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載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名香港高級警官的傳奇際遇,透過輕鬆幽默的手記和一百一十幀珍貴照片,您可飽覽鮮知而想知的警方人世百態,包括防暴隊是如何佈陣,以及「一哥」座駕內的保安設備等等;並從獨特的角度和典型的環境,去領略昔日香港警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們看上去很壞? 他們不喜歡讀書所以一事無成? 他們晚上不在家便是去蒲(遊蕩)? 你,覺得他們是「邊青」(邊緣青年)? 造成青年問題的,不一定只是青年自身,還有社會及家庭問題──有甚麼土壤,就會開出甚麼花朵。 三個青年問題工作者訪談: 剖析年輕人於社會中面對的困難,以多角度看香港年輕人。 十位「過來人」故事: 曾經入黑社會、吸毒、墮胎、偷竊、遭虐打或入獄的他們,現在是歷奇、滑板及街舞導師、社工等等。他們透過協青社找到感興趣的事,看到自己的價值、生命中的美好,再以生命影響生命。 他們,不是邊青。
這是一本探討應用倫理(或稱「社會倫理」)的書。倫理學是以「應該怎樣做人」為課題,所謂「應用倫理」,就是把倫理學的思考應用在一些具體的生活及社會問題之上。   本書先以理論為起點,探問「何為道德」,「是非標準何在」等問題,繼而深入討論一系列具體的道德爭議,其中有對個人道德的省察,也有對個社會制度的思考;最後,回顧有關道德爭議的性質,結合道德價值的根本問題,並就傳統價值體系(特別是儒家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意義,作出深切的反省。
「武」乃合「止」、「戈」二字而成,可見真正的「武」不只是暴力與流血,而且要止息干戈,停止戰爭,為人類社會帶來和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礙於缺乏文字記載,不少武林事蹟,皆屬口耳相傳,往往真假難辨。可以肯定的是,從明清時代起,不少門派向南傳播,先是駐足廣東一帶,及後再移師香港。戰後香港武館林立,彈丸之地一度成為武林重鎮。 武林宗師也是凡人,同樣需要營生和面對不同的現實問題。戰後香港開設武館,是否需要接受各門各派的挑戰?武館是否如一般市民所認知的,是罪惡的溫床?擂臺是否武林中人的英雄地?以上種種,作者將嘗試拆解。 本書特別強調武術與香港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一方面是轉變中的社會對武術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是武術也影響?香港的社會生活,武術漸漸融入一般市民生活之中,發展成今天老幼咸宜、有益身心的體育運動。
香港應當發展政黨政治嗎?這是一個香港政治發展無法迴避的問題。本書指出,回歸後香港政治環境的「亂象」,其根本原因在於現行的「半政黨政治」制度安排限制了香港政黨發展的空間,卻又無法找到有效的替代機制來容納現有的政治力量,這就導致政黨只能向立法會,甚至是街頭政治尋求發展空間。要破解當前的政治困局,實現良性政治,需要轉變理念,從不同的制度層面來鼓勵和規制政黨發展:1 在憲制安排上,達成「真普選」與國家安全的平衡,透過「雙普選」來使政黨逐步獲得核心的政治權力;2 在選舉制度上,逐步採取單議席單票制與現行的比例代表制並行的混合制,並同步選舉行政長官與立法會,從而改變現行制度不利於大黨的現狀;3 透過制定政黨法來確立政黨的地位和功能、完善政黨註冊、政黨的公共資助等制度,並確立政黨競爭的基本規範。只有對香港政黨政治的制度安排進行這種全方位的改革,才有可能使香港政治駛上良性運行的軌道。
本書由多位香港本地法學教師和律師協力編寫而成,特點是用詞規範、論據充足、觀點清晰、案例典型、闡釋透徹、深入淺出。 本書內容共分十八章,全面地介紹整個香港法律體系,範圍包括法律制度、訴訟法、證據法、憲法性法律、行政法、刑法、合約法、民事侵權法、房地產法、房地產轉讓及租務法、信託法、繼承法、家事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商業組織法、僱傭法、稅務法,乃至涉及內地的民商法律事務。作者結合典型案例作準確扼要的闡釋,當有助讀者增進有關的法律知識。 本書自1999年問世以來,連番再版,廣獲肯定和好評。茲因應香港法律發展的新情況,又在內容上作了大幅度修訂,並新增了〈商法〉、〈稅務法〉和〈涉及內地的民商法律事務〉三章。書末附錄〈關鍵詞(英漢對照)〉及〈與香港法律和法制有關的網站一覽〉,方便讀者參考及延伸閱讀。
本書以2014年「佔領運動」和2015年特首普選制度本地立法失敗為開篇,解析了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當前困局的心理、社會、政治和歷史脈絡,這包括: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方針所存在的觀念偏差和在國家政治認同方面所面臨的困難處境,「港人治港」投入實踐之後所面臨的政治隱憂,以及在高度自治原則下,作為中國的特殊政治邊陲,香港在管治上面臨的結構性困難。 當五十年不變的期限來臨之際,2047年的香港何去何從,將直接取決於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央政府與香港社會之間是否能夠重建政治信任。 本書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兼具政治學者和中國年輕一代知識菁英的雙重身份,以其理性和敏銳的筆觸,為所有關懷香港未來的人打開全新的政治想像空間。
本書由協成行發展有限公司策劃,主要以黃竹坑的工廈活化為主題,同時講述了黃竹坑發展的歷程。結合口述與文獻資料,本書以八個關鍵詞組織全書內容,分別是河谷平原、古村落、早期建築、工業區、公共房屋、休憩與娛樂、商貿區及活化工廈。順著這八個關鍵詞,讀者就能由黃竹坑的遠古年代一氣呵成地走到今天:先從地理環境與古老聚落入手了解早期建築的時空背景;然後認識黃竹坑工業區、公共房屋及休憩與娛樂設施之間的互動發展;最後看到黃竹坑如何在開闢商貿區及活化工廈的政策下注入新動力。
一個家裡擠進兩國人和一段僱傭關係,環境上親密,但心理上陌生。 外傭,離鄉背井,來港工作,她們每一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書就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以及了解歷史及家庭結構下,菲傭的生命/生活軌跡。
本書是《易經》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起同類著述,創獲良多。而增訂本又在原有佳績的基礎上更上層樓:   第一,真正解決千年未決的《易經》作者與著作年代問題。關於《易經》的作者與編撰時代,二千餘年一直爭論不休。本書經深入探索後,以充分的理據證明:《易經》草創於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而著成於西周後期「共和」時代(公元前841-前828年),其作者就是「共和」時期最高執政官之一的召穆公虎。這一發現為深入認識和透徹理解此一稀世奇書開闢了全新的途徑。   第二,辨明《易經》的特質及其現代應用價值。《易經》是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它蘊含淵懿微妙的哲思,表達敬德、重民的治國理念,保留了不少商、周史實,盛載大量的上古文化遺存,對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可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和發人深省的啟示。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今天據以占問、預測,有時仍相當準確,似乎確有「天機」隱存其中。   第三,運用了最新的資料和研究方法,糾正古今學者斷句、標點、解讀的不少訛誤。在《易》學史上,作者首次運用音韻、語法、義理、象數、考證、占筮多元結合的方式,並利用近年豐富的出土材料(包括戰國楚竹書、馬王堆漢墓帛書以及其他簡帛佚籍等),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研究,糾正前人不少訛誤,使號稱中華文化之源的《易經》之面目,豁然呈露於人前。   第四,每卦有「語譯」、「注解」、「分析」幾部份,有時兼舉「筮例」。見解精到,言之有物,貼近人生,關注現實,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   在近年各類有關《周易》的著述中,誠為別開生面、新意迭出、探驪得珠、成果豐碩之作,適合社會各界人士閱讀。
工廈,一處陌生和熟悉的地方,一個集新舊作業的工場,一幢披掛殘舊外牆的建築,一件促成城市經濟的組件,一室室爆發著創意的空間,一樽樽承載著人情的埕子…… 訪者嘗試深入工廈,於工廈人的工作室中遊走,透過訪問工廈內的不同創意單位(包括音樂演出場地、手作/設計工作室、室內滑雪場……等不同範疇),在不一樣的城市天空下,細味工廈人的故事……看看城市除了經濟發展外,仍潛藏的多元價值的精神……
近乎每日一宗的虐貓案、海灘挖蜆「親子樂」、二級保護動物玳瑁險被煲湯、中學生玩死倉鼠扔進廁所沖走「滅屍」、主題公園海豚突撞牆、私家車超速撞死牛、社區發展令野生動物無家可歸…… 這樣的新聞無日無之。動物的生命被視為次一等,不被重視,有些人甚至視小動物為玩具。大部份殘忍對待動物的行為其實源於無知;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意無意地,成為動物殺手。 就如大嶼山牛群原為耕地牛,世代在此生活。城市發展後農地荒廢,變成村屋,牛隻被遺無以為生,成群結隊在島上生活。此地本為牛家,卻被往後搬來的人霸用,並冠以阻礙之名,硬要牠們遷離,任由他們流落他鄉找不到棲身之處…… 本書探討動物於人類社會是否能夠享有某種程度的權利,希望帶出討論,進行動物維權的教育;內容由二犬十一咪所主持的網台節目Animal Panic而來,加上阿離及阿蕭兩位作者作資料收集補充執筆寫成。 第一部份評述香港社會對動物的處理方式及態度,所涉題目包括大嶼山牛;新界東北發展對生態的影響;城中雀鳥的無立足之地及生態攝影帶來的破壞;龍尾灘上的稀有物種因該灘發展將會消失;寵物工廠及流浪貓狗所身處的不人道環境。 第二部份引述外國學說,探討動物倫理、道德、福利,討論的依據。有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哈爾‧賀札格的《為甚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等,涉及動物維權的深層次討論。 第三部份以較人性化的個案為結,如二犬十一咪照料蝌蚪的經歷;南丫島義工打造島上貓天堂的故事;葉漢華拍攝街貓過程中與街貓建立的感情;義工傾盡全力拯救流浪狗及導肓犬、動物醫生為人與動物搭建橋梁的故事。 
《淺談香港仲裁法》是一系列以法律為主題的叢書的第二本。系列將邀請法律專業人士,就各法律專題作深層次思考,並以淺白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探討及剖析,讓每位讀者能從宏觀、實際及全面等多角度去認識各個有關專題,並能對現今的社會、生活作出反思。「仲裁」是按爭議雙方意願所成立的一個獨立評核機構,目的是進行審理並為案件提供一個經過理性分析的裁決,機構的成員是仲裁員。仲裁員不一定由專業的法律人士擔任,任何人只要持公平、耐性和開放的態度,經努力後也可成為出色的仲裁員。作者曾擔任多年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透過其豐富的經驗及專業的知識,輔以案例,將「仲裁法」全面及簡要地闡釋出來,冀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非但學到有關的基本知識,更能在有機會處理案件時,將之善用,以達致有效而符合經濟原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