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us’ students included political advisors, military strategists, educators, businessmen, philosophers, warlords, and kings. How could he possibly teach his way so calmly and gracefully through states and kingdoms of hegemons vying for regional power? Who was this man!?This is a book by two masters, one ancient and one contemporary, both enigmatic. The lives of Confucius and Master Nan Huai-Chin (Nan Huaijin), in many ways, parallel each other. Both lived through tumultuous times, both had to leave their home state and wander only to return in old age to their birthplace. They were teachers, learned in many fields and arts and in life itself, but not scholar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rather, they were masters of all they engaged in. They had stud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ere advisors of statesmen of all ranks and were flanked by loyal followers. They both seamlessly wove together the worldly and the spiritual. And both we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decline of people’s virtu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ulture, and of the general order of society. I believe this is why Master Nan could go beyond the words of the ancient texts to see the man who spok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of those ancient times, and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fe’s work.
南懷瑾先生講述,承上啟下貫通孔孟思想、仁道精神的《孟子》〈離婁〉篇。 ◎從〈離婁〉這一篇開始,是《孟子》的下半部,等於是《孟子》上半部思想的延續發揮。想要真正瞭解孟子,瞭解他繼承孔子的思想,延續中國傳統的文化、政治哲學,其精神就在下半部的幾篇裡。 ◎春秋戰國的諸侯,個個都很聰明,但是歷史上擾亂世界,擾亂人類,也都是第一流聰明的頭腦。聰明沒有經過道德的薰陶、學問的培養,沒有用,這是重點所在。所以這一篇特別提出聰明的道理。 ◎聰明伶巧不足以作為領導的修養,高明必須要中庸,道德要渾厚。至於政治的權術,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後世每一個開創的帝王,都懂孔孟的仁政並不是呆板的仁義思想。再加上一個最重要的道德修養,就是孟子的密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講述的《孟子》〈離婁〉篇。 《孟子》的前三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是孟子周遊諸侯國,與帝王之間談話的記述。從〈離婁〉這一篇開始,孟子已經回家教學生,不想動了。他同孔子一樣,對時代覺得沒有希望,為了挽救戰國末期那個時代,所以到處遊說教導諸侯,卻發覺救不了,他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轉向去培養下一代的學生,希望後輩挽救這個社會、國家、天下。所以他回去講學了,同孔子的精神是一樣的。〈離婁〉這一篇開始,就是在講學階段,由學生記錄下來。 《孟子》一書的整個精神,都以《春秋》責備賢者的立場為出發點。因此,他效法孔子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精神,在歷史的使命上,對於當時許多有權力的領導人的不當作為,就負起了責備的責任。 尤其在〈離婁〉這一章中,大部份講的是「君道」,就是一個領導人的基本道德修養,在上的真正聰明,不但是自己有頭腦,大臣的幫忙更要有力,這一切都是以道德為中心,要做到仁,也要做到孝。 接著也談到了「臣道」,負有行政責任的高官厚祿者,作人處世的道理;乃至「師道」,學術文化的修養,以及如何擔負人類所賦與的職責。 再進一步,又說明君臣之間,老闆與夥計之間,大家相處關係的重要性。一路討論下來,是首尾呼應,互相關照到全篇的大文章。
◎古代名醫多從道家的學問中求證解道,再經一段時間的實證才得以豐富醫道。◎本書深入探討中醫學理,並以實例解說中醫藥的應用與人們的養生修養。◎兼從易經卦象與曆法,延伸探討氣候的變遷與人類身體的應對之道。中國道家、易學與醫理的研究,是中國文化之寶藏,南懷瑾老師集合中醫、西醫及科學等合併研究,一方面將中國固有的、偉大的應用哲學加以闡揚,另一方面也是對人類的一種貢獻。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應台灣光華針灸醫院朱院長之請,所作的講課記錄。第一講發表於1972年1月的《人文世界月刊》,連續每月發表一講。南師所講內容,主要是與中醫藥方面的人士,探討諸多值得思考與發展的問題。在一共十四講的內容中,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宇宙在手,萬化由心」,南師又積極提出,如能「把握人人自有的活子時,及奇經八脉的道理,研究出一套新的針灸法則,可能是對人類真正重要及有意義的貢獻。」更進一步,如能再與唯識學中的「意識」研究配合,對判斷病情和治療則能更上一層樓的突破了。本書內容,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本書也是對易學、道家及醫理方面的報告,能以有限的資料掀起各界研究的興趣,共同作有系統的研究與實驗。(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613736.pdf
本書一九六二年出版時,南師並親撰〈孔學新語發凡〉,亦為《論語》全書的發凡,更為今世知識份子為學致用的發凡,立身處世的要旨。 ◎中華文化道統在儒學,而儒學基礎在論語,欲理解華夏思想必先讀論語。 ◎論語前六篇即已對全書做了綱要的陳述,是全書的精要,故南師特別講述。 ◎還原孔子和弟子們的真誠互動,為新一代開啟易入之門。 ◎打破過往積久成是的註釋,賦予精確的重新解說,也為論語帶來現代的風貌。 本書原名爲《孔學新語》,是南師懷瑾先生,在五○年代末期,對少數學子的講解整理而成。《論語》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典籍,南師幼年已經熟讀。及長,因遊心於佛道,且參究禪法有得,於再次重研儒學之卽,則另爲悟入儒學之精華所在。本書南師雖只講了《論語》二十篇中的六篇,但行文說法,不時流露禪風,更還原了孔子和弟子們活潑真誠的互動。期能爲年輕一代,略開易入之門。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裁的書,為孔子的門人弟子們,記述老師孔子的教學和解答問題等的記載,如果加以悉心體會,就會發現它的精神和體系自有條貫,並非次序紊亂――由〈學而〉開始,闡述為學的精神和宗旨;接著講〈為政〉,點出學問的致用;再以〈八佾〉為孔門維護文化的目的;〈里仁〉則為孔門學問的極致。此四篇開宗明義,已經把孔子學術思想的系統,很有條貫的述說出來。第五、六兩篇,〈公冶長〉與〈雍也〉,敘說孔門弟子的學術造詣與德業,各自顯出獨特的學養和見地,以此而見孔子學術精神體用的全貌。 《論語》共二十篇,孔學經過兩千多年的後人演繹,因所講的義理不對或講法不合科學,變得陳腐濫敗,加上科舉考試思想壟斷,誰也不敢獨具異見,於是先賢有錯,大家就將錯就錯,以致貽誤至今。本書收錄南師講解的前六篇思想總綱,南師正本清源還原孔學本貌,並將文句口語化,為新一代開啟易入之門。
南懷瑾老師解說生死,更隨機提示修持重點,俾使學人易於把握關鍵,進入修持之正路。 ◎南懷瑾老師以佛法原理講述的生死學,不沾惹宗教意識,充滿現代生命科學的詮釋。 ◎隨機提示修持重點,易於把握關鍵,了解修持的進度和方向,進入修持正路。 ◎本書雖吉光片羽,但精細明確,可解不少心中迷團,尤其在家眾更能獲益匪淺。 本書所記錄的,是南師應機所講,有關生死問題的書。從死亡開始講解,一直解釋到人的出生,所講雖不外於佛法之原理,但並不沾染宗教意識,純粹站在生命科學的立場,加以闡釋。 人的生命,本是各宗教追根求源的目標,修習佛法亦是為求了生脫死。南師在解說時,更隨機提示修持重點,俾使學人易於把握關鍵,進入修持之正路,更能了解個人修持的進度和方向,不致迷途。 書中從因果科學性、前生後世、死前的變化、輪迴的預現狀況、瀕死與悶絕、魂與魄、中陰身、如何成胎、神通、自殺的果報……講到聖道的修行方向、法界、天人境界,不但一掃坊間誤傳,更解答了正確的知識,讓人對生命歷程,有更全面真切的認識、掌握與創造。
◎〈梁惠王〉是孟子思想的基礎,《孟子》其它各篇都是據此發揮而來,了解孟子必讀之作。 ◎佐以《史記》《戰國策》及蘇秦、鄒衍等學說,瞭解戰國時代的政經背景與諸子思想。 ◎從本書貫穿《孟子》七篇的道德政治理念,體悟孟子淑世利人的宏偉精神。 遠距現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有智慧的時代,這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挺秀,為民族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孔孟思想便是誕生於此時。 本書是南師對《孟子•梁惠王》的講解,〈梁惠王〉為《孟子》七篇中的第一篇,是孟子思想的基礎與入門,在本篇中,孟子對梁惠王談治國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展開。書中介紹孟子當時所處的時代,和當時社會環境的現實,再從鄒衍的陰陽學說、蘇秦的合縱政策、諸多歷史典故,談到孟子繼承孔子的傳統精神,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因而對孟子的人格和思想有更深刻的認識,並為後世治學與治國的榜樣。 孟子遊說各國時既不願講當時侵略吞併的不義之戰,也不願只講霸術,所以並未受到諸侯禮遇,在那個爭權奪利的時代中,他希望以濟世為目的實行王道仁政,促使齊家、治國而平天下,在現實功利的環境中,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號,絕對不受時代環境的影響,而有絲毫轉變。所以,他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樣,也成為由古到今,甚至在將來,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孟子說的仁義,就是天下大利,因為在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都在互相征伐的動亂之中,如果有一個國家,真的以仁義作為治國的最高原則,運用在內政外交上,那麼最後的勝利,就必定是屬於這個行仁由義的國家--孟子的思想在國際局勢紛擾的今日看來,不但發聾振聵,更是亙古的真理,值得一再研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43.pdf
南懷瑾老師講述,〈公孫丑〉延續自〈梁惠王〉的思想綱要,講述諸多為政原則。 【本書簡介】 ◎〈公孫丑〉上下兩章,記載孟子師生間的對話,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乃齊國湣王當政時期,孟子再度到齊國的事。 ◎從公孫丑提的為政問題談起,內容牽涉到中華文化諸多問題。 ◎依據蔡策及李淑君等人之手寫稿整理而出,並保留當年蔡策之中文速記小標題。 本書為南懷瑾講述《孟子》〈公孫丑〉篇章。 《孟子》一書,後人注釋多,誤解更多,幾千年來各種不求甚解的說法,讓我們對孟子學說造成很多誤解。南師懷瑾先生,再次帶領大家深入研讀並解析孟子思想的原義,令人豁然於胸。 〈公孫丑〉篇章是《孟子》一書中的第二篇,根據梁惠王篇章之綱要加以衍伸發揮,具體而微,並且深入又廣闊的闡釋了中華悠久的文化傳統。 公孫丑是孟子的弟子,他提出假如孟子在齊國當政的問題,孟子引用曾西的故事,講到君臣之道,為政的原理準則及身心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牽涉到中華文化許多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67.pdf
◎〈滕文公〉為《孟子》學問記辯的開始,看孟老夫子如何機鋒棒喝輕浮少年,成就仁孝公侯。 ◎〈告子〉為《孟子》專論內聖之學的肇始,各派別之間的人性論碰撞、精彩的解析與釋疑盡在其中。 ◎除儒、釋、道外,尚兼論墨子俠義精神及其深遠影響,互相砥礪闡發。 本書為南懷瑾講述《孟子》中的兩篇:〈滕文公〉和〈告子〉。 〈滕文公〉一篇的講記大部分已遺失,只有小部分記錄稿尚存。本篇雖只有萬餘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過程中,卻顯示出滕文公是極為遵守孟子教誨的一等學生。 〈告子〉篇中說到許多問題:人性問題、人格與人品問題、君子與小人的問題、財與禮的問題,尤其是做人的進退之道,這都與知識分子的為聖修養密切相關,也就是所謂的「內聖之學」。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來自兩岸三地、美加學者,從不同角度談當代思想大師南懷瑾 ◎收錄兩岸三地,美國、加拿大等28位學者、27篇緬懷南懷瑾老師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當代思想大師──南懷瑾。 ◎全書以「學術教化、亦師亦友、因緣學習」劃分,主軸清晰,易於理解。 ◎不同的地域、迥然的領域,各種思路藉此薈萃撞擊,精彩可期。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二○一二年南師逝世於他創立的太湖大學堂,享年九十五歲。二○一三年他的相識友好,以及學生們,為紀念南師辭世周年,集結紀念文章,編成《雲深不知 處》紀念集,追懷南師的行誼與恩澤。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夏大慰院長以范仲淹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形容一代宗師的風骨與典 範,描述南師仙風道骨的模樣是:「他總是用一種慈祥、溫和的微笑,睿智、通透的目光,來看這個世界,只有看透世情名利,看破紅塵榮辱,心地純淨無瑕的人, 才能有如此明快的笑容。」 美國政治智囊雷蒙(Joshua C.Ramo),則描述了南師的治學態度:「他所要的那種精確,是任何標籤、文字都無法實現的。南老師追求的是更深層次的準確,非準確的準確。」而南師的 教學方法則是:「不僅僅用他自己的學識,並調動同學們的各種情緒和翼望,南老師希望學生全面感受、徹底領悟。」 曾沐浴南師恩澤,或想一親南師教德的子衿,都可透過本書,再次體會南師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厚德流光!
◎本書寫作機緣從談老人、談南懷瑾老師開始,處處可見南師治學、教學、待人處事上的風範。 ◎筆耕不輟的劉雨虹老師,字裡行間中展現九十幾歲老人洞燭世事無常的智慧。 ◎將禪理哲思化入一則則小故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間被潛移默化,彷若拈花微笑。 轉身過去,想起人生路上的荊棘和花朵,想起老師,從前的老師,想起九十年來的自己,想起種種一切……於是提起筆,寫下第一篇,老人、老師、老話。 作者劉雨虹於一九六九底結識南懷瑾老師。她追隨大師數十年,親沐大師風範,並曾撰寫《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等書。 今年已九三耄耋之齡的劉老師仍執筆不輟,常於網路發表文章,內容大多是生活隨筆與感懷。因文筆流暢侃侃而談,頗有返璞歸真的赤子童心,是真性真情的流露,因此在眾人的喜愛與敦促下而集結成本冊。 本書內容經常提及南懷瑾老師的點滴,以及因而產生的感悟;並以自己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歷練,來看待當今的生活現象。所以本書除了作者個人的人生體驗外,也充滿了南老師的智慧與教化。 但,這本望似應該充滿深奧哲理的著作,卻充分表現出怡然自得、恬靜安祥的氛圍。南老師曾向劉老師說:「學佛第一步先要把自己這個人作好,而且要做一個誠實又堂正的人。」南老師這句話,已經為本書及劉老師的思想做了最好的註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058810.pdf
全球首發!國學大師南懷瑾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 ◎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老師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 ◎講述旁徵博引,為南懷瑾老師集儒、道、釋思想大成的重要著作。 ◎從「盡心知性談起」,進而論及領導、全民福利、教育、戰爭,乃至民本制度……等在現代社會之重要議題,重新審思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盡心篇〉是《孟子》七篇中最後一篇,也是孟子思想的精髓。其中闡述了不少孟子學說的要義。以仁道論說,孟子認為仁道即是人道,人道則以心為中心,故 盡其心即是整個仁道的本質;談到性與命,則說命功是由修養可得,性功需要識見透澈,將性命雙修的道理解釋地十分具體;同時更強調了內聖外王的儒者思想。 南懷瑾老師以他道貫古今的淵博學識,詮釋孟子學說,從基本的「動心忍性」,到「盡心知性」談起,進而論及現代社會十分重視的議題,如:管理問題、全民福利、教育、戰爭,乃至民本制度……等,更啟發人們重新省思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首次完整收錄南懷瑾老師講述「安那般那」出入息, 一部教你由有入空,鎔鑄道、醫、密宗、瑜珈的重要修行法門 ◎中國的道家、中醫、道教或西藏密宗、印度瑜珈同時注重的修持之道。 ◎一部養生,達到究竟境界的基本功法。 ◎補正歷代所傳的典籍對呼吸法門缺謬,收錄南懷瑾老師闡述呼吸法門的理論與技巧。 南懷瑾先生在宣導文化說法五六十年的經歷中,深感幾世紀來,由於修持方面的障礙和問題,造成行者難以如法,故而修持的人能成功者極為罕見。 先生一生致力於各教派的實證和研究,認為釋迦佛所傳最快捷修行的兩大法門,未獲真確明瞭,實為行者難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為此之故,近數年來,先生講課時,常常涉及《達摩禪經》中之十六特勝安那般那法門的解說。 「安那般那」,也就是出入息、呼吸法門,不論在中國的道家、中醫、道教或西藏密宗、印度瑜珈,都是重要的修行法門。 本書是在南懷瑾先生指示下,將其散見各書及講記中之安那般那修法,加以收集整理,並匯編成冊,以方便學習者修持之參用。在這本書中,南懷瑾先生評論了一些修行方法,不管是正說,是反說,讀者定有智慧去深入,去體會。 呼吸法門的修煉,首先是「風大」,就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中的風大,也就是動能。風就是氣,氣是在人體中流動的。所以一般人修呼吸法門,可以 健康、長壽。相傳佛陀曾令四位弟子永久住世,他們所修的便是呼吸法門;對於佛法的修行者而言,呼吸法門也是快速成就的兩個法門之一,另一個是白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