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靈深處,同樣渴求共融, 因為我們有同一創造主所賜的心。 共融的邀請, 需要預設條件或道德底線嗎? 「我們相信神,全能的創造主。祂按自己形像,創造多元眾生,視之為美好,使所有性別、種族、階級、年齡的人,可藉著愛和公義,得享豐盛生命。」—〈我們的信仰綱領〉(基恩之家) 「基恩之家」是香港首個由同性戀者創立的基督新教教會,也是亞洲第一個正式註冊的同志基督教團體。 不過,「基恩之家」雖孕育並發展於香港,卻不表示香港是一處同志友善的地方。事實上,就香港的社會文化和法律環境而言,一度對性小眾極之排斥,而教會內外更長期充斥著恐同文化,直到如今皆然。 故此,《破噤》所展示的,是被排斥的小眾之特殊生命旅程;所縷述的,是一個個從迂迴地踽踽前行,到力抗萬難而終獲賦權,建立自己家園的故事——如何從自我懷疑,瑟縮噤聲,到漸漸找到自己的身分,重拾尊嚴,燃點信心與盼望,並學習在社會中昂首挺胸,讓一直被邊緣化的一羣人嶄露出羣體的精神力量。 本書除了回顧基恩之家成長的故事,也檢視了其一路走來的不足,藉以反思羣體生命中的種種安樂與憂患,作者期望當中的記錄、觀察和反省,可以成為同路人努力前行的借鑑。
我們在世,需要尋回自己心中的神聖明光。 搖滾樂,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跟隨上帝的熱血與初心,抗衡這個無情的黑暗時代。 這是一本關於基督教信仰與搖滾樂的書。本書上半部從神學、文化以至常識,討論甚麼是音樂,並回顧基督教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揭示搖滾樂不為大眾理解的一面。 下半部則主要是作者個人信仰的自白與詰問,嘗試用Sigur Rós、Radiohead和U2的音樂,對應自身掙扎的經驗,並縷述這些音樂如何助他度過心靈的黑夜,治癒他心靈的創傷,甚至成為他與上帝最私密的溝通方式。 音樂,是其中一種上帝呈示自身的方式,也是牧養我們靈魂的媒介。 「道成搖滾」,因此不光是指到從搖滾樂尋索上帝隱藏的痕迹,更關乎我們怎樣尋回跟隨上帝的激情!
在人類歷史中,慾望不曾缺席,而人和動物的關係史,正就是一部記錄人類透過動物去追逐慾望的歷史,但同時是一幕幕人和動物關係的暗黑史! 這是一部動物議題的入門書。作者從歷史、社會學、哲學等角度,與讀者一起探索我們身為人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生命之間那不可分割的共同命運。 從狩獵到馴養,是人類與非人類動物逐漸疏離、構建更清晰權力界線、將動物視作慾望對象的一個過程。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經歷這趟由遠古到今天的慾望之旅,過程中抽絲剝繭,逐步揭示出人類自身深層之慾望及其投射的暗黑真相,祈藉此讓現代讀者重新認識人和動物的關係。
隨著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普及,各階層的職位被大規模取代,人類宣告進入「後就業社會」的年代;人類生產、分配和消費的既定模式,以至教育、企業、政府及貨幣等傳統制度,正無可避免地面臨根本性的變革。 在這樣科技大潮的衝擊底下,香港社會面對的問題更是逼在眉睫。尤其當本地產業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年青一代苦無出路。究竟他們怎樣才能找到一展所長的獨特角色?創意及創新行業未來要走的路該是如何?大學學者又是否願意走出象牙塔,將研究成果惠及普羅市民,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本書的最終關懷是人類的境況:當尖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機械人,迅速取代人的腦袋、人的價值,人類未來面對的共同命運會怎樣?我們又可有其他選項? 好評推薦 「韓江雪與鄒崇銘的新書,涉及的範圍廣闊,從科技到城市發展到教育到就業轉型,透過影評書介、月旦時事,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切合時宜的議程,提出了很多值得認真關注的新問題。」——許寶強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 「所有界別都充斥『科技即將取代人類,因而現在要更努力競爭』的思維,或科技可不問情由操控人類命運的判斷,此書把科技帶來的問題,真正地放在人的處境中。要人(是人!)回答我們該如何利用科技對待人(是人!)︰科技能否民主化,科技是否向大眾開放?這些問題都是展示人「心智」的示範,人跟科技的差異,在於我們能質疑。誰說科技早決定人類命運?要改變未來,就請跟作者一起思考,一起發問。有心智人就不會被約化為消費機器、慾望機器,不會令此書成為歷史文獻。」——曾瑞明 通識、哲學教師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某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納悶的是,既然『未來』如此莫不可測,為何我們不作出大刀闊斧的改變?大學是誰的大學,公式化的大學教育能培育怎樣的人才?科技如何應用,智慧城市是誰的城市?科技發展可否以人人的美好生活為目標?未來人類的優勢建基於人文關懷,不只STEM,而是機械人取代不了的創造力和同理心。當坊間對教育、科技和就業的討論流於反智和輕率,韓江雪、鄒崇銘這本新書的各種論述,請我們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創變者、一個具創意、自主和自覺的人。」——黃英琦 社會創新倡議者
平台點合作?答案不是單一模式,亦非抽象教條。實踐共享精神的合作型平台十分多元,它們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眼前;有的擁有自己的App甚至採用區塊鏈技術等最新科技,有的不過是基於Facebook、WhatsApp的同仁群組,似乎十分普通。但萬變不離其宗,在豐富多樣的具體事件背後,也有重要的共通點:它們拒絕成為資本的平台,它們屬於樂意付出的普通民眾。它們回應當下社會問題,並基於鄰里街坊的友善互動,以社會創新為手段,達致協同共享、建立共同體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長遠目標。 2018年平台合作主義聯盟大會將於今年9月首次在亞洲舉行,本書臚列出多個不同案例,及闡述往後平台合作的前瞻和發展。
活在當下嶄新的變局,面對十字路口的徘徊,我們選擇沉醉於昔日的光輝歲月,還是準備好作全面及批判的反省? 時代處境的轉變,要求們能夠與時俱進,迎向變局。昔日香港教會的發展模式和貢獻,並不必然地代表今後仍一如既往。 本書希望梳理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教會在政治及社會的時代變局中,在實踐社關路上面對的困局。全書分「宏觀」、「福音派」及「政教關係」三個焦點(focus),又輔以個案研究(case study)作進一步闡述,幫助我們認識今天所處的位置,以及體認香港教會那些不可迴避的挑戰。 徘徊於變局之中,是迷失還是沉澱?是前進還是倒退?路,要如何走下去? 好評推薦 「香港教會作為上主在世的僕人,她不能與社會脫節,但今天當她正在要思索尋找適當的路向回應時,卻快要面對2047年另一次重大轉變。『以銅為鏡,以史為鑑』,當她正在徘徊、焦慮、恐懼、甚至迷失時,這本書可以從歷史的研究和分析中,準確地為她勾畫出一幅何去何從的地圖。我誠意向關心香港教會前途的教會領袖、教牧同工和主內弟兄姊妹推薦這本難能可貴的書。」——郭乃弘牧師 「身為歷史學者,作者為我們搜集了和處理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好讓讀者自行詮釋。他不會告訴我們某事件的發展代表了上主的干預。不,這不是學者的角色,但他會在事實基礎上,提出方向性的建議,供我們參考……而教會『全面及批判性的自我反省』正正就是這本書作者所呼籲的。」——馮煒文先生
2016年,聯合國住房及可持續城市發展會議(Habitat III)將主題定為「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需要的城市」。大概就連三歲的小孩,也已開始懂得甚麼是「想要」(want),甚麼才是真正的「需要」(need);但我們的城市,卻總是朝著背道而馳的方向走,將物質生活看成生活的全部,不斷地將盲目的消費主義,推向極至。 我們需要的,乃是真正立足於社會的變革,一種能改變香港城市發展格局的新視野,而無可避免地,這種力量只能發軔於民間。戰場其實無處不在,沒有硝煙的陣地戰,發生在大家生活的社區、每天使用的公共空間、上班乘車的方式,以至是種種共享經濟的嘗試。 本書帶領讀者遊走於當下香港,深入探討我城的空間構想與各式實踐,從市集、街道、古蹟、工廈、街市等眾多不同的視角,尋找城市空間運動的切入點,挖掘各式實踐共享的構想,讓讀者思索其作為城市住民的身分,以及轉化成為同行者的可能性。
在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中,國族認同的論述永遠是一個戰場。 身處於後殖民年代,我們可曾真正地「去帝解殖」? 在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作為一個邊緣城市。究竟是如何被中國書寫?香港這個殖民地符號,是怎樣被想像成不同的國族他者,以配合國族主義所要追求的「帝國復興」?九七回歸後,「中港融合」的論述更甚囂塵上,倘若香港人仍依賴這種論述來想像自己的身分,我們又可怎樣走出自身的身分迷思? 本書以五四運動為起點,貫穿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年代、鄧小平的後社會主義年代,而至香港九七回歸後當下的處境,嘗試勾勒出香港被中國國族論述書寫的來龍去脈。 廁身於後殖或再殖的曖昧與含混中,本書在開拓國族論述以外的自身想像之餘,也幫助我們思考當下香港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諸種困境。
在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下,香港城市空間被異常嚴密地操控著。由上而下的規劃,不僅摧毀了街坊使用街道的可能和彈性,更甚的是,理應百花齊放的市場活動被全面打壓,令民間草根的創意和活力難以延續。 生於亂世,除了要體察看不見的制度暴力之惡,更要意識到無底線消費壟斷之可怕。重奪在地生活日常,就是一種強調民間智慧、開放參與和草根羣眾的「日常城市主義」,抗衡現時香港市區重建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 在這個日益被規範的都市社會之中,我們應當如何守護本土社羣累積下來的庶民文化,進而塑造庶民社區經濟的脈絡,以展望我們未來的城市想像?
夾縫中的香港 香港的政治,就是在時間的張力中發生的政治。在種種夾縫之間,香港社會的撕裂日益嚴重,敵我鬥爭更使得差異無法共存,香港在進與退、循序漸進與一步到位的張力之間,蹣跚前行。 雨傘後的漂泊 爭取民主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香港政制發展及種種時限以外,政治其實還有靈性和道德的向度。進入後雨傘年代,香港正經歷一趟「飄流」或「流散」的屬靈旅程,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正正幫助我們重新整合政治實踐的信仰資源。 在路上的政治 雨傘運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透過「在路上」的「行旅政治」這種方式,讓大眾體會如何將政治與生活結合,學習走出私人世界,進入公共領域,關心社群,跟公眾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將民主政治所重視的道德價值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作者走訪本地12個農場,帶我們親睹綠油油田野間的永續生活實踐,耳聞農夫道出香港農業的現況,再配以20個取材自農場食材及公平貿易食品的私房菜食譜,構成了一趟刺激味蕾並充滿自然氣息的旅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生態與本地農業,展開對這種生活模式的新想像。
佔領運動前後,基督教知識界討論紛陳,逐漸出現一種定性歸邊的局面,使得嚴肅的學問探索,變得情緒泛濫,甚至最終敵影幢幢。究竟藉理性辯論而得的「真理」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一種知識?最終會否只淪為另一種理性暴力?探索「和平知識論」,就是願意承認我們並無一套客觀普遍公共的知識判準在手,而開始學習走向謙卑的對話,而非暴力的審判,甚至意圖泯絕對方的知識。 本書收錄了八位知識分子追尋知識途中的種種體驗,並當中觸及的倫理反思。他們將帶領讀者進入和平知識論的探索,讓我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總都是一個對話中的人,都是在踐行著德性的生活。
本書是鄒崇銘和韓江雪九年前的作品《香港的鬱悶:新生代 vs 嬰兒潮世代》的姊妹作。他們以香港過往十年的社會變遷和經濟現象為經緯,試圖指出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之間的落差,宿命地構成新一代的矛盾階級位置。 作者進一步宣告,香港已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階級利益立足的基礎已和三十年前迥然不同。青年人更加重視對文化身分、自我表達和生活質素等面向的訴求,此乃是追尋消失中的香港的訴求。對於新一代青年人來說,殘酷的現實不但迫使他們深切反思,如何從上一代的陰影中走出來,也催促他們要在前人夢境的迷宮中,探索現實的出路。 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從上一代而來的枷鎖,同樣地,我們的下一代,也活在我們的框架之內,我們這一代人,究竟可怎樣開創出屬於我們的新想像呢?
我們這時代的政治,是「心碎者的政治」。 在「仇恨販子」的慫恿下,一些公民被指變得粗暴,衝擊公共生活的根基;可是,似乎有更多人變得懷疑或害怕公共生活,選擇遠離社群。他們遠離社群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削弱了公共生活的根基。 本書為美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及社會行動者帕爾默(Parker J. Palmer)的最新力作,他力言民主不獨關乎政制發展,更關乎「心」的操練。本書嘗試向讀者闡明,民主制度的先決條件,是一群懂得面對衝突的公民與領袖:當我們彼此分享自己傷痛的源頭,而不是以信念的石塊投向「敵方」,就有機會敞開心懷,與不同意見者的心靈連結。 當下,我們正處於民主發展的十字路口:要麼恢復公民社會的健康,要麼目睹民主日漸委靡。本書儼如政治科學領域的「心靈讀本」,給我們勇氣和力量,叫我們敢於開創一套與心靈匹配的政治。
教育是人影響人、生命影響生命的工程。 香港著名教育工作者、英華小學校長林浣心女士,歷年來接見超過萬名面試的孩子和家長,看盡孩子百態。幾十年來,林校長的小小信箱,不知盛滿了多少心靈故事,培育著生命奧祕的種子成長。林校長鼓勵孩子寫信,目的除了是讓他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更是為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繼《讓孩子的愛與夢飛翔》之後,林校長再次向我們展示生命教育、創意教育及情感教育的力量。她深信,惟有愛與關懷、信任和鼓勵,才是我們給孩子應付人生各種挑戰的最佳準備。
《僭建都市》是我近年讀過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難得今天仍然有人借理論對這座充滿不平等的城市作深入反思,崇銘引用阿巴斯(Ackar Abbas)一書,令人明白今天批判城市發展已不再是西方學者之專利。本土學者起來加入批判行列,誠是可喜現象。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際城市,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借來的地方」,躲在殖民管治下孤芳自賞。香港和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之空間大改造,目的是讓土地和空間結合,為資本創造更大租值和財富。新自由主義已無情地使本來平衡的城市發展演化成社會階級的兩極化。到底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怎樣再發展下去?這應該不再是官員和規劃專家們的專利,而是廣大市民的責任。
「公平貿易並不反對市場或貿易本身,它只反對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貪婪地吞噬一切社會領域和人際關係,並試圖展示出另類全球化的想像和可能性。」 本書作者市場的夾縫中看到願景,呼籲弱勢與優勢羣體走在一起,從消費開始,合力啟動不一樣的社會變革。
我們要塑造新世代公民,再造香港,就必須關注本土公義教育的發展與現況︰而公民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緊扣,就必須包括政治教育、國民教育和人權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書中更述及八十後現象以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論爭,讀者不容錯過。 名人推薦 余若微、張柄良、關信基、張超雄、沈旭輝、甘國臻、張銳輝、龔立人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