )   古納的作品擺脫了對東非刻板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東非的多元文化,這是全球其他地區許多人皆不熟悉的面向。——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   對處於變革邊緣的非洲充滿了迷人的描繪。無論是對於一個敏感的男孩或整個大陸,都充滿了對自由的本質及失去的純真,深刻的思考。——《紐約時報》    古納巧妙地將主人翁的故事與改變這片大陸的巨大歷史力量交織在一起,這所有的一切同時以一種豐富誘人的語言呈現,讓人陶醉在故事的力量中。——《洛杉磯時報》   充滿活力,極為震撼。書中描繪了歐洲列強接管邊緣大陸的伊甸園般的自然美景,也以迷人文筆道出了在非洲的穆斯林、印度商人和土著部落之間的故事。——《出版人週刊》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成長式小說,是對歐洲在非洲殖民統治的控訴,同時也探討了非洲關於社會和宗教的巨大變革。熱烈推薦。——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來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最新史詩級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黑卡扉頁燙銀印製作家簽名.限量典藏版】

2023/10/13 出版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我們不過是在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 二〇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新力作,全新繁體中文譯本  2022歐巴馬年度最愛圖書之一,紐約客雜誌推薦必讀   ★2021年奧威爾政治書寫獎決選 ★2021年沃爾特.史考特歷史小說獎初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紐約客》《BOOKPAGE》《柯克斯評論》《新政治家》雜誌年度選書 「每次聽你說話,我都會想起哥哥。我常想像著戰爭期間,他必定遭遇了什麼事。如果他還在某個地方,安然無恙,應該也會像你和我說話這樣,在和別人說話。」 來自坦尚尼亞的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圍繞難民與流亡,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家普遍認為,古納的作品在在呈現了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戰爭所留下的創傷及難民流亡等經歷。 《來世》的故事以戰時的東非為背景,描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一生,勾勒出非洲大陸的無情命運。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當時德國對東非的殖民統治即將結束,伊利亞斯戰後輾轉回到家鄉,發現父母去世,妹妹阿菲亞也被送給別人收養。另一位士兵哈姆扎也在戰後返家,身體和靈魂都傷痕累累,一無所有,直到他遇見美麗單純的阿菲亞,故事就此展開。大時代的巨輪不停運轉,他們身在其中,看似隨波逐流,彼此的命運卻逐漸交會。哈姆扎與阿菲亞共組家庭,伊利亞斯卻因戰事失去聯繫。隨著時光流轉,阿菲亞誕下一子,並以哥哥的名字命名做為紀念。生活看似終於平靜下來,孩子卻在夜半開始陷入鬼魅的糾纏…… 在本書中,歷史的多變與無常貫穿整個故事。小說情節隨著好幾世代的角色開展,結局讓人訝異難料。如書名《來世》的多重隱喻,結局將尋親及亡魂之謎與殘酷無情的戰事及近代史巧妙揉合。全書亦重複強調:倘若統治政權的意識形態(特別是種族歧視)要求屈服與犧牲,個人在意識形態前幾無抵擋之力。 古納的文風細緻瑰麗,捕捉了非洲大陸的異樣風情。隨著他筆下小鎮的景色與街巷的氣味,帶領讀者踏入瑰麗玄奇的世界。他以熟練而又富有情感的文筆,為讀者拉開了非洲大陸的帷幕,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不斷叩問反思殖民主義。在大多數讀者不熟悉的這片土地,同樣流淌著國族的哀歌、殖民的血淚、戰爭的創傷。古納透過鮮明的人物性格刻劃及大時代的命運轉折,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暴烈,也道出人性珍貴的愛與善意,映照了世界史上幽微的角落。 本書特色 ●全新繁體中文譯本,獨家收錄坦尚尼亞地圖。 ●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不斷叩問殖民主義的意義,極具啟發性。 ●揉合非洲近代史及神祕文化,引人入勝。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