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醫藥市場背後的無形之手揭露隱身在醫學管理背後的幽靈大藥廠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它的無形之手伸入研究機構、論文發表規劃師、醫院關鍵意見領袖,甚至是醫學期刊編輯與病患權益倡議組織。希斯蒙都從「知識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藥廠如何介入當代醫學,掌握研究與發表的遊戲規則,在背後控制醫藥知識的生產線;以製藥產業及其代理人作為研究主題,探討他們是如何試圖形塑與傳播對自己有價值的醫學知識。希斯蒙都具體指出大型藥廠是如何拉攏為病患吟唱希望的「海妖」、驅使批鬥吹哨者的「巨魔」,並操控為藥廠喉舌的「殭屍」們。這些被幽靈左右的代理人,共同拼湊了藥廠與醫學知識共舞的圖景。本書透過對藥廠與從業人員的訪查,追蹤了藥物知識與資訊的傳遞途徑——從臨床研究中抽取想要的數據,再找醫師意見領袖掛名發表論文,並透過多重的學術與行銷活動,進而影響醫師、消費者對藥物與治療方式的認知。希斯蒙都在本書中提出「裝配行銷」(assemblage marketing)的概念,描繪藥廠如何打造強大的代理人隊伍,組裝出有利於製藥產業的醫療市場,合理化購買藥品的興趣與行為。大藥廠猶如盤據在醫學專業背後的幽靈,它的無形之手形塑了醫藥市場的潛規則。・本書特色1. 研究跨國藥廠打造醫療知識的策略、方法及影響。2. 揭露醫學論文掛名發表流程、大藥廠管理醫界關鍵意見領袖的方式。3. 鼓舞病患與醫師掙脫藥廠掌控,提出七點挑戰製藥產業的改革措施。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險溝通和常態科學傳播的責任。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關注媒體再現與產製人為氣候變遷議題過程與效應的研究成果,透過橫斷與縱貫研究,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從新聞守門人、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議題設定、風險溝通、危機傳播等理論架構及研究取徑,探討傳統報業媒體與新媒體之再現、產製,以及傳播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的樣貌及效益。期盼在當下與未來,聯合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界與媒體組織都能更有效地整合、宣傳、教育,以及告知全球公眾關於氣候變遷風險危機的資訊。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危機,人人都必須警醒,都必須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因為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本書特色1. 集結作者於氣候變遷傳播領域的學術文章,引用資料充實,有益學術參考。2. 從風險傳播的角度分析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之氣候變遷報導,呈現多元媒體的架構與傳播意義。3. 透過本書之研究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媒體如何進行風險傳播,提升媒體識讀力。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險溝通和常態科學傳播的責任。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關注媒體再現與產製人為氣候變遷議題過程與效應的研究成果,透過橫斷與縱貫研究,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從新聞守門人、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議題設定、風險溝通、危機傳播等理論架構及研究取徑,探討傳統報業媒體與新媒體之再現、產製,以及傳播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的樣貌及效益。期盼在當下與未來,聯合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界與媒體組織都能更有效地整合、宣傳、教育,以及告知全球公眾關於氣候變遷風險危機的資訊。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危機,人人都必須警醒,都必須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因為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本書特色1. 集結作者於氣候變遷傳播領域的學術文章,引用資料充實,有益學術參考。2. 從風險傳播的角度分析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之氣候變遷報導,呈現多元媒體的架構與傳播意義。3. 透過本書之研究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媒體如何進行風險傳播,提升媒體識讀力。
對科學的質疑洶湧而來,科學家該如何謹慎面對、維護科學價值,並避免偏誤?本書帶您真正認識「科學」,並起身捍衛科學的獨特性。※科學在乎的是證據,且科學家永遠願意根據新的證據改變理論。※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對科學的似乎攻擊沒完沒了。陰謀論者、氣候變遷否定論者、地平論者⋯⋯他們聲稱所謂的科學「只是一種理論罷了!」科學家被政治所操弄、向大眾隱瞞真相。這些人自詡為當代的伽利略,被科學的裁判所壓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了捍衛科學價值,科學哲學家們力圖劃出一道界線,將科學與非科學區隔開來,以指出科學的與眾不同之處——科學是如何帶領人們認識世界,一步步邁向真實?麥金泰爾在本書指出,理解科學非凡之處的最好方式,反而是從遭遇挫敗的例子中切入,觀察科學家是如何透過「科學態度」,從失敗中前進。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地質學社群如何從集體的偏誤中醒悟?科學史中充斥著被推翻的理論,但本書指出,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捍衛科學價值,區辨偽科學、陰謀論與科學造假最有效的方式,是檢視他們是否違反整個科學社群擁抱的集體價值,也就是願不願意根據新的證據而修正自我。本書提供讀者更實務的見解,從科學史角度認識社會進步的原理,拋棄教科書式的思維,避免意識形態與偏誤,培養更具彈性與進取的新一代科學素養。本書特色1. 破解科學迷思,透過「科學態度」來區辨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2. 認識減少科學錯誤的具體方法、培養講求實證精神的科學素養,避免認知偏誤。3. 提供豐富舉例,從天文、化學、地質以及醫學的失敗例子中,認識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對科學的質疑洶湧而來,科學家該如何謹慎面對、維護科學價值,並避免偏誤?本書帶您真正認識「科學」,並起身捍衛科學的獨特性。※科學在乎的是證據,且科學家永遠願意根據新的證據改變理論。※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對科學的似乎攻擊沒完沒了。陰謀論者、氣候變遷否定論者、地平論者⋯⋯他們聲稱所謂的科學「只是一種理論罷了!」科學家被政治所操弄、向大眾隱瞞真相。這些人自詡為當代的伽利略,被科學的裁判所壓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了捍衛科學價值,科學哲學家們力圖劃出一道界線,將科學與非科學區隔開來,以指出科學的與眾不同之處——科學是如何帶領人們認識世界,一步步邁向真實?麥金泰爾在本書指出,理解科學非凡之處的最好方式,反而是從遭遇挫敗的例子中切入,觀察科學家是如何透過「科學態度」,從失敗中前進。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地質學社群如何從集體的偏誤中醒悟?科學史中充斥著被推翻的理論,但本書指出,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捍衛科學價值,區辨偽科學、陰謀論與科學造假最有效的方式,是檢視他們是否違反整個科學社群擁抱的集體價值,也就是願不願意根據新的證據而修正自我。本書提供讀者更實務的見解,從科學史角度認識社會進步的原理,拋棄教科書式的思維,避免意識形態與偏誤,培養更具彈性與進取的新一代科學素養。本書特色1. 破解科學迷思,透過「科學態度」來區辨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2. 認識減少科學錯誤的具體方法、培養講求實證精神的科學素養,避免認知偏誤。3. 提供豐富舉例,從天文、化學、地質以及醫學的失敗例子中,認識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後基因體時代來臨如何在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中找到平衡?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了「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成為各國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本書強調台灣「後基因體時代」來臨,所面臨的基因知識典範、技術實作、媒體再現與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問題。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各章內容包括「基因」概念多樣性的歷史演化,精準醫療背後「不精準」的科學邏輯,台灣產前篩檢技術、疫苗發展、基因疾病檢測、族群溯源研究、客家族群與台灣人體資料庫等各種在地的發展,以及隱私權、基因資訊的規範、基因的媒體再現、社會信任與民主治理的問題。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強調台灣基因科技所衍生的未來風險與不確定,必須發展因地制宜的創新治理想像,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合的方式,尋求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合作的基礎。
後基因體時代來臨如何在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中找到平衡?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了「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成為各國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本書強調台灣「後基因體時代」來臨,所面臨的基因知識典範、技術實作、媒體再現與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問題。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各章內容包括「基因」概念多樣性的歷史演化,精準醫療背後「不精準」的科學邏輯,台灣產前篩檢技術、疫苗發展、基因疾病檢測、族群溯源研究、客家族群與台灣人體資料庫等各種在地的發展,以及隱私權、基因資訊的規範、基因的媒體再現、社會信任與民主治理的問題。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強調台灣基因科技所衍生的未來風險與不確定,必須發展因地制宜的創新治理想像,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合的方式,尋求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