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經典新版《自然契約》(2018)▲▲▲▲▲對攸關人類存亡的生態危機哲學家的的解決方案▲▲▲▲▲▲▲▲法國最受愛戴的哲學家米榭·塞荷最前瞻革命性著作▲▲▲▲2019年辭世的米榭·塞荷生前是當代法國最受愛戴的哲學家。人們愛戴他,不僅因為他以美如詩歌的敘事書寫哲學,最重要的,是作為哲學家,他對於人的存在與世事的哲思,常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就在他過世的前一年,他出版了新版的《自然契約》(2018)。他再次重申原本的主張,但表達了對幾十年來危機日益加劇,人們卻無具體應對而帶來的憂心忡忡。有鑑於人類的生產力及破壞力大到足以毀滅自然,作者認為在原有的社會契約基礎上,必須簽訂一份新的契約──自然契約,因為唯有將自然納入法的範疇,視之為法律主體,並與之簽訂一份契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才能找到一種新平衡,化解雙方衝突,創造共生關係。今日,從科學家的諄諄呼籲,或是政客的惺惺作態,多數人都已經知道地球的生態危機已經嚴重到攸關人類存亡的程度。如果從1990年米榭·塞荷出版《自然契約》洞見這場危機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算起,人類又再浪費了二、三十年的寶貴時間。2019年辭世的米榭·塞荷生前是當代法國最受愛戴的哲學家。人們愛戴他,不僅因為他以美如詩歌的敘事書寫哲學,最重要的,是作為哲學家,他對於人的存在與世事的哲思,常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就在他過世的前一年,他出版了新版的《自然契約》(2018)。他再次重申原本的主張,但表達了對幾十年來危機日益加劇,人們卻無具體應對而帶來的憂心忡忡。有鑑於人類的生產力及破壞力大到足以毀滅自然,作者認為在原有的社會契約基礎上,必須簽訂一份新的契約──自然契約,因為唯有將自然納入法的範疇,視之為法律主體,並與之簽訂一份契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才能找到一種新平衡,化解雙方衝突,創造共生關係。全書包含四個章節,探討了人與自然關係,其衝突與解方;從根源追溯科學與法律既交織又歧異的關係;最後,以繩索解讀人類文明,人的歷史就是不斷的連結與解索。
菲利普.德斯寇拉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無疑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2023年11月中他將應法國官方邀請訪台,參與一系列有關氣候變遷、生態危機的台法文化交流活動。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最新作品《將來世界民族誌》,深入淺出,可以讓台灣讀者認識其思想,讓交流能夠豐富。本書獲得2022年France Culture/Arte 論述類書籍大獎。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家、「四大存有論」學說的創立者,無疑是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將來世界民族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跨界思想對談錄。藉由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家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及呈現方式上都別開生面。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探問我們這個空前富裕的時代為何會同時充滿極端的仇恨與痛苦,世界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失控的道路、改變命運的典範與可能又藏在哪裡。觀點前衛縝密,文字淺白易解,不論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面向,都深具意義且有出色成績。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幽默具象,也讓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判更加鮮明可親。本書凸顯資本主義社會由經濟邏輯宰制所有領域的荒謬與難以為繼。從法國荒地聖母保衛區反機場運動切入,並借重其他社會、時空強調不可比性的價值系統,提醒我們,面對傷痕累累的地球,「公民不服從」、與萬物平等共好的環保運動不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不只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而是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思考與堅持選擇的生存方式。
看地圖,懂世界 :【方輿】世界地圖叢書最新力作:⟪移民的世界地圖⟫▁▃▅▇ 如果人不移動,世界的裂痕就會更深!▇▅▃▁五大單元,30多項主題,全書包含百幅地圖和資訊圖表闡明遷徙現象,並對許多既存想法提出質疑。• 貧困、衝突、環境災難、工作、深造、旅遊:移民的真正因素是什麼?• 在接待和拒絕之間,可能的政治回應是什麼:關閉邊界、驅逐、庇護權、歸化?• 雖然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但新興國家中跟移民相關的挑戰同樣也不少。• 全球健康危機(如COVID-19)是否會衝擊每個人的移動性和人們關於「他者」的看法?
★★法國當代最受愛戴的哲學大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作品★★ 忠於塞荷深情而冷靜的哲學思索:思考是日常,更是延續性的活動。而他勤奮筆耕,每年以數本、份量不重的小書,讓讀者可以即時但循著脈絡地與他一起思辨。《危機時刻》、《拇指姑娘》、《以前有多好!》的連貫性清晰明白,以近十年的跨度,伴隨讀者深入而全面地探索這劇變的新時代。有如交響曲的三個樂章,環環相扣、動人而振聾發聵。 為了要理解震撼我們的時代,叫人憂慮的種種劇變,米榭.塞荷(1930-2019)先是在《危機時刻》一書中描繪社會的重大轉變,分析了現行的組織機構如何淪落到對於我們的需求無能為力。進而在《拇指姑娘》裡,將關鍵性的改變具體形現在他創造的這個人物化身之上,勾劃出一個可能並充滿希望的未來。最後在面對那些「愛抱怨爺爺」每每對著將來還得幫他們付很久退休金的「拇指姑娘」輕佻地嘮叨說「以前有多好......」,米榭.塞荷怒從中來,寫了《以前有多好!》一書,回顧他親身經歷的過往,斥責「愛抱怨爺爺」阻撓我們抱著期盼去看向前方。 無境文化在2017年出版了米榭.塞荷最暢銷(法國銷售超過30萬冊),並且引發一波熱烈討論新世代教育構想的《拇指姑娘》之後,集結《危機時刻》與《以前有多好!》合訂出版這本《劇變的新時代》。這是哲學大家米榭.塞荷回顧他親身經歷的過往而看到值得樂觀的今日,卻又為面對劇變的未來擔憂,深情而冷靜的哲學思索。 從《危機時刻》(2009年)到《拇指姑娘》(2012年),再到《以前有多好!》(2017),這近10年之間,我們看到世界的劇變。從社會、政治、經濟組織的臃腫無能,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到普世價值的瀕臨瓦解......這是我們的危機時刻,也是米榭.塞荷在這三本書中的哲思,更是我們今日與未來需要一起面對的課題。 身為法國當代最受愛戴的哲學大家,米榭.塞荷的分析不但清晰而前瞻,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學對這嚴峻的形勢提出一個可能並充滿希望之未來。
◇地理系必讀→地震理論們的生死存亡之戰◇神學家必讀→被地震襲擊的上帝◇哲學人必讀→地震,越想越不對勁◇文學界必讀→來來來這裡有一批悲劇主題,不寫嗎?1755年諸聖節的里斯本大地震,有如一扇歷史心鏡。震災不僅摧毀無數民宅,許多宮殿教堂也化為瓦礫,望彌撒的信徒傷亡慘重。這座虔信天主教、也是歐洲當年最繁華的都城,歷經震波、海嘯與火勢的輪番蹂躪,幾成廢墟。里斯本怎麼會遭逢如此嚴厲的劫難?對廣大信眾而言,這無疑是上帝的意旨,但懲罰的對象及罪狀為何,卻眾說紛紜。這是啟蒙哲學的世紀,對於這些秉持理性思維的哲學家而言,如何在一個理性之光普照的世界中說明惡之存在,則成為不同陣營思想家爭辯的問題。他們提出的種種自認合理的詮釋,即是特定時空的心靈寫照。從中亦可看出歐洲一元思想的特性,無論是宗教上的一神信仰,還是貫徹哲學體系的理性思辨,皆是如此。本書分為七個章節,作者首先由倖存者家書、報刊文稿等函件,描述當時的人眼中的災難始末,並以現代地震科學史的脈絡,重新審視大地震理論成因、救援措施和城市重建計劃。接著,作者概括性的介紹受大地震啟發的各類型文學作品,再對歐洲宗教界的反應進行分析,從哲學面呈現大地震如何影響樂觀主義與「世間之惡」的時代論戰;最後,作者透過比較不同地點與現代同等嚴重度的地震,解讀古今面對災變時的態度。「求生」與「共生」,是本書面對地震的兩種書寫視野。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近年在「求生」的地震防災知識或許逐漸深入各類教育現場,然而,地震事件的文史面向卻往往被切割開來,地震科學歸科學、地震文學歸文學,遑論去理解地震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如果失去對劫難與防災求生思考的人文深度,便容易忽略另一種與地震「共生」的路徑。今年(2019)適逢921大地震二十週年,而本書是迄今為止,臺灣唯一同時涵蓋里斯本大地震之科學與人文面向的法文直譯專論。我們希望藉由出版這本書,讓讀者在回顧曾經劇烈影響歐洲近代史的地震經歷之餘,能夠更多維地映照臺灣,期許臺灣社會也能慢慢找出自身面對地震、災難、乃至於面對自然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境文化—人文批判系列:【多聞】叢書 002帳面上看來,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過量的資訊。然而,這些資訊的絕大多數,都是由一再重覆、習以為常的概念與框架所組成。除了印證原有的想像之外,我們並沒有真的知道更多;簡化的敘事化約了這個世界,減少了我們認識上的可能性。多聞叢書,希望透過更多不熟悉的切入方式,與讀者一起看見更多陌生的事物,指出自身習焉不察的盲點。多聞,然後知闕疑。
當代法國最廣受愛戴的哲學家,Michel Serres 米榭‧塞荷, 於2019年6月1日,以88歲的高齡安詳辭世。《拇指姑娘》一書於2012在法國出版,至今已經銷售超過30萬冊,是塞荷畢生70餘本著作中最暢銷的一本書,引發一波對於新世代教育構想的熱烈討論。無境文化於2017年在台出版《拇指姑娘》,由法譯名家尉遲秀翻譯。本書為經過修訂後的第二版。「要教導任何人任何事之前,至少得要先認識他。今天,出現在小學、中學、高中、大學裡的,是誰?」《拇指姑娘》一書於2012在法國出版,至今已經銷售超過30萬冊,並且引發一波對於新世代教育構想的熱烈討論。作者Michel Serres(米榭‧塞荷)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是在大西洋兩岸都名重士林、又廣受一般讀者喜愛的當代哲學家。 Michel Serres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然經歷了兩次革命:先是從口傳到書寫,然後是從書寫過渡到印刷。現在這第三次革命,是因為新興科技的出現,催生了一種新的人類:他們如炫技般舞動著拇指,就可以通達上下古今的所有知識。作者暱稱這種新人類為「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的世界經歷了這麼巨大的變化,跟前兩次革命一樣,政治、社會以及認知方面的種種病變也將隨之而來。這就是危機浮現的時刻。拇指姑娘必須再去發明一種新的共同生活方式、新的機構、一種新的存在與認識的方法……必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其中可預期的勝負結果,是不具名的複數人群,將凌駕在聲名顯赫的領導菁英之上;討論出來的知識,將凌駕在老師傳授的教條之上;一個去物質化、自由連接的社會,將凌駕在那單一方向的表演社會之上…… 法國當代哲學大家,以他倍受愛戴的親切,生花妙筆下的睿智,向拇指姑娘提議一個跨世代的合作,一起去開創實踐這個烏托邦,那唯一有希望的現實。 法國在臺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長Nicolas Bauquet(博凱)專文推薦。
法國Autrement出版社的Atlas叢書,是以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的方式,在每一本約90頁的篇幅內,條理分明而深入淺出的介紹社會、政治、歷史、經濟等各領域之不同議題。每項條目皆由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撰文,並結合各式地圖與表格,方便讀者掌握議題之現況,快速理解精確資料與數據之意涵。 Atlas叢書推出15年來,深受法國讀者的歡迎,也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如今共計有80多個定期更新的主題。作為百科全書式的科普閱讀,Atlas叢書可以讓一般讀者快速而全面的了解議題;而作為工具書,不論是對寫報告的學生或是深入報導的記者,與其在網路上耗力費事的大海撈針,Atlas叢書可以快速而精確的提供參考資料。而正因為書中清晰明瞭的內容都是來自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研究調查結果,更是可以用來對抗假新聞、偽科學的利器! 無境文化為切合當前社會脈動,在台灣引進Atlas叢書,並命名為【方輿】叢書。首先選擇「性」、「水資源」、「伊斯蘭」等三個議題,在今年推出中文版。本叢書希望提供一目瞭然的事實資訊,跳脫道聽塗說的刻板印象,作為現代公民進行各類討論的基礎。 【方輿】叢書001《性的世界地圖》(Atlas mondial des sexualités) 本書提供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涉及議題包括:性交易在各國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各國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在世界各地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將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最佳賣點 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議題包括:性交易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要教導任何人任何事之前,至少得要先認識他。今天,出現在小學、中學、高中、大學裡的,是誰?」 《拇指姑娘》一書於2012在法國出版,至今已經銷售超過25萬冊,並且引發一波對於新世代教育構想的熱烈討論。作者Michel Serres(米榭・塞荷)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是在大西洋兩岸都名重士林、又廣受一般讀者喜愛的當代哲學家。 Michel Serres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然經歷了兩次革命:先是從口傳到書寫,然後是從書寫過渡到印刷。現在這第三次革命,是因為新興科技的出現,催生了一種新的人類:他們如炫技般舞動著拇指,就可以通達上下古今的所有知識。作者暱稱這種新人類為「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的世界經歷了這麼巨大的變化,跟前兩次革命一樣,政治、社會以及認知方面的種種病變也將隨之而來。這就是危機浮現的時刻。拇指姑娘必須再去發明一種新的共同生活方式、新的機構、一種新的存在與認識的方法……必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其中可預期的勝負結果,是不具名的複數人群,將凌駕在聲名顯赫的領導菁英之上;討論出來的知識,將凌駕在老師傳授的教條之上;一個去物質化、自由連接的社會,將凌駕在那單一方向的表演社會之上…… 法國當代哲學大家,以他倍受愛戴的親切,生花妙筆下的睿智,向拇指姑娘提議一個跨世代的合作,一起去開創實踐這個烏托邦,那唯一有希望的現實。
這個故事由兩個法國人在埃及相識開始講起,由一段關係的形成,到一個家的成形。歷程緩慢艱辛、充滿勇氣,亦不時帶著困惑遲疑。故事則結束在一個村落的傾毀,過程迅速、凶蠻而難以招架。回顧這十五年的光景,Golo與Dibou記錄下的是關於這個地方,及這群古納居民的生活情狀。是「人」的關係,讓Dibou從單純的觀光旅行,有了想離開巴黎在古納生活落腳的想法。也是「人」的關係,有了兩人共同創作這本書的構想。這是一個與「人」、與「生活」有關的故事。為了捕捉這十五年生活的各種面向,這本漫畫集結了對話、回憶、記事、生活雜感、軼聞趣事、神話傳奇、夢境奇想等多重敘述形式,讓這群人的聲音與這個地方的樣態能被用文字和圖像記錄下來。《逝者之城手記》的台灣版,獨家收錄了「埃及革命紀實」,這是在2011年1月25日埃及革命爆發之後,Golo為義大利的新聞周刊Internazionale 所陸續繪製的圖像報導。我們期望讀者在人面獅身像與金字塔之外,藉由作者的描繪,能夠認識那個活生生地、真正的埃及;進而驚訝與震動於千里之外,一個遙遠的社會與人民,當面對著和我們如此類似的處境與難題時,所展現的情感與勇氣。而埃及革命的爆發,所帶來的希望與困境,又更是具有歷史感的台灣讀者,不能不低迴瞻顧的故事。同時,駱以軍先生在付梓之前讀完初稿,並以一個專注而敏銳之讀者的角度,為這本書寫了一篇畫龍點睛的序文:〈那個熠熠閃光的舊世界〉。本書特色★深入埃及實地的第一手社會人文記實。★看見不一樣的埃及,跨越國界與宗教思維的圖像文字寫真。
「我對父親的事情所知不多,其中一件就是: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想去看處決。他天還沒亮就起床,前往本市另一頭的刑場,此時刑場周圍已擠滿人潮。他從不曾告訴別人,他那天早上看見了些什麼。我母親只說,父親飛奔回家時,神色慌亂、也不答話,就在床上躺了下來;不一會兒,就翻過身,嘔吐了起來。他剛發現了,在漂亮的說辭底下,被掩蓋的那關於死刑的真相。這時他還能想到的,已不是那些遇害的孩童,反而只剩那具剛被人扔上斷頭台斬斷脖子的、仍在抽慉的屍首……」卡繆是記者、作家、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他更是一名鬥士,在其過短的一生中為理念而奮戰不懈,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於1957年發表的 « 思索斷頭台»已經是一篇經典:除了闡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並且比傳統社會的以牙還牙還要殘酷野蠻,尤有甚者,死刑還可能是讓國家、或者讓國家的掌權者將因其怠惰失職而養成的罪犯「毀屍滅跡」的手段。如果國家的暴力,託詞於一些理論與現實上都不能成立的理由,只是為了保護權位而殺戮,那麼民主,就必須是要對抗這樣的國家!回顧阿爾貝.卡繆的「思索斷頭台」這篇文章在法國的出版歷史,或許也就說明了應該在今日的台灣出版其中文譯本的理由。可以說,死刑之存廢在今日的台灣尚且是一個意見極度對立的爭議。在期待這個命題真正進入理性辯論之際,卡繆的這一篇文章,可以對於尚未形成意見的讀者提供一種思索的角度,甚至對於支持或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為檢視自己意見是否足夠深思熟慮的參照。本書並收錄日內瓦大學張寧教授的「考論死刑」。「考論死刑」的初版刊載於中國的《年度學術》2004年版。張教授具有深厚的史學訓練,在法國從學於哲學家Jacques Derrida時,受到Derrida 的啟發與鼓舞,近十餘年來致力於死刑的研究。張教授在百忙之際,為本書修訂出了新版的「考論死刑」。希望能幫助讀者對於死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畢竟認識死刑、思索死刑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對死刑。
民主被界定為一種政治制度形式,其實是錯誤地被等同於代議制度以及法治國家。這簡直就像是讓民主躺到Procuste的床上般地隨意肢解,折斷其翅膀。 事實上,我們一直反覆思索的,都是要喚醒民主內在中,解放的發動力……幾乎或完全見不到對民主的墮落、落入寡頭專制或威權主義,提出質問。提出少數人拒絕全盤接受民主之現狀,不願只因為民主/極權主義這極度明顯的反差,就感到欣慰,而嘗試以別種方式來思考民主。因為那種看法使人以為,所有不是極權主義的,就必然屬於民主。我們可以了解,用這種尺度去測量,那些還不到極權主義程度之民主的墮落,就可以為人忽略,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去辨識它們。 罕有詮釋者以1843年的馬克思之觀點,以其理解到的民主與國家間那原則上的對立關係,來探索「真正的民主」;更罕見的是嘗試去思索民主的真義,也就是激進的民主,或是野性的民主,又或是生於反抗的民主。一個批判的政治思索之源頭,似乎顯得枯竭了。我們因此並不訝異於政治的思考,都一頭栽入規範化的招喚,一種重回規範,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重回「規範/正常的政治」。問題在於這個「規範/正常的政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