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的權利,是對異性戀主義這一初始設定(=不公義)的明確挑戰,是當事人不斷發聲、持續抗爭後才得以爭取的。當事人並非要求社會給予體諒或「溫柔」,而是要改變僅將異性戀視為正常、普通的幻想性規範,要求承認LGBTQ+ 的平等權利。這毫無疑問是一場關於性規範的政治抗爭,是一個戰場。台灣的同志聯合女性運動、關心國家未來的廣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以及政權核心,最終在這場抗爭中取得勝利。本書記錄了這一路奮鬥的軌跡。成熟的民主,以及關心政治的眾多國民,特別是對「台灣的未來」感到焦慮的年輕人,推動這個艱難的運動走向終點。民主和人權,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並於5月24日正式生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這一天,全國有526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長期關注台灣同志運動的鈴木賢教授,也是這歷史性一刻的見證者。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鈴木賢是家庭法的權威,也是札幌同志遊行的創辦人,長期致力於推動日本同婚合法化,自2005年開始,每年來台參加同志遊行,並曾三度受邀至台大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親身參與了台灣的婚姻平權歷程,並率先於日本出版《台灣同婚法的誕生》,希望台灣經驗可以助日本一臂之力,對於同婚之於社會的影響,提供基於事實的論據,並在同婚法實施六年後推出中文版,彙整、補足法律施行後的最新發展與制度變化。他鉅細靡遺地呈現修法過程的功防和論辯,國民意識的流轉與變動,也是超過二十年的跨國同志交流最深刻的觀察。。日文版得獎記錄:第三十五屆尾中郁夫家族法學術獎 第一屆日本台灣學會學術獎 二〇二三 Asia Book Awards/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第二十九屆聯合駿河台學術獎同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台灣同婚法案的主要推動者)呂欣潔(亞洲同志人權倡議者、台灣婚權運動推動者) 阮慶岳(作家) 林昀嫺(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許秀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創會理事長、婚姻平權釋憲案訴訟代理人)黃惠偵(《日常對話》導演)陳雪(作家)陳栢青(作家)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賴正哲(資深同運工作者)鈴木賢教授以一個日本人長達一、二十年的觀察、參與、體驗與見證台灣同婚法的醞釀、催生及誕生的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獨特歷程,客觀、忠實的為台灣留下詳細的歷史紀錄,也作為日本推動同婚法案的借鏡及參考,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歷史文獻,特此推薦。──尤美女這不是一本單純講述法案的書,而是一部不容遺忘的戰鬥紀錄,也是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檔案。書中的文字做到了影像無法完成的事,它不急著抵達情緒,而是一字一句寫下那些年人們的掙扎與努力,以及議題的攻防與推進,鉅細彌遺的書寫,讓歷史的紋理得以留下,讓變革的路徑清晰可見。──黃惠偵這是一本令人感動的著作!同婚法的誕生是社會力的展現。台灣能在二○一九年通過同志可以結婚的法律,累積的是許多前輩及整個台灣同志社群過去三十年在各個領域披荊斬棘、開拓耕耘的成果。不只是婚權立法將近十年在街頭、在國會、在社會各角落遊說、推動、抗爭,也倚靠長期以來在同志人權倡議、運動組織經營、社會溝通、性平教育、性別與女權運動、藝文書寫創作、文化改造……等醞釀充沛社會力的運動土壤耕耘。鈴木賢教授以其深厚法學素養分析台灣同婚立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以長期參與日本同志運動的經驗,犀利觀察影響台灣同婚立法的社會背景,細數台灣同運長期奮鬥的關鍵因素與歷程。這種敏銳解析若非投身同運其中是不可能擁有的眼界。鈴木賢教授對日本同運的堅持與鬥志、對台灣運動現場關注的濃厚情誼,讓《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成為一本充滿生命力的動人著作,台灣讀者有幸在日文原著出版四年後看到中文翻譯的出版,很值得回顧與重新省思過去那一段驚天動地的婚權立法與三十年同運的歷史軌跡。──喀飛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透過閱讀,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領域面向。帶您辨認當前趨勢與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李安妮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張瑞昌──專文推薦當大國對峙從經貿、科技、外交領域蔓延成為全方位的價值衝突時,世界要怎麼因應這樣的態勢?AI紀元降臨,面對個資與隱私邊界越發模糊的數位環境,應如何定義人的價值?而台灣在波瞬息萬變的世事潮流中又該如何自處,找到自身定位?作者朱敬一在書中再次展現其廣博而深入的閱讀力與思辨力,透過一篇篇深刻的讀後評論,帶引讀者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諸多面向,思索、辨認當前看似當道的趨勢和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眼下我們這個堪稱快速裂變的時代,一切的生發與衰變都在轉瞬之間,讓人無所適從。作者以沉穩的筆調耕耘出豐厚而紮實的評論,不僅向讀者指出思考問題時的核心要義,更揭示了閱讀的積累在這紛亂當下,仍有其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作者耕讀千卷之精要,盡在此卷中矣。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透過閱讀,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領域面向。帶您辨認當前趨勢與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李安妮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張瑞昌──專文推薦當大國對峙從經貿、科技、外交領域蔓延成為全方位的價值衝突時,世界要怎麼因應這樣的態勢?AI紀元降臨,面對個資與隱私邊界越發模糊的數位環境,應如何定義人的價值?而台灣在波瞬息萬變的世事潮流中又該如何自處,找到自身定位?作者朱敬一在書中再次展現其廣博而深入的閱讀力與思辨力,透過一篇篇深刻的讀後評論,帶引讀者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諸多面向,思索、辨認當前看似當道的趨勢和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眼下我們這個堪稱快速裂變的時代,一切的生發與衰變都在轉瞬之間,讓人無所適從。作者以沉穩的筆調耕耘出豐厚而紮實的評論,不僅向讀者指出思考問題時的核心要義,更揭示了閱讀的積累在這紛亂當下,仍有其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作者耕讀千卷之精要,盡在此卷中矣。
臺灣正面臨全球最高地緣政治風險的挑戰,這是美中台三方博弈的結果,兩岸統獨爭議與進程則為導火線。如何拆解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以及最終能投降臺灣人民的民主、自由和福祉,需要集思廣益,及早因應。
影視產業人士必備!綜覽影視產業環節。 吳洛纓|資深編劇|、林昱伶|大慕影藝執行長|、聞天祥|資深影評人|、蔡銀娟|導演|──專序(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師|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呂蒔媛|編劇|、吳青峰|創作歌手| 於蓓華|公視節目部經理|、魏德聖|導演|、蕭雅全|電影導演| ──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洞察台灣影視產業之發展實況,根據實務上的合作架構,從劇本開發、資金募集、主創團隊建置、真人真事改編、影片拍攝製作、影視配樂委製授權、行銷發行、海外代理及IP開發等各個重要環節,深入解析影視作品之智慧財產權內涵、導演/編劇/製作公司/投資人/發行平台各方間的法律關係,與影視合約之權利義務及談判策略。援引國內外重要之影視時事爭議、法院訴訟經典案例,輔以淺顯易懂之圖解,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影視實務上常見之法律迷思,以期協助產業茁壯成長,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促使影視作品順利問世,永久流傳。 ‧梳理影視產業授權諸多合約陷阱與法條,援引案例解析著作權法裡各種判決,並佐以圖片解析,釐清複雜的法律條文。全方位解析影視產業方方面面。 各方好評推薦(摘錄) 與製作出好作品同樣重要的,是建立起建全、透明的法務系統與財務流程。其中最核心的,便是著作權相關領域。產業人士應該人手一本,反覆翻讀。——王師 智財項目與細節多如牛毛,很高興對於智財包山包海的這本書出版了(AI相關著作問題都談了),影視相關產業的人都該人手一本,當聖經來用。——呂蒔媛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想,如果小時候可以接觸到這本書,早點開啟對版權的意識,我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呢?——吳青峰 本書中深入探討影視產業中著作權的各個層面,從法律框架到創意保護,從商業投資的模式到新興媒體的影響。不只釐清觀念、對權利義務的標定,更以諸多近三年台灣影視業的案例做說明,讀來格外親切有趣。——吳洛纓 知識能帶給我們力量,在娛樂內容的產製過程中,若能透過這本書更有條理與脈絡去學習,除了減少合約可能的爭議,更能保護自己、無後顧之憂為理想的作品努力!——林昱伶 集結近年業界各類型實務合約樣態,從合作法律關係、改編授權、談判策略,爬梳各種內容案背後成案脈絡,洞悉見解也釐清盲點。衷心推薦創作者、製作方、發行商、出版商、平台投資方,把這本書當成必讀的功課。——於蓓華 影視界很小,影視要面對的世界卻很大。⋯⋯書中旁徵博引各類實例,證明相關課題就在身邊上演。別說是遇到類似狀況者,可奉為圭臬;即使吃瓜群眾,也能從耳熟能詳的作品及其引發的爭議,驚覺自己站對還是選錯了邊。——聞天祥 我也跟許多創作者一樣,曾經有過許多跌跌撞撞、不為人知的挫折。但我期盼你可以避免我犯過的錯、吃過的苦頭,走上更順遂的影視創作之路。⋯⋯書裡觸及的,並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跟我們權益息息相關的重要叮嚀。那是一份用心的提醒,也是充滿溫暖的祝福。——蔡銀娟 一直到我成為被告之後,我才知道律師的重要性。建議大家好好看這本書,黃律師用很白話的方式,告訴很多不願搞懂那些法律名詞的創作人,如何保護自己,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魏德聖 蘭天律師是我電影與廣告工作的後盾,她的版權專業,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所有在第一線往前衝的人,最需要的背後支柱。——蕭雅全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影視產業人士必備!綜覽影視產業環節。 吳洛纓|資深編劇|、林昱伶|大慕影藝執行長|、聞天祥|資深影評人|、蔡銀娟|導演|──專序(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師|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呂蒔媛|編劇|、吳青峰|創作歌手| 於蓓華|公視節目部經理|、魏德聖|導演|、蕭雅全|電影導演| ──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洞察台灣影視產業之發展實況,根據實務上的合作架構,從劇本開發、資金募集、主創團隊建置、真人真事改編、影片拍攝製作、影視配樂委製授權、行銷發行、海外代理及IP開發等各個重要環節,深入解析影視作品之智慧財產權內涵、導演/編劇/製作公司/投資人/發行平台各方間的法律關係,與影視合約之權利義務及談判策略。援引國內外重要之影視時事爭議、法院訴訟經典案例,輔以淺顯易懂之圖解,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影視實務上常見之法律迷思,以期協助產業茁壯成長,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促使影視作品順利問世,永久流傳。 ‧梳理影視產業授權諸多合約陷阱與法條,援引案例解析著作權法裡各種判決,並佐以圖片解析,釐清複雜的法律條文。全方位解析影視產業方方面面。 各方好評推薦(摘錄) 與製作出好作品同樣重要的,是建立起建全、透明的法務系統與財務流程。其中最核心的,便是著作權相關領域。產業人士應該人手一本,反覆翻讀。——王師 智財項目與細節多如牛毛,很高興對於智財包山包海的這本書出版了(AI相關著作問題都談了),影視相關產業的人都該人手一本,當聖經來用。——呂蒔媛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想,如果小時候可以接觸到這本書,早點開啟對版權的意識,我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呢?——吳青峰 本書中深入探討影視產業中著作權的各個層面,從法律框架到創意保護,從商業投資的模式到新興媒體的影響。不只釐清觀念、對權利義務的標定,更以諸多近三年台灣影視業的案例做說明,讀來格外親切有趣。——吳洛纓 知識能帶給我們力量,在娛樂內容的產製過程中,若能透過這本書更有條理與脈絡去學習,除了減少合約可能的爭議,更能保護自己、無後顧之憂為理想的作品努力!——林昱伶 集結近年業界各類型實務合約樣態,從合作法律關係、改編授權、談判策略,爬梳各種內容案背後成案脈絡,洞悉見解也釐清盲點。衷心推薦創作者、製作方、發行商、出版商、平台投資方,把這本書當成必讀的功課。——於蓓華 影視界很小,影視要面對的世界卻很大。⋯⋯書中旁徵博引各類實例,證明相關課題就在身邊上演。別說是遇到類似狀況者,可奉為圭臬;即使吃瓜群眾,也能從耳熟能詳的作品及其引發的爭議,驚覺自己站對還是選錯了邊。——聞天祥 我也跟許多創作者一樣,曾經有過許多跌跌撞撞、不為人知的挫折。但我期盼你可以避免我犯過的錯、吃過的苦頭,走上更順遂的影視創作之路。⋯⋯書裡觸及的,並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跟我們權益息息相關的重要叮嚀。那是一份用心的提醒,也是充滿溫暖的祝福。——蔡銀娟 一直到我成為被告之後,我才知道律師的重要性。建議大家好好看這本書,黃律師用很白話的方式,告訴很多不願搞懂那些法律名詞的創作人,如何保護自己,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魏德聖 蘭天律師是我電影與廣告工作的後盾,她的版權專業,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所有在第一線往前衝的人,最需要的背後支柱。——蕭雅全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旨在於分析2022年10月中共召開之「二十大」,並解讀菁英甄補、特色與布局。文章對習近平極權統治、策略與挑戰,以及經貿、社會與兩岸關係互動,皆有全面分析,有助於瞭解現階段中共政治本質內涵與變遷趨勢。 中共「二十大」是一次習近平領導的精英甄補重大變革。一方面,習排除了老人干政和派系共治的局面。另一方面,習領導的新團隊將在未來5-10年之內成為中國大陸的新統治階級。這對中國大陸的極權統治、市場經濟和社會變遷,皆將產生重大影響,吾人應賦予更大的關注。 本書特色 ‧解讀中共二十大特色與習後時代的政治布局。
糧食就是生命!而江湖啊,水的流域。 二○○五年,震驚社會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宣判入獄,也是在這時,吳音寧開啟了與楊儒門的書信往來。《江湖在哪裡》藉由這起事件,從媒體對事件的挖掘報導談起,真實在「實況報導」中消失殆盡,取代的是各種臆測,也「現形」了台灣島嶼,農業成為藍綠政治對決的犧牲品。 本書不僅是一頁台灣農業史,更是這塊土地曾有的豐美記憶與耕者的斑斑血淚。作者以感性的筆觸、佐以詳盡的文資史料,從家鄉溪州出發,帶領讀者走過政權更迭前後、走過「多吃麵,少吃米」,走過紅葉少棒年代,走過左翼社會主義、走過偉大的領袖,走過國際孤立本土認同,從蔗糖、香蕉到鳳梨罐頭,印證了「稻米就是生命」。 ★「Books From Taiwan 2008」國際版權推薦書 ★2007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 ★2007年8月誠品選書 ‧特聘金鼎獎與金蝶獎書封設計師得主 楊啟巽,重新打造新款封面,以稻米作為設計發想主軸,單純的農業,不應該有那麽多的人為因素干擾,故在書名間,牽起象徵造成阻礙的線段,形塑稻米從生長到落地,須面臨的困境。並選用較具纖維成分的封面紙張,佐以燙金呈現顆顆米粒,顯現層次。 ‧一窺台灣農業發展史,以農業狀況,現形台灣島嶼。
病友團體、企業界、學界 熱切呼籲——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榮譽執行長 楊啟航 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 陳莉茵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 潘怡伶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麗娟 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王正旭 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 連賢明 三年前,他曾斷言二○三○年為健保大限; 三年後,撐過全球大疫的台灣醫療體系 還有多少時間與選擇? 假如一家餐館用夜市的價格,提供星級餐廳的享受,你難道不會懷疑這有可能經營得下去嗎?如果你的答案是會,那麼我們又怎能確信在台灣便宜到近乎低廉的全民健保,可以一直長此以往永續營運? 台灣醫療在全民健保的支持之下,往往予人「俗擱大碗」、「世界醫保奇蹟」的正面印象,然而事實上全民健保最美好的時代早就已成追憶。開辦二十八年後的全民健保,如今面對的是長期投資不足且財源不穩,導致工時超長的血汗醫護;新藥與先進醫材納保緩慢,但同時部分民眾頻繁地重複看診、拿藥、檢查,卻又累積成為巨大的浪費。曾經的台灣驕傲,儼然已是搖搖欲墜。 作者以歷任健保局總經理、疾病管制局局長的公衛行政經歷,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做出全方位的檢查與審視。不僅大膽指陳、針砭健保的長年沉痾,更積極提出多種政策改革選項,逐一分析各種利弊,試圖為台灣醫療體系找到未來的出路。全民健保是否可以永續?就看我們現在的選擇與行動!
「為什麼奧運用了我的歌卻沒告訴我?」 「奧運會侵權了嗎?」 〈歡樂飲酒歌〉一曲在台東阿美族群傳唱已久,但走出部落罕為人知。因為樂音歌聲採集,進而被國外樂團盜用,後遭奧委會作為宣傳曲。對演唱者來說,登上奧運殿堂讓部落音樂被世界聽見原是可喜,然而也憂慮為何權益不受重視? 蘭天律師回憶當年這場跨國訴訟案,從侵權事件爆發到決定訴訟,從台灣發聲到訴諸國際媒體的整個過程,而這場國際訴訟案更催生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增訂著作權法保障表演著作的立法例。 全書以中/英文梳理案件,還原事實,交代侵權責任,以正視聽。 ‘’Why does the Olympics use my voice without telling me?’’ Since Difang Duana heard the Olympics music on the radio and immediately recognized it was his voice in the background. And started this three-year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Elders Drinking Song”, this Amis song,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centuries but is rarely known outside. In the beginning, a professor in Ethnomusicology discovered this song during his fieldwork on folk music. Then a foreign band sampled the song into a new song composition and was chosen as the Atlanta Olympics promo song. For the singers, it was gratifying to be heard in the Olympics and let tribal music be known by the world, but they were also worried about why their rights are not valued. 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Huang Shiu-Lan lawyer, who joined the lawsuit, she recalls the ''Elders Drinking Song'' international infringement lawsuit.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infringement incident to the decision to litigate, speak out from Taiwan to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This transnational lawsuit prompted Taiwan's lawmakers to put a new law in place: "Protection Act for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reat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add an article protecting "performance" as an independent copyrighted work.
想理解現代世界文明的面貌, 絕對繞不開馬克思和他的《資本論》; 但你知道《資本論》是什麼嗎? 你讀的《資本論》是哪一個版本? 讓知名文化人楊照教你《資本論》的讀法 帶你認識馬克思的真實面貌。 馬克思的思想基石──《資本論》可說影響二十世紀世界變貌甚鉅,自問世以來,關於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本的累積與演進的諸多討論,幾乎都無法繞過這本皇皇巨著;而百餘年來世界對資本主義的無數反思、檢討與批判,也都自此派生演進。 台灣由於過去特殊的社會背景,對於馬克思及其思想、著作一直諱莫如深,從而也錯失機會深掘探索這部影響人類文明至深的經典文本。如今作者以其自身的閱讀經驗和經濟學、社會學、史學素養,剖析《資本論》的真實面貌,引領讀者以更全面、立體的方式,認識這部作品如何在各面向深刻影響近代的世界文明。 本書首先揭櫫要避免標籤化的閱讀方式,擺脫「主義」或「教條」的觀點來理解《資本論》。並透過四個章節重新認識馬克思;首先從大眾最熟悉的經濟角度切入,從經濟理論開始,了解馬克思的寫作《資本論》的思想與動機。其後分別從「社會理論與歷史觀」、「人道探索與哲學關懷」、「文化理論」等視野,分析了馬克思理論在歷史、社會、宗教與人文方面的觀察及其帶來的啟發。作者最終為《資本論》賦以「為弱勢者寫的辯護書」的評價,並為台灣讀者提供了迥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本書特色 知名文化人楊照導讀,重新認識馬克思的思想基石,影響二十世紀世界變貌的重要巨作!
304他有深刻的中國情懷, 卻最反感「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一語。 不管大國如何崛起,始終堅守立場, 終其一生都是中共當局最忌憚的如椽巨筆。 余英時的政論, 一大特色就是結實,證據與推理都結實。 憑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總能一眼看穿宣傳煙幕。 本書廣搜他尚未結集的政治性文字與訪談, 許多在發表當下都曾引來中共官媒重炮抨擊, 如今卻不見於網路,圖書館也收藏不齊。 有的雖完成於三十年前,至今卻全沒過時,例如: ──大中國思想是很壞的思想。 ──「中國人自古以來愛好和平」是謬論。 ──台灣就算堅持中華民國,在北京眼中也是台獨。 ──香港在九七主權移交後,社會矛盾只會越來越大。 ──中國的民族主義跟納粹德國是同一類。 ──中共宣傳中的台灣人就好比納粹宣傳中的猶太人,「反台獨」其實是「反台灣」。 ──中共灌輸太多假歷史。人民要知道真歷史,只能等政權解體。 要淨化中共在思想領域造成的邪惡汙染,就從讀這本《余英時評政治現實》開始。──余茂春(美國川普時期中國政策最重要智囊) 本書特色 顏擇雅主編余英時政論集,補足傳記與訪談失落的一塊。
密雲籠罩的台海 窒風何時吹散?接觸、談判到化解衝突的諤諤直言從具體事實出發,摒棄抽象觀念的綁架;打開死結,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正解!別讓局部遮住整體,一切都有脈絡分析;穩定情勢,和平共處維護人民福祉!現實的證據不是希望所能改變,愚蠢的幻想只會導致悲慘結局。面對主張「以武促統」的對岸,我方應堅持「以談促和」,勿畫地自限。如果統獨代表光譜的兩個極端,兩極之間應有無限可能,要記得: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黃維幸先生治西學中學於一爐,有外祖父嚴復遺風,於兩岸議題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是堂堂正正談「一國兩制」的第一人。黃氏撰寫的台海問題系列篇章,以面對衝突、尋求和平共處為主軸,論述融情入理,不畏禁忌汙名,識者不可錯過。
台港澳互動關係自「反送中」運動和實施「國安法」後,已出現結構性變化。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區域經濟整合,有助提升發展綜效,但政治張力升高,則不利融合發展與跨界治理運作。 本書結合台灣和香港學人,匯集台港澳關係,以及粤港澳大灣區變化歷史脈絡和產經互動新格局探討,值得觀察與省思。
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 中國強勢崛起,面對強鄰虎視眈眈,台灣該如何應變? 美中長期對抗趨勢逐漸成形,台灣處在夾縫中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2021年,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眼前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我們該如何超前部署,把握創造「關鍵扭轉」的契機? 美中對抗的趨勢自2016年「美中貿易大戰」開始,美中兩國的衝突很快蔓延到外交布局與科技發展等領域的競爭。如今,美中長期對抗趨勢已逐漸成形,台灣長期夾處在兩大強權之間,對於兩強對抗的局面必須有所掌握與準備。 作者朱敬一以經濟學者的背景,2011至2014年擔任科技首長,並於2016至2019年間出任台灣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對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可說是躬逢其盛,也因此對於「台灣社會該往哪裡去」產生深刻的思辨與期望。本書即為作者對此一課題思索的總整理。 書中作者以其深入的觀察與精準分析,提出美中衝突「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並由此衍伸出全書架構。同時也論述了台灣的國家大戰略,應該要有跳脫框架與地緣政治分析架構的創造性思維,以此保護、發展、永續台灣民主。 本書特色 2021年,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本書帶您掌握大國對峙下的國際脈動與未來趨勢。
人類世界的巨大衝擊,社會文明的關鍵時刻! 2020年伊始,人類世界卒然受到不明病毒與肺炎病症的侵襲,首先是中國武漢驟然宣布封城,接著是亞洲各國紛紛傳出疫情,病毒遍及世界各地……封鎖與隔離成為日常風景,懷疑和恐懼也在靜止與暫停中逐漸蔓延。 面對持續蔓延的疫情,對未來產生憂慮或不安的情緒是能夠理解的。然而從較為宏闊的視野來看,在這史無前例的流行疫情之下,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的關口,我們的每個決定、每個作為都可能成為影響疫情走向的重要關鍵。 而在台灣仍能維持安定穩健的日常生活時,全球各地又正經歷怎樣的景況?本書由中央社採訪團隊撰錄、整理,詳實記錄了疫情初起,擴散,肆虐全球的重大歷程與關鍵事件,為仍在抗疫中的人們留下重要的歷史紀錄。
2030年是健保大限嗎?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歷二十年觀察研究的改革建議: (1)比較世界各國健保制度利弊,世界第一的台灣健保,如何保持領先優勢? (2)測試台灣的團結智商,全民互助是我們一致認同的價值嗎? (3)從觀念到制度,從基層醫療到費率制訂,帶你認真面對抗疫戰場之外,下一個護國防線。 疫情過後,下一個超前部署 面對全民健保,阿中部長唯一能做的選擇 歷練藥政、防疫、健保、生技,無疫不與的張鴻仁 寫給兩千三百萬人的關鍵報告 全面分析「世界第一」的台灣健保,榮光背後的坎坷與挑戰 如果我們不認真的支持全民健保,等到2030年就來不及了! 面對席捲全球的武漢肺炎,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 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接下來會怎麼樣?有賴我們一同尋找答案。 .健保的價值:免於貧病交破的恐懼。 .用藥與看病迷思:都是別人在浪費? .世界各國健保制度大比拼,只有非常貴、很貴、貴到普通貴,俗擱大碗的台灣健保,正面臨鍋子破洞的危機。 .全民健保是社會集體意志的呈現,責任也需由全民承擔。誰都不希望健保倒,但是集體的「善意」卻有可能讓我們走向地獄之門。 .醫療浪費不是問題,下一代的醫護人力才是問題。 .公共衛生界的玩笑話:「只要健保調保費,行政院要準備三個衛生署長才夠用!」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功德不可思量 朱敬一大使傳授「外交官不住相讀書法」 其功效不可思量 朱敬一,身上掛滿總統科學獎、中央研究院最年輕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等無數學術勲章。他是國際知名經濟學者與人口學者,卻也擔任過台灣的科技首長、駐外大使,跨足經濟、科技、外交領域;這大概是古今中外僅見的資歴涉獵。他派駐WTO大使期間 (2016-2019),適逢美中貿易與科技的激烈衝突,這又恰是朱院士經貿與科技專業所能發揮的戰場。朱大使認為 廣泛閱讀是創意外交的根本; 唯有知識,才能豐厚外交官的涵養與應變能力。 朱敬一院士擔任我國駐WTO大使三年多來,以靈巧彈性的「非典型」外交屢創新局,如「蘭花外交」、「書法外交」等,成功跨越語言藩籬,提升台灣形象。超越框架束縛的應變力和開創性,來自龐雜大量的深度閱讀,駐WTO三年期間,他讀了超過三百本書,不是僅僅翻閱,而是通透理解,並且為每本書寫下百餘字至八千字不等的書評,電傳WTO駐團所有同仁,逐步建構團隊的專業素養和戰力。 本書收錄朱敬一大使精選的25篇重磅書評,涵蓋思想、歷史、經濟、政治、貿易、生物、科技和中國研究等,涵蓄多元、雜融百家面向。閱讀不僅是知識涵養的基本功,亦是談判攻防的前置作業,全面理解書寫脈絡,回饋犀利批判,避免落入似是而非的數字陷阱或狹隘史觀的圈套,尋思因地因時因勢的應變之道。 關鍵點評: --讀書不是為了「有用」而讀,至少事前不知道有什麼用;但是我們越是不執著於其應用,就越能自然而然地找到應用的方向。 --國際經貿環境瞬息萬變,在變局中外交官需要快速地調整主軸、改變論述切入點、扭轉合縱連橫的角度等,不能死抱著知識而不知變通。面對中美貿易戰的僵局,小國如台灣,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應變,而涵養正是應變的基礎。 --什麼是民主?民主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決策要循一定的程序,民主必須是指「每一代」人民實踐憲政程序的意志不受扭曲、不被壟斷。 --電子時代的作戰情節、外包晶片如何癱瘓掉敵方的戰機與軍艦,可以參看《幽靈艦隊》一書。如果要防範關鍵時刻的癱瘓,美國幾乎每一個資訊環節都不能假手中國。一帶一路延線的所有國家,幾乎把所有基礎建設完全讓中國代工,萬一將來有衝突,他們幾乎注定是中國的俎上肉。 --兩隻大象打架,台灣不能只是怕被「波及」;我們是躲不掉的。但是台灣入局並非像是球賽啦啦隊那樣為一邊狂呼口號,而是要冷靜地尋找大象的罩門,全面性發揮我們的專業。 本書特色 ◎朱敬一大使觀透全球政治、經濟和外交戰場的變局與未來 ◎讀書救國!開創台灣外交新局的不住相讀書法 名家推薦 他往往能批判或進一步延伸讀書的內容,善於說出作者還來不及說出的下一句話。--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不拘一格的淵博知識與廣泛讀書經驗,看似遍地開花雲淡風輕,但功不唐捐的,他讀大書拓視野培養了胸中甲兵,有大功於江流石不轉的戰略部署,也有助益於他撒豆成兵的戰術運用。--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照出政治風暴下諸多「妖」之「原形」。 假新聞、貼標籤,縱使費力撕下、刮除,黏著處痕跡仍在! 耙疏臺北市議會速記錄, 逐一說明北農營運背後諸多政治角力。 江湖,究竟在哪裡? 世間人世紛紛擾擾、爭論不休,尤其是資訊氾濫的時代,政治場域,每日每日,一波又一波「攻防」,不曾止息,透過電視、網路、賴群組、廣播電台、報刊雜誌……等等公眾媒體,傳播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訊息;乃至看板、布條、組織團體散播耳語,各說各話、各信其所信,每一事件,理難清、是非難明呀! 寫作本書,無意妄想什麼「平反」,只是期盼還原事實,探索如何「起風」、風勢如何吹襲,揭開暗藏的「玄機」,留下紀錄,作歷史見證,提供整個社會共同省思。──吳晟 本書特色 ‧與惡最近的距離,假新聞傳播下的臺灣政治文化現形記。 ‧抽絲剝繭會議記錄,重現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身陷政治風暴始末。
921大地震20周年紀念 從重創到重建 台灣如何挺過百年來最強大地震 ★921震後20周年紀念,透過作者重建會執行長的角度來看台灣如何挺過百年來最強大地震! ★面對執政領導人的壓力、人民的期盼、與國內外的關注,在眾目睽睽之下重建會如何穩健帶領社會走出這集體的創傷呢? ★921大地震事件20周年的回首與展望 ★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黃榮村,對重建過程最詳細的剖白! 二十年後,誰還記得921大地震呢? 「對我來講,921假如剛好來到十周年或是二十周年,總覺得有責任好好坐下來寫一些文字或講些話,至少交代兩個要點,一個是從921的救災與重建經驗中,我們究竟學到了什麼防救災經驗可以交給下一代,來當為建設韌性城鄉與韌性社會的參考;另外一個則是,如何將台灣在大災難中出現過令人感動的患難與共情懷,擴散到社會上的每個角落,讓台灣在下一個大災難出現時,得以更快凝聚這種患難與共的情感,讓它發展得更為強大,協助大家度過難關。」──黃榮村 作者從行政院921重建會執行長的角度切入描寫,當時所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以及遭遇到的各種瓶頸難處。重建工程繁冗複雜,一切百廢待興,在面對執政領導人的壓力、人民的期盼、與國內外的關注,921重建會又是如何取得平衡,以穩健的步伐帶領社會走出大地震所造成的創傷呢? 以921大地震經驗觀察日本東北311大地震,尤其是大海嘯造成全球矚目的核電廠氫爆與核心熔解,迫使世界先進國家與台灣皆需重新面對「核電存續與替代」之難解議題。 工業革命後200多年來溫室氣體大量累積性的排放,導致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日益增多,致命性的重重危機迫在眉睫。作者從防救災角度,討論國際與台灣的政策訂定以及民間環境運動,如何在國家社會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以達成永續發展及提升下一代福祉的目標,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資深媒體人周天瑞首度披露美洲《中時》創辦與停刊始末 ─王健壯、黃榮村、劉敦仁 專文推薦─ 這個問題好像只有我能回答。 其實,我仍未必是最有資格的解謎人。 一九八二年,他揮別久居的台北帶著家當,攜家帶眷飛抵紐約,押上全部的勇氣與熱情,在語言文化殊異的北美國度創辦全新的中文報紙。他是仍然少壯昂揚的周天瑞,銜命開辦美洲《中國時報》;然而在這段旅程開啟的當口,他未曾預料到這段經歷,將在往後數十載的新聞媒體從業生涯裡,不斷地被問起、被提及…… 周天瑞不但親身投入創刊期的篳路藍縷,創刊後在重大議題上也無役不與。美洲《中時》不僅報導海外華人僑界動態,更為華裔美人伸張人權,並且勇於接近異議人士,突破時代禁忌。無論是在報導或行動上的種種作為,儼然海外華人文化與權益的發聲者和爭取者。然而這樣的報導風格,在威權尚未遁隱的時代,自然也招來當局情治打手的猜忌與攻擊。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美洲《中國時報》創刊兩年兩個月零十一天後,在它聲勢正隆、影響力最熾的時候,突然宣布停刊。從事發第一天起,這一直是大家心頭的疑問,究竟箇中真相為何?如今,身處核心的當事者,以第一手的資料與記憶,娓娓道來…… 本書特色 資深媒體人周天瑞新聞生涯首部回憶錄 首度披露美洲《中國時報》創辦與停刊之原由始末
「律師,我會被判有罪去坐牢嗎?」 鼓起勇氣走進法院,不是為了打贏官司而發聲, 只是祈望把事實講清楚,爭取公平正義。 但,人類的司法制度,公平正義真的完全得以伸張? 非不得已不告官。 訴訟是一條費時費力又不確定的路程, 有時官司打到最後,已經不是對錯議題, 而是── 要不要爭這一口氣! 進入法庭訴訟,攻防戰才是正式開打! 在法庭上,可能面對的場面── ‧檢察官是因為證據而起訴?還是順應民意而起訴? ‧在證人席上,一句真話會翻轉被告的一生,到底該說或不說? ‧在法庭上,律師是羞辱當事人?還是刁難證人?辯論是為正義理想?還是金錢?追求的是打贏官司?還是和解落幕? ‧法官在審判的過程中失控、失言、失態,甚至失智……接受審判的當事人如何面對變色的青天? ‧如果法官無法在法庭勸諭和解/解決恩怨,是否任由天道因果運行? 蘭天律師藉由多年處理訴訟的經驗,細說步入法庭審判後的冗長過程,以及民眾與法律人對於法庭的認知差距:民眾期待法官理解當事人的委屈與無奈,而法官則在於調查案情相關事實,適用法律作出判決。講求的,是事實的證據。 訴訟過程,是分出是非對錯?還是和解止息紛爭? 法庭裡步步驚心,是一幕幕欺騙、背叛、傷痛等人性醜陋戰, 正義公理的盡頭,又在哪裡? 當事人的官司打到最後,有時已經不是財產保衛戰的議題,而是要不要爭這一口氣的決心——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人生一定要經過這些惡性循環,悲劇的輪迴嗎?當兩造纏訟多年,兵疲馬困之餘,如若律師適時透過和解程序,引導當事人終結仇恨,放下恩怨,達成和解,帶來圓融的結局,也許心靈傷口可以不再惡化,生命才能往前走。倘使和解是訴訟的最高境界,是否所有的案件都可以藉由和解達到息訟解紛的目的?──蘭天律師 本書賣點 人性法庭攻防戰,好人與壞人的定義不是表面想的那樣。
◆從生活到商場、金錢到智慧財產權,地毯式地掃描、分析各種不同類型的訴訟案例。 ◆深入而具體地點出每一樁訴訟案件所潛藏的陷阱,以及和解的可能空間。 「我是清白的?!」 走進法庭前,你,準備好了嗎? 啟動訴訟,人性戰爭即將展開。該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是延續孽緣? 律師,我真的該和解嗎?還是繼續告下去? 就像醫生矢志將病人救活醫好,律師志在打贏官司解決問題。 當病人生不如死時,醫師面臨是否放棄救治; 而當事人面臨和解與訴訟的抉擇之際, 律師又該如何提供一線生機? ‧傷者最大?車禍肇事後的賠償,沒撞到對方,為何還要負擔法律責任?甚至落得「駕車肇事逃逸」的污名? ‧用鍵盤辦案,網路霸凌,真的是「正義」? ‧把公司檔案寄到個人信箱,算是洩密嗎? ‧因一紙支票對簿公堂,五十年情誼化成一份份判決書,證明清白的代價竟是訴訟糾纏十年…… 世上很多委屈不是金錢可以彌補,雖說「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但法庭興訟前,還有一些關卡要走。 法庭,有如戰場,講求戰略運用、策略擬定,因此起訴前的辯解,是要界定為「說謊」,「孰是孰非」要從哪個角度看?從正義、良心或恩情?當它們發生衝突時,要依哪一方? 提出辯解後,法律的藩籬突破了,良心的界線呢? 最終,「正義」是否真的存在? 從生活到商場、金錢到智慧財產權,地毯式地掃描、分析各種不同類型的訴訟案例,並點出每樁訴訟案件所潛藏的陷阱,以及和解的可能空間。 舉凡兄弟鬩牆、侵權賠償、夫妻反目、交易爭端、父子決裂、合夥糾紛等案件,決定起訴時,已無暇細析官司勝負,或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終究是決意走上這一遭,此刻人際衝突透過宗教信仰、道德倫理、情份道義已然無法解決,只能進入法庭尋求公平的裁斷。然而,是非對錯豈是一紙判決書寫得清楚?輸贏得失又焉得司法天秤精確衡量?有時贏得了真理,卻輸掉人情;有時獲取了正義,卻失去道義!走進法院之前,人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蘭天律師
白紙黑字陷阱題,考驗人性, 影視文創、投資合夥、建案買賣、出版設計、 音樂授權、勞資僱傭、藝人經紀等52篇實際案例, 立約容易,送神難,懂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解約無罪,告別有理! 你要的「公道」究竟是什麼? 是法律上的公平正義?還是人性上的完整無缺? 從一出生,合約便形影不離。 人身保險;銀行開戶;買賣交易;租屋契約; 舉凡食衣住行等生活一切,都有「合約」。 簽下名字那剎那,合約便生效, 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所有權利與義務。 ‧文創園區規畫的創意構想及企畫案權利歸誰?業主還是規畫者? ‧兩岸文創合作,合約用語究竟該注意哪些魔鬼細節? ‧當文字作品遇上影視授權,有哪些眉角要注意? ‧中小企業喜歡用「股東往來」處理公司借款,一旦出事,誰負責? ‧付薪水是僱傭關係,員工製作的著作物,著作權歸誰? 本書為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的蘭天律師最新作品, 從文創合約談起,到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投資、土地買賣合約狀況, 直視內心不敢面對或是主觀上刻意避開的痛處,看待事情真相視角, 懂得法律,就能避免悲劇。 商品賣點 ‧就算你不找法律,法律也會來找你。連在商場無往不利的老闆、演藝圈大哥、經紀也會踢到鐵板,何況是市井小民你……給不懂法律的人一條明燈指引。 ‧52則案例、六大項與影視文創、投資合夥、建案買賣、出版設計、音樂授權、勞資僱傭、藝人經紀等合約範疇,一次收藏。
「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讓我們重返那個最激情與反叛的年代,進入文化與思想風暴的中心看看那些真文青與憤青、思想家與行動者、異議者與創新者如何想像另一種可能的世界。關於青春的啟蒙──我們都是六○年代之子,在混亂卻迷人的時代嚎叫,用搖滾和思想向世界宣告反叛。其實,六○年代並不真的那麼遙遠,也從來不可能離開我們,那時,許多瘋子想要改變世界,青春而自由,美麗而瘋狂,想像力奪權的十年,一整代不甘於被主流規範的人、不願意未來已經被決定的人,他們用歌聲與文字衝擊著思想,用抗議和炸彈撼動著體制──種族平等,女性主義,環境保護,和平反戰,同志平權迷你裙,避孕藥,嬉皮,性靈追尋,普普藝術,搖滾樂……世界崩塌,然後重建。從萌芽的理想主義,歷經搖滾與嬉皮;憤怒與絕望蔓延,暴力奪權;最終新的革命種子灑下,十年長河,六○年代的世界觀。本書寫下那個時代一則則迷人的故事,或者悲傷或者亢奮或者莞爾,宛如小說的非虛構寫作,既是大時代的歷史震盪,也是個人青春追尋的起伏。‧一群文學上不法之徒如何開啟了一切地下文化?‧理想主義青年如何定義一整個世代的改革議程?‧自戀的革命青年如何讓理想走向幻滅,讓青春的熱情成為老來的悔恨?‧金恩博士的一個夢為何成為血染的悲劇?‧嬉皮文化到底是什麼?他們要如何打破這世界的沈悶與無聊?‧如何把街頭變成劇場,用惡搞來翻轉這世界?‧嬉皮文化追求的自由與解放如何影響了賈伯斯、形塑了後來了網路文化?‧一個新的寫作風格如何改變文學也改變了新聞報導的可能?‧搖滾如何吶喊出一整個世代的激情、困惑與沮喪?‧一部暴力而性感的電影如何讓一整個世代不想要有明天?‧我們如何用勇氣和想像力來相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那個發明了「生活家」這個詞,創造「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新周刊》總編輯,而今在中國大陸西南角發現了一個最像台灣和日本的「微隱居祕境」。 「找個地方躲起來」的首選之地 唐風宋韻慢農莊 雲南鳳羽古國的藝術生活實踐 他努力讓這裡的一切保持原來的生態,原來的面貌,但又發生內在質的變化。 繼徐霞客之後,鳳羽第二次被發現 東鄰蒼山,西傍羅坪山,只有一個出口 一個詩人可以在大地寫詩的地方 一個雜誌人可以在大地上排版的地方 維繫濃厚情感與悠然情調的文化樂土、微隱烏托邦 軟鄉村 × 酷農業 × 融藝術 × 慢生活 「我覺得鄉村有不可觸碰和改變的部分,那種特殊的本地的氣息,那種安詳感。外來的人來到這裡,可以得到放鬆和舒適,得到能夠作夢的東西,不能用急速的商業化來撕裂這個氛圍,我們已經有過太多教訓了。」--封新城 *同步收錄鳳羽人台灣文創行所見5處文旅實踐、日本鄉村振興10個典範 本書特色 ◎慢城農莊在雲南古鎮鳳羽的藝術生活實踐全記錄 ◎中國農村重建新典範
離開婚姻並不是從婚姻中解脫。真的準備好承擔這一切? 俗話說百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是愛情的昇華,走入婚姻後更是一輩子的功課。 是佳偶天成,抑或怨偶孽緣? 「律師,如果離婚,孩子會歸我嗎?」 「我想離婚,但是不希望財產分一半給他。」 「如果離婚,可否不管對方之前借開支票的財務糾紛?」 「我萬萬沒想到是律師函,要逼我交出房子,無條件離婚,我當然不願意!」 十五篇婚姻法律諮詢案例,十五道人生風景── ‧當婚姻只剩下拳頭時,是否要為了稚齡子女守在牢籠般的家? ‧若一方已然變節,癡情的一方如何收拾破碎的心,減少身心財產的傷害? ‧兩人世界如果闖進好幾個第三者,原配情何以堪?各小三又如何自處?當這些人在法庭齊聚一堂時,始作俑者的丈夫如何面對? ‧被遺棄多年的丈夫控告,棄婦是要逆來順受,還是堅強迎戰勇敢反擊? 金錢與權勢毀了山盟海誓,也催毀了情,面對夫妻緣分走到盡頭,該放下或是爭取?要好聚好散,還是繼續待在不對等的關係裡? 身為婚姻當事人的律師,從旁觀者角度提供法律上的意見,解決問題。然而,當事人的人生仍操之在己。請傾聽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渴想的婚姻圖像,試著尋找幸福的方向。 在淒苦喧擾的家事法庭中,也有溫馨的場景。通常裁判離婚案件,法官循例傳喚未成年子女出庭,調查監護權歸屬事項,審判長會問孩子想跟隨父親或母親同住,這段過程常常是我不忍目睹的傷心時刻,因為要讓孩子在陌生肅穆的法庭作人生的選擇題,真的很殘忍!唯獨有一次台北家事法庭有位女法官特意準備糖果罐放在審判桌上,母親牽著四歲的兒子走進法庭,法官微笑著招手讓小男孩直接走上審判席,抱起他,給他一顆糖,和煦地問小男孩的名字、歲數、喜愛的玩具後,才開始詢問案件的相關問題。十幾年前的景象至今仍烙印腦海,感謝這位溫柔的女法官,在孩子不得已必須面對父母親的爭吵與破碎的家庭時,願意給小男孩些許安全感與母性的溫暖。──蘭天 律師 本書特色 在情勢多變的婚姻危機中,道德倫常與法律無法放在同一天秤中評量,繼續,是不甘心?不放棄,是捨不得?懂得法律知識,突破情關,學習保護並善待自己。
來唷!來唷!看過來,激安殿堂不稀奇,週年慶閃邊站,現在最流行從山珍包到海味的雜貨店,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日本文化重度成癮者入魂的一冊! 《哈日解癮雜貨店》提供您嘲諷全開的生猛自虐行銷術、比晨間劇更熱血的鄉村城市大比拚、萌度與恥度都爆表的明星吉祥物,還有極惡搞超變態的校園生存戰唷。 為了提供您最便利的購物動線,本店規劃了五大專區: 貨架1 日本一番搾→狂銷與勵志的典範,歷久彌新的傳奇 為什麼一句廣告詞就能逆轉啤酒市佔率?什麼樣的小紙條能在三天內狂賣三十五億圓?高齡六十歲的演歌女王如何擒拿鄉民,變身宅男女神?一本不告訴你書名和作者的書,竟然變成全國暢銷書! 貨架2 山珍海味鋪→鄉鎮村町的紅白歌合戰,一生懸命的無悔堅持 精準「自虐」竟是最高明的行銷?熱愛UFO的超級和尚公務員,如何成功地將五百人小村生產的米賣給羅馬教宗?山村阿婆靠著賣樹葉,竟然每年為村莊賺進千萬圓! 貨架3 生鮮冷知識→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歷史典故 被視為票房毒藥的歷史題材,如何衝上暢銷書冠軍?小學生暑假作業的「自由研究」,可能是諾貝爾獎的孕育之路!日本夏天的吃鰻習俗,和台灣中秋烤肉一樣,竟都是商人唬爛出來的? 貨架4 吉祥物專案→不只可愛,更有故事的動物明星 記錄「世界上最孤獨的大象」,花子與飼育員的深厚情緣;一生從未贏過的賽馬春麗為何能一夕爆紅,晉身「國民寵物」?賣萌要小心,高野山為何禁止僧侶帶貓入山? 貨架5 學生優惠區→東瀛版大學生了沒 從歌舞伎到假面騎士,校長銅像被惡搞三十年,京都大學為什麼大方讚賞?畢業沒頭路才是贏家啊,東京藝大如何成為天才的「最後祕境」?一場甲子園的比賽何以深植人心,直至十五、二十五年後仍然鼓舞著觀眾? ◎隨書贈送一張開運書籤,採三種樣式「來店卡」、「賽馬券」、「大神籤」隨機出貨,祝福您心想事成,得其所愛。 吉時開張,普天同慶 謝長廷(中華民國駐日代表) 張瑞昌(中央通訊社社長) 楊明珠(中央通訊社記者、前東京支局長) 湖南蟲(作家) 姚銘偉(《薰風》雜誌創辦人) 木下諄一(作家) 王可樂(王可樂的日語教室負責人) 小葉日本台(日劇達人) 對於這樣一個既壓抑又矛盾的民族,翠儀一路寫來卻顯得輕盈自在,彷如有如精靈般的敘事風格,讓她筆下的日本顯得千變萬化。--張瑞昌 以前常有人稱讚我是「日本通」,但在我閱讀此書後,長了知識,內心也多了幾分謙卑,絕不敢以「日本通」自居。--楊明珠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日本,大概是「只有日本人能夠超越日本人」,但難免意味不明,不懂是什麼難以超越,又是被什麼給超越了?然而讀完《哈日解癮雜貨店》裡種種傳奇、怪奇和出奇的事,就會知道日本偏執和瞎搞民族性放大到極致後,會是什麼樣子。——湖南蟲 本書以風趣的手法,深入介紹在日本發生的大小事。打開這個裝滿紀實故事的寶盒,可以瞭解日本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滿足您對日本的好奇與想像。喜愛日本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木下諄一 如果你喜歡日本,想知道更多的日本文化和傳奇,就不能錯過《哈日解癮雜貨店》!這本書講日本的文化觀察,也講日本的趣味和驚艷的傳奇故事,透過作者的文字敘述,相信你會變得更了解日本。——王可樂 每個故事有緃深有底蘊,執念少不了,初心看得見,非常接地氣,大家每每讚嘆「日本人是怎麼辦到的?」這道命題,本書會從各種角度給你答案。——小葉日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