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陰性書寫,與法國的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如何對照,敬請期待! 本書以《紅樓夢》的陰性書寫為主題,通過「重讀」《紅樓夢》中的微物,樹立不同於西方的陰性書寫。這個陰性書寫與西方「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不同處,所指著重在鬼怪傳統,在於漢文化傳統中的「陰」,有其陰間、幽冥等漢字引申義可循,若將文本置於傳統文學史,則可於志怪文學、文人筆記傳統脈絡之中。
雕版印本之流通,與傳統寫本競奇爭輝,具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優勢。傳播、閱讀、接受、反應之殊異,左右宋詩特色的建構、影響詩分唐宋的形成。 印刷術號稱文明之母,變革的推手,為普及教育與提升文明的有力手段。宋朝號稱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印本圖書作為傳播媒介,富有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利多;更有化身千萬、無遠弗屆之優勢。新興之印本,與傳統之寫本,競奇爭輝,對於兩宋士人之閱讀、接受、創作、纂述,必定生發若干激盪與影響。本書借鏡谷登堡發明活字版印刷,促成中古歐洲宗教革命、文藝復興之啟示,選擇從印刷文化史之視角,結合版本學、傳播學、閱讀學、接受學,進行科際整合、交叉研究。對於宋詩特色、詩分唐宋、唐宋變革,以及唐宋詩異同、唐宋詩之爭、宋清千年一脈論諸學術課題,皆極具參考價值。推而廣之,持以研究宋代經學復興、史學繁榮、理學成立,文學昌盛,自有啟示。擴而充之,探討元明清學術對於印本文化之受容,他山之石,自有攻錯之價值。
本書經歷數年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羅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佚實際情況統計及說明,提供學術研究同好者詳實之資料索引。 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致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本書經歷數年的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鉤沉索隱,共輯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世者375部,故於本書排版完成後,公諸學術同好,亦不枉撰寫初衷。
本書別於以往自「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分論述,在視《莊子》為一部具系統性之文獻的詮釋原則中,透過基源問題的提出,以及無為修養的實踐,統合《莊子》義理之內在脈絡與諸篇之間的橫向連結,予以證成「和諧」理論於《莊子》思想的優位性。並藉由此一「和諧思想」的托出,釐清《莊子》文脈中「氣」的分疏問題,同時括及對「心氣」關係的討論,而此論述亦影響著本書對於「和諧」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本書《莊子》「和諧」理論的建構,主要起自對「達人心;達人氣」一論題何以可能的探問,從而擴及整部文獻對於如何實踐「和諧」的義理貞定。
明代經學自清初以來幾乎已經被學者們定義成「空疏」與「積衰」的一代,進而全面抹煞其學術貢獻的可能性,本書即在於回顧經學歷史中的主流批評與檢討歷代學者的評價論斷,從中釐析出一些值得斟酌或反思的議題與問題,並且探討有明一代春秋學流衍變化的興衰過程,展現明代經學在多元發展下的學術內涵樣貌,彌補已往對於明代經學似是而非的詮釋解讀,達到對此一時代學術的實質性理解。 本書特色 總結明代春秋學的興衰與得失, 藉由學術事實的呈現以取代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負面評價, 提出已往對於明代經學似是而非的詮釋解讀觀點, 達到對此一時代學術的實質性理解。
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本書藉《春秋》書法談古文義法,從主題技巧論唐宋古文,由屬辭比事解構文學名篇,然後揭示古文之種類與理論,相互印證,彼此發明。以創意造語闡發歐陽脩之雜記文,以創意詮釋解讀蘇軾〈赤壁賦〉,就美感鑑賞細說北宋名家散文;然後以張鎡《仕學規範》評論北宋古文特色。標榜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化,作為現代散文之轉型、與課程之設計。評介陳之藩散文的創造性思維,示範文學鑑賞的寫作策略,提示自傳寫作的原則與要領。傳統經典轉化運用,則與時俱進,可大可久;研究視角必須開拓,成果方能創新,舉章法學修辭學為例;轉益多師,見賢思齊,可以指出向上一路,以黃永武先生治學方法為例。歷城周編修所謂「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誠哉斯言! 本書特色 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 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 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
《崇文總目》於宋慶曆元年(一○四一)編成六十六卷、敘錄一卷,共著錄圖書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全書凡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首先敘述宋代官修目錄的發展及其特色;第二章「宋代官府藏書」;第三章「《崇文總目》與館閣制度」;第四章「《崇文總目》之纂修」;第五章「《崇文總目》之分類與體制」;第六章「『崇文總目』之評價」等。《崇文總目》對宋代圖書的補缺、辨別圖書存亡、真偽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它的分類和著錄的方法對後世圖書分類和著錄,以及目錄學研究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應給予應有的地位。。 本書特色 《崇文總目》是北宋官方一部重要的藏書目錄,是對北宋前期,主要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收集歷史文獻的總結。此目上承《開元群書目錄》、下啟《四庫提要》,頗足為後世編製目錄者所效法。
每個人的一生及累世,就是一部戲劇與一場遊戲。透過演出與玩耍,心靈、意識得以發展與擴展;藉由多樣的角色與性格、多元的難局與關卡、多姿多采的信念與情緒,人格可以在持續的裂解與整合之中,發現「更大的自己」。至於想怎麼演、如何玩、是否更改理想與藍圖,個人有完全的自由,生命的源頭(一切萬有、存有)絕不干預。它們提供孩子們發展過程所需的資源,對孩子們的創造沒有批判、評價和獎懲,而只有「本體之愛」的陪伴與支持。 本書特色 人生真的什麼都帶不走?如果必須帶走,會是哪些? 答案就在生命的源頭、本質及目的。
本書參考《春秋》經傳、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探討胡安國《春秋傳》在兩宋學術、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時代意義,並具體印證此書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義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安國《春秋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或過崇復仇、討賊等弊病,但若要權衡歷代官方與私家之評價,必得先掌握箇中正反議題,避免流於主觀式的臆測論斷。後人若有意研究胡安國《春秋傳》於歷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本書正可提供客觀據實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 本書特色 探討胡安國《春秋傳》與宋朝歷史的時代互動,展現「經典義法」到「經世致用」的思想軌跡。
在保存古代珍貴文獻的價值之外,實際上《群書治要》具有屬於自身更加精彩的思想內容與映照的時代精神。魏徵等人採用「以編代作」的方式,一方面承繼了文化傳統,一方面又賦予了時代新意。 本書五個篇章,憑藉《貞觀政要》,以「文脈」結合「語境」的解讀方式,剖析《群書治要》的思想內涵,不僅得以契會魏徵的治政理念,亦能深入掌握貞觀的時代精神。此外,以〈看見《群書治要》〉一文代序,綜述《群書治要》的研究方法與開展方向。 本書特色 透過《貞觀政要》, 契會魏徵的治政理念, 掌握貞觀的時代精神, 看見屬於《群書治要》自身的精彩。
宋代人喜歡養動物,並對牠們極盡寵愛,透過與伴侶動物的相處也更加了解這些動物的特性。宋詩獨有的日常性增加了這些伴侶動物在詩中出現的機會,文學作品與繪畫中處處可見伴侶動物的身影。宋人描寫他們如何與伴侶動物相處,也常以動物為喻,表達自己的情志。與伴侶動物的相處親暱,所以觀察到的動物形象往往有與前人不同之處,本書欲探討伴侶動物在宋人生命歷程中的意義,透過宋人和動物間的觀看與陪伴勾勒出屬於宋人的生活情調。 本書特色 伴侶動物的概念原來早在宋代就出現, 在本書中你會驚訝於宋人對牠們的寵愛, 並且被動物和人之間的互動療癒。
老子談政治所用的雖然是一般語言,但關鍵用詞卻寄寓了特殊意涵,形同加上密碼,例如無、有、柔弱、無為、不言、自然、反等等。如果不能拆解密碼,讀時僅只望文生義,《老子》這部書就會如同司馬遷所說的「微妙難識」,甚至引發諸般誤解。 本書破譯《老子》語言密碼,使五千言中奧義玄旨一一清晰呈現,就像引領讀者與老子當面晤談,輕鬆領會「君人南面之術」,知道那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傑出的領導」。 掌權者必須依法治理,必須循制辦事;位置越高越要懂得謙卑,權力越大越要尊重法制,這是老子對所有領袖人物最懇切的教誨。 本書特色 破解老子語言密碼,再現老子本來面目, 從學術研究深入,向大眾悅讀淺出,兩千年誤讀誤解一舉廓清。
過去我國室內設計相關之智慧財產權保護主要以著作權法、商標法中服務表徵及公平交易法不正競爭加以維權。惟隨實務案例累積以及商業需求增加,現有的法規範是否足以應付實務爭端,進而達有效遏阻不當模仿之目的,存有疑慮。 本書藉由我國法及日本新修正意匠法比較分析,探討室內設計智財保護現況以及未來適宜修法方向,提供我國室內設計實務界維權及專責機關修法上的參考。 本書特色 以室內設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為中心, 綜覽我國與日本現行法概況, 完善我國法規範及提升室內設計產業競爭力。
本書的學術價值分為四點。第一,脈絡地討論楊牧與胡楚卿、覃子豪、徐復觀、聶華苓、陳世驤、陳少聰等人的相關性,通過詩文互證,推進楊牧的生平研究。第二,重讀楊牧《年輪》、《疑神》兩部散文集,通過「虛構敘事」、「斷簡新編」等概念,標舉楊牧散文的新格局。第三,聚焦楊牧詩的主題象徵群,解譯楊牧的神秘詩學與終極關懷。第四,根據楊牧對五四文學的編選及《失去的樂土》一書,討論楊牧編輯與創作的有機結合。 本書特色 重讀《年輪》、《疑神》、《失去的樂土》, 趨近戰後臺灣文學的花果飄零, 也趨近楊牧的虛構敘事與神秘詩學。
儒家與佛教,在中國經歷數千年之歷史分合, 在哲學思維、經典討論,及時空環境之推演下, 相互融合,已是自然之趨勢,沛然莫之能禦。 儒家思想由孔孟荀之發揚而成為中國文化之主流,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融入中國文化與思想,由小乘佛教蔚為大乘佛學。二千年來經歷歷史之分合,終為中國之民眾、士大夫所接受。其間有梁武帝捨棄王位出家,武則天以佛教為國教,亦有三武之禍,至今儒佛融合,已成必然之趨勢。 在哲學思維上,不論從形上論、人生論、倫理論、道德論探討,儒家重生,佛教重死,都有超越生命之價值所在,悲天憫人,慈悲喜捨,都提供眾生體認生命之終極價值,若能將儒家仁愛之精神與佛教慈悲之胸懷融合為一,必能撥去世人眼前之黑霧,迎向燦爛之雲天,則中國之新文化於焉形成,馨香禱祝。
「雜文」作為文類,本身即具文學批評之意義;同時,「雜文」所涵蓋的,往往是文學史上,新出而歧出的文體。 「雜文」之文類,自《文心雕龍》設立〈雜文〉一篇之後正式確立,以「對問」、「七」、「連珠」三種文體為主要的涵蓋對象,然而到了北宋選集《文苑英華》,雖亦設有「雜文」此一類目,但作品的類型更為廣泛,篇章數量亦更為繁多。 本書即以《文心雕龍》以《文苑英華》為兩端,探究「雜文」此一文類前後的範圍演變,及此現象背後所可能蘊含的文學批評的意義。
本書之撰寫,係以PPT 繪本書的形式,依消費者保護法之體系分為八個單元,設計引導案例以說明各章之規範重點,闡述法律規範與司法實務之發展趨勢;繼而提供個案之解析,使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 另,有鑑於新冠肺炎肆虐,宅經濟蓬勃發展;攸關消費者權益的電子交易糾紛,亦屢見不鮮,如:標錯價,賣不賣?買錯了,退不退?是以,本書特搜錄近年來司法實務判決觀點,俾利讀者瞭解虛擬世界的法規調適議題。 本書特色 本書闡述法律規範與司法實務之發展趨勢,繼而提供個案之解析,使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而「消保小學堂」的篇框,更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需求,為理論與實用兼具的好書。
《紅樓夢》人物繁多,歷來主要人物論成果極豐,小人物討論較少。本書小人物不設限地位階級,以篇幅短小為主要界義,其中界分三種條件,第一,篇幅短小,出場次數少之人物。第二,人物未實際露面,作者著墨不多,僅提及姓名,以人物親屬派生,或藉其他人物口吻帶出之人物。第三,作者一筆帶過,沒有姓名,或只有職名,或職名並冠姓,或可因事命名之人物。小人物不只是書中的人物,同時是人間各人的寫照,世間無數人物的凝縮,反映了人生同時存在的生命經驗。 期望透過本書,喚醒讀者對文本中任一人物的關注,投注更為寬廣的目光,為閱讀文本,提供另一閱讀面向與詮釋。 本書特色 最完整研究紅樓夢小人物之作, 唯一以小人物為中心的紅樓夢研究, 紅樓夢小人物也有大作用 。
袁宏,字彥伯,東晉人,時有「一時文宗」之譽,史才亦為當世所推重,現存最完整的作品為編年體史書《後漢紀》,記載東漢一朝的史事。透過對袁宏《後漢紀》五十五則史論的探究可以發現:其思想對於古代聖王與《五經》多所措意,不但主張「名教」有益於萬物,更致力闡發「名教」背後的「聖王」作意,屢屢徵引《五經》以證其說。期許後世的王者與士人,能把握聖王創制名教的原初精神,以避免名教的僵化與隳壞。 本書認為,袁宏《後漢紀》的史論及其思想,足以視作東晉一代儒者,在面臨主弱臣強的當代困局,以及「魏晉玄學」長久以來的「自然」與「名教」論述下,重拾發話權並且回應過往質疑的一種積極嘗試。 本書特色 袁宏,「倚馬可待」的東晉才子, 究竟是「玄學殿軍」還是「反玄大將」? 且聽他埋藏於編年史中的「袁宏曰」娓娓道來……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荀子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了「性惡論」,這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與禮義之道,所以荀子提出以「明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此實踐的「治平之學」為當時社會國家的進步,提供了理論依據,即使處於現今的人工智能科技時代,荀學的思路與西方康德思路相近,仍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 本書特色 持「性惡論」為觀點,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羣、隆禮重法。 這是從「羣分」至「天人統合」的荀子哲學。 本書為從多面向提供了深入了解荀子哲學的佳作。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顛覆性觀點,對鍾肇政的兩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提出新看法。從對鍾肇政的訪談、書信、手稿、演講等記錄,提出歷史證明。鍾肇政的寫作初衷,就是要寫出臺灣人的民族史詩、臺灣人是英雄,鍾肇政以小說手法,寫出了臺灣人的精神史。 本書作者針對鍾肇政最重要的六部小說,一一提出新看法,並給予結構上綜合性的詮釋。兩部大河小說互相比美,堪稱一套臺灣人靈魂的交響曲。 本書特色 「我的生命主題:臺灣是什麼、臺灣人又是什麼!」—— 改自《鍾肇政回憶錄1》 《濁流三部曲》與《臺灣人三部曲》的交響—— 出自錢鴻鈞之《鍾肇政大河小說論》 解讀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最佳論著。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顛覆性觀點,對鍾肇政的兩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提出新看法。從對鍾肇政的訪談、書信、手稿、演講等記錄,提出歷史證明。鍾肇政的寫作初衷,就是要寫出臺灣人的民族史詩、臺灣人是英雄,鍾肇政以小說手法,寫出了臺灣人的精神史。 本書作者針對鍾肇政最重要的六部小說,一一提出新看法,並給予結構上綜合性的詮釋。兩部大河小說互相比美,堪稱一套臺灣人靈魂的交響曲。 本書特色 「我的生命主題:臺灣是什麼、臺灣人又是什麼!」—— 改自《鍾肇政回憶錄1》 《濁流三部曲》與《臺灣人三部曲》的交響—— 出自錢鴻鈞之《鍾肇政大河小說論》 解讀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最佳論著。
本書之所以將「知識/姿勢」、「記憶/技藝」串流討論,縁於意識到拓展或鬆動「知識」的義界。不把「知識」視為某些特定的概念素材,而是承認一種「行動中的認識能力」。如此也可以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從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作品,了解原住民如何認識這個生活世界。 名人推薦 伯軒對原住民議題的關心不完全放在某種人道意識或殖民論述的反省框架上,他保持了與原住民一定的距離。然而這樣一種保持距離的接近,是兩面不討好的事,軟、硬心腸都得具備。伯軒的論文,選擇「人學」(philosophy on man)的立場討論原住民漢語文學中「知識/姿勢」、「記憶/技藝」間相互作用的情況,等於將長久以來深埋在我心底的焦慮和盼望展露了出來,怎能不令我暢快! --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每一個人都有記憶,卻不見得都能覺察記憶的韻味,因此,為了讓記憶的味道發酵,我們需要身體力行的技藝。技藝是什麼?伯軒闡述技藝作為一種知識、一門功夫,身體於是成為理解、感知與思考的場域。身體力行鍛鍊了技藝,族人也在這過程中承接了記憶;身體承載自身與環境的對話,作家藉此創造審美經驗的格局,對伯軒而言,這正是原住民族作家「成為自己」的重要方式。 -- 陳芷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