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越南、韓國及台灣三國學者的最新研究,超越傳統研究觀點,從東亞及東南亞宏觀的視野下探討大明國的遺臣及軍民遷移到越南、韓國(朝鮮)及台灣之後與當地人的文化接觸並朝在地化落地生根方向發展之異同。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十七世紀以來唐人從中國移民到越南後在地化成明鄉人並進一步成為越南人的認同轉變過程。鄭成功的舊屬「陳上川」曾率兵三千餘人投靠越南的阮氏政權。這些不願被滿清統治的明朝遺民最後落腳越南,大多數均與當地越南女子通婚而在地化成為「明鄉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句台語不僅源自台灣,也適用在越南的明鄉人。越南明鄉人就如同明鄭時期流亡到台灣的唐山公,經由通婚及在地化過程,已落地生根成為新越南人。
◎這本書對台灣的越南研究,有其特殊的貢獻,那就是將區域文化的差異帶進研究的視野。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越南的文化多樣性。越南北部因是越南的發源地,故文化上較維持其傳統特色。越南中部則兼具移民與傳統,並保留越南最後皇朝阮朝的宮廷特色。越南南部則相對來講為新興的移民社會及法國殖民地商業中心色彩。台灣讀者若能掌握越南北中南的文化特色就能進一步了解越南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探討越南化人的民間信仰的越南華歷程及其特色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探討越南化人的民間信仰的越南華歷程及其特色。其研究成果不僅讓台灣讀者了解到越南華人本土化的必然新及特性,也可以作為台灣制訂華人政策的重要參考。
本書將頗析越中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及未來東南亞海可能發生的衝突。 中國於2014年5月將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移至西沙群島海域探勘引發越南人民大規模反華示威與暴動。本書即作者於那段期間於媒體陸續發表的系列文章。越南與中國之間的恩怨情熟長達兩千多年。每當中國改朝換代之後必定出兵攻打越南,而越南總是憑藉抗中決心及善用地理優勢趕走中國軍隊而維持民族獨立地位。這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越南與中國之間競合關係的本質,東南亞海和一些可能發生的衝突,以及中國行動的預測及越南可能的回應。本書可視為當代越南知識份子如何看待越中關係及東南亞海議題的代表行觀點。 好評推薦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蕭新煌教授推薦 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見證,一本越南愛國知識份子在看清中國歷史當代野心後,寫下的見證:與中國為鄰大不易。 ◎小英教育基金會、想想論壇主編 許建榮博士推薦 台灣有句俗諺「遠親不如近鄰」,但如果近鄰是惡鄰,那就會成為長年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