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緣起於1980年代在美國爆發的愛滋病恐慌,以及繼發的恐同氛圍和用以壓迫同志的闇櫃知識論。全書兼備文學理論、文本分析與文化研究,結合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與同志研究,從既有的性學、性別與性相研究成果中另闢蹊徑,探討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歐美男性經典作品中的同性戀主題。 作者由釐清性相定義及性別界說入手。性別研究常以本質論與建構論定義同性戀,賽菊克則以少數化和普遍化取而代之,前者將同性戀視為少數族群,後者則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普遍現象,不過她主張兩種觀點的界線模糊,因此常被主流論述任意移動,以壓制同志。在性別定義方面,她認為同志只愛同性的性別分離主義,以及以性別倒錯為核心的性別過渡模式並非截然分明,而且和少數化和普遍化同性戀定義模式一樣,都並存於同一時期,共構多元的闇櫃知識論,這點和傅科的性相歷史研究相異。 作者以前述理論架構,細讀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亨利.詹姆斯的〈叢林中的野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薩克萊的小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尼采的著作,藉以映照當代美國恐同文化對同志的壓迫。其深度與廣度獲得學界肯定,許之為酷兒研究開山之作。 好評推薦 一部心與靈的非凡之作。—《國族》(The Nation) 開拓新局,成果斐然。賽菊克鎖定男性性相此一禁忌領域,所揭露的結構令人驚訝。—《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出色的文學批評、文化研究與政治分析之作,以及同志研究發展的里程碑。—《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對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普魯斯特、尼采、亨利.詹姆斯,以及薩克萊作品的細讀中,充滿敏銳的觀察,將對同性關係根深柢固的恐懼連結到當代對同志的羞辱。—《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為「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指定的論文寫作手冊。MLA 格式普遍為學界採用──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學術論文。它其中一項優點是簡單明瞭,相較其他格式的論文更易於閱讀;另外,它具有可調整的彈性,可以適度取捨引用書目條目的組成項目。使用 MLA 格式,絕對能幫助你寫出可靠、有說服力的論文和報告。 本書特色 1. 詳述研究與寫作的基本原則:從構思、搜集資料、整理書目、擬定大綱、撰寫草稿,到修辭和避免抄襲,面面俱到。 2. 建立註解及書目製作的格式:搜羅各種資料型態,不論是參考書籍期刊,還是引用電子郵件,都能找到適當的格式範例。 3. 主要參考工具或資料庫來源:列舉各專門領域內容,協助您迅速找到研究所需資料。 4. 引用數位資源的規範:提供更明確和方便網址的格式,例如: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引用、資訊不夠明確時如何處理。 5. 文中引用的規範改變:引用影片時加上時間、引用非英文作品並譯為英文時應加上 my trans.。 6. 期刊名稱書名的標示引用:期刊名稱前的冠詞和定冠詞應視為名稱的一部分,不論文中引用或引用資料都要納入。非英文的書名和引用,必須全文統一使用羅馬拼音,或使用該語言書寫系統(旁邊加上英文翻譯)。 7. 為順應電子出版時代,以及資料來源的靈活多樣,第九版在內容上做了相對應的調整。對第一次使用MLA 手冊的人士,建議先瀏覽第4章及第5章的5.1-5.2,5.100-5.103,5.105-5.119,第6章的6.1-6.2,第7章的7.1-7.2。 8. 其他規範、細節說明與舉例,請參考書中指引,可連上MLA網站style.mla.org 查詢。
英語從西元五世紀發展到現在,歷經一千五百多年的演變,吸收來自法語、拉丁語等許多語言的因素,可說是最多采多姿的語言,內容豐富。本書從語言學與歷史文化的角度檢視英語各種現象的來龍去脈,包括語音變化,新詞構成,詞彙關係,綜合語及分析語的演變,文字結構,詞典使用等,使讀者進一步了解英語。 英語裡的一些特殊現象,例如woman的複數women同樣的“o”發音卻不同;busy, bury的“u”發音也不同;wife的複數形是wives,而chief的複數形卻是chiefs;number有b而 numeral卻沒有 b;island的“s”沒發音;noble 的反義詞為什麼是ignoble;為什麼不定冠詞在子音前用a,在母音前用an;love, son為什麼母音拼成“o”?在本書裡都提供了詳盡說明。 整體而言,英語是從綜合語朝向分析語發展的語言,本書對這個發展傾向也做了一些討論,並闡述這種發展傾向產生的一些結果,例如形容詞比較級more與最高級most的使用,助動詞do的發展等。本書最後一章「英語詞典」除了介紹常用的詞典之外,還介紹詞典的網路資源,包含一些可以下載的詞典電子檔,例如《KK發音詞典》。 本書從語言學角度觀察英語的各種現象,尤其是一些特殊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一本老師、學生都應擁有的入門及永久收藏的參考書籍。英語是個很特殊的語言,它的語音、字詞結構及文法都有規則,然而幾乎每條規則都有例外,弄得學習者常會很困擾。作者以剝絲抽繭的方式從歷史及時代的演變、語言的接觸、借字和印刷術的發明等因素,把這些演變以清楚的脈絡整理出來,道出其中奧妙的真相,讓讀者有「原來如此」之嘆。――施玉惠(台師大英語系前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王旭教授 《發現英語》 想在英文上更上一層樓的讀者必讀 許多人花費不少時間、精力鑽研文法,卻往往不知英語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風貌背後的根源。其實只要好好讀一下王旭教授《發現英語》,許多問題如「詞彙構成」、「新詞的構成方式」、「實義詞和功能詞」、「不規則複數形」、「不規則動詞」、「比較級與最高級」、「不規則的拼音」都可以用更科學的方式去理解,舉一而反三。本書透過許多實例,讓讀者對某些英語的特殊現象能深入了解其來龍去脈,譬如英文原來只有23個字母,而u、v、w是同一來源,因此讀者如果看到歷史悠久的大學建築上的University是Vniversity,就不會大驚小怪了。――蘇正隆(台灣翻譯學會前理事長、台師大翻譯所副教授)
英語從西元五世紀發展到現在,歷經一千五百多年的演變,吸收來自法語、拉丁語等許多語言的因素,可說是最多采多姿的語言,內容豐富。本書從語言學與歷史文化的角度檢視英語各種現象的來龍去脈,包括語音變化,新詞構成,詞彙關係,綜合語及分析語的演變,文字結構,詞典使用等,使讀者進一步了解英語。 英語裡的一些特殊現象,例如woman的複數women同樣的“o”發音卻不同;busy, bury的“u”發音也不同;wife的複數形是wives,而chief的複數形卻是chiefs;number有b而 numeral卻沒有 b;island的“s”沒發音;noble 的反義詞為什麼是ignoble;為什麼不定冠詞在子音前用a,在母音前用an;love, son為什麼母音拼成“o”?在本書裡都提供了詳盡說明。 整體而言,英語是從綜合語朝向分析語發展的語言,本書對這個發展傾向也做了一些討論,並闡述這種發展傾向產生的一些結果,例如形容詞比較級more與最高級most的使用,助動詞do的發展等。本書最後一章「英語詞典」除了介紹常用的詞典之外,還介紹詞典的網路資源,包含一些可以下載的詞典電子檔,例如《KK發音詞典》。 本書從語言學角度觀察英語的各種現象,尤其是一些特殊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一本老師、學生都應擁有的入門及永久收藏的參考書籍。英語是個很特殊的語言,它的語音、字詞結構及文法都有規則,然而幾乎每條規則都有例外,弄得學習者常會很困擾。作者以剝絲抽繭的方式從歷史及時代的演變、語言的接觸、借字和印刷術的發明等因素,把這些演變以清楚的脈絡整理出來,道出其中奧妙的真相,讓讀者有「原來如此」之嘆。――施玉惠(台師大英語系前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王旭教授 《發現英語》 想在英文上更上一層樓的讀者必讀 許多人花費不少時間、精力鑽研文法,卻往往不知英語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風貌背後的根源。其實只要好好讀一下王旭教授《發現英語》,許多問題如「詞彙構成」、「新詞的構成方式」、「實義詞和功能詞」、「不規則複數形」、「不規則動詞」、「比較級與最高級」、「不規則的拼音」都可以用更科學的方式去理解,舉一而反三。本書透過許多實例,讓讀者對某些英語的特殊現象能深入了解其來龍去脈,譬如英文原來只有23個字母,而u、v、w是同一來源,因此讀者如果看到歷史悠久的大學建築上的University是Vniversity,就不會大驚小怪了。――蘇正隆(台灣翻譯學會前理事長、台師大翻譯所副教授)
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出版至今,數十年來已幫助了各學科領域裡無數研究者與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研究及論文的撰寫與提交。「芝加哥格式」又稱為「杜拉賓格式」(為了紀念原作者Kate L. Turabian),本書是為研究者示範「芝加哥格式」的權威工具書。 本書涵蓋從事研究與論文寫作的所有步驟,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與寫作的每個步驟,包括草擬與修改;第二部分全方位地解說兩種「芝加哥格式」的引註方法;最後一部分闡述寫作格式,以及呈現引述和圖像資料的正確方法。 第九版新增內容 ●引註數位資料與網路來源的指引 ●關於培養資訊素養的實質建議 ●更多關於論文電子格式與電子提交的指導 ●可與第17版的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對照使用
公司,在現代社會已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織。公司法一方面確立企業的法律地位及功能,另一方面保障平衡各方利益,以合理的方法解決糾紛。整體而言,可令大眾對公司更有信心,亦促進企業發展,加強經濟穩步向上。 近年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三個華人地區,在政治經濟互動上日益密切,然基於歷史因素,三地之公司法律發展步伐、方向不同,使相關法律條文、詞彙不盡一致。本書共分六章,剖析11個公司法詞彙、概念在中、港、台三地相異之法律意義。書末並有英漢詞彙對照表,收錄詞彙共130條,逐一羅列其法條及詞典來源,方便讀者查閱,相信可使讀者熟悉兩岸三地公司法律之異同。
真的有惡魔嗎?人真的會被惡魔附身嗎?什麼樣的人才會有附魔的經驗?為什麼在一個「科學理性的時代」還是會有附魔的記載、敘述或傳聞? 本書將神學、生命政治、精神分析,以及醫學等西方學理與相關的政治、社會、經濟,以及倫理等議題作適切的連結。作者主張我們在面對附魔的問題時,應該先拋開「附魔不過只是超自然迷信或妄想」的刻板印象,並給讀者一個作為思考起點的提問:對於那些扭曲變形的身體和生命的樣態,除了感到驚悚、害怕、噁心之外,還能有什麼反應?這是一個面對他者或「旁觀苦難」的倫理問題。同時也是讓讀者進一步重新思考和檢視自然與超自然、理性與迷信、常態與異常、人與非人、善與惡種種界線,進而了解這些界線是在什麼樣的思想、權力、論述甚至想像脈絡中被建構出來。內容主題前瞻具吸引力,文獻豐富,論點有系統且創新,是國內第一本從跨領域視角討論附魔、疾病與生命最完整的專書,對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有極大助益。
真的有惡魔嗎?人真的會被惡魔附身嗎?什麼樣的人才會有附魔的經驗?為什麼在一個「科學理性的時代」還是會有附魔的記載、敘述或傳聞? 本書將神學、生命政治、精神分析,以及醫學等西方學理與相關的政治、社會、經濟,以及倫理等議題作適切的連結。作者主張我們在面對附魔的問題時,應該先拋開「附魔不過只是超自然迷信或妄想」的刻板印象,並給讀者一個作為思考起點的提問:對於那些扭曲變形的身體和生命的樣態,除了感到驚悚、害怕、噁心之外,還能有什麼反應?這是一個面對他者或「旁觀苦難」的倫理問題。同時也是讓讀者進一步重新思考和檢視自然與超自然、理性與迷信、常態與異常、人與非人、善與惡種種界線,進而了解這些界線是在什麼樣的思想、權力、論述甚至想像脈絡中被建構出來。內容主題前瞻具吸引力,文獻豐富,論點有系統且創新,是國內第一本從跨領域視角討論附魔、疾病與生命最完整的專書,對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有極大助益。
在現代世界,大都會人煙稠密,人際關係複雜,「侵權法」(Law of Torts) 遂成社會發展之必然產物;侵權法回應社會「以合理成本解決爭議」之需求,最終達致減少侵權事故之目標。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三個華人地區,基於歷史原因採用不同之法律制度,隨著近年三地交往頻繁,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關係日益密切,三地法律詞彙有諸多相同相異之處,實值得深入研究討論。 本書以香港普通法為基礎,剖析13個侵權法重要詞彙在兩岸三地之法律意義,涵蓋三地譯詞、法例及應用實例,務求協助讀者全面理解中港台侵權法之核心概念;書末並收錄英漢詞彙共102條,以香港法律為基礎,再加入大陸與台灣詞彙,其中逐一羅列所根據之法條及詞典來源,方便讀者查閱。
「環境運動先驅者」瑞秋‧卡森可說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出生於1907年的卡森,寫下經典之作《無聲的春天》(Silent Spring),獲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生態書籍,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揭露濫用農藥DDT的危害,甫出版即震撼美國的政治、社會、經濟、農業及化學工業界,形塑了人們的環境意識與態度,更對環境與生態的相關政府組織、立法與制度產生重大影響;並透過數十種翻譯版本影響力擴及全球,為新的生態意識奠下基礎,促使現代環保運動遍地開花。她一生寫作不輟,膾炙人口的「海洋三部曲」(《海風下》、《海之濱》、《周遭之海》)揉合紮實的科學知識與詩意的文字,獲得廣大讀者迴響,喚醒人們對海洋及自然的尊重。 卡森女士逝世於1964年,2014年是她辭世50周年,為紀念卡森對環境保護的貢獻,金恒鑣博士與蘇正隆先生主編《瑞秋‧卡森――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一書,邀請十二位對環境有深切關懷與研究的專家學者撰文,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談卡森女士的生平和對環保的貢獻,清楚呈現《無聲的春天》如何改變人們對DDT的認知,以及揭露其對生態與人體造成的傷害,讓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成為政府施政與立法的主要選項。 第二部分則由自然書寫的角度,談科學家出身的卡森女士其他作品,顯現她的文字除傳遞科普新知外,亦蘊藏濃厚的詩意與文學意涵。 第三部分敘述美國五百年來的環境事件與政策變動,並綜合分析美國的關鍵環境問題與政府的環境立法及政策。 第四部分是《無聲的春天》效應與臺灣的環境管理和保護措施,亦論及台灣環境利用、海洋、海岸與濕地保育、環保法的發展歷程,以期鑑古推今,為在地環保運動尋覓出路。 第五部分談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利用標準化數據、安全倉儲、共享資訊來分析資料、呈現環境現況與推測未來趨勢,擬定有科學根據為基礎的環境政策;以及台灣森林的利用史與林業管理理念和願景。
本書以宏觀的視野、精闢的見解、洗鍊的文字,切入當代應迫切重視的「回應他者」議題,不但鉅細靡遺地介紹與探討列維納斯的思想精髓,也呈現作者別出心裁的洞見。全書分二大部份,貫穿列維納斯所有重要著作及論點。第一部份深入檢視列維納斯思想中政治、美學與主體等核心的倫理議題;第二部份則是藉由列維納斯與其他思想家的比較或對話,並與當前思潮所關切的重大議題,如暴力、離散、記憶、愛、幽靈、敘事、儒學與全球倫理等,以並置、交鋒、激盪、纏繞、協商、交織,開展出列維納斯思想的當代貢獻與新局。為何應閱讀列維納斯思想的五項具體理由1. 為生命開展出一種全新激進的哲學思維模式。2. 回歸「我」與「他者」的原始倫理友善關係。3. 避免當前後現代主體的過度美學差異化現象。4. 教導我們「為何」與「如何」積極介入日常政治。5. 提升全球化冷漠競爭時代中逐漸被忽略的關懷力。本書特色1. 國內第一本系統性析論(後)列維納斯思想及其對二十一世紀影響與啟發的專書。2. 全書架構緊密完整、文字精練清晰、論點新穎詳實,將艱澀的生命哲學,融入有趣的生活議題與哲學思辯。3. 作者提供「先見林,再見樹」的導論,言簡意賅的普哲語言去蕪存菁,釐清當代理論叢林中五種不同「他者」的家世背景,並逐一介紹列維納斯哲學中九項核心概念,引導讀者親近列維納斯思想。4. 列維納斯主要著作目前仍無中譯本,本書附錄附其代表作《整體與無限》〈形上學與超越〉一章的中譯,協助讀者進入其「他者哲學」的原創世界。
本書邀請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藝術與語言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的Philippe Roussin、法國圖爾大學(Universite Francois-Rabelais de Tours, France)的John Pier、紐約讓.傑學院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YC, USA)的Kyoo Lee,及台北的黃筱慧、陳學毅、陳界華與陶嘉代,深入研究哲學的詮釋學、敘事學與符號學之相關文本,以外文與中文對應的方式編輯出版。書中文本針對哲學的詮釋學視野下的敘事研究、喻的研究、敘事的形構,與擬仿與擬前之物的探究,提供極具研究參考價值的文本。本書特色1.廣納哲學研究者的精采論述,涵括台灣、紐約及法國作品,為哲學開啟更廣闊的視野。2.切入哲學的多元解讀面向,較以往研究更具可讀性。
中國最早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最早創立留學生教育制度最早實施產學結合、多元教育的高等學院左宗棠、沈葆楨一手創辦嚴復、詹天佑、鄧世昌從這裡走出本書披露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州馬尾船政學堂輝煌而鮮為人知的歷史,勾畫出左宗棠、沈葆楨創辦船政學堂的過程與成就,以及該校畢業生、留學生的風采。從西方教育模式中國化的角度,探索其歷史地位,並闡述船政學堂如何為現代的高等教育及技職教育,提供可資借鏡的經驗。本書特色1. 市面僅見對船政學堂的辦學模式進行深入探討的專門著作。2. 作者是中國船政學堂研究專家,資料豐富完整。3. 特別適合推薦給關注高等教育、技職教育及中國近代史的讀者。
性別議題不只談男女之別,也不單是個人問題,更是跨文化與歷史脈絡的全球對話。在越來越多元分歧的現代世界,我們如何理解性別這個概念?男性與女性的心理有何差別?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全球化對性別議題有什麼衝擊?全球頂尖的性別研究學者之一蕾恩‧ 柯挪,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更為當代的性別研究、性別理論和性別政治提供了簡明易懂的導讀。全球化的時代對性別議題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以實證研究入手,廣納全球的觀點,橫跨人文學科的光譜,兼具廣度與深度,極具啟發性。本書特色1. 作者身為變性人,也是單親家長,在性別研究的領域中,更是首屈一指的理論與分析,為讀者開啟新的視野。2. 廣納不同學門,為多元時代和全球性別研究引進更全面、更容易入門的社會學導論,立論嚴謹、引證廣博。3. 特別邀請作者為中文讀者撰寫序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成令方審訂並專文推薦。
本書以幽默風趣、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明邏輯、語言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不只消極地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思考中易犯的種種邏輯謬誤,而且是邏輯史上第一本積極地提出避免謬誤之道的著作,期望為追求幸福與民主的社會紮下穩固的基礎。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他/她生命某一個路口,難免跟虛無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過,虛無很快便會被打成一種主義,儼然一個反派,然後我們的英雄或聖人會教導種種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甚至於過快地,我們又能站起來,重新做人了。會否太過輕易?會否,我們其實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蓋了問題?在村上春樹、尼采、卡繆、卡爾維諾、波西格、柏爾斯、梭羅的文本中,讓我們重新和虛無對話,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處境中跟虛無狠狠而深深的接一次吻。因為我們努力活過來,實實在在,情願做一個凡人。
西洋哲學之父生平最後留影,出自柏拉圖手筆,係傳世蘇格拉底傳記文獻中最為人樂道者。蘇氏以七一高齡被控腐化青年與信仰異端,在法庭自述行誼,駁斥原告,此即《答辯辭》。死刑定讞,他婉拒友人安排越獄之舉,力陳守法之義以明志,是為《柯賴陀篇》。《費多篇》則記其受刑當日的言行。
《英語語言學概論》主要目的在提供讀者普通語言學的知識,並進一步對當前英語聲韻,英語構詞,英語語法、語意,語言與心理,語言與社會等方面的研究與發展做一扼要的介紹,俾使讀者能對現今語言學有一清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