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父」、「國語」, 台灣人知多少? 我們對於代表著流亡符號的「國慶」、「國號」、「國旗」、「國歌」……, 是否應該有所檢討而思變革? 若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台灣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其實是沿用那個蔣介石所說的「已滅亡了」的國家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這些都是流亡政權的符號,還蘊含著「一黨專政」的意涵。 1949年底以後,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形成了兩個各自發展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台灣這個政治實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獨立存在至今。我們有必要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做全面性的理解。進一步讓台灣能以正常的現代民主自由國家的身分走進世界,盡全民之力避免以中國流亡政權的性質被併吞到專制中國。否則,這將是一大悲劇。 本書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提出歷史的追蹤、理解與檢討,也提出變革改易的方案與討論。
李筱峰最後一本政論集自從高中時代因狂熱閱讀課外書籍以來,我從一個法西斯狂徒覺醒過來,開始成為一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追尋者。進而開始奮筆疾書,諤諤直言。……好不容易熬過了凜冽的軍事戒嚴時代,以為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將有一片清明景象。然而,……積重難返的社會大眾,依舊難改其深層結構的奴性;七十年前心理學家佛洛姆所指陳的「逃避自由」的心態,依舊在受虐性格極深的台灣人身上揮之不去;「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依然在台灣人民身上集體發作。不過,再怎麼失望,都還不敢絕望。我決定少寫政論,不是要完全歸隱山林,而是決定漸漸離開政論的跑道,回到歷史論述的途徑。在告別政論跑道之前,我把這兩、三年來發表的文章結集成冊,一來以資紀念,二來借供二○一二年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大選做為戰備,三來也為台灣歷史做見證。──李筱峰(摘自本書作者自序)
日本國會生態大公開我的國會秘書生活充滿著:初次見面的政界大老,活生生的「首相本人」,到各委員會、國會旁聽,或是黨內各式各樣會議的代理出席……忙到眼睛都花了,但又很盡興。日本國會生活圈,可以說是一個以國會議員為圓心旋轉的大舞台,舞台的幕後有一大群議員秘書,以及供給生活上需要的各種職員、公務員,浩浩蕩蕩。大舞台上的舞檯燈,照在身為閃亮主角的國會議員身上。生活圈的裡與外,就像是灰姑娘身上的美麗晚禮服、馬車、車伕,在十二點魔力失效後突然回歸到莫名的現實,界線很清楚。作者在日本就讀研究所時,偶然的獲得日本國會議員秘書的實習機會,之後成為正職秘書,展開一段大約兩年的日本國會生活,看到日本國會特有的生態,那裡有可以讓我們反思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取法的所在,因此她以輕鬆的方式,寫出這段經歷,希望以看故事的角度,帶領讀者進入這個普遍被認為嚴肅的議題。本書特色1. 日本國會議員助理的親身經歷,日本國會生態的第一手紀錄。2. 輕鬆、幽默、有趣,有別於一般描寫政治生態書籍的嚴肅,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瞭解日本國會的運作與日本社會現象。
台灣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還是有她可愛的地方。當我在國外時,總會想著她的好。當我看到外國文化比台灣良善時,也總是會思考著台灣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與否,往往在於教育上的價值觀。而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分數與學歷,嚴重扭曲了價值觀,也導致了許多我們不能接受的文化現象。雖然這本書中檢討了很多台灣的問題,也舉國外的例子做對比,但並不表示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西方先進國家也是歷經了多年的經驗與改變,才換得了所謂的先進與文明。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是個樂園,而台灣是我們棲身的地方。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就讓我們回到小時候最原始的初衷,找回讓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希望。找尋根源,打造良善、進步公民品格的生活教育美學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從無憂無慮的鄉下小孩,到因為遭受欺負而不想上學的國中生,到成為田園小學老師,再到澳洲留學的博士生,從這一切親身經歷當中,作者對於台灣的教育、社會與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重視成績、不重身教、貪求近利、雙重標準、缺乏美感……,這些都是台灣當前社會亟須討論與思考的課題。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讓台灣的社會更加成熟,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幸福更加滿點。【本書特色】1. 從小處著手,構築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公民品格書。2. 提升台灣向上力量的生活教育美學。3. 從生活細節中找尋進步因子取代墮落根源,不含教條意味的勵志書。
王世榕出使期間,在瑞士經歷十個人為此案離奇死亡的世紀大案——拉法葉艦案的訴訟審判,從種種台灣的外交困境,更去思考在活力與混亂之中,混沌與秩序之間, 台灣如何發展?如何邁入秩序?如何迎向全球化潮流? 2002 ~ 2008年,王世榕憑藉豐富的涉外經驗,奉派擔任台灣駐瑞士代表,六年期間,歷經拉法葉艦案瑞士帳戶贓款的審理、尋求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的努力、台瑞雙方承認駕照,以及台瑞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杜防逃稅協定等重要外交事件;在台瑞雙方沒有正常的外交關係下,處理這些重大的外交業務,作者發現,來自國內媒體與官僚體系的壓力,竟然比瑞士方面執行「一中政策」更具阻撓力,也感嘆台灣年輕外交官的活力與創造力,可能要在僵化的官僚體系中被埋沒,因此將這六年的駐瑞士經驗撰寫成此書,期待能發揮實質上的影響力,提升台灣在國際外交上的能見度。本書特色◎拉法葉艦案在瑞士法庭的審判過程與各方角力,首度完整曝光。◎我國第一線外交人員的工作實錄,直言國內體制的官僚作風經常扼殺外交人員的鬥志,希望能藉此引發反思,從事改革。◎前台灣駐瑞士代表回憶錄,闡述六年駐外經驗,點明台灣在面對國際困境時該如何因應。
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台灣的主權、民主與自由人權再次面臨嚴重危機,李筱峰教授在這段關鍵時刻的觀察與見解,捍衛了台灣無比珍貴的民主價值,要與理性而堅定的台灣人一起守護台灣的未來。2007到2009,台灣經歷了立委與總統兩大選戰,國民黨舊有的黨國勢力,在運用其長期掌控的媒體助攻下,輕易醜化了以台灣為主體的執政政府,粉飾了其侵佔國產為黨產、整肅異己,以及已從反共變節成聯共制台的本質,全面復辟成功,迫使台灣的國家主權、民主與人權面臨巨大的考驗。面對這樣渾沌不安、是非不明的政治、社會局勢,李筱峰教授仍秉持其對台灣的濃烈情感、一貫犀利的歷史家之筆,穿透國民黨黨國勢力與媒體聯手構築的虛假帷幕,看進謊言背後的真實,也激勵真心熱愛台灣的人,發揮「雖七百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繼續為捍衛台灣的主權打拼,永遠與民主、自由、人權站在同一陣線。本書特色:1.堅持以台灣人為主體,評論政治時事,檢視政客與媒體的權謀操弄。2.解析新舊黨國之間的變與不變——國民黨如何從顯性威權到隱性威權,從反共到親共。3.從歷史縱深剖析主權、民主、自由、人權的重要性。4.從媒體寵兒之藝人富商們的向錢看齊,點出台灣社會價值觀與國家認同錯亂的根源。5.比對馬英九的前後談話,拆穿包縛其身的華美包裝紙。6.以愛深責切的心情,直指扁家弊案對台灣人的傷害。
彭明敏、張炎憲、羅致政共同推薦列強的政治角力如何造成今天台灣的處境?如何牽動台灣國際地位的發展?台灣主權問題不但在國際間有爭議,在台灣內部也有爭論,其立論根據,最常提及的有兩項: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的規定。然而,在這兩大歷史事件的發展期間,強權角逐的許多曲折與內幕,過去都被隱瞞或忽視,就如台灣歷史被隱瞞與忽視一樣,使在台灣受教育長大者所看的世界是威權統治者刻意扭曲的畫面。 本書作者為資深的媒體人,長期派駐於美國華府,對於台美兩國的內外政治鑽研已久,並接觸到不同於國人的視野與觀點。本書可說是作者多年來苦心的結晶,寄望藉由具體論證的提出,讓台灣人認清「開羅宣言」被過份膨脹的事實,重新重視對台灣國際地位影響深遠的「舊金山和約」,並走出過去黨國教育下的歷史迷霧,對外勇於向國際發聲,表達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以突破中國的圍堵;對內確立民主的價值觀,提升台灣的主權意識,重新建立台灣人的信心與尊嚴、找回自我定位。本書特色1. 第一本針對「開羅會議」與「舊金山和約」作有系統整理與研究的專書。2. 作者為資深駐華府媒體人,對於台美兩國內外政治鑽研已久,掌握美國國務院陸續解密的內部文獻與外交檔案。3. 本書觀點有別於國內傳統歷史教育的論述,不但為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做出新的歷史評價,更為台灣在國際的地位問題,提出關鍵性的視野與解答。全書詳述美、英、蘇、中的外交角力、合縱連橫,讓真實的政治場景,也呈現出權謀小說的精彩氣勢。
台灣在近十年來擁有舉世稱讚的經濟成就,民主政治與人權意識亦日漸深化,所以不該再是亞細亞的孤兒,而是目前華人國家最成功的範例。本書集結人權律師魏千?於二○○○年至二○○八年,在各大媒體及學術期刊發表的時論與文章,出版成冊。全書以在野法曹的立場與熱情出發,對主流政治勢力提出批判與建言,並舉出亞洲、南非與東歐數個國家政治與修憲趨勢的發展,期望藉此能夠打開國際視野,為台灣民主、司法與人權制度的改善,提出宏觀與全面的思考。◎本書特色1. 第一本以人權角度切入的評論集。2.書中詳細介紹南非、東歐數個面對轉型正義的國家,包含他們總統對法政制度的建立、人權制度的堅持,並與台灣做一比較,讓讀者在了解台灣當代所面對的法政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能有一個更紅關的國際視野。
從史料中解開「台灣到底是不是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之謎, 辨明「民族」與「國家」的不同,並非一個「民族」只能成為一個「國家」。 媽祖、關公知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孔子說的是不是「中國話」? 本書精選李筱峰教授自一九八七年至今、且仍具有時效性的政論性文章,主要針對台灣與中國在歷史上的關係、「民族」與「國家」的不同,以及現代國家的定義等議題加以闡述,希望透過資料與事實的剖析,還原真相,以凝聚台灣人民的國家意識。 誠如李筱峰教授在自序中所言:本書的許多文章,雖然是我的舊作,可是話題仍然不失時效。我期待台灣早日能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好讓我這些文章失去時效性,早早進入歷史。 本書特色: 以一個獨立國家的人民需要擁有獨立思考為原則,精選出過去發表過、然現在仍存在相同現象的文章,並加入新發表的、針對台灣目前現象的評論,主軸在於重新闡述民族不等於國家,台灣的國民需要有獨立健全的思考,在追求經濟上的滿足時,也應該確保自己國家的主體性。
當年的孤影,今日的敏洪奎! 還記得當年以〈小市民的心聲〉轟動全台的孤影嗎? 如今他以敏洪奎的本名出現,你想知道他有什麼改變嗎? 不分統獨或藍綠,都值得來一探他如何將台灣從異鄉變故鄉! 1972年,敏洪奎以筆名「孤影」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小市民的心聲〉,除了道出當時台灣人的苦悶外,並強調「穩定勝過一切」,擯斥自由民主改革所造成的不安和動亂。此文受到國民黨政府的青睞,將之付印成書,傳閱於各機關學校,締造了百萬餘冊的空前銷售紀錄。 曾被黨外知識份子批判為國民黨打手的孤影,在事隔三十餘年後,有感於國民黨的原地踏步,小市民的心聲已昨非今是,毅然決然以「外省」身份呼籲人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潮流;他也重新提起筆,在報章上抒發其革新政治、認同國家的理念。 本書輯錄了敏洪奎針對族群和諧、國內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際觀察等四項主題的評論,不只是為三十年的心路轉折做一總結,更宣示他「不做異鄉人」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