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勝,意味深長,一部精彩絕倫的戰地紀事二十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戰地攝影記者羅伯‧卡帕珍貴的二戰回憶重現卡帕的作品本身就展現了一顆偉大的心靈和無比的同情心……他能拍攝運動、歡樂和心碎,他也能拍攝出內心的想法;他捕捉了一個世界。——史坦貝克王盛弘/作家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沈昭良/攝影家 梁東屏/資深海外特派員 熱情推薦 特別收錄二十餘幅二戰珍貴照片,值得典藏閱讀卡帕文字裏環繞的現場、人物、氣息和對話,一方面展現了他作為攝影記者的細膩觀察和流暢書寫能力,也讓我得以據此重新面對他的攝影作品,開展更為鮮活立體的觀看。——沈昭良 / 攝影家、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n’t close enough.)」。這句幾乎所有戰地攝影記者或者說所有愛好攝影奉為「聖經」的至理名言,出自於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Robert Capa)之口,而最佳的詮釋,就是他在1936年9月西班牙內戰時所拍的那張《倒下的士兵》(The Falling Soldier)。《戰地紀事:羅伯.卡帕的二戰回憶》中的卡帕無論在工作上及私生活上(他和書中另位主角『粉紅妹』之間的故事)都超級浪漫。書中也對當時同樣身為戰地記者的知名作家海明威做了很生動的描述。總之,《戰地紀事:羅伯.卡帕的二戰回憶》是一部故事性、可讀性都很高的作品,值得讀者細細品嚐。——梁東屏/資深海外特派員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知名作家夏偉的史詩鉅著,好評如潮。一部令人眼睛一亮的小說,深具歷史意義性與心理洞悉力。扣人心弦的敘事既細膩且灼人,透過充滿魅力的角色與不可磨滅的場景描繪出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溫斯頓‧羅德,前美國駐華大使(Winston Lord,former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China)資歷深厚且獨一無二的中國觀察家為我們獻上這本勢不可擋的歷史小說,內容訴說一對父子自一九四九年毛澤東崛起到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期間所遭受的一連串無情的打擊。鋼琴家李同書是一九五○年少數畢業於舊金山音樂學院的華人之一。他與一位父親是傳教士、母親是上海人的中美混血小提琴家訂婚之後,隨即被毛澤東「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保證及諸多海外中國藝術家和科學家返國貢獻的堅定熱情深深吸引。李同書和那些藝術家及科學家一樣,對於毛澤東振興中國的承諾懷抱著無比的希望,因此當甫成立於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邀請李同書前往任教時,他立刻帶著新婚妻子告別舊金山,返回他的故鄉。然而李同書並未獲准教書,反而陷入了毛澤東瘋狂的革命泥沼之中。毛澤東對李同書所受的西方教育以及他的美籍妻子深感不信任。政治局勢的混亂與意識形態的動盪後來亦將李同書的兒子小李捲入其中,而且不僅李家飽受打擊,整個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最終也因此遭到摧毀。夏偉這本精湛的史詩小說深具洞察力且令人心碎。他以真實動人的筆觸描寫出中國兩代知識分子在革命磨難與改革陣痛中經歷的一切。這本書也是流亡者的省思,以憂傷的幽默風格探討夾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求生存的困境,猶如一首頌歌,獻給為了追尋歸屬感和個人尊嚴而努力掙扎的「文化雜種」。音樂則以超凡的力量在這段過程中提供他們慰藉。──查建英,《弄潮兒》(Jianying Zha,author of Tide Players)夏偉將他這一生對中國的希望、愁緒與智慧融入這本非凡的作品,成就出一個感人至深的史詩故事。很少人能寫出這麼棒的小說。──亞當‧霍奇契德,《造反的灰姑娘》(Adam Hochschild,author Rebel Cinderella)這是一部令人眼睛一亮的小說,深具歷史意義性與心理洞悉力。扣人心弦的敘事既細膩且灼人,透過充滿魅力的角色與不可磨滅的場景描繪出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夏偉就像一位優雅的巧匠、知名的文人暨藝術大師,而這本小說則是一幅絢麗的馬賽克作品,深深感動讀者且啟發讀者,能夠喚起獨特與普遍的回響。──溫斯頓‧羅德,前美國駐華大使(Winston Lord,former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China)夏偉一生致力創作非小說類書籍,但如今他和卡繆一樣堅信「虛構的小說是一種謊言,而我們透過這種謊言說出真相。」──林培瑞,《剖析中國》(Perry Link,author of An Anatomy of Chinese)夏偉這本小說的史詩規模及精確細節令人驚嘆,內容揭露出他心靈深處的哀傷。這部作品充滿幽默與感性,夏偉在其現實與想像的角色中注入嚮往、膽識和自身無可辯駁的正直,是一本傑作。──彼得‧賽拉斯,歌劇《尼克森在中國》導演(Peter Sellars,director of Nixon in China)
我從未愛過,自以為愛過;我從來不曾做過什麼,只是在關閉的門前等待。 莒哈絲最動人的經典名著已被翻譯為43種語言風行世界1984年獲法國龔固爾文學獎張亦絢——熱情推薦《情人》是一本自傳式的小說,莒哈絲首次在書中公開隱藏了長達半世紀的初戀。全書描述一個法屬印度支那(今之越南)出生,家境貧窮的法國女孩,和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中國富商之子的愛情故事。詳實刻劃出莒哈絲的個人生平,以及愛情夾處於種族、文化與個人家庭間的無助。他們在湄公河的渡輪上邂逅,在公寓中享受浪漫的情愛,最後無可奈何的分離。莒哈絲在七十歲的高齡寫下這本書,在書中以冷靜和充滿感性的態度,以意識流手法,坦承敘述那驚濤駭浪中的家庭、成長與情愛。大膽的激情與高妙的文學技巧結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如藝術般完美,讓讀者浸淫在無盡的享受中閱讀,而後在輕喟中百般回味。雖然莒哈絲被定位為法國「新」小說家,《情人》卻同時擁有古典主義的三一律與「新小說」的特徵。全書情節統一、地點統一,時間也統一,並未像一般「新小說」那樣支離,因此較為易讀。《情人》也具有「新小說」的特徵,故事不是直線進行,而是時空交錯,「時鐘時間」和「心理時間」穿插並用;書中人物都沒有姓名,只以陰性和陽性的代名詞出現;敘述有時使用第一人稱,有時使用第三人稱,彷如電影的旁白與人物輪流發聲;處處可見省略語法,有如夢囈。
一九二五年《愛的荒漠》甫出版即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一九五二年以深入刻劃了人類生活的悲劇時所展現的精神洞察力和藝術激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審訂‧導讀——林德祐 百年經典 感動重現 瑪麗亞.克羅絲的身體俯向黑夜,它被植物的憂鬱所吸引,彷彿被吸住了,她順從的願望不是要在這條塞滿樹枝的空氣的河水中去痛飲,而是要消失在其中,融解在其中,好讓她內心的荒漠和宇宙的荒漠最後合為一體,好讓她內心的寂靜與星球的寂靜歸於一致。 他對於逝去的光陰有一種隱約的,但卻時時警覺的意識;他的眼睛不斷地估量已逝的時光的深淵,迅速地使在他的生命中起過作用的人各就各位,而且,他看到了面孔便憶起了年代。 熱情推薦 值得細細品嚐,慢慢回甘——國家文藝獎得主 平路
等待多年卡繆「荒謬三部曲」的最後一顆遺珠戲劇作品《誤會》終於浮出水面,堂皇問世華文世界首見荒謬世間的人情荒涼讓人低迴不已當我們可以把這個旅館和這個雨城摔到背後去,忘記了這陰惻惻的地方,那一天,我們終於站在我們夢想不已的大海的面前,那時候,你會看見我微笑的……。心的深處所巴望的,與真正的事實永遠無法一致。人之以為會得到幸福:故鄉、海、陽光、親情,只不過是出於誤會。——金恒杰卡繆的《誤會》寫於1943年。1944首次在巴黎演出。正值歐戰烽火交加,德軍佔領巴黎期間。劇本主旨在反映一個荒謬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能溝通」的本質,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誤認」,乃至「誤殺」的現代悲劇。故事起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根據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地方報紙的記載,1935年在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離家出走二十年的男子,帶著大量的金錢,回到由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裡。原是想要幫助家庭,但是由於男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而被母女二人誤殺。《誤會》三幕劇的形式合乎人,地,時一致的古典悲劇。它會讓我們想到弒父娶母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e),但是與其說《誤會》反映了《伊底帕斯王》(Oedipe)劇中的「誤認」或「誤殺」,不如說它是五十年代法國「荒謬劇」流行風潮的創始者。——李明明
2011年德國書商和平獎得主,阿爾及利亞作家布瓦連.桑薩探索人性的登峰造極之作,榮獲2008年RTL電台閱讀大獎、文學人社團小說大獎、路易紀佑獎等多項圖書大獎 首部直面大屠殺事件的阿拉伯小說,全新的閱讀視野,無與倫比的心靈震撼, 跨越世紀和地理人文的鉅獻,中文世界,隆重問世 一對從阿爾及利亞移民到法國的兄弟,在對他們的德國父親往日從事的惡行、地下反抗活動與罪狀展開仔細的調查之後,發現了事情的真相,這是第一部直面大屠殺事件的阿拉伯小說。馬里克是家中次子,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阿爾及利亞人,他與親戚堅毅地生活在巴黎郊區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社區。馬里克是個小混混,他的哥哥哈謝則是大學畢業,擁有一份在跨國企業的光鮮工作。 小說的情節循著哈謝自殺之後,馬里克讀到哈謝的日記而鋪展開來。他們的雙親於1994年在阿爾及利亞被謀殺之後,哈謝發現他們的父親是納粹派駐於死亡集中營的黨衛軍軍官。在交替的章節敘述中,故事完美呈現出馬里克鮮活的青少年語調,以及哈謝日記裏日漸痛苦的敘述。所有事件導致馬里克在認知上,將希特勒的德國比附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在他們社區的崛起,並認為他必須採取反抗納粹伊斯蘭聖戰的行動。這是一部引人入勝,並與我們的時代息息相關的小說。——《出版家週刊》 故事以哈謝與馬里克兩兄弟的日記形式交錯進行,並從哈謝自殺,陳屍自家車庫揭開序幕。兩兄弟年紀相差十多歲,都是從小大約在八、九歲時被父母送離阿爾及利亞,並托付給住在巴黎郊區的阿里舅舅代為照料。他們的母親是阿爾及利亞人,而父親則是在戰後入籍阿爾及利亞的德國人。 多年後,哈謝已經事業有成,並且成功躋身上流社會。一次機會中,他從新聞得知家鄉發生一樁慘案,在心繫父母安危的狀況下,雖然已得知父母皆被殺害,而且家鄉已經形同對外界封鎖,他仍然設法返回老家。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父親生前不為人知的一面,並且令他覺得蒙羞無顏見世人,從而生性大變,從原本朝氣蓬勃,對生命充滿希望的青年變成宛如行屍走肉。 而原本正值叛逆青春時期的馬里克雖然敬愛哥哥,和哥哥的關係卻是若即若離,因為哥哥的成功形象實在和外來移民格格不入。直到哥哥自殺身亡之後,負責偵辦案情的警員將哈謝的日記本交給他,他才從哥哥的日記中慢慢明白一切的來龍去脈:一直以來深受地方愛戴的父親竟然是二戰期間派駐在當地的納粹頭目,而且曾經幹下許多令人髮指的罪行……雖然,他後來改信奉伊斯蘭,隱姓埋名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貢獻一己之力,並且娶了村莊酋長之女為妻,更進而在岳父過世後,在地方擁戴之下繼承了岳父的酋長地位,然而這一切都不足以彌補他曾經犯下的駭人罪行……。 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在白領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哈謝最終逃不過自己的良心譴責。但是馬里克呢?他究竟會做出何種抉擇?和他哥哥一樣自我了結?或是勇敢面對人生?——武忠森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警察繼《末日戰爭:最後通牒》之後又一扣人心弦,撼動人心的警世力作意想不到的戰爭,一觸即發兵家必爭的非洲,下一場世界大戰的引爆點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強力推薦湯姆‧克蘭西與麥可‧克萊頓的接班人—經濟學人雜誌輕鬆地顛覆了驚悚小說界—威廉‧本恩哈特(美國知名驚悚小說家)亞瑪遜書店讀者五顆星評價一. 2018年7月5日,烏干達,馬辛迪鎮聖靈解放軍攻擊一間毫無軍武防禦的醫院,共有兩百一十八人慘遭屠殺,其中三十二人是來自美國的醫療志工。二. 2018年9月12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美國正式宣布其剷除聖靈解放軍的計劃,但這也表示美國的軍隊將現身於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勢力範圍內。中國對於美國這項計劃的回應是:別來侵門踏戶!三. 2018年10月17日,美國華爾街由於投資人對金融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感,導致美國股市大幅狂跌。投資人對2008年金融海嘯的記憶猶新,美國政府為了穩定市場,準備竭盡所能地提振銀行產業股價。然而,美國政府認為這一次的金融危機,根本是有人為了故意搞垮美國證券交易市場而精心策劃的陰謀。上述這三件事情究竟是彼此不相關的獨立事件,亦或是世界兩大超級強國即將發生正面衝突的開端?美國與中國雙方的強硬派人士亟欲挑起兩國間的衝突,美中雙方的關係急遽惡化,因此美國大使梅莉恩‧艾爾曼必須在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化解這場劫難。她知道,這件事一旦起了開端,結果將會一發不可收拾。隨著美國與中國雙方的航空母艦攻擊群持續地往非洲海域前進,艾爾曼剩下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這個世界能否從危機邊緣中緊急抽身,還是即將面臨終局之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納粹黨在德國已經掌權,意圖所在不只是絕對的政治勢力和清除猶太人,而且對全體人民思想行動全面監控。1933年五月十日納粹假大學生團體之手,發動全國性反動思想的清除,舉行全國性焚書活動,數以萬本書籍付之一炬。七十五年後的今天,這些作家和其作品早已被遺忘。佛克衛德曼(Volker Weidermann),以呈現戰後德語文學史聞名,試圖重新喚起社會的記憶,改變這些不該被遺忘的作者,已經被遺忘的命運。黑名單上有九十二個德國作家和三十五個外國作者。包括國際知名的有海明威、傑克倫敦、茨威格、雷馬克等。本書描述這些作家個人及作品的特色,以傳記和回憶錄的形式呈現給今日的讀者。目的是讓被遺忘的從遺忘中走出來,把他們的生命、他們的著作呈現給今日的讀者。重新光耀當時被焚毀的書,重現當時多數文人面臨公義道德勇氣的抉擇、流亡的生活,賦予他們悲劇性的生命一個現代的意義。將焚書之人當時的勝利,在今日轉成潰退慘敗。
這不是一本譯文集,不論原來是用何種語言寫成,根據文本的內容和主題,經由中文搭起的公共平臺,將東西方作家、知識份子、流亡作家的文本共同編輯,平等地放在一起,經由『認識哈維爾』、『理解哈維爾』、『解構哈維爾』、『虛擬哈維爾』這四個命題分明 的部分,呈現東西方作家、知識份子和流亡作家對哈維爾迄今一生的政冶作為、思想和文學作品的不同認知和解讀。 哈維爾的文學和思想遺產不只是哈維爾本人寫下的那些文字,也不僅僅是對他思想、文學和行為的研究﹑評論和質疑。他的遺產中還包括了世人在這二十多年來,在對他的持續關注和審視中所發展 出來的,面對自身社會 環境和人類狀況的深刻闡述和思考。這些思考和思想彌足珍貴,甚至,是和哈維爾本人的思想和文字同等重要的。正是這些經由深入的思考 而產生的思想,成為本書研究和評論哈維爾的文集的理由和原因。
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年了,從歷年來的得獎名單中,你看出什麼端倪、蹊蹺、趨勢、潮流或影響嗎?評獎委員會是頒獎給一位作家、一個文學派別、或是一個政治實體?標準答案可能是「以上皆對」。正因為這個獎項如此重要,又如此複雜,我們需要對它的百年行跡與歷程細細思量,才能一探其既有的風采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