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自由是所有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只有通過表達自由,公民才能積極參與政治,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並對抗任何權力。——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洪世謙《言論自由》主要由三篇論文組成,探討當前的民主困境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皆圍繞著二〇一五年的「查理週刊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對宗教褻瀆、媒體審查與言論自由的激烈爭論,而身為法國公民的作者巴禮巴選擇挑戰主流立場。他認為,唯有真正落實言論自由,社會的各種意見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避免社會更進一步分裂。當代的言論自由,至少面臨兩種內在困境。其一,在因主張多元價值而逐漸去政治正確的浪潮中,各種價值都可以宣稱它們亦是多元價值的一環,並因此享有言論自由。於是面對性別、種族、階級等議題時,我們無從判斷是否該禁止某些歧視性言論甚至是結構暴力性的制度,因為禁止了某些言論,言論自由是否還能稱之為言論自由,這樣的國家是否還能宣稱自身為民主國家。其二,在後真相的年代中,巨量資訊、生成式AI等,使得真偽難辨,甚至什麼是真相都難以討論。當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假訊息、什麼可被視為認知作戰?我們是否可以禁止某些消息來源,或某些團體的言論?然而,一個禁止訊息傳播的國家,還可以宣稱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嗎?台灣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掀起輿論風暴,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不僅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還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構「公共交流的利益」,確保自由言說成為真正的社會資產,同時提供深刻的反思與不同視野,鼓勵人們重拾對話空間,追尋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
表達自由是所有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只有通過表達自由,公民才能積極參與政治,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並對抗任何權力。——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洪世謙《言論自由》主要由三篇論文組成,探討當前的民主困境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皆圍繞著二〇一五年的「查理週刊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對宗教褻瀆、媒體審查與言論自由的激烈爭論,而身為法國公民的作者巴禮巴選擇挑戰主流立場。他認為,唯有真正落實言論自由,社會的各種意見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避免社會更進一步分裂。當代的言論自由,至少面臨兩種內在困境。其一,在因主張多元價值而逐漸去政治正確的浪潮中,各種價值都可以宣稱它們亦是多元價值的一環,並因此享有言論自由。於是面對性別、種族、階級等議題時,我們無從判斷是否該禁止某些歧視性言論甚至是結構暴力性的制度,因為禁止了某些言論,言論自由是否還能稱之為言論自由,這樣的國家是否還能宣稱自身為民主國家。其二,在後真相的年代中,巨量資訊、生成式AI等,使得真偽難辨,甚至什麼是真相都難以討論。當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假訊息、什麼可被視為認知作戰?我們是否可以禁止某些消息來源,或某些團體的言論?然而,一個禁止訊息傳播的國家,還可以宣稱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嗎?台灣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掀起輿論風暴,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不僅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還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構「公共交流的利益」,確保自由言說成為真正的社會資產,同時提供深刻的反思與不同視野,鼓勵人們重拾對話空間,追尋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
表達自由是所有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只有通過表達自由,公民才能積極參與政治,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並對抗任何權力。——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洪世謙《言論自由》主要由三篇論文組成,探討當前的民主困境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皆圍繞著二〇一五年的「查理週刊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對宗教褻瀆、媒體審查與言論自由的激烈爭論,而身為法國公民的作者巴禮巴選擇挑戰主流立場。他認為,唯有真正落實言論自由,社會的各種意見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避免社會更進一步分裂。當代的言論自由,至少面臨兩種內在困境。其一,在因主張多元價值而逐漸去政治正確的浪潮中,各種價值都可以宣稱它們亦是多元價值的一環,並因此享有言論自由。於是面對性別、種族、階級等議題時,我們無從判斷是否該禁止某些歧視性言論甚至是結構暴力性的制度,因為禁止了某些言論,言論自由是否還能稱之為言論自由,這樣的國家是否還能宣稱自身為民主國家。其二,在後真相的年代中,巨量資訊、生成式AI等,使得真偽難辨,甚至什麼是真相都難以討論。當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假訊息、什麼可被視為認知作戰?我們是否可以禁止某些消息來源,或某些團體的言論?然而,一個禁止訊息傳播的國家,還可以宣稱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嗎?台灣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掀起輿論風暴,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不僅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還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構「公共交流的利益」,確保自由言說成為真正的社會資產,同時提供深刻的反思與不同視野,鼓勵人們重拾對話空間,追尋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
民主是一場幻覺? 民主與自由這兩個充滿希望的詞彙,如今卻遭到扭曲與濫用,甚至侵害社會,完全違背了原有的概念與宗旨。在思想灌輸取代資訊提供的今日,我們該如何察覺真相? 過去數十年來,民主被嚴重掏空——民主被民主的幻覺取代、公共辯論被認知作戰與控制手段取代、成熟的公民被政治冷感的消費者取代。於此同時,選舉對於根本的政治問題已起不了任何作用。 對於真正重要的政治決策,有話語權的是政治與經濟團體,而他們不僅沒有民主合法性,也沒有民主問責義務。菁英掌權不僅對經濟、社會與心理具破壞性,更逐漸摧毀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基礎。 本書所有章節都圍繞著用以削弱民主的策略以及民眾未能察覺蹊蹺的原因、討論新自由主義與菁英民主如何破壞今日的社會、揭穿思想灌輸系統與其歷史,並介紹心理學上各種影響大眾認知的方法。 「尤其是所謂的知識分子階級會產生接受到資訊的幻覺,可想而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掌權者灌輸了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在今天與納粹時期並無二致,因為沉默與容忍都是鞏固權力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萊納.毛斯費德 特別邀請譯者趙崇任、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羅世宏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一起討論本書,歡迎收聽「南方家園小客廳」open.firstory.me/user/ckih360qw5fii0826otr104sx/platforms 本書特色 ●當你接收資訊時,能夠辨別真假嗎? ●出版即成為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揭露政府與學界共同研發操控民眾思想的技術 ●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專文導讀
民主是一場幻覺? 民主與自由這兩個充滿希望的詞彙,如今卻遭到扭曲與濫用,甚至侵害社會,完全違背了原有的概念與宗旨。在思想灌輸取代資訊提供的今日,我們該如何察覺真相? 過去數十年來,民主被嚴重掏空——民主被民主的幻覺取代、公共辯論被認知作戰與控制手段取代、成熟的公民被政治冷感的消費者取代。於此同時,選舉對於根本的政治問題已起不了任何作用。 對於真正重要的政治決策,有話語權的是政治與經濟團體,而他們不僅沒有民主合法性,也沒有民主問責義務。菁英掌權不僅對經濟、社會與心理具破壞性,更逐漸摧毀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基礎。 本書所有章節都圍繞著用以削弱民主的策略以及民眾未能察覺蹊蹺的原因、討論新自由主義與菁英民主如何破壞今日的社會、揭穿思想灌輸系統與其歷史,並介紹心理學上各種影響大眾認知的方法。 「尤其是所謂的知識分子階級會產生接受到資訊的幻覺,可想而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掌權者灌輸了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在今天與納粹時期並無二致,因為沉默與容忍都是鞏固權力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萊納.毛斯費德 特別邀請譯者趙崇任、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羅世宏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一起討論本書,歡迎收聽「南方家園小客廳」open.firstory.me/user/ckih360qw5fii0826otr104sx/platforms 本書特色 ●當你接收資訊時,能夠辨別真假嗎? ●出版即成為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揭露政府與學界共同研發操控民眾思想的技術 ●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專文導讀
民主是一場幻覺? 民主與自由這兩個充滿希望的詞彙,如今卻遭到扭曲與濫用,甚至侵害社會,完全違背了原有的概念與宗旨。在思想灌輸取代資訊提供的今日,我們該如何察覺真相? 過去數十年來,民主被嚴重掏空——民主被民主的幻覺取代、公共辯論被認知作戰與控制手段取代、成熟的公民被政治冷感的消費者取代。於此同時,選舉對於根本的政治問題已起不了任何作用。 對於真正重要的政治決策,有話語權的是政治與經濟團體,而他們不僅沒有民主合法性,也沒有民主問責義務。菁英掌權不僅對經濟、社會與心理具破壞性,更逐漸摧毀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基礎。 本書所有章節都圍繞著用以削弱民主的策略以及民眾未能察覺蹊蹺的原因、討論新自由主義與菁英民主如何破壞今日的社會、揭穿思想灌輸系統與其歷史,並介紹心理學上各種影響大眾認知的方法。 「尤其是所謂的知識分子階級會產生接受到資訊的幻覺,可想而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掌權者灌輸了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在今天與納粹時期並無二致,因為沉默與容忍都是鞏固權力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萊納.毛斯費德 特別邀請譯者趙崇任、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羅世宏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一起討論本書,歡迎收聽「南方家園小客廳」open.firstory.me/user/ckih360qw5fii0826otr104sx/platforms 本書特色 ●當你接收資訊時,能夠辨別真假嗎? ●出版即成為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揭露政府與學界共同研發操控民眾思想的技術 ●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專文導讀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 「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 「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 「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 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 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 「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 「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 「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 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 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二十年後,若一切景物淹沒於海水之下,我們是否做好面對的準備? 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變! 因氣候變遷、養殖與開發破壞台灣西南海岸,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一群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捍衛並逐步復育這片生態豐富的海岸之時,本書作者周靈芝費時三年,回溯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詳細描述藝術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台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藝術規劃、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家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思考藝術如何回應刻不容緩的環境課題。 本書特色 對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安靜地在台灣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 當環境直面巨大挑戰時,地景藝術是否能發揮作用? ◊ 藝術如何介入生態議題,促發思考並學習與自然共生? ◊ 當國家政策以「藝術之名」濫用藝術,創造短期經濟效益時,是否能面對二十年內將發生的環境變化?
二十年後,若一切景物淹沒於海水之下,我們是否做好面對的準備? 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變! 因氣候變遷、養殖與開發破壞台灣西南海岸,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一群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捍衛並逐步復育這片生態豐富的海岸之時,本書作者周靈芝費時三年,回溯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詳細描述藝術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台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藝術規劃、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家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思考藝術如何回應刻不容緩的環境課題。 本書特色 對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安靜地在台灣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 當環境直面巨大挑戰時,地景藝術是否能發揮作用? ◊ 藝術如何介入生態議題,促發思考並學習與自然共生? ◊ 當國家政策以「藝術之名」濫用藝術,創造短期經濟效益時,是否能面對二十年內將發生的環境變化?
二十年後,若一切景物淹沒於海水之下,我們是否做好面對的準備? 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變! 因氣候變遷、養殖與開發破壞台灣西南海岸,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一群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捍衛並逐步復育這片生態豐富的海岸之時,本書作者周靈芝費時三年,回溯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詳細描述藝術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台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藝術規劃、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家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思考藝術如何回應刻不容緩的環境課題。 本書特色 對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安靜地在台灣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 當環境直面巨大挑戰時,地景藝術是否能發揮作用? ◊ 藝術如何介入生態議題,促發思考並學習與自然共生? ◊ 當國家政策以「藝術之名」濫用藝術,創造短期經濟效益時,是否能面對二十年內將發生的環境變化?
當思想對撞—我們對未來不只一種想像 .不只是拆銅像—關於記憶、見證與寬恕,轉型正義的另一種切入與討論。 .恐怖主義與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倫理—哲學如何思考當前恐怖主義的問題? .那一年我們一起看的《賽德克.巴萊》—不僅僅是電影,它所激起的歷史與真實性的討論又代表了什麼? .「半澤現象」與臺灣公民運動的困境—「加倍奉還」的復仇,其實仍逃不出既有的框架? .太陽花運動—我們如何討論,而它又改變了什麼? 「不務正業」的外文系學者,循著當代西方理論路徑,「闖入」各領域! 本書收錄作者的演講文稿與會議論文,主題圍繞在「生命政治」、「檔案與見證」、「恐懼與恐怖」與「正義」等範疇,循著當代西方理論的路徑涉入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的「傳統領域」,回應臺灣歷史與當下的社會與政治事件—我們現在所處的生命情境。 本書特色 作者捍衛教師勞動權益、聲援學生校園民主的行動、投入「哲學星期五」的活動與公眾進行思辨及對話,參與實際行動,並將其化為對生命政治、公民運動、恐怖主義、轉型正義等議題的思考。 這是一本結合思想與行動的著作。
英國脫歐,川普崛起 「極右派」狂潮襲來,世界將何去何從? 將種族主義描述為「瘋狂」當然很容易,把種族主義者稱為「暴徒」也無助於真正理解。 .來自英國的第一手報導,體驗仇恨政治,直視極右派! .本書中,作者白曉紅觀察與追蹤英國極右派的街頭運動與組織,跟隨著其中成員,拼湊其生活背景、環境影響。有別於媒體非黑即白的報導,《憤怒的白人》探討他們的動機、政治策略、目標與社會影響。 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 .「憤怒的白人」的仇恨反撲! .法西斯、納粹、3K黨……皆是極右派代表,過去曾顛覆世界。如今川普銳不可擋,歐洲極右派強勢崛起,排外情緒日益高漲。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並思考如何應對未來不可避免的種族與文化融合。 〈憤怒的白人語錄〉 1. 所有已知的穆斯林激進分子都該被遣返,包括他們的家人—無須經過法院審判,也不談人權,滾! 2. 必須接受我們的習俗,而不是我們接受他們的! 3. 所有人只要不能讀寫令人滿意的標準英文,立刻滾! 4. 不再接受移民,我們已經滿了! 5. 「我們應該開始試著找回彰顯英國價值的光輝歲月。每個人都得做出選擇,如果不堅持,只能等著完蛋。」 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極右派團體領導階層究竟如何吸引成百上千的人上街,就為了對抗一特定宗教及其習俗與教徒? 究竟是什麼樣的個人與社會條件導致他們做出這種基於偏見與迷思的決定? 他們所宣稱的目標背後是什麼?透過行動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又是什麼? 能如何挑戰這類的種族意識形態? 如果光是藉由稱頌多元文化無法與其有效對抗,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在這個時代,坐牢已是最佳的選擇? 在大富翁遊戲中,若某人一開始即擁有雙倍的錢幣,其他人便會逐漸發現:不但沒有足夠財力購買新的房產,行進中還要不斷繳納昂貴的租金。無力交租的人只能感嘆:還不如去坐牢!看似荒謬的遊戲規則,卻與現時極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如出一轍。貧富懸殊的急劇惡化已實屬必然! 「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累積資本,可用「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也可用「非法」手段、偷拐搶騙。哈維卻告訴我們:市場運作的「普遍」規律,都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道德勾當,卻總是在國家力量的背書之下,以「合法」和「正常」的面目示人! 「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哈維藉馬克思主義革新批判地理學,同時利用地理學概念,豐富人們對全球經濟的空間認知。本書為讀者提供一幅簡明路線圖:以7座城市為引子,透過哈維晚期7本書的精選章節,引領讀者一窺哈維的學術殿堂。 本書前五章談經濟,後兩章則談政治。前五章談結構,後兩章則談行動。以1848-1871年的巴黎作為案例分析,闡釋全書關於「資本」與「空間」的主旨;進而從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出發,分析空間、資本、流動和累積的基本原理,最後皆綜合為「不均衡地理發展」理論;而這理論同時將問題轉到人作為行動者的角色上,討論在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下,人怎樣理解它,與其互動,甚至反抗。本書為全球首部關於大衛.哈維的普及讀本。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當代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劍橋大學地理學博士,目前為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院人類學和地理學特聘教授。「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2007)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同時是被引用最多次的地理學者。著有《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資本主義的十七個矛盾》等。 本書特色 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地理學者─大衛‧哈維,批判當代資本主義 以7本書為主線、7座城市為實例,引領讀者一窺大衛‧哈維的學術殿堂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合法」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在這個時代,坐牢已是最佳的選擇? 在大富翁遊戲中,若某人一開始即擁有雙倍的錢幣,其他人便會逐漸發現:不但沒有足夠財力購買新的房產,行進中還要不斷繳納昂貴的租金。無力交租的人只能感嘆:還不如去坐牢!看似荒謬的遊戲規則,卻與現時極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如出一轍。貧富懸殊的急劇惡化已實屬必然! 「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累積資本,可用「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也可用「非法」手段、偷拐搶騙。哈維卻告訴我們:市場運作的「普遍」規律,都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道德勾當,卻總是在國家力量的背書之下,以「合法」和「正常」的面目示人! 「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哈維藉馬克思主義革新批判地理學,同時利用地理學概念,豐富人們對全球經濟的空間認知。本書為讀者提供一幅簡明路線圖:以7座城市為引子,透過哈維晚期7本書的精選章節,引領讀者一窺哈維的學術殿堂。 本書前五章談經濟,後兩章則談政治。前五章談結構,後兩章則談行動。以1848-1871年的巴黎作為案例分析,闡釋全書關於「資本」與「空間」的主旨;進而從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出發,分析空間、資本、流動和累積的基本原理,最後皆綜合為「不均衡地理發展」理論;而這理論同時將問題轉到人作為行動者的角色上,討論在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下,人怎樣理解它,與其互動,甚至反抗。本書為全球首部關於大衛.哈維的普及讀本。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當代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劍橋大學地理學博士,目前為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院人類學和地理學特聘教授。「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2007)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同時是被引用最多次的地理學者。著有《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資本主義的十七個矛盾》等。 本書特色 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地理學者─大衛‧哈維,批判當代資本主義 以7本書為主線、7座城市為實例,引領讀者一窺大衛‧哈維的學術殿堂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合法」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
一個帶著小提琴的鄉村教師,捲起台灣最壯闊的農民運動; 一本隱藏七十五年的日記,唱出一首左翼運動的史詩。 簡吉,歷史必須記住的名字!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台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 近兩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台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台灣史的塵封檔案中。作者楊 渡在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台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台灣 史英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台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台灣歷史課須補 上的一頁。 本書特色 ★ 第一部最完整記載台灣第一位農民革命運動家與一九四五年前「台共」代表人物簡吉的完整傳記,包括國家檔案解密日記及筆錄等珍貴史料完整呈現。 ★ 一位知名企業家要尋找塵封多年的父親身影,一位詩人從解密的檔案夾與暮年老人們口中探得那曾經偉大的靈魂舊事。這本書,獻給簡吉這個撼動過土地的名字! 名人推薦 簡明仁(大眾集團董事長): 楊渡先生以他的慧眼解答了我的疑問,把一九二0年到一九六0年,四十年的台灣歷史,做了整理,找出了整個基層社會人民運動的脈絡,發覺串聯起失落的片段,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少了這一塊,就像作者說的「左半部」,台灣歷史是不完整的。 南方朔(著名評論家): 他大可安安穩穩過他的人生,但他眼見農民的受苦而不安,於是毅然決然放棄教職而獻身農民運動,而後逐漸成為一個難得的職業革命家與組織家,他一個人身上,即濃縮了台灣那其實相當波瀾壯闊的左翼運動史。
一個帶著小提琴的鄉村教師,捲起台灣最壯闊的農民運動; 一本隱藏七十五年的日記,唱出一首左翼運動的史詩。 簡吉,歷史必須記住的名字!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台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 近兩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台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台灣史的塵封檔案中。作者楊 渡在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台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台灣 史英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台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台灣歷史課須補 上的一頁。 本書特色 ★ 第一部最完整記載台灣第一位農民革命運動家與一九四五年前「台共」代表人物簡吉的完整傳記,包括國家檔案解密日記及筆錄等珍貴史料完整呈現。 ★ 一位知名企業家要尋找塵封多年的父親身影,一位詩人從解密的檔案夾與暮年老人們口中探得那曾經偉大的靈魂舊事。這本書,獻給簡吉這個撼動過土地的名字! 名人推薦 簡明仁(大眾集團董事長): 楊渡先生以他的慧眼解答了我的疑問,把一九二0年到一九六0年,四十年的台灣歷史,做了整理,找出了整個基層社會人民運動的脈絡,發覺串聯起失落的片段,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少了這一塊,就像作者說的「左半部」,台灣歷史是不完整的。 南方朔(著名評論家): 他大可安安穩穩過他的人生,但他眼見農民的受苦而不安,於是毅然決然放棄教職而獻身農民運動,而後逐漸成為一個難得的職業革命家與組織家,他一個人身上,即濃縮了台灣那其實相當波瀾壯闊的左翼運動史。
如果我不能為這個悲劇時代留下一個真實的報告, 實在有愧於那麼多在天之靈的不瞑之目──野夫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後,野夫最新報導式散文! 大地生民一望無涯,煙火人間卻迷霧重重。 很多時候呻吟入耳瘡痍在目,你卻無法破解其中的病因。 2007年春天,野夫受邀到川北汶川考察當地的城鄉統籌問題;汶川地處川陝大道上,自古有「蜀都門戶」之謂,是一個典型的縣級區域。它不大不小,下轄十個鄉鎮,都在丘陵地帶上。比東南縣域窮,但又比西部縣域富裕。如果拿這樣一個區域來進行調查分析,可能更接近於中國多數縣治的境況。 正當走訪鄉村之際,腳下的土地顯然正在醞釀著巨大風暴。512四川大地震,突然的地動山搖,令所有人驚慌失色奪命而逃。汶川距所有的極重災區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也遭遇極為慘重的災情。野夫親眼目睹無數雙淚眼在廢墟殘骸中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詳細記錄著災況和基層政權的救災措施與賑災手段,每天為那些洞穿心靈的命運而痛苦萬分。這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歲月,災難之深難以言狀! 而關於這場自然浩劫的追問或許還將持續一個世紀。中共的基層政權已經很久沒有面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此刻基層政權的反應,剛好給予野夫適切的切入點,更全面地觀察國家機器的運作和能量。從常態運作到危機應對,當基層政權的權力面對廣大地方的鄉野民情,仍有許多箇中分寸的拿捏巧妙。當中也順勢概述中國基礎政權制度,包括制度分層和法規相關,而許多災後故事也讓整本報導式的散文更添地方人味。
如果我不能為這個悲劇時代留下一個真實的報告, 實在有愧於那麼多在天之靈的不瞑之目──野夫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後,野夫最新報導式散文! 大地生民一望無涯,煙火人間卻迷霧重重。 很多時候呻吟入耳瘡痍在目,你卻無法破解其中的病因。 2007年春天,野夫受邀到川北汶川考察當地的城鄉統籌問題;汶川地處川陝大道上,自古有「蜀都門戶」之謂,是一個典型的縣級區域。它不大不小,下轄十個鄉鎮,都在丘陵地帶上。比東南縣域窮,但又比西部縣域富裕。如果拿這樣一個區域來進行調查分析,可能更接近於中國多數縣治的境況。 正當走訪鄉村之際,腳下的土地顯然正在醞釀著巨大風暴。512四川大地震,突然的地動山搖,令所有人驚慌失色奪命而逃。汶川距所有的極重災區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也遭遇極為慘重的災情。野夫親眼目睹無數雙淚眼在廢墟殘骸中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詳細記錄著災況和基層政權的救災措施與賑災手段,每天為那些洞穿心靈的命運而痛苦萬分。這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歲月,災難之深難以言狀! 而關於這場自然浩劫的追問或許還將持續一個世紀。中共的基層政權已經很久沒有面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此刻基層政權的反應,剛好給予野夫適切的切入點,更全面地觀察國家機器的運作和能量。從常態運作到危機應對,當基層政權的權力面對廣大地方的鄉野民情,仍有許多箇中分寸的拿捏巧妙。當中也順勢概述中國基礎政權制度,包括制度分層和法規相關,而許多災後故事也讓整本報導式的散文更添地方人味。
如果我不能為這個悲劇時代留下一個真實的報告, 實在有愧於那麼多在天之靈的不瞑之目──野夫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後,野夫最新報導式散文! 大地生民一望無涯,煙火人間卻迷霧重重。 很多時候呻吟入耳瘡痍在目,你卻無法破解其中的病因。 2007年春天,野夫受邀到川北汶川考察當地的城鄉統籌問題;汶川地處川陝大道上,自古有「蜀都門戶」之謂,是一個典型的縣級區域。它不大不小,下轄十個鄉鎮,都在丘陵地帶上。比東南縣域窮,但又比西部縣域富裕。如果拿這樣一個區域來進行調查分析,可能更接近於中國多數縣治的境況。 正當走訪鄉村之際,腳下的土地顯然正在醞釀著巨大風暴。512四川大地震,突然的地動山搖,令所有人驚慌失色奪命而逃。汶川距所有的極重災區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也遭遇極為慘重的災情。野夫親眼目睹無數雙淚眼在廢墟殘骸中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詳細記錄著災況和基層政權的救災措施與賑災手段,每天為那些洞穿心靈的命運而痛苦萬分。這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歲月,災難之深難以言狀! 而關於這場自然浩劫的追問或許還將持續一個世紀。中共的基層政權已經很久沒有面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此刻基層政權的反應,剛好給予野夫適切的切入點,更全面地觀察國家機器的運作和能量。從常態運作到危機應對,當基層政權的權力面對廣大地方的鄉野民情,仍有許多箇中分寸的拿捏巧妙。當中也順勢概述中國基礎政權制度,包括制度分層和法規相關,而許多災後故事也讓整本報導式的散文更添地方人味。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來自天津的李然原是鐵路服務員,自認出身城市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不滿於國內現狀,他決定透過仲介出國「掙錢」。沒想到借了一大筆錢讓蛇頭安排,到了國外,一切盡不如預期。輾轉曲折的打工經歷,從電子零件大廠、食品加工廠、花廠、拾貝到販賣盜版光碟,沒有「身分」的人,注定得不到與勞動力相對平等的收入;各種仲介、工頭、房東的層層剝削。艱辛的路上也結識不少海外打工的同胞,每個人都是負債累累地咬緊牙根地苦撐,只為能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寄上微薄的薪水,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這是在社會檯面下一群隱形勞動者的處境,他們為經濟繁榮的貢獻超乎我們所想像,同樣生活在文明開化的城市中,當我們在逛超市、購物消費,他們的生活卻暗無天日,每日往返於住所和工廠,只能趁休息的短短幾分鐘偷閒打盹,磨耗生命。今日,全球化的論述已成為最熱門的市場語言,全球資本不需人類的面孔,即可在一觸指尖之際周遊世界。跨國企業之間金融的流通,從不需受制於國界的管制。然而,全球化僅僅帶來了資本的自由。人民──上千萬尋求生存,尋求庇護的勞工卻只能前仆後繼地湧向看不到未來的悲慘命運。本書特色 *從電子零件到食品加工甚至海濱拾貝等,看似文明的現實國度下,原來竟還隱藏著這樣的黑工大觀園!*改編自非法勞工紀實報導,一則活在文明社會底層下的幽靈人口故事。*原報導《Chinese Whispers》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白曉紅是一位充滿勇氣和執著的作者;她的暗訪調查是揭露英國華裔勞工苦難的先驅」 --- David Leigh ∕〈衛報〉調查部編輯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來自天津的李然原是鐵路服務員,自認出身城市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不滿於國內現狀,他決定透過仲介出國「掙錢」。沒想到借了一大筆錢讓蛇頭安排,到了國外,一切盡不如預期。輾轉曲折的打工經歷,從電子零件大廠、食品加工廠、花廠、拾貝到販賣盜版光碟,沒有「身分」的人,注定得不到與勞動力相對平等的收入;各種仲介、工頭、房東的層層剝削。艱辛的路上也結識不少海外打工的同胞,每個人都是負債累累地咬緊牙根地苦撐,只為能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寄上微薄的薪水,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這是在社會檯面下一群隱形勞動者的處境,他們為經濟繁榮的貢獻超乎我們所想像,同樣生活在文明開化的城市中,當我們在逛超市、購物消費,他們的生活卻暗無天日,每日往返於住所和工廠,只能趁休息的短短幾分鐘偷閒打盹,磨耗生命。今日,全球化的論述已成為最熱門的市場語言,全球資本不需人類的面孔,即可在一觸指尖之際周遊世界。跨國企業之間金融的流通,從不需受制於國界的管制。然而,全球化僅僅帶來了資本的自由。人民──上千萬尋求生存,尋求庇護的勞工卻只能前仆後繼地湧向看不到未來的悲慘命運。本書特色 *從電子零件到食品加工甚至海濱拾貝等,看似文明的現實國度下,原來竟還隱藏著這樣的黑工大觀園!*改編自非法勞工紀實報導,一則活在文明社會底層下的幽靈人口故事。*原報導《Chinese Whispers》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白曉紅是一位充滿勇氣和執著的作者;她的暗訪調查是揭露英國華裔勞工苦難的先驅」 --- David Leigh ∕〈衛報〉調查部編輯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來自天津的李然原是鐵路服務員,自認出身城市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不滿於國內現狀,他決定透過仲介出國「掙錢」。沒想到借了一大筆錢讓蛇頭安排,到了國外,一切盡不如預期。輾轉曲折的打工經歷,從電子零件大廠、食品加工廠、花廠、拾貝到販賣盜版光碟,沒有「身分」的人,注定得不到與勞動力相對平等的收入;各種仲介、工頭、房東的層層剝削。艱辛的路上也結識不少海外打工的同胞,每個人都是負債累累地咬緊牙根地苦撐,只為能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寄上微薄的薪水,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這是在社會檯面下一群隱形勞動者的處境,他們為經濟繁榮的貢獻超乎我們所想像,同樣生活在文明開化的城市中,當我們在逛超市、購物消費,他們的生活卻暗無天日,每日往返於住所和工廠,只能趁休息的短短幾分鐘偷閒打盹,磨耗生命。今日,全球化的論述已成為最熱門的市場語言,全球資本不需人類的面孔,即可在一觸指尖之際周遊世界。跨國企業之間金融的流通,從不需受制於國界的管制。然而,全球化僅僅帶來了資本的自由。人民──上千萬尋求生存,尋求庇護的勞工卻只能前仆後繼地湧向看不到未來的悲慘命運。本書特色 *從電子零件到食品加工甚至海濱拾貝等,看似文明的現實國度下,原來竟還隱藏著這樣的黑工大觀園!*改編自非法勞工紀實報導,一則活在文明社會底層下的幽靈人口故事。*原報導《Chinese Whispers》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白曉紅是一位充滿勇氣和執著的作者;她的暗訪調查是揭露英國華裔勞工苦難的先驅」 --- David Leigh ∕〈衛報〉調查部編輯
*第一本教你以藝術思維去拯救生態環境的一本書!此書中收錄了英國生態藝術發展中的七個不同事例,各自展現了不同的內容與形式,但都是以生態系統的思考為出發點。究竟何謂生態藝術?和環境藝術又有何差別?有人認為美國才是生態藝術的發源地,但選擇以英國為研究對象有其現實與巧合的因素。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藝術行動的海區論壇中,首次聚集了國內、國外各領域專家或學者,共同討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台灣西南國土的變遷狀態。與會顧問大衛黑利正是和哈里森夫婦合作,協助《溫室英國》計劃的執行。以台灣同樣也是海島國家的生存現實來看,《溫室英國》原本即是作者關心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而透過大衛黑利的引介,英國其它重要的生態藝術計劃和網絡也逐一浮現。 書中七個案例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大致上都互有交疊,其中的藝術家更是彼此相識、時有往來,隱隱中浮現出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網絡中幾個主要脈絡,也代表著英國境內有關生態藝術創作的幾個大方向。由於時間、資源有限,對於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面貌不可能鉅細靡遺地全部收錄。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方向,是透過作者個人角度,試圖抓取可以和台灣處境有所呼應的若干案例,作為借取經驗的「他山之石」。書寫方式儘量以淺白易解的文字為主,希望透過本書的內容,帶給讀者一個認識生態藝術發展中,不一樣新視野的機會。另外,每一面向最後,也列出台灣近年來陸續發展的生態藝術相關案例簡介及資訊連結,作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瞭解和追蹤台灣藝術家在生態藝術創作上的努力之門徑,並期望藉著彼此互相參照,更能充份理解本書中所介紹的英國實例與其內容。這些案例雖然各依「水、人與社區、行動」的面向來區分,但誠如英國的案例所見,生態藝術是關乎系統和關係的藝術,每一計劃其實多少都同時涉及了這三個面向,此書中的分類乃是作者以自己的理解,依各計劃中最重要比例的方向而予以區分,作為方便讀者辨識的依據。本書特色◇國內第一本談論生態藝術之專書!◇介紹生態藝術的發展與實踐,並引入台灣的案例。◇從藝術思維出發,生態保育和環保也可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