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19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服從權威(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5/04/03 出版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人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1960年代,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們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可能是父母、老師、公司、組織等等),但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不同?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從德國納粹大屠殺、洪仲丘事件、乃至許多Metoo和霸凌事件,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就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形成「代理人」心態,甚至完全卸除人性。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正義。***【標準實驗範本】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次遞增15伏特。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依下列順序催促:●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絕對要繼續進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重量推薦】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重量專序 【各界讚譽】米爾格蘭教授在《服從權威》這本書中,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謂的「逃避自由」。──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服從權威(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5/04/03 出版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人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1960年代,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們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可能是父母、老師、公司、組織等等),但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不同?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從德國納粹大屠殺、洪仲丘事件、乃至許多Metoo和霸凌事件,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就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形成「代理人」心態,甚至完全卸除人性。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正義。***【標準實驗範本】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次遞增15伏特。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依下列順序催促:●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絕對要繼續進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重量推薦】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重量專序 【各界讚譽】米爾格蘭教授在《服從權威》這本書中,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謂的「逃避自由」。──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5/04/03 出版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人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1960年代,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們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可能是父母、老師、公司、組織等等),但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不同?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從德國納粹大屠殺、洪仲丘事件、乃至許多Metoo和霸凌事件,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就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形成「代理人」心態,甚至完全卸除人性。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正義。***【標準實驗範本】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次遞增15伏特。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依下列順序催促:●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絕對要繼續進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重量推薦】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重量專序 【各界讚譽】米爾格蘭教授在《服從權威》這本書中,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謂的「逃避自由」。──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幸福感: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民之所欲何在?如何創造一個人人更幸福的社會?

「很久以來,沒讀過寫得這麼精彩的好書,就像一座知識噴泉,令人大受鼓舞之餘,起而行動。」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專業推薦: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明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康納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多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丹尼爾.吉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經濟學教授聯手編著的「幸福感」必修課 幸福感(幸福學):最新而且跨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超越GDP的思維),探討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最深層因素,以及如何改善這些因素,打造出讓我們,以及下一代感覺幸福的社會。 ‧你快樂嗎?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主觀的幸福感) ‧讓人有幸福感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符合什麼條件? ‧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們感覺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感如何衡量? 這三十年來,「幸福感」(wellbeing)逐漸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議題。它也是跨領域的大型社會科學研究,涵蓋了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這本書中也包括qu04世界各國的許多調查結果。 本書分為四篇,第一和第二篇是基本概念的說明,介紹「幸福感」的意涵與衡量方式、它在哲學面的歷史、它與經濟及心理的關聯性,以及全球幸福感的分布不均。 第三篇探討人類生活幾乎所有的面向——從基因、家庭、學校、心理和身體健康、失業、工作品質、收入、社區到自然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 最後一篇探討政治和政府,幸福感的應用很廣,可用來預測人們的壽命和投票行為模式。從政策面來看,本書主張政府開支不應再用傳統的以金錢為單位的成本效益分析,而應該以「幸福感的年數」為基準。 幸福感的重要性無遠弗屆,「民之所欲」何在?不管是政府官員、企業、個人,都應該來了解最新的「幸福感的科學」,它將持續影響我們每個人過生活的方式、也影響整個社會以及政策。 【重點摘要】 ‧各國人民的幸福感差異巨大。全世界人口有超過六分之一,幸福為3點或更低(最高10點);另有六分之一的人幸福為8點或以上。以國家來看,平均生活滿意度最高的是北歐國家,依序是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 ‧幾乎每個國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幸福都相同,即使各國之間的幸福差距很大。 ‧自2008年以來,歐洲除外,大多數國家的幸福不平等升高。目前歐洲的幸福不平等低於其他地區。另外從2006至2008年以來,負向情緒和壓力大幅增加。 ‧全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平均幸福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在北美和歐洲,中年之後則有所改善。大多數國家的少數族群,平均幸福感低於平均值。 ‧(先進國家)一國之內解釋人們幸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依重要性粗略排序為: 心理疾病、 身體疾病、 有工作和工作的品質、 有伴、 家庭收入、 教育。 ‧各國之間人民幸福感的差異,主要可由以下因素解釋(依重要性粗略排序): 收入、 健康、 社會支持(社會安全網)、 個人自由、 信任的社會關係、 慷慨。 ‧很難預測孩子會不會成為快樂的成人。但是孩子的幸福感比起學業成績,更能預測其成人生活的滿意度。其中以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健康最重要。 ‧父母的行為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溫馨的愛和嚴格的規矩有益於孩子的幸福。然而,許多孩童在嚴重的虐待中生存下來,幸福感卻未能回復。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幸福非常重要。 ‧學校對孩童幸福的影響比一般想像的要大,個別教師的影響也很大。 ‧心理和身體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變數。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密切相關,心理疾病往往會使身體疾病更加惡化。 ‧英、美大約20%的成人有可診斷的心理疾病。但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心理疾病也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因素。 ‧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產生過多、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體內過度發炎。正念、冥想可以減輕這些影響並延長壽命。 ‧失業者的生活滿意度通常比就業者低很多,而且若失業的時間較長,可能產生傷痕效應,即使重新就業後,也會對幸福感產生長遠的負向影響。 ‧工作的社會面向,往往比收入更能決定人們的幸福感。這些社會面向包括:正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主管的關係)、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很有趣、工作的目的。高幸福感的員工基本上生產力也會提高。 ‧人們對於收入,會有比較的心理。你周遭的人的收入相對增加,會降低你的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並不是一國幸福感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收入不能代表幸福。 ‧移民可能造成政治局勢緊張,但它對原有居民的幸福,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幸福增加很多。 ‧接觸大自然(樹木、植物、綠色空間和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行為和幸福有明顯的影響。把這件事量化,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的設計。 【專業推薦】 《幸福感》這本書是目前討論幸福感議題最全面性、最及時的概說,就增進快樂與主觀福祉的各種可能機制,提供了相當深入的討論。……本書也是福祉研究的科普典範,將主觀福祉的理論與研究發現,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界的研究者,以及對社會科學(特別是研究方法)有基本了解的大眾讀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的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除了經濟之外,也會受到社會、心理和健康等因素的影響。這本由著名經濟學家拉雅德和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將帶你從哲學、心理、經濟、社會與統計等諸多面向,全方位深入了解人類幸福感的真諦!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由「幸福沙皇」理查.拉雅德和尚-依曼紐.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是將幸福的社會科學證據與政策意涵作一總整理的百科全書。除了經濟學之外,文獻與討論也觸及不少心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對於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相關科系學生,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不容質疑,這會是未來十年定義這個領域的一本書。想要研究幸福和制定幸福政策的人,非讀不可。即使你覺得幸福不干你的事,讀了這本書,你的想法會改變,或至少更聰明和更快樂。 ――保羅.多蘭(Paul Dolan),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著有《設計幸福》(Happiness by Design)一書 本書清楚、全面和十分周延地調查幸福學的關鍵問題與主要發現,可以且應該用來指引公共政策。任何想要知道『讓世界更美好』真正含意的人,這是必讀之作。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艾德加皮爾斯講座心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幸福感》一書是這個領域的兩位大師揮動如椽之筆的巨作。他們認真探討幸福指標作為分析和科學工具的潛力與受到的限制,以及它們在政策框架和設計上的許多可能應用。這是這個領域的入門書,文字流暢自然,而且技術部分的定義清楚明白。本書對於推進和理解新興的幸福學,將做出恆久的貢獻。 ――卡羅爾.葛雷姆(Carol Graham),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 經濟學家開始承認,國內生產毛額(GDP)其實只能粗糙地估計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的幸福。理查.拉雅德一直以前瞻的眼光,將經濟學重新導向真正重要的事物。在與尚-依曼紐.戴奈維合寫的這本書中,他介紹了這一重要的再思考的現階段成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斯頓講座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等書 本書滿足了一個根本需求。 ――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座教授,著有《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9 特價61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幸福感: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民之所欲何在?如何創造一個人人更幸福的社會?

「很久以來,沒讀過寫得這麼精彩的好書,就像一座知識噴泉,令人大受鼓舞之餘,起而行動。」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專業推薦: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明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康納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多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丹尼爾.吉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經濟學教授聯手編著的「幸福感」必修課 幸福感(幸福學):最新而且跨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超越GDP的思維),探討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最深層因素,以及如何改善這些因素,打造出讓我們,以及下一代感覺幸福的社會。 ‧你快樂嗎?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主觀的幸福感) ‧讓人有幸福感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符合什麼條件? ‧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們感覺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感如何衡量? 這三十年來,「幸福感」(wellbeing)逐漸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議題。它也是跨領域的大型社會科學研究,涵蓋了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這本書中也包括qu04世界各國的許多調查結果。 本書分為四篇,第一和第二篇是基本概念的說明,介紹「幸福感」的意涵與衡量方式、它在哲學面的歷史、它與經濟及心理的關聯性,以及全球幸福感的分布不均。 第三篇探討人類生活幾乎所有的面向——從基因、家庭、學校、心理和身體健康、失業、工作品質、收入、社區到自然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 最後一篇探討政治和政府,幸福感的應用很廣,可用來預測人們的壽命和投票行為模式。從政策面來看,本書主張政府開支不應再用傳統的以金錢為單位的成本效益分析,而應該以「幸福感的年數」為基準。 幸福感的重要性無遠弗屆,「民之所欲」何在?不管是政府官員、企業、個人,都應該來了解最新的「幸福感的科學」,它將持續影響我們每個人過生活的方式、也影響整個社會以及政策。 【重點摘要】 ‧各國人民的幸福感差異巨大。全世界人口有超過六分之一,幸福為3點或更低(最高10點);另有六分之一的人幸福為8點或以上。以國家來看,平均生活滿意度最高的是北歐國家,依序是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 ‧幾乎每個國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幸福都相同,即使各國之間的幸福差距很大。 ‧自2008年以來,歐洲除外,大多數國家的幸福不平等升高。目前歐洲的幸福不平等低於其他地區。另外從2006至2008年以來,負向情緒和壓力大幅增加。 ‧全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平均幸福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在北美和歐洲,中年之後則有所改善。大多數國家的少數族群,平均幸福感低於平均值。 ‧(先進國家)一國之內解釋人們幸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依重要性粗略排序為: 心理疾病、 身體疾病、 有工作和工作的品質、 有伴、 家庭收入、 教育。 ‧各國之間人民幸福感的差異,主要可由以下因素解釋(依重要性粗略排序): 收入、 健康、 社會支持(社會安全網)、 個人自由、 信任的社會關係、 慷慨。 ‧很難預測孩子會不會成為快樂的成人。但是孩子的幸福感比起學業成績,更能預測其成人生活的滿意度。其中以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健康最重要。 ‧父母的行為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溫馨的愛和嚴格的規矩有益於孩子的幸福。然而,許多孩童在嚴重的虐待中生存下來,幸福感卻未能回復。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幸福非常重要。 ‧學校對孩童幸福的影響比一般想像的要大,個別教師的影響也很大。 ‧心理和身體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變數。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密切相關,心理疾病往往會使身體疾病更加惡化。 ‧英、美大約20%的成人有可診斷的心理疾病。但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心理疾病也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因素。 ‧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產生過多、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體內過度發炎。正念、冥想可以減輕這些影響並延長壽命。 ‧失業者的生活滿意度通常比就業者低很多,而且若失業的時間較長,可能產生傷痕效應,即使重新就業後,也會對幸福感產生長遠的負向影響。 ‧工作的社會面向,往往比收入更能決定人們的幸福感。這些社會面向包括:正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主管的關係)、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很有趣、工作的目的。高幸福感的員工基本上生產力也會提高。 ‧人們對於收入,會有比較的心理。你周遭的人的收入相對增加,會降低你的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並不是一國幸福感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收入不能代表幸福。 ‧移民可能造成政治局勢緊張,但它對原有居民的幸福,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幸福增加很多。 ‧接觸大自然(樹木、植物、綠色空間和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行為和幸福有明顯的影響。把這件事量化,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的設計。 【專業推薦】 《幸福感》這本書是目前討論幸福感議題最全面性、最及時的概說,就增進快樂與主觀福祉的各種可能機制,提供了相當深入的討論。……本書也是福祉研究的科普典範,將主觀福祉的理論與研究發現,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界的研究者,以及對社會科學(特別是研究方法)有基本了解的大眾讀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的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除了經濟之外,也會受到社會、心理和健康等因素的影響。這本由著名經濟學家拉雅德和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將帶你從哲學、心理、經濟、社會與統計等諸多面向,全方位深入了解人類幸福感的真諦!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由「幸福沙皇」理查.拉雅德和尚-依曼紐.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是將幸福的社會科學證據與政策意涵作一總整理的百科全書。除了經濟學之外,文獻與討論也觸及不少心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對於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相關科系學生,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不容質疑,這會是未來十年定義這個領域的一本書。想要研究幸福和制定幸福政策的人,非讀不可。即使你覺得幸福不干你的事,讀了這本書,你的想法會改變,或至少更聰明和更快樂。 ――保羅.多蘭(Paul Dolan),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著有《設計幸福》(Happiness by Design)一書 本書清楚、全面和十分周延地調查幸福學的關鍵問題與主要發現,可以且應該用來指引公共政策。任何想要知道『讓世界更美好』真正含意的人,這是必讀之作。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艾德加皮爾斯講座心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幸福感》一書是這個領域的兩位大師揮動如椽之筆的巨作。他們認真探討幸福指標作為分析和科學工具的潛力與受到的限制,以及它們在政策框架和設計上的許多可能應用。這是這個領域的入門書,文字流暢自然,而且技術部分的定義清楚明白。本書對於推進和理解新興的幸福學,將做出恆久的貢獻。 ――卡羅爾.葛雷姆(Carol Graham),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 經濟學家開始承認,國內生產毛額(GDP)其實只能粗糙地估計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的幸福。理查.拉雅德一直以前瞻的眼光,將經濟學重新導向真正重要的事物。在與尚-依曼紐.戴奈維合寫的這本書中,他介紹了這一重要的再思考的現階段成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斯頓講座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等書 本書滿足了一個根本需求。 ――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座教授,著有《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特價5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幸福感

「很久以來,沒讀過寫得這麼精彩的好書,就像一座知識噴泉,令人大受鼓舞之餘,起而行動。」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專業推薦: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明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康納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多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丹尼爾.吉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經濟學教授聯手編著的「幸福感」必修課 幸福感(幸福學):最新而且跨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超越GDP的思維),探討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最深層因素,以及如何改善這些因素,打造出讓我們,以及下一代感覺幸福的社會。 ‧你快樂嗎?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主觀的幸福感) ‧讓人有幸福感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符合什麼條件? ‧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們感覺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感如何衡量? 這三十年來,「幸福感」(wellbeing)逐漸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議題。它也是跨領域的大型社會科學研究,涵蓋了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這本書中也包括qu04世界各國的許多調查結果。 本書分為四篇,第一和第二篇是基本概念的說明,介紹「幸福感」的意涵與衡量方式、它在哲學面的歷史、它與經濟及心理的關聯性,以及全球幸福感的分布不均。 第三篇探討人類生活幾乎所有的面向——從基因、家庭、學校、心理和身體健康、失業、工作品質、收入、社區到自然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 最後一篇探討政治和政府,幸福感的應用很廣,可用來預測人們的壽命和投票行為模式。從政策面來看,本書主張政府開支不應再用傳統的以金錢為單位的成本效益分析,而應該以「幸福感的年數」為基準。 幸福感的重要性無遠弗屆,「民之所欲」何在?不管是政府官員、企業、個人,都應該來了解最新的「幸福感的科學」,它將持續影響我們每個人過生活的方式、也影響整個社會以及政策。 【重點摘要】 ‧各國人民的幸福感差異巨大。全世界人口有超過六分之一,幸福為3點或更低(最高10點);另有六分之一的人幸福為8點或以上。以國家來看,平均生活滿意度最高的是北歐國家,依序是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 ‧幾乎每個國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幸福都相同,即使各國之間的幸福差距很大。 ‧自2008年以來,歐洲除外,大多數國家的幸福不平等升高。目前歐洲的幸福不平等低於其他地區。另外從2006至2008年以來,負向情緒和壓力大幅增加。 ‧全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平均幸福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在北美和歐洲,中年之後則有所改善。大多數國家的少數族群,平均幸福感低於平均值。 ‧(先進國家)一國之內解釋人們幸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依重要性粗略排序為: 心理疾病、 身體疾病、 有工作和工作的品質、 有伴、 家庭收入、 教育。 ‧各國之間人民幸福感的差異,主要可由以下因素解釋(依重要性粗略排序): 收入、 健康、 社會支持(社會安全網)、 個人自由、 信任的社會關係、 慷慨。 ‧很難預測孩子會不會成為快樂的成人。但是孩子的幸福感比起學業成績,更能預測其成人生活的滿意度。其中以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健康最重要。 ‧父母的行為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溫馨的愛和嚴格的規矩有益於孩子的幸福。然而,許多孩童在嚴重的虐待中生存下來,幸福感卻未能回復。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幸福非常重要。 ‧學校對孩童幸福的影響比一般想像的要大,個別教師的影響也很大。 ‧心理和身體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變數。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密切相關,心理疾病往往會使身體疾病更加惡化。 ‧英、美大約20%的成人有可診斷的心理疾病。但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心理疾病也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因素。 ‧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產生過多、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體內過度發炎。正念、冥想可以減輕這些影響並延長壽命。 ‧失業者的生活滿意度通常比就業者低很多,而且若失業的時間較長,可能產生傷痕效應,即使重新就業後,也會對幸福感產生長遠的負向影響。 ‧工作的社會面向,往往比收入更能決定人們的幸福感。這些社會面向包括:正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主管的關係)、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很有趣、工作的目的。高幸福感的員工基本上生產力也會提高。 ‧人們對於收入,會有比較的心理。你周遭的人的收入相對增加,會降低你的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並不是一國幸福感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收入不能代表幸福。 ‧移民可能造成政治局勢緊張,但它對原有居民的幸福,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幸福增加很多。 ‧接觸大自然(樹木、植物、綠色空間和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行為和幸福有明顯的影響。把這件事量化,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的設計。 【專業推薦】 《幸福感》這本書是目前討論幸福感議題最全面性、最及時的概說,就增進快樂與主觀福祉的各種可能機制,提供了相當深入的討論。……本書也是福祉研究的科普典範,將主觀福祉的理論與研究發現,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界的研究者,以及對社會科學(特別是研究方法)有基本了解的大眾讀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的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除了經濟之外,也會受到社會、心理和健康等因素的影響。這本由著名經濟學家拉雅德和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將帶你從哲學、心理、經濟、社會與統計等諸多面向,全方位深入了解人類幸福感的真諦!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由「幸福沙皇」理查.拉雅德和尚-依曼紐.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是將幸福的社會科學證據與政策意涵作一總整理的百科全書。除了經濟學之外,文獻與討論也觸及不少心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對於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相關科系學生,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不容質疑,這會是未來十年定義這個領域的一本書。想要研究幸福和制定幸福政策的人,非讀不可。即使你覺得幸福不干你的事,讀了這本書,你的想法會改變,或至少更聰明和更快樂。 ――保羅.多蘭(Paul Dolan),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著有《設計幸福》(Happiness by Design)一書 本書清楚、全面和十分周延地調查幸福學的關鍵問題與主要發現,可以且應該用來指引公共政策。任何想要知道『讓世界更美好』真正含意的人,這是必讀之作。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艾德加皮爾斯講座心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幸福感》一書是這個領域的兩位大師揮動如椽之筆的巨作。他們認真探討幸福指標作為分析和科學工具的潛力與受到的限制,以及它們在政策框架和設計上的許多可能應用。這是這個領域的入門書,文字流暢自然,而且技術部分的定義清楚明白。本書對於推進和理解新興的幸福學,將做出恆久的貢獻。 ――卡羅爾.葛雷姆(Carol Graham),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 經濟學家開始承認,國內生產毛額(GDP)其實只能粗糙地估計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的幸福。理查.拉雅德一直以前瞻的眼光,將經濟學重新導向真正重要的事物。在與尚-依曼紐.戴奈維合寫的這本書中,他介紹了這一重要的再思考的現階段成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斯頓講座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等書 本書滿足了一個根本需求。 ――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座教授,著有《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特價5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

松岡正剛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3/07/15 出版

掌握編輯知識的精髓,就能萃取知識、活用知識。   編輯於遊戲而生 編輯隨對話而生 編輯因缺陷而生 編輯是比對、是聯想、是冒險。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   大部分的人在聽到「編輯」一詞時,想到的是文字工作或職銜。 不過,在日本從事編輯工作、培育編輯後進超過半世紀的松岡正剛認為,編輯知識的技巧不只在書籍、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中應用,就連小說、漫畫、影集,甚至企畫書、業務報告、專案計畫,也都看得到這些技巧。 松岡將編輯定義為「解讀目標資訊的結構,再以嶄新的設計傳遞這些資訊的作業」,編輯在五花八門的現象之中運作,在我們大腦之中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屬於編輯的範疇,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也是一種編輯。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善用編輯這門技術,松岡將他的方法和思考,歸納在本書中,試著從各個面向討論「編輯是蘊藏於人類活動之中,最基本的資訊技術」。 松岡正剛認為,資訊有三種動向,分別是:「資訊如同生物活著」、「資訊無法離群索居」和「資訊已窮途末路」。 「資訊如同生物活著」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質本就是遺傳基因這類資訊的編輯,人類也是在這個資訊編輯架構之下活動。 「資訊無法離群索居」是指資訊持續和其他的資訊聚散離合,資訊之間有所謂的「緣分」。 「資訊已窮途末路」則是資訊是正在尋找去處的「流浪兒童」,等待適當的帶領。若以一句話形容這三個動向,那就是資訊會互相建立關係,找出這種關係線的作業就是編輯,也就是說,編輯就是「發現關係」。 由於我們很難知道編輯正如何進行,因此,松岡寫成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得知「在自己身上出現的編輯狀態」,並且引領我們有哪些系統或工具有助於編輯。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一本書,告訴我們探索「思考技術」或「呈現技術」的方法,只要每天持續琢磨自己的編輯世界觀,就能掌握編輯知識的技巧,培養萃取知識、活用知識的能力。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知識的編輯學

松岡正剛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3/07/15 出版

掌握編輯知識的精髓,就能萃取知識、活用知識。   編輯於遊戲而生 編輯隨對話而生 編輯因缺陷而生 編輯是比對、是聯想、是冒險。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   大部分的人在聽到「編輯」一詞時,想到的是文字工作或職銜。 不過,在日本從事編輯工作、培育編輯後進超過半世紀的松岡正剛認為,編輯知識的技巧不只在書籍、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中應用,就連小說、漫畫、影集,甚至企畫書、業務報告、專案計畫,也都看得到這些技巧。 松岡將編輯定義為「解讀目標資訊的結構,再以嶄新的設計傳遞這些資訊的作業」,編輯在五花八門的現象之中運作,在我們大腦之中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屬於編輯的範疇,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也是一種編輯。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善用編輯這門技術,松岡將他的方法和思考,歸納在本書中,試著從各個面向討論「編輯是蘊藏於人類活動之中,最基本的資訊技術」。 松岡正剛認為,資訊有三種動向,分別是:「資訊如同生物活著」、「資訊無法離群索居」和「資訊已窮途末路」。 「資訊如同生物活著」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質本就是遺傳基因這類資訊的編輯,人類也是在這個資訊編輯架構之下活動。 「資訊無法離群索居」是指資訊持續和其他的資訊聚散離合,資訊之間有所謂的「緣分」。 「資訊已窮途末路」則是資訊是正在尋找去處的「流浪兒童」,等待適當的帶領。若以一句話形容這三個動向,那就是資訊會互相建立關係,找出這種關係線的作業就是編輯,也就是說,編輯就是「發現關係」。 由於我們很難知道編輯正如何進行,因此,松岡寫成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得知「在自己身上出現的編輯狀態」,並且引領我們有哪些系統或工具有助於編輯。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一本書,告訴我們探索「思考技術」或「呈現技術」的方法,只要每天持續琢磨自己的編輯世界觀,就能掌握編輯知識的技巧,培養萃取知識、活用知識的能力。  

特價36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

松岡正剛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3/07/15 出版

掌握編輯知識的精髓,就能萃取知識、活用知識。   編輯於遊戲而生 編輯隨對話而生 編輯因缺陷而生 編輯是比對、是聯想、是冒險。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   大部分的人在聽到「編輯」一詞時,想到的是文字工作或職銜。 不過,在日本從事編輯工作、培育編輯後進超過半世紀的松岡正剛認為,編輯知識的技巧不只在書籍、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中應用,就連小說、漫畫、影集,甚至企畫書、業務報告、專案計畫,也都看得到這些技巧。 松岡將編輯定義為「解讀目標資訊的結構,再以嶄新的設計傳遞這些資訊的作業」,編輯在五花八門的現象之中運作,在我們大腦之中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屬於編輯的範疇,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也是一種編輯。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善用編輯這門技術,松岡將他的方法和思考,歸納在本書中,試著從各個面向討論「編輯是蘊藏於人類活動之中,最基本的資訊技術」。 松岡正剛認為,資訊有三種動向,分別是:「資訊如同生物活著」、「資訊無法離群索居」和「資訊已窮途末路」。 「資訊如同生物活著」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質本就是遺傳基因這類資訊的編輯,人類也是在這個資訊編輯架構之下活動。 「資訊無法離群索居」是指資訊持續和其他的資訊聚散離合,資訊之間有所謂的「緣分」。 「資訊已窮途末路」則是資訊是正在尋找去處的「流浪兒童」,等待適當的帶領。若以一句話形容這三個動向,那就是資訊會互相建立關係,找出這種關係線的作業就是編輯,也就是說,編輯就是「發現關係」。 由於我們很難知道編輯正如何進行,因此,松岡寫成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得知「在自己身上出現的編輯狀態」,並且引領我們有哪些系統或工具有助於編輯。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一本書,告訴我們探索「思考技術」或「呈現技術」的方法,只要每天持續琢磨自己的編輯世界觀,就能掌握編輯知識的技巧,培養萃取知識、活用知識的能力。  

8 特價36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這本書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性別議題的人。   當代女權運動領導人物之一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對父權文化與男性說教最犀利的觀察。   ◎美國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超過2,100則讀者書評 ◎《出版人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推薦 ◎臺師大臺文系教授林芳玫導讀 ◎作家張亦絢、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九篇散文,探討男人毫無根據的自信,如何助長性侵、家暴等#Metoo事件,從愛說教的男人到強暴文化,從性醜聞案到婚姻與家庭,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到殖民主義。探討的主題雖然不在父權文化會關心的範圍之內,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九篇散文分別是〈男言之癮〉、〈最漫長的戰爭〉、〈各個世界在一間豪華套房中碰撞:思考關於IMF、全球不公義以及火車上的陌生人〉、〈稱頌威脅:婚姻平等真正的意義〉、〈祖母蜘蛛〉、〈吳爾芙的黑暗:擁抱難解〉、〈身邊盡是一群變態的卡珊卓〉、〈#YesAllWomen:女性主義者重寫故事〉和〈潘朵拉的盒子與志願警力〉。 書名Men Explain Things to Me,是索尼特在2008年發表於《洛杉磯時報》的文章名稱,文中提到她和朋友莎莉參加一場宴會,男主人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向索尼特提到一本研究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新書;但他根本沒有看過那本書,只是讀過書評。男主人滔滔不絕,莎莉試圖打斷他三、四次,告訴他那就是索尼特寫的書,好不容易才讓男主人停止說教。 2008年發表這篇文章之後,男人對女人說教的行為統稱為mansplaining,是man和explain合成語,之後在網路快速發酵,引起廣泛討論。2010年,這個詞成為《紐約時報》年度單字之一;2012年,「男言之癮」一詞已經在主流媒體的政治新聞中使用。   索尼特在書中探討為什麼身為女人,就要被男人說教?   她發現,這個社會的空間,往往為男人敞開卻對女人關閉,導致女人無法發聲、沒有參與和受人敬重的權利,甚至沒有容身之處而無法成為完整而自由的人。索尼特了解女性的痛處,奮力成為一個能夠發聲的人,也勇於為沉默的人發聲爭取權利。   索尼特活用文化、政治等歷史,結合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在書中提出獨到的觀點,用精準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和犀利的字句,提供武器給每個女人,有勇氣克服自我設限、打破沉默。這本書也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女權議題的人。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男言之癮

這本書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性別議題的人。   當代女權運動領導人物之一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對父權文化與男性說教最犀利的觀察。   ◎美國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超過2,100則讀者書評 ◎《出版人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推薦 ◎臺師大臺文系教授林芳玫導讀 ◎作家張亦絢、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九篇散文,探討男人毫無根據的自信,如何助長性侵、家暴等#Metoo事件,從愛說教的男人到強暴文化,從性醜聞案到婚姻與家庭,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到殖民主義。探討的主題雖然不在父權文化會關心的範圍之內,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九篇散文分別是〈男言之癮〉、〈最漫長的戰爭〉、〈各個世界在一間豪華套房中碰撞:思考關於IMF、全球不公義以及火車上的陌生人〉、〈稱頌威脅:婚姻平等真正的意義〉、〈祖母蜘蛛〉、〈吳爾芙的黑暗:擁抱難解〉、〈身邊盡是一群變態的卡珊卓〉、〈#YesAllWomen:女性主義者重寫故事〉和〈潘朵拉的盒子與志願警力〉。 書名Men Explain Things to Me,是索尼特在2008年發表於《洛杉磯時報》的文章名稱,文中提到她和朋友莎莉參加一場宴會,男主人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向索尼特提到一本研究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新書;但他根本沒有看過那本書,只是讀過書評。男主人滔滔不絕,莎莉試圖打斷他三、四次,告訴他那就是索尼特寫的書,好不容易才讓男主人停止說教。 2008年發表這篇文章之後,男人對女人說教的行為統稱為mansplaining,是man和explain合成語,之後在網路快速發酵,引起廣泛討論。2010年,這個詞成為《紐約時報》年度單字之一;2012年,「男言之癮」一詞已經在主流媒體的政治新聞中使用。   索尼特在書中探討為什麼身為女人,就要被男人說教?   她發現,這個社會的空間,往往為男人敞開卻對女人關閉,導致女人無法發聲、沒有參與和受人敬重的權利,甚至沒有容身之處而無法成為完整而自由的人。索尼特了解女性的痛處,奮力成為一個能夠發聲的人,也勇於為沉默的人發聲爭取權利。   索尼特活用文化、政治等歷史,結合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在書中提出獨到的觀點,用精準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和犀利的字句,提供武器給每個女人,有勇氣克服自我設限、打破沉默。這本書也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女權議題的人。  

特價29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這本書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性別議題的人。   當代女權運動領導人物之一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對父權文化與男性說教最犀利的觀察。   ◎美國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超過2,100則讀者書評 ◎《出版人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推薦 ◎臺師大臺文系教授林芳玫導讀 ◎作家張亦絢、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九篇散文,探討男人毫無根據的自信,如何助長性侵、家暴等#Metoo事件,從愛說教的男人到強暴文化,從性醜聞案到婚姻與家庭,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到殖民主義。探討的主題雖然不在父權文化會關心的範圍之內,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九篇散文分別是〈男言之癮〉、〈最漫長的戰爭〉、〈各個世界在一間豪華套房中碰撞:思考關於IMF、全球不公義以及火車上的陌生人〉、〈稱頌威脅:婚姻平等真正的意義〉、〈祖母蜘蛛〉、〈吳爾芙的黑暗:擁抱難解〉、〈身邊盡是一群變態的卡珊卓〉、〈#YesAllWomen:女性主義者重寫故事〉和〈潘朵拉的盒子與志願警力〉。 書名Men Explain Things to Me,是索尼特在2008年發表於《洛杉磯時報》的文章名稱,文中提到她和朋友莎莉參加一場宴會,男主人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向索尼特提到一本研究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新書;但他根本沒有看過那本書,只是讀過書評。男主人滔滔不絕,莎莉試圖打斷他三、四次,告訴他那就是索尼特寫的書,好不容易才讓男主人停止說教。 2008年發表這篇文章之後,男人對女人說教的行為統稱為mansplaining,是man和explain合成語,之後在網路快速發酵,引起廣泛討論。2010年,這個詞成為《紐約時報》年度單字之一;2012年,「男言之癮」一詞已經在主流媒體的政治新聞中使用。   索尼特在書中探討為什麼身為女人,就要被男人說教?   她發現,這個社會的空間,往往為男人敞開卻對女人關閉,導致女人無法發聲、沒有參與和受人敬重的權利,甚至沒有容身之處而無法成為完整而自由的人。索尼特了解女性的痛處,奮力成為一個能夠發聲的人,也勇於為沉默的人發聲爭取權利。   索尼特活用文化、政治等歷史,結合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在書中提出獨到的觀點,用精準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和犀利的字句,提供武器給每個女人,有勇氣克服自我設限、打破沉默。這本書也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女權議題的人。  

76 特價29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1/04/03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名列歐巴馬總統「年度最愛書單」!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熱情推薦   「突然讓人燃起希望。好久沒有這種感受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 「本書強有力地反對世人的效率狂熱,令我備感安慰又精神為之一振。」──《紐約時報》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如何「無所事事」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1/04/03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名列歐巴馬總統「年度最愛書單」!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熱情推薦   「突然讓人燃起希望。好久沒有這種感受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 「本書強有力地反對世人的效率狂熱,令我備感安慰又精神為之一振。」──《紐約時報》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

特價30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1/04/03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名列歐巴馬總統「年度最愛書單」!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熱情推薦   「突然讓人燃起希望。好久沒有這種感受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 「本書強有力地反對世人的效率狂熱,令我備感安慰又精神為之一振。」──《紐約時報》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

特價30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悉心看顧、適度喘息,關懷爸媽的全方位照護指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0/05/16 出版

父母養我小,我顧父母老。 防疫零鬆懈,照顧不懈怠。 忙中有喘息,一起撐下去。   台灣超高齡化的趨勢已不可逆, 好好照顧家中爸媽,也好好關照自己, 是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三明治世代最切身的課題。   當我們眼看著父母漸漸走向人生的終點、飽受種種折磨時,才切身體會到「衰老病痛」已經找上父母,當然,也不放過我們。   當父母老了,我們也開始變老。   身為子女的我們,頭髮開始白了、體力逐漸衰退、更年期也來報到。在此同時,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夾在父母、小孩之間,我們是「三明治世代」。   如果我們不提早對於「老、病、死」這些事情多一點準備,恐怕很難安然度過一連串的挑戰。 本書二位作者分別是醫師和老人學專家,以她們的專業經驗,提供關於老年照護的各方面需知,包括健康、疾病(尤其是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財務、安置、人際關係,特別是照護者本人在心理上應有的準備,提供諸多案例、評估和工具,可供我們在這獨特的人生情境中,獲得指引。 有些照護者,在照料長輩的過程中自己也精疲力盡,變得也出問題;然而有些照護者,從照護過程中獲得了自我啟發的體驗,也為自己的老去預先做好準備。老去,本身就是流動的,照護也是動態的情境,人、事、物都會改變。 當成為一個照護者,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檢視我們與生命中重要人們的關係,這可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脆弱,也會讓我們去檢視自己的日常行程與行為。如何因應改變,平順地走過這段過程,不錯過,也沒有遺憾,這是人生的修練。 ★★★本書為《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改版★★★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森田洋司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7/06/10 出版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 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霸凌是什麼

森田洋司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7/06/10 出版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 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特價27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森田洋司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7/06/10 出版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 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特價27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