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傳播與文化」課程的教學成果。透過多元的文化專題,建立對文化、傳播與科技交織發展的不同領域視角的重新探索與詮釋,培養批判思維與創新視角。 本書聚焦四個核心議題:1.數位人文與在地記憶的再論述:探討數位技術如何改變文化敘事方式,並透過新媒體再現與轉譯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形塑當代社會的歷史認知。2.自媒體、輿論話語權與文化再詮釋:分析自媒體如何突破傳統框架,讓多元文化與弱勢聲音獲得新的展演空間,並探討新媒體如何形成意見領域、影響公共輿論、塑造社會話語權力。3.AI與後人類時代:檢視人工智慧在內容創作、社會溝通與文化生產上的影響,並思考科技如何重塑人的角色與文化發展。4.虛實交錯的文化生態:探討在元宇宙、擴增實境等科技發展下,數位與實體文化如何交互影響個人認同、社會互動與文化產製。 本書收錄最新出版的人文社會議題書單,以新青年視角反思當代文化議題。
回應多元社會需求,探索創新策略, 建構包容館藏,促進知識自由, 解析科技變革,期待圖書館未來。 ■在這本書,你將會了解: 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包容、創新與韌性。■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圖書館的使命與價值如何隨社會演變而延伸•公共圖書館如何與社區互動、回應多元族群資訊需求•如何建構多元文化館藏,並實現跨機構合作•有效的服務行銷策略,讓圖書館成為文化倡議的前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如何推動服務創新•在疫情與快速變動環境中,圖書館展現韌性與轉型應變能力公共圖書館做得,遠比你想像得多。從資訊平權到社會包容,從文化保存到科技創新,它們正悄然塑造著未來社會的模樣。
閩南文化接近性是兩岸最大交集 透過傳播方法促發兩岸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切生活總稱。分隔兩地的閩南文化圈,除臺灣之外,仍包括大陸對岸的廈門、漳州與泉州等地。因為政治與歷史因素,導致兩岸的閩南文化雖有所差異,但卻無法直接斷然將兩地的閩南文化區隔開。如何促使兩岸的閩南文化除表面上連結外,更能讓兩岸閩南人都能認同真正的閩南文化呢?透過文化傳播方式,增加兩岸實際交流,透過參與體驗喚起閩南文化真正底蘊,讓兩岸重構閩南文化的文化記憶,認知且認同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唯一性。
海峽兩岸劍拔弩張,國際社會憂心忡忡。如何理解這種緊張關係,如何化解目前的困境,本書從歷史社會學和知識份子社會學的角度,提供了一些想法,供關注兩岸和平發展的讀者參考。 海峽兩岸的衝突其來有自,國族認同是問題之一。在兩岸矛盾還在發酵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以期尋找一個和平解決矛盾的方案。本書檢視了台灣和大陸的知識份子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兩岸的國族想像以及各自在其中的作用。本書也討論了兩者可以如何想像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或者說歐盟模式,作為化解兩岸衝突的和平方案。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總是處在矛盾之中,但是對前者的理解、對後者的執著,或許才是防止衝突失控的不二法門。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中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施正鋒╱曾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秘書長等職夏明╱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政治學教授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葛永光╱曾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錢永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雜誌總編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英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Timothy Cheek╱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R Hughe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Lynn White╱普林斯頓大學教授Timothy Ka Ying Wong╱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縱使宣傳是「必要之惡」,卻有一善,「一個好的宣傳戰略可能會節省一年的戰爭。這意味著會節省上千萬英鎊,無疑還有上百萬人的生命。」(《泰晤士報》,1918.10.31.) 人類的戰爭若少了宣傳,那所需付出的後果與代價,豈不更難想像! 任何國家對決於戰場,影響勝負的因素絕非軍隊有多強大,抑或國家領導人、指揮官有多麼睿智而已。本書關心的主題在於宣傳與戰爭究竟有何關係、宣傳在戰爭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以及宣傳在戰爭中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注意的演進與變化。本書採歷史與文獻分析法、敘事分析法,分別探討宣傳戰與公關化戰爭的演進,以此歷史分析的發現為基礎,進一步檢視美、英兩國(以美國為主)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中遂行公關化戰爭的媒體管理、媒體運用、訊息規劃等策略與作為,以及對伊拉克「推倒海珊銅像」進行假事件分析。
完整追蹤我國公平交易法的立法與修法軌跡以利使用者查考 以兼顧法律專業及法學教育需求之理念來撰寫冀滿足多元要求 透過數位發行以利持續而即時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更新 本書綜整作者始自公平會籌備期間以來,參與法規制定及累計超過二十年之教學與研究心得,並儘可能匯集了國內代表性著作或研究成果,嘗試以註釋書的形式來呈現;其中除包括公平法之體系、沿革、經濟理論、適用對象及其政策目的外,並按主要法規範架構,區分為限制競爭及不公平競爭篇。在編排上,作者特別透過實務案例的示範,協助讀者掌握法規之適用場景及其蘊涵的法理,?利於初學者或實務專家不同程度之使用。
完整追蹤我國公平交易法的立法與修法軌跡以利使用者查考 以兼顧法律專業及法學教育需求之理念來撰寫冀滿足多元要求 透過數位發行以利持續而即時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更新 本書綜整作者始自公平會籌備期間以來,參與法規制定及累計超過二十年之教學與研究心得,並儘可能匯集了國內代表性著作或研究成果,嘗試以註釋書的形式來呈現;其中除包括公平法之體系、沿革、經濟理論、適用對象及其政策目的外,並按主要法規範架構,區分為限制競爭及不公平競爭篇。在編排上,作者特別透過實務案例的示範,協助讀者掌握法規之適用場景及其蘊涵的法理,?利於初學者或實務專家不同程度之使用。
首次系統性將「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引入圖書資訊學,以全新視角探索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歷程,幫助全方位掌握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特徵。本書引入傳播學理論,基於Rogers「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框架,嘗試探討1945至2022年間圖書資訊學的創新發展。透過資訊計量、數學統計、圖譜分析、文本探勘與比較分析等方法,從量化與質化的角度解析圖書資訊學中的創新採納與擴散現象,力求呈現學科的創新特徵、過程、效益與影響,並指出當前學科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本書希望為學科發展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為學術界與實務界帶來參考與啟示,進一步推動圖書資訊學研究的深化與進步。
本書從土地共同性、人民主體性與歷史結構性的思維,聚焦在政府、警察與社會關係,來探討臺灣警政治安史的發展與變遷,並將其分為:前近代臺灣「傳統警察」(-1895)、近代臺灣「以軍治警」(1895-1945)、現代臺灣「以軍領警」(1945-1987),和當代臺灣「以警管警」(1987-迄今)等四個警政治安時期。是一本特別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的著作。
本書別於以往自「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分論述,在視《莊子》為一部具系統性之文獻的詮釋原則中,透過基源問題的提出,以及無為修養的實踐,統合《莊子》義理之內在脈絡與諸篇之間的橫向連結,予以證成「和諧」理論於《莊子》思想的優位性。並藉由此一「和諧思想」的托出,釐清《莊子》文脈中「氣」的分疏問題,同時括及對「心氣」關係的討論,而此論述亦影響著本書對於「和諧」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本書《莊子》「和諧」理論的建構,主要起自對「達人心;達人氣」一論題何以可能的探問,從而擴及整部文獻對於如何實踐「和諧」的義理貞定。
《圖書館永續發展與韌性策略》深入剖析圖書館在面對環境變遷與社會挑戰時的關鍵角色。本書透過跨學科研究視角,探討如何藉由韌性策略與永續發展目標的整合,促進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及社區參與。從社區韌性到數位韌性,從災害應對到綠色建築,作者提出圖書館如何成為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書中案例與理論的交織,不僅為圖書資訊科學領域的學者提供豐富的參考,也為圖書館管理與政策制定者指明前進的方向。 本書特色 跨越學科,共塑未來——圖書館與永續發展 圖書館如何成為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 韌性策略理論洞見與實踐指南 全球視野下的策略性行動藍圖
有關地理標示保護的法律制度,在國際上向來區分為以歐盟為首的「特別權利」 體系,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商標法」體系。 在《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之後,歐美地理標示辯論看似已取得共識並畫上休止,實則,TRIPS條文用語卻讓雙方論述有了持續發展的空間,此外,各會員國為回應協定義務進行內國法修訂,更讓地理標示出現許多規範與實踐的進展。 本書以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的全球侵權訴訟行動為背景,從司法實務分析、釐清地理標示國際辯論,探討歐盟與美國不同的法律制度,如何在「喚起」取得交集,並實現超越「地名」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 本書特色 Farm to Fork, and then...the Court!? 微醺餐桌,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為法庭論戰, 好奇的話,來看看這本以「酒」為名的法律小故事吧!
老子談政治所用的雖然是一般語言,但關鍵用詞卻寄寓了特殊意涵,形同加上密碼,例如無、有、柔弱、無為、不言、自然、反等等。如果不能拆解密碼,讀時僅只望文生義,《老子》這部書就會如同司馬遷所說的「微妙難識」,甚至引發諸般誤解。 本書破譯《老子》語言密碼,使五千言中奧義玄旨一一清晰呈現,就像引領讀者與老子當面晤談,輕鬆領會「君人南面之術」,知道那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傑出的領導」。 掌權者必須依法治理,必須循制辦事;位置越高越要懂得謙卑,權力越大越要尊重法制,這是老子對所有領袖人物最懇切的教誨。 本書特色 破解老子語言密碼,再現老子本來面目, 從學術研究深入,向大眾悅讀淺出,兩千年誤讀誤解一舉廓清。
過去我國室內設計相關之智慧財產權保護主要以著作權法、商標法中服務表徵及公平交易法不正競爭加以維權。惟隨實務案例累積以及商業需求增加,現有的法規範是否足以應付實務爭端,進而達有效遏阻不當模仿之目的,存有疑慮。 本書藉由我國法及日本新修正意匠法比較分析,探討室內設計智財保護現況以及未來適宜修法方向,提供我國室內設計實務界維權及專責機關修法上的參考。 本書特色 以室內設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為中心, 綜覽我國與日本現行法概況, 完善我國法規範及提升室內設計產業競爭力。
圖書館有三千年歷史,現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與休閒的天堂。圖書館學是年輕的學科,推動圖書館事業,形成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如今面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變革,帶來新問題與新挑戰,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重要的議題。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發源地,建立圖書資訊學認可制度,培養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英國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制度。澳洲不斷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教育制度,法國是在檔案機構最早開設圖書館課程的國家,德國因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大陸發展出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有特色,而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變革。 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研究其教育歷史與發展,比較其異同,並預測未來教育新趨向。 本書特色 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新時代專業人才,跨域翻轉圖書資訊學新典範。 解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最新發展趨向
本文從日本國內政黨、官僚、財界等所組成之政官財鐵三角探討其對中國經濟外交政策演變之影響。從日本對中國之有償日圓借款於1979年開始至2005年決議結束這兩個時間點觀察,綜合質量化分析突顯國內政經環境以及「國家」以外的「社會」因素影響。研究發現,國際因素內化日本鐵三角模式中,當主要行動者間有足夠之共同利益時,將會尋求結盟但不打破鐵三角的方式產出有利的政策結果,例如對中有償借款結束之政策過程。 本書特色 了解日本政官財鐵三角如何影響其對外政策的關鍵解析, 橫跨歷史變化關鍵節點,中日關係研究中,難得兼顧質性訪談與計量分析之專著。
文化傳播不是單一理論,或者純粹學理基礎,而是一門跨領域、跨行業的善用傳播媒介與技巧的實用學問。不過,在實際運用過程,卻也不能忽略傳播效果所需的主要核心:內容為王。因為文化本身就是內容,就是生活,換言之,如何善用內容去影響每一個人的想法與做法,其實不是很容易。雖然目前屬於以傳播形定的資訊社會中,主流文化仍主導著大部分閱聽人的想法,但若要真能夠潛移默化,讓大部分閱聽人可以受到媒體所影響,仍然必須透過一定的傳播技巧與方法,才容易與閱聽人達成共同性,進而成功的在毫不知情情況下,達成共識,造成影響,這才是文化傳播。 本書特色 在目前以傳播形定的資訊社會中,主流文化仍主導著大部分閱聽人的想法, 但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讓大部分閱聽人可以受到媒體所影響, 此須透過一定的傳播技巧與方法,這才是文化傳播。
全書最大特色有三:一為以青年黨期刊為場域,敘述該黨從創黨迄於來臺之言論內容與主張。二為以第三勢力代表刊物為探討對象,述評《自由陣線》與《聯合評論》的政治訴求及觀點。三為以具代表性之在野雜誌為例,詳論其對時代與政局的讜言宏論和刊物立場。探討時間由清末至五四,北伐前後到抗戰期間;以及戰後迄於1960年代,以在野雜誌為平台,發出振聾發聵的異議聲音。 本書特色 欲探討青年黨的政治主張與訴求——盡在本書 欲瞭解五0年代第三勢力政治立場——俱在本書 欲研究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請看本書 本書是:《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對於洗錢防制,傳統上是採取以加強金流辨識,將「黑錢」扼殺於洗錢活動最初「處置階段」(Placement or Initial)的監管策略;然對於以虛擬通貨為媒介的洗錢犯罪,過去著重將洗錢犯罪扼殺於「處置階段」的監管策略,顯然已非有效防範的手段。 本書以介紹區塊鏈技術之特性為開頭,分析FATF、美國及中國之管制策略,探討我國在法制上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特色 以區塊鏈底層技術之運作邏輯為基底, 結合世界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監管架構, 探討有效監管虛擬通貨洗錢防制的可能性。
本書之撰寫,係以PPT 繪本書的形式,依消費者保護法之體系分為八個單元,設計引導案例以說明各章之規範重點,闡述法律規範與司法實務之發展趨勢;繼而提供個案之解析,使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 另,有鑑於新冠肺炎肆虐,宅經濟蓬勃發展;攸關消費者權益的電子交易糾紛,亦屢見不鮮,如:標錯價,賣不賣?買錯了,退不退?是以,本書特搜錄近年來司法實務判決觀點,俾利讀者瞭解虛擬世界的法規調適議題。 本書特色 本書闡述法律規範與司法實務之發展趨勢,繼而提供個案之解析,使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而「消保小學堂」的篇框,更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需求,為理論與實用兼具的好書。
競爭法執法機關針對標準必要專利權利濫用問題,過往著重於權利濫用行為發生後,違反「獨占」之末端救濟;然競爭法執法機關亦可以結合管制為手段,對標準必要專利予以頭端事前規制。 本書以微軟/諾基亞結合申報案為起源,分析臺灣、歐盟、中國大陸競爭法執法機關之見解,探討涉及標準必要專利之結合管制。 本書特色 以微軟/諾基亞結合申報案為導論,探討競爭法執法機關透過結合管制為手段,事前避免標準必要專利權利濫用的可能性,極具實用性。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臺灣地區民眾的「臺灣人認同」快速上升,「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的認同則明顯下滑,而在「臺灣人認同」中,又以閩南族群的表現特別強烈。這種民意趨向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也考驗著海峽對岸處理兩岸關係的定力和智慧。而藉由臺灣和福建閩南地區特別深厚的血緣和文化淵源,推動讓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有感的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文化認同上「兩岸一家親」的感受,顯然是大陸方面認為可行的途徑之一。 本書就是採取具有實證意涵的研究途徑,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研究方法,來實際瞭解閩南地區的體驗式交流,對於參加過活動的臺灣年輕人來說,是否真能增強他們對於臺灣和閩南文化連帶關係的認識,並因而提升「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認同。同時,藉由研究發現,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措施提出建言。 未來制定兩岸交流相關政策或是由兩岸民間主導相關交流時,允宜增加體驗式交流活動,除了有利於增進兩岸的友善理解之外,也有利於建構兩岸閩南文化的基礎認識以及認同。創造有利於文化交流的情境是推動兩岸交流應該加強的路徑。 本書特色 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研究方法,來實際瞭解閩南地區的體驗式交流。 對於參加過活動的臺灣年輕人來說,是否真能增強他們對於臺灣和閩南文化連帶關係的認識,並因而提升「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認同,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措施提出建言。
本書深入淺出地檢視了地緣政治學的理論發展與歷史,同時盱衡全球各地的地理條件、經濟能力與政治和社會情勢。嘗試梳理克哲倫(Rudolf Kjellen)以降各家對地緣政治理論的探討及貢獻,並以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概念及論點為架構,探討全球各地的關鍵通道與重要國家的地理優勢。 本書為少數探討地緣政治理論及實務的中文專書,而在當代美「中」競爭劇烈及國際政治權力結構被逐步鬆動的背景下,本書提供的概念及案例更值得讀者細細品嚐思考國際局勢的可能變化。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淺出檢視地緣政治學的理論與歷史背景,並盱衡國際情勢與各國地理條件,為有志於國際情勢的讀者最佳入門書籍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荀子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了「性惡論」,這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與禮義之道,所以荀子提出以「明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此實踐的「治平之學」為當時社會國家的進步,提供了理論依據,即使處於現今的人工智能科技時代,荀學的思路與西方康德思路相近,仍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 本書特色 持「性惡論」為觀點,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羣、隆禮重法。 這是從「羣分」至「天人統合」的荀子哲學。 本書為從多面向提供了深入了解荀子哲學的佳作。
營業秘密保護之議題歷來以久,而針對營業秘密保護之困難以及突破之機會,可以藉助新興之區塊鏈技術來應用,本書整理歸納現今區塊鏈之應用事例及文獻,分析其與營業秘密保護之契機及展望。 全書共分六大章節,第一章為本書相關議題背景之簡介,包含問題意識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是簡介目前營業秘密議題於我國之概況,包含案例介紹以及營業秘密保護困境之討論,第三章則是對於近年發展中的新興科技區塊鏈之介紹,並探討區塊鏈技術是否能夠協助保護營業秘密,第四章則是簡介世界各國目前對於區塊鏈之發展與政策,第五章是實際探究區塊鏈技術應當如何與法律為互動,並指出如果要應用區塊鏈於營業秘密之保護,則實際上可以如何為適用,最後第六章則是結論與建議。 本書特色 區塊鏈技術與營業秘密保護之對話, 善用新興科技,建構科技與法律之社會和諧進步, 展望接軌世界區塊鏈司法實務之應用。
CRISPR是迄今人類發現最有效、便利的DNA基因編輯技術,提升了人類對特定基因的掌握能力,然而,與此同時造成的後果亦隨之而生……。 發生在2018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無非成為21世紀最具爭議性的生物醫學課題,當我們有能力去治療一項疾病時,在當今的生物倫理共識下,我們是否有義務去執行這項有可能改變全人類基因的實驗?在各國的法律制度下,我們是否有權利去操作個體的基因,又或者僅是形式的枷鎖,禁錮著每位不幸嬰兒的福祉? 本書特色 以2018年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出發點,審視英美中三國基因編輯生物法律架構。 包含新興基因編輯的簡介,以及對基因相關法律的比較法研究。
圖書資訊服務有義務關照所有讀者的需求,尤其面對處於資訊弱勢的視覺、聽覺、學習及閱讀困難障礙者,應提供多元的服務,促進資訊取用之平等。 本書為落實此一服務理念,首先介紹圖書資訊服務之功能與角色,闡述圖書館提供身心障礙讀者服務的理念,繼而針對圖書館推動身心障礙讀者服務在行政管理之法規、人員培訓以及館藏建置等議題論述,並探討國內圖書館身心障礙讀者服務之現況、工作規劃、讀者環境建置、無障礙網頁設計、主題網站建置等實務議題,最終提出圖書館推動身心障礙讀者服務未來展望。 本書特色 系統性介紹圖書館發展身心障礙讀者服務工作重點,輕鬆掌握對於身心障礙者提供圖書資訊的核心知識,是認識圖書館無障礙讀者服務的第一本書
專利權的無形資產特性會對證券化項目產生不同於一般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如何從證券化的源頭——專利權池的建構之初即把控風險,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議題。 本書藉由分析中國大陸的最新知識產權證券化實踐案例,加之比較台灣2019年正式推行的無形資產融資模式及其實踐,歸納總結出兩岸於專利權證券化實踐中的問題及其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