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SACOM作為地標:中港兩地「工學聯合」行動經驗

台灣社會  出版
2023/06/30 出版

本書為SACOM成立以來的重要運動經驗的整理和總結。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的命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已經密不可分。SACOM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並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勞工運動的一股重要力量。十八年腳踏實地,SACOM通過「跨國資本-地方政府-消費者-農民工」這四位一體的分析框架和運動方向,成功推動了香港學生參與中國內地的勞工運動。在運動策略方面,SACOM利用企業社會責任向跨國資本施壓、利用媒體進行全球範圍的社會倡議等方式,開創了反血汗工廠的新的可能性。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4期

台灣社會  出版
2023/04/30 出版

【學會簡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籌備於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的時空背景,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成立台灣第一份批判性的學術刊物。成立二十多年來,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進行研究討論,至2013年6月共計出刊91期。《台社》堅持學術論述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而非學究的冥想,因此各期討論主題皆涉及台灣關鍵的社會現實與矛盾,包括民主化、分配政治、全球化、移民/工、階級、性別、國族……等等,是立足台灣的華文國際刊物,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累積中,已經成為華文世界最有影響像力的學術刊物,並多次獲得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獎助。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擘劃於戒嚴時期,誕生於80年代社運烽火之中,多年來《台社》持續力耕批判學術,在廣大中文世界中應屬獨特。關懷在地、立足區域、面向世界,賡續並創新批判傳統,是這個刊物繼續前進的動力與願景。 網址:https://www.taishe.com.tw/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本書以中國大陸一些關切民眾生存、精神問題改善或直接投身社會實踐、鄉村建設的人文知識分子,在2021年這一年中圍繞「理想主義的挫折與重建」的系列討論、活動為依托,編著而成,與台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31《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的關切和思考有著延續性。可以說,「理想主義重建」是“「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一個討論環節,也是一個具有迫切思想-實踐指向的問題聚焦。有意味的是,這一有著很深中國大陸當代史和當代生活語境的「理想主義重建」討論,是由賀照田寫台灣作家陳映真的文章〈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2010)點燃,且綿長、有力地打開的。通過在今天傳遞台灣七、八O年代歷史中生成的思想、精神資源,這本書期待能為兩岸看起來表層相當不同,實則深層有著非常相通煩惱與關切的朋友們,能藉此深探進彼此的內心,建立可相互扶助、相互共振的思想與精神空間,並使之成為不斷生成能讓自己向前,也有助於時代向前的力量空間。為此,讓我們再次注目本書對「理想主義重建」應有的內涵與路徑的強調︰如何把我們對人、對社會的關心真切落實下來?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創造國族︰羅摩誕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台灣社會  出版
2021/04/30 出版

閱讀本書,或許會發覺南亞次大陸這個陌生的地方,原來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平日覺得理所當然的自身身影後,那隱藏暴力的影子。借用南亞的眼睛,可以看清楚我們自己……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當地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清真寺,被宣布為踐踏在印度教羅摩神的誕生地上,遭到數萬湧入的群眾暴力拆卸,事件在全國各地引發社群衝突,造成至少兩千人死亡。1992年12月發生的事件是獨立後印度政治上的分水嶺,改變了全國許多地區的社群關係,甚至城市發展的紋理。對於許多人來說,拆除事件是難以回復的創傷,一個時代就此過去,無法再回頭。本書重新敘述了當地居民在事件中的經驗,挑戰了我們對於宗教社群衝突的既有理解。這一系列事件,正是一整個世紀以來,創造一個「真正」的國家與確立主要的族群,這種長期的現代化努力之下的終端產品。交織在故事中,是對於社群衝突的文化、大規模群眾暴力的本質,以及國族主義的政治心理分析。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產業政策的角色

瞿宛文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2020/03/31 出版

《中國產業的發展模式》呈現作者近十多年來對於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探索,且聚焦於產業發展。此書沿續結構學派對自由市場論的挑戰,著重探討產業政策的角色,並重視路徑依賴以及中國大陸超大規模所帶來的制度特色。具體探討包括以個別產業研究(汽車與鋼鐵業)為基礎,從而歸納出中國產業發展模式的特色,例如中央地方博弈下的多層級產業政策模式等。此外,也提出對於後進地區社會科學本土化以及研究方法的省思,討論後進地區的學者要如何主動地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多元地運用西方理論,而非僅是跟隨西方趨勢。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延光錫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2019/06/30 出版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是一本在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脈絡中所進行的實驗作。此書從區域的視角出發,將分享殖民、分斷、冷戰和後冷戰的歷史經驗的南韓和台灣,視作相互參照的對象,並通過台灣的陳映真(1937-2016)和南韓的朴玄埰(1934-1995)的相互觀看,試圖打開超克現成知識體系的階序和分割之新的討論空間。尤其,在此書摸索與去殖民/去帝國的多元世界相配的知識實踐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竹內好的「作為方法的亞洲」、溝口雄三的「作為方法的中國」以及陳光興的「去帝國」成為支撐此實驗的核心思想資源。換句話說,若沒有20多年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所形成和深化的相互參照網絡以及歷史思想資源的累積,那麼此實驗根本無法進行。不過,對於1990年代末後冷戰局勢下,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需求而起步的亞際文化研究,此書亦是一個檢驗其20年的成果和侷限的試金石。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簡體字版)

1980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潘曉討論」,是要深入理解當代中國大陸人精神身心狀態所由來的關鍵性歷史事件。賀照田歷經11年醞釀寫成的「潘曉討論」研究〈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所以在2016年中完成後,引發大陸學界持續的關注和討論,首先由於文章所處理的「潘曉討論」重要,同時也因為賀照田這篇文章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把握方法和思想探索方式。台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便由〈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和這篇文章及賀照田相關研究思考所引發的餘暘、莫艾、何浩、薛毅、倪偉、董麗敏的分析思考所構成。通過《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一方面讀者可由之進入——局外人通常極困難進入的,與精神身心緊密相關的——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內在去感受、理解,另一方面讀者也可由此書清楚看到,為深入把握住所處身的歷史和現實,大陸知識人充滿著緊張與焦慮的認識論反思,方法論探尋。這也是《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為什麼於2018年6月在本社出版後,很快在大陸學界引發認真關注的原因。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中心、重慶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等學術機構都組織了關於此書的專門討論。其中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研討會,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開放時代》雜誌社、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多學科的視野」工作坊,更是集合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教育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學者,就人文知識思想的反思和再出發問題作了非常展開的討論。《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即是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這兩場精彩討論中的部分文章為主體編成的文集。這些文章涉及對文化研究、台灣研究、文學、心理學、倫理學、中國哲學與思想等領域知識狀況的反思,和有關認識論問題的深入探討。這些充滿緊張的思考朝向著「新的知識研究意識、思想開展意識」的目標,具有超出專業領域的意義。讀者可以感受到在「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思想激盪下,大陸知識人為使自身知識工作真能有效介入時代現實境況、與人的精神、身心產生真切關聯,從多個方面展開的真誠反思與摸索。對上述作者的思考起到重要觸發作用的賀照田兩篇新作也收入文集。兩文討論了中國大陸1960年代家喻戶曉的人物雷鋒和今天大陸內地鄉村一個年輕媳婦的故事,分別涉及革命時期成功經驗的真實意涵和今天條件下普通人精神身心狀態的改善可能,與「潘曉討論」文章一道構成賀照田探究當代中國大陸精神身心問題的研究系列。文集近四萬字的後記具有重要價值。作為對兩部文集多位作者思考的回應,賀照田首次回顧了自己的精神史研究與當代大陸思想、知識、現實狀況間的深切互動關係。他首先講述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為能更深認識歷史現實而不斷自我克服、突破的過程與經驗。為突破「生命軌道過於被學校、學院、專業從事束縛」的狀態,他從自己最先立足的文學、學術史、思想史跨入政治史領域,鍛造面對世界、深入歷史現實中極具挑戰性部分的能力。在強烈現實經驗感受的累積衝擊下,2004年末,他對當代中國大陸知識思想狀況進行了一次清理,由此確立的思想關懷和知識方向,使他開始進入當代精神史和「與精神史關懷緊密結合的社會史」領域,這新的經驗又使他對思想史、文學史、政治史、學術史產生出新的理解。這些積累,結合後記中他有關大陸當代社會發展、政治、經濟、思想狀況與基本實踐規劃展開過程的洞察,構成他精神史研究的視野與研究意識的生成場域。賀照田指出,精神史研究需要深入問題現象所由出的歷史-社會-制度-觀念機制,同時,他的精神史研究所以更多倚仗社會史而非思想史、政治史,所以採用「精神史、社會史交互為用」的方式,旨在突破有關社會的常見解釋脈絡,突破「從社會和政治、經濟、思潮、制度的關係等角度」對社會史的觀察、理解與評價,使知識工作在新的意識和路徑中更有效深進社會現實;圍繞這一方向的努力,並且是特別關聯著當代中國思想史、政治史的不理想狀況及其給精神、社會場域帶來的後果、挑戰來展開的。從此角度審視,「精神史、社會史交匯場域的認知突破,實際具有可引動當代中國大陸更廣泛知識思想、實踐領域調整乃至變革的能量」。這篇後記蘊涵豐富,可視為當代大陸知識者與所身處的歷史、現實、思想、知識狀況相搏鬥,經深切的自我改造、艱苦探求而生成的探索經驗,閃爍著深摯的精神、思想光華。讀者由此也可更真切感受文集眾多作者的思考、體會與摸索狀態。本書不僅可以讓台灣讀者從當前中國大陸知識思想界的角度,細膩地認識當代中國大陸所面對的問題,體會年輕知識分子的苦惱與他們尋求出路的摸索,也為思考台灣自身的問題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更值得台灣讀者參考的是,如何藉這樣深入的認識過程,更貼近地感知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感覺狀態的變化,以破除目前對於中國大陸乃至台灣自身的僵化理解,進而伸進彼此真實的苦惱、尋找兩岸良性互動的基礎。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告別妒悵

趙剛  著
台灣社會  出版
1998/11/01 出版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