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定名為《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旨在經由道家經典的詮釋,闡發其深刻的哲學意藴,並關聯後新儒家的開創者林安梧所締造的「存有三態論」展開論述。「存有三態論」取資於儒道佛三教經典智慧,融通古今、匯通中外,對於現代性有深入反思的胡塞爾、海德格爾、馬丁布伯、馬賽爾、梅露彭迪諸家哲學,更是其對比反思的鏡子。「存有三態論」於牟宗三先生的「兩層存有論」,有評議、有轉化、有創造、有發展,更往上追溯,則是熊十力的「體用哲學」,以及王船山的「乾坤並建」的人性史哲學。可以這麼說,這部《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可以視作林安梧締造「存有三態論」的道家軌跡。
本書正文論文十二篇。前三篇論文〈朝鮮王朝宮殿與廟城之政教義理〉、〈朝鮮王朝《易》學綜論〉與〈大韓民國「太極旗」國旗與先天《易》學探微〉,作為本書的導論,可以引領讀者、學者進入朝鮮王朝與大韓民國歷史文化的脈絡之中。後九篇論文,可以分別為三層次:第一層次呈顯朝鮮王朝中期十六至十七世紀三位性理學者栗谷李珥、恭默堂金濤與尤庵宋時烈的《易》學風貌。第二層次體現朝鮮王朝中後期十七至十八世紀三位性理學者槐泉朴昌宇、三山柳正源與正祖李祘的《易》學風華。第三層次彰明朝鮮王朝後期十八至二十世紀三位性理學者茶山丁若鏞、秋史金正喜與艮齋田愚的《易》學風範。期待同道學人、有志之士,本此基礎,觸類引申,進而舉一反三,開張朝鮮王朝洋洋大觀的《易》學傳世文獻與研究成果,是所至盼。附錄三篇,可與前文三層次九位學者的《易》學論述,觀照對揚。三篇論文作者都是筆者在臺灣師大國文學系、碩士班與博士班的授業門棣,師生教學相長,取資觀善,可以補充論述觀照鑒識之不足,感謝鼎助圓成,而後生可畏,靑出於藍,尤為歡喜期許。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歷代啟蒙教材初探」,目的在為歷代啟蒙教材留下詳實的資料,以流行於民間的啟蒙教材為經,而輔以登堂入室的書目為緯;至於教材的分期,則取自吳鼎先生《國民教育》的朝代分期。下編為「朗誦研究」,以朗誦的意義、朗誦的基本腔調、朗誦語音律、朗誦與節奏、節奏與生率、節奏與文氣、朗誦的藝術等八大章論述關於朗誦的研究,全書是欲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本書詳盡地勾勒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大陸的理論之旅與本土化實踐。「理論旅行」與「中國經驗」是本書的理論焦點,文化研究的概念譜系、問題場域、範式轉換、中國問題、接合實踐、闡釋效能、內在性難局以及文化研究的未來趨向,這些問題成為了作者重點關注的理論疆域。從對文化研究的概念譜系考察出發,本書持續思索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的理論旅行以及中國化的過程,關注文化研究如何影響並改造中國的文學生產與社會文化生活。文化研究在中國的接受過程──被譯介、重新闡釋、重新挪用,它服務於中國問題與新的社會文化現象的闡釋。「文化研究」開放的話語場域和多元的研究方法,加之「中國經驗」的複雜維度,文化研究在中國更顯得多元紛呈。「文化研究」在中國正朝著批判性的、多元開放且具有闡釋力和本土經驗的方向發展,它逐漸成為批判知識分子重新介入當下社會的重要場域。儘管文化研究仍存在某些悖論,但是其讓人看到許多原先無法發現的內容、思想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文化研究的諸多理論方法與理論資源競相爭放、相互對話與博弈。文化研究深刻參與了當代社會文化的現實闡釋與意義生產,並且形成了「中國經驗」與中國特色。借助文化研究,文學理論重新激活了危機意識,提升了實踐品格。
本書爬梳了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分析省內外文化人如何占據報刊雜誌的位置,集結勢力,爭取文化生產的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進行意識形態與美學的鬥爭。這是經過二、三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臺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省內外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淸鄉鎭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的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在冷戰與內戰交迫的局勢下,省內外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寫實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展現他們對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的批判。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為《說文》的闡釋體系及其說解的得失。本書把《說文》的闡釋體系分為語言內部的闡釋與語言外部的闡釋。語言內部的闡釋包括:從字形出發進行的闡釋—形訓;從語音出發進行的闡釋—聲訓;從意義出發進行的闡釋—義訓。語言外部的闡釋包括:宇宙生成系統,儒家政治話語系統,人本位系統—把人作為天地間最貴者,從人出發,對漢字進行闡釋的系統。本書根據《說文》的內部闡釋與外部闡釋來闡明《說文》說解的體例,辨析《說文》說解的得失。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說文》說解失誤的原因,如哪些是由於誤解字形、字音、字義造成的,哪些是由於文化闡釋的失誤造成的。
「個性」是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核心範疇,關於它的探討幾乎貫穿了整個現代散文史,形成了紛繁複雜的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個性」說涉及散文本體論、創作論、文體論、風格論、鑒賞論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直接影響了現代散文文類的生成及建構,對其進行綜合性考察,基本上可以還原現代散文理論發生和展開的脈絡。本書主要採用聚焦透視、以點帶面的研究方法,把「個性」觀念作為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核心問題,將其置於現代歷史語境和散文發展坐標之中進行專題研究。這是現代散文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理論難題,對於散文研究的創新和深化、散文創作的獨創和繁榮都具有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對於文藝學的藝術個性研究亦有啟示和借鏡意義。
左翼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數革命先驅在思想文化領域取得的成果,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密切相關。中國左翼文學的在場者和實踐者,往往也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接受者和傳播者。而所謂文學現場研究,我們的理解是,在借鑒「文學場」(布爾迪厄)、「歷史敍事」(海登.懷特)、「總體歷史」(福柯)、「活著的過去」(科林伍德)等較成熟的理論的基礎上,展開對相關文學活動鏈、文學事件、文學交往、文學景觀、文本關係網絡等的還原、體察與研究。因此,本書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下的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研究,從中國左翼文學的「思潮發生現場」、「創作現場」、「批評現場」、「傳播現場」、「文學活動現場」五個方面,基於個案和具體現象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發掘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文學史貢獻與思想史意義。其中,還原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選擇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的結構元素並加以描述和探討是重點。
本書名為《元明中篇傳奇小說與中越漢文小說之研究》,分上、下二編。上編《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透過豐富的素材和翔實的考辨,證明由《嬌紅記》掀起的中篇傳奇小說創作熱潮,既可塡補從《水滸傳》到《金瓶梅》之間通俗小說的空缺,更是中國文學史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下編《中越漢文小說研究》,在介紹明淸小說在越南的流傳與影響之餘,又針對越南漢文小說《傳奇漫錄》、《傳奇新譜》、《南城遊逸全傳》、《傳記摘錄》、《異聞雜錄》及其與中國小說之關係進行了抽絲剝繭的深入探討。上、下二編關於中國古典小說、中越漢文小說的研究成果,具體改寫了中國文學史、越南文學史的部分篇章,其學術影響力歷久未衰,備受各界肯定。
本書旨在探討臺灣古典文學總集《全臺詩》《全臺詞》《全臺賦》及作家全集(黃得時、楊雲萍、賴和、鄭淸文)之編纂過程及其學術價値與意義。總集、全集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更為當前研究者提供翔實的原初資料,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奠定可靠的縱深研究基礎,讓研究有所突破與創新,尤其做為首次的文獻史料之編纂出版,臺灣新舊文學的承繼和傳播,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影響。
本書側重戲曲藝術形態與戲曲理論,從藝術本體、歷史進程和理論方法三個面向進行研究。第一部分總結戲曲音樂的特徵,勾勒戲曲聲腔劇種發生發展和衍變的脈絡。第二部分針對戲曲的某類典型結構以及經典文本進行考證解讀。第三部分試圖深化戲曲理論的探索,容納更多的研究視野:結合闡釋人類學還原戲劇發生語境,深描戲曲文化的地方性知識;從民俗學角度切入戲曲史,拓展和豐富戲曲研究的內涵;利用類型學方法,重新審視戲曲的審美機制與功能。第四部分回顧海峽兩岸戲曲的交流與傳播的歷程,提出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若干思路。
蔡英杰等《說文解字》的闡釋體系及其說解得失研究(修訂版),主要內容為《說文》的闡釋體系及其說解的得失,把《說文》的闡釋體系分為語言內部的闡釋與語言外部的闡釋。其二,陳瑤《徽州方言音韻研究》,本書以《切韻》音系為框架,以專題的形式對徽州方言聲母、韻母、聲調的音韻韻特點以及文白異讀、小稱音變等進行詳細的討論。其三,林安梧《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旨在經由道家經典的詮釋,闡發其深刻的哲學意藴,並關聯後新儒家的開創者林安梧所締造的「存有三態論」展開論述。其四,賴貴三《韓國朝鮮王朝《易》學研究》,正文論文十二篇。前三篇作為導論,引領讀者、學者進入朝鮮王朝與大韓民國歷史文化的脈絡之中。後九篇論文,呈顯朝鮮王朝中期十六至十七世紀、十七至十八世紀、十八至二十世紀,代表性理學者的《易》學風範。其五,劉紅娟《西秦戲研究》,對西秦戲源流與如何形成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戲劇,作了比較深入全面的研究。其六,李連生《戲曲藝術形態與理論研究》,側重戲曲藝術形態與戲曲理論,從藝術本體、歷史進程和理論方法三個面向進行研究。其七,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與中越漢文小說之研究》分上、下二編關於中國古典小說、中越漢文小說的研究成果,具體改寫了中國文學史、越南文學史的部分篇章,其學術影響力歷久未衰,備受各界肯定。其八,傅修海《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研究》,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下的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研究,從五方面,基於個案和具體現象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發掘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文學史貢獻與思想史意義。其九,雷文學《老莊與中國現代文學》,充分注意「現代」這一獨特的文化環境,注意到作家們對老莊的態度與現代文化環境的緊密關係,充分關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學影響了現代作家對老莊的態度。其十,徐秀慧《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爬梳了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其十一,王炳中《現代散文理論的「個性」說研究》,主要採用聚焦透視、以點帶面的研究方法,把「個性」觀念作為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核心問題,將其置於現代歷史語境和散文發展坐標之中進行專題研究。其十二,顏桂堤《文化研究的變奏:理論旅行與本土化實踐》,持續思索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的理論旅行以及中國化的過程,關注文化研究如何影響並改造中國的文學生產與社會文化生活。其十三,許俊雅《鯤洋探驪──臺灣詩詞賦文全編述論》旨在探討臺灣古典文學總集《全臺詩》《全臺詞》《全臺賦》及作家全集(黃得時、楊雲萍、賴和、鄭淸文)之編纂過程及其學術價値與意義。其十四,林清華《水袖光影集》在戲劇與電影領域進行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的階段性小結,試圖探究電影與戲劇的某些敍事特徵與獨有文化意涵,繼而為實際創作提供一些歷史性借鑒與新的可能性。其十五,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與朗誦研究》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歷代啟蒙教材初探」,目的在為歷代啟蒙教材留下詳實的資料,下編為「朗誦研究」,以朗誦的意義、朗誦的基本腔調等八大章論述關於朗誦的研究。
本書名為《元明中篇傳奇小說與中越漢文小說之研究》,分上、下二編。上編《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透過豐富的素材和翔實的考辨,證明由《嬌紅記》掀起的中篇傳奇小說創作熱潮,既可塡補從《水滸傳》到《金瓶梅》之間通俗小說的空缺,更是中國文學史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下編《中越漢文小說研究》,在介紹明淸小說在越南的流傳與影響之餘,又針對越南漢文小說《傳奇漫錄》、《傳奇新譜》、《南城遊逸全傳》、《傳記摘錄》、《異聞雜錄》及其與中國小說之關係進行了抽絲剝繭的深入探討。上、下二編關於中國古典小說、中越漢文小說的研究成果,具體改寫了中國文學史、越南文學史的部分篇章,其學術影響力歷久未衰,備受各界肯定。
左翼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數革命先驅在思想文化領域取得的成果,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密切相關。中國左翼文學的在場者和實踐者,往往也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接受者和傳播者。而所謂文學現場研究,我們的理解是,在借鑒「文學場」(布爾迪厄)、「歷史敍事」(海登.懷特)、「總體歷史」(福柯)、「活著的過去」(科林伍德)等較成熟的理論的基礎上,展開對相關文學活動鏈、文學事件、文學交往、文學景觀、文本關係網絡等的還原、體察與研究。因此,本書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下的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研究,從中國左翼文學的「思潮發生現場」、「創作現場」、「批評現場」、「傳播現場」、「文學活動現場」五個方面,基於個案和具體現象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發掘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文學史貢獻與思想史意義。其中,還原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選擇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的結構元素並加以描述和探討是重點。
本書是對老莊與中國現代文學關係全面梳理的一部著作,重點研究的現代文學大家達十八位之多。本書從哲學、文化、政治、社會、文學等多種視角全面展現了現代作家對老莊豐富複雜的態度,是對老莊與中國現代文學關係概觀的著作。本書充分注意「現代」這一獨特的文化環境,注意到作家們對老莊的態度與現代文化環境的緊密關係,充分關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學影響了現代作家對老莊的態度。而現代作家將老莊與西方哲學相結合,打造出一種既積極有為又超然物外的現代哲學,尤是本書的獨到發現。
本書爬梳了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分析省內外文化人如何占據報刊雜誌的位置,集結勢力,爭取文化生產的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進行意識形態與美學的鬥爭。這是經過二、三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臺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省內外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淸鄉鎭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的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在冷戰與內戰交迫的局勢下,省內外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寫實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展現他們對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的批判。
本書旨在探討臺灣古典文學總集《全臺詩》《全臺詞》《全臺賦》及作家全集(黃得時、楊雲萍、賴和、鄭淸文)之編纂過程及其學術價値與意義。總集、全集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更為當前研究者提供翔實的原初資料,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奠定可靠的縱深研究基礎,讓研究有所突破與創新,尤其做為首次的文獻史料之編纂出版,臺灣新舊文學的承繼和傳播,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影響。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為《說文》的闡釋體系及其說解的得失。本書把《說文》的闡釋體系分為語言內部的闡釋與語言外部的闡釋。語言內部的闡釋包括:從字形出發進行的闡釋—形訓;從語音出發進行的闡釋—聲訓;從意義出發進行的闡釋—義訓。語言外部的闡釋包括:宇宙生成系統,儒家政治話語系統,人本位系統—把人作為天地間最貴者,從人出發,對漢字進行闡釋的系統。本書根據《說文》的內部闡釋與外部闡釋來闡明《說文》說解的體例,辨析《說文》說解的得失。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說文》說解失誤的原因,如哪些是由於誤解字形、字音、字義造成的,哪些是由於文化闡釋的失誤造成的。
本書定名為《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旨在經由道家經典的詮釋,闡發其深刻的哲學意藴,並關聯後新儒家的開創者林安梧所締造的「存有三態論」展開論述。「存有三態論」取資於儒道佛三教經典智慧,融通古今、匯通中外,對於現代性有深入反思的胡塞爾、海德格爾、馬丁布伯、馬賽爾、梅露彭迪諸家哲學,更是其對比反思的鏡子。「存有三態論」於牟宗三先生的「兩層存有論」,有評議、有轉化、有創造、有發展,更往上追溯,則是熊十力的「體用哲學」,以及王船山的「乾坤並建」的人性史哲學。可以這麼說,這部《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可以視作林安梧締造「存有三態論」的道家軌跡。
西秦戲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淸初遂逐漸游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戲劇種。西秦戲是首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瑰寶,也是戲曲史上影響重大的古老劇種,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値。然而,西秦戲研究卻是一項難度相當高的工作,不僅藝術源流複雜、文獻材料極其匱乏,而且劇種生存現狀也極其瀕危。本書對西秦戲作了比較深入全面的研究。
本書側重戲曲藝術形態與戲曲理論,從藝術本體、歷史進程和理論方法三個面向進行研究。第一部分總結戲曲音樂的特徵,勾勒戲曲聲腔劇種發生發展和衍變的脈絡。第二部分針對戲曲的某類典型結構以及經典文本進行考證解讀。第三部分試圖深化戲曲理論的探索,容納更多的研究視野:結合闡釋人類學還原戲劇發生語境,深描戲曲文化的地方性知識;從民俗學角度切入戲曲史,拓展和豐富戲曲研究的內涵;利用類型學方法,重新審視戲曲的審美機制與功能。第四部分回顧海峽兩岸戲曲的交流與傳播的歷程,提出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若干思路。
本書詳盡地勾勒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大陸的理論之旅與本土化實踐。「理論旅行」與「中國經驗」是本書的理論焦點,文化研究的概念譜系、問題場域、範式轉換、中國問題、接合實踐、闡釋效能、內在性難局以及文化研究的未來趨向,這些問題成為了作者重點關注的理論疆域。從對文化研究的概念譜系考察出發,本書持續思索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的理論旅行以及中國化的過程,關注文化研究如何影響並改造中國的文學生產與社會文化生活。文化研究在中國的接受過程──被譯介、重新闡釋、重新挪用,它服務於中國問題與新的社會文化現象的闡釋。「文化研究」開放的話語場域和多元的研究方法,加之「中國經驗」的複雜維度,文化研究在中國更顯得多元紛呈。「文化研究」在中國正朝著批判性的、多元開放且具有闡釋力和本土經驗的方向發展,它逐漸成為批判知識分子重新介入當下社會的重要場域。儘管文化研究仍存在某些悖論,但是其讓人看到許多原先無法發現的內容、思想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文化研究的諸多理論方法與理論資源競相爭放、相互對話與博弈。文化研究深刻參與了當代社會文化的現實闡釋與意義生產,並且形成了「中國經驗」與中國特色。借助文化研究,文學理論重新激活了危機意識,提升了實踐品格。
本書以《切韻》音系為框架,以專題的形式對徽州方言聲母、韻母、聲調的音韻韻特點以及文白異讀、小稱音變等進行詳細的討論。每個專題先擺出若干個方言點的語音資料,梳理異同,概括音變類型和分布區塊,逐項討論徽州方言音韻的共性和特徵,分析歷史層次。本書注意將方言韻書與現代方言口語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徽州方言音變規律和方向,從縱向的音韻史和橫向的方言接觸角度對徽語內部歧異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釋。在此基礎上,對徽州方言的歸屬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書是作者在戲劇與電影領域進行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的階段性小結,試圖探究電影與戲劇的某些敍事特徵與獨有文化意涵,繼而為實際創作提供一些歷史性借鑒與新的可能性。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歷代啟蒙教材初探」,目的在為歷代啟蒙教材留下詳實的資料,以流行於民間的啟蒙教材為經,而輔以登堂入室的書目為緯;至於教材的分期,則取自吳鼎先生《國民教育》的朝代分期。下編為「朗誦研究」,以朗誦的意義、朗誦的基本腔調、朗誦語音律、朗誦與節奏、節奏與生率、節奏與文氣、朗誦的藝術等八大章論述關於朗誦的研究,全書是欲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本書正文論文十二篇。前三篇論文〈朝鮮王朝宮殿與廟城之政教義理〉、〈朝鮮王朝《易》學綜論〉與〈大韓民國「太極旗」國旗與先天《易》學探微〉,作為本書的導論,可以引領讀者、學者進入朝鮮王朝與大韓民國歷史文化的脈絡之中。後九篇論文,可以分別為三層次:第一層次呈顯朝鮮王朝中期十六至十七世紀三位性理學者栗谷李珥、恭默堂金濤與尤庵宋時烈的《易》學風貌。第二層次體現朝鮮王朝中後期十七至十八世紀三位性理學者槐泉朴昌宇、三山柳正源與正祖李祘的《易》學風華。第三層次彰明朝鮮王朝後期十八至二十世紀三位性理學者茶山丁若鏞、秋史金正喜與艮齋田愚的《易》學風範。期待同道學人、有志之士,本此基礎,觸類引申,進而舉一反三,開張朝鮮王朝洋洋大觀的《易》學傳世文獻與研究成果,是所至盼。附錄三篇,可與前文三層次九位學者的《易》學論述,觀照對揚。三篇論文作者都是筆者在臺灣師大國文學系、碩士班與博士班的授業門棣,師生教學相長,取資觀善,可以補充論述觀照鑒識之不足,感謝鼎助圓成,而後生可畏,靑出於藍,尤為歡喜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