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於社會結構的轉變與風氣的開放,原有的道德規範與文化體系已不足以因應社會快速的變化,在這種社會文化衝突與傳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混淆的亂局中,青少年學生身處其中,除了傳統的升學壓力之外,還要抗拒愈來愈多不當的金錢與物質誘惑,對一個未經世事的年輕孩子而言,這是相當沉重的壓力。 青少年階段,正處於人生旅程中的關鍵時刻,此時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未臻成熟,性向尚未穩定,人格亦有待塑造。在這人生蛻變的重要時點,假使父母、教師、社會輔導工作者不能適時予以關懷和輔導,極易迷失自己,誤入歧途,而成為問題學生或非行少年,日後儼然是社會治安的隱憂。許多青少年由於血氣方剛、不諳法律,往往因為情緒衝動或為追求短暫享樂,而做出「犯罪」行為卻仍不知其嚴重性。因此,若能加強青少年法律知識教育,使其知法、守法,明白何謂「所當為」,何謂「所不當為」,必可減少犯罪及非行行為的發生。 本書「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作者陳慈幸博士是日本中央大學的法律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陳老師有鑒於當前台灣出版品對於青少年法治教育著墨甚少,在忙碌的教學及學術研究之餘,致力撰寫此書,將時下青少年最常見的犯罪及非行行為區分為青少年飆車問題、校園幫派暴力問題、毒品犯罪的危害與防治、中輟生的問題、性侵害與暴力問題、青少年援助交際與賣春行為等六類型。陳博士顛覆一般人對法律相關書籍不是艱澀即是難懂的印象,並加入了她在實務工作上所接觸的案例,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必能有所收穫。
本書為整合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二大犯罪學論理之應用研究,旨在於輔助有基本概念 之研究者理解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之各式延伸概念。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此雖是犯罪學 當中二種獨立之學理,惟組織犯罪之意涵,謂之「人的集合之犯罪」,亦即多數有貪欲之 人,為此單一之貪欲所共同行使之犯罪。而犯罪之相對概念為被害者學,亦即討論「被害 」概念之論理。承此,此二者並非無交會之概念。本書編排上,將被害者學之部分僅集中 於性被害之論理解釋,其他關於被害之論理,讀者可參考其他基礎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