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奔波中,廟宇像一盞盞光明燈,五光十色搖掛在島嶼東,茫茫引航,告訴人們從何而來,又何處靠岸。」讀《人在神境——請媽祖,以及花蓮地方》,我們會懂得人何以信、神何以靈。每年舊曆三月,臺灣西部海濱大廟的媽祖進香,人潮隨香朝拜動輒上萬,這些彰顯神明靈力、信徒虔誠、通過儀式與集體療育的大型宗教活動,帶我們看見了「媽祖大國的豐沛國力」。劉維茵的書寫,看見的是後山另一道海岸的神境上的人們,書裡有信徒如何虔誠的信仰話語,但更多是那些存於其中的人情運作與變動適應,以至於牽涉長時間歷史而來的族群間與宗教間的彼此互動。
海海人生奔波中,廟宇像一盞盞光明燈,五光十色搖掛在島嶼東,茫茫引航,告訴人們從何而來,又何處靠岸。」讀《人在神境——請媽祖,以及花蓮地方》,我們會懂得人何以信、神何以靈。每年舊曆三月,臺灣西部海濱大廟的媽祖進香,人潮隨香朝拜動輒上萬,這些彰顯神明靈力、信徒虔誠、通過儀式與集體療育的大型宗教活動,帶我們看見了「媽祖大國的豐沛國力」。劉維茵的書寫,看見的是後山另一道海岸的神境上的人們,書裡有信徒如何虔誠的信仰話語,但更多是那些存於其中的人情運作與變動適應,以至於牽涉長時間歷史而來的族群間與宗教間的彼此互動。
◇本書不是一本旅遊書,而是一本人生選擇的勇氣之書。◇跟著海龜女神Sylvia,叛逃菲律賓愛妮島,開啟自由又浪漫的第二人生!◇一種書,兩種閱讀體驗:雙書封特別紀念Sylvia與愛妮島貓咪毛毛的相遇────✦ 隨書附贈愛妮島精美插畫地圖+戳章好禮活動 ✦────當我們習慣了都市的舒適,是否還有勇氣拋開一切,去追尋真正讓我們心動的生活?26歲那年,Sylvia與老公Henry揹起背包,從熟悉的台北職場生活出發,一路探索未知,直到在菲律賓愛妮島找到心靈的歸屬。他們不僅將這片藍色天堂視為家園,還成為當地生態保育的重要推手,每年募資推動海龜孵育,讓愛妮島的美好得以永續。Sylvia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廣闊,活出『不被框架定義』的精彩人生。」▌愛妮島在哪裡?愛妮島是一座「島」嗎?愛妮島並非一座島,而是位於菲律賓巴拉望省北部,一個叫做「El Nido」(西班牙語:鳥巢)的地方。這裡有如鏡子般的潟湖、宛如藍寶石的碧海、金黃燦爛的夕陽,以及熱情純真的當地居民。Sylvia因為遇見並深深愛上這個彷彿天堂的地方,而起了移居的念頭。然而萬事起頭難,從零開始的生活遠比想像中艱辛——供水、電力、網路的不穩定,物資的匱乏,甚至醫療資源的短缺,都是Sylvia必須克服的現實挑戰。▌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熱愛和選擇——帶團玩愛妮島、海龜孵育、創業⋯⋯這不是一個關於創業或生態旅遊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勇氣與選擇的故事——選擇離開既定的軌道,選擇相信自己的熱情,選擇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Sylvia在愛妮島創立生態旅遊與海龜孵育計畫,卻不因成就而停下腳步⋯⋯。她不斷追尋新的熱愛,甚至學習當DJ、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與可能。我們常常害怕改變,害怕踏出第一步,但Sylvia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我們選擇『熱愛』,人生才真正開始!」不論你現在的人生處在哪個階段,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這本書適合——• 正在迷惘的你: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目標。• 嚮往自由的你:想知道如何勇敢踏出舒適圈,開啟新人生。• 渴望轉變的你:需要一份勇氣,嘗試不一樣的選擇。感動人生・誠摯推薦演員|王陽明Sunny歌手|蔡詩芸Dizzy Dizzo頑童MJ116|瘦子The DoDo Men - 嘟嘟人|Ian益智及實境主持人|林柏昇KID 藝人|王晴 金色三麥董事長|大Q葉冠廷澎湖海龜保育專家|許鐘鋼資深旅遊記者|游琁如背包旅人|伊娃慢遊記 新聞媒體人|陳文越最美營養師|高敏敏「旅行快門」主持人|Firas菲律賓野生動物醫療權威|Dr. Nielsen Donato愛妮島海龜保育聯盟創辦人|Jamie DichavesPIECE Hotel Group|Nabuyuki Tabata各界迴響◎演員王陽明和歌手蔡詩芸:Sylvia在愛妮島為海洋的付出,讓我們重新看見生命的樣子Henry和Sylvia把他們的人生都奉獻給了愛妮島與Nacpan海灘。我和Dizzy都非常感激,也覺得無比幸運能與他們同行。因為他們不只是為巴拉望社區努力,也是為自然、為海洋、為海龜付出。他們不僅回饋社會,也給予人們與自然一個新的機會與成長的空間。這些付出的背後需要的是犧牲與堅持——並不是每個有遠見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但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極為出色。愛妮島與Nacpan海灘是一塊令人著迷的土地,讓你重新學會何謂「生活」。在這裡,你會發現快樂不是金錢買得到的,你會開始珍惜生活中的小事,學會簡單和知足,也學會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你會成長,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相信我,去一趟,你會收穫一生一次的體驗。或許,我們也會在那裡與你相遇。——摘自推薦序王陽明、蔡詩芸〈那年,我們在愛妮島遇見生命的樣子〉◎主持人KID:愛妮島是我人生旅途中一定要拼上的一塊美麗地圖!我想我真的該去愛妮島一趟了。與Sylvia的認識是從海龜、島嶼、海洋的話題開始,與Sylvia的見面也是。常常聽她與老公分享許多環遊世界的冒險故事,總是會讓我下巴掉下來,但聽著聽著,總是又會回到她在愛妮島的點點滴滴,想念她的小海龜們,常常擔心她這個海龜媽媽不夠盡責,到處幫牠們想辦法有更好的環境,甚至找更多的乾爹乾媽,這讓我好想真的走入一次她形容的這個人間仙境。我與大家都很期待這本書,也希望我能夠好好為我人生旅途拼上一塊很重要的美麗地圖!「我們,愛、妮、島、見!」——益智及實境主持人 林柏昇KID◎Sylvia的人生哲學——不為標籤所困、不為賺錢或名利,而是為熱愛全力以赴老實說,在剛認識Sylvia和總裁的時候,根本無法想像這個版本的他們!十八年的相知相惜,我在Sylvia身上見證了奇蹟。Sylvia一直都是一個充滿愛的人,充滿對世界對生命的熱愛和頑童般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和努力。每次看到她陷入掙扎苦惱之後,總會用她頑童般的熱情和勇氣,不顧一切地一跳,不但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更跳出了想像框架。如果你對現在的自己很失望,沒有勇氣去追求夢想,看完他們的旅程相信會給你很大的勇氣!用力地去愛世界,她會帶你去世界上所有你想去的地方。成為多重宇宙中最好版本的自己,現在開始永遠都不晚!——藝人 王晴◎Sylvia用行動證明:「世界之大,只要敢踏出第一步,就有無限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會不斷地思考、規劃,試圖找出「最完美」的選擇,卻忘了真正的答案,永遠藏在行動之中。創業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過程一定充滿挑戰甚至痛苦,但現在不做,未來後悔起來只會更痛苦。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準備好的時候,只有在遇到問題時不斷調整、解決,再繼續前進。就像人類登陸月球,目標從來不只是登月,而是更遠的火星。只有先邁出第一步,才能踏上真正的旅程。金色三麥創業初期,我們也曾歷經資金短缺、合夥人價值觀不同、產品不穩定、團隊共識不足等各種挑戰。但我們沒有回頭路,唯有全心投入,才能找到出路。這些困難,最後都成了成長的養分。這也是我在Sylvia和Henry身上看到的精神。他們沒有選擇安逸,而是選擇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他們選擇在愛妮島紮根,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這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擁抱未知,並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負責。——摘自推薦序〈〉金色三麥創辦人 大Q葉冠廷◎讓我們跟著Sylvia,用愛在荒蕪中起舞。當時Sylvia說,她有一個夢,是要為動物奉獻一生。這場夢走了九年了。如今,那個簡易的竹柵欄,已經成為全菲律賓最大的海龜保育中心,每年孵化上萬隻海龜,更吸引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參觀與學習。如今,她終於把這段故事寫出來。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復育海龜,而是Sylvia與Henry在荒蕪中起舞,互相扶持、更在地方找到雙贏的傳奇故事。——資深旅遊記者 游琁如◎愛妮島是天堂淨土,而Sylvia的愛,讓它成為一切生命的庇護所。回憶近兩年前的愛妮島之旅,當下的感動至今依舊深刻。這地方的魔力很難用文字形容,被封為「天堂淨土」其來有自,原始的自然風景、善良的人文、豐富的美食,更可貴的,是在這片土地默默付出的人們。還記得沿著海岸,一個個用木頭釘出來的海龜孵化箱,以及小海龜從沙灘奔向海洋的身影。遠在一千公里外,資源相對匱乏的海島,還要面對保育意識不足的住民,能打造出巴拉望最大的海龜基地,遠比想像中艱辛,沒有高度決心、耐心和愛心,很難走到這一步;然而,Sylvia卻做到了。第一次與她會面,是在台北的蔬食餐廳,當我提到自己採訪過位在澎湖、台灣最大海龜醫院的經驗時,她挺直了腰桿、握著我的手、眼神閃爍著光,主動要了聯繫方式,並用最快的時間,飛到澎湖取經。在Sylvia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有熱忱與能力的保育者、療癒土地的推廣者,更是「人美心也美」的代表,真心推薦她的新書,希望在這忙碌又紛亂的世界中,這份真誠又正向的力量,能持續擴散。——新聞媒體人 陳文越◎讓我們深深愛上海洋,深深愛上生命,深深愛上愛妮島身為海島旅遊愛好者,當我帶著孩子們踏上愛妮島的土地時,內心湧上一股強烈的責任感——對於這片海洋的愛護,對於海洋生物的守護。這裡不只是天堂般的旅遊勝地,更是一座活生生的自然教室,讓大人與孩子都能親眼見證生命的奇蹟。《深深愛上愛妮島》 帶我們深入探索這座島嶼,讓人不只看見風景,更感受到當地居民與保育團隊對海洋生態的用心。當我們親眼目睹海龜復育的過程,雖然知道牠們能成功長大、回到大海的機率微乎其微,但仍有人全心全意地守護,這份愛深深觸動了我和孩子們的心。你們知道嗎?從愛妮島回來後,我的兩個孩子竟主動在學校站上台,向全班同學和老師分享:一、不可以在海邊亂丟塑膠袋,因為海龜會誤以為是水母而吞下去,可能會被悶住、不能呼吸!二、不能亂丟吸管,因為可能會刺到海龜的鼻子,讓牠們很痛!三、沙灘上的貝殼也不可以撿回家,因為寄居蟹會沒有家住!連老師都驚呼這趟旅程很值得——完美實現「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髓。這次旅行,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守護海洋的重要性,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身為父母,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家庭,帶著孩子來愛妮島,讓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讓愛護海洋的信念從小扎根。我相信,當我們深深愛上愛妮島,也會深深愛上這片海洋,並且願意為它做出改變。啟程愛妮島前, 先從這本書開始吧!感謝Sylvia & Henry的愛與付出,期待下次見面!——最美營養師 高敏敏
◇本書不是一本旅遊書,而是一本人生選擇的勇氣之書。◇跟著海龜女神Sylvia,叛逃菲律賓愛妮島,開啟自由又浪漫的第二人生!◇一種書,兩種閱讀體驗:雙書封特別紀念Sylvia與愛妮島貓咪毛毛的相遇────✦ 隨書附贈愛妮島精美插畫地圖+戳章好禮活動 ✦────當我們習慣了都市的舒適,是否還有勇氣拋開一切,去追尋真正讓我們心動的生活?26歲那年,Sylvia與老公Henry揹起背包,從熟悉的台北職場生活出發,一路探索未知,直到在菲律賓愛妮島找到心靈的歸屬。他們不僅將這片藍色天堂視為家園,還成為當地生態保育的重要推手,每年募資推動海龜孵育,讓愛妮島的美好得以永續。Sylvia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廣闊,活出『不被框架定義』的精彩人生。」▌愛妮島在哪裡?愛妮島是一座「島」嗎?愛妮島並非一座島,而是位於菲律賓巴拉望省北部,一個叫做「El Nido」(西班牙語:鳥巢)的地方。這裡有如鏡子般的潟湖、宛如藍寶石的碧海、金黃燦爛的夕陽,以及熱情純真的當地居民。Sylvia因為遇見並深深愛上這個彷彿天堂的地方,而起了移居的念頭。然而萬事起頭難,從零開始的生活遠比想像中艱辛——供水、電力、網路的不穩定,物資的匱乏,甚至醫療資源的短缺,都是Sylvia必須克服的現實挑戰。▌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熱愛和選擇——帶團玩愛妮島、海龜孵育、創業⋯⋯這不是一個關於創業或生態旅遊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勇氣與選擇的故事——選擇離開既定的軌道,選擇相信自己的熱情,選擇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Sylvia在愛妮島創立生態旅遊與海龜孵育計畫,卻不因成就而停下腳步⋯⋯。她不斷追尋新的熱愛,甚至學習當DJ、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與可能。我們常常害怕改變,害怕踏出第一步,但Sylvia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我們選擇『熱愛』,人生才真正開始!」不論你現在的人生處在哪個階段,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這本書適合——• 正在迷惘的你: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目標。• 嚮往自由的你:想知道如何勇敢踏出舒適圈,開啟新人生。• 渴望轉變的你:需要一份勇氣,嘗試不一樣的選擇。感動人生・誠摯推薦演員|王陽明Sunny歌手|蔡詩芸Dizzy Dizzo頑童MJ116|瘦子The DoDo Men - 嘟嘟人|Ian益智及實境主持人|林柏昇KID 藝人|王晴 金色三麥董事長|大Q葉冠廷澎湖海龜保育專家|許鐘鋼資深旅遊記者|游琁如背包旅人|伊娃慢遊記 新聞媒體人|陳文越最美營養師|高敏敏「旅行快門」主持人|Firas菲律賓野生動物醫療權威|Dr. Nielsen Donato愛妮島海龜保育聯盟創辦人|Jamie DichavesPIECE Hotel Group|Nabuyuki Tabata各界迴響◎演員王陽明和歌手蔡詩芸:Sylvia在愛妮島為海洋的付出,讓我們重新看見生命的樣子Henry和Sylvia把他們的人生都奉獻給了愛妮島與Nacpan海灘。我和Dizzy都非常感激,也覺得無比幸運能與他們同行。因為他們不只是為巴拉望社區努力,也是為自然、為海洋、為海龜付出。他們不僅回饋社會,也給予人們與自然一個新的機會與成長的空間。這些付出的背後需要的是犧牲與堅持——並不是每個有遠見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但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極為出色。愛妮島與Nacpan海灘是一塊令人著迷的土地,讓你重新學會何謂「生活」。在這裡,你會發現快樂不是金錢買得到的,你會開始珍惜生活中的小事,學會簡單和知足,也學會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你會成長,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相信我,去一趟,你會收穫一生一次的體驗。或許,我們也會在那裡與你相遇。——摘自推薦序王陽明、蔡詩芸〈那年,我們在愛妮島遇見生命的樣子〉◎主持人KID:愛妮島是我人生旅途中一定要拼上的一塊美麗地圖!我想我真的該去愛妮島一趟了。與Sylvia的認識是從海龜、島嶼、海洋的話題開始,與Sylvia的見面也是。常常聽她與老公分享許多環遊世界的冒險故事,總是會讓我下巴掉下來,但聽著聽著,總是又會回到她在愛妮島的點點滴滴,想念她的小海龜們,常常擔心她這個海龜媽媽不夠盡責,到處幫牠們想辦法有更好的環境,甚至找更多的乾爹乾媽,這讓我好想真的走入一次她形容的這個人間仙境。我與大家都很期待這本書,也希望我能夠好好為我人生旅途拼上一塊很重要的美麗地圖!「我們,愛、妮、島、見!」——益智及實境主持人 林柏昇KID◎Sylvia的人生哲學——不為標籤所困、不為賺錢或名利,而是為熱愛全力以赴老實說,在剛認識Sylvia和總裁的時候,根本無法想像這個版本的他們!十八年的相知相惜,我在Sylvia身上見證了奇蹟。Sylvia一直都是一個充滿愛的人,充滿對世界對生命的熱愛和頑童般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和努力。每次看到她陷入掙扎苦惱之後,總會用她頑童般的熱情和勇氣,不顧一切地一跳,不但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更跳出了想像框架。如果你對現在的自己很失望,沒有勇氣去追求夢想,看完他們的旅程相信會給你很大的勇氣!用力地去愛世界,她會帶你去世界上所有你想去的地方。成為多重宇宙中最好版本的自己,現在開始永遠都不晚!——藝人 王晴◎Sylvia用行動證明:「世界之大,只要敢踏出第一步,就有無限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會不斷地思考、規劃,試圖找出「最完美」的選擇,卻忘了真正的答案,永遠藏在行動之中。創業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過程一定充滿挑戰甚至痛苦,但現在不做,未來後悔起來只會更痛苦。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準備好的時候,只有在遇到問題時不斷調整、解決,再繼續前進。就像人類登陸月球,目標從來不只是登月,而是更遠的火星。只有先邁出第一步,才能踏上真正的旅程。金色三麥創業初期,我們也曾歷經資金短缺、合夥人價值觀不同、產品不穩定、團隊共識不足等各種挑戰。但我們沒有回頭路,唯有全心投入,才能找到出路。這些困難,最後都成了成長的養分。這也是我在Sylvia和Henry身上看到的精神。他們沒有選擇安逸,而是選擇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他們選擇在愛妮島紮根,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這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擁抱未知,並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負責。——摘自推薦序〈〉金色三麥創辦人 大Q葉冠廷◎讓我們跟著Sylvia,用愛在荒蕪中起舞。當時Sylvia說,她有一個夢,是要為動物奉獻一生。這場夢走了九年了。如今,那個簡易的竹柵欄,已經成為全菲律賓最大的海龜保育中心,每年孵化上萬隻海龜,更吸引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參觀與學習。如今,她終於把這段故事寫出來。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復育海龜,而是Sylvia與Henry在荒蕪中起舞,互相扶持、更在地方找到雙贏的傳奇故事。——資深旅遊記者 游琁如◎愛妮島是天堂淨土,而Sylvia的愛,讓它成為一切生命的庇護所。回憶近兩年前的愛妮島之旅,當下的感動至今依舊深刻。這地方的魔力很難用文字形容,被封為「天堂淨土」其來有自,原始的自然風景、善良的人文、豐富的美食,更可貴的,是在這片土地默默付出的人們。還記得沿著海岸,一個個用木頭釘出來的海龜孵化箱,以及小海龜從沙灘奔向海洋的身影。遠在一千公里外,資源相對匱乏的海島,還要面對保育意識不足的住民,能打造出巴拉望最大的海龜基地,遠比想像中艱辛,沒有高度決心、耐心和愛心,很難走到這一步;然而,Sylvia卻做到了。第一次與她會面,是在台北的蔬食餐廳,當我提到自己採訪過位在澎湖、台灣最大海龜醫院的經驗時,她挺直了腰桿、握著我的手、眼神閃爍著光,主動要了聯繫方式,並用最快的時間,飛到澎湖取經。在Sylvia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有熱忱與能力的保育者、療癒土地的推廣者,更是「人美心也美」的代表,真心推薦她的新書,希望在這忙碌又紛亂的世界中,這份真誠又正向的力量,能持續擴散。——新聞媒體人 陳文越◎讓我們深深愛上海洋,深深愛上生命,深深愛上愛妮島身為海島旅遊愛好者,當我帶著孩子們踏上愛妮島的土地時,內心湧上一股強烈的責任感——對於這片海洋的愛護,對於海洋生物的守護。這裡不只是天堂般的旅遊勝地,更是一座活生生的自然教室,讓大人與孩子都能親眼見證生命的奇蹟。《深深愛上愛妮島》 帶我們深入探索這座島嶼,讓人不只看見風景,更感受到當地居民與保育團隊對海洋生態的用心。當我們親眼目睹海龜復育的過程,雖然知道牠們能成功長大、回到大海的機率微乎其微,但仍有人全心全意地守護,這份愛深深觸動了我和孩子們的心。你們知道嗎?從愛妮島回來後,我的兩個孩子竟主動在學校站上台,向全班同學和老師分享:一、不可以在海邊亂丟塑膠袋,因為海龜會誤以為是水母而吞下去,可能會被悶住、不能呼吸!二、不能亂丟吸管,因為可能會刺到海龜的鼻子,讓牠們很痛!三、沙灘上的貝殼也不可以撿回家,因為寄居蟹會沒有家住!連老師都驚呼這趟旅程很值得——完美實現「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髓。這次旅行,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守護海洋的重要性,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身為父母,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家庭,帶著孩子來愛妮島,讓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讓愛護海洋的信念從小扎根。我相信,當我們深深愛上愛妮島,也會深深愛上這片海洋,並且願意為它做出改變。啟程愛妮島前, 先從這本書開始吧!感謝Sylvia & Henry的愛與付出,期待下次見面!——最美營養師 高敏敏
由航港出發>>>>重新回望基隆!基隆設市100週年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成立20週年凝視港城往事的深情之作!你認識基隆嗎?你記憶中的基隆,有什麼樣的景致風光?廟口夜市、山風海雨、思慕的人、中元祭……這些構成記憶的元素,其實都與海港有著密切關係。本書透過八個章節,為您呈現基隆最道地的「海」味。無論是日常交通、移民、百工、居住、飲食、娛樂、文化,還是傳說故事,都與基隆港遙相呼應。由熟悉基隆歷史的作者,透過獨特的在地故事和簡潔的文字,帶領讀者發掘基隆不為人知的一面。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靜靜佇立在港邊已有百年歷史,望盡基隆港城的繁華盛世。建築見證了島嶼歷經二次大戰、政權轉換、國共內戰、國際局勢變易、經濟發展等複雜的歷史過程。現由陽明海運改建為文化館,提供民眾了解海洋及基隆地方文史的場所。本書擬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發,望向四方,凝視港口,了解港與城的共生關係。我們擬想八個篇章,用新的航港角度,重新訴說關於這座城市,你可能聽過的一些故事,賦與其新的意義。 第一篇為交通篇。港口的誕生是劃時代的大事,清代劉銘傳開始有建港的構想,但真正落實為現代化的港口是在日本時代。為配合築港工程,整座城市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推行市區改正,填海造陸、棋盤式街道規劃、整治河流,確立了今天城市的規模格局。日本政府透過縱貫鐵路將基隆、高雄相連,南北交通縮短至12小時,同時配合貨運建設海港城市獨有的臨港線鐵路。其後隨著人口的持續湧入,原先的運河退讓給予更多居住的空間,市區的風景也隨之慢慢改變。 第二篇為移民篇。大航海時代,基隆即躍上國際舞台。清代的漢人移民以漳州、泉州為主。到日本時代,溫州、廣東、福州、廈門、山東都陸續有移民遷入。同屬日本帝國版圖的琉球、朝鮮,也在基隆建立移民社群。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各省籍軍公教人員紛紛湧入,尤其1955年的大陳島撤退,政府為其在基隆設置大陳新村。隨著港口及產業發展,基隆在戰後還吸引了客家族群以及第二波島內移民,包括原住民。至今日,則以東南亞及中國的新住民為主。大海是通往世界的道路,移民與多元文化始終深鑄在海港城市的DNA中。 第三篇為百工篇。移民來到這座城市,許多工作圍繞著航港機能運作。例如碼頭工人,他們的工作不分晝夜24小時輪班進行,汗水揮灑鎔鑄強大的情感連繫,工作與生活都緊密依靠。船舶是港埠最顯著的風景,「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所代表的大型造船業是基隆人的驕傲,和平島上則有許多小型造船公司,製造漁船、工作船、遊艇等。潛水工人的工作類型繁多,他們是港口運作不為人所知的守護者。貨物與人員的往來流動是港口最重要的功能,長崎華商泰益號留存的文獻,讓我們得窺日本時代基隆商號利用書信、電報密碼織就的貿易網路世界。 第四篇為住宅篇。由於外來移民持續湧入,加以腹地狹小,基隆從日本時代就一直面臨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政府嘗試許多方式,包括協助推動設立台灣第一間土地開發公司「台灣建物株式會社」;鼓勵民間興建慈善住宅、成立「住宅組合」;或是官方興建市營住宅、提供低率貸款等。戰後,在美援資助下採取「自助建屋」形式,興建碼頭工人住宅。1970年代的安樂國宅則是郊區大型集合住宅的先聲。1990年代的海濱國宅則是第一個專為原住民而設立的國宅。這些帶有公共性的住宅,隨時代轉變而呈現對「理想家庭生活」的不同想像。 第五篇為飲食篇。飲食最能反映地方風土民情,基隆是個四方移民往來的海港城市,包括潮汕的沙茶、南洋的咖哩,都是在地飲食常見的佐料。碼頭工人的體力消耗大,偏愛食用大量澱粉維持飽足感,因此出現大燒賣。馬露、紙包醋和香麻油,則是地方特色醬料,提煉基隆味所不可或缺的神器。 第六篇為娛樂篇。北管於清代傳入台灣,即成為民間最流行的音樂戲曲,故俗諺云:「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北管後來分成西皮、福祿兩派,在基隆參加者分別以商人、碼頭工作者為主,雙方的音樂系統不同,以致矛盾漸增,甚至以武力械鬥相拼,在多方調停之下,廟會節慶陣頭才取代了拳頭。遍布街頭的卡啦OK,它的興起與過去基隆碼頭興盛時工人候工的情境有關,隨時代演變,如今則呈現某種老派日常家居生活的調性。最後則是今日東岸閃耀的明珠,基隆人必逛的東岸商場。這座商場的繁華背後,有著曲折的身世背景,與台灣歷史及航運發展相關。 第七篇為文化篇。我們從電影、流行歌、地方廣播三個面向,呈現大眾記憶中的基隆。基隆倚山傍海,城市景觀高低錯落,加上海港旁的大船、起重機,視覺沖擊感十足,所以常有影視團隊取景拍攝,構成基隆印象的基礎。若說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基隆代表歌曲,非〈港都夜雨〉莫屬,這首歌誕生的背景與戰後美援及其帶來的美式文化有關。但台灣另有一股源自日本時代的文化傳統,包括如今已是日本文化遺產的門思港〈小香蕉節〉。除了楊三郎跟呂傳梓合作的〈港都夜雨〉之外,葉俊麟也從日本演歌汲取養份,寫出〈船去情也斷〉、〈行船的人〉等經典歌曲的台語歌詞。廣播曾是深具影響力的新媒體,透過電波穿透區域限制,四方人群共同感受一個特定的時刻。基隆是台灣最早接收廣播的城市,戰後益世、震華電台則培養了不同世代的廣播明星,與大眾記憶緊密相繫。 第八篇為故事篇,介紹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包括中元祭、七號房慘案、林開郡洋樓等。這些故事也都與基隆航港城市的背景密不可分。日本時代,中元祭的遊行、陣頭競賽、普度儀式,航港產業如苦力、船公司、運輸倉儲等皆為其中要角。轟動全臺的七號房分屍案,後來成了台灣推理小說的文本,以及台語電影的素材,並成為歌仔冊的傳唱主題,是臺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環節。案件男女主角的身分職業,則呈現了海港城市的多元工作機會及移民流動性,讓基隆成為這個案件的背景舞台。林開郡洋樓在基隆曾有許多鬼氛謠言,其發跡過程,實則與基隆煤礦業的興盛,以及港口鐵路造就的卓越運輸條件有關。上述篇章主題,意在說明基隆市港的綿密關係,在食衣住行樂等日常文化中,一道菜、一首歌、一則故事、一抹風景,城市生活裡諸多不經意的靈光碎片,背後都深深刻鐫著航港的印記,與山風海雨共同造就了我們的生活與記憶。★ 戴寶村(台灣史、海洋史學者)✕詹益忠(古蹟修復暨城市規畫建築師)——專文傾力推薦
離家三月,隻身獨走,雨雪烈日風霜飢寒虐身灼心,上山下谷,野壯的體魄,自虐式跋涉,北行縱貫美東十四州。旅美台灣人SAVAGE超狂獨旅,挑戰美國三大超長步道之一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作家、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 小野作家、 自然觀察者 劉克襄 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 ——真情推薦《野蠻人徒步日記:阿帕拉契山徑90天》,一趟超乎想像的旅程,一本忠實的紀錄,一場細膩的思索,關於路,關於人,關於路與人,以及人與人。一定有個渴望極限的「野蠻人」住在SAVAGE體內,鼓動他從喬治亞州走到緬因州。95天,3,500公里(2,200英里),日均36公里(22英里)。最狂紀錄日行63公里(39英里),16小時,86,000步,相當於南港火車站出發經5號國道直抵蘇澳。SAVAGE的內心一定有一個想挑戰自我極限的靈魂,他說費腦力的事他不會,費體力的倒是很在行。一個在紐約討生活的台灣人,被一個打算挑戰年度徒步三冠王(CYTC)的美國人封為SAVAGE(步道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野蠻人」?阿帕拉契山徑(AT, Appalachian Trail)、大陸分水嶺步道(CDT,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與太平洋屋脊步道(PCT, Pacific Crest Trail),是三條知名的長程步道,縱貫美國南北,分處美國東、中、西部。阿帕拉契山徑穿越14州、2座國家公園、8座國家森林,「是一條面貌猙獰的步道,比起PCT(太平洋屋脊步道)、CDT(大陸分水嶺步道),算得上是『無景』的長步道。但幾乎所有徒步者走完阿帕拉契山徑之後,都有種難以形容的惆悵感。……像是母性的存在,包容一切情感,療癒傷痛。」(本書作者語)從AT南端點喬治亞州施普林格山(Mt. Springer)出發後第16天,本書作者「獲封」SAVAGE(步道名)。第95天,SAVAGE抵達終點緬因州卡塔丁山(Mt. Katahdin),結束漫長的山野之旅,帶著「野蠻人」回家。
離家三月,隻身獨走,雨雪烈日風霜飢寒虐身灼心,上山下谷,野壯的體魄,自虐式跋涉,北行縱貫美東十四州。旅美台灣人SAVAGE超狂獨旅,挑戰美國三大超長步道之一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作家、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 小野作家、 自然觀察者 劉克襄 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 ——真情推薦《野蠻人徒步日記:阿帕拉契山徑90天》,一趟超乎想像的旅程,一本忠實的紀錄,一場細膩的思索,關於路,關於人,關於路與人,以及人與人。一定有個渴望極限的「野蠻人」住在SAVAGE體內,鼓動他從喬治亞州走到緬因州。95天,3,500公里(2,200英里),日均36公里(22英里)。最狂紀錄日行63公里(39英里),16小時,86,000步,相當於南港火車站出發經5號國道直抵蘇澳。SAVAGE的內心一定有一個想挑戰自我極限的靈魂,他說費腦力的事他不會,費體力的倒是很在行。一個在紐約討生活的台灣人,被一個打算挑戰年度徒步三冠王(CYTC)的美國人封為SAVAGE(步道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野蠻人」?阿帕拉契山徑(AT, Appalachian Trail)、大陸分水嶺步道(CDT,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與太平洋屋脊步道(PCT, Pacific Crest Trail),是三條知名的長程步道,縱貫美國南北,分處美國東、中、西部。阿帕拉契山徑穿越14州、2座國家公園、8座國家森林,「是一條面貌猙獰的步道,比起PCT(太平洋屋脊步道)、CDT(大陸分水嶺步道),算得上是『無景』的長步道。但幾乎所有徒步者走完阿帕拉契山徑之後,都有種難以形容的惆悵感。……像是母性的存在,包容一切情感,療癒傷痛。」(本書作者語)從AT南端點喬治亞州施普林格山(Mt. Springer)出發後第16天,本書作者「獲封」SAVAGE(步道名)。第95天,SAVAGE抵達終點緬因州卡塔丁山(Mt. Katahdin),結束漫長的山野之旅,帶著「野蠻人」回家。
阿爾卑斯不只是瑞士的阿爾卑斯!!!火車、巴士、自駕、徒步 深入法國阿爾卑斯的肌理無論跟團或自助 必備指南就是《法國阿爾卑斯玩全指南》想要自助旅行卻不知從何著手?自助旅行是件不簡單的事,尤其法國光國土面積就大於15個台灣,行程安排足以讓人傷腦筋,要走馬看花打卡湊景點?還是深度慢旅?直飛班機還是轉機?自駕或是搭火車?以里昂(Lyon)為門戶,進出薩瓦(Savoie)地區,除了知名的城鎮,還有迷人的村莊、私房路線、景點與玩法。〈城鎮解鎖〉深入解析22個城市、鄉鎮或鐵道,是近30年來曾一純進出法國200個城鎮鄉村累積而成的深厚功力,〈出發前功課〉、〈睡那兒〉、〈聰明購物〉、〈吃吃喝喝〉、〈搞定交通〉……種種自助/半自助的必備招式,都在資深國際領隊曾一純最新力作《法國阿爾卑斯玩全指南》。 ★行家推薦★「一純姐的文字跟我初步認識的他一樣:實際,切入重點與直接,深入淺出的介紹,以及諸多第一手真實熱心的分享,希望將當地在地人最好的推薦,分享給有限停留時間的旅人們,這不簡單!如果對在地不夠熟悉,或缺少當地人的協助,很難找到這些資料。」——台灣第一位女性極地旅遊探險員、HYT寰宇萃美旅遊行銷公司創辦人 Sylvie陳芊華
阿爾卑斯不只是瑞士的阿爾卑斯!!!火車、巴士、自駕、徒步 深入法國阿爾卑斯的肌理無論跟團或自助 必備指南就是《法國阿爾卑斯玩全指南》想要自助旅行卻不知從何著手?自助旅行是件不簡單的事,尤其法國光國土面積就大於15個台灣,行程安排足以讓人傷腦筋,要走馬看花打卡湊景點?還是深度慢旅?直飛班機還是轉機?自駕或是搭火車?以里昂(Lyon)為門戶,進出薩瓦(Savoie)地區,除了知名的城鎮,還有迷人的村莊、私房路線、景點與玩法。〈城鎮解鎖〉深入解析22個城市、鄉鎮或鐵道,是近30年來曾一純進出法國200個城鎮鄉村累積而成的深厚功力,〈出發前功課〉、〈睡那兒〉、〈聰明購物〉、〈吃吃喝喝〉、〈搞定交通〉……種種自助/半自助的必備招式,都在資深國際領隊曾一純最新力作《法國阿爾卑斯玩全指南》。 ★行家推薦★「一純姐的文字跟我初步認識的他一樣:實際,切入重點與直接,深入淺出的介紹,以及諸多第一手真實熱心的分享,希望將當地在地人最好的推薦,分享給有限停留時間的旅人們,這不簡單!如果對在地不夠熟悉,或缺少當地人的協助,很難找到這些資料。」——台灣第一位女性極地旅遊探險員、HYT寰宇萃美旅遊行銷公司創辦人 Sylvie陳芊華
人類一定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不管是亞當夏娃,或是原始人,而後繁衍遍布各地,因此,全球80億人口本來就是一家人的,只是,生養眾多後,我們忘了我們彼此是有血緣關係的。 旅行時,如果我們帶著拜訪遠方的家人的態度出門,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不是有錢是大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這是家人居住的地方,我要好好保護它;不是旅行結束,旅遊地發生什麼事,和我無關,而是那裡有我的家人,他們是否安好?我當別人是家人,別人也當我是家人嗎?Servas正是這樣的組織,會員們把彼此當家人一樣款待。出國旅行時,住在這些遠方原本陌生的家人家裡幾天,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們對話,常常讓我受到很大的衝擊,甚或提供一個自己文化中沒有的觀點,從而調整一直以來的慣性做法,受益一生。因此,愈年輕開始旅行,對人生的幫助愈是深遠。旅行得愈廣,拜訪遠方的家人愈多,世界一家的感受就會愈強烈,人人都有世界一家的思維,就會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減少衝突的發生,透過旅行與接待促進世界和平,這也是Servas創立的初衷!讓我們找回遠方的家人,體驗世界一家的美麗境界!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致力於花東的永續發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不同領域的發展,非常樂意見到有更多非營利組織和有心人,搭建與全球交流的平台,讓人人都有機會和國際接軌,體驗書中所提的世界一家的美麗境界,建造更有自信,更加豐富的生命! 旅行作家 邱一新你是什麼樣的旅人,就看你用什麼方式旅行。多年前,作者給人慧黠的「鐵母雞」背包客印象;如今,她的旅行背後有一種更崇高的價值(世界一家的夢)支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旅人,讓本書隱藏著某種激勵:做自己相信的事。 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副署長 王育群認識Mei快20年,讀完這本滿滿溫度的書,充分感受到Servas的核心價值與青年旅遊精神是一致的,深度探索當地、理解與尊重、跨文化學習、認識新朋友。Servas更重視開放共享、緊密連結友誼。書中分享許多感動的經歷及故事,讓我也想跟著Servas!
很多人說「走朝聖之路」感覺很艱難? 「走朝聖之路有100種方式,只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都可以!」 那,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都想走朝聖之路? 「每個人的理由都不一樣。」 可能是離婚、失業、退休,也有人是為了挑戰自己的弱點, 但不約而同地,大家都是為了遇見新的自己。 在朝聖之路與每個朝聖者的靈魂相遇,碰撞、驚嘆、療癒了自己的心, 不僅突破自己對世界的既有想像,也對自己與他人產生更多包容的可能。 只要「我想走走看朝聖之路」這個念頭曾經在腦海中閃過, 我都會鼓勵你出發吧! Don’t dream about your life, live in your dream ! ★全新增訂凱西女孩勇闖雙朝聖之路之「熊野古道」四篇旅途紀實、熊野古道路線圖以及蓋章列表。
全世界都在變老,長壽國日本如何應對? ★都市學專家後藤純說,全球都在看日本能否成為老人典範國。 「老,不是原罪,也不悲情。」後藤提起QOL(Quality of life)的觀念,認為不管年紀多大,都應該重視生活的品質。「即使八十八歲了,罹患慢性疾病了,還是想交女朋友。即使肩膀經常疼痛、有五十肩,但是每天還是應該早睡早起,努力地克服病痛、超越虛弱。」這是後藤的理想老人形象。 姚巧梅耗時四年的日本長照觀察 她深入各種為老人服務的場所 與老人同桌吃飯,一起聽音樂會 介紹那些神采奕奕的老者 也走訪安養、醫療、社服、寺院、政府、製藥公司等機構 深入了解問題 帶我們一同感受老人國的憂鬱與喜樂。 ․第一章「日本是全球最老國家」引用數字表現包括日本在內全球都在變老的事實,並從福祉.醫療的角度了解日本長照的特色。 ․第二章「虛構中的眞實」透過虛構小說和小說家反映高齡社會下日本國民集體的焦慮。 ․第三章從實際接觸的人物和書籍看到「老人國的憂鬱」,包括照護問題、失智症者年輕化等。 ․第四章「在地終老的實踐」可以察知,在政府「Aging in Place」(在地終老)的長照綱領下,以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為首的學術機構等,如何與社區、照護機構、弱勢城市聯手落實。 ․第五章「地方小城的大志向」承襲第四章,從現場探究小城從高處著眼的志向與策略。 ․第六章「放手的藝術」則透過安寧療護機構、民間寺院和醫生了解與死亡和解的哲學。 ․第七章透視地方城市、政府官員、醫院和製藥企業的行動,感知「新長壽時代的黎明」曙光乍現。
除了漁業、山城與小吃外,基隆做為台灣重要的貨運港口,還包含由航港貨運職人打造的港都生活風情。 本書邀請您一起閱讀基隆航港職人的生命故事。透過三十位職人導覽,了解航運產業的不同面向,以及伴隨航運而來的港都生活百景。 跟隨行船人、船舶人、運貨人的腳步, 穿梭見證百年港都生活演進 在這幾萬個日子來,因為時代的更替, 海上及港邊工作者也不斷更換新面孔。 從過往的碼頭工人和倉庫管理員, 到當今的機械操作師傅及報關檢驗人員等, 他們都是撐起基隆港最眞實的夥伴。 基隆舊稱「雞籠」,十六世紀時和平島已是海上國際貿易交流的重要轉運站,清領時期開港,日本時代開始現代化的港口建設,造就這座海港城市。 《看海記事》透過三十位基隆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讓讀者看到基隆港的變遷,以及航港職人的付出。 全書分為行船人、船怕人、運貨人與港都生活共四部分。行船人介紹船長與管輸等船員的海上漂泊甘苦﹔船舶人揭露修船人與救難人員等人的辛勞﹔運貨人即負責處理貨品的大小雜務﹔而港都生活則是支持所有航港人的底氣與力量。 這是一本基隆港航運工作者的全紀錄,希望在波濤不斷更送的海運時代,刻畫此時海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與勞動過程,也為持續發展的基隆港,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記。
這本書是作者照顧老公八年來的點點滴滴,其中有不捨,有不滿,有無奈,也有辛酸。歷盡滄桑之後,才發現風花雪月真的只會是風花雪月,人生的殘酷,根本無力反轉,只能默然接受。長期在病榻旁照顧家人時,或許當下會覺得是受苦遭難,身陷水火,不過,終究會雲開月明,這段時光將成為日後最珍貴的回憶。 下輩子我們當筷子好了,永遠成雙成對。 民國百年,我的漸凍人老公成了輪椅一族。手先廢,然後是腳,接下來呢? 老天曾賦予他健全四肢,加上他後天保養得當的五臟六腑,現在一樣樣都要追討回去…… 一直以為,我們會這樣平平順順牽手走下去,走到路的盡頭,如果有人半途先行告退,那也應該是我,因為我從來都小病不斷,而他一向自豪百毒不侵,連三高都不曾找上門,尤其他父母都在八十八歲時壽終正寢,家族遺傳的長壽基因,向來是他最津津樂道的。 「如果我在不算老的年紀就溘然而逝,不能在妳身邊相陪守護,妳一定要原諒我。」他趁著聲音還未被剝奪,不只一次對我表白。 「這算什麼?」我總是把頭別過去,不讓他見到我噙在眼眶裡的晶瑩:「說好要照顧我一輩子,想臨陣脫逃?你這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我歇斯底里的大吼。 三十幾年的夫妻情份,豈能如此輕易化整為零?「那麼,下輩子我們當筷子好了,永遠成雙成對。」看我泣不成聲,他再次向我承諾。也好,做人難,難做人,總是求不得、避免不了愛別離、甩脫不掉怨憎會,不如筷子自在,從頭到尾甜酸苦辣一起嘗,誰也別想離開誰,「但是不能當免洗筷,用完即丟,找不到原來的另一半。」聽到我這麼說,他會心一笑。 於是,年過半百的柴米夫妻,相約來世。
在世界的盡頭,尋找最自由的靈魂! 「輕裝上陣」背包團團長、「伊娃慢遊記」旅遊部落客, 叛逃拉美的首本旅遊書。 「從馬雅叢林到安地斯印加高山,伊娃帶你來場充滿人生追尋的拉美之旅。」——馬雅人 「第一次看到伊娃,她全身上下散發拉丁美洲的味道。」 ——藍白拖 ※本書特色:特別邀請插畫家林家棟,繪製復古手繪風拉丁美洲地圖! 在人生事業的巔峰按下暫停鍵,放下舒服的日子不過,一心嚮往流浪人生。 錢可以再賺,但流浪要趁早。 這是一個關於自由與夢想的故事,走過世界五十個國家,對世界的好奇卻有增無減。故事從一封辭職信說起,一張單程機票、一個八公斤的背包,伊娃隻身來到中美洲。 瓜地馬拉是旅途的起始站,在天堂般的湖畔小鎮,她與嬉皮一同活在當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石灰岩洞穴探險、在數千年的馬雅叢林遺跡裡迷路、在加勒比海克服旱鴨子的恐懼學會潛水。 接著前進南美洲,在亞馬遜雨林打工換宿,接觸薩滿傳承千年的療法,試圖在大自然裡追尋超自然。途經秘魯馬丘比丘、踏進玻利維亞鹽沼中的白色荒漠、最後來到舊文化混合新思維的智利,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違和......。 是什麼樣的經歷與心境,讓一趟原本有去無回的旅程,成為回家的方向?跟著伊娃一起放逐拉丁美洲,尋找自由與靈魂的意義。
每一個堅毅的靈魂都是撐起臺灣的重要存在「她以細緻有情的視角,真誠呈現每個人物的生命歷程。他們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孕育臺灣豐沛的生命力。」——鄭麗君 前文化部長「用最溫柔的文字,將那些悲傷細細地刻畫。有笑、有淚,最後每一個故事都在文字裡昇華成了美好的記憶。」——王婉諭 立法委員本書作者陳德愉是為人所熟知的資深記者,擅長挖掘小人物的人生百態。目光如炬,洞若觀火。文字洗鍊,幾句話就可以讓人物形象鮮活起來,彷彿直面著他們,看著他們微笑、沉吟、皺眉、泛淚。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憂愁,他們的憤怒,他們的不甘,你全部都能領會。你會跟他們站在一起,為他們的遭遇惋惜,為他們的決定抱憾,同情他們的退縮,接受他們的妥協。這是一座有著2300萬人的島嶼,乘載著2300萬個身體與心靈。島上的歷史是有所有人共同書寫,這些人演繹出2300萬+1個人生,卻也分享著共同的命運。陳德愉不分年齡、不分族群、不分性別、不分職業、無論遠近,走近他們身邊,走進他們的心房,為讀者呈現生命的各種可能。他們不只是這個島嶼的風景,他們更是島嶼的核心精神,彷彿地底深層的巨大動力,寧靜卻堅毅地不斷抬昇島嶼的高度,形塑島嶼的樣貌。藉由作者的筆,閱讀他們故事的你,就是他們。這是他們的故事,更是你的故事。
點土鳳梨為黃金?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用啤酒解鎖傳說中的麥田圈??你沒看錯!「農產加工教戰守則」攏底加!看自造者+地方農會+區域加工中心如何為我們留住土地~~封存台灣味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與農產加工品不期而遇。從抹土司的果醬、搭配滷肉飯的黃蘿蔔,或是晚餐吃牛肉麵時的一匙酸菜,都是經過細心冶煉之後的農產滋味。只是,談起農產品如何加工,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鉅細靡遺地說出乾物、醃漬等農產加工品的製作過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加工保存方法,是臺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加工後的農產品,傳達農村生活的精髓。我們以時光魔法將鮮味封存,展現人類留住自然恩賜的智慧。隨著時代變遷和工商業發展,保存食物不再限於農村家庭手藝,加工生產場域不再限於自家空間。不只手作職人匠師逐漸受到重視,農產加工保存食品,跳脫家庭式的小規模製作與販售,更結合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和商業行銷策略,儼然成為新興的農產加工產業。隨著農產加值觀念的提昇,加工品的樣貌也變得更多元而吸引人,強調健康的蔬果乾、天然果醬,到各款地域限定口味的米乖乖,以及富涵台灣農產特色的精釀啤酒,農產加工品逐漸成為帶動產業升級的一環。甚至透過相關產業環節的合作串連,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及地域振興的重要解方。臺灣的農產加工發展歷經多次轉型,在各個時空背景中承載著不同的任務。從食物保存的技藝、地域飲食文化的展現、加工業者的經濟收益,到區域中心調節產銷與加工整合促進產業升級等,在在顯示,農產加工是支持臺灣社會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中與臺灣發展現況對話的日本案例,日本埼玉縣的小麥與山形縣的稻米加工產業鏈,均顯現出結合地方網絡的自主串連,以農業多元發展活絡地方經濟的可行性。而宮崎縣政府陸續成立食品開發中心、加工實習室、食品安全分析中心與Food Business諮詢室等單位,提供農民及創業者進行產品開發打樣、法規諮詢及行銷策略等協助的產業全貌,也在本書中呈現。臺灣農政單位也致力於農業六級產業化的推動,陸續成立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農產加值打樣中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修法的通過,納管農產品初級加工等政策措施,讓農產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行銷,能夠一條鞭的輔導及管理,加速農業六級化的發展。在農產加值輔導、資源協助及法令調整陸續到位後,更需在地農業生產者、農產加工業者及農創業者的共同努力,為臺灣的農產品開創更多元的可能性。本書介紹了國內不同類型的農產加工者的創新與努力:有地方農會,結合當地特產鳳梨與田媽媽家政班的手藝,製作出中秋節月銷萬盒佳績的鳳梨酥;也有台大農藝系所年輕人利用白玉米、硬紅春麥、刺蔥等台灣特色作物,投入啤酒開發的創業行動。這兩個案例看似純樸與新潮的兩端,卻都是農產加工品的展現,從在地原料出發,開啟農產加值與地方經濟的多元可能性。各個篇章中的農產加工從業人員,在土地環境的有限資源下,解決問題絕處逢生、精益求精開拓市場;在促進地方農業發展的前提下,帶動區域濟復甦;在建立自有品牌的同時,也提高臺灣風土孕育的農產品在國際的能見度。在強調農產加工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期待本書為社會引介農產加工產業,不論是在品質要求、專業技術、產業規模、社區協作與社會參與的各個層面。未來如何全方位提升農業的多功能產值,打造臺灣的優良農產與安全食品,為土地人民帶回農食共好的價值實踐,值得社會大眾一起關注。一個產值穩定又體質健全的農產加工產業,很有可能,是我們一起為下一代,封存時間,記憶人情,留住土地的最好解答。
Camino de Santiago,與天外銀河相應的奇蹟之路,Walk with Kelly,一起上路,看生命如何在此轉彎……其實七九○公里也沒多遠啊,就是忠孝東路走七十九遍吧,呵呵。Kelly的朝聖之旅就從離開床鋪開始……呃,真正的起點其實是一座有牛群暴衝的西班牙老城……聽說很不友善?放心,Kelly說,朝聖之路接受你的一切,不論外表、年齡、職業還是身體狀況,也不管內心世界多混亂,這些「有的沒的」都會隨著步伐一一消解。一路上,艱險苦難難免,困厄顛簸少不了,當然也有幸運降臨的時刻,沿途的風景與遭遇可能相似,但絕不重覆。
堅持不懈的韌性,跨過國界的圍籬、縣市的疆界, 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本心」。 九二一大地震雖然帶給人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臺灣社會將這份傷痛轉換為社會支持的力量,無論是農村振興,人際關係與資源的流動,都帶來了不同的啟發並促成政策的制定。 隨著世界的流變,我們也要往前邁進,用遼闊的視野, 流轉在人與人間的正面力量,在尋求安身立命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共好的社會。 記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後的重建與新生故事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蔚藍文化 合作出版 ․他們在Gaga指引下協力前進——林建治與黃盈豪 ․只想讓學生們多幾箱共讀的好書,一封email產生閱讀的蝴蝶效應——陳一誠 ․用空手道讓震災區孩子走出傷痛,更在世界發光發熱——黃泰吉與廖德蘭 ․埔里鎮唯一的村長——陳芳姿 ․從鏟子到鍋子,長照二十年——廖振益 ․走在長照二.〇前面的機車行黑手——邱慶禧 ․清圳引水水長流——廖學堂 ․為愛多走一哩路——馬麗芬 ․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的行動者——馮小非 ․從青蛙的社區經驗到蝴蝶的社群營造——廖嘉展與顏新珠 ․讓太平藍登上世界舞臺——葉晉玉 ․地方創生先驅者,博士回鄉推生物科技——賴敏男 這十二個故事所累積的經驗,不僅是臺灣的資產,過程中,他們面對災難與困境所展現的「信心」,立基於「社會信任」的互助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則正是當前臺灣社會最需要的三要素:信心、信任與堅持。 ◆封面故事 封面照片為李慶忠先生拍攝,記錄九二一災後政府聘僱在地民眾以自然生態工法整治崩塌的邊坡。 南投中寮鄉在地青年張燕甲、李慶忠、許文煙、廖學堂等人在九二一災後成立中寮鄉親工作站,修築荒廢多年的福盛圳,發行《中寮鄉親月報》,也拿起相機,走入外人看不到的地方,拍攝外人看不到的影像,細說發生在中寮十八村的故事。當時所拍攝的系列照片,於工作站結束後轉交九二一基金會,目前典藏於台大圖書館。 ◆關於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本基金會設立之主要目的係以運用社會資源,統合民間力量,協助因天然災害受災地區之賑災為宗旨。為妥善運用與管理賑災捐款,本基金會以客觀、超然立場統籌運用各界賑災捐款,彌補政府在防救災體系中不足之處,使防救災工作更臻完善,期受災民眾在各界愛心關懷之下,得以早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往克服與重生的方向挺進, 猶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2011年3月11日震災,是日本戰後所面臨最大的災難和危機。 在一萬八千多人罹難,數萬個家庭破碎,福島縣、宮城縣和岩手縣濱海區的基本建設遭到毀滅性破壞後,時過七年,這個台灣的鄰居現在怎麼了? 面對史上首次結合核災、海嘯、地震複合式災難的慘劇,日本政府耗資約兩兆日圓,結合了受災三縣朝復興之路亦步亦趨地堅挺前進,有如冬天過後春天到來。日本人如何在不確定的大海上,打造可預測性的島嶼?在慘痛的教訓下如何反思、處理善後並規劃未來?在巨大計畫下,個人的力量如何發揮?⋯⋯。作者於訪談了五十餘人、構思一年、一個月實地採訪,以及觀察日本四十年之後寫成本書。
往克服與重生的方向挺進, 猶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2011年3月11日震災,是日本戰後所面臨最大的災難和危機。 在一萬八千多人罹難,數萬個家庭破碎,福島縣、宮城縣和岩手縣濱海區的基本建設遭到毀滅性破壞後,時過七年,這個台灣的鄰居現在怎麼了? 面對史上首次結合核災、海嘯、地震複合式災難的慘劇,日本政府耗資約兩兆日圓,結合了受災三縣朝復興之路亦步亦趨地堅挺前進,有如冬天過後春天到來。日本人如何在不確定的大海上,打造可預測性的島嶼?在慘痛的教訓下如何反思、處理善後並規劃未來?在巨大計畫下,個人的力量如何發揮?⋯⋯。作者於訪談了五十餘人、構思一年、一個月實地採訪,以及觀察日本四十年之後寫成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