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SACOM作為地標:中港兩地「工學聯合」行動經驗

台灣社會  出版
2023/06/30 出版

本書為SACOM成立以來的重要運動經驗的整理和總結。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的命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已經密不可分。SACOM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並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勞工運動的一股重要力量。十八年腳踏實地,SACOM通過「跨國資本-地方政府-消費者-農民工」這四位一體的分析框架和運動方向,成功推動了香港學生參與中國內地的勞工運動。在運動策略方面,SACOM利用企業社會責任向跨國資本施壓、利用媒體進行全球範圍的社會倡議等方式,開創了反血汗工廠的新的可能性。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4期

台灣社會  出版
2023/04/30 出版

【學會簡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籌備於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的時空背景,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成立台灣第一份批判性的學術刊物。成立二十多年來,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進行研究討論,至2013年6月共計出刊91期。《台社》堅持學術論述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而非學究的冥想,因此各期討論主題皆涉及台灣關鍵的社會現實與矛盾,包括民主化、分配政治、全球化、移民/工、階級、性別、國族……等等,是立足台灣的華文國際刊物,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累積中,已經成為華文世界最有影響像力的學術刊物,並多次獲得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獎助。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擘劃於戒嚴時期,誕生於80年代社運烽火之中,多年來《台社》持續力耕批判學術,在廣大中文世界中應屬獨特。關懷在地、立足區域、面向世界,賡續並創新批判傳統,是這個刊物繼續前進的動力與願景。 網址:https://www.taishe.com.tw/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本書以中國大陸一些關切民眾生存、精神問題改善或直接投身社會實踐、鄉村建設的人文知識分子,在2021年這一年中圍繞「理想主義的挫折與重建」的系列討論、活動為依托,編著而成,與台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31《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的關切和思考有著延續性。可以說,「理想主義重建」是“「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一個討論環節,也是一個具有迫切思想-實踐指向的問題聚焦。有意味的是,這一有著很深中國大陸當代史和當代生活語境的「理想主義重建」討論,是由賀照田寫台灣作家陳映真的文章〈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2010)點燃,且綿長、有力地打開的。通過在今天傳遞台灣七、八O年代歷史中生成的思想、精神資源,這本書期待能為兩岸看起來表層相當不同,實則深層有著非常相通煩惱與關切的朋友們,能藉此深探進彼此的內心,建立可相互扶助、相互共振的思想與精神空間,並使之成為不斷生成能讓自己向前,也有助於時代向前的力量空間。為此,讓我們再次注目本書對「理想主義重建」應有的內涵與路徑的強調︰如何把我們對人、對社會的關心真切落實下來?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創造國族︰羅摩誕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台灣社會  出版
2021/04/30 出版

閱讀本書,或許會發覺南亞次大陸這個陌生的地方,原來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平日覺得理所當然的自身身影後,那隱藏暴力的影子。借用南亞的眼睛,可以看清楚我們自己……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當地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清真寺,被宣布為踐踏在印度教羅摩神的誕生地上,遭到數萬湧入的群眾暴力拆卸,事件在全國各地引發社群衝突,造成至少兩千人死亡。1992年12月發生的事件是獨立後印度政治上的分水嶺,改變了全國許多地區的社群關係,甚至城市發展的紋理。對於許多人來說,拆除事件是難以回復的創傷,一個時代就此過去,無法再回頭。本書重新敘述了當地居民在事件中的經驗,挑戰了我們對於宗教社群衝突的既有理解。這一系列事件,正是一整個世紀以來,創造一個「真正」的國家與確立主要的族群,這種長期的現代化努力之下的終端產品。交織在故事中,是對於社群衝突的文化、大規模群眾暴力的本質,以及國族主義的政治心理分析。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〇年代的反殖鬥爭

李孝智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2017/07/05 出版

一二.三事件是澳門去殖民化的開始,也是現代澳門的開端,塑造了今天的澳門,也對澳門的政治、社會、民眾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以屬民研究的視野,口述歷史的方法,探索五十年前在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件,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港澳的反殖鬥爭/暴動,並處理了三個題目:文革輸入論、民族主義、澳葡殖民統治的特性,同時約略地討論了澳門回歸前夕,中葡兩國的文化政治,以及事件對於當事人的實際意義。 在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前夕,李孝智以「邊緣認知」,從事「邊緣書寫」工作,整理了報章報導的流變,訪談了十六位當事人所見所聞的親身經歷,將當時一些具體過程與細節,事件的氣氛與味道,豐富立體的感覺找回來。細緻地呈現十六位當事人的口述史,拉近讀者與當事人的時空距離,讀者得以運用歷史想像與同理心閱讀一二.三事件所提供的一些訊息,去感受歷史的氣息,消除今日因時空變換而產生種種人和事的誤解,不僅對澳門當地的生活處境、對於「文化大革命」、「民族主義」以及「殖民統治」這些大題目能有所反思,且重新思考民族主義敘述/國族歷史及文革輸入論的事件版本不合常理之處。 在一二.三事件屆滿五十周年,文章內容因應時日轉變,李孝智針對二○○○年著述文稿作一些修改的同時,盡量保持了事件的原味。本書是在庶民研究群的書寫經驗及Shahid Amin的Event, Metaphor, Memory: Chauri Chaura 1922-1992等細緻史誌重構的努力上,無疑是替東亞及其庶眾增添了非但求乾淨俐落、單調扁平的敘事書寫,保持了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多聲道及立體視野。

7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告別妒悵

趙剛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1998/11/01 出版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

趙剛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1998/11/01 出版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