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引導 書系 ,共計1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城市秘密修行人:「現代瑜伽士」的修學指南

眾生文化  出版
2024/03/07 出版

⦿城市,就是我們的「寂靜處」 歷史上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劇變、戰爭與動盪,今日似乎更嚴重,隨著資訊交流快速,一股全球性的焦慮,日益蔓延。 但這看起來最焦慮的世代,卻也是修心資源最豐富的世代。只要我們願意,在很近的地方,就可以遇到善知識,在最繁華的城市,找到安身立命的修行方式,紅塵深處,做個不著相的「城市瑜伽士」,向內用功,低調修持到證悟。 本書中,堪布巴桑仁波切以「三主要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幫助我們摘下偏見的眼鏡,如實看清這個世界,不即不離,安定從容,在大城市活得有山林氣質。 也依照次第,指引大家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做一個自在的都會瑜伽士。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學佛多年,都可以依照他的指引來修持,把握當下,穩固心性,在世俗與勝義之間共舞。 如何在大城市,活得有山林之氣? 如何忙而不亂,快而不急,還原最好的自己? 如何不著相的,低調內修,做個城市瑜伽士? 好評推薦 堪布巴桑為我們指出如何與情緒為友、而非推開,如何將我慢、貪執、嫉妒、憤怒、無明等轉化為智慧。他善巧地將這些智慧小語,交織在大家能夠產生共鳴的生活故事裡。----明就仁波切推薦序 堪布巴桑依照次第地指引大家,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做一個自在的都會瑜伽士。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學佛多年,都可以依照他的指引來修持,把握當下,穩固心性,在世俗與勝義之間共舞。----措尼仁波切推薦序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見心即見佛

眾生文化  出版
2024/01/05 出版

跟佛陀一樣, 你很完美,我很完美,每個人都很完美, 不需要去追求,但要去認出、去看清, 你會發現,你本具佛性,且已然圓滿。 【關於本書】 本書是大司徒仁波切教學紀錄彙集的精華。全書分成六大主題,分別開啟六種智慧:   第一章  我挖了一個坑給自己——看穿因果、超越業力的智慧 第二章  草與玫瑰花——讓「佛法」變「活法」的智慧 第三章  壓力管理—從「管理」到「不管理」的智慧 第四章  競爭,讓你越優秀或越邪惡?——讓工作與佛法不必「你死我活」的智慧 第五章  輪迴的三明治——掌握本質、戒斷苦癮的智慧 第六章  開開心心去買單——為業力負責、重寫生命劇本的智慧   在〈第一章〉,仁波切提示:使此生有意義的方法,就是讓任何事情都有意義及益處。例如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好事,也可以為他人做好事,我們會思考,因此可以積極而犀利的思考,而不是浪費時間去負面思維或想得太複雜。   在〈第二章〉,仁波切進一步提到,我們的缺點是自己創造的,我們培養了自己的習慣,因此必須為此時此地自己的模樣負責。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沒有人應該負責。就像我種下的種子是草的而不是玫瑰,我就不應該抱怨我花園內長不出玫瑰花,因為這是必然的。   到〈第三章〉,仁波切談到現代人共通的「壓力」, 他說:我們思考的方式,就像是為痛苦創造條件。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就像是射擊一樣,空間很大,但我們只設定一個小小的靶心,還盡可能放遠,因為放得越遠,射擊分數越高。而只有當命中紅心時,我們才開心!為自己的快樂設下太多先決條件,才會越來越難感到快樂。   在〈第四章〉,仁波切提示,工作與修行兩者可以並行。當你成為一個修持佛法的上班族。你會開啟某些局面,不天真、不極端,不會天馬行空,它切實可行、有生產力、成熟且慈悲,虔誠又負責。   到了〈第五章〉,仁波切說,我們都深陷於輪迴裡,就像一片放在三明治烤箱裡面的土司,每一面都要受熱。因此從各方向而言,我們都身處於輪迴之中,從內、從外、從上到下。因此,佛法修持的第一步,就是要跳脫出輪迴。   在〈第六章〉,仁波切提示了一個重要的心態。每當遇到問題,可以這樣想:「這一定是我過去世的業,我正在為往昔付帳!」試著積極快樂、不帶悲傷、不帶委屈、心無報復、不帶怒氣,去應對那個你認為製造麻煩的人。感謝他幫我們帶來「償還業債」的機會,為我們創造出此生絕佳的機會,使來世飛速進步,起碼比此生更好。   如何解脫是個大哉問。 仁波切先帶我們看到「挖坑給自己」的我執習性, 並藉由「草與玫瑰花」說明因果的邏輯, 從止觀的禪修靜悟「壓力管理」, 勘破「在夢中買賣幻覺」的真相,讓佛法與生活同步前進, 接著指引我們,應如何跳出名為「輪迴」的三明治機, 開啟「法教」導航系統, 依循傳承走上正確的解脫道, 當我們能開心且盡力的為過去世的業付帳, 也就開啟了重寫生命劇本的智慧。   最終你會發現, 究竟上,任何事情都本俱圓滿, 並沒有我們無法擁有之物,我們擁有一切。 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切, 即使我們身無長物, 我們在究竟上,本來就是圓滿的。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轉心向內,認出本覺

普賢如來  著
眾生文化  出版
2023/07/07 出版

#重要法寶:大司徒仁波切釋論《普賢如來願文》 #2014年3月14至20日,第十二世慈尊廣定大司徒巴.企美東由竹尊者,應尊貴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主持的「國際德噶學院」祈請,於佛陀成道地: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給予七天的課程和灌頂。本書即是此次課程開示整理。 全書分成大三主題: 一,第一部〈入門篇〉轉心向內 二,第二部〈深入篇〉掌握主心骨 三,第三部〈溯源篇〉認出本覺 ——在〈入門篇〉,仁波切提示:「轉心向內」才是「內道」佛弟子,對於佛教的思想見解、修持實踐和行為方式,致力給予大眾正知正見。 ——在〈深入篇〉,仁波切完整的講解佛陀教法的「根道果」: 「根」,也就是思想的核心; 「道」,是修持的方法; 「果」,就是最終證得的「果」位。 同時講解三乘佛法的主要修持:聲聞乘「四聖諦」,菩薩乘「修心教法」,金剛乘「淨觀與信心之道」。 ——到〈溯源篇〉,仁波切則對知名的大圓滿伏藏法《普賢如來願文》,以第十五世噶瑪巴註解本為依據,對於願文當中「本淨大圓滿之根道果」的甚深口訣,給予詳細的逐字教學,更帶領弟子一起實修。   這篇願文釋論,詳列主頌、科判與解釋,方便讀者聞思修,清晰、好讀而有加持力。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搶救一顆明珠:用一年,還原最珍貴的菩提心

眾生文化  出版
2023/04/28 出版

有一天,你不需要再學菩提心, 因為那時「菩提心就是你,你就是菩提心」! 但在那之前,現在,你要從「最近的遠方」:自心中, 找回菩提心,那蒙塵的明珠,還原它照亮自他的光! 學佛,是為了成佛,才能圓滿的利他。 要成佛,就要讓自心本具的成佛基因「菩提心」, 從世俗到勝義,從隱蔽到現前,完全開展和成熟, 這需要老實的學習和的次第的練習。 《搶救一顆明珠》 為耶喜喇嘛和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的菩提道次第 精要結集 一年365天,每天按照一則摘要日誌修行, 幫助我們,輕鬆踏上菩提心的坦蕩大道 仁波切鞭辟入裡、幽默的引喻 從依止上師、暇滿人身、念死無常依次修行到輪迴流轉、十二緣起直至生起菩提心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修持者 都能找到相應的修行指引要訣 日日歡喜地在菩提道次第上前行 【關於本書】 喇嘛梭巴仁波切說:「當今世上,我們能做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畢生致力於獲得菩提道次第的證量,目的是將無數有情從輪迴苦海中解脫出來,使有情證悟成佛。菩提道次第包含了我們所需的一切,可以帶我們直到最究竟的成佛。」 《搶救一顆明珠》是一項獨特的學習計畫,以清晰、實用的形式提供為期一整年的菩提道次第實修提要,本書結集了四十年來耶喜喇嘛和喇嘛梭巴仁波切所講授的菩提道開示重點,一年365天的修行計畫裡,第一天從菩提道次第入門展開,接下來依照修行次第從虔敬依止上師、珍惜暇滿人身、面對死亡與無常、憶念三惡道之苦,然後皈依三寶、明瞭輪迴痛苦,一直到生起菩提心、證得空性,循序漸進的實修演練。此外,每日條列出實修要點,讓不同能力的禪修者容易記憶和維持定期修行,直到生起穩定證量,不論對個人或團體的修持都很適用。  

79 特價3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臨終導引

眾生文化  出版
2023/03/03 出版

【第一本有系統談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鉅作,最實用的靈性陪伴指引】 探索「善終」旅程,描摹出獨一無二的生死智慧圖像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邀請你跟隨臨床宗教師的腳步, 走入末期病人的靈性世界,看見生死變化、靈性跌宕昇華的歷程…… 認識生命終了的靈性課題,走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 ★關於本書 善終,沒有所謂的SOP,卻有可遵循的脈絡指引, 善終,從好好活著、好好道別開始…… 面對醫療的極限,死亡的不可逆,末期病人往往有看不見、說不出的痛或苦,甚至連自己都不自覺,也就是現代醫學難以解釋、臨床上常見的「靈性課題」或「靈性困擾」。 《陪你善終》結集十多位臨床宗教師數十年實務經驗與中西論點,深刻描繪末期病人生死變化歷程,超過一百七十則臨床真實故事與引導智慧,陪伴照顧無數病人安詳告別人生,生死都尊嚴。 書中的每一位臨終病人,以身示範,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為每位珍視生命的讀者提供善終指引。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邀請您跟隨臨床宗教師的腳步, 走入末期病人的靈性世界,看見生死變化、靈性跌宕昇華的歷程, 認識走向生命終了的靈性課題, 進而學習如何協助他們(摯愛的家人)走完人生, 以及如何陪伴喪親家屬(或自己或親友)走過悲傷……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走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 ★關於臨床宗教師 臨床宗教師,經專業培訓,站在安寧靈性照顧第一線,最了解如何陪伴末期病人善別、善終。 他們主要責任是維持病人的生命力,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生死困頓),啟發病人內在生命力量,克服死亡恐懼,引導病人「瀕死前的準備」,以及「來生準備」。 臨床宗教師雖然不是治癒者,卻是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和醫護人員角色不同而形成互補,主要是超越宗教——靈性層面的陪伴照顧。 本書特色 ‧第一本有系統、明確談論末期病人「靈性」、「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生死書。 ‧結集十多位臨床宗教師的臨床經驗,提供多元化的靈性照顧技巧與智慧,是最實用的靈性陪伴與照顧指引。 ‧不僅超過一百七十感人的臨床案例故事,深入淺出的引用中西論點,以臨床驗證理論,甚或提出不同見解。 ‧雖然每一個人的生死歷程不同,善終沒有SOP,但此書指引了明確的脈絡與方向。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壯闊菩提路

眾生文化  出版
2020/10/01 出版

請注意啊,業力習性深處, 我們心中有個地方,一直清新柔軟, 小小的善,如種子抽長出嫩芽, 訓練它,開展它,壯闊它, 有一天,它會「從0到1」,長成涼蔭千里的參天大樹, 那是菩薩主心骨,諸佛無不歡喜讚歎, 那一天,它的名字就叫「菩提心」。 這是「從0到1,生起菩提心」的實用書 吉噶‧康楚仁波切以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為基礎,深入淺出的用白話和現代譬喻,帶我們一步步,從善心、出離心、四無量心,到生起完整菩提心。 在心性中休息,恢復生命能量! 在心的真實本性中歇息,那才是真正恢復我們能量的唯一方式。 ■做內在自己真正的主人 所有不同方式的佛法研修, 都是為了學習如何應對我們的心。 如果把心比喻為房子, 在裝潢房子以前,需要先將房子內部清理好,否則只會顯得更亂; 在清淨過的房子裡,裝潢的美好才能真正彰顯出來。 如同這個比喻,淨化我們的心永遠是必要的, 而莊嚴自己的心,則要透過更深入的佛法研讀和修持來達成。 ■真心為一切如母有情而祈求證悟 通常在修四無量心時,其實都是先修平等捨, 然後依序才是慈心、悲心、喜心。 你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巴楚仁波切所作《普賢上師言教》, 這本書清楚說明了如何修持包含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一旦你熟練四無量心,就會生出真正的願菩提心, 那是真心為一切如母有情而祈求證悟的願望, 願他們免於受苦,並且置他們於證悟境界。 ■把焦點轉移到眾生身上 過去你只渴望自己的自由、快樂,那把你置於歧途。 渴望自由、希望快樂是好事,因為那是我們需要的, 它也沒帶來任何傷害,但只希望自己快樂讓你走錯了路。 不只有你需要自由、快樂,這個需求是所有的眾生都需要, 所以你把焦點轉移到他們身上。 過去只專注於自己引你步上歧途, 現在渴望一切眾生離苦、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圓滿證悟, 這是正確的道。 ■「厭倦」輪迴,收回授予執著的權力 當我們執著時,那是很明顯的由內向外,投射到對境上, 我們沒有認清輪迴充滿了痛苦,反而將它投射為幸福; 輪迴無常,我們卻把它投射為永恆; 輪迴充滿了汙穢,我們把它投射為清淨; 輪迴不具真實性,我們把真實性投射於它。 在究竟層次上,投射從來不曾存在; 即使在相對的層次,它們也與事實完全相反。 如果我們授予執著權力, 在世俗諦和勝義諦上,我們都將永遠看不到真理, 我們將體驗不到空性、不了解無常, 也看不到輪迴的不淨及其苦難, 我們的心將受執取的束縛。 吉噶‧康楚仁波切引導我們,透過智識的推理,識出我們對於真實存在之自我的迷惑感知;他也告訴我們,從這基本疑惑中覺醒的重要關鍵。仁波切對印度古典佛教作品─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精采論述,在在顯示出這位啟發人心的佛教導師慈悲且具說服力的風格。《壯闊菩提路》充滿了佛法道上修行老手的建言,藉由闡述實修佛法的要義,和引介法道上可資利用的善巧方便,仁波切揭露出我們本俱的智慧心,激發我們去認識並運用我們本有的證悟能力。 在這本特別的書裡,我們有獨特的機會和一位以慈悲著稱的證悟導師結緣。他善巧地教導我們,如何於內在達到那同等的確信與肯定。這個說明充滿了吉噶‧康楚仁波切所體現的真誠喜悅與人性。這些特質超越了時間、種族與地域,是所有人類處世的共通原則。 本書結合了八世紀中所闡釋並被廣泛修持至今的根本教法,與現代讀者的解讀。書中提及的價值含括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布施、安忍、持戒、道德、精進、安住與智識。對於執行這些訓練的指示,言簡意賅,易於理解與應用。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先幸福,再開悟!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

眾生文化  出版
2020/09/04 出版

在身與心之間,有一個「第三世界」 搞砸了是雷區,搞定了就是寶藏, 它決定你幸不幸福,影響你開不開悟, 它是「微細身」。 為什麼,你知道要放鬆,但全身都很緊繃?知道不要急,但腦子一直拉警報,想休息卻停不下來;知道要振作,卻廢成一灘爛泥──身心分離,人生變成半強迫的鬧劇?為什麼,有些修行人明明在學佛,情緒智商卻比一般人更低──明明是個好人,但看起來更像怪人? 為什麼,你修行很久了,但佛法始終停在概念理解,卡在腦袋,入不了心──連感受都沒有,更別提開悟? 這些,都是「微細身」出狀況! 微細身是身和心之間的「第三世界」,由氣、脈、明點組成,它健康不健康、平不平衡,生活上決定你幸不幸福,修行上影響你開不開悟。 措尼仁波切巡迴世界各地,傳授法教已有30年時間,經由長期觀察,發現東西方快速、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累積了大量的期待與恐懼,造成「微細身」失衡。即使有心學習法教,大多也僅停留在頭腦的理解層次,難以深入內心的感受層面,遑論進而產生轉化的力量。 這是因為很多人都忽略了上述微細身的問題,若不解決,將會嚴重障礙我們生命、生活的流動與精神修持的道路。在佛教傳統上,四加行是很多高階課程的基礎前行,很多上師會要求學員必須完成傳統四加行,才給予大圓滿的心性指引教授。而措尼仁波切所教導的微細身修持,即是現代版的四加行──進一步修持以前必須完成的基礎前行。 仁波切花了十年時間,透過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研究如何在心的層面上運用佛法,研究造成微細身失衡的機制和解決方法,引領我們,與自己的內在握手,打開脈結,把氣帶回它原本的家。當脈、氣平衡,明點順暢流動,我們就會實際體驗到一直與我們同在的喜悅與本質愛! 名人推薦 ★微細身實修寶典 尊貴的 措尼仁波切, 以極大的悲心與智慧,以及自身的深刻體驗, 規劃出特別有效的練習步驟,以及深入的解說, 有如及時雨,是這個時代社會所亟需。 ~明就仁波切  推薦 ★愛的蝴蝶效應 微細身的學習非常有用, 由於你認識了自己,就能夠同理別人, 連結了本質愛,就有能力愛別人, 小小的改變,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措尼仁波切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束縛中的自由-阿德仁波切不凡的一生與教導

眾生文化  出版
2019/12/10 出版

本書彙輯阿德仁波切一生的非凡故事及其開示教法,時間著重在橫跨1999到2006年間,呈現出他所傳授的教法不僅甚深,且不凡方式中的一小部分。他所給予的教導,不但精確、細節豐富,而且簡單直接;此一風格也反應了他對佛法的體驗、了悟及慈悲的深度。 全書共計17章,分成第一部「自由」與第二部「束縛」。第一部「自由」,是阿德仁波切對佛法之道的主要教導,包括:虔敬與出離、結合大手印與大圓滿的修持、如何才能與上師相應等等內容。誠如仁波切開示的「佛法之道的核心,即是本初覺醒的修持,等持的境界也就是基礎的禪定,這是我們必須去熟悉的,也是心性指引的所有。」對於最甚深道的殊勝了悟,阿德仁波切希望能在一切有情心中皆能生起。 第二部「束縛」,是阿德仁波切對自己被關在集中營期間的敘述。為什麼他能夠忍受不公的囚禁與處罰等可怕磨難,而沒有心懷怨恨呢?仁波切表示,他從未感覺自己是受害者,他所說的並非是對歷史敘事的批評,而是希望能夠以此啟發遭遇類似創傷的人們。 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阿德仁波切在任何境遇下都展現出真正修行人的風範,他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視為業力的顯現,同時作為一種契機,將生活中如實展現的面向都融入佛法中而得到圓滿成就。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長老的禮物:「從初發心,到證菩提」都必修的基本功

眾生文化  出版
2019/11/01 出版

藉由瞭解煩惱沒有本俱的存在, 我們就不會執著於煩惱,而煩惱也會自解脫。 就像是畫在水面上的圖案, 在一邊形成的當下,一邊就開始消逝,什麼也沒有遺留下來。 人人都有煩惱,當煩惱像大浪來襲, 你是狼狽逃開?被它吞噬? 或是調服它、轉化它,把它破壞性的能量轉成建設性的力量? 乃至看透它、超越它,知道煩惱只是一堆空無實質的泡沫, 鬆鬆看著,它就會自生自解脫?   仁波切教我們運用「止」的禪修,降伏自身煩惱,以獲得內心的平靜。接著引導我們培養慈悲心,以及利他的「自他交換」之法,教導我們如何開展心量,更進而踏上菩薩道。仁波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佛法之道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煩惱加以結合,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進入佛法的修行。 在結語處,仁波切並且不厭其煩地提醒,強調上師與弟子關係的重要性。每篇末附有精采的問答集,讓有相同困擾的我們,得以一窺仁波切的機智妙答。閱讀本書,讓我們如沐仁波切諄諄教誨,卻又不失幽默的慈悲風範。 這是一本為我們打下堅實基礎,引領我們進入實修之門的書。 本書特色 1. 一本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進入佛法的實修入門書。 2. 適合初學者,由淺入深,向內在追尋,了解大致梗概,提供修行的次第與方法。 3. 也適合已在道上的人,再複習,結合自己過去聞、思、修,消化吸收為更全面透徹的領會。重新發現我們已熟知,但卻易忽略的重要基礎。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歸零,遇見真實:一位行腳僧,1648個「向內朝聖」的日子

眾生文化  出版
2019/10/04 出版

住持數座寺院、在全球擁有上百個禪修中心,被譽為當代禪修大師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於2011年六月秘密出走,展開四年半被稱為「自我自殺任務」的遊方閉關。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然而,就在四年半閉關剛開始的第三個星期,仁波切生了一場重病,這場病使得仁波切處於生與死之間的「間隙」,並經歷中陰的各個階段。在這個瀕死經驗之後,他的旅程再次充滿熱忱地展開。 仁波切在整個閉關過程中的發現,從此成為他禪修和教法的恆久意義所在。本書詳實描寫了面對身體之死和自我之死這兩種死亡的探索之旅,以及如何將這兩種經驗建立連結。仁波切分享四年半遊方閉關中的無價收穫,以及支持他繼續前行的禪修練習,展現如何把臨終的恐懼轉化為喜樂的生活。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時間:讓每個「當下」,成為生命中的黃金時光

舒雅達  著
眾生文化  出版
2019/05/31 出版

在倉促時從容,在輕鬆時不懈怠, 發現內在的節奏, 敞開自心,這個最珍貴的計時器, 找回當下本有的優雅與覺醒。   ■擁有時間,還是被時間擁有? 工作和生活失去了界限,腳步匆忙到了狂亂。我們需要找回心靈的重心!作者舒雅達跨越不同宗教,出入心靈與塵世之間,告訴我們如何藉由生活中簡單的禪修,突破線性的時間,探索更深刻而豐富的當下。我們其實擁有時間!   ■佛陀標準時間 當日子不再是時時分分從我們身旁逼近、吞沒和通過,而是每個剎那都與無限開闊的永恆界域貫穿交錯。當下,就是「佛陀標準時間」。   ■短少的是時間? 禪修透露的祕密,是匆忙生活中缺乏的並不是時間,而是專注。越能放慢對快速的執迷,保持正念覺察,就能更有時間明智地評估事物,做出回應,而非一味盲目地採取行動。   ■戒掉濫用時間的癮 濫用時間讓我們嚴重上癮。所以,我們用各種事物來平衡時間,好暫時忘掉生命的無常,讓無從改變的事物不再感到重要。我們必須戒除這種癮頭,才能走向更高的我。   ■發現內在的韻律節奏 要發現內在節奏韻律,敞開自心這個最珍貴的計時器,我們必須與自己為友,培養柔和與包容的態度。修持悲心或慈心的禪修,要先對自己生起寬厚,再把慈愛不斷擴大,推及他人。這種擴展,能大大減少身心的磨損。   ■再生需要某種形式的死亡 唯有接納、欣賞和感謝所曾經歷的艱難,才能澈底發展為人;我們常常必須放棄一些事物,才會有新的成長。唯有通過黑暗,才能抵達光明,那是一段意義深遠的旅程,駭人的陰影不過是深淺濃淡不一的光亮。 這是一本跨越宗教的心靈書,教你從佛陀的時間管理學中,學習經由靈修,善用時間、管理時間的奧秘。   <關於本書> 不論你是否為佛教徒,本書將讓你有所啟發,提供減少生活壓力的工具,幫助你找到更多的專注、成就、創意和智慧。我將教導你如何把迷你的壓力剋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停頓下來,做個簡單的禪修,以及如何用真正的覺醒來豐富生活。沒有人規定禪修必須雙腿交盤地坐在蒲團上。你將會看到,我們可以在大自然裡散步、甚或在洗碗盤時從事禪修。在一開始,你會學著如何隨身攜帶明覺的修行;之後,穩定的正念將溫柔地賦予你力量,帶著你走。這就是真正的修行道路所給予的加持。 本書每個章節都包含「正念時刻」(Mindful Moments)的練習和「暫停」(Time Out)的禪修。前者提供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言和修行,藉此開始轉化你和時間的老關係;後者則提供平靜人心的禪修停頓。我也會教你如何把其他靈修傳統的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例如猶太教的安息日便是個典型的範例,或像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都有助於放慢腳步,處於當下,擁抱時間的無限可能。   經由修行,你將發現,花點時間禪修其實能為你省時,做更多的事情。它能增長精力、機敏、韌勁,如同運動員每天做柔軟體操來保持最理想的狀態,提升表現,面對挑戰。我提供的是混合折衷的禪修、活在當下的技巧;它們採自藏傳佛教傳統、其他偉大的智慧傳統、神經科學研究和身心整體的方法。   佛陀為證悟生活所開立的古老處方符合科學精神,有如科學實驗般可被複製。奉行正念原則的人,能和自然世界達到和諧平衡,逐漸了證內在的心靈本質;這種本質不受時間的束縛。這是覺醒證悟之佛的本初許諾,而數百萬人已然達成。 以下的章節涵蓋與時間言和、活在當下、了證潛能等重要面向。在閱讀之後,你將學到如何與自然的節律和循環保持同步;這自然的節律與循環包括你的身心、細胞組織和神經通路等等在內。你將學到如何放慢或加快時間、擁有更充實的人際關係、更具產能的工作生涯,減少更多的壓力。最後,你將抵達無垠、普世而永恆的彼岸,了知這一路走來的每個剎那,它都一直在你身邊。   每當你重複「暫停」的禪修,都會使你更深入當下;每當你重複「正念時刻」的練習,都能學習新事物。就像金髮姑娘(Goldhilocks)可能會這麼解釋道:第一次閱讀作者建議的禪修或練習所產生的理解肯定會太廣泛,第二次閱讀所產生的理解會太狹窄,第三次閱讀的理解則恰到好處!在佛教裡,此即中道(Middle Way)——有節有度、平衡安定、靈活而有彈性的生活道路。   本書章節專注的焦點如下: 覺察自然的時間: 在第一章,你將學到如何從人造的現代時間中覺醒;重新發現在周圍的自然世界內,成長、改變和衰微的多重循環,同時學習一個超短的禪修或「喘口氣」(breath break)來提振精神,提升注意力和增強決心。   把時間投入更崇高的大我: 在第二章,你將學習如何把時間投入更崇高的大我——最崇高、深奧的自性。這個自性相反於卑微、分離的小我,後者稍縱即逝的情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秒復一秒地迅速變化。你會開始覺得時間的壓力減少、比較不那麼分心散亂,並能把時間視為盟友,而非敵人或折磨你的事物。   保持同步: 在第三章,你將學習如何更深入時間之流,與直線的時間之父(Father Time)和循環的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保持同步,舉例來說,兩者可以分別展現為左腦和右腦的思惟。你也會學到如何和身體自然的晝夜生理節奏、經絡、脈輪或自然的能量中心保持協調一致,顯露你最深密的心跳——你所擁有且最可靠的計時器。   了解覺知的力量: 這一章將帶你檢視時間在心裡的現象,以及覺知的禮物——自己和他人的覺知。從在周圍即時提供所需的菩薩或天使,看似通靈的能力,到對於慈心和悲心、將衰老視為一種心態的探討,你將習得正念覺性如何使覺知和連結的非凡能力開花結果。   明智地留意時間: 在第五章,你將學到如何修持正念和住於當下的禪觀藝術,即動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或動中禪)的藝術。你學著更為深入當下,體驗其豐饒、精微和前景。   六、在步調中創造空間: 在第六章,你開始精通於活在當下,根據個人的需求、欲望和不同的節奏來縮放時間。   七、住在神聖的時空之內: 在第七章,你將學到如何創造或塑造時間或空間的皈依(庇護所);這個庇護所是你全力以赴、澈底實現生命潛能的基礎。你學習如何更進一步地與他人保持同步,為你的技能、才華和創意尋找充滿意義的個人和社會的出口。   八、時間的轉輪: 在這一章,你學著把疾病、失去、死亡和其他受到時間蹂躪掠劫的經歷視為生命常態,優雅地接受它們的到來,而非把它們視為不合時宜的干擾、威脅和敵人。你也將思量時間的整體面向。最後,你學著把所有的時間範疇達到平衡和同步的境界,進入佛陀標準時間,成為明亮光燦、具有不受時間影響之基礎的人。   在閱讀本書之際,你會發現自己對於時間和自我的見解正經歷一場改變,從黑暗演進至光明,從迷惑演進至智慧,從自私演進至無私,從獨立分離的自我演進至神聖的佛性。這是修行道路的承諾和前提,真正覺醒的奇蹟。 在佛陀標準時間之中,你將會了悟,儘管日子繁忙混亂,你擁有的時間遠多於想像。事實上,你擁有全世界的時間。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和尚給你兩顆糖:94歲長老仁波切手把手教止觀

眾生文化  出版
2018/04/02 出版

94歲的長老仁波切:卡塔仁波切, 以一生的修行經驗,給了你兩顆糖, 這兩顆糖,一顆叫止禪,一顆叫觀禪, 它很甜,是馬爾巴說的「有甜說不出」那種甜, 但你得自己張開口,吃下去… 以止觀解脫煩惱,是佛教的獨步功夫,但各家說法不同,有些偏重理論,有的著重技術、體驗,難以周全。卡塔仁波切出入理論與體驗,幾乎沒有贅言而面面俱到、貫穿其間。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窺探止觀的全貌。 最有效的方法 禪修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就是體驗呼吸。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直到最後一口氣,呼吸就像是我們的生命力。 怎麼坐?有關係 我們要求怎麼禪坐是有原因的,因為在我們的生命狀態之中,實際上有五種氣在運行著。手腳怎麼擺、眼神擺哪,它們和遍行氣有關;收提的動作能持住下行氣;挺直脊柱讓平住氣有空間;收下巴攝持上行氣;禪修的一切則和命氣有關。 奉獻不必等未來 首要之務就是,現在馬上就盡可能地去為他人奉獻心力,並且持續擴展這樣的力量,而不是想等到未來的某個時候,再去做個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那個「未來」,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你所能夠得到最大了悟的方式之一,就是將自己奉獻給他人,這會讓了悟變得實際可行。 蜜蜂與花蜜 上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像家庭關係,也不像是國王和臣民,甚至也不像老闆和員工;比較像是一種信任、尊重,以及彼此相互瞭解的狀態。這是非常有力量的,常用來形容這種關係的譬喻是:蜜蜂與花蜜。只有當蜜蜂需要花蜜的時候,才會飛到花朵上採集花蜜,接著就會離開,然後消化這些存糧,以其為食,並且以任何需要的方式來加以運用它。 從這裡安坐看本性 觀禪的修持需要倚賴一種放鬆而平和的心境,那是從修止禪而得來的。如果我們已經培養出那樣的心境,修持觀禪時,有別於單純的修持止禪,我們不再執著於止定的經驗,但是安止的體驗仍延續著。這時候,行者直接看著安止體驗的本質,或是直接看著心的本性,也就是體驗者的本性。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菩提心的滋味

眾生文化  出版
2017/12/01 出版

菩提心一直都在,你感受到了嗎? 它是一種開放、清明與感動, 菩薩開顯了它,通往了成佛之道, 人們連結了它,學會了用心觀照每一個當下。 先點燃心裡的火柴 心如何有滋味呢?透過感受。所以轉化是發生在感覺、感受裡,因此先要「感覺到」你的感覺,而不是「知道」你的感覺就夠了。內心裡一根小火柴是可以燃起火花的,這火柴是什麼呢?它叫作「愛」,沒有你、沒有我。有「我」,就沒有愛。 菩提心的最初機制 你修了菩提心卻沒有任何感覺嗎?那是因為感受已經麻木了。頭腦可以訓練,心沒辦法訓練,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敞開。如何讓心敞開呢?藉由不斷地打開我們的感覺,然後到達最底層時,就會發現本質愛。「本質愛」是菩提心的種子,想修持菩提心,就要和本質愛產生連結。 到彼岸那六條完美的路 菩薩並不是一個人,菩薩的團隊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在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領航下,超越了我執、超越了境相,以慈悲與愛跟全世界連結。 世俗菩提心的雙翼 所謂的世俗菩提心,指的是當下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可以去理解的。世俗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是對從未到過的目的地,有著想要前往的意願,而確實前往目的地的就稱為「行菩提心」。如果願心的力量微弱,就沒有辦法產生確實的行動力,所以一開始必須致力於願心當中。 菩提心的最初機制,是從哪裡開始呢?是從自己開始──心的溫暖、本質愛,但是當你想要連結本質愛的時候,會發現被許多怪獸擋住了。這些怪獸不在勝義諦裡,而在世俗諦之中,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世俗諦互動或遊戲,就與這個世界隔離了。這是我們開始修持世俗菩提心的地方,而勝義菩提心必須藉著世俗菩提心才得以證悟。 措尼仁波切深知現代人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在世俗與勝義之間共舞,所以從世俗菩提心開始,引導我們對自己的怪獸進行握手禪修,對顛倒的想法、感受、身體仁慈,讓心敞開,找到內心最基礎的火花──「我很安好」,再以這個光為起點,加入菩薩的團隊──六波羅蜜,以及四攝心,幫助我們走在菩薩的道上,成就證悟的心。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

眾生文化  出版
2017/05/03 出版

★榮獲美國亞馬遜書店(Amazon)五星評價。 ★改變你對禪的印像,重新認識禪,走向「正念人生」的道路。 你真的認識你自已了嗎? 放下原本的「自我」、接納「他人」 禪修難,不難。禪修可以很簡單、很單純。將禪修融入生活中,讓禪修變成生活中的一份子,一張椅子、一張墊子、一顆恭維謙卑的心就可以了。在禪修時,你會注意到自已的心靈深處,開始跟「我」做朋友,當你真正認識自已之後若能欣賞自己,就會了解我們不需要感到悲慘不堪或受人譴責,也不需要佯裝自大。你會發現自己的基本尊嚴將隨著溫柔到來。 而正念又是什麼?正念即透過自我的禪修,發現內心的世界。唯一能了解我們是誰的方式就只有去觀看,如是看著自己。你可能會討厭自己所看見的,也許會愛死了,但又怎麼樣呢?它就是如此,那就是你。唯有包容自我,才能接納他人, 禪修與正念的關系,就像是要做麵包一樣,必須先將麵粉與水混合成麵糰。禪修好比是水,而你每日的正念和覺知,或在行動中所保持的正念,則如麵粉。要做成麵團,則必須將這兩者混合。與自己為友是禪修的基礎,也是目標。禪修幫助我們發展正念與覺知,讓我們進入另一個層面來了解自己,進而讓我們與自己和世界成為更好的朋友。 你準備好一張椅子或是一張墊子了嗎? 你準備要認識真實的內心自我了嗎? 跟隨著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禪修智慧,跟自已當朋友吧!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禪修的美好時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眾生文化  出版
2017/04/14 出版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覺知就像是朵小小的、微弱火焰。如果不斷地添加木柴,它將會成長得越來越強。把每一個生起的念頭、任何一個生起的煩惱都善加運用,就像為覺知的火焰添加薪火。 以這樣的方式修行,你會培養出修行的相續。 ■呼吸是心的參照點 運用風或者說呼吸作為一種所緣的時候,它是心的一個參考點,是用於禪修的關注所緣。你只是觀察著自然呼吸的流動時,心就自然地變得清淨。 ■打妄想!不手軟 一開始要能認出念頭是困難的,而念頭將會離開。我們需要習慣並且堅持這個修行,然後當我們漸漸地經習慣它的時候,念頭就將自然地在被認出的時候離去。最為重要的是,堅持持續不斷的修行。 ■什麼是妄念? 念頭和妄念的差別,就在於它的力量。妄念並不是意味著有一個念頭,然後非妄念是指這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我們有多麼強烈地相信這個念頭,以及被這念頭牽著走的程度有多深。 ■千呼萬喚不忘懷! 本尊的觀修,在開始的時候就像對心中的朋友念念不忘一般,把他帶入你的心中。然後,當念誦咒語的時候,就像是呼喚著朋友的名字。你一直記得他。 ■我們一直同在 因為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實際上都有同一顆心,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做禪修,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培養愛,以及你學了什麼,實際上你和本尊都是在一起的,你們的心從未分離。不僅僅是本尊與我們在一起,三世一切諸佛都與我們在一起。 關於本書 佛陀說法49年,所說八萬四千法,一切正行法門,無非「止觀」。 無論南傳北傳、顯經密續,所依止的佛說正行修持,都不出止觀法門。即使是密續金剛乘的本尊觀,其「生起次第」即是「止」,「圓滿次第」即是「觀」,如法的本尊觀即是「止觀」修持。 本書是噶千仁波切止觀禪修的傳授,主要分為四部:止禪、觀禪、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傳授您看心的「心法」,由觀呼吸到觀心,進而即心即佛;深入淺出的譬喻,親身修證的體驗,讓你直接找回自心,當下得到心靈本有的清涼。

79 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蒲團遇到沙發: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

眾生文化  出版
2017/01/01 出版

今天你禪修了嗎?感覺如何?禪修了很久,己經變成例行公事?還是早不知為何而修?為誰來修?如何才是好好禪坐了。本書結合正念禪修的「蒲團」和心理治療的「沙發」,解開禪修中的困難,說明反覆出現的感受和體驗的箇中癥結,更有我們未能洞察,卻也無法控制的一切阻礙。閱讀本書,能找回你的禪修。 本書特色 結合正念禪修的「蒲團」和心理治療的「沙發」,解決你禪修的痼疾。

9 特價3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