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一個時代的是個性,不是原則。」——王爾德王爾德,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愛爾蘭作家,作品廣受世人歡迎的跨世代文學傳奇偶像。在其短暫、從華麗到頹敗的戲劇性一生中,他以豐沛生動的文字,創作出無數勾引讀者的劇作和小說,流傳後世百年。王爾德對社會和人性的觀察入微、筆鋒尖銳,形容生動,作品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傲人才氣和獨特性情,也濃縮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洞悉和體悟。本書擷選自王爾德多部著名劇作、小說、訪談,以及評論,二百一十六則中英雙語精妙語句,談男女情愛、人生哲學、藝術時尚、社交機智……句句聰慧幽默、犀利辛辣、痛快直指人心。* 本書2015年曾以《拒絕誘惑的唯一方式就是向它臣服:王爾德妙語錄》書名出版。
「人是最可悲的動物。」 這是一本厭世之書。在十九篇跨越時空、虛實交錯的奇想人物對話中,集戲謔、諧趣、悲觀和犀利於一體的傳奇厭世之書。歷經二百年而不墜,哲學家叔本華與尼采的最愛! 《時尚與死亡的對話》取自十九世紀義大利傳奇思想家賈柯莫・里歐帕迪的Operetta Morali一書。里歐帕迪在世僅三十九年,但兼具詩人、哲學家、語言學家和散文作家等多重身分的他,卻獲義大利人公認是繼寫下《神曲》的但丁之後自家最偉大的詩人。 里歐帕迪的思想世界如奇花般斑斕豐富。在本書收錄的二十篇文章中,他採用獨特的對話形式,在神話與歷史的架空世界裡,建構出一個個令人匪夷所思、卻也教人讚嘆不已的哲學思辨情境,討論人類「存有」的價值究竟何在。 他讓人與非人、概念與實體、過去與現在,在虛實之間相互對話;於是,時尚與死亡、地球與月亮、自然與靈魂、哥布林與地精、希臘神話中的海克力士與阿特拉斯,解剖學家與木乃伊等各式奇特角色紛紛開口,在彼此精妙、凝練、譏諷的語言中,闡述這位思想者對於存在與生命意義的觀點。 《時尚與死亡的對話》是一場緊接一場的思想盛宴,緊湊而豐富,箇中對於「存有」的深沉看法,時而引人驚嘆,時而令人失笑,最後更教人深陷沉思,無怪乎尼采及叔本華深受此作吸引。這位早逝的思想家無疑用了一種奇詭而華美的厭世姿態對抗這世界。
人類為何互相傷害,又何以彌補傷痕? 四個偉大而獨特的心靈,討論愛、暴力、和平,以及人性的本質。 本書完整收錄托爾斯泰與甘地,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珍貴、且罕為人知的往復書簡,具體呈現四個偉大而深沉的心靈,在議及人性本質時的獨特看法—— I. 托爾斯泰與甘地 談自由 一九○八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暨印度獨立倡議者達斯致信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尋求這位著名的公眾知識分子對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支持。托爾斯泰當時年屆八十,對此來信甚為感動,便以題為「致一位印度人的信」回覆,具體表達他的支持立場。時年三十九歲、人在南非的年輕甘地後來輾轉得到此回信副本,於是聯繫托爾斯泰,就此開啟兩人忘年的持續互動。 在數封書簡往返中,年輕的甘地真切流露出急於改變印度人民處境的激昂熱情;托爾斯泰則以年長智者之姿,援引印度古老智慧,闡述他對普世之愛與非暴力抗爭的獨特觀點,呼籲以愛為根本,以理智視清真相,勿受蒙蔽,鼓勵甘地爭取不受奴役的自由。這段交流持續到托爾斯泰隔年辭世為止,而他在信中闡述的態度,正是影響甘地日後帶領印度順利脫離英國統治的核心精神。 II. 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 論戰爭 一九三一年,愛因斯坦受位在巴黎的國際智力合作委員會之託,由他出面邀請傑出人士,就世界政治與和平議題進行跨界思想交流。愛因斯坦選擇了當時研究仍具爭議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愛因斯坦提問:「是否有任何辦法,能讓人類擺脫戰爭威脅?」。 而對如此大哉問,佛洛伊德以心理學家的立場,從人性本能的侵略及破壞特質切入,解析人類發動戰爭的成因,同時也從歷史角度探究促成群體聚合與崩散的重要因素。他認為,肇因於天性,人類的侵略傾向不可能遏止,但在如此冷靜且犀利的剖析下,他也認為,與之對立的愛欲本能、所有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牽絆的因素,必能用於化解戰爭。 這些信件不僅代表這四個偉大心靈的思想精粹,也是一場永難再現的交會。對於人性的良善與邪惡、疏離和同理、殘酷及慈悲,這四位智者與仁者的獨特闡述,值得現代人細思其深邃真義。
從狹小閣樓裡,他放眼巴黎, 望穿世間困苦,在最細微處深刻體會人性光輝之美。 十二篇日記形式隨筆,譜成一部「愛的哲學」,記述人性在黑暗中展現的善良、單純、分享、成全、互助、同理心等諸多光輝。 法國作家梭維斯特筆下這位「閣樓裡的哲學家」,其實只是一介蝸居巴黎公寓屋頂下陋室的平凡人,他具備一身平庸的特質:多愁善感,也愛牢騷抱怨;多半不安於現狀,有時又太過滿足於當下。 那麼何以稱他為「哲學家」? 因為他從周遭生活觀察諸多故事與細節,照見人性陰暗與光輝,一次次從中得到體悟與滿足。 在書中隨四季流轉、以十二篇日記隨筆紀錄的生活體會中,他發現,人生在物質與意義、外在與心靈之間追尋的並非表象純粹的享樂,而是得在現世諸多矛盾間做出取捨,而箇中真諦不過是在平凡與樸實中尋得心靈的富足與平靜。 《閣樓裡的哲學家》看似章章分散獨立,實則情節環環相扣;每章背後都是某一人性主題的探討,讀來卻不具說教意味,文字畫面彷彿置身十九世紀巴黎街頭和鄉間,端望著善與惡、上與下的衝突和化解;如臨其境地感受到在「哲學家」輕快誠摯的口吻敘述下,那些人物性情的悲喜情緒,以及當中蘊含深刻且純淨的精神。
從狹小閣樓裡,他放眼巴黎, 望穿世間困苦,在最細微處深刻體會人性光輝之美。 十二篇日記形式隨筆,譜成一部「愛的哲學」,記述人性在黑暗中展現的善良、單純、分享、成全、互助、同理心等諸多光輝。 法國作家梭維斯特筆下這位「閣樓裡的哲學家」,其實只是一介蝸居巴黎公寓屋頂下陋室的平凡人,他具備一身平庸的特質:多愁善感,也愛牢騷抱怨;多半不安於現狀,有時又太過滿足於當下。 那麼何以稱他為「哲學家」? 因為他從周遭生活觀察諸多故事與細節,照見人性陰暗與光輝,一次次從中得到體悟與滿足。 在書中隨四季流轉、以十二篇日記隨筆紀錄的生活體會中,他發現,人生在物質與意義、外在與心靈之間追尋的並非表象純粹的享樂,而是得在現世諸多矛盾間做出取捨,而箇中真諦不過是在平凡與樸實中尋得心靈的富足與平靜。 《閣樓裡的哲學家》看似章章分散獨立,實則情節環環相扣;每章背後都是某一人性主題的探討,讀來卻不具說教意味,文字畫面彷彿置身十九世紀巴黎街頭和鄉間,端望著善與惡、上與下的衝突和化解;如臨其境地感受到在「哲學家」輕快誠摯的口吻敘述下,那些人物性情的悲喜情緒,以及當中蘊含深刻且純淨的精神。
「我的領地在空中,音調如疾風狂旋,我的靈魂也常隨之激湧。」 本書選自「樂聖」貝多芬的日記、私人信件,以及生前未公開的個人文字紀錄。 貝多芬在這些片段中呈現出他最真實的精神——那並非他留給世人的陽剛、悲壯形象,而是一種對於崇高理想的極力追求。這些文字多半蘊藏豐富情感,有時則像是貝多芬對自己的告白,毫不造作地道出他對自然、教育、音樂、信仰等觀點。 在貝多芬眼中,音樂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對生命之熱情的唯一出口。因此,儘管身受耳疾阻礙,他仍自周遭萬物取材,在一片無聲中譜出一首首生命之歌。 《力抗命運叩門聲的英雄》書中所選的書信與日記片段,不僅投射出一位偉大作曲家的人生剪影,也重現了十八世紀的音樂發展脈絡。這些字句正如一扇窗口,讓人一窺在那道傳來命運隆隆叩問聲的大門後,貝多芬那炙熱而奔放的強大意志。
「人該畏懼的不是死亡,而是不識生命。」 人生是一趟如畫圓般的歷程,而此圓始於生,終於逝,萬物生成便注定終將死滅,一如圓的開端之處亦是結局。 生喜悅,死寧靜,令人不安的是生與死之間的過渡,這正是人對死畏懼的來源。 但我們恐懼的或許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未知與割捨,擔憂一切在生死交界戛然而止,懼怕終須與深愛之人永別,獨自走向再無折返可能的彼岸。 「人唯有面對死亡,自我才會誕生」——聖奧古斯丁 然而,人若意識到自己每個轉瞬都正邁向死亡,所有知覺、擁有、存在也將隨我們而逝,這個覺醒會讓人對生命與當下的脆弱與珍貴產生焦急、幾近心碎的感受,而一種對他者和萬物深沉、清明、無盡的憐憫之心遂將由此而生,從而自透悟中救贖自我。 《生死,人生歷程的始末》精選培根、莊子、奧修、蒙田、愛倫坡、齊克果、一行禪師等多位文學家、思想家之精闢思想,以雙語對照,呈現這些東西方世界的偉大心靈對於「生死」這個人生終極課題的沉思體會。
爛漫直率的獨白,宛如音符般躍動, 奏出他短暫卻閃亮的生命之歌。 本書選自「音樂神童」莫札特在他短暫的人生中與友人、親人間的往返書信。信中毫無掩飾的筆觸與口吻,揭露出了莫札特自己對於音樂藝術、家國情操,乃至道德信仰等人生觀。這些書信片段如同一張張泛黃照片,拼湊出了他細膩、豐富的性格與情感,更充分透露出他才華橫溢、天真爛漫、不按牌理出牌等特質。 「只需一張白紙讓我把旋律寫下,一首新曲便可誕生。」──莫札特 對莫札特而言,音樂如人,人如音樂,兩者密不可分。因此,他總能從生活見聞中得到感動,將之轉化為創作熱情,挹注到匠心獨具的美妙旋律當中。書中所選的私人信件不只真實描繪出一位古典時期音樂家的處境及十八世紀的社會光景,提供了讀者一窺音樂發展的珍貴線索,更重要的,這些字句無疑也展現了一位儘管生命短暫、卻仍散發萬丈光芒的藝術家呈現在音符之外的純真靈魂。
歐陸長銷百年經典,歷久彌新, 從生活中探究「簡單」的深邃哲理。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La Vie Simple) 一八九五年首度於法國巴黎出版,書中傳遞的理念清新,出版後廣受大眾喜愛,英譯本當時在美國也蔚為風潮。時任美國總統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因甚為喜愛本書,進而邀請作者瓦格納在一九○四年秋天訪美,前往白宮暢談。 出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瓦格納雖然身為牧師,但他在書中闡揚的觀點並不帶特定的信仰立場,而是訴諸普世人類的共同性。從「簡單」的本質開始,他殷殷陳述,從日常生活、言談用語、本分職守、物質欲望、對金錢名利的追求等面向談起,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實及精神層面簡單地生活,以及這樣的價值觀若落實於日常中,能為內心帶來何種益處。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雖然現在看來文字稍顯古拙,但當中的曖曖光芒仍讓它在百年間持續受到法語及英語世界的讀者喜愛和討論,日本講談社甚至也在今年初推出日文版譯本,無疑更彰顯出這本生活哲思小書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有趣的是,本書雖寫於一百二十餘年前的法國,書中呈現的社會狀況和大眾心態卻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世界並無二致,而瓦格納對於「simplicité —簡單」所闡述的觀點和這個價值觀之於人類心靈的助益,也未過時淘汰,反而更因時間淬鍊,更顯真切,值得生活在過度追求速度及物質消費社會的現代讀者做為反思借鏡。
「我們愛的,終究是欲望本身,而非欲望的對象。」 愛,是人性中濃烈且直接的情感,它難以抵抗,教人生死相許,心緒百轉千迴。 恨,是愛的另一張臉。它在一線之隔外,映照著愛的幽微與曖昧,洩露甜蜜背後的酸楚、怨懟、妒忌和不堪,讓愛猶如幻夢泡影,如露亦如電,易逝難留。 「真愛只有一種,但副本卻有千百樣貌。」—拉羅什福柯 《愛恨,鏡像雙生的情感》精選葛林、毛姆、尼采、珍・奧斯汀、吳爾芙、海明威、聖修伯里等多位西方作家、藝術家、思想家作品中之精闢語句,雙語對照,呈現這些偉大心靈對於「愛恨」的感受、體悟、詮釋和解讀。書中犀利文句輔以在冷冽或熱情中帶有張力的插圖,細膩呈現人性感情中那愛與恨的多變形貌。 書中同時搭配北歐Peder Severin Krøyer, Vilhelm Hammershøi , Sven Richard Bergh和法國Émile Friant, Gustave Caillebotte,和英國John William Waterhouse等多位畫家的二十餘幅畫作彩圖。犀利文字輔以冷冽平靜中帶有感情緊繃張力的圖像,細膩呈現愛與恨的多種樣貌。
歐陸長銷百年經典,歷久彌新, 從生活中探究「簡單」的深邃哲理。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La Vie Simple) 一八九五年首度於法國巴黎出版,書中傳遞的理念清新,出版後廣受大眾喜愛,英譯本當時在美國也蔚為風潮。時任美國總統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因甚為喜愛本書,進而邀請作者瓦格納在一九○四年秋天訪美,前往白宮暢談。 出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瓦格納雖然身為牧師,但他在書中闡揚的觀點並不帶特定的信仰立場,而是訴諸普世人類的共同性。從「簡單」的本質開始,他殷殷陳述,從日常生活、言談用語、本分職守、物質欲望、對金錢名利的追求等面向談起,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實及精神層面簡單地生活,以及這樣的價值觀若落實於日常中,能為內心帶來何種益處。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雖然現在看來文字稍顯古拙,但當中的曖曖光芒仍讓它在百年間持續受到法語及英語世界的讀者喜愛和討論,日本講談社甚至也在今年初推出日文版譯本,無疑更彰顯出這本生活哲思小書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有趣的是,本書雖寫於一百二十餘年前的法國,書中呈現的社會狀況和大眾心態卻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世界並無二致,而瓦格納對於「simplicité —簡單」所闡述的觀點和這個價值觀之於人類心靈的助益,也未過時淘汰,反而更因時間淬鍊,更顯真切,值得生活在過度追求速度及物質消費社會的現代讀者做為反思借鏡。
「為了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必須偶爾從中逃離。」 對於群居動物而言,離群索居將會產生焦慮;而之於多數的現代人,孤單則會悄然侵蝕心靈。然而在人生道路上,雖無人真正找出解藥來,卻有人在遙遙旅途之中習得祕方,於是停下腳步,開始欣賞眼前的美景…… 「看得見美的靈魂,有時可能踽踽獨行。」——歌德 孤獨,是一種孑然一身的自我滿足,是哲學家們的心境,「一個人」激發他們思考,最後甚至從中得到救贖,寂寞,則有空虛、需要陪伴的意味。寂寞的人往往也十分不安,渴望著一段關係。而這種等待、或期待正是悲傷的根源。 同為隻身一人的狀態,竟造成那獨特迥異、無以名狀的心理感受。也許是孤獨,又未嘗非寂寞,本書藉由細緻的文字,呼應它的各種樣貌,寫下分別屬於你我的一人生活──有人樂於獨處,徜徉其中;有人苦於寂寞,深受折磨;或者,也有人從痛苦的侵蝕中找到自已,並獲得真理。 「孤獨適宜品茶時服用。」——C.S.路易斯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全書中英對照,精選一百二十餘篇關於孤寂的哲思和獨語,卡夫卡、尼采、赫塞、達文西、卡繆、梵谷、紀伯倫、叔本華、吳爾芙等逾五十位西方名家,以冷靜、抑或躁動的心靈,進行獨白、關愛、剖析,甚至質疑,是對於孤獨的各種表象之絕妙寫照。這些文字精練且深刻,不論悲喜皆已穿越時空隔閡,散發出結晶、昇華之後的芬芳。
字裡行間,是他對藝術及人世的詠嘆。 生前不受歡迎,身後卻受世人喜愛的梵谷,一直要到二十七歲後才開始畫家生涯。然而,短暫人生之末卻也是他的創作巔峰。世人熟知的《向日葵》、《麥田群鴉》等傑作,多半是他在人生最後二年間畫成。 《炙熱的星空,孤寂的靈魂——梵谷書信選》內容多擇自他在人生最後兩年的一八八八年前後;梵谷此時已離開巴黎,遷居法國南部作畫。在這些與胞弟和摯友的通信中,梵谷強烈表達出他對藝術的觀點、創作理念、畫作用色想法,荷蘭「老大師」的啟發,以及他對法國南方地景、光線、顏色、人物的細膩描述和觀察。 對於了解畫作之外的梵谷,這批書信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他在信中的字裡行間,毫無偽裝地透露出他對生活景況的感慨,對天地自然的讚嘆,對藝術至美的追求,同時展現出他時而激昂、時而溫柔的性情。對於了解當時畫壇和印象派的發展,這批信件也提供了一扇窺見時代靈光的奇妙窗口。
「每逢滑稽事,最好仔細探究其背後真相。」—蕭伯納 史上唯一同獲奧斯卡金像獎及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作家。 只有以語言機鋒聞名、智慧卓絕的大文豪,才能對社會提出幽默諷刺又實事求是的針砭觀點——這就是幽默大師,蕭伯納。愛爾蘭裔的蕭伯納最初以樂評及文學批評為生,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社會評論亦是字字珠璣,但他最傑出的天分仍是劇本創作。蕭伯納的劇作在批判社會問題的嚴肅中仍帶有喜劇風格,使得這些觀點明確、主題鮮明的劇作廣受大眾喜愛。 蕭伯納是史上唯一一位以個人文學貢獻及電影劇本成就,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25) 及奧斯卡金像獎 (1938) 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稱讚其「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一九六四年由奧黛莉赫本主演的名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亦是改編自他擔任劇本創作的《賣花女》(Pygmalion) 。 本書擷選自蕭伯納多部劇作及評論,以二百二十二則中英雙語的精闢語句,談社會政治、貧富問題、理性思考、教育方式等……呈現一個理性的靈魂如何用最幽默、但也最深刻的文字,闡述他對知識、社會與世界的觀察。
「人生太重要,重要到不該嚴肅論之。」——王爾德 他用最輕盈的姿態,面對最沉重的人生。 王爾德,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愛爾蘭作家,作品廣受世人歡迎的跨世代文學傳奇偶像。在其短暫、從華麗到頹敗的戲劇性一生中,他以豐沛生動的文字,創作出無數勾引讀者的劇作和小說,流傳後世百年。 王爾德對社會和人性的觀察入微、筆鋒尖銳,形容生動,作品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傲人才氣和獨特性情,也濃縮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洞悉和體悟。本書擷選自王爾德多部著名劇作、小說、訪談,以及評論,二百一十六則中英雙語精妙語句,談男女情愛、人生哲學、藝術時尚、社交機智……句句聰慧幽默、犀利辛辣、痛快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