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謀》一卷,清初魏禧撰。是一部輯錄《左傳》用兵謀略的兵書。魏禧認為:「凡兵有可見,有不可見,可見曰法,不可見曰謀。法而弗謀,猶搏虎以挺刃而不設阱也;謀而弗法,猶察脈觀色而亡方劑也。」所以,他很重視用兵之謀和用兵之法,便把《左傳》中的有關「謀」和「法」的史實進行剖析梳理,綜合歸納,編成《兵謀》和《兵法》二書。 《兵謀》既是讀《左傳》的劄記,又是講謀略的兵書,對研究《左傳》中的謀略思想有一定參考價值。《昭代叢書丁集新編補)收錄有此書,書後有吳江沈茂德《兵謀跋》。 《兵法》一卷,魏禧撰。《兵法》是一部輯錄《左傳》用兵之法的兵書,其體例同《兵謀》,每法之後輯錄《左傳》中的有關戰例故事,並注明《左傳》中的年份。
在《荀子講義》中,程兆熊先生力闢荀子性惡之非,他認為:「若人之性惡,便即無人性之善的可能。而性情之教,非由內發,即使有其重要性,亦將無其必然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無法解決道德的根源與動力問題。在他看來,假如人性是惡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動力,即使有外在的禮樂教化,也只會顯得被動與無力。並且,如果聖人對禮樂的創制不是基於人性之善的領悟,而僅僅是對治人性之惡的一套外在化規則,那麼禮樂雖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並不足以導人向善。故而,程先生一方面雖然承認荀子所講的「性」中的本能性因素,卻認為那不可以稱之為「人性」。另一方面他則著重挖掘荀子思想中的性善論資源。(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 胡可濤教授)
方東美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成果,對於筆者是有高度重要意義的,可以說筆者在校求學期間的所有中西哲學的老師都是方先生的學生弟子,特別是指導教授張永儁先生,筆者的中國哲學認識視角就來自張永儁教授深化發展的方先生思想。對於方先生的研究,坊間已有多本著作為其探究,本書之作,特別從方法論進路,肯定方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特質的準確定位,感念他對於中國哲學優異性的高度盛贊立場,但也要從最新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的角度,剖析探究,適度反思,甚至批評,以期有所發展。
在《荀子講義》中,程兆熊先生力闢荀子性惡之非,他認為:「若人之性惡,便即無人性之善的可能。而性情之教,非由內發,即使有其重要性,亦將無其必然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無法解決道德的根源與動力問題。在他看來,假如人性是惡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動力,即使有外在的禮樂教化,也只會顯得被動與無力。並且,如果聖人對禮樂的創制不是基於人性之善的領悟,而僅僅是對治人性之惡的一套外在化規則,那麼禮樂雖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並不足以導人向善。故而,程先生一方面雖然承認荀子所講的「性」中的本能性因素,卻認為那不可以稱之為「人性」。另一方面他則著重挖掘荀子思想中的性善論資源。(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 胡可濤教授)
「人類學」原是西洋古代思想家的一個熱門,其目的在解答「人是甚麼」一個基本問題,換言之,就要指出人之異於禽獸而能首出萬物的特點(人性)。 構成人類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人與其所據而生存的大地。因此對人與地的特性,兩者互依的關係,必須加以研究。本書的目的便是要解答這一問題,而不去顧慮各學科的分界。
「道藏三十六真經」通常指的是道教經典中的「三十六部尊經」,這些經文是道教修行的重要文獻,涵蓋了道教的教義、修行方法和理論。根據證據,這些經文分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每洞各包含十二部,共計三十六部。 具體來說,「三十六部尊經」包括: 洞真十二部:主要講述天地造化、陰陽變化、九轉還丹、金液煉形飛仙之道。 洞玄十二部:涉及消災治病、謝過祈禳、濟度薦拔存亡之道。 洞神十二部:闡述治國治家修身之道。 這些經文在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修行者必須研習的經典,其內容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強調修心養性、行善積德、清淨無為等修行理念。此外,這些經文還被收錄於《正統道藏》中,並在歷史上對隋唐時期的道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類學」原是西洋古代思想家的一個熱門,其目的在解答「人是甚麼」一個基本問題,換言之,就要指出人之異於禽獸而能首出萬物的特點(人性)。構成人類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人與其所據而生存的大地。因此對人與地的特性,兩者互依的關係,必須加以研究。本書的目的便是要解答這一問題,而不去顧慮各學科的分界。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西元前313年-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則必爭」。因此主張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才可以為善。荀子也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即自然運行法則,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勸學篇第一、堯問篇第三十二),內容總結和發展了先秦哲學思想,是對先秦各學派一個批判性的總結;以民間文學形式宣傳為君、治國之道。而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張「禮治」。他積極鼓勵以禮樂制度來節制人之情慾,以克服人的惡性。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西元前313年-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則必爭」。因此主張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才可以為善。荀子也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即自然運行法則,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勸學篇第一、堯問篇第三十二),內容總結和發展了先秦哲學思想,是對先秦各學派一個批判性的總結;以民間文學形式宣傳為君、治國之道。而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張「禮治」。他積極鼓勵以禮樂制度來節制人之情慾,以克服人的惡性。
本書志在承繼《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就民國時代之學術思想人物、事蹟、思想作述說。由台大法學博土呂榮海律師、賴研邀集三十多位同志共同撰述。
本書志在承繼《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就民國時代之學術思想人物、事蹟、思想作述說。由台大法學博土呂榮海律師、賴研邀集三十多位同志共同撰述。
國塑弊案,可以說是七十四年度最重大的司法案件。在這同時,合庫代管十信,也發生合庫是否繼續執行十信原有「女性職員結婚須辭職」之規定及慣例的問題,並進而發生「結婚退職金」的訴訟糾紛。對於十信而言,真是多事之秋。由於此案對全國女性上班族影響至為重大,有必要讓大家知道及共同來討論。當我們拋開「上級」審就是「對」的看法,而依實質「審判獨立」(非上下從屬關係)的角度來加以觀察,不禁要問:那一個看法才是正確的﹖那一種看法才符合民眾的「正義感覺」,到底法律解釋有無客觀性﹖如何儘量追求法律解釋之客觀性、正確性﹖
本書志在承繼《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就民國時代之學術思想人物、事蹟、思想作述說。由台大法學博土呂榮海律師、賴研邀集三十多位同志共同撰述。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首三卷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卷為「文錄」,為「別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甍後錢子洪甫輯;最後七卷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上承孟子,中承陸象山,發展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又稱「陽明學、王學」),不僅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而且對日本、朝鮮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首三卷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卷為「文錄」,為「別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甍後錢子洪甫輯;最後七卷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上承孟子,中承陸象山,發展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又稱「陽明學、王學」),不僅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而且對日本、朝鮮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首三卷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卷為「文錄」,為「別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甍後錢子洪甫輯;最後七卷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上承孟子,中承陸象山,發展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又稱「陽明學、王學」),不僅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而且對日本、朝鮮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首三卷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卷為「文錄」,為「別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甍後錢子洪甫輯;最後七卷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上承孟子,中承陸象山,發展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又稱「陽明學、王學」),不僅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而且對日本、朝鮮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首三卷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卷為「文錄」,為「別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甍後錢子洪甫輯;最後七卷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上承孟子,中承陸象山,發展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又稱「陽明學、王學」),不僅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而且對日本、朝鮮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諸子菁華錄》,收錄了先秦至隋代的諸子類著作的精華。這本書的編纂者在編纂過程中,從眾多文獻中選取了那些切於實用的部分,並將其整理成冊,以便於讀者學習和應用。《諸子菁華錄》的內容涵蓋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個學派的經典文獻,其中儒家類作品佔據了較大的比例。該書的編纂者還特別注重實用性和可讀性,力求使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諸子菁華錄》不僅是一部學術性的彙編,也是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