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 書系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

湯錦台  著
如果  出版
2024/08/19 出版

海上的閩南人,曾經手握歷史鑰匙,把東亞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沒有閩南人創建的海外據點,鄭和的船隊就無法七下西洋;沒有閩南人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往,歐洲人就無法進入亞洲!看閩南人如何縱橫海洋,走入世界歷史的舞台,把海上絲路、鄭和下西洋、歐洲人東進,交織成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故事!在世界發展史上,有一個被後人稱為「閩南人」的漢人群體,曾經對創造人類的海洋文明和推動東西方海上交往,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宋朝開始,住在福建南部的泉州人便積極南下南海諸國,與東來的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貿易聯繫,打開了閩南地區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甚至是與非洲東岸的遠洋交流。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一個跨越印度洋、連接南中國海並直達台灣海峽的龐大海上商圈形成了,帶來的不僅是貨物的流通與財富的創造,還促進了佛教與伊斯蘭向中國的傳播。並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中華文明的對外流傳。可以說,沒有閩南人早期在海外各地的活動據點,就沒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可能性,沒有閩南人先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就不會有後來歐洲人繞過非洲打開東來亞洲航線的知識基礎。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的東來,人類文明從此進入了全球性強權爭霸的時期,也促成了世界財富的全球性流轉。閩南商人在沒有政府後援的情況下,以民間之力,機敏地投入了這一波新的全球性競爭,利用葡萄牙人占據的澳門,將瓷器和絲綢源源出口歐洲;從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手中,賺取了作為世界通匯的大量白銀;與荷蘭人、英國人結合,建立了從印尼到整個東亞的貿易商圈,進而打開了台灣與世界的接軌和確立了台灣的漢人主體社會。閩南人向外拓展的足跡奠定了今日東亞貿易的基礎,也創造出許多偉大的故事,這是屬於閩南人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閩南人的海上活動,不僅引領東亞進入世界,更是大航海時代的先聲※附贈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珍藏的大尺寸十七世紀華人繪製的明代航海圖(俗稱「Selden Map」),具體呈現閩南人當時驚人的航海成就!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千年客家(二版)

湯錦台  著
如果  出版
2023/05/17 出版

第一本帶有世界觀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傳人? 客家人也參與了海洋貿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跡遍布了全世界?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作者湯錦台耗時五年,親自走訪中南半島、祕魯等地,實地拜訪當地的客家後裔,考察當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寫下了客家人海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認識客家人必讀的歷史佳作。 印象裡,客家人總是依山而居,但他們若不是海上的民族,為何能順著海洋足跡,來到台灣,甚至遠抵南洋、美洲各地? 本書作者不僅破除許多傳統上對客家歷史的誤解,更親自前往南洋與美洲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讓我們除了台灣的客家,更進一步認識世界上的客家。 過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統「中原傳人」的說法,但事實上,客家人是經過千年以上的歷史演進才逐漸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由漢、畲兩族的山區居民,為了共同反抗統治者壓迫,經過數百年的戰鬥,慢慢融合而成的團體。 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風。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敵眾,力抗元軍,因此後人對當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義之名,不過台灣史上幾次重要的民變民反中,客家人雖然也都身居要角,卻因為彼此之間立場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殺,寫下了台灣移民史極為不幸的一頁。 近代之後,客家人開始出現往國外移民的大趨勢,除了東南亞為主要的外移地區之外,在鴉片戰爭之後,更有數十萬客家農民簽下賣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充當勞工,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 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最新增修版】

湯錦台  著
如果  出版
2022/09/19 出版

這是台灣華麗登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台灣史經典暢銷著作 ※新增12,000餘字,17頁篇章,探討台灣如何從史前末期走進大航海時代 ※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專文推薦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獎 從東西方海上強權首度交手開始, 台灣在貿易與戰火中,一步步寫下自己的歷史…… 看遠渡而來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如何在台灣周遭角逐爭鬥, 看鄭氏家族如何與西方勢力反覆周旋, 正是在這樣的波瀾動盪中,台灣不斷地定義了自己。 四百年前,遠道而來的西方各國強權,陸續在台灣周邊海域集結,他們在此擴張勢力,與東亞原本的海上霸主爭奪地盤。一場風起雲湧的群雄爭霸,讓台灣在東西兩大世界碰撞下,扮演了關鍵角色。 本書是十七世紀發生在台灣周邊海域的英雄冒險故事;也是在西方勢力角下,決定台灣歷史命運的戰爭史詩。 十七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資本主義在荷蘭人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歲月中發軔,從宗教和王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荷蘭新興商業資本,隨著葡萄牙、西班牙人的海外擴張腳步,在亞洲建立了從印尼到日本的商業王國。 在此之前,隨著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東來,中國人、日本人和歐洲商人之間開始出現了互動,這種互動又因後來居上的荷蘭人的加入而愈演愈烈,最後在東亞形成了以台灣、福建和日本九州為核心的三邊貿易,並由此開啟了台灣近代的歷史。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

湯錦台  著
如果  出版
2013/03/04 出版

海上的閩南人,曾經手握歷史鑰匙,把東亞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沒有閩南人創建的海外據點,鄭和的船隊就無法七下西洋;沒有閩南人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往,歐洲人就無法進入亞洲!看閩南人如何縱橫海洋,走入世界歷史的舞台,把海上絲路、鄭和下西洋、歐洲人東進交織成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故事!在世界發展史上,有一個被後人稱為「閩南人」的漢人群體,曾經對創造人類的海洋文明和推動東西方海上交往,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宋朝開始,住在福建南部的泉州人便積極南下南海諸國,與東來的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貿易聯繫,打開了閩南地區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甚至是與非洲東岸的遠洋交流。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一個跨越印度洋、連接南中國海並直達台灣海峽的龐大海上商圈形成了,帶來的不僅是貨物的流通與財富的創造,還促進了佛教與伊斯蘭向中國的傳播。並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中華文明的對外流傳。可以說,沒有閩南人早期在海外各地的活動據點,就沒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可能性,沒有閩南人先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就不會有後來歐洲人繞過非洲打開東來亞洲航線的知識基礎。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的東來,人類文明從此進入了全球性強權爭霸的時期,也促成了世界財富的全球性流轉。閩南商人在沒有政府後援的情況下,以民間之力,機敏地投入了這一波新的全球性競爭,利用葡萄牙人占據的澳門,將瓷器和絲綢源源出口歐洲;從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手中,賺取了作為世界通匯的大量白銀;與荷蘭人、英國人結合,建立了從印尼到整個東亞的貿易商圈,進而打開了台灣與世界的接軌和確立了台灣的漢人主體社會。閩南人向外拓展的足跡奠定了今日東亞貿易的基礎,也創造出許多偉大的故事,這是屬於閩南人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閩南人的海上活動,不僅引領東亞進入世界,更是大航海時代的先聲!※【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公開】隨書附十七世紀華人繪製的明代航海圖,具體呈現閩南人當時驚人的航海成就!(海報尺寸:寬42 cm x 高62 cm)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簡明臺灣圖史【全新增修版】:從區域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台灣史

石文誠  著
如果  出版
2012/12/04 出版

一本輕鬆讀完的臺灣小史!從史前時代到清朝,從日本時代到臺灣解除戒嚴。本書用最簡短的文字,簡述臺灣史的輪廓,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輕鬆掌握臺灣歷史的主要發展脈絡。本書六個章節,將臺灣歷史大致分為五個時代段落,從史前時代,歷經大航海時代、清朝和日本時代,一直到戰後臺灣解嚴,依照時間的順序,簡述臺灣歷史。並依照臺灣多變且特殊的地理環境,獨立一章,描寫各個區域的獨特歷史發展概況。精美彩色的插圖,每張圖都是一則臺灣史小常識。章節末頁並附上大事記年表,讓讀者輕鬆掌握臺灣史上的大事件。※最簡短、最輕鬆、最好讀的臺灣史※圖文並茂,每張圖都是一則臺灣歷史小故事※第一本從區域地理環境的角度看臺灣史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全新增修版)

黃智偉  著
如果  出版
2011/08/25 出版

省道台一線,俗稱縱貫線,是最早在地理上把台灣連成一個整體的道路。循著這條歷史最悠久的「古道」,三百多年來的台灣將一一呈現眼前。俗話說南來北往,但這句話在早期的台灣並不適用。東西向的河流是台灣的天險,從台南前往台北,比坐船到廈門還要難上許多。那麼,帶有挑戰歷史與地理侷限的南北向縱貫道,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吳密察 專文推薦本書榮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獎!縱貫道,台灣最早的一條古道,也是最早在地理上把台灣連成一個整體的道路。雖然未見諸明文,但它卻一開始就被清朝設定為「官道」,不僅主要官府衙門全都集中在這條道路沿線,而且島上陸軍至少有八成兵力是駐守在這條道路上的。這條官道,是幾百年來台灣各種資源流動的大動脈,也是政府統治力量的展現。它就是今天省道「台一線」的前身。「路是人走出來的」,縱貫道南起枋寮、北抵雞籠,這條貫串整個台灣西部的重要道路,在地表上所呈現的樣貌,卻和一旁的田間小路沒什麼分別,甚至有時還更糟糕。馬匹不能走,車輛不能通,唯一能倚靠的就是行人的雙腳,碰到河川暴漲,還常要一連數天等待水位下降才能通行。台灣縱貫道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逐漸一段段成形,而且在每一段道路背後,都隱藏了許多代表台灣生命力的奮鬥故事,一直沿續到今日。在二十世紀以前,台灣的交通由水路、旱道交織而成。從政治力、軍事力,到商品的交換、資訊的流通,都必須藉由這個運輸網絡,才能夠暢行無阻。瞭解清代台灣的道路系統,是另一個認識台灣的途徑。本書詳述台灣縱貫道形成的歷史,先民篳路藍褸的精神,和十九世紀前幾次重要的縱貫道大旅行,為讀者開啟另一扇發現台灣的窗。探究台灣真正的第一條「古道」,了解台灣歷史的另一個面向!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鄭維中  著
如果  出版
2006/10/02 出版

歷史像一面鏡子,它照映真實,卻呈現出一種虛幻的影像。所以,十七世紀的西方歷史學家便常用這個比喻,指出「歷史既是實像也是虛像」。於是,如何在虛實之間看懂歷史,就成了一門技藝。  三百多年前的福爾摩沙,在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這個事件上,意外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重要討論話題。各式各樣的討論,也引出各種資料的記載和收集,於是,一種西方人眼中的台灣身影,在各種目的與需求下,逐一被炮製出來。這其中有客觀的紀錄、有對異教徒的惡意想像,也有為了滿足其各自的權力關係而製造出來的論述。這些紀錄,都在歷史這面大鏡子中,相互映證,彼此影響,而逐漸構築、「製作」出對我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身影。  本書作者從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出版的書籍中,找出二十幾本重要的東方見聞錄,從這其中,耙梳出點點滴滴的福爾摩沙知識累積成形的過程,以及他背後所牽扯到的西方殖民帝者間的複雜的權力糾葛。如果我們說這一過程是當時西方人,在一百多年間,建立其福爾摩沙東方學的知識軌跡,也無不可。  在那各式各樣的描述中,台灣曾被視為傳教的伊甸樂土,原住民被比擬為希臘羅馬的古代城邦,連所繪製的人物插圖都帶有希臘人的味道。某些紀錄用不可思議的語氣記述台灣人視吃鹿肉為長生不老的標誌。一位德國的士兵對台灣神明特別感興趣,在他的日記裡,媽祖是一個守貞的處女;關公是中國服飾的發明者,手下有個黑人;齊天大聖是一個飛賊、哪吒是地牛神的同伴。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的國際頭條事件,餘波蕩漾了兩年多。當時歐洲有個金髮碧眼的年輕人,出來聲稱是福爾摩沙王國的臣民,構築出一個幻想的福爾摩沙王國,還出版了兩本專書。但這背後有不同教會之間的權力鬥爭在為這個虛構的事件推波助瀾。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台灣雖然地處一隅,但從來不曾被遺忘,這些留下福爾摩沙身影的西洋書與歐洲歷史交雜在一起,成了另一個新的故事。例如那個金髮碧眼年輕人幻想出來的福爾摩沙國度,對《格列佛遊記》等幻想文學有相當的影響,《亞洲指南》、《新舊東印度誌》等對異文化的記述與反省,也恰恰配合了歐洲當時的啟蒙運動大潮。  歷史是虛幻也是真實,我們在歷史中看見自己,也構築自己,這二十餘本西洋古書構築出來的系譜,恰恰告訴了我們這個故事。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