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生活碎片中, 倘使我們仍渴望一個恆久的駐足,一次心靈的安穩, 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 在視覺影像盛行的當代,文字閱讀的方式受到挑戰,本書嘗試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中,透過評論來建立作者、出版、讀者之間的交流管道。相較於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論文,書中的「評論/論評」更注重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交界,成為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文字書寫。這不只是知識轉譯的工作,更是直面讀者,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的使命。 ‧輯一 收錄台灣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特別關注文本意義的曲徑幽深處。 ‧輯二 深入現代文學的成長歷程。以十年為斷代,探討「時間的裂變」、「洶湧而至的現代」、「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三股影響現代文學的思潮。 ‧輯三 從現代性時空座標,散論幾個台灣現代文學議題,以展現文學的時代風貌。
在那些生活碎片中, 倘使我們仍渴望一個恆久的駐足,一次心靈的安穩, 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 在視覺影像盛行的當代,文字閱讀的方式受到挑戰,本書嘗試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中,透過評論來建立作者、出版、讀者之間的交流管道。相較於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論文,書中的「評論/論評」更注重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交界,成為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文字書寫。這不只是知識轉譯的工作,更是直面讀者,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的使命。 ‧輯一 收錄台灣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特別關注文本意義的曲徑幽深處。 ‧輯二 深入現代文學的成長歷程。以十年為斷代,探討「時間的裂變」、「洶湧而至的現代」、「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三股影響現代文學的思潮。 ‧輯三 從現代性時空座標,散論幾個台灣現代文學議題,以展現文學的時代風貌。
在那些生活碎片中, 倘使我們仍渴望一個恆久的駐足,一次心靈的安穩, 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 在視覺影像盛行的當代,文字閱讀的方式受到挑戰,本書嘗試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中,透過評論來建立作者、出版、讀者之間的交流管道。相較於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論文,書中的「評論/論評」更注重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交界,成為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文字書寫。這不只是知識轉譯的工作,更是直面讀者,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的使命。 ‧輯一 收錄台灣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特別關注文本意義的曲徑幽深處。 ‧輯二 深入現代文學的成長歷程。以十年為斷代,探討「時間的裂變」、「洶湧而至的現代」、「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三股影響現代文學的思潮。 ‧輯三 從現代性時空座標,散論幾個台灣現代文學議題,以展現文學的時代風貌。
2013年12月,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由李瑞騰和梁竣瓘編選的《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黃春明》,迄今倏忽十年。 近十年來,黃春明文學創作及文化活動成果斐然,相關的研究質量俱佳。《每個門窗都是一幅畫:黃春明研究資料續編(2013–2023)》即為前揭彙編之「續編」。收錄2013-2023年間,黃春明活動年表、著作目錄及研究資料,並選編十年間評論黃春明的篇章。全書共三輯:輯一為「基本資料」,包括作家小傳、作品目錄及提要、年表(2013-2023);輯二為「評論文章精選」,計選錄11篇;輯三為「研究資料目錄(2013-2023)」,包含專書及學位論文、期刊及研討會論文、一般評論及訪談。 本書資料詳備,選錄之評論篇章相當程度反映黃春明十年間的創作實況,而多面向、新視角的詮釋分析,可以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黃春明的文學風貌,藉以深刻認識一位臺灣當代的重要作家。此外,它是黃春明研究階段性的總結,我們期待新的開展。
2013年12月,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由李瑞騰和梁竣瓘編選的《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黃春明》,迄今倏忽十年。 近十年來,黃春明文學創作及文化活動成果斐然,相關的研究質量俱佳。《每個門窗都是一幅畫:黃春明研究資料續編(2013–2023)》即為前揭彙編之「續編」。收錄2013-2023年間,黃春明活動年表、著作目錄及研究資料,並選編十年間評論黃春明的篇章。全書共三輯:輯一為「基本資料」,包括作家小傳、作品目錄及提要、年表(2013-2023);輯二為「評論文章精選」,計選錄11篇;輯三為「研究資料目錄(2013-2023)」,包含專書及學位論文、期刊及研討會論文、一般評論及訪談。 本書資料詳備,選錄之評論篇章相當程度反映黃春明十年間的創作實況,而多面向、新視角的詮釋分析,可以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黃春明的文學風貌,藉以深刻認識一位臺灣當代的重要作家。此外,它是黃春明研究階段性的總結,我們期待新的開展。
2013年12月,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由李瑞騰和梁竣瓘編選的《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黃春明》,迄今倏忽十年。 近十年來,黃春明文學創作及文化活動成果斐然,相關的研究質量俱佳。《每個門窗都是一幅畫:黃春明研究資料續編(2013–2023)》即為前揭彙編之「續編」。收錄2013-2023年間,黃春明活動年表、著作目錄及研究資料,並選編十年間評論黃春明的篇章。全書共三輯:輯一為「基本資料」,包括作家小傳、作品目錄及提要、年表(2013-2023);輯二為「評論文章精選」,計選錄11篇;輯三為「研究資料目錄(2013-2023)」,包含專書及學位論文、期刊及研討會論文、一般評論及訪談。 本書資料詳備,選錄之評論篇章相當程度反映黃春明十年間的創作實況,而多面向、新視角的詮釋分析,可以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黃春明的文學風貌,藉以深刻認識一位臺灣當代的重要作家。此外,它是黃春明研究階段性的總結,我們期待新的開展。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生於一九七七年四月至一九七八年初,是一場以「文學」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論戰,也是台灣境內第二次以「鄉土」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鬥爭。發生於一九三○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其「鄉土」所指涉的是殖民地台灣、其所欲鬥爭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權。發生於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則是以「反帝」、「反資」以及「民族主義」為核,向反共親美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挑戰。 本書收錄文章是以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鄉土派一方的文章,並包含一篇寫於一九七四年,該文是提供鄉土派理論資源的重要作品;另一篇是討論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章,以及之後論戰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反思選文。
班雅明說,漫遊者走過街頭,會聽到櫥窗對著他們低吟。當推理小說跨越國境進入台灣,我們又會聽到什麼?作為台灣推理小說研究的第一本專著,本書在「文化翻譯」與「文學場域」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身體」與「文體秩序」的研究取徑,將推理小說置放在跨國傳播的脈絡,觀看西方與日本的類型知識體系,如何打造台灣推理文學場域,並進行知識的再生產。作為方法的「身體」,負載著創作者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文體秩序的欲求,以及典律、美學、科學理性與現代性等「翻譯驅力」,在其上交會、協商而形成的「譯徑」,因此充滿各式在地文化干預後的再生產動能。身體會說話,它一旦「越境」,便成為文化翻譯的路徑。
2010年5月國立中正大學舉辦「第四屆經典人物-『李昂跨領域』國際學術座談會暨研討會」,本書收編此研討會的部分論文,分為「專題演講」、「論述」、「座談會」與「國際論壇」四部分,大抵涵蓋了李昂作品中有關兩性、政治、情欲、國籍認同,以及李昂與國際文壇的對話等各種面向,凸顯其跨領域的豐富性。【關於李昂】本名施淑端,台灣鹿港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美國奧立崗州立大學戲劇碩士。著有小說《花季》、《愛情試驗》、《她們的眼淚》、《殺夫》、《暗夜》、《一封未寄的情書》、《迷園》、《北港香爐人人插》、《禁色的暗夜》、《自傳?小說》、《看得見的鬼》、《花間迷情》、《鴛鴦春膳》、《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其中《殺夫》已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韓國等國版本。《迷園》亦已迻譯成日、法文出版。《自傳.小說》在日本出版。《暗夜》在法國出版。《看得見的鬼》在德國出版。散文《貓咪與情人》、《漂流之旅》、《愛吃鬼》,社會紀實作品《外遇》,以及人物傳記《施明德前傳》。作品曾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等評介。2004年獲法國文化部頒贈最高等級「藝術文學騎士勛章」。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本書是全台灣唯一以中文編撰、涵蓋全面外國文學的大學教科書,是圖書館或家庭書庫必備的參考書,文學或文字工作者(如廣告、記者、編輯)的手邊書。 內容涵蓋面廣,明白易懂,文字及結構嚴謹、無冗贅詞句,兼具「文學導遊指南」的特色,由多位知名大學文學教授具名推薦。 本書範圍包括:重要文學思潮、重要作家及作品簡介,與文學史有關之當時政經社會、哲學宗教、軍事等。並有兩個附錄簡介西洋古典音樂及藝術。 作者工程博士夏祖焯(夏烈)由多年的工程師轉任文學教授,寫來更能令一般讀者接受,更接近大眾。 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將多國最重要的文學,有效地納入最緊湊的篇幅,令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多。
本書是全台灣唯一以中文編撰、涵蓋全面外國文學的大學教科書,是圖書館或家庭書庫必備的參考書,文學或文字工作者(如廣告、記者、編輯)的手邊書。 內容涵蓋面廣,明白易懂,文字及結構嚴謹、無冗贅詞句,兼具「文學導遊指南」的特色,由多位知名大學文學教授具名推薦。 本書範圍包括:重要文學思潮、重要作家及作品簡介,與文學史有關之當時政經社會、哲學宗教、軍事等。並有兩個附錄簡介西洋古典音樂及藝術。 作者工程博士夏祖焯(夏烈)由多年的工程師轉任文學教授,寫來更能令一般讀者接受,更接近大眾。 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將多國最重要的文學,有效地納入最緊湊的篇幅,令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多。
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馬森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提出了兩個對現代戲劇極關重要的論點:「兩度西潮」與「擬寫實主義」,廣受海峽兩岸學界以及從事現代戲劇研究的師生們的注意。 其實這兩個論點不獨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戲劇,同樣也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文學,甚至於廣義的文化。 近幾年來也曾有不少兩岸的學者或發表論文或提供意見加以呼應、討論這兩個論點,不啻視其為正確理解海峽兩岸現代戲劇與文學的關鍵。
作者學貫中西,以豐富的文化涵養,寓樂於解讀、評論之中。本書集結作者在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以及引介中西文學作品所撰寫的導讀、書評,從殖民研究的觀點切入,探討臺灣在接受不同階段的殖民經驗之後,與現代性多元的交錯,產生四種現代性(「另類現代性」、「單一現代性」、「多元現代性」,及「壓抑性的現代性」)的過程。這四種現代性彼此交織,形成一種難分難解的族群和殖民文化的問題,作者藉此對許多文本,乃至於通俗文化,作提綱挈領的分析。 第一部分「臺灣的殖民現代」即是針對四種現代性及殖民現代的遺緒作廣博而深入的闡述,配合第二、三部分的「世界文藝之旅」、「當代文學鳥瞰」對照閱讀,可開展出不同的研究視野,免於落入「主體性」或「環球與本土」辯證的陷阱之中。
「放逐」牽繫著被迫離棄樂土,遠離情感認同的家園,進而轉化成失樂園或烏托邦的追求,而這樣的放逐心境,伴隨著自我身分的認同,以及漂泊無依的孤寂感,成為文學創作重要的一脈,作家透過不同文學表現手法,傳達不同的放逐感。作者認為,書寫再現家園,使放逐處境變成瞬間跳脫,雖然放逐文學不能解決放逐者的客觀處境,但是成功地書寫放逐就是一個反放逐者。 在本書中,作者揀選五位當代重要作家,包括詩人余光中、葉維廉,小說家白先勇、張系國、陳若曦,針對他們作品中之放逐意識進行剖析縱論,試圖為當代台灣文學建構一套放逐詩學。不管是余光中在瞬間以意象將放逐情境戲劇化,葉維廉讓詩的意符浮動如放逐,白先勇展現敘述的力度與放逐美學,張系國以小說的各種風格顯現繁複的放逐現象,或者陳若曦在敘述與語言的縫隙裡敞開現實的一體兩面,均充分展現文學家在面對存在困境時的掙扎與奮鬥。
作者簡介 奚密,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系主任。著有《現代中國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現代中國詩選》、《看不見園丁的蹤跡:楊牧詩選》等。 當代意識 進入九○年代,超越「傳統」與「現代」的新興思想主流,不能不數「當代意識」。所謂「當代意識」簡而言之就是回歸現實,回歸身體經驗。認清楚我們真正最能夠掌握的其實不是抽象的中國傳統或西方現代,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 「當代意識」最大的突破就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難懂。對這些切身問題的認真探討才是解決任何問題、困惑的終極起點。在一個意義上,「當代意識」是最古老哲學命題〝Know Thyself〞(瞭解自我)的復活。而這個「自我」,必須在存活的當下時空中才有可能真正掌握。 「當代觀典」意謂著要摸索當代,並以當代新角度來整理傳統、分析現代的知識野心,塑造這一代新典律的集體努力,同時深入的、批判的、學術的、文學的、藝術的、思想的……全方位探索當代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