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何以從崇拜水,逐步轉向對水系生態的奪取與破壞?我們該如何重建與水的親密關係?蜿蜒大地,攪動海洋,迴旋天地雲霧之間⋯⋯水,以美麗易變的流動性流淌於世界「水族」是水的化身,自歷史暗流中湧動崛起召喚萬物有靈、神聖與互惠的精神力量人類曾經崇拜水,許多民族都有水神的神話與傳說。人們透過「蛇形水神」的信仰表達對水的崇敬:彩虹蛇、天蟒、長著羽毛的蛇神、逶迤大地的巨蟒、飛天遁地的雲龍⋯⋯「水族」(Water Beings)就是水的化身——祂們象徵了生命的起源和寄託,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祖先,是自然的守護神也是立法者,維持所有生物的生命。祂們受到崇拜和安撫,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尊重。★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或資源,更蘊含豐饒的社會、精神、宗教和環境意義:——蛇形龍、蛇型水神從原始的海洋中崛起,創造了世界——古代文明在泥板、羊皮紙和樹皮上,記錄水族創世的神話——因農耕灌溉之需,人們敬拜象徵水循環的蛇形雕像,並造廟塔以祭拜——雨林和山地部落將貴金屬製品投入神聖的湖中,以取悅祖靈——毛利人敬拜水蛇為「活著的部落祖先」,視自己是河流精神實體存在的後裔…作者以深厚人類學背景,善用民族誌研究、文化測繪、當地檔案和民間傳說,重新賦予世界各地「水族」生命,爬梳上古時期迄今「蛇形水神」紛繁多樣的藝術表現,以豐饒的神話、傳說與文學,展現水的精神力量。★靈性覺醒:生態危機下,重新召喚水族的精神力量今日,即便我們仍強調「水就是生命」,人類與水的關係卻從未這般惡化——世界各地淡水、鹹水系統和海洋生態,無以計數依水維生的物種與棲地,皆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本書就如水體一般有機與多變,一路蜿蜒前行,帶我們直面當代水資源短缺背後的結構性危機。作者以極富創造性的見解,展開全新對話:——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蛇形水神的去魅與妖魔化——技術工具理性如何導致水資源競爭、水體污染、非人類物種瀕危的生態鉅變——親生命(Eco-philia)、薩滿與自然崇拜的靈性復興(Re-enchanting)——引入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全球行動者網絡(ANT)全球串連的新能量——賦予河川、溪流、海洋以「主權」的生態反思與覺醒⋯⋯《水族》體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試圖重新召喚「蛇形水族」的精神與力量,為「非人類物種」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住民發聲,在反思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連結★133幅精彩圖片,首度揭秘世界各地蛇形水神、水文化之珍貴藝術與文物★人類世的環境生態危機下,藉助文明史與原住民智慧,積極修補人類與水的親密關係【親水推薦】黃瀚嶢 作家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國際好評】「熱情、嚴謹且富有創造性的深刻見解,作者加深世界各地讀者對水的自然、文化和象徵意義的理解。水的存在與相關的信仰和實踐,被賦予了生命。這部宏偉的作品體現了人類、水資源和文化之間的豐富聯繫,並探索在未來我們如何避免氣候危機的可能性。」 ——Sandy Toussain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桑迪‧圖森特,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 「本書開啟引人入勝的人類學之旅,展現歷史和跨文化中蜿蜒曲折的水族生物。收錄生動插圖、前沿研究和優美敘述,有如一座充滿啟示的寶藏,講述了水的物質性、意義和神話如何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豐饒的精神文明。」——Stefan Helmreich, Elting E. Moriso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赫爾姆賴希,麻省理工學院艾爾廷·E·莫里森人類學教授)「《水族》是一部內容豐富、插圖精美的鉅作,探索人類與生命之源「水」持久但始終在變化的聯繫。在重新構想人類未來的當下關鍵時刻,這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必讀之作。」 ——Caspar Henderson, author of 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 (卡斯帕‧亨德森,《幾乎無法想像的存在之書》作者)
人類社會何以從崇拜水,逐步轉向對水系生態的奪取與破壞?我們該如何重建與水的親密關係?蜿蜒大地,攪動海洋,迴旋天地雲霧之間⋯⋯水,以美麗易變的流動性流淌於世界「水族」是水的化身,自歷史暗流中湧動崛起召喚萬物有靈、神聖與互惠的精神力量人類曾經崇拜水,許多民族都有水神的神話與傳說。人們透過「蛇形水神」的信仰表達對水的崇敬:彩虹蛇、天蟒、長著羽毛的蛇神、逶迤大地的巨蟒、飛天遁地的雲龍⋯⋯「水族」(Water Beings)就是水的化身——祂們象徵了生命的起源和寄託,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祖先,是自然的守護神也是立法者,維持所有生物的生命。祂們受到崇拜和安撫,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尊重。★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或資源,更蘊含豐饒的社會、精神、宗教和環境意義:——蛇形龍、蛇型水神從原始的海洋中崛起,創造了世界——古代文明在泥板、羊皮紙和樹皮上,記錄水族創世的神話——因農耕灌溉之需,人們敬拜象徵水循環的蛇形雕像,並造廟塔以祭拜——雨林和山地部落將貴金屬製品投入神聖的湖中,以取悅祖靈——毛利人敬拜水蛇為「活著的部落祖先」,視自己是河流精神實體存在的後裔…作者以深厚人類學背景,善用民族誌研究、文化測繪、當地檔案和民間傳說,重新賦予世界各地「水族」生命,爬梳上古時期迄今「蛇形水神」紛繁多樣的藝術表現,以豐饒的神話、傳說與文學,展現水的精神力量。★靈性覺醒:生態危機下,重新召喚水族的精神力量今日,即便我們仍強調「水就是生命」,人類與水的關係卻從未這般惡化——世界各地淡水、鹹水系統和海洋生態,無以計數依水維生的物種與棲地,皆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本書就如水體一般有機與多變,一路蜿蜒前行,帶我們直面當代水資源短缺背後的結構性危機。作者以極富創造性的見解,展開全新對話:——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蛇形水神的去魅與妖魔化——技術工具理性如何導致水資源競爭、水體污染、非人類物種瀕危的生態鉅變——親生命(Eco-philia)、薩滿與自然崇拜的靈性復興(Re-enchanting)——引入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全球行動者網絡(ANT)全球串連的新能量——賦予河川、溪流、海洋以「主權」的生態反思與覺醒⋯⋯《水族》體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試圖重新召喚「蛇形水族」的精神與力量,為「非人類物種」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住民發聲,在反思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連結★133幅精彩圖片,首度揭秘世界各地蛇形水神、水文化之珍貴藝術與文物★人類世的環境生態危機下,藉助文明史與原住民智慧,積極修補人類與水的親密關係【親水推薦】黃瀚嶢 作家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國際好評】「熱情、嚴謹且富有創造性的深刻見解,作者加深世界各地讀者對水的自然、文化和象徵意義的理解。水的存在與相關的信仰和實踐,被賦予了生命。這部宏偉的作品體現了人類、水資源和文化之間的豐富聯繫,並探索在未來我們如何避免氣候危機的可能性。」 ——Sandy Toussain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桑迪‧圖森特,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 「本書開啟引人入勝的人類學之旅,展現歷史和跨文化中蜿蜒曲折的水族生物。收錄生動插圖、前沿研究和優美敘述,有如一座充滿啟示的寶藏,講述了水的物質性、意義和神話如何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豐饒的精神文明。」——Stefan Helmreich, Elting E. Moriso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赫爾姆賴希,麻省理工學院艾爾廷·E·莫里森人類學教授)「《水族》是一部內容豐富、插圖精美的鉅作,探索人類與生命之源「水」持久但始終在變化的聯繫。在重新構想人類未來的當下關鍵時刻,這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必讀之作。」 ——Caspar Henderson, author of 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 (卡斯帕‧亨德森,《幾乎無法想像的存在之書》作者)
從品牌創新、體驗經濟、服務設計、樂齡照護、地方創生都需要「以人為本」的厚數據創新!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挖掘厚數據洞悉人性需求、掌握創新契機你,就是現在最需要的人才!★全面剖析「人類學跨領域創新」的國際趨勢與實戰書寫★善用「厚數據創新」5 種心法,提出有效的創意方案★4個實戰場景,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民族誌練習、遊戲引導、跨界心法、現場考察●人類學邁向行動主義,成為商業創新、社會改造的動力知名設計公司IDEO總裁湯姆‧凱利(Tom Kelly)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中,第一個點名人類學家;實境田野調查現在成為商管學院最熱門的課程;中國頂尖的青年趨勢調查公司設有人類學背景的「民族誌師」⋯⋯全世界都注意到,善用人類學的眼光挖掘「厚數據」(thick data),將能獲取深刻的洞察力、破解表象行為的祕密,導出嶄新的創意見解,進而改造社會、創造商機!DEO總裁湯姆‧凱利以親身經驗證明,人類學家擁有的以下特質,正是團隊創新、設計思考時最有效的觸媒: 人類學家擁有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不帶成見 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人類學家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直覺 人類學家見不怪而怪,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恰恰是這些特質,讓人類學家從跨界創新中脫穎而出!●挖掘「厚數據」,讓創新更成功本書分析國際案例,證明「鍛鍊人類學之眼」將能幫你有效掌握問題的脈絡;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進行消費行為的研究,則有助於把冰冷的科學方法人性化,因為貼近人性、洞悉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解決問題時,更容易找出捷徑與新方向。人類學家藉由觀察累積的訊息,稱之為「厚數據」,是創新團隊合作時的重要依據,更能精準引導整個創新方向。相較於「大數據」(big data),透過人類學情境式觀察、深度訪談所得到的厚數據,不同於冰冷的數字,更能具體分析社會互動、生活場景、使用脈絡、語言認知以及人的真實需要,不僅可讓設計師與研發人員據以開發讓人驚艷的設計,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整體的創新與服務能力:˙企業可運用田野觀察,快速開發原型測試,加速創新。˙知名服務設計公司,採用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來發展「使用者旅程」,將之轉換為具體的商業建議,發展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美國實境節目「臥底老闆」(Undercover Boss)、商管暢銷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善用人類學式的「深潛法」(deep dive),提出改善企業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人為本的創新力量: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本書作者宋世祥,是台灣首位進入商學院並從事社會企業發展工作的人類學家,以自身多年田野調查的實戰經驗,引介人類學最新應用趨勢,直擊台灣最具活力的社會現場,新加入的林宛瑩(策略民族誌與深夜創新)、陳懷萱(跨世代共融與社會照護)、林秀芃與掀海風團隊(地方創生與共好)三個個案,透過生動的民族誌手法分析十三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五大領域所創造的成果:• 商業創新的人類學:林宛瑩、張安定、林承毅• 社會設計的人類學:邱星崴、蔡適任、陳懷萱• 小地方的人類學:邱承漢、林秀芃與掀海風• 餐桌上的人類學:洪震宇、黃婉玲、莊祖宜• 民族誌創作的人類學:Akru、阿潑從一個人的書房寫作、廚房料理,到一群人的風土旅行、社區營造、地方設計;從協助企業以人類學方法改善體質、創新服務,到以人類學調查為「創業」基礎去解決社會問題,書中每一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都發揮了改變社會的正向能量。帶著新鮮的眼光重新看世界,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體驗、改變與創造,將人類學「厚數據」觀察的洞見,轉化為成功的創新方案!
從品牌創新、體驗經濟、服務設計、樂齡照護、地方創生都需要「以人為本」的厚數據創新!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挖掘厚數據洞悉人性需求、掌握創新契機你,就是現在最需要的人才!★全面剖析「人類學跨領域創新」的國際趨勢與實戰書寫★善用「厚數據創新」5 種心法,提出有效的創意方案★4個實戰場景,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民族誌練習、遊戲引導、跨界心法、現場考察●人類學邁向行動主義,成為商業創新、社會改造的動力知名設計公司IDEO總裁湯姆‧凱利(Tom Kelly)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中,第一個點名人類學家;實境田野調查現在成為商管學院最熱門的課程;中國頂尖的青年趨勢調查公司設有人類學背景的「民族誌師」⋯⋯全世界都注意到,善用人類學的眼光挖掘「厚數據」(thick data),將能獲取深刻的洞察力、破解表象行為的祕密,導出嶄新的創意見解,進而改造社會、創造商機!DEO總裁湯姆‧凱利以親身經驗證明,人類學家擁有的以下特質,正是團隊創新、設計思考時最有效的觸媒: 人類學家擁有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不帶成見 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人類學家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直覺 人類學家見不怪而怪,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恰恰是這些特質,讓人類學家從跨界創新中脫穎而出!●挖掘「厚數據」,讓創新更成功本書分析國際案例,證明「鍛鍊人類學之眼」將能幫你有效掌握問題的脈絡;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進行消費行為的研究,則有助於把冰冷的科學方法人性化,因為貼近人性、洞悉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解決問題時,更容易找出捷徑與新方向。人類學家藉由觀察累積的訊息,稱之為「厚數據」,是創新團隊合作時的重要依據,更能精準引導整個創新方向。相較於「大數據」(big data),透過人類學情境式觀察、深度訪談所得到的厚數據,不同於冰冷的數字,更能具體分析社會互動、生活場景、使用脈絡、語言認知以及人的真實需要,不僅可讓設計師與研發人員據以開發讓人驚艷的設計,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整體的創新與服務能力:˙企業可運用田野觀察,快速開發原型測試,加速創新。˙知名服務設計公司,採用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來發展「使用者旅程」,將之轉換為具體的商業建議,發展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美國實境節目「臥底老闆」(Undercover Boss)、商管暢銷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善用人類學式的「深潛法」(deep dive),提出改善企業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人為本的創新力量: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本書作者宋世祥,是台灣首位進入商學院並從事社會企業發展工作的人類學家,以自身多年田野調查的實戰經驗,引介人類學最新應用趨勢,直擊台灣最具活力的社會現場,新加入的林宛瑩(策略民族誌與深夜創新)、陳懷萱(跨世代共融與社會照護)、林秀芃與掀海風團隊(地方創生與共好)三個個案,透過生動的民族誌手法分析十三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五大領域所創造的成果:• 商業創新的人類學:林宛瑩、張安定、林承毅• 社會設計的人類學:邱星崴、蔡適任、陳懷萱• 小地方的人類學:邱承漢、林秀芃與掀海風• 餐桌上的人類學:洪震宇、黃婉玲、莊祖宜• 民族誌創作的人類學:Akru、阿潑從一個人的書房寫作、廚房料理,到一群人的風土旅行、社區營造、地方設計;從協助企業以人類學方法改善體質、創新服務,到以人類學調查為「創業」基礎去解決社會問題,書中每一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都發揮了改變社會的正向能量。帶著新鮮的眼光重新看世界,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體驗、改變與創造,將人類學「厚數據」觀察的洞見,轉化為成功的創新方案!
——台灣第一本女性生活設計專書—— 聚焦女性服務缺口、構思創新服務 從生活到職涯、從社會服務到商業創新 以設計思維打造友善支持系統 開創女力經濟 【本書特色】 ★ 打造具性別觀點的服務設計:呼應SDGs永續生活指標、充權女性的培力模式 ★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鍊:投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必備的視野和工具 ★ 國際本土精彩案例分析:設計心法X開發流程X建立可持續模式X影響力評估 ★ 故事性與工具性兼具:為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女性生活相關領域工作者帶來啟發 【本書簡介】 ★聚焦1/2人口的關鍵設計 即便生活周遭已有琳瑯滿目數之不盡的消費性商品,真實生活中的女性,仍有許多隱性需求、服務缺口尚未被滿足。 作者「串門子社會設計」團隊具有豐富社會關懷、公共倡議、服務設計等跨界實戰經驗,《女性生活設計》導入「社會設計」思維,帶你看見女性各個生命階段的真實需求,積極打造友善支持系統,開發各種創新服務。 本書以性別平等、充權女性為目標,精選國際與台灣精彩案例,帶你看見各種迫切或隱藏的創新可能,找出切角進行設計。國際案例的部分如: Ö 求職姐妹的神隊友:美國Dress for Succes針對「不知適合的職業方向」「缺乏面試信心與準備」「組織聘用的刻板印象」三大挑戰,媒合職涯教練、支持團體幫女性好好應戰。 Ö 半徑5公里幸福生活圈:日本RASHISA WORKS以女性的生活區域為中心點,積極開發整合外部企業和組織,打造出適合婚育女性、單親媽媽的彈性工作型態。 Ö 樂齡女性開創第二人生:日本山口縣萩市「海媽媽食堂」主動為當地獨居長者準備餐食,不只將愛心變成一門好生意,更主動結合返鄉青年、活化農村經濟。 Ö 閃閃發光的銀髮人生智慧:銀髮女性成立「棺材俱樂部」,透過充滿想像力的活動設計,將老化、死亡議題變成跨世代的對話與情感支持。 Ö 桌遊與遊戲設計助攻:爸媽老師別再說教了!以遊戲方式引導青少年面對身心變化、交友、性健康、學習需求、興趣探索、技能培力……建立同儕團體與社區型支持網絡。 Ö 當自己的人生舞台設計師:鼓勵女性將生命故事轉寫成劇本,設計肢體工作坊以身體律動覺察身心狀態,進入社區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台灣案例部分,精選各種具性別觀點的創意服務設計,分析其設計心法X服務流程X可持續模式; Ö 公主出任務!青少女 x生涯發展x網路世代 Ö 戰鬥女力重返職場|優勢職種x經濟就業x社會支持 Ö「屏障生活」母職再設計|身心障礙女性x照顧角色x社會支持 Ö 織工坊的女力經濟|中生代女性x地方創生/文化復振x共生照顧 Ö 設計妳的第三人生|中高齡女性x青銀共創x地方經濟 Ö 一個人生活也不孤單|跨世代女性x議題轉繹x空巢獨居喪偶 ★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煉 在規劃一套符合某些群體、社區、地方的服務或發展時,需要嚴謹思考和理解、避免形成規劃謬誤,本書分享以下實戰方法: ⇒零基思考(Zero Thinking)方法學:「以終為始」,不斷推導、驗證行動的設計 ⇒檢視迷思誤區:避免「善良的歧視者」「誇飾的蛋糕裙」,一起「折手指練習」 ⇒基礎蒐集方法:次級資料、焦點訪談、焦點團體、問卷蒐集 ⇒運用觸媒引導:生命敘事展演、實境情境遊戲設計等 ★ 為女性發聲!跨域聯名Call to Action! 從女孩到銀髮,在不同生命階段、場域和脈絡,都有機會能夠找到符合個人能力、實踐價值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本書在進行分析、演練工具與方法之後,提出五大跨域聯名企劃的方向: Ö 空間載體設計之必要 空間是生活的載體,重新思考、翻轉作為支持女性生活幸福的各種空間。打破過去學習技能、單一空間使用,從生活型態和關係人口著手,進行空間與服務的設計。 Ö 在地社群創造之必要 不同世代、都會型與鄉村型女性所需的服務大相逕庭。因地制宜提供不同服務特色、創造在地社群、喚醒女性追求理想生活的動機,積極創造出更多元、跨世代的合作模式。 Ö 身心安全關懷之必要 女性特有的生理狀態,如月經之於青少女、妊娠分娩、停經之於更年期……除了傳統衛教保健醫療體系,可以發展出更具效益的服務模式。 Ö 科技設計運用之必要 疫情打破關係的疆界,善用科技使服務不受限制、突破數位落差、因地制宜,改變生活方式的新可能。 Ö 合宜創業就業之必要 從女性觀點出發的優化設計、現有職場的職務再設計、個人品牌行銷到創業的培力⋯⋯打造支持系統,開創女力經濟。 解決女性在生活中真實的問題與需求、積極開創職涯與生活的藍圖, 一起來為1/2人口的幸福而設計!
——台灣第一本女性生活設計專書—— 聚焦女性服務缺口、構思創新服務 從生活到職涯、從社會服務到商業創新 以設計思維打造友善支持系統 開創女力經濟 【本書特色】 ★ 打造具性別觀點的服務設計:呼應SDGs永續生活指標、充權女性的培力模式 ★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鍊:投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必備的視野和工具 ★ 國際本土精彩案例分析:設計心法X開發流程X建立可持續模式X影響力評估 ★ 故事性與工具性兼具:為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女性生活相關領域工作者帶來啟發 【本書簡介】 ★聚焦1/2人口的關鍵設計 即便生活周遭已有琳瑯滿目數之不盡的消費性商品,真實生活中的女性,仍有許多隱性需求、服務缺口尚未被滿足。 作者「串門子社會設計」團隊具有豐富社會關懷、公共倡議、服務設計等跨界實戰經驗,《女性生活設計》導入「社會設計」思維,帶你看見女性各個生命階段的真實需求,積極打造友善支持系統,開發各種創新服務。 本書以性別平等、充權女性為目標,精選國際與台灣精彩案例,帶你看見各種迫切或隱藏的創新可能,找出切角進行設計。國際案例的部分如: Ö 求職姐妹的神隊友:美國Dress for Succes針對「不知適合的職業方向」「缺乏面試信心與準備」「組織聘用的刻板印象」三大挑戰,媒合職涯教練、支持團體幫女性好好應戰。 Ö 半徑5公里幸福生活圈:日本RASHISA WORKS以女性的生活區域為中心點,積極開發整合外部企業和組織,打造出適合婚育女性、單親媽媽的彈性工作型態。 Ö 樂齡女性開創第二人生:日本山口縣萩市「海媽媽食堂」主動為當地獨居長者準備餐食,不只將愛心變成一門好生意,更主動結合返鄉青年、活化農村經濟。 Ö 閃閃發光的銀髮人生智慧:銀髮女性成立「棺材俱樂部」,透過充滿想像力的活動設計,將老化、死亡議題變成跨世代的對話與情感支持。 Ö 桌遊與遊戲設計助攻:爸媽老師別再說教了!以遊戲方式引導青少年面對身心變化、交友、性健康、學習需求、興趣探索、技能培力……建立同儕團體與社區型支持網絡。 Ö 當自己的人生舞台設計師:鼓勵女性將生命故事轉寫成劇本,設計肢體工作坊以身體律動覺察身心狀態,進入社區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台灣案例部分,精選各種具性別觀點的創意服務設計,分析其設計心法X服務流程X可持續模式; Ö 公主出任務!青少女 x生涯發展x網路世代 Ö 戰鬥女力重返職場|優勢職種x經濟就業x社會支持 Ö「屏障生活」母職再設計|身心障礙女性x照顧角色x社會支持 Ö 織工坊的女力經濟|中生代女性x地方創生/文化復振x共生照顧 Ö 設計妳的第三人生|中高齡女性x青銀共創x地方經濟 Ö 一個人生活也不孤單|跨世代女性x議題轉繹x空巢獨居喪偶 ★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煉 在規劃一套符合某些群體、社區、地方的服務或發展時,需要嚴謹思考和理解、避免形成規劃謬誤,本書分享以下實戰方法: ⇒零基思考(Zero Thinking)方法學:「以終為始」,不斷推導、驗證行動的設計 ⇒檢視迷思誤區:避免「善良的歧視者」「誇飾的蛋糕裙」,一起「折手指練習」 ⇒基礎蒐集方法:次級資料、焦點訪談、焦點團體、問卷蒐集 ⇒運用觸媒引導:生命敘事展演、實境情境遊戲設計等 ★ 為女性發聲!跨域聯名Call to Action! 從女孩到銀髮,在不同生命階段、場域和脈絡,都有機會能夠找到符合個人能力、實踐價值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本書在進行分析、演練工具與方法之後,提出五大跨域聯名企劃的方向: Ö 空間載體設計之必要 空間是生活的載體,重新思考、翻轉作為支持女性生活幸福的各種空間。打破過去學習技能、單一空間使用,從生活型態和關係人口著手,進行空間與服務的設計。 Ö 在地社群創造之必要 不同世代、都會型與鄉村型女性所需的服務大相逕庭。因地制宜提供不同服務特色、創造在地社群、喚醒女性追求理想生活的動機,積極創造出更多元、跨世代的合作模式。 Ö 身心安全關懷之必要 女性特有的生理狀態,如月經之於青少女、妊娠分娩、停經之於更年期……除了傳統衛教保健醫療體系,可以發展出更具效益的服務模式。 Ö 科技設計運用之必要 疫情打破關係的疆界,善用科技使服務不受限制、突破數位落差、因地制宜,改變生活方式的新可能。 Ö 合宜創業就業之必要 從女性觀點出發的優化設計、現有職場的職務再設計、個人品牌行銷到創業的培力⋯⋯打造支持系統,開創女力經濟。 解決女性在生活中真實的問題與需求、積極開創職涯與生活的藍圖, 一起來為1/2人口的幸福而設計!
不只是為了自己 也為了現在與未來的所有生命 本書分享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向大自然學習的智慧 20個充滿巧思、玩心的生活練習 培養我們現地觀察、解決問題、主動設計與動手做的能力 而現在我們的每一個練習 都將為未來的孩子留下更美好的地球! 為了在地球上愉快地生存、與自然和諧共處,也為了未來的「七個世代」,本書提倡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精神,並分享生活中可以實踐的三個原則: 1珍惜愛護地球 2尊重所有人 3與他人共有、相互給予 七個世代(Seven Generations)是來自美國原住民的生命智慧,提醒我們:「不論作什麼事,要連曾曾曾曾曾孫那個時代的可能,一併列入考量。」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是從祖先那裡「獲得」現在的地球,而是向未來的孩子們「借來」的,對於借來的東西,應該要以更好的狀態償還。 作者索耶海(ソーヤー海)是東京・都市樸門永續設計Tokyo Urban Permaculture創辦人,與插畫家、作家攜手合作,於書中提出具體可行的永續生活提案,強調「在家就可以開始」、「看插畫就可以吸收的智慧」: ■ 結合活潑插畫,以知識圖文書的形式,每一個跨頁開展一個具體的主題 ■ 從飲食、種植、勞動、遊戲、感受力等面向,體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奧祕 書中八個章節包含:吃(食育)、做(創造與消費)、在邊緣玩耍(自然探索與觀察)、設計(生態系與關係性)、相互給予(禮物精神與表達感謝)、練習安靜(心的觀察)、可持續性(地球與社會如何永續)、生活方式(生存與生活的選擇)。 翻開這本圖文並茂的自然生活練習本,你會發現,只要生活中多花點心思實踐,就能讓我們與地球的生命更加豐饒: ˙200餘幅生動插畫、20個兼具知識與趣味的生活練習 ˙涵蓋飲食、種植、自然探索、呼吸與靜心練習、著色畫、同理心遊戲 ˙融入食物森林花園、水與能源、生物棲地地圖…等循環性設計要素 ˙零浪費、不製造垃圾、交換才能、不花錢也能過得充實快樂的挑戰 不論大人小孩,不論在陽台、社區、學校、城市或鄉村,大人小孩都可以成為永續生活的設計師,一起打造綠色家園和可持續的未來!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小字典 樸門永續設計源自澳洲,1978年由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等人提出,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獲得重大進展。樸門永續設計主張: ˙「將世界轉化為食物森林」,以農為本又蘊涵豐富的生活形態; ˙試圖改變既有生活形態,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鼓勵人們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充份利用太陽能、水資源;以友善方式耕作、畜牧和養殖,形成循環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本書特色 ★200餘幅生動插畫X20個自然生活練習邊學邊玩、打造綠色家園 ★涵蓋食農x生態x手作x五感x生命教育共讀共學的最佳讀本 ★靜心x呼吸x正念畫x共感與同理心的練習培養覺察的能力
不只是為了自己 也為了現在與未來的所有生命 本書分享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向大自然學習的智慧 20個充滿巧思、玩心的生活練習 培養我們現地觀察、解決問題、主動設計與動手做的能力 而現在我們的每一個練習 都將為未來的孩子留下更美好的地球! 為了在地球上愉快地生存、與自然和諧共處,也為了未來的「七個世代」,本書提倡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精神,並分享生活中可以實踐的三個原則: 1珍惜愛護地球 2尊重所有人 3與他人共有、相互給予 七個世代(Seven Generations)是來自美國原住民的生命智慧,提醒我們:「不論作什麼事,要連曾曾曾曾曾孫那個時代的可能,一併列入考量。」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是從祖先那裡「獲得」現在的地球,而是向未來的孩子們「借來」的,對於借來的東西,應該要以更好的狀態償還。 作者索耶海(ソーヤー海)是東京・都市樸門永續設計Tokyo Urban Permaculture創辦人,與插畫家、作家攜手合作,於書中提出具體可行的永續生活提案,強調「在家就可以開始」、「看插畫就可以吸收的智慧」: ■ 結合活潑插畫,以知識圖文書的形式,每一個跨頁開展一個具體的主題 ■ 從飲食、種植、勞動、遊戲、感受力等面向,體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奧祕 書中八個章節包含:吃(食育)、做(創造與消費)、在邊緣玩耍(自然探索與觀察)、設計(生態系與關係性)、相互給予(禮物精神與表達感謝)、練習安靜(心的觀察)、可持續性(地球與社會如何永續)、生活方式(生存與生活的選擇)。 翻開這本圖文並茂的自然生活練習本,你會發現,只要生活中多花點心思實踐,就能讓我們與地球的生命更加豐饒: ˙200餘幅生動插畫、20個兼具知識與趣味的生活練習 ˙涵蓋飲食、種植、自然探索、呼吸與靜心練習、著色畫、同理心遊戲 ˙融入食物森林花園、水與能源、生物棲地地圖…等循環性設計要素 ˙零浪費、不製造垃圾、交換才能、不花錢也能過得充實快樂的挑戰 不論大人小孩,不論在陽台、社區、學校、城市或鄉村,大人小孩都可以成為永續生活的設計師,一起打造綠色家園和可持續的未來!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小字典 樸門永續設計源自澳洲,1978年由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等人提出,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獲得重大進展。樸門永續設計主張: ˙「將世界轉化為食物森林」,以農為本又蘊涵豐富的生活形態; ˙試圖改變既有生活形態,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鼓勵人們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充份利用太陽能、水資源;以友善方式耕作、畜牧和養殖,形成循環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本書特色 ★200餘幅生動插畫X20個自然生活練習邊學邊玩、打造綠色家園 ★涵蓋食農x生態x手作x五感x生命教育共讀共學的最佳讀本 ★靜心x呼吸x正念畫x共感與同理心的練習培養覺察的能力
愛食物、零浪費、護地球, 我們可以讓「吃」成為一種正面行動, 共同修補、建構永續的綠色食物生態系。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親身走訪全球食物革命運動現場, 以食物為里程,寫就了這本餐桌版的Lonely Planet, 看看世界吃的食物,蘊藏了什麼故事? 人們在食物運動裡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法? 「全家FamilyMart」、「回甘人生」、 「格外農品」、「對味好食研究所」等案例, 記錄台灣食物運動新里程。 食品加工和貿易的資本化與工業化,以及全球食物與飲食文化的快速交流,讓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見的便利,然而這股快速的發展,也潛藏巨大的隱憂:經濟作物的大量需求,破壞了生態體系的多元性,飲食價值觀趨向單一,物種流失,土地掠奪,飲食安全等問題逐漸浮現。我們彼此遠比想像中的還要緊密,當地球遭受衝擊,身為一分子的我們便不可能置身事外。 「當地球的食物生態系遭受衝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有機、在地、零浪費、公平貿易、食物創新、食育……,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概念是如何在世界各個角落,涓滴匯聚成改變眾人的力量,甚至國際趨勢,影響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們? ★剩食問題嚴重,歐洲各國大至超市,小至個人,用什麼方法因應? ★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是怎麼出現的? ★南美洲的貧窮國家秘魯如何用食物革命,成為南半球「星級」美食聖地? ★印尼女農如何在被男性壟斷的咖啡市場裡爭取平等發展空間? ★公平貿易是如何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作者余宛如歷時八年,足跡跨越英倫、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北非、中東、東南亞、日韓、中國等許多國家,親自走進食物生產、餐廳、農漁牧、飲食設計、公平貿易等現場,訪問各地生態廚師、小農、食物設計師、社會企業家、學生等等,以食物為經,理想為緯,記錄他們如何捲起袖子、展開行動,為各個地方的食物運動點起星星之火。 「在這個食物生態系裡,我們所有的決定與行動,都不會只是與自己有關。」 作者應用「食物人類學」的方法,追溯當代食物生產、交換、處理與消費的過程,探討範圍涵蓋了食物供應、農業產銷、剩食和饑荒、食物援助、原住民之人權和土地權益、自然生態等議題;同時,她也引介世界各地推廣有機、公平貿易、生態認證、慢食等各種食物運動的進程,為身在台灣的我們,帶來最前線的運動紀實,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新食物經濟體」,也讓我們知道,這些運動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台灣的食物運動近年來有哪些進展?余宛如再次上陣採訪,增修全新篇章,談台灣當前的剩食、飲食改革等值得你我關注的各項議題,她更花了相當篇幅談校園飲食教育,並呼應本書提到的諸多國際趨勢與案例分析,對台灣當前已發生、未發生的食物議題,提出最有力、最有前瞻性的建言! ★校園的飲食革命,與青年的食物運動★ 親親牡蠣:倫敦青年的慢食聚會 食物合作社:英國大學生的嘴巴革命 英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創造在地經濟 Freegan白食族:打擊剩食行動 ★用創新的商業力量,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 百年合作社的進擊:一英鎊當股東,用消費創造價值 人民的超市:「格外品」的美學與味覺革命 超市的通路革命:Co-Op推動「責任零售」 英倫咖啡革命第三波:超越風味的咖啡正義 ★廚師、設計師一起改變社會★ 生態廚師的政治行動:搶救原生種作物 小小廚師的未來宣言 「愛食物、恨浪費」,也能有商機 打造「零浪費」餐廳模組 ★世界正在吃什麼?一場美味與正義之戰★ 食物發動了一場拉美革命 藏在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食物方舟計畫:保存多元、珍貴的原生物種 巴西堅果:生態貿易的力量 ★打造全新「綠色食物經濟體」★ 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 公平貿易,城市轉型的推手 奧運城市的願景:以食物重塑城市品牌 歐盟Farm to Fork:打造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台灣食物行動新里程★ 「全家FamilyMart」友善時光惜食出擊 「回甘人生」帶婆婆媽媽炒出新人生 「格外農品」幫醜水果找出路 「對味好食研究所」奮戰大學食育例
愛食物、零浪費、護地球, 我們可以讓「吃」成為一種正面行動, 共同修補、建構永續的綠色食物生態系。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親身走訪全球食物革命運動現場, 以食物為里程,寫就了這本餐桌版的Lonely Planet, 看看世界吃的食物,蘊藏了什麼故事? 人們在食物運動裡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法? 「全家FamilyMart」、「回甘人生」、 「格外農品」、「對味好食研究所」等案例, 記錄台灣食物運動新里程。 食品加工和貿易的資本化與工業化,以及全球食物與飲食文化的快速交流,讓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見的便利,然而這股快速的發展,也潛藏巨大的隱憂:經濟作物的大量需求,破壞了生態體系的多元性,飲食價值觀趨向單一,物種流失,土地掠奪,飲食安全等問題逐漸浮現。我們彼此遠比想像中的還要緊密,當地球遭受衝擊,身為一分子的我們便不可能置身事外。 「當地球的食物生態系遭受衝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有機、在地、零浪費、公平貿易、食物創新、食育……,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概念是如何在世界各個角落,涓滴匯聚成改變眾人的力量,甚至國際趨勢,影響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們? ★剩食問題嚴重,歐洲各國大至超市,小至個人,用什麼方法因應? ★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是怎麼出現的? ★南美洲的貧窮國家秘魯如何用食物革命,成為南半球「星級」美食聖地? ★印尼女農如何在被男性壟斷的咖啡市場裡爭取平等發展空間? ★公平貿易是如何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作者余宛如歷時八年,足跡跨越英倫、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北非、中東、東南亞、日韓、中國等許多國家,親自走進食物生產、餐廳、農漁牧、飲食設計、公平貿易等現場,訪問各地生態廚師、小農、食物設計師、社會企業家、學生等等,以食物為經,理想為緯,記錄他們如何捲起袖子、展開行動,為各個地方的食物運動點起星星之火。 「在這個食物生態系裡,我們所有的決定與行動,都不會只是與自己有關。」 作者應用「食物人類學」的方法,追溯當代食物生產、交換、處理與消費的過程,探討範圍涵蓋了食物供應、農業產銷、剩食和饑荒、食物援助、原住民之人權和土地權益、自然生態等議題;同時,她也引介世界各地推廣有機、公平貿易、生態認證、慢食等各種食物運動的進程,為身在台灣的我們,帶來最前線的運動紀實,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新食物經濟體」,也讓我們知道,這些運動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台灣的食物運動近年來有哪些進展?余宛如再次上陣採訪,增修全新篇章,談台灣當前的剩食、飲食改革等值得你我關注的各項議題,她更花了相當篇幅談校園飲食教育,並呼應本書提到的諸多國際趨勢與案例分析,對台灣當前已發生、未發生的食物議題,提出最有力、最有前瞻性的建言! ★校園的飲食革命,與青年的食物運動★ 親親牡蠣:倫敦青年的慢食聚會 食物合作社:英國大學生的嘴巴革命 英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創造在地經濟 Freegan白食族:打擊剩食行動 ★用創新的商業力量,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 百年合作社的進擊:一英鎊當股東,用消費創造價值 人民的超市:「格外品」的美學與味覺革命 超市的通路革命:Co-Op推動「責任零售」 英倫咖啡革命第三波:超越風味的咖啡正義 ★廚師、設計師一起改變社會★ 生態廚師的政治行動:搶救原生種作物 小小廚師的未來宣言 「愛食物、恨浪費」,也能有商機 打造「零浪費」餐廳模組 ★世界正在吃什麼?一場美味與正義之戰★ 食物發動了一場拉美革命 藏在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食物方舟計畫:保存多元、珍貴的原生物種 巴西堅果:生態貿易的力量 ★打造全新「綠色食物經濟體」★ 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 公平貿易,城市轉型的推手 奧運城市的願景:以食物重塑城市品牌 歐盟Farm to Fork:打造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台灣食物行動新里程★ 「全家FamilyMart」友善時光惜食出擊 「回甘人生」帶婆婆媽媽炒出新人生 「格外農品」幫醜水果找出路 「對味好食研究所」奮戰大學食育例
吃,是一種素養,一種選擇的能力, 只有每個人都吃好了,世界才會變好。 ★ 世界最著名米其林三星主廚、《富比士》「全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亞朗.杜卡斯(Alain Ducasse) 邀請你加入世界公民的美食行動—— 瞭解食材資訊、促進感官覺醒、 尊重土地節律、保護生物多樣性、體驗飲食社交愉悅 讓我們重新學會吃 一起用吃,改變世界! 他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味道採摘者 他可以吃出奶油中的暴風雨、在餐盤中展現蘆筍驚險的生長史 身為世界上最知名、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榮譽、被譽為「世紀廚神」的法國廚師亞朗.杜卡斯,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味道的採摘者」: 在紐約近郊的農場,他的舌尖嚐出奶油有暴風雨的味道,還斷定牛是在離穀倉較遠的地方吃牧草,而奶油用了機器而非人工攪拌!而在法國鄉村,小農的蘆筍在收穫季遭逢密斯特拉強風,蘆筍尖因強風吹拂而彎曲了,不是標準的漂亮直挺,但來自風土的美味不變。他把這段驚險的生長史,以及農人悉心照護土地的心意,放上米其林三星美食的餐盤,傳遞給國際各地客人。 「我們都是廚師。世界就是繁星下的一間巨大的鄉村餐廳, 每個人都滋養著他人,同時又從他人的話語和行為中獲得滋養。」── 亞朗.杜卡斯 杜卡斯以人類飲食文化的「擺渡人」自許,他相信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在風土和餐桌之間,廚師扮演著特別的角色——「我們有幸從事一項充滿激情、愉悅,且世代傳承的職業。這種幸運也帶給我們新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成為人類的『擺渡人』。我們傳遞的味道、我們的美食觀,應該促使我們去傳承食材的歷史、淵源,增進人們對食材與風土的認識,為的是豐富地球上的地區多樣性。」 「我們要重新學會吃。因為吃好,是對自己的尊重。 如果我尊重自己,我就能更好的尊重我周邊的環境。」── 亞朗.杜卡斯 從政治和哲學的角度,杜卡斯帶領我們思考什麼是「吃」,以及吃在當今世界的意義。他說,美食既不是一項專屬於菁英階層的樂趣,也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消遣。因為人類要進食,那麼美食就是一切與人類有關的、包含了人類思考的認識。 吃好首先是一種認識、一種學習的過程、一種行為。每個人都能學會選擇優質食物——學會辨識我們身體需要的營養攝入,學會花點時間好好吃飯並讓每頓飯都具有儀式感。我們可以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生活、加入想像、加入自由,就是在培養對味道的敏銳感覺。 「而味道來自土地。尊重味道、體現出味道的價值,絕不應該在味道中弄虛作假,對我來說這是個倫理價值。」杜卡斯強調,吃不只是個人的生存行為,更具有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健康、環境的集體意義,人與人、人類與其他生物及地球之間緊密相繫。 「吃不能僅僅為了生存,從今以後還應加上:為了生存,不能不思考所吃的食物。 吃成為一種公民行為,一種存在於世界的方式。」── 亞朗.杜卡斯 「我們從未享有過如此多的資源,然而我們的飲食質量卻前所未有的糟糕!一場關於味道的革命正在進行!」杜卡斯揭露當代飲食的真貌,一般人以為的低價販售食品,實際上對人類和整個地球來講非常昂貴,因為要算入濱海地帶大量繁殖的綠藻帶來的飲用水去污染成本、含水層的下降、蜜蜂的超高死亡率、劣質生產導致的南半球小農手作文化模式的毀壞…… 在書中,杜卡斯提出真摯的呼籲。他強調無國界之分,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正確選擇餐盤裡的食物,從產地到餐桌,延續優質的飲食文化;學會尊重土地和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養育自己、人類並保護未來。 他在法國和全世界推動優質餐飲,發起「優質餐廳」及「優質職人生產者」標章,並透過行動提倡減少垃圾、就近取材、天然食材的飲食思維;他倡議「人文主義美食的普世宣言」(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 la gastronomie humaniste),出發點是動員一個由各地風土和人民組成的真正「國際社會」,透過美食,我們可以在國際間創造出新的連結的力量——從瞭解食材資訊、促進感官覺醒、尊重土地節律、保護生物多樣性、體驗飲食社交愉悅等五個人文面向,一起用吃改變世界。 ★這是一本故事之書,讓我們看見── ‧蛻變的心路歷程:杜卡斯首度公開談論他二十七歲遭逢的空難事件,將感恩化為動力捍衛當代飲食革命。 ‧廚師的學習與責任:杜卡斯回顧習藝過程,以及如何與同行展開合作而非競爭,進而聯合生產者到餐廳人員到消費者,落實高品質食材的呼籲,同時透過教學善盡社會責任。 ‧不合理的浪費:根據歐洲條例對進口食材的規範,四季豆要去梗,長度八公分,有微小瑕疵皆不合格,結果肯亞的四季豆在採摘過程中有三十%到四十%都被扔掉了! ‧產地的真相:大部分的巴黎蘑菇進口自東歐、荷蘭和美國。盧瓦爾河谷仍有法國產的蘑菇,但卻保存在冷凍倉庫中。 ★這是一本行動之書,號召每位公民消費者── ‧有意識的吃:選擇真實、健康、美味、永續的食物,不過量消費;學會尊重土地和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養育自己、人類並保護未來 。 ‧為飲食教育扎根:為孩子進行味覺教育,並讓他們學習用餐時的人際交流,傳承飲食文化。 ‧打造優質品質鏈:品質是一條鏈條,生產者依賴土地,餐廳依賴生產者,消費者依賴自己的選擇。 ‧以美食作為改變的手段:透過選擇食物以及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我們手中握有強大的直接民主力量,可以促成轉變,拒絕任由不合理的農業、經濟、文化、生態系統的毒害。 本書特色 ★聯名國際廚師,倡議「人文主義美食宣言」 ★發起法國「優質餐廳」及「優質職人生產者」標章 ★透過行動提倡減少垃圾、就近取材、天然食材的飲食思維 ★入圍二○一九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吃,是一種素養,一種選擇的能力, 只有每個人都吃好了,世界才會變好。 ★ 世界最著名米其林三星主廚、《富比士》「全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亞朗.杜卡斯(Alain Ducasse) 邀請你加入世界公民的美食行動—— 瞭解食材資訊、促進感官覺醒、 尊重土地節律、保護生物多樣性、體驗飲食社交愉悅 讓我們重新學會吃 一起用吃,改變世界! 他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味道採摘者 他可以吃出奶油中的暴風雨、在餐盤中展現蘆筍驚險的生長史 身為世界上最知名、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榮譽、被譽為「世紀廚神」的法國廚師亞朗.杜卡斯,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味道的採摘者」: 在紐約近郊的農場,他的舌尖嚐出奶油有暴風雨的味道,還斷定牛是在離穀倉較遠的地方吃牧草,而奶油用了機器而非人工攪拌!而在法國鄉村,小農的蘆筍在收穫季遭逢密斯特拉強風,蘆筍尖因強風吹拂而彎曲了,不是標準的漂亮直挺,但來自風土的美味不變。他把這段驚險的生長史,以及農人悉心照護土地的心意,放上米其林三星美食的餐盤,傳遞給國際各地客人。 「我們都是廚師。世界就是繁星下的一間巨大的鄉村餐廳, 每個人都滋養著他人,同時又從他人的話語和行為中獲得滋養。」── 亞朗.杜卡斯 杜卡斯以人類飲食文化的「擺渡人」自許,他相信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在風土和餐桌之間,廚師扮演著特別的角色——「我們有幸從事一項充滿激情、愉悅,且世代傳承的職業。這種幸運也帶給我們新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成為人類的『擺渡人』。我們傳遞的味道、我們的美食觀,應該促使我們去傳承食材的歷史、淵源,增進人們對食材與風土的認識,為的是豐富地球上的地區多樣性。」 「我們要重新學會吃。因為吃好,是對自己的尊重。 如果我尊重自己,我就能更好的尊重我周邊的環境。」── 亞朗.杜卡斯 從政治和哲學的角度,杜卡斯帶領我們思考什麼是「吃」,以及吃在當今世界的意義。他說,美食既不是一項專屬於菁英階層的樂趣,也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消遣。因為人類要進食,那麼美食就是一切與人類有關的、包含了人類思考的認識。 吃好首先是一種認識、一種學習的過程、一種行為。每個人都能學會選擇優質食物——學會辨識我們身體需要的營養攝入,學會花點時間好好吃飯並讓每頓飯都具有儀式感。我們可以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生活、加入想像、加入自由,就是在培養對味道的敏銳感覺。 「而味道來自土地。尊重味道、體現出味道的價值,絕不應該在味道中弄虛作假,對我來說這是個倫理價值。」杜卡斯強調,吃不只是個人的生存行為,更具有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健康、環境的集體意義,人與人、人類與其他生物及地球之間緊密相繫。 「吃不能僅僅為了生存,從今以後還應加上:為了生存,不能不思考所吃的食物。 吃成為一種公民行為,一種存在於世界的方式。」── 亞朗.杜卡斯 「我們從未享有過如此多的資源,然而我們的飲食質量卻前所未有的糟糕!一場關於味道的革命正在進行!」杜卡斯揭露當代飲食的真貌,一般人以為的低價販售食品,實際上對人類和整個地球來講非常昂貴,因為要算入濱海地帶大量繁殖的綠藻帶來的飲用水去污染成本、含水層的下降、蜜蜂的超高死亡率、劣質生產導致的南半球小農手作文化模式的毀壞…… 在書中,杜卡斯提出真摯的呼籲。他強調無國界之分,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正確選擇餐盤裡的食物,從產地到餐桌,延續優質的飲食文化;學會尊重土地和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養育自己、人類並保護未來。 他在法國和全世界推動優質餐飲,發起「優質餐廳」及「優質職人生產者」標章,並透過行動提倡減少垃圾、就近取材、天然食材的飲食思維;他倡議「人文主義美食的普世宣言」(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 la gastronomie humaniste),出發點是動員一個由各地風土和人民組成的真正「國際社會」,透過美食,我們可以在國際間創造出新的連結的力量——從瞭解食材資訊、促進感官覺醒、尊重土地節律、保護生物多樣性、體驗飲食社交愉悅等五個人文面向,一起用吃改變世界。 ★這是一本故事之書,讓我們看見── ‧蛻變的心路歷程:杜卡斯首度公開談論他二十七歲遭逢的空難事件,將感恩化為動力捍衛當代飲食革命。 ‧廚師的學習與責任:杜卡斯回顧習藝過程,以及如何與同行展開合作而非競爭,進而聯合生產者到餐廳人員到消費者,落實高品質食材的呼籲,同時透過教學善盡社會責任。 ‧不合理的浪費:根據歐洲條例對進口食材的規範,四季豆要去梗,長度八公分,有微小瑕疵皆不合格,結果肯亞的四季豆在採摘過程中有三十%到四十%都被扔掉了! ‧產地的真相:大部分的巴黎蘑菇進口自東歐、荷蘭和美國。盧瓦爾河谷仍有法國產的蘑菇,但卻保存在冷凍倉庫中。 ★這是一本行動之書,號召每位公民消費者── ‧有意識的吃:選擇真實、健康、美味、永續的食物,不過量消費;學會尊重土地和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養育自己、人類並保護未來 。 ‧為飲食教育扎根:為孩子進行味覺教育,並讓他們學習用餐時的人際交流,傳承飲食文化。 ‧打造優質品質鏈:品質是一條鏈條,生產者依賴土地,餐廳依賴生產者,消費者依賴自己的選擇。 ‧以美食作為改變的手段:透過選擇食物以及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我們手中握有強大的直接民主力量,可以促成轉變,拒絕任由不合理的農業、經濟、文化、生態系統的毒害。 本書特色 ★聯名國際廚師,倡議「人文主義美食宣言」 ★發起法國「優質餐廳」及「優質職人生產者」標章 ★透過行動提倡減少垃圾、就近取材、天然食材的飲食思維 ★入圍二○一九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在這個只有口頭約定的關係裡,我們用愛攜手創造美好的家庭協奏曲 2018年十月至今,吸引150萬人次觀看 公視「我的彩虹家庭:同性戀的小孩會是同性戀嗎?」(https://goo.gl/tXnToi) 《青春發言人》、《誰來晚餐》受訪主人翁現身說法 當媽媽和同性伴侶決定攜手共同生活,阿公問要不要把媽媽的同性伴侶趕出家門,七歲的大女兒反問:「把她趕走?那我們要去哪裡?」 「《富爸爸.窮爸爸》?」小女兒聽到這個書名不解地問。「他有兩個爸爸?所以,他們也是同志家庭喔?」 「妳明明不是我們的爸爸,但妳很照顧我們,會保護我們。妳選擇和媽媽在一起,然後就把我們也一起愛下去。還有,身為同性戀也不是妳的選擇,但妳沒有怨天尤人,妳就是負責任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從來沒有聽妳說過一句『我因為是同性戀,所以被歧視了!』這種話。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男性力量』。」大女兒振振有詞地說。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小女兒說。 「聽聽她們愛家志工想說的也無妨。畢竟,我們又不會因為她們的說詞,就變成不是家人,對吧?」大女兒溫和地說出她的堅定。 如果「家」是可能讓人受傷的黑洞, 我們不曾忘記愛的美好,勇敢地跨出性別身分與家庭的框架, 一起建構家,實踐對家的想像,描繪家人的樣貌…… 二〇一二年年初,我加入了太座和兩個女兒的生活,翻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太座從來沒有和相同性別的人在一起過,而我則是從來沒想過生活裡會有孩子。 太座的兩個女兒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裏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等我加入之後,我們成了兩個女同志和兩個女兒組成的彩虹家庭,女兒也在我們的陪伴下逐步走向自學生活…… 這本書是我們一家四口,七年來的相處故事。因為願意與開放,因為以愛為最大公因數,我們一步步朝著信任前進,願意剝除過去那些讓我們不敢去愛的舊經驗,然後再一次擴大自己的愛的能力,擴大到能夠涵蓋彼此,能夠把因為生氣而高舉的矛、因為受傷而拿起的盾都放下。我們勇敢跨出步伐,縮短我們和家門以外的人之間的距離。 「一個被生命引導去如此細膩探索情感與性別議題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家庭的禮物,因為她╱他是來讓我們解構性別框架、更愛自己的一封情書。」琦琦說。 本書特色 1.第一手分享彩虹家庭的同與不同:透過幽默的日常故事,分享兩位同性伴侶和她們的孩子,如何重新定義家人、家庭角色、性別特質與親密關係。 2.在親密關係中重新定義自己:打破主流家庭/非主流家庭的二分法,跳脫櫃子裡與櫃子外的框架,跳出標籤化的身分認同 3.用真實故事示範如何跟孩子談論同志身分,討論親密關係與喜歡同性對象。 4.與社會大眾勇敢而溫和的對話:一家四口勇於與外人互動,並參與同志權益爭取活動。一改外界認為的激烈挑戰或受害者姿態,用平實的日常細節與孩子的質樸語言,提供跳脫性別框架的反思。 5.給同志的父母建議、同志的教會生活建議。 6.目標讀者:作者粉絲,同志族群,對同志議題友善的親子社群、親子共學團體、老師
在這個只有口頭約定的關係裡,我們用愛攜手創造美好的家庭協奏曲 2018年十月至今,吸引150萬人次觀看 公視「我的彩虹家庭:同性戀的小孩會是同性戀嗎?」(https://goo.gl/tXnToi) 《青春發言人》、《誰來晚餐》受訪主人翁現身說法 當媽媽和同性伴侶決定攜手共同生活,阿公問要不要把媽媽的同性伴侶趕出家門,七歲的大女兒反問:「把她趕走?那我們要去哪裡?」 「《富爸爸.窮爸爸》?」小女兒聽到這個書名不解地問。「他有兩個爸爸?所以,他們也是同志家庭喔?」 「妳明明不是我們的爸爸,但妳很照顧我們,會保護我們。妳選擇和媽媽在一起,然後就把我們也一起愛下去。還有,身為同性戀也不是妳的選擇,但妳沒有怨天尤人,妳就是負責任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從來沒有聽妳說過一句『我因為是同性戀,所以被歧視了!』這種話。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男性力量』。」大女兒振振有詞地說。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小女兒說。 「聽聽她們愛家志工想說的也無妨。畢竟,我們又不會因為她們的說詞,就變成不是家人,對吧?」大女兒溫和地說出她的堅定。 如果「家」是可能讓人受傷的黑洞, 我們不曾忘記愛的美好,勇敢地跨出性別身分與家庭的框架, 一起建構家,實踐對家的想像,描繪家人的樣貌…… 二〇一二年年初,我加入了太座和兩個女兒的生活,翻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太座從來沒有和相同性別的人在一起過,而我則是從來沒想過生活裡會有孩子。 太座的兩個女兒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裏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等我加入之後,我們成了兩個女同志和兩個女兒組成的彩虹家庭,女兒也在我們的陪伴下逐步走向自學生活…… 這本書是我們一家四口,七年來的相處故事。因為願意與開放,因為以愛為最大公因數,我們一步步朝著信任前進,願意剝除過去那些讓我們不敢去愛的舊經驗,然後再一次擴大自己的愛的能力,擴大到能夠涵蓋彼此,能夠把因為生氣而高舉的矛、因為受傷而拿起的盾都放下。我們勇敢跨出步伐,縮短我們和家門以外的人之間的距離。 「一個被生命引導去如此細膩探索情感與性別議題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家庭的禮物,因為她╱他是來讓我們解構性別框架、更愛自己的一封情書。」琦琦說。 本書特色 1.第一手分享彩虹家庭的同與不同:透過幽默的日常故事,分享兩位同性伴侶和她們的孩子,如何重新定義家人、家庭角色、性別特質與親密關係。 2.在親密關係中重新定義自己:打破主流家庭/非主流家庭的二分法,跳脫櫃子裡與櫃子外的框架,跳出標籤化的身分認同 3.用真實故事示範如何跟孩子談論同志身分,討論親密關係與喜歡同性對象。 4.與社會大眾勇敢而溫和的對話:一家四口勇於與外人互動,並參與同志權益爭取活動。一改外界認為的激烈挑戰或受害者姿態,用平實的日常細節與孩子的質樸語言,提供跳脫性別框架的反思。 5.給同志的父母建議、同志的教會生活建議。 6.目標讀者:作者粉絲,同志族群,對同志議題友善的親子社群、親子共學團體、老師
古巴蟬聯「全世界最想去」TOP 10排行榜! 歷經了半世紀經濟制裁、外交孤立的逆境 小小的古巴,頂住了美國全方位的封鎖 以獨立、創造、充滿生命力的精神 展現令世人驚豔的島國奇蹟! 跟著本書打開時光封印 一起穿街走巷、登堂入室 走入街頭塗鴉、市集攤車、特色民宿、生態農業的新風景 一探古巴式的簡樸、樂觀、熱情與創意! 二〇一五年古巴與美國宣佈關係正常化,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正如古巴人在街頭用「正宗蘭姆酒」加上「土製可口可樂」(TukCola)調出的特色雞尾酒慶祝一般,自由古巴的滋味正在蔓延——小小的島國,終究捱過了美國五十多年來全方位的打壓! 不同於一般觀光遊記,作者陳蕙芳多年不斷造訪古巴並與當地友人建立深厚友情,她得以用最貼身而細膩的生活觀察,帶你打開時光印記,進入這個既真實又魔幻的國度。 ★10個現象探古巴 ——滿街美國古董大轎車,修補拼湊五十年! ——保障低價的食物配售制,能讓人吃飽吃好? ——菜園就在家門口,城市農耕抗糧荒! ——古巴披索不稀奇,外匯才是硬道理? ——私營經濟鬆綁後,黑市買賣後門大開? ——自來水電公共交通一概欠奉,新民宿照開不誤! ——古巴人現在可以自由買賣房子了嗎? ——革命後的新世代,擔憂的是「缺錢」還是「快錢」? ——古美關係解凍後,古巴會更好嗎? ——古巴將會徹底告別社會主義嗎? 全世界也都在好奇:在一個沒有了革命英雄和卡斯楚的新時代,古巴要繼續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它正悄悄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嗎? 一問一答間,作者聽到古巴朋友幽默自嘲:「也許我們會向前進一步,向後退兩步呢!」但也不忘驕傲宣稱:「古巴什麼都缺,就不缺驚喜和奇蹟!」然後繼續正經議論:禁運解除、私營經濟鬆綁、「快錢」大批湧入⋯⋯古巴未來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論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作者筆下的古巴儼然打開時光的封印,散發一股不能抗拒的魅力:哈瓦那私營小店前舖後居、老房翻新的民宿別具特色、破舊卻生猛有力的工人新區、氣象一新的海濱長廊、國民土製啤酒混搭時髦工藝市集 ⋯⋯它證明了,各種針對古巴社會主義政權的制裁手段都未能奏效,頑強生活的古巴人,在隙縫中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古巴什麼都缺,就不缺驚喜和奇蹟 這個國家不但每天生活在矛盾之中, 還把矛盾融入了藝術、音樂、舞蹈和政策裡。 每個去過古巴的人在離開時都會談論, 古巴人如何憑藉他們的聰明、決心和想像力, 讓這座島屹立不倒—— 儘管這裡的建築物正在崩塌!——作家皮柯•耶爾(Pico Iyer),摘自BBC英倫網 古巴人之所以匱乏求變,必需追溯到美國的禁運和敵對外交政策。這個人口一千一百萬的加勒比海蕞爾小國,在一九五九年革命前曾是中南美洲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以出口經濟作物如糖、菸葉和咖啡著名;革命英雄切・格瓦拉,更是一代代國際左翼青年運動、社會主義理想的精神指標。 然而,一九六二年美國開始對古巴實施經濟制裁、貿易禁運,加上九〇年代蘇聯東歐共產集團瓦解,古巴民生面臨全面性的災難,匱乏飢餓時有所聞。它被逼得斧底抽薪,幾十年一個華麗轉身,成了世界爭相學習的另類典範—— 哈瓦那城區就可遇見精耕細作的小型農場和牧區,城郊的農業合作社、地攤小店生氣盎然,展現古巴面對禁運時期糧食危機、以生態農業追求自給自足的歷程;它為非洲和南美洲國家培訓醫療人員、出口人道援助;在生物技術、醫藥科技、實用手藝、設計藝術領域,都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蛻變。 這個歷經了殖民統治、資本壟斷、解放革命、社會主義、經濟封鎖、外交孤立的叢薾小國,曾無奈承載過多來自「自由民主資本社會」對抗「專制獨裁共產社會」的虛幻投射;然而,樂天的古巴人以無比堅韌和毅力,挺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緊箍罩下的匱乏年代——在作者筆下,古巴或許缺乏物資,但它最不缺的,正就是古巴人們不輕易屈服的樂觀與夢想: 一代代移民,在不同年代因為不同原因,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小島,在不確定的未知與對未來的想望中,出發,創造。明天的明天,仍有新的夢想。 作者以生動文字、攝影帶你穿街走巷,一探古巴樂天求變的精神,同時以獨樹一幟的魔幻寫實「故事線畫」穿梭進入13個古巴家庭的「小歷史」,讓你具體感受到聞名已久的,古巴式的簡樸、樂觀、熱情、創意——這,就是古巴精神! 本書特色 ★古美關係正常化、美國解除禁運後,首度刻畫古巴真實生活的書寫 ★特別收錄「魔幻寫實故事線畫」,穿梭時空一窺古巴人樂天求變的精神
「來,當一個種樹的人!」 詩人吳晟,親手闢植一片樹園 珍貴的台灣原生樹種於今蓊鬱成林 綿延水田濕地,喚回了自然 為了讓下一代還能與樹相親、為了漠化的河川與退縮的海岸線 他持續將秀美的少年樹苗 送到學校、海邊、軍營、森林墓園和島嶼角落⋯⋯ ——詩人殷殷邀請我們—— 跟著他走入樹園,讀樹、讀詩 種下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本書特色】 •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樹園組詩」首度發表 • 生態樹園|珍貴台灣原生樹種・現場導覽 • 精美插畫|圖示正確種樹觀念和步驟 【本書簡介】 *吳晟,是樹的孩子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有一片樹園,園裡遍植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台灣肖楠、台灣土肉桂⋯⋯皆已蓊鬱成林,林間,還挺立著一行行亭亭玉立、三五歲的樹苗。 一九四四年於台灣彰化溪洲鄉出生,吳晟童年時,台灣鄉鎮間到處有樹齡幾十年與上百年的大樹。那時,吳晟還不知道,有一天長成青年的自己會開始喟嘆生活中不再有樹;更不知道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自己會走出書房,為樹疾呼奔走。 他,是種樹的男人。 *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回 二〇〇一年,吳晟與妻子莊芳華沿著故鄉濁水溪上溯源頭,見證了從海岸、平原到山脈,水源林木資源全面破壞的驚人景象。對照台灣經濟發展進程,伴隨的是原始林遭到大量砍伐,沿海防風林消失、挖山砍樹鋪水泥;跟著的是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日益荒蕪漠化的河川遇雨暴漲、土石流頻仍⋯⋯對位在亞熱帶、夏雨冬乾的台灣來說,能把從梅雨到颱風降下的雨水好好存在根部,漫長的冬季乾旱才有水可用,這是樹木對這片土地的惠贈,人們卻鮮少在意。 從此開始,他的散文與詩出現越來越多樹與生態的書寫;文字之外,他也決定開始行動,將家裡傳下的近三公頃良田,全部用來種樹。 *守護最珍貴的台灣的原生樹種 吳晟的樹園種下的,全是強悍、容易生長的台灣原生樹種,樹種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他為園內樹種編了一首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幾個字分別代表烏心石、毛柿、台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它們是「闊葉一級木」,也是一般人說的「台灣闊葉五木」;還有老一輩都喜歡的台灣肖楠和土肉桂。 打從一開始種樹,吳晟就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為的是造就一個友善自然的生態環境。樹園四季都有不同風景和豐富生態,連綿著鄰旁友善耕作的水田溼地,在季節更迭中輪流上演枝葉新生、樹冠茂密、花香掩映、果實豐盈、蟲魚鳥獸穿梭覓食、安居繁衍的自然連續劇。 *種樹十堂課:相約,種下生命中第一棵樹 從自掏腰包闢樹園種樹、送樹,到響應大面積「平地造林」與「社區林業」,近年更積極投入民間護樹與路樹維護,督促公部門多種樹、種對樹——吳晟不只將愛樹的心念化成動人詩文、用行動種樹,也成了默默「播種」的人——他親手栽培的樹木,有的變成森林墓園的一份子;有的去到海邊,有些去了軍營、學校、市公所⋯⋯至今,他仍辛勤栽植呵護一株株秀美的台灣原生種樹苗,等待有心人。 吳晟將美麗的樹園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訪,並持續將少年樹苗送出給有心的愛樹人。「我真的希望每個人種樹,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更進一步,種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樹園」,吳晟說。跟著這本書,走進吳晟的樹園,他將教你如何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出發去探訪,守護我們身邊、路旁、社區與公園的樹!
「來,當一個種樹的人!」 詩人吳晟,親手闢植一片樹園 珍貴的台灣原生樹種於今蓊鬱成林 綿延水田濕地,喚回了自然 為了讓下一代還能與樹相親、為了漠化的河川與退縮的海岸線 他持續將秀美的少年樹苗 送到學校、海邊、軍營、森林墓園和島嶼角落⋯⋯ ——詩人殷殷邀請我們—— 跟著他走入樹園,讀樹、讀詩 種下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本書特色】 •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樹園組詩」首度發表 • 生態樹園|珍貴台灣原生樹種・現場導覽 • 精美插畫|圖示正確種樹觀念和步驟 【本書簡介】 *吳晟,是樹的孩子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有一片樹園,園裡遍植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台灣肖楠、台灣土肉桂⋯⋯皆已蓊鬱成林,林間,還挺立著一行行亭亭玉立、三五歲的樹苗。 一九四四年於台灣彰化溪洲鄉出生,吳晟童年時,台灣鄉鎮間到處有樹齡幾十年與上百年的大樹。那時,吳晟還不知道,有一天長成青年的自己會開始喟嘆生活中不再有樹;更不知道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自己會走出書房,為樹疾呼奔走。 他,是種樹的男人。 *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回 二〇〇一年,吳晟與妻子莊芳華沿著故鄉濁水溪上溯源頭,見證了從海岸、平原到山脈,水源林木資源全面破壞的驚人景象。對照台灣經濟發展進程,伴隨的是原始林遭到大量砍伐,沿海防風林消失、挖山砍樹鋪水泥;跟著的是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日益荒蕪漠化的河川遇雨暴漲、土石流頻仍⋯⋯對位在亞熱帶、夏雨冬乾的台灣來說,能把從梅雨到颱風降下的雨水好好存在根部,漫長的冬季乾旱才有水可用,這是樹木對這片土地的惠贈,人們卻鮮少在意。 從此開始,他的散文與詩出現越來越多樹與生態的書寫;文字之外,他也決定開始行動,將家裡傳下的近三公頃良田,全部用來種樹。 *守護最珍貴的台灣的原生樹種 吳晟的樹園種下的,全是強悍、容易生長的台灣原生樹種,樹種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他為園內樹種編了一首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幾個字分別代表烏心石、毛柿、台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它們是「闊葉一級木」,也是一般人說的「台灣闊葉五木」;還有老一輩都喜歡的台灣肖楠和土肉桂。 打從一開始種樹,吳晟就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為的是造就一個友善自然的生態環境。樹園四季都有不同風景和豐富生態,連綿著鄰旁友善耕作的水田溼地,在季節更迭中輪流上演枝葉新生、樹冠茂密、花香掩映、果實豐盈、蟲魚鳥獸穿梭覓食、安居繁衍的自然連續劇。 *種樹十堂課:相約,種下生命中第一棵樹 從自掏腰包闢樹園種樹、送樹,到響應大面積「平地造林」與「社區林業」,近年更積極投入民間護樹與路樹維護,督促公部門多種樹、種對樹——吳晟不只將愛樹的心念化成動人詩文、用行動種樹,也成了默默「播種」的人——他親手栽培的樹木,有的變成森林墓園的一份子;有的去到海邊,有些去了軍營、學校、市公所⋯⋯至今,他仍辛勤栽植呵護一株株秀美的台灣原生種樹苗,等待有心人。 吳晟將美麗的樹園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訪,並持續將少年樹苗送出給有心的愛樹人。「我真的希望每個人種樹,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更進一步,種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樹園」,吳晟說。跟著這本書,走進吳晟的樹園,他將教你如何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出發去探訪,守護我們身邊、路旁、社區與公園的樹!
返歸家園,一個農村女兒對土地的深情問候 種田筆耕,一部全景式的台灣農村觀察 水圳滋養沃土、種子破土張葉 農家持著一股農氣、女力盡出 採種育苗、引水娑草、禾埕曬榖、釀漬手作 這些動人的風景,守著的人才知道⋯⋯ 作者是嫁入美濃農村的「新來嫂」 她寫下24篇生動的鄉野光景 島嶼世代累積的「農村學」智慧 以及我們對土地與未來的深情提問 李慧宜,當了十六年公共電視記者,現為自由記者,一生以跑新聞為志業,經常在路上趕赴環境生態與農業議題的第一現場。 曾經,她小時候的願望是離開出生的北部鄉下、在都市安家立命,卻在三十多歲時選擇嫁入農村。生下兩個幼兒也協助婆家操持農事,她一手拿鋤一手持筆,寫下農家日常,亦刻畫台灣農村近二十年的變化光景。 她種田與筆耕的田野地——美濃,是最典型的農村小鎮,也是一扇看見台灣真實農業農村的窗口。她睜大眼睛好奇張望,彷彿世界重生。她看見水圳滋養沃土、種子破土張葉,農家持著一鼓農氣、女力盡出;她領受「伯公」與樹神庇護鄉人、老夥房八音繚繞、禾埕飄出日曬香氣、土生土長的節氣好食⋯⋯ 作者帶著我們「跈水圳」,沿著水路走入南島的生產地景: • 立春:圳水入田,田中水光粼粼,新秧種在朵朵浮雲上;戴笠揮汗的農村女性撐起半邊天,開成一片片「笠嬤花」。 • 暑夏:初颱來襲,搶收不及的稻穀倒伏成了「停格的稻浪」;二期稻作休耕,歐吉桑閒來「肖粉鳥」搏輸贏。 • 霜降:畸零田間上演寸土寸金的「菜園大發生」;家家總動員,準備搶種「秋冬裡作」。 • 臨冬:「土中生白玉」皮薄肉嫩的白玉小蘿蔔獨領風騷,是城市孩子歡鬧採收的農村初體驗,也是農家蓄積下一年能量的新開始⋯⋯ 這些動人的鄉野光景,傳遞島嶼世代累積的「農村學」智慧,守著的人才知道。而她必須寫下來,送給以後以後的農村兒女們。 * 當鏡頭從美濃拉開,作者帶著我們走入更多的台灣鄉野與小地方現場。 與她一起回訪歷史,那是台灣八〇年代以來「重商輕農」的主旋律,與加入WTO二十年後一波又一波的離農浪潮—— 我們驚見無聲海嘯席捲各地農村,從來沒有緩下腳步。而今,全面水泥化的水圳田埂、灑遍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土地、農作價格崩盤年年輪替上演、桃竹雲嘉南工廠廢水毫不留情排入灌溉河圳;獨居三合院的老人和困守祖田的老農、離農棄土與返不了鄉的青壯年;怪手山貓濫墾肆虐的山坡地、土地徵收家園不再的悲歌、農地炒作下綠野平疇矗立一幢幢別墅農舍⋯⋯ 她記寫農家與現實拼搏的日常、農村經濟的結構變遷,輔以文資史料,刻畫老農身土不二、無田不富的信念,與這一代被迫離農、主動從農、青年農民⋯⋯等各自經歷的轉型陣痛、價值重構和情感沉澱。 透過生動的田野文字和圖景,《農村,你好嗎?》全景式地呈現了美濃客庄與台灣農村的變遷軌跡,亦是我們這一世代對土地與未來的深情提問。
社區協力農業 建立小而美、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 解決食安問題,打造健康的食物生態系 讓我們每日的餐桌 更美味也更永續!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全面涵蓋台灣、香港中國案例的飲食新生活革命之書 ★提供讀者取得安全食物的行動指南 ★建立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7種具體實踐方式 【本書簡介】 面對工業化食物生產模式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食安危機,以及基改風險、氣候變遷、國際糧價上漲等日益嚴峻的挑戰,我們的一餐一食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面對危機,我們可以主動出擊,以行動守護餐桌,打造健康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社區協力農業,合作找幸福 社區協力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股世界性的風潮,鼓勵食物的生產者、消費者攜手建立「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兩方共享豐收、共擔風險、相互提攜,其基本精神,就在於「合作找幸福」: ──在食物的生產端(agriculture):鼓勵農人採取友善土地的耕作,食物的生產和獲取體現了更多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關係; ──在食物的消費端(community):人們透過社區配菜、共同採購、認養契作等固定支持(support)方式,協助農人更有計畫地生產、降低進入市場的風險;也可積極參與協助農事,進一步認識農耕的生態與生產過程。 社區協力農業,透過產銷間的正向支持與循環,建立城鄉之間、產銷關係的友善連結,鼓勵更多友善小農、家庭農場、地方生產組合、歸農青年們為我們生產健康食物、照顧土地,進一步維繫了農業、農村、城鄉的活絡生機! 以宜蘭穀東俱樂部賴青松為例,「農伕青松」在地耕耘十年有成,進而引介年輕新農入鄉,倡議「半農興村」、舉辦「農藝復興研究所」,創造以「農」為中心的活潑生活樣貌。 不僅在台灣,包括香港與中國,近年也紛紛出現一波又一波新的支農、返農、援農風潮,開創出許多社區協力農業的積極模式,人們合作找幸福、連結產地與餐桌,積極打造「身土不二」「以農為本」「農藝復興」的支持系統。 ●餐桌上的革命:安心食物的行動指南,7種具體實踐方式 本書指出,社區協力農業發揮「提攜」的精神,從「社群」這樣的小單位展開改變,用食物重新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連結人與土地的感情;只要捲起袖子、親近農田、好好務農、好好吃飯,我們每天的飲食選擇,就可以深刻地改變生活、生存、生態與生命;消費者也能以「共同購買」集結有共識的消費力,支持小農生產體系、建構自給自足的微型經濟,成就共好的社會。 本書分析兩岸三地社區協力農業的趨勢,涵蓋「生產型」、「體驗學習&食農教育型」、「共同購買型」、「農會/產銷合作型」、「社群支持型」、「原民部落型」、「市集&生產聚落型」7 種具體實踐方式,介紹背後的動人故事與實用的行動指南。讓我們一餐一食的選擇,可以更健康、更美味也更永續! 這是一場從餐桌、社區、巷仔口發起的美好革命,你我都可以參與其中! 愛的料理,農的力量,讓我們用吃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