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慣於瞻前顧後,是左鄰右舍的眼光,是昨日爽約的老友、大後天未必成行的雨。㊣ 哲學講師、專欄作家,繼《電玩哲學》後的「醒」腦新作!點一盞思考光明燈,穩固而漸進強化你的邏輯核心肌群,哲學新力量——朱家安以哲學論趨勢,透析生活裡的微渺大局!㊣ 五大生活提問,三十種無解腦炸時刻,用哲學預防議題謀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你被詐騙,因為貪心?」「厭女就是討厭女性?」「言論自由也會傷害言論自由?」……善用邏輯力,難關都是假議題!親切無門檻,哲學濾鏡下的世界,讓人相對寬心!╞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道德乘以慣性加矛盾加成見減愛除以存在,有些問題關乎定義、有些問題太情緒化、有些問題沒人在乎、有些問題攸關生死、有些問題未免太左……安安!這裡很多問題!!╞我們沒理由認為道德價值已經進展到終點道德價值需要時間進展,許多現在的普世價值,像是「自由」和「平等」,在過去並不普世。人類的道德觀在歷史上不斷變動,我們有把握現在已經走到完滿終點嗎?說不定我們的看法在一百年後的人類眼中,依然非常落後。就像我們看過去的人類裹小腳那樣。╞我們沒理由認為我們已經看見了所有錯誤人類的認知能力還在進展中,意味著社會上現存的錯誤我們雖然察覺得越來越多,但尚未窮盡。……要主張人類社會已經達至道德終點,我們得要認為自己已經辨認出社會上的所有錯誤並且加以改進。我們真的有自信能嗎?■迎戰生活的哲學思辨∣不同於科學或數學,哲學無以藉由公式或實驗求解,而是在生活的縫隙裡,不斷堆疊提問,透過各種詮釋脈絡,尋求心中的良善,促進我們想要的社會,避免成為不期不待的人。哲學非食材,卻處處入味、越陳越香;哲學亦非律法,道德的罪,總有討論空間。我們每天睜眼即是哲學。哲學是一塊冰、一棵樹,無處不在,無所不是,哲學題讓人如臨大敵,我們持續對生命製造迷霧,迷霧鎖住眾多子題,時間一久問題越積越大,終究返回內心。不設法求索,止不了知識的癢。朱家安從日常子題推動論述,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生活,探究不同提問形成之因果,從自我與人際關係延展至社會面,談權利義務、價值觀、歧視、道德難題、言論自由等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文義與例證,見微知著,推敲難以規避的哲學命題及其出路。
哲學慣於瞻前顧後,是左鄰右舍的眼光,是昨日爽約的老友、大後天未必成行的雨。㊣ 哲學講師、專欄作家,繼《電玩哲學》後的「醒」腦新作!點一盞思考光明燈,穩固而漸進強化你的邏輯核心肌群,哲學新力量——朱家安以哲學論趨勢,透析生活裡的微渺大局!㊣ 五大生活提問,三十種無解腦炸時刻,用哲學預防議題謀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你被詐騙,因為貪心?」「厭女就是討厭女性?」「言論自由也會傷害言論自由?」……善用邏輯力,難關都是假議題!親切無門檻,哲學濾鏡下的世界,讓人相對寬心!╞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道德乘以慣性加矛盾加成見減愛除以存在,有些問題關乎定義、有些問題太情緒化、有些問題沒人在乎、有些問題攸關生死、有些問題未免太左……安安!這裡很多問題!!╞我們沒理由認為道德價值已經進展到終點道德價值需要時間進展,許多現在的普世價值,像是「自由」和「平等」,在過去並不普世。人類的道德觀在歷史上不斷變動,我們有把握現在已經走到完滿終點嗎?說不定我們的看法在一百年後的人類眼中,依然非常落後。就像我們看過去的人類裹小腳那樣。╞我們沒理由認為我們已經看見了所有錯誤人類的認知能力還在進展中,意味著社會上現存的錯誤我們雖然察覺得越來越多,但尚未窮盡。……要主張人類社會已經達至道德終點,我們得要認為自己已經辨認出社會上的所有錯誤並且加以改進。我們真的有自信能嗎?■迎戰生活的哲學思辨∣不同於科學或數學,哲學無以藉由公式或實驗求解,而是在生活的縫隙裡,不斷堆疊提問,透過各種詮釋脈絡,尋求心中的良善,促進我們想要的社會,避免成為不期不待的人。哲學非食材,卻處處入味、越陳越香;哲學亦非律法,道德的罪,總有討論空間。我們每天睜眼即是哲學。哲學是一塊冰、一棵樹,無處不在,無所不是,哲學題讓人如臨大敵,我們持續對生命製造迷霧,迷霧鎖住眾多子題,時間一久問題越積越大,終究返回內心。不設法求索,止不了知識的癢。朱家安從日常子題推動論述,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生活,探究不同提問形成之因果,從自我與人際關係延展至社會面,談權利義務、價值觀、歧視、道德難題、言論自由等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文義與例證,見微知著,推敲難以規避的哲學命題及其出路。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35年經典★★★★★★副總統蕭美琴成長啟蒙書★★★女性並非單純受描述的客體,女性經驗可以重新詮釋國際政治!要揭開世界權力運作,不能沒有「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國際研究學會(ISA)最高榮譽蘇珊.史翠菊獎得主──辛西亞.恩洛──學術生涯代表作============由於歷史上傳統觀念和社會的結構性束縛,使得許多女性在國際舞台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一直處於雖然「在場」、卻彷彿是「缺席者」的尷尬地位,本書正是一本透過發現女性價值,突破權力運作背後的父權邏輯,進而將「女性主義」視角帶入「國際關係」研究的經典之作!「這本我在英國讀書時的劃時代巨作,英文版還在我的書架上,終於在35年後翻成中文,讓台灣讀者在面對新時代的地緣政治危機時代,可以有機會閱讀這本充滿洞見的女性主義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本書透過平易近人的全球案例,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各個方面展示出女性的力量,並對現代世界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進行深思。舉例來說,這些不同地區、種族和職業的女性包括:國際香蕉公司金吉達的女工、旅遊產業中的女性、在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周遭工作生活的女性,以及遠赴海外的家庭幫傭、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好萊塢的拉美裔女演員、泛美航空的空服員、國際名牌縫製衣服的工廠女工等。本書標題所指的「香蕉、海灘、軍事基地」就是代表這些女性與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產生連結的工作場域。透過這些案例可以看見,女性在國際政治中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一直被視為次要角色。然而,這些女性在國際舞台上看似個人的策略與選擇,實際上卻與全球政治密不可分:●「香蕉」──國際農業政府和跨國公司依靠並操縱性別觀念來實現其逐利或政治目的。女性在香蕉政治中的角色和影響不容小覷,「香蕉女郎」更是香蕉工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關於香蕉的全部性別故事正是一場複雜的、多樣的國際政治運動。●「海灘」──國際旅遊旅遊起始地和目的地社會中男女性情的觀念,以及兩者在現實的體現,反映旅遊業及其當前形勢的政治議程。男性掌握了女性對自我安全感和價值感的能力一直是旅遊政治演變的核心;例如,使她們成為空姐、酒店管家、妓女、地陪、導遊等角色。●「基地」──國際軍事及外交許多女性的生活與海外軍事基地密切相關:士兵妻子、女兵和為士兵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不同女性在軍事基地的經歷揭示了性別化的政策,即通過將女性變成「性或意識形態對手」,仰賴在不同社會位置的女性發揮不同的功能,來維持基地的順利運作。外交官配偶在外交事務上的貢獻,也不應因其性別而受到忽視。============■用性別的「好奇心」觀察世界,將使無數種權力形式的運作變得清晰可見!現代社會的性別觀念看似逐漸在進步,但由於父權制「具有巧妙的適應性」,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許多女性面臨著多種角色的自我衝突。女性和國際政治真的無關嗎?女性的位置適合在家庭裡,而非特定工作場合?女性的工作與男性相比價值較少?……這些都是依靠父權體制者的說法,藉此讓婦女自身將這些對女性的特定期待不加質疑的內化,讓她們看不到幕後的政治──就好似根本沒有權力在運作。對此,作者辛西亞.恩洛提出「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feminist curiosity),透過考察全球政治經濟體系裡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遭遇與行動,揭示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如何與現代國際關係運作之間產生關連、乃至扮演關鍵角色。解讀「性別」如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除了令長期被忽視的女性角色獲得應有且必要的關注,也進一步拆解了國際關係研究中充滿的父權性與性別權力論述中的偏見。■「女性」並非單純受描述的客體,女性經驗可以重新詮釋國際政治!要研究國際政治中的性別運行模式,須揭露性別權力的行使是如何偽裝的。融入了性別化因素的權力有什麼不同?說到底,女性在國際政治中所處的位置為何?她們是怎麼走到那個位置的?她們待在那個位置會對誰有益?以及她們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又是怎麼想的?這些相關問題都會揭露性別政治權力如何發揮作用。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夠指出,國際政治體系的運作仰賴於強調傳統上的男性氣質,就會發現這樣的體系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脆弱,也更容易被改變。性別因素不只存在於權力發揮作用的領域之外,甚至就是權力本身賴以運作的關鍵。因此,女性只要集體抵制任何一項對「身為女性」的期待,都足以使地方和國際的權力體系重新調整。============本書最初於1990年出版時,即成為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學派的奠基之作;在2014年的全新修訂版中,更是大幅更新、增補了各章的內容,持續追蹤書中提及的各類女性主義運動趨勢,以及近幾年相關的國際事件;例如2013年孟加拉成衣工廠倒塌、針對美軍女兵的軍中暴力等。本書即為依據2014年全新修訂版翻譯的繁中版,即使原書距離初版已屆三十五周年,仍是此領域的代表作品,引領了後續的相關研究與討論,重要性至今不墜。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35年經典★★★★★★副總統蕭美琴成長啟蒙書★★★女性並非單純受描述的客體,女性經驗可以重新詮釋國際政治!要揭開世界權力運作,不能沒有「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國際研究學會(ISA)最高榮譽蘇珊.史翠菊獎得主──辛西亞.恩洛──學術生涯代表作============由於歷史上傳統觀念和社會的結構性束縛,使得許多女性在國際舞台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一直處於雖然「在場」、卻彷彿是「缺席者」的尷尬地位,本書正是一本透過發現女性價值,突破權力運作背後的父權邏輯,進而將「女性主義」視角帶入「國際關係」研究的經典之作!「這本我在英國讀書時的劃時代巨作,英文版還在我的書架上,終於在35年後翻成中文,讓台灣讀者在面對新時代的地緣政治危機時代,可以有機會閱讀這本充滿洞見的女性主義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本書透過平易近人的全球案例,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各個方面展示出女性的力量,並對現代世界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進行深思。舉例來說,這些不同地區、種族和職業的女性包括:國際香蕉公司金吉達的女工、旅遊產業中的女性、在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周遭工作生活的女性,以及遠赴海外的家庭幫傭、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好萊塢的拉美裔女演員、泛美航空的空服員、國際名牌縫製衣服的工廠女工等。本書標題所指的「香蕉、海灘、軍事基地」就是代表這些女性與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產生連結的工作場域。透過這些案例可以看見,女性在國際政治中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一直被視為次要角色。然而,這些女性在國際舞台上看似個人的策略與選擇,實際上卻與全球政治密不可分:●「香蕉」──國際農業政府和跨國公司依靠並操縱性別觀念來實現其逐利或政治目的。女性在香蕉政治中的角色和影響不容小覷,「香蕉女郎」更是香蕉工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關於香蕉的全部性別故事正是一場複雜的、多樣的國際政治運動。●「海灘」──國際旅遊旅遊起始地和目的地社會中男女性情的觀念,以及兩者在現實的體現,反映旅遊業及其當前形勢的政治議程。男性掌握了女性對自我安全感和價值感的能力一直是旅遊政治演變的核心;例如,使她們成為空姐、酒店管家、妓女、地陪、導遊等角色。●「基地」──國際軍事及外交許多女性的生活與海外軍事基地密切相關:士兵妻子、女兵和為士兵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不同女性在軍事基地的經歷揭示了性別化的政策,即通過將女性變成「性或意識形態對手」,仰賴在不同社會位置的女性發揮不同的功能,來維持基地的順利運作。外交官配偶在外交事務上的貢獻,也不應因其性別而受到忽視。============■用性別的「好奇心」觀察世界,將使無數種權力形式的運作變得清晰可見!現代社會的性別觀念看似逐漸在進步,但由於父權制「具有巧妙的適應性」,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許多女性面臨著多種角色的自我衝突。女性和國際政治真的無關嗎?女性的位置適合在家庭裡,而非特定工作場合?女性的工作與男性相比價值較少?……這些都是依靠父權體制者的說法,藉此讓婦女自身將這些對女性的特定期待不加質疑的內化,讓她們看不到幕後的政治──就好似根本沒有權力在運作。對此,作者辛西亞.恩洛提出「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feminist curiosity),透過考察全球政治經濟體系裡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遭遇與行動,揭示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如何與現代國際關係運作之間產生關連、乃至扮演關鍵角色。解讀「性別」如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除了令長期被忽視的女性角色獲得應有且必要的關注,也進一步拆解了國際關係研究中充滿的父權性與性別權力論述中的偏見。■「女性」並非單純受描述的客體,女性經驗可以重新詮釋國際政治!要研究國際政治中的性別運行模式,須揭露性別權力的行使是如何偽裝的。融入了性別化因素的權力有什麼不同?說到底,女性在國際政治中所處的位置為何?她們是怎麼走到那個位置的?她們待在那個位置會對誰有益?以及她們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又是怎麼想的?這些相關問題都會揭露性別政治權力如何發揮作用。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夠指出,國際政治體系的運作仰賴於強調傳統上的男性氣質,就會發現這樣的體系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脆弱,也更容易被改變。性別因素不只存在於權力發揮作用的領域之外,甚至就是權力本身賴以運作的關鍵。因此,女性只要集體抵制任何一項對「身為女性」的期待,都足以使地方和國際的權力體系重新調整。============本書最初於1990年出版時,即成為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學派的奠基之作;在2014年的全新修訂版中,更是大幅更新、增補了各章的內容,持續追蹤書中提及的各類女性主義運動趨勢,以及近幾年相關的國際事件;例如2013年孟加拉成衣工廠倒塌、針對美軍女兵的軍中暴力等。本書即為依據2014年全新修訂版翻譯的繁中版,即使原書距離初版已屆三十五周年,仍是此領域的代表作品,引領了後續的相關研究與討論,重要性至今不墜。
「楊猛的書有《史記》遺風。」——楊繼繩,《墓碑》作者、史迪格.拉森獎得主飢荒、內亂與外患構成了四○、五○年代以降的中國敘事,在歷史洪流中被逐次掏洗的人性,最後如何與命運和解、共生?中國從來不缺乏精彩故事,而是缺少對於歷史的忠實記錄。睽違十年,楊猛又一中國觀察力作,盡現非虛構寫作名家風範——跟隨楊猛的記者行跡走訪中國,一探這座龐大迷宮的詭密與真相。===========================本書是楊猛以記者分身行走中國,三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從上海孤兒的尋親迷宮,到白修德筆下的昔日中國,最後再進入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楊猛以獨特視角發揮記者筆工,以步行丈量中國,書寫出對過往中國隱藏於表象的人性面,真實而令人悚慄。【輯Ⅰ_上海迷宮】這是關於隱姓埋名的群體歷史,一段發生於五○年代,國家的孩子追尋血緣身世的悲劇。揭開五○年代中國以「國家的孩子」包裝上海孤兒們的殘酷祕聞。有這麼一群在時代悲劇中迷失自我的人,年華老去之後試圖尋找落葉歸根之地。作者跟隨他們的腳步踏上尋親路,步入一段歷史與現實光怪陸離所交織的時光隧道。【輯Ⅱ_白修德之路】楊猛記者生涯最壯闊的行旅,現實與故聞雙線交錯,與白修德共譜穿越時空的歷史追索。重走美國記者白修德於四○年代走訪中國的旅行路線,以途中見聞重溫逝去的新聞生涯,對照前人筆下所給予的故土震撼與人性試煉,記錄一段宛如野史般不被承認、卻又賦予抒情意義的個人意見。【輯Ⅲ_薩爾溫江的戰士】中國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宛如野蠻生長的國度,金錢利益與家族版圖的穩固是唯一法則。本次貼身採訪堪稱是最危險的職涯見聞,楊猛遊走於西南邊境,記錄下沿途被視為禁忌與不見天日的人與事。在看似無序和混亂的邊緣地帶,有條理地爬梳當地金與權至上的家族對立,展現歷史敘事的多重視角。===========================這本書記錄的人性滅絕和人性復歸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這種方式寫下的歷史,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楊繼繩(記者、作家,著有《墓碑》、《天地翻覆》)●這一群孤兒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社會、人性的方方面面。但詳細瞭解他們過去與現在的存在方式,殊為不易。經過艱難曲折的努力,楊猛做到了。——雷頤(歷史學家)●孤兒的尋親常常是徒勞的,但徒勞不等於沒有意義。楊猛先生耐心地將孤兒的努力與無力一一呈現出來,尋找親人的過程讓人絕望,也只有尋找可以緩解絕望。——王曉漁(文化學者)
「楊猛的書有《史記》遺風。」——楊繼繩,《墓碑》作者、史迪格.拉森獎得主飢荒、內亂與外患構成了四○、五○年代以降的中國敘事,在歷史洪流中被逐次掏洗的人性,最後如何與命運和解、共生?中國從來不缺乏精彩故事,而是缺少對於歷史的忠實記錄。睽違十年,楊猛又一中國觀察力作,盡現非虛構寫作名家風範——跟隨楊猛的記者行跡走訪中國,一探這座龐大迷宮的詭密與真相。===========================本書是楊猛以記者分身行走中國,三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從上海孤兒的尋親迷宮,到白修德筆下的昔日中國,最後再進入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楊猛以獨特視角發揮記者筆工,以步行丈量中國,書寫出對過往中國隱藏於表象的人性面,真實而令人悚慄。【輯Ⅰ_上海迷宮】這是關於隱姓埋名的群體歷史,一段發生於五○年代,國家的孩子追尋血緣身世的悲劇。揭開五○年代中國以「國家的孩子」包裝上海孤兒們的殘酷祕聞。有這麼一群在時代悲劇中迷失自我的人,年華老去之後試圖尋找落葉歸根之地。作者跟隨他們的腳步踏上尋親路,步入一段歷史與現實光怪陸離所交織的時光隧道。【輯Ⅱ_白修德之路】楊猛記者生涯最壯闊的行旅,現實與故聞雙線交錯,與白修德共譜穿越時空的歷史追索。重走美國記者白修德於四○年代走訪中國的旅行路線,以途中見聞重溫逝去的新聞生涯,對照前人筆下所給予的故土震撼與人性試煉,記錄一段宛如野史般不被承認、卻又賦予抒情意義的個人意見。【輯Ⅲ_薩爾溫江的戰士】中國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宛如野蠻生長的國度,金錢利益與家族版圖的穩固是唯一法則。本次貼身採訪堪稱是最危險的職涯見聞,楊猛遊走於西南邊境,記錄下沿途被視為禁忌與不見天日的人與事。在看似無序和混亂的邊緣地帶,有條理地爬梳當地金與權至上的家族對立,展現歷史敘事的多重視角。===========================這本書記錄的人性滅絕和人性復歸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這種方式寫下的歷史,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楊繼繩(記者、作家,著有《墓碑》、《天地翻覆》)●這一群孤兒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社會、人性的方方面面。但詳細瞭解他們過去與現在的存在方式,殊為不易。經過艱難曲折的努力,楊猛做到了。——雷頤(歷史學家)●孤兒的尋親常常是徒勞的,但徒勞不等於沒有意義。楊猛先生耐心地將孤兒的努力與無力一一呈現出來,尋找親人的過程讓人絕望,也只有尋找可以緩解絕望。——王曉漁(文化學者)
是個人意志的審美標準定義了品味,還是階級地位的高低決定了品味的價值?身分地位與品味之間,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披頭四的拖把頭造型、《慾望城市》凱莉的杯子蛋糕、精品般的沛綠雅氣泡水……一度被視為過於前衛的人事物,如何贏得菁英乃至大眾的喜愛?是什麼決定潮流的歷久不衰、轉瞬即逝,乃至復古回歸?流行文化研究家、《洋風和魂》作者──W‧大衛‧馬克思──最新力作!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深入探索流行變遷的特徵與模式─────────────────────────────潮流來來去去,人類集體接受新事物或風格後再揚棄,原因難以捉摸。起初,微小的風格差異便會引起劇烈的社會摩擦,但很快就被人們乃至最初的反對者所接受。潮流的創始人被吹捧為「傳奇」,而曾經激進的行為則在人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比如,披頭四的成員某天決定留瀏海,卻意外創造出一個時代的象徵。1964年,披頭四頂著標誌性的拖把頭造訪美國,前所未有的造型卻帶來道德恐慌。美國家長大多討厭它,亦有大學生組成「消滅披頭四協會」,抗議「非美國風格」的髮型──然而,短短二十年後,拖把頭在美國變得普及,連在保守的美國南方都尋常可見。2019年,《GQ》雜誌指出該造型的經典性,評論它在美學上的雋永。「流行就像人類。它們來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它們離開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塊肉餘生記》在本書中,作者大衛‧馬克思延續前作《洋風和魂》對文化潮流的好奇,結合跨學科的研究與流行趨勢觀察,解讀文化偏好的誕生、品味機制的運作。而在統整重要理論與經典個案研究的過程中,他注意到,無論是文化作為系統的運作方式,還是文化隨著時間變遷的方式,人對「地位」的追求是貫穿一切的關鍵概念。長期以來,人們鮮少討論地位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除了將階層區分視為社會的弊病。本書則強調,社會地位會影響長期幸福,因此激勵人們行動,因而人對地位的追求可視為一種基本欲望。實際上,地位與文化緊密交織──在追求地位的過程中,人們最終會集體採納某些風俗、傳統乃至潮流,以滿足自身對地位的渴望。舉例來說,當新富階級擁抱顯而易見、繁複且奢華的服裝風格,舊富階級便轉而走向簡約優雅,漫不經心地展現好品味,以此區別兩種階級的不同,使得極簡主義的出現並非對抗物欲,反而是特權的象徵。一旦我們理解地位,文化變遷便不再神祕,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網路時代下的新問題:當擁抱復古與追求更新事物的兩股力量同時存在,是否將使文化陷入停滯?當人們被鼓勵平等尊重乃至接受所有的品味,「好」品味與「壞」品味如何被決定?品味是否仍舊重要?「人不過是自己塑造出來的東西。」──沙特「我們必須將自己創造成一件藝術品。」──傅柯本書企圖建立地位與文化的基本概念架構,而藉由解構地位的本質,解讀在人際互動背後的地位宣告與評估,便能發現品味不只關乎美學價值,更標示身分差異,體現了選擇背後的思維限制與突破。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人就有行動的動機,去追求或鞏固地位。是如此動機,建構了我們的行為、形塑了我們的品味,並最終塑造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因此,本書在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時也提醒,否認地位對文化的影響固然天真,但若僅僅將文化貶為政治工具,卻否認了人性。
是個人意志的審美標準定義了品味,還是階級地位的高低決定了品味的價值?身分地位與品味之間,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披頭四的拖把頭造型、《慾望城市》凱莉的杯子蛋糕、精品般的沛綠雅氣泡水……一度被視為過於前衛的人事物,如何贏得菁英乃至大眾的喜愛?是什麼決定潮流的歷久不衰、轉瞬即逝,乃至復古回歸?流行文化研究家、《洋風和魂》作者──W‧大衛‧馬克思──最新力作!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深入探索流行變遷的特徵與模式─────────────────────────────潮流來來去去,人類集體接受新事物或風格後再揚棄,原因難以捉摸。起初,微小的風格差異便會引起劇烈的社會摩擦,但很快就被人們乃至最初的反對者所接受。潮流的創始人被吹捧為「傳奇」,而曾經激進的行為則在人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比如,披頭四的成員某天決定留瀏海,卻意外創造出一個時代的象徵。1964年,披頭四頂著標誌性的拖把頭造訪美國,前所未有的造型卻帶來道德恐慌。美國家長大多討厭它,亦有大學生組成「消滅披頭四協會」,抗議「非美國風格」的髮型──然而,短短二十年後,拖把頭在美國變得普及,連在保守的美國南方都尋常可見。2019年,《GQ》雜誌指出該造型的經典性,評論它在美學上的雋永。「流行就像人類。它們來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它們離開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塊肉餘生記》在本書中,作者大衛‧馬克思延續前作《洋風和魂》對文化潮流的好奇,結合跨學科的研究與流行趨勢觀察,解讀文化偏好的誕生、品味機制的運作。而在統整重要理論與經典個案研究的過程中,他注意到,無論是文化作為系統的運作方式,還是文化隨著時間變遷的方式,人對「地位」的追求是貫穿一切的關鍵概念。長期以來,人們鮮少討論地位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除了將階層區分視為社會的弊病。本書則強調,社會地位會影響長期幸福,因此激勵人們行動,因而人對地位的追求可視為一種基本欲望。實際上,地位與文化緊密交織──在追求地位的過程中,人們最終會集體採納某些風俗、傳統乃至潮流,以滿足自身對地位的渴望。舉例來說,當新富階級擁抱顯而易見、繁複且奢華的服裝風格,舊富階級便轉而走向簡約優雅,漫不經心地展現好品味,以此區別兩種階級的不同,使得極簡主義的出現並非對抗物欲,反而是特權的象徵。一旦我們理解地位,文化變遷便不再神祕,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網路時代下的新問題:當擁抱復古與追求更新事物的兩股力量同時存在,是否將使文化陷入停滯?當人們被鼓勵平等尊重乃至接受所有的品味,「好」品味與「壞」品味如何被決定?品味是否仍舊重要?「人不過是自己塑造出來的東西。」──沙特「我們必須將自己創造成一件藝術品。」──傅柯本書企圖建立地位與文化的基本概念架構,而藉由解構地位的本質,解讀在人際互動背後的地位宣告與評估,便能發現品味不只關乎美學價值,更標示身分差異,體現了選擇背後的思維限制與突破。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人就有行動的動機,去追求或鞏固地位。是如此動機,建構了我們的行為、形塑了我們的品味,並最終塑造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因此,本書在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時也提醒,否認地位對文化的影響固然天真,但若僅僅將文化貶為政治工具,卻否認了人性。
★★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世的時代,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禮物,也是指引。 串聯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時間、物種之間的糾纏 反思達爾文式的適者生存、進步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師之作! --------------------------------------------------------------------------------- 我們所處的世界,正處於人類世的危殆狀態。在目睹環境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後,人類還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擾動?儘管有在討論永續發展,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對此,人類學家安清提出,松茸這個獨特的物種,能讓我們在失調環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松茸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菇類之一。與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松茸並非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的原始森林;反而,松茸往往發跡於受到嚴重擾動的森林,並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 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與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類身分。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天標記,既激發歷史懷舊之情,也是高貴的賀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也就是說,松茸是物種互動之間無心插柳的結果。而在殘破地景上生長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種更廣闊的生活想像,包含了對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注。 「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從經濟活動、人類學、生態學三個面向深入,安清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追溯了松茸從生成到消費端的商品供應鏈形成過程。她描寫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採菇者採集,成為買賣雙方高度較勁的競價品,接著在累積層層價值之後經由中間人「轉譯」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餽贈物件,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安清細膩地注意到,從單純的被採集物,異化為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商品進入日本,進而成為聯繫人際關係的禮物,松茸的身分轉換實際上反映出的其實是跨越物種、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聚集與創建,是由族群政治、歷史記憶、全球化經濟、政治秩序、科學知識、森林地景、生態互動等一切關係糾纏其中的宏觀圖像。 「進步是埋頭往前的行軍隊伍, 硬是將其他性質的時間全拖進它的韻律當中。 若能拋開這個強力的節拍,我們或許能覺察出其他時間模式。」 然而,透過聚焦松茸的生存發展,安清不僅止於拓展我們對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無法單獨存在,並總是在物種之內與之間的合作中轉變。她提醒,是經濟學與生態學長期以來將生存簡化為競爭的傾向,讓人們違反事實地幻想,以為人類可以獨自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進一步點出,在經濟要成長、科學要進步等單線進步的敘事仍深根於人們意識之中的情況下,松茸的故事可以作為回應:如果松茸產銷鏈的存續,取決於層層協調並維持一定的開放程度──她以複音音樂為比喻,揭露當人類不再追求統一協調、單一觀點的音樂形式,嘗試去聆聽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覺察和諧與不和諧如何共存時,便能跳脫只專注於成長的單一路徑,找到多種抵達未來的方式。 在身處人類世的此刻,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需掠奪的關係?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安清串聯起生態、經濟、政治乃至美學的視野,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本書中提供嶄新原創的觀點,帶領我們尋回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 獲獎紀錄 ★2016年人文人類學協會(SHA)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類學協會(SCA)葛雷格里・貝特森獎(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 Higher Education)年度最佳好書 ★2015年美國「Flavorwire」網站評選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2015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虛構商業經濟類、科普類好書
★★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世的時代,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禮物,也是指引。 串聯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時間、物種之間的糾纏 反思達爾文式的適者生存、進步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師之作! --------------------------------------------------------------------------------- 我們所處的世界,正處於人類世的危殆狀態。在目睹環境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後,人類還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擾動?儘管有在討論永續發展,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對此,人類學家安清提出,松茸這個獨特的物種,能讓我們在失調環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松茸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菇類之一。與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松茸並非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的原始森林;反而,松茸往往發跡於受到嚴重擾動的森林,並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 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與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類身分。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天標記,既激發歷史懷舊之情,也是高貴的賀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也就是說,松茸是物種互動之間無心插柳的結果。而在殘破地景上生長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種更廣闊的生活想像,包含了對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注。 「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從經濟活動、人類學、生態學三個面向深入,安清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追溯了松茸從生成到消費端的商品供應鏈形成過程。她描寫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採菇者採集,成為買賣雙方高度較勁的競價品,接著在累積層層價值之後經由中間人「轉譯」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餽贈物件,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安清細膩地注意到,從單純的被採集物,異化為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商品進入日本,進而成為聯繫人際關係的禮物,松茸的身分轉換實際上反映出的其實是跨越物種、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聚集與創建,是由族群政治、歷史記憶、全球化經濟、政治秩序、科學知識、森林地景、生態互動等一切關係糾纏其中的宏觀圖像。 「進步是埋頭往前的行軍隊伍, 硬是將其他性質的時間全拖進它的韻律當中。 若能拋開這個強力的節拍,我們或許能覺察出其他時間模式。」 然而,透過聚焦松茸的生存發展,安清不僅止於拓展我們對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無法單獨存在,並總是在物種之內與之間的合作中轉變。她提醒,是經濟學與生態學長期以來將生存簡化為競爭的傾向,讓人們違反事實地幻想,以為人類可以獨自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進一步點出,在經濟要成長、科學要進步等單線進步的敘事仍深根於人們意識之中的情況下,松茸的故事可以作為回應:如果松茸產銷鏈的存續,取決於層層協調並維持一定的開放程度──她以複音音樂為比喻,揭露當人類不再追求統一協調、單一觀點的音樂形式,嘗試去聆聽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覺察和諧與不和諧如何共存時,便能跳脫只專注於成長的單一路徑,找到多種抵達未來的方式。 在身處人類世的此刻,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需掠奪的關係?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安清串聯起生態、經濟、政治乃至美學的視野,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本書中提供嶄新原創的觀點,帶領我們尋回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 獲獎紀錄 ★2016年人文人類學協會(SHA)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類學協會(SCA)葛雷格里・貝特森獎(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 Higher Education)年度最佳好書 ★2015年美國「Flavorwire」網站評選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2015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虛構商業經濟類、科普類好書
我從小受到的教養及教育都要我取悅白人, 就算宣稱要為自己而寫,我的自我當中仍有一部分想取悅他們。 我到底天殺的在這裡做什麼? 這個人生是怎麼回事? 《時代》雜誌評選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層層剖開亞洲肌膚下的創傷 ★2021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0年《時代》《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怒嗆人生》幕後推手A24即將推出改編影集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獲獎評語: 「前所未見,說出這樣的故事需要勇氣,而其分析一針見血又發人深省。」 --------------------------------------------------------------------------------- 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洪朴凱西打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在美國出生成長的經驗,讓她知道亞裔在社會中占據既曖昧又模糊的位置。亞裔不夠白也不夠黑,黑人不信任他們,白人也無視他們,只有白人想要打壓黑人時會利用他們的存在。如她寫道: 大多數美國人對亞裔一無所知。可是只要我們開口抱怨,美國人突然就對我們知之甚詳:「你們生什麼氣啊!你們亞洲人的地位只排在白人後面而已耶!」就好像我們是在生產線上排成一排的iPad一樣。 ▎為什麼我們沉默?為什麼我們順從? 我們害怕被人看出是異數,卻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在本書中,洪朴凱西深入而具體地探討了亞裔美國人的生存景況。綜觀美國社會中的文學作品,會發現有大量書籍在描寫自我厭惡的猶太人或非裔,卻缺乏等量描述自我厭惡的亞洲人的作品。如洪朴凱西所述,這是因為亞裔早已內化了一套自我審視的方法:因為種族而產生的自我厭惡,就是讓你用白人看待你的方式看待你自己,並讓你自己成為自身最可怕的敵人。 於是,亞裔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對自己嚴厲、習慣偏見,讓自己活在模範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之下。然而,這卻會讓亞裔難以彼此團結,反而因為待在彼此身邊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藉此延伸,洪朴凱西點出一種潛藏在亞裔心中的「少數者感受」:當你被迫接受美國式的樂觀主義,少數者感受就會出現,因為那樂觀與你面對的現實相衝突,因此創造出認知失調,催生出偏執、羞恥、惱怒、憂鬱等一系列在心中不斷累積且灼燒的情緒。尤其,少數者感受往往是亞裔決定說出自身遭遇時被指控出現的情緒,只要有人表達出這類感受,都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不知感恩,表現脫離常軌。 ▎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黃艾莉(Ali Wong): 「閱讀這本書的感覺非常瘋狂── 我竟如此徹底被看見,真不敢相信這樣的書竟然存在。」 當新冠疫情爆發初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升溫,本書對亞裔的書寫來得及時又切身,因而成為各大媒體書單與讀書會的必讀首選,也讓洪朴凱西在眾多亞裔作家中顯得獨樹一幟,被視為亞裔心聲的代言人。 本書之所以令人動容,正因為洪朴凱西對自身生命經驗的自剖。她寫到兒時某天和妹妹離開購物中心時在門口碰上一名白人男性,男人看她們快跑過來便替她們扶著門,卻在她們通過時丟下一句「我可不幫中國佬開門的」。這讓洪朴凱西既震撼卻無助,也是她首次體會到亞裔孩子甚至能不被白人當成孩子看待。 然而,亞裔自身並非毫無偏見。洪朴凱西回想母親曾一度告誡她不可以再和某個朋友玩在一起,當她詢問原因,母親只說因為這位朋友是墨西哥人;但當她不作他想地把這件事告訴當事人,卻得到朋友說自己其實是波多黎各人的困惑回答。洪朴凱西事後反思,身為韓國孩子的她,兒時可能也是個漫不經心的種族主義者,而這也是種族創傷難以書寫的原因之一。 ▎「亞洲人過得好的謊言是如此滲透人心,因此即便是書寫的此刻, 我也忍不住懷疑自己相對於其他人已經混得不差了。 可是種族創傷不是一種競賽。」──洪朴凱西 從被想像出來的臉部痙攣說起,洪朴凱西敏銳而慧黠地探索亞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與隱性創傷。她從個人延伸到集體,藉由爬梳亞裔集體的歷史、前輩作家與人權工作者的犧牲與貢獻,她在字裡行間中不斷梳理自我身分,也尋思作為韓裔女兒、寫作者乃至亞裔族群成員等不同位置上所面對的思考與磨難。 因此,本書從個人出發,卻也超越尋常的生命書寫。亞裔在美國的遭遇長期只有片面的呈現,而洪朴凱西自願走進亞裔被錯認的過往、被忽略的心靈,使得本書既是她對外在暴力的控訴、對內心自我厭惡的告解,也讓我們獲得對他者另一維度的理解。 得獎紀錄 ★2021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獲獎作品 ★2021年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1年普立茲獎決選作品 ──榮獲2020年度各大媒體、網站、書評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君子雜誌》年度好書 ★《書單》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 紐約公立圖書館年度好書 ★ 書評網站Book Riot年度好書
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 只需要享受當下,我們不必當某個人,不必擁有名字或過去 步伐的快慢緊弛、全讓身體按自己的韻律前進 當你不帶目的走路,不期待從出門獲得任何利益 走路就能成為垂手可得的美妙時刻,讓我們享受比遠行更完整的自由 走路──不僅僅是走路,也是一種生活哲學 ★★──暢銷十年,全新典藏最優雅的法式生活──★★ ★★──啟發上萬名讀者、療癒現代人的心靈之書──★★ ============================= 一個現代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比起旅行和運動,都更需要走路。走路已經不只是一種實際需求,不是銜接兩地之間最簡單的交通方式,而是一種轉換、一種召喚。 在本書中,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哲學教授葛霍,以嚮導之姿帶領我們邁出步伐,從文學、歷史與哲學中尋找「走路」帶來的啟發,以充滿哲思的散文,給每一個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精神疲憊的現代人,提供簡單的生活解方。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因為走路從來不僅僅是走路。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欣賞風景的美妙時光── ║讓雙腳成為指引,化作療癒自我的生活智慧║ #快樂地離去,縱情於遁逃的自由 走路喚醒我們內心那個叛逆和古老的部分。當我們走路時,事實上是要連身分認同都褪去。行走中的軀體沒有故事,我們只是一隻往前行進的雙足動物,只是一股純粹的力量,只是一聲吶喊。 #慢下來,每一秒鐘都獲得呼吸的機會 慢慢走路的日子更加悠長,讓人活得更長久。要完美地貼合時間,直到分分秒秒宛如沙漏低流,像小雨般滴滴答答地敲打在石頭上。風景是一盒滋味、色彩與氣味,我們讓遠處事物益發堅決地在體內蔓延。 #身體與心靈展開對話,走路的人從不孤獨 一旦邁開步伐,我們就已經形影雙雙。心靈是身體的見證。當膝蓋感受到重力壓迫,我們就更能聽到心靈的聲音;每踏出蹣跚一步,它彷彿都在我們耳邊呼喚:「很好,很好,很好……」走路的時候,分享與對話必然出現。 #赤腳行走更貼近大地,更深入地思考、更鮮活地感受 美洲原住民寧可在大地上赤腳走路,因為大地從不乾涸,是原初的母親、人類的保姆。人躺在大地上可以充分休息,坐在大地上商討事務可以得到更多智慧。走路時,大地的力量透過雙腿蔓延到整個身軀,並透過循環作用流遍全身。 ── ║當思緒受阻,只需要身體躍起;心靈受到衝激,思路隨之重新啟動║ #像是漫遊者──在城市裡拾起日常之美 漫遊是種休閒的技術,也是一種重新創造。探尋人類繽紛多元的舉止和樣貌,並且敞開自己。在自己生活的街區裡漫步,是你應該做的一件奢侈事。不要為自己賦予明確的任務,忽然感覺到城市為你悄然展開、綻放容顏:色彩、細節、形狀。 #像是朝聖者──在朝聖之路上重新認識自己 過程、目的地及目的性都有清楚定義。終日暴露在外,忍受風雨、嚴寒或灼熱的陽光,雙腳成為無底洞般的苦難之源:化膿的傷口、疼痛的裂縫。這樣走路,消弭了傲氣、淨化了心靈,祈禱也更為澄淨透明。 #像是哲學家──在散步途中為人生煩惱找尋出口 /尼采型的走路,是為解決頭痛、嘔吐的身體困擾。他敞開來走路,把腳趾頭豎起來傾聽,接受外在萬物的邀請,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康德型的走路,是每天下午五點都準時完成走路的日常工作,猶如儀式,單調、規律、必然。那是透過紀律和意志,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型的走路:意志就是命運。 /盧梭型的走路,是對追求社會所認同的成功的逃離,不再算計敵人、評量朋友。遠離此處,前往彼方──與萬物間流浪的靈魂取得共鳴,尋找那個最初的、最原始版本的自己。 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在科技喧囂的時代,擁有真正的思考。邁出步伐,走出穩健的韻律。走路讓身體和心都靈動了起來。 ◎本書曾於2015年以《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為書名出版
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 只需要享受當下,我們不必當某個人,不必擁有名字或過去 步伐的快慢緊弛、全讓身體按自己的韻律前進 當你不帶目的走路,不期待從出門獲得任何利益 走路就能成為垂手可得的美妙時刻,讓我們享受比遠行更完整的自由 走路──不僅僅是走路,也是一種生活哲學 ★★──暢銷十年,全新典藏最優雅的法式生活──★★ ★★──啟發上萬名讀者、療癒現代人的心靈之書──★★ ============================= 一個現代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比起旅行和運動,都更需要走路。走路已經不只是一種實際需求,不是銜接兩地之間最簡單的交通方式,而是一種轉換、一種召喚。 在本書中,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哲學教授葛霍,以嚮導之姿帶領我們邁出步伐,從文學、歷史與哲學中尋找「走路」帶來的啟發,以充滿哲思的散文,給每一個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精神疲憊的現代人,提供簡單的生活解方。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因為走路從來不僅僅是走路。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欣賞風景的美妙時光── ║讓雙腳成為指引,化作療癒自我的生活智慧║ #快樂地離去,縱情於遁逃的自由 走路喚醒我們內心那個叛逆和古老的部分。當我們走路時,事實上是要連身分認同都褪去。行走中的軀體沒有故事,我們只是一隻往前行進的雙足動物,只是一股純粹的力量,只是一聲吶喊。 #慢下來,每一秒鐘都獲得呼吸的機會 慢慢走路的日子更加悠長,讓人活得更長久。要完美地貼合時間,直到分分秒秒宛如沙漏低流,像小雨般滴滴答答地敲打在石頭上。風景是一盒滋味、色彩與氣味,我們讓遠處事物益發堅決地在體內蔓延。 #身體與心靈展開對話,走路的人從不孤獨 一旦邁開步伐,我們就已經形影雙雙。心靈是身體的見證。當膝蓋感受到重力壓迫,我們就更能聽到心靈的聲音;每踏出蹣跚一步,它彷彿都在我們耳邊呼喚:「很好,很好,很好……」走路的時候,分享與對話必然出現。 #赤腳行走更貼近大地,更深入地思考、更鮮活地感受 美洲原住民寧可在大地上赤腳走路,因為大地從不乾涸,是原初的母親、人類的保姆。人躺在大地上可以充分休息,坐在大地上商討事務可以得到更多智慧。走路時,大地的力量透過雙腿蔓延到整個身軀,並透過循環作用流遍全身。 ── ║當思緒受阻,只需要身體躍起;心靈受到衝激,思路隨之重新啟動║ #像是漫遊者──在城市裡拾起日常之美 漫遊是種休閒的技術,也是一種重新創造。探尋人類繽紛多元的舉止和樣貌,並且敞開自己。在自己生活的街區裡漫步,是你應該做的一件奢侈事。不要為自己賦予明確的任務,忽然感覺到城市為你悄然展開、綻放容顏:色彩、細節、形狀。 #像是朝聖者──在朝聖之路上重新認識自己 過程、目的地及目的性都有清楚定義。終日暴露在外,忍受風雨、嚴寒或灼熱的陽光,雙腳成為無底洞般的苦難之源:化膿的傷口、疼痛的裂縫。這樣走路,消弭了傲氣、淨化了心靈,祈禱也更為澄淨透明。 #像是哲學家──在散步途中為人生煩惱找尋出口 /尼采型的走路,是為解決頭痛、嘔吐的身體困擾。他敞開來走路,把腳趾頭豎起來傾聽,接受外在萬物的邀請,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康德型的走路,是每天下午五點都準時完成走路的日常工作,猶如儀式,單調、規律、必然。那是透過紀律和意志,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型的走路:意志就是命運。 /盧梭型的走路,是對追求社會所認同的成功的逃離,不再算計敵人、評量朋友。遠離此處,前往彼方──與萬物間流浪的靈魂取得共鳴,尋找那個最初的、最原始版本的自己。 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在科技喧囂的時代,擁有真正的思考。邁出步伐,走出穩健的韻律。走路讓身體和心都靈動了起來。 ◎本書曾於2015年以《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為書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